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从《穆天子传》到《西游记》
![“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从《穆天子传》到《西游记》](https://img.taocdn.com/s3/m/e2cec88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b.png)
The Cultural Pattern of The Pilgrimadge to the West and Its transformation——From The Story of
Emperor of Mu to The Buddhist Journey to the
West
作者: 叶舒宪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23页
主题词: 《穆天子传》;《西游记》;文化范式
摘要:《穆天子传》所讲叙的穆王西游故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
这种西游范式,铸就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华夏本土神话与宗教信念之中最重要的源头地区是充满美玉的西部神山。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发源的印度古国取代先秦神话的昆仑,成为建构新的西方想象的范型。
《西游记》在此转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范式转换ppt课件
![范式转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6e2e5b1711cc7931b7169f.png)
三、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企业文化的层次及要素 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五大要素。 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由外而内分别是——
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三、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
企业的 环境
企业的 价值观
企业中的 先进
企业中的 仪式
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
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 ◇ 范式转换用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从根本假设的改变。 ◇ 企业范式指的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关于企业自身、企业环境、企业中劳 动着的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企业核心层及多 数人所拥有的正统的方法。
范式转换课件
一
范式转换的 概念及在管 理学中的运
二
煤矿企业文 化建塑的实 质基础与班
三
企业文化体 系的构建与 实施
四
《关于2014
年企业文化建
塑与班组建设 工作的实施意 见》解读
用
组建设
目 录
一、范式转换的概念及在管理学中的运用
1、范式转换概述
◇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 库恩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
◇ 以企业文化引领班组建设,可以促进班组员工思想统一和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 ◇ 将班组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塑的重要内容,可以避免企业文化建塑
工作脱离管理实际、只做形式工作。
二、煤矿企业文化建塑的实质基础与班组建设
综上所述——
企业文化建塑的落脚点在班组
企业文化建塑的生根点在班组 班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先进的企业文化要求 班组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先进的企业文化规范
从符号价值到物的社会意义_当代西方消费文化范式的转变
![从符号价值到物的社会意义_当代西方消费文化范式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4090294ce518964bcf847c76.png)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ANDMODERNIZATION2007-11Nov,20072007年第6期NO.6,2007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达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
消费社会学认为,消费本身就是文化。
这不仅仅是因为消费受文化的影响、驱动和制约,同时文化本身也依赖于消费作为工具和载体。
更为重要的是,消费及消费品均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
与一般意义上满足需求的自然性、功能性的消费行为不同,这种符号和象征体系表达、体现或隐含了某种意义、价值或规范。
西方社会对于消费文化的关注源于消费社会的产生。
尽管学者们对于消费社会产生的具体时间存在分歧,但共同的一点是,他们都强调由于消费热潮的到来引发了社会及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在以生产为主轴的社会中,物质匮乏成为当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消费被置于生产的附庸地位,克勤克俭、禁欲苦行成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18世纪前后消费社会的到来,引发了人的生存体验以及社会发展态势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消费不再停留在最基本需要的满足上,而是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文化色彩;建立在对消费物品所体现的文化和意义上解读的生活风格,成为揭示人们心理结构乃至社会机制变化的切入点。
由此引发了学者们对于消费范式的争论。
一、传统社会视域下的消费文化研究在西方社会变迁过程中,消费革命与工业革命被认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
从18世纪开始,商人、企业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就以社会风尚和日常消费作为研究依据,探讨身边日益增多的消费革命。
在这个时期的消费文化研究中,人们通常将消费文化与文化分析、社会分析、人文地理、商业史、社会史等结合起来研究。
马克迅・贝格从奢侈与必需,新奇与模仿,公共与私人消费空间,过剩、品位和时髦,身份认同与自我展示等五个方面集中讨论了人们在对商品的消费过程中表现出的丰富文化意义。
凡勃伦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理论,对消费的社会意义进行了区分。
米勒认从符号价值到物的社会意义———当代西方消费文化范式的转变康宇摘要:消费及消费品均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体系和象征体系,因此消费社会学将消费看作是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9565e61f14791711cc791785.png)
主导地位 。 孔子认 为国家 的兴衰取决于有无圣主 明君 , “ 为政在人 , 人存 , 其 则其政举 , 人亡, 其 则其政息 。 ”
( 礼记 ・中庸) 孟子 同样认 为 “ 君仁 ,莫 不仁 ;君义 ,
人 治把 国家和人们 的前途 与命运完全交 给少数 官员 , 尤其 是最高 统治者 掌握 。统治者 支配着 公共权力 ,权
民众不是基于保 障 自身权 利发 自内心地尊重和服从法
收稿 日期 :2 1- 8 3 ;修 回 日期 :2 1— 2 1 0 10 — 0 0 2 0— 6 作者 简 介 :伍 俊斌 (9 8 ) 17一 ,男 ,湖南 新化 人 ,中共 广 东省委 党校科 社 教研 部副 教授 ,主 要研 究方 向 :政 治 哲学 与政 治学 原理 ,政 治发 展 与政 治变 革 ,中 国政 治 和公 民社会 .
