被误读为真实的历史:介之推的“焚死”传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晋国有位介之推,跟随晋公子重耳(日后的晋文公)逃亡,不离不弃,忠心耿耿,重耳在得天下成了国君后却把他忘了。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看着其他随从逃亡者争功,介之推很不以为然,其母提醒:你何不也去求功?介之推说:明知道错误却去仿效,罪过更大。

而且我既口出怨言,就不该吃国君的俸禄。

于是和母亲入山隐居到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介的封田,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此为介之推事最早也最为可靠的出处,这里的介之推是位有骨气也有脾气的士人。

《史记晋世家》丰富了介之推隐居前后的情节,比如晋侯论功行赏时因帮助周天子平乱而来不及遍封所有功臣,遗漏了介。

介隐居后他的随从悬书宫门以谜语似的文字提醒晋侯,使其想起介之推。

情节虽丰富,基本事实仍同于《左传》,介都是隐居至死,没有非正常死亡的记载。

司马迁以后,介之推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做着加法。

《韩诗外传》说介割股啖君(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饥饿的重耳吃),突出了他在重耳十九年流亡生活中的忠诚,使晋
侯坐江山后的禄亦弗及具有了忘恩负义的意味。

至刘向《新序节士》,情况更严重的焚死说出现:(介之推隐,)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

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

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这个晋文公,前半段早老型痴呆症,健忘失忆,后半段躁狂型强迫症,终至酿成悲剧,故事化色彩甚浓而可信度实低。

焚死情节出现是介之推由历史人物转化为传说人物的重要节点。

有骨气有脾气的介之推本是自己隐入山中不出,自然老死;这一来变成了将骨气和脾气坚持到极致,宁被烧成焦炭也不接受封赏。

大约从西周就开始的仲春禁火制度也被附会成因纪念介之推焚死而寒食的禁火习俗。

《后汉书周举传》载周举任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刺史,当地为纪念介子推,士民冬日禁火一个月,老弱幼小者每年都有因冷食而病死的。

周举作吊书祭告介之推,变革风俗,让百姓冬天不再禁火。

曹操也曾下令取消寒食习俗。

由晋至唐,寒食习俗恢复,不过缩短为三天、一天,进而与清明合二为一,成为全国性的重要节令。

作为该节令文化背景的介之推焚死传说,也往往被误读为真实的历史。

民间兴起的寒食习俗蕴含着对忠诚而焚死的介之推的同情惋惜,文士使用该典故则更多表达对一种风骨品节的崇仰,如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
为一人(卢象《寒食》)、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黄庭坚《清明》)等,貌似背离史实,其实不过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