天 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 臣。 诗 ・ ”( 小
雅 ・ 山) 北 国家权 力为君主 所私有 ,君主独 揽 国家立 法、行政、司法 和军事大权,君主随时享有对官员和
民众生杀予夺的权 力。正所谓, 民以君为心、君为 民
一
、
从 人 治 走 向法 治
之本 、官为 民之主 。儒家非常重视统治者道德教化 的
中 南 大 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C NT S T UN V (OCI C E C ) . E . OU H I .S ALS I N E
V I1 NO 2 0.8 Ap . 01 r2 2
中国传 统政 治 文 化 现代 化 的 范 式转 换
伍 俊 斌
( 中共广 东省 委党校科社教研 部,广东广州,5 0 5 ) 10 3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类型、特点及其转换
![2-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类型、特点及其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547a7efdb8f67c1cfad6b8a2.png)
所谓整体性,即某种学术研究形成一套独特的研究体系,有与前人 不同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有一套收集资料的方式,有一套完整的 研究模式或框架,有共同的认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论。例 如,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以功能作为自己 的研究视角,围绕文化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以共时性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以民族志田野调查作为收集 资料的主要方法,与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完全不同。 因此,人类学界把功能学派形成之后的人类学称为“现代人类学” ,而把之前的人类学称为“古典人类学”。
一、范式的概念与特征
(一)范式的概念。 什么是范式?范式一般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
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 研究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一书中认为:“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选 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科学实际实践的公认范例—— 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 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指常 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本学科学者们 认可的一组理论、假说、原则和研究方法的总和。
二是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由拉德克利夫-布朗创建。他的理论是从 “结构”的角度研究功能,认为功能就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相 互调和相互作用,各种社会制度是社会的各种器官,在维护社会整体 持续、稳定、正常运转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其方法是“社会结 构分析法”,关注社会整体如何运行,注重分析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 习俗在维护社会整体均衡运行中的作用。
二是“独立发明说” ,认为各民族、各地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不是传播的结果,而是 “独立发明”的,因为人类的心理一致,物质环境也大同小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 由简而繁、独自发展而来的。
中国当代文化变迁与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
![中国当代文化变迁与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3b67d4a80029bd64783e2cba.png)
工具论 的立场 批判五 四启蒙文学 , 实际上不过是极端 片面地 发展 了五 四启 蒙文学早 已存在 的功利主 义文学 观念 , 中并 其
没 有 绝 对 的 断 裂 。经 过 2 世 纪 三 四 十 年 代 左 翼 文 学 和 解 放 0
理论 范式的演进过 程 , 就不仅要结 合文学 创作 的实践 , 更要
在经历 了革命斗争血与火 的洗礼 后建立起来的新 中国, 马上 又面临两大阵营对峙冷 战这 样严 峻的国际局势 , 后来又
和 以苏 联 为 首 的 社 会 主 义 联 盟 发 生 分 裂 , 个 社 会 长 期 笼 罩 整 着 战 争 氛 围 , 气 中 弥 漫 着 一 股 火 药 味 。这 样 , 过 去 年 代 空 在
收 稿 日期 :0 0 0 — 0 2 1— 6 2
帜, 是进攻 的号角和欢 庆的锣鼓 , 政治形势 的晴雨 表和阶 是 级斗 争的风向标 , 是教育组织 民众和打击 瓦解敌 人的有力 武 器 。2 世纪 5 ~ 0 0 0 7 年代的 中国当代文论 由于承担 了革命的政 治意识形 态的任务和功能 , 因而不可能成为一个 自由的学 术 讨论的领域 , 只能是一个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场所。 从哲学基 础方 面来看 ,0 2 世纪 5~ 0 0 7 年代的 中国文论是
关键 词 : 治意识 形 态 ; 识论诗 学 ; 政 认 多元 文化 ; 文化研 究
中图分 类 号 : 0 . I 67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7—9 5 2 1 )5—0 7 —0 10 0 X(0 0 0 11 4
中 国 当代 社 会 历 史 进 程 与 文 化 的 变 迁 , 刻 影 响 了文 学 深 创 作 和理 论 的基 本 面 貌 。 因 此 , 如果 想要 探 讨 中 国 当代 文 学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ac849b83b9d528ea81c779d3.png)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纷繁庞杂的文化思潮的比较和选择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融入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笔者认为,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实践,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是确立其主流地位的内在因素;同“问题与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三次论战,为马克思主义确立主流地位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确立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的重大转型期,门户开放、西学东渐,各种思想、主义潮水般地涌入。
既包括社会主义思想,也包括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学说,它们包括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达尔文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和理论在这里激烈地碰撞、交汇,中国思想界形成了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局面。
从百家争鸣到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在中国的确立,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追求真理的曲折艰难之旅。
一、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实践,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基本前提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经历社会巨变,在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同时,儒家传统秩序观开始崩溃,古老的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
少数开眼看世界的士大夫,开始从西方思想武器库中寻找救国的武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开端,拉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帷幕。
封建统治者掀起了一场旨在引进西方“技”、“器”的洋务运动,举起“中体西用”的旗帜。
各个阶级和阶层探索各种救国方案,有太平天国兴起农民阶级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有起自社会下层并有着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等等。
这些运动的失败宣告封建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走到了尽头。
于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国人痛切感到之所以落后挨打,是因为封建经济的破产和专制政治的腐败,其中政治制度是振兴中华的关键,于是他们从制度层面探索中国振兴之路。
一场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的维新变法运动在经历了103天后以悲剧落幕。
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转换及中国经验
![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转换及中国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f953b3458f5f61fb6366676.png)
Theory-Paradigm Conversion and Chinese Experience in Cultural Research 作者: 颜桂堤[1];孔苏颜[2]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3-69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文化研究;理论范式;本土化实践;中国经验
摘要:文化研究尽管缺乏一个权威的"命名仪式",但这个概念已然显示出了强大的概括性与远征能力。
概念的多义与复调制造了文化研究的多副面孔,使它可以适时而变,顺利登陆不同的文化圈,实现国际化与全球理论旅行。
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转换进行谱系性考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文化理论内部意味深长的转向。
而文化研究介入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与其说是一次西方理论的旅行,不如说是当代中国学者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所作出的学术选择,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介入中国本土化实践的可能。
当下中国的文化研究正朝着批判性的、多元开放的,而且具有阐释力和本土经验的方向发展。
中华文明 文化范式
![中华文明 文化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9991fa6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4.png)
中华文明文化范式标题: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文化范式正文:中华文明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代代相传,影响至今。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范式。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共处、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理解。
其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仁爱”和“和谐”。
仁爱代表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道德准则。
和谐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了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在中华文明的文化范式中,重视教育和学问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强调了对于知识和学问的追求,并将其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重要手段。
这种崇尚学问的文化范式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传承至今。
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也继承了这一传统,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另外,中华文明还强调了艺术和文学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倾向于通过诗词、书法和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审美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京剧、曲艺和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独特审美观。
中华文明还注重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尊重长幼有序的家族伦理,重视家庭的和睦和亲情的传承。
社区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人们互助、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总结起来,中华文明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价值观念。
其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范式体现了对于和谐共处、教育、艺术和家庭的重视。
中华文明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的贡献。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与问题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与问题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63a11e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e.png)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与问题反思发布时间:2021-10-26T08:45:57.71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4期作者:赵卫东[导读] “新文科”建设为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课程教学在理论范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封闭性、单一性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实践困境。
赵卫东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河南,南阳,473004)摘要:“新文科”建设为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课程教学在理论范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封闭性、单一性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实践困境。
为此,需要围绕上述问题和困境,从“新文科”理念出发,推进文论课程的结构性改革和实践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求。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文学理论;教学困境;反思2019年,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发展战略正式启动。
“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原有传统文科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文科的学科内涵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建设由学科导向转向社会需求导向,由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模式。
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转型,文学理论的学科发展与教学活动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面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扩张变化,文学理论教学已难以从单纯的审美视角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也难以从容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热点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引领的关系矛盾,成为不断困扰课程建设的复杂症结,由此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学科危机和教学危机。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如何重新认识和定位自身,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新文科”目标要求的理论创新人才?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统领下,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学科态度,与其他学科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面临科技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当下形势,文学理论课程如何调整自身结构,整合学科资源并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范畴?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确立学生的主体精神,提升学生的文论素养及理论分析能力?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与反思,将有助于走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当前的现实困境。
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的范式转换——从制度建构范式到文化场域实践范式
![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的范式转换——从制度建构范式到文化场域实践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fe84c54c69eae009581bec91.png)
2012年第5期山东社会科学No.5总第201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1·社会学、政治学研究·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研究的范式转换———从“制度建构”范式到“文化场域实践”范式张广利张瑞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摘要]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公共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
主流的“制度建构”研究范式在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问题上渐现偏颇与不足。
实现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的前提并不是“制度建构”研究范式所诉求的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变革,关键在于通过强化既有内群体身份或创生新的“共享内群体身份”,实现其自我及社会的现实认同。
相关研究应由“制度建构”范式向“文化实践场域”范式转换。
[关键词]身份认同;制度建构;文化场域实践;范式转换[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5-0064-06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公共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
“制度建构”的研究范式因其诉求城市外来人口政策、制度及法规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强调政策、制度的变革,力促政府对城市相关社会资源进行公平、公正的重新分配而被广泛采用,渐趋主流。
然而,城市外来人员作为行动者的自主性与妥协性,日常城市生活场域中的实践与互动,以及新的“身份-认同”的随机性、生成性问题也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和遮蔽了。
一、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危机“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作为一个社会学范畴,主要指行动者在现代社会“场域”中被塑造成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过程。
由于“身份-认同”过程还与个体对其所归属的社会群体的认知以及该群体在个体身上所引起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发生关联,所以,“身份-认同”过程既包括个体对自我的个人认同,即对自己在时空中的一致性和相较于他人的差异性的感知,也包括个体对所归属群体、所处的文化场域的社会认同,即对他人与自己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感知。
从“结构到“文化的演进布鲁纳教育研究范式转换及其当代意义
![从“结构到“文化的演进布鲁纳教育研究范式转换及其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c6cc0c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41.png)
从“结构到“文化的演进布鲁纳教育研究范式转换及其当代意义摘要:教育学与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20世纪初心理学家转向教育研究,历经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变迁,以及认知革命从“结构”到“计算”的路径更替。
虽在短时间内极大提升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与学科地位,但也为本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与心理研究留下了“个体主义”与“唯我论”两大麻烦,由此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彼此割裂的历史困局。
在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下,集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于一身的布鲁纳,先是作为认知心理学家引领了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领域的认知革命,而后以认知心理学家的身份转向教育研究,把基于认知心理学构建的教育理论推向实践,最后又从教育实践返回到教育理论,通过“叙事转向”中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界定,扬弃了自己早期基于心理学构建起来的教育理论,开创了教育研究的文化新取向,为推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开辟了新道路。
沿着布鲁纳从“结构”到“文化”学术思想的演进路径,未来我们应树立起兼容并包的广义科学观,重塑教育与心理研究的学科文化,并建立起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学机制。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计算主义;认知主义;文化转向;范式转换;当代意义布鲁纳是20世纪教育与心理研究领域内一位非常有影响而且身份很特殊的人物,在教育与心理研究的“璀璨星空”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话题(宋文里,2022;郑旭东等,2022)。
大卫·奥尔森(DavidOlson)在《布鲁纳:教育理论中的认知革命》一书中认为,布鲁纳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次转向,使其关注的议题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家,横跨教育与心理两大领域;不但引领了教育理论的认知革命,而且重构了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Olson,2022)。
纵观布鲁纳教育与心理研究的学术历程,“结构”与“文化”这两个关键概念值得注意。
论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论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b3965e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d.png)
论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论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随着文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西方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一个重要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研究立场的新取向。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试图抱着对文化积极的批判态度来对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和批判。
斯图尔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理论思想和独特的文化批评观是我们理解和把握这种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态度的重要切入点。
意思形态是霍尔文化批评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甚至有人把以霍尔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称之为意识形态研究。
在文化研究领域中,由于意识形态概念同文化概念一样.其界定至今存在争议。
因此,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和使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澄清的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对于意识形态我们不能用真或者是假来进行描述。
它不是‘虚假意识’。
他认为,虽然作为主体的个人认为自身是其动因,自身可以对现实进行直接和自由地把握。
但事实上,个人的这种把握只能是一种想象的结果,要想获得身份是必须通过进行社会建构及一系列思想体系的规定而获得的在大众传媒的研究和批判中,以及对文化研究范式问题的解决中,霍尔成功的运用了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霍尔这样评价;文化霸权概念是葛兰西最杰出的理论贡献,霸权的获取,当然不排除意识形态的压抑.但更重要的是他能改过被支配阶级和集团的积极赞同来获取的。
除了阿尔都塞和葛兰西最接合概念进行阐述外,真正给予接合以哲学内涵并把它上升为一种理论是埃内拖斯?拉克劳.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一书中首次把接合概念上升到哲学概念的高度来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在后来的《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拉克劳对之前的“理性主义范式的接合”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种“理性主义的接合范式”虽然极力贬抑或远离常识性话语的接合形态,但是,意涵性的话语接合是不可根除的,它形成了本质主义范性接合称为可能的条件。
霍尔对大众媒体的研究与批判的成果集中体现在《编码与解码》一文中。
人类生态伦理演进中的三种文化范式之界定与转换
![人类生态伦理演进中的三种文化范式之界定与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58d96512b7360b4c2e3f643c.png)
基金项 目: 中国博士后科 学基金面上资助项 目( 2 0 1 3 M5 3 1 6 3 2 ) ; 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 目专项资金资 ̄ h ( 2 0 1 2 0 2 0 2 5 ) 作者 简介 : 王瑜( 1 9 8 o _ _ ) , 男, 山东青岛人 ,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在站博士后。
2 0 1 3 年1 0 月
河 南 社 会 科 学
HENAN S 0C I AL S C I ENC E S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 . . 201 3
第2 l 卷 第1 O 期
Vo l _ 2 1 No . 1 0
人 类 生 态 伦 理演 进 中的 三种文化范式之界定 与转换
王 瑜
仁, 以万 物而为刍狗 。 ” ( 《 老子》 第5 章) 人不过是 自然界 中万
物 万类 之一 罢 了 , 万物 并非 为人 而被创 造 出来 的。草 长莺 飞, 非春之爱 ; 冰封 万里 , 非冬 之恨 。 自然界 固有 其规律 , 其 中不掺杂 任何感情 色彩 。人应该尊 重 自然 的本来 面貌和演 化规 律 , 不要 人为打破天然的生态平衡 。庄子继承 了老子 的 这种思 想 , 他认 为 : “ 阴 阳四时 , 运行 各得 其序 , 恬然若 亡 而 存, 油然不形 而神 , 万物 蓄而不知 , 此 之谓本根 , 可 以观于 天 矣。 ” ( 《 庄子 ・ 知北游》 ) 庄子提 出“ 天地 与我并生 , 而万物与 我
中图分 类号 : B 8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9 0 5 X( 2 0 1 3 ) 1 0 —0 0 4 6—0 3
一
、
引 言
二、 人 类 生 态 伦理 演 进 中的 三 种 文 化 范 式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f2e20c1ca76e58fafab00319.png)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节译)斯图亚特·霍尔(S·Hall)陶东风译关于文化主义的范式在严肃的、批判性的知识分子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开始",也很少有不间断的连续。
相反,我们发现的是不整齐但又具有特征性的发展的不平衡。
重要的是有意义的断裂--在此,旧的思维路径打断了,新的与旧的因素围绕一系列不同的前提与主题重新组合在一起。
文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特的问题意识(Problematic),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但是,它的具有自己特色的问题(questions)却不是在这个时候才被第一次提上桌面。
情形恰好相反。
有助于这个领域出现的两本书--霍加特(R.Hoggart)的《识字能力的用途》(The Uses of Literacy)以及威廉姆斯(R.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都是属于重新发现的工作(work of recovery)--虽然方式不同。
霍加特的书涉及"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论争,而威廉姆斯的书则重构了一个漫长的传统--他称之为"关于一系列重要的、连续的,对于我们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生活的回应的记录",并"通过揭示变迁之本质的方法,来提供一种特殊的地图"。
这两本书对于他们身处其中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决裂比对它的继承还要重要。
《识字能力的用途》一书反对当时的文化争论模式--这种争论总是围绕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区别展开,转而集中解读工人阶级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与社会》在同一时期建构了"文化一和一社会"(culture-and-society)的传统,在此书之前的另一本书《漫长的进化》(The Long Revolution)中,威廉姆斯清楚地指出:文化一和一社会的反思模式只能通向一种新颖的分析类型的转向才能完成与发展。
范式转换——精选推荐
![范式转换——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1b59be1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72.png)
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 原意是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价值观的改变和转移. 在风险投资领域中是极为重要的概念,也叫"命律转移"。
基本信息中⽂名称范式转换外⽂名称Paradigm Shift.俗称"命律转移⼈物托马斯·库恩简介简介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 ⽽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从不同⽅⾯、不同层次和不同⾓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
很多⼈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特征, 往往根据⾃⼰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解释来阐述⾃⼰的问题。
因⽽不免出现某些偏差。
范式转换⽤来描述在科学范畴⾥,⼀种在基本理论上从根本假设的改变。
这种改变,后来亦被应⽤于各种其他学科⽅⾯的巨⼤转变。
库恩在书中阐释,每⼀项科学研究的重⼤突破,⼏乎都是先打破道统,打破旧思惟,⽽后才成功的。
典范转移的例⼦:免费报纸的出现、宽频上⽹的普及、BT技术(BitTorrent)的出现。
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个重要阶段是范式转换,范式转换理论是托马斯·库恩有关科学⾰命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应⽤。
企业范式指的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关于企业⾃⾝、企业环境、企业中劳动着的⼈们的观念和思维⽅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企业核⼼⼈物及多数⼈所拥有的正统的东西。
阶段范式转换理论认为,到了⼀定阶段,企业原来的范式就必须转换,但这种转换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原来范式上取得较⼤成功的企业就更难了。
为此,该理论提出了范式转换四阶段:领导⼲部的发动;中层⼲部的突击;变⾰的连锁反应;新范式阵脚的加固。
范式转移简介"范式" 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库恩,1968)在《科学⾰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个词汇,此著⼀问世,这词汇⽴刻被学界接受,并且围绕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文化语用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相互关系
![文化语用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1e638292b160b4e777fcf1b.png)
第20卷第5期2018年9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0,N o .5S e p.2018d o i :10.15936/j.c n k i .10083758.2018.05.015 收稿日期:20180220作者简介:竹旭锋(1983),男,浙江嵊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语用学研究;何 刚(1963),男,四川绵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语用学研究㊂文化语用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相互关系竹旭锋,何 刚(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摘 要:文化语用研究主张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语用现象及理论,注重语言使用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联性㊂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该领域主要存在三种研究范式:跨文化语用学,比较同一语用现象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异同之处;交互文化语用学,关注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交际者在进行跨文化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的语用问题;文化(内)语用学,从单一文化内部来解释特定的文化语境要素如何影响社群内成员的语言使用,以及如何作为语境资源参与交际者的言语互动过程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㊂这三种范式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各具特点,同时也相辅相成,互为补益㊂关 键 词:文化语用研究;范式;跨文化语用学;交互文化语用学;文化(内)语用学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8)05-0539-06T h r e eP a r a d i g m s i nC u l t u r a l l y -o r i e n t e dP r a g m a t i c s a n d T h e i r I n t e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Z HUX u -f e n g ,H EG a n g(S c h o o l 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h a i 20024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u l t u r a l l y -o r i e n t e d p r a g m a t i c s p r o b e s i n t o t h e p r a g m a t i c p h e n o m e n a a n d i s s u e s f r o mt h e c u l t u r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a n dh i g h l i gh t s t h e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e d n e s sb e t w e e n l a n g u a geu s e a n d i t s c u l t u r a l c o n t e x t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l e v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t h e r e e x i s t t h r e e p r o t o t y p i c a lr e s e a r c h p a r a d i g m si nt h i sf i e l d ,n a m e l y ,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 ,s e e k i n g f o r t h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 f e r e n c e s v i a 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 l y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i e s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 ,w h i c hf o c u s e so nt h e p r a g m a t i c i s s u e s o c c u r r i n g i n /a l o n g s i d ew i t h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a m o n g in t e r a c t a n t sw i t hd i v e r s e c u l t u r a l /l i n g u i s t i c b a c k g r o u n d s ;i n t r a -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 ,a d o p t i n g a n e m i c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oe x p l i c a t et h e w a y h o wt h es pe c if i c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x t i n f l u e n c e st h e l a ng u a g eu s eo f m e m b e r s w i thi nt h es a m ec o mm u n i t y a n d p l a y sa p a r t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 m e a n i n gg e n e r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t h et h r e e p a r a d i gm s a r e d i s t i n c t i v e f r o m e a c h o t h e r i n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s a n d m e t h o d s ,t h e y ar e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a n d r e c i pr o c a l .K e y w o r d s :c u l t u r a l l y -o r i e n t e d p r a g m a t i c s ;r e s e a r c h p a r a d i g m ;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 ;(i n t r a -)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 语用学是一门以语言使用和话语的语境化意义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分支学科㊂语言的使用和话语的解释必然会涉及到认知㊁社会及文化等因素,由此,也形成了认知语用㊁社会语用和文化语用这三大研究视角[12]㊂其中,文化语用研究主张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语用现象及理论,重视语言使用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其研究对象包括了不同文化间的语用现象异同㊁话语产生与理解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因素㊁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准则与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等等[34]㊂跨文化语用学(c r o s s-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是文化语用研究领域的先驱和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至今,不断经历着细化㊁分化,从最初一个略显庞杂的范畴中逐渐脱离出去许多相对独立的分支,如中介语语用学㊁习得语用学等㊂近年来,一些新的学科概念也在相继涌现,诸如交互文化语用学(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㊁民俗语用学(或称民族志语用学,e t h n o p r a g m a t i c s)㊁人类语用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i c a l p r a g m a t i c s)等,在文化语用研究领域不断开辟出新领域㊁新视角㊂鉴于目前国内外相关综述大多只关注跨文化语用学的发展动态[58],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以上所提及的其他一些新的分支方向,我们试图从研究范式的角度,对文化语用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格局进行回顾,从中梳理出三种基本范式,并厘清各自的理论主张㊁研究对象与方法㊁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以及相互关系㊂一㊁ 范式 观照下的文化语用研究范式 (p a r a d i g m)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㊃库恩(T h o m a sK u h n)于1962年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并加以系统阐述㊂它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也是从事某一具体科学的研究者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㊂按照库恩所述: 范式是指那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括定律㊁理论㊁应用和仪器等等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㊂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㊂ [9]在他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一个科学研究共同体所共享的一组假说㊁理论㊁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式也是一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㊂倘若我们从范式的角度来考量当下的文化语用研究领域,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文化语用研究作为语用学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共同体㊂几乎所有从事文化语用研究的学者们基本上都秉持这样一种共同的立场或共识,即文化作为一种语境要素,对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语境是文化语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㊁基础性的概念,语用研究必须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加以分析考察㊂其次,虽然跨文化语用学㊁交互文化语用学㊁民俗语用学等都可以归属于文化语用研究领域这一阵营下,但各个分支之间在研究范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导致了文化语用研究内部的不一致性㊂例如,跨文化语用学与交互文化语用学虽然都涉及了多种文化间的问题,但在具体理论主张㊁研究对象㊁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详见下文)㊂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如全球化的日益加剧㊁跨国公司等多元文化机构的出现等,使得不同文化群体或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而彼此间在使用语言进行交往互动的过程中随之出现的很多新问题也都值得深入研究,但传统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范式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催生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㊂再者,既然文化语用研究采取的是一种文化视角,自然不能忽视文化研究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即客位(e t i c)与主位(e m i c),因为这涉及到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普遍性㊂这对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派克(K e n n e t hP i k e)所创,原本用以区分语音学与音位学,之后被借用到文化研究领域,代表两种截然不同但又互为补充的研究取向㊂所谓客位,是指从多种文化系统外部进行研究,常通过跨文化比较来对多个变量间的关系作出 科学 的推论;而主位则是从一种文化系统内部展开研究,意在对该文化作深入理解,从而发现其特有的结构规律[1011]㊂在研究方法上,前者多用实验设计和诱导性语料,而后者则更加强调对真实㊁自然语料的收集与阐释性分析㊂这也说明,我们既可以从外部对多个不同文化群体进行语用研究,也可以从内部对单一文化群体进行语用研究㊂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试图用一种范式来涵盖当前文化语用研究领域的发展全貌显然不合理,也不太可能,而多种范式并存才更符合实际情况㊂因此,下文将着重对文化语用研究领域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及彼此间内在关系展开论述㊂045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二㊁文化语用研究的三种范式不同范式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核心假设㊁研究对象㊁方法和研究范例等㊂据此,我们认为,文化语用研究领域主要存在着三种范式,分别以跨文化语用学㊁交互文化语用学和文化(内)语用学为学科标签㊂1.跨文化语用学:多种文化间异同的比较性研究追溯语用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一学科的诞生与英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学派有着密切关系,其初衷是为了对哲学和语义学中一些未能解答的意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㊂由此,发展出了一系列语用学理论,包括言语行为理论㊁会话含意理论等,并且通常都主张这些理论或原则具有普遍性㊂然而,这种基于单一语言(主要是英语)进行哲学思辨而归纳出来的理论或原则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而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语用学兴起的直接原因㊂许多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对不同文化/语言间的语用现象(包括理论㊁原则等)进行比较,以期找到答案[12]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研究当属在1982年启动㊁由多国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的 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方式研究项目 (C r o s s-C u l t u r a lS p e e c h A c tR e a l i z a t i o nP r o j e c t,简称C C S A R P)㊂该项目以请求和道歉这两种言语行为为对象,调查了八种不同国家地区语言(包括美国英语㊁丹麦语㊁希伯来语和俄语等)的母语和非母语者在使用这两种言语行为时的语言实现方式上的共性和差异㊂具体采取的做法是,研究者们在每个国家地区选取400人(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各占一半)作为样本对象,并使用统一的方法(话语补全法,D C T)收集数据,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考察其在不同参数上的差异性㊂这一研究框架成了后续很多类似研究的范本与模板,只不过在具体研究对象或调查群体等方面略有不同㊂这一研究范式的基本流程是:①确立研究对象(如具体言语行为)ң②建立统一的语料收集与分析框架ң③进行不同语言/文化比较ң④寻找差异或共性ң⑤作出关联性解释㊂值得一提的是,彼时的跨文化语用学范畴并不限于此,而更像是一个 大杂烩 ,几乎囊括了所有涉及不同文化或语言差异的语用学研究,也导致研究范式难以辨清㊂例如,B l u m-K u l k a等[13]曾提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主要涉及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运用第二语言正确地表达或理解该语言的言语行为;②社会/文化的语用研究,侧重于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社交语用现象,如语用失误;③对比语用研究,主要比较两种语言交际功能的不同方面㊁两种语言不同的语用技巧和策略,以及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等方面;④语际或中介语语用研究,主要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时的具体语用行为与他们的母语之间的关系㊂事实上,国内的大部分学者[1415]也基本上延循了这一框架㊂然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不应当把语际语用学(或称中介语语用学)归入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范畴内,因为两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大相径庭㊂语际语用学所关注的是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如何习得目标语社群的语用规约,包括学习者如何产出和理解言语行为㊁语用能力的发展及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等问题,与二语习得研究关系紧密;但是,跨文化语用学通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语使用者进行比较[16]㊂此外,也有学者[17]提出,对比语用学涉及对两个及以上的共存语言使用系统进行历时或共时的对比,可涵盖部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内容,但同时也包括了历史语用学㊁变异语用学等㊂这样的异议和反思,对跨文化语用学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㊂一方面,许多不同类型的研究得以分化出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如语际语用学㊁习得语用学㊁历史语用学等;另一方面,也使得跨文化语用学在研究范式上更加纯粹和统一,即主要通过共时比较的方法,对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同一语用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共性和差异[18]㊂即便如此,这一研究范式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㊂首先,它假定了文化内部的同质性及文化和语言的同一性㊂于是,所谓的跨文化比较在实际操作时就变成了跨语言比较研究㊂其次,在研究设计中,文化/语言差异与语言使用差异被当做两个关联变量,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最后都被归结于文化差异,但对差异原因未作深入的解释[19]㊂最后,在研究设计中,为了保证比较对象的对等性和语料的可及性等,大量使用话语补全法等诱导性方法(e l i c i t a t i o n)收集语料,导致其语料的真实145第5期竹旭锋等:文化语用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相互关系性㊁自然性乃至研究结论都受到质疑[2021]㊂2.交互文化语用学:跨文化交互过程的动态研究交互文化语用学 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知名的语用学者I s t v a nK e c s k e s提出的㊂从字面上看,英语中的c r o s s-c u l t u r a l和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都可以理解成 跨文化 ,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两者互用而不作明确区分㊂但很显然,K e c s k e s的用意是希望通过在概念名称上的这一词之差来表明研究范式上的区别㊂按照K e s c k e s[22]1718的说法,原先的跨文化语用学主要是对不同文化间的一些语言使用特征(如言语行为或行为方式等)进行比较和对比,而交互文化语用学则更关注来自不同文化和母语背景的交际者在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往或互动过程中的语用现象㊂他认为语用学研究长期以来都只关注单语使用,而忽略了双语或多语使用㊂然而,现实社会中,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如何开展语用研究是势之必然,也是交互文化语用学研究的价值与活力所在㊂与跨文化语用学采用的共时比较范式有所不同,交互文化语用学本质上是一种动态过程研究,它更注重实际的跨文化交往和互动过程,即不同文化背景和母语者在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如何使用语言,包括话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㊁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所携带的各自文化如何融合并成为交际双方共享知识,进而影响言语交际过程及其他相关的语用问题等㊂此外,K e s c k e s又对交际类型进行了细分,包括:①母语使用者和非母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②不同母语背景的个体使用同一种通用语进行的交际;③多语言交互话语;④多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与语用能力发展[22]14㊂由于跨文化互动过程具有复杂性㊁实时性㊁动态性等特征,同时交际主体兼具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K e s c k e s[22]42提出将社会认知方法(s o c i o-c o g n i t i v e a p p r o a c h,简称S C A)作为该类研究的理论框架,突出了语境㊁共知与突显这三大核心概念㊂在具体的研究方法选择上,则可灵活多样,包括会话分析㊁语料库方法,以及话语片段分析等,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方法,其分析的重点必然落在话语过程而不只是在文化层面上,而且,由于关注的是互动过程,从方法论上应该是重构性的,即重构和还原交际者如何成功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过程㊂从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这一范式的研究常常聚焦一些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并对交互过程中的言语活动事实进行多元分析,重点探究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以及文化间的融合机制等㊂例如,S c h n u r r&Z a t y s[23]曾对香港的跨国公司内部员工与上司间的交往过程中实施的拒绝行为㊁面子协商和权力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㊂值得注意的是,交际过程的动态性㊁交际语境的涌现性等特质使得文化本身也成为一个动态建构(变化)的构体,这无疑给分析增加了难度㊂即便是在K e s c k e s提出的包含语用㊁社会及认知三大要素的S C A模型下操作,在实际分析时也难免顾此失彼㊂因此,如何增强S C A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尚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㊂3.文化(内)语用学:单一文化内部的解释性研究与前两种范式相比,文化(内)语用学(i n t r a-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并不涉及多种文化,而是采用一种单一文化内部的 本位 研究视角,强调文化(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形塑作用,重点考察特定的文化规约㊁信念㊁价值㊁态度等如何影响社群内成员的语言使用,以及文化如何作为语境资源参与交际者的会话互动过程,进而影响话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2425]㊂从这个角度来看,民俗语用学㊁人类语用学等也都可以归入文化(内)语用学这一范式㊂事实上,文化(内)语用学的形成也部分得益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㊂例如,知名的跨文化语用学者A n n a W i e r b i c k a[13]在对英语与波兰语的一些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后提出,不同的文化/语言在说话方式上的差异是系统性的,而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㊁文化价值和信念㊂由此,她认为文化特有的交往方式背后隐含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文化体现在不同的言语行为系统中,同时不同的言语行为根植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之中㊂民俗语用学的主要倡导者C l i f f G o d d a r d[26]自称,这一范式正是对W i e r z b i c k a的这些思想的继承和重新概括㊂它非常强调亲身实践,从 局内人视角 (i n s i d e r p e r s p e c t i v e)和文化内部出发,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群体的特有的语言使用方式及其深层原因进行描述和解释,并将文化(包括文化价值㊁信念㊁态度㊁社会范畴等)作为核心解释要素来阐释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㊂一方245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面,这一研究范式非常重视真实自然的语言事实证据,包括文化关键词㊁谚语和俗语㊁交互惯例㊁话轮转换和话语标记词等㊂其原因是,这些语言证据都是日常生活的有机构成,而母语者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都是无意识的,不会刻意监控或调整,因此对思维方式具有 指示 作用㊂借助合适的分析工具,语言证据能让我们最接近 内部视角 ㊂另一方面,他们反对用预设的概念去描写文化,并主张要比较不同语言/文化中同一语言现象的不同意义,就需要一种独立于任何语言但同时又可以通过任何语言来阐释的 自然语义元语言(n a t u r a ls e m a n t i c m e t a l a n g u a g e,简称N S M)㊂这种标准化的㊁不受文化限制的自然语义元语言是描写和比较不同语言/文化的会话惯例的有效方法,可以清楚地比较不同文化中会话策略的不同规则㊂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 文化脚本 这一工具概念,试图帮助研究者有效地对某一特定文化内的规约㊁价值㊁信念及态度等抽象概念进行客观描写,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族群内人们特有的说话方式㊂人类语用学也基本类似,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些合适的工具(例如民族志方法等)来描述整个言语事件,理解语言和文化在具体语境中相结合或共现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从历时和共时维度来探究文化现象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㊂他们认为,人类交际不仅仅只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文本或话语的过程,而是涉及概念组织㊁身体协同以及信息的言语交换等复杂过程㊂人们需要依据他们所处的即时情境及社会文化参考框架来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㊂同时,言语行为的规则中蕴含着一些本土文化系统的概念,这也是言语行为所实施的文化功能[27]㊂此外,国内的一些文化语用学者[24,28]试图从文化语境的构拟㊁文化指示的实现方式和言语行为的文化功能等出发,揭示文化语境如何介入话语信息解释和语言使用的方式与过程㊂从方法论上来看,为了更加深入㊁细致地解释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文化(内)语用学通常会借鉴文化人类学㊁民族志㊁文化心理学等相近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深描(t h i c kd e s c r i p t i o n)㊁田野调查等㊂此外,文化主位的概念也越来越被语用研究者所重视和采纳,借此对一些经典的语用现象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展开解释和研究㊂然而,文化语境要素本身比较复杂㊁抽象,想要给出一个准确的描述并非易事,即便是上文提到的文化脚本方法也无法完全解决这一问题㊂此外,文化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在本族语者看来似乎是习以为常的事,以至于被认为根本不值得解释或无法解释,或者解释过程和结果的主观性太强㊂以上种种都或多或少阻碍了文化(内)语用学研究范式的发展㊂三㊁三种范式之间的内在关系一种新范式的产生,往往是发现了前一种范式没有关注到的现象,或者提供了新的方法来解决之前未能解决的问题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前一种范式已经过时,或者无用㊂事实上,它们既可以保持在历时层面上的衍生性,又可以保持在共时层面上的互补性㊂跨文化语用学主要是对不同文化间的语用现象的异同进行比较,交互文化语用学则更关注实际跨文化交互过程中的语言使用,而文化(内)语用学旨在描述和解释特定文化语境对其成员的语言使用的影响机制与过程㊂尽管这三种范式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多种文化间比较性研究或是跨文化交互过程的动态研究,抑或是单一文化内部解释性研究,其共同点都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语用现象,阐释文化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因而都归属于文化语用研究这一大阵营之下㊂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大致可以用图1表示㊂图1文化语用研究的三种范式除了区别之外,这三种范式之间也是相辅相成㊁互为补益的㊂跨文化语用学对不同文化间的比较结果可以为文化(内)语用学的解释性研究提供线索和证据,文化(内)语用学研究反过来又能为跨文化语用学的比较结果提供更为深层的文化理据㊂而这两方面的研究对于交互文化语用学来说,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跨文化交互过程研究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也需要跨文化语用学和文化(内)语用学研究作为支撑㊂这也充分体现出文化语用研究领域的多维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特点㊂345第5期竹旭锋等:文化语用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相互关系四㊁结语毋庸置疑,文化语用研究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与组成部分㊂面对当前这一领域存在着学科名称众多㊁范式不一的情况,本文试图从范式的角度对文化语用研究领域的现状与格局进行概述,对现存的三种主要研究范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与辨析,以利于相关研究者能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或对象准确地选用适当的范式开展文化语用研究㊂此外,尽管跨文化语用学㊁交互文化语用学和文化(内)语用学代表了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的三种主要范式,但文化的复杂性及其对语言使用的多重影响值得研究者们继续进行多视角㊁多方法的深入探究㊂况且,交互文化语用学和文化(内)语用学作为两种新兴的研究范式,无论是在研究议题还是研究方法上都仍有很大空间㊂以后者为例,对于国内的研究者来说,可以深入考察中国人际互动和语言使用的特征,并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做出合理解释,开辟非西方式的语用理论建构与研究领域㊂参考文献:[1]M e y J.P r a g m a t i c s: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M].2n de 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810.[2]V e r s c h u e r e n J.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P r a g m a t i c 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8.[3]文旭.语用学事业:哲学㊁文化与认知视野[J].当代外语研究,2014(6):5457.[4]何刚.文化语用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4):12.[5]冉永平.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05,28(4):403412.[6]王建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6):5561.[7]宋振芹.中国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述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8287.[8]朱武汉.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范式之检讨及变革刍议[J].外国语,2016,39(2):4859.[9]托马斯㊃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4版.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T r i a n d i s H C.C u l t u r ea n d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M].N e wY o r k:M c G r a w-H i l l,1994:6768.[11]S p e n c e r-O a t e y H,F r a n k l i nP.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AM 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A p p r o a c h t o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a t i o n[M].N e w Y o r k:P a l g r a v eM a c m i l l a n,2009:16.[12]W i e r z b i c k a A.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s,D i f f e r e n tL a n g u a g e s,D i f f e r e n t S p e e c hA c t s:P o l i s hv s.E n g l i s h[J].J o u r n a l o fP r a g m a t i c s,1985,9(2):145178.[13]B l u m-K u l k a S,H o u s e J,K a s p e r G.C r o s s-c u l t u r a lP r a g m a t i c s:R e q u e s t s a n d A p o l o g i e s[M].N o r w o o d:A b l e x,1989.[1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6]B o x e r D.D i s c o u r s eI s s u e si n C r o s s-c u l t u r a lP r a g m a t i c s[J].A n n u a lR e v i e w o fA p p l i e dL i n g u i s t i c s,2002(22):150167.[17]V e r s c h u e r e n J.C o n t r a s t i v eP r a g m a t i c s[M]ʊÖs t m a nJ,V e r s c h u e r e nJ.H a n d b o o k o fP r a g m a t i c s.A m s t e r d a m:J o h nB e n j a m i n s,2016:134.[18]W i e r z b i c k aA.C r o s s-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T h eS e m a n t i c so fH u m a nI n t e r a c t i o n[M].2n de d.B e r l i n: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3.[19]S p e n c e r-O a t e y H,J i a n g W.E x p l a i n i n g C r o s s-c u l t u r a lP r a g m a t i cF i n d i n g s:M o v i n g f r o mP o l i t e n e s sMm a x i m s t oS o c i o p r a g m a t i c I n t e r a c t i o n a l P r i n c i p l e s(S I P s)[J].J o u r n a l o f P r a g m a t i c s,2003,35(11/12):16331650.[20]洪岗.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的对等问题[J].外国语,2001,24(2):4248.[21]P u l a c z e w s k a H.Y o u G o t W h a t Y o u P u ti n:E l i c i t e dP r o d u c t i o n V e r s u s S p o n t a n e o u s V e r b a l I n t e r a c t i o n i nC r o s s-l i n g u i s t i c S t u d i e s o f L a n g u a g eU s e[J].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P r a g m a t i c s,2013,10(4):647678.[22]K e c s k e s I.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P r a g m a t i c s[M].O x f o r d: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4.[23]S c h n u r rS,Z a y t sO. IC a n tR e m e m b e rT h e m E v e rn o tD o i n g W h a t IT e l lT h e m! :N e g o t i a t i n g F a c ea n dP o w e rR e l a t i o n s i n U p w a r d R e f u s a l s i n M u l t i c u l t u r a lW o r k p l a c e s i n H o n g K o n g[J].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P r a g m a t i c s,2013,10(4):593616.[24]何刚.话语㊁行为㊁文化话语信息的文化语用学解释[J].修辞学习,2004(5):1622.[25]竹旭锋.从言语行为到文化行为文化语用学的解释视角[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4):29.[26]G o d d a r dC.E t h o p r a g m a t i c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D i s c o u r s e i nC u l t u r a l C o n t e x t[M].B e r l i n:M o u t o nd eG r u y t e r,2006.[27]C h r u s z c z e w s k iP P.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si n A n t h r o p o l o-g i c a l P r a g m a t i c s[J].S t y l e s o fC o mm u n i c a t i o n,2011(3):4870.[28]何刚.文化指示方式的解释以当代美国英语话语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6):174184.(责任编辑:李新根)445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
文化转型与文化作用范式的新探索
![文化转型与文化作用范式的新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abfb0ce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8.png)
文化转型与文化作用范式的新探索
李新市
【期刊名称】《开封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2)001
【摘要】当前,中国文化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过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之后进行文化转型.中国文化转型已于2006年全面启动.其特点是:在文化转型中,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出更加矫健的步伐;起步晚但承载的任务重;通过文化转型使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相得益彰.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政府主持经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成为文化转型过程的新亮点.转型期文化作用于各种主体时将更加彰显先进文化的力量.转型期文化将与其他环境因素共同对主体发挥积极的作用,使我国公民的主体意识更加凸显,促使中国公民在国际交往中更具主动性.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李新市
【作者单位】武警学院管理系,河北省廊坊0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5
【相关文献】
1.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型:从文化表征到文化政策 [J], 徐小霞
2.地域建筑文化第二期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沙龙特辑——地域建筑文化研究范式
新探索一基于中国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院“地域建筑文化’’专题研究、实践的总结 [J], 李纯
3.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型:从文化表征到文化政策 [J], 徐小霞;
4.从文化战线到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范式转型 [J], 韩敏
5.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理路与范式的新探索——《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述评 [J], 田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摘要:《穆天子传》所讲叙的穆王西游故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
这种西游范式,铸就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华夏本土神话与宗教信念之中最重要的源头地区是充满美玉的西部神山。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发源的印度古国取代先秦神话的昆仑,成为建构新的西方想象的范型。
《西游记》在此转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穆天子传》;《西游记》;文化范式Abstract: The Story of Emperor of Mu recorded the story in which Emperor of Mu pilgrimed to the West. This was not a hunting trip, a mount dedication in general sense, nor a usual tour or adventure, but a pilgrimage made by Emperor of Mu as the Sovereign of the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origin of holy jade in the west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This pattern of traveling to the west established the belief in Chinese native mythology and religion prio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to China that all Chinese gods were originated from the holy mountains in western China where majestic jades were abundan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the ancient India as the origin of Buddhism took the place of the Kunluns in the pre Qin myths to be the model to construct a new imaginary west, to which The Buddhist Journey to the West promoted the transition.Key Words: The Story of Emperor of Mu; The Buddhist Journey to the West; cultural pattern一、《穆天子传》:昆仑玉乡朝圣史诗《穆天子传》所讲述的穆王西游故事,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而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边地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
今通行本《穆天子传》共6卷,前3卷讲述西征过程;第4、第5两卷讲述东归及以后事;第6卷为后人添加,叙述盛姬死丧之事。
若将前3卷看做一个整体的穆王西征故事,那么其叙事的主干大体围绕着玉神话及玉礼仪而展开。
其情节如下:第1卷讲穆天子北出边塞,先到达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河宗之邦。
天子向邦主河宗伯夭赠送玉璧,让他将此玉璧向西方向沉入黄河,以祭献河神。
有祝官们辅佐这个盛大的仪式典礼,将牛马豕羊等作为祭献牺牲沉入河底。
河宗告诉天子:“昆仑山有高原四处,清泉七十处。
那里特产珍稀绝伦的宝玉。
你应该去昆仑之丘,看看那里的宝玉。
”天子接受建议,折向西方进发。
在黄之山上观看图典,了解所谓“天子之宝器”的情况:主要有“玉果、璇珠、烛银、黄金之膏”。
第1卷不妨视为西征的序曲:始于以玉璧献祭河神的礼仪,引出穆天子对西方的昆仑美玉的探索欲望。
二事之间的联系就在于“河出昆仑”的信念。
第2卷讲述西征过程的主体。
共有4个与宝玉相关的情节单元:其一,在吉日辛酉这一天,天子登上昆仑高峰,参观黄帝之宫。
备齐全套的牺牲,祭拜昆仑山。
随后再度北征,住在一个名叫珠泽的大泽畔。
当地人献上白玉。
其二,天子盘桓在昆仑一带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宝。
还向当地人赏赐黄金之环、朱带、贝饰等。
季夏丁卯日,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感叹说:“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
这里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是先王所谓‘悬圃’。
”天子在这个地方得到非常珍稀的宝物——玉策枝斯之英。
他高兴得一连5天都在这座舂山之上欣赏美景,并且在这神仙的花园“悬圃”题刻,以昭告后世。
其三,离开昆仑,天子继续西征,来到赤乌。
赤乌之人献酒千斛,食马九百,羊牛三千。
穆天子说赤乌人与周人同宗,并且“贿用周室之璧”。
赤乌酋长向周天子介绍本地的名山,说那是天下最好的良山,宝玉之所在,嘉谷生长,草木硕美,并且献上当地另一特色产品——美女二人。
兴奋的穆天子感叹道:“赤乌氏,美人之地也,宝玉之所在也!”其四,癸巳日,天子来到“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
天子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
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
孟秋丁酉,天子北征,□之人觞天子于羽陵之上,乃献良马牛羊。
天子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
在这卷的4个情节单元中,每个单元都围绕着穆天子获得美玉的中心事件展开叙事。
先是在珠泽得到白玉;接着在人间仙境的悬圃得到“玉策枝斯之英”;随后又在赤乌的良山得到美人加宝玉;最后在群玉之山获得巨大数量的美玉——“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
如果仅从这些内容看,完全可以把穆王西征的探求目标锁定为获取大量的美玉。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不同产地的玉料,有着非凡的鉴别能力。
所以叙述者对每一地方的玉产,都会给予不同的名目,使之个性鲜明,决不随意混同或者马虎从事。
每一次获得宝玉,或者突出其物以稀为贵的珍贵一面;或者称其色泽之白皙的一面;或者强调玉产之丰盛,数量之惊人。
中原王朝对于西域美玉的艳羡赞叹之情,早已随着叙事的进展而溢于言表。
正是在这样的玉神话背景的铺垫之下,下文演出了在美玉仙境之中发生的男女主人公对酒当歌的一幕神话剧。
第3卷讲述西征故事的高潮:吉日甲子,天子拜见西王母。
穆天子手里捧着白色的玉圭和黑色的玉璧,晋见西王母,献上的中原礼物是精美的丝绸织品共四百纯。
西王母当仁不让,举行答谢之礼,接受这来自丝国的厚礼。
次日,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前面已经说明,“瑶池”就是美玉之池,西王母又称“瑶母”,即玉母、玉女神。
这和后来的华夏道教神话第一尊神叫“玉皇大帝”的,原来都有玉神话为共同的信仰背景。
西周王朝第五代天子,是后羿以来惟一到达昆仑仙境见到玉女神的凡人。
他的西征事迹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羡慕,也就顺理成章了。
陶渊明诗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足以揭示《穆天子传》、《山海经》两部奇书在后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二书所透露的昆仑玉乡—仙乡神话景观,以及帝王玉乡朝圣历程,大体上铸就了华夏文学的西部想象范型。
我们知道神话中的后羿翻越昆仑险阻来找西王母,是为了得到不死仙药。
那么周穆王来会西王母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可惜现存的文本叙事只交代了二人在瑶台宴饮对歌的浪漫场景,却没有具体说明穆王来此地的目的。
从他一路上不断赏赐金银、丝绸、贝带和朱丹,大量获取美玉的情况看,实际上有些“国际贸易”互通有无的性质。
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说:“珠玉取之于西方,金银盖出自中国。
以《穆传》但有赏赐金银于西方之人,而未有取金银于西方也。
”[1]38先秦的中原王朝以本土的金银丝绸换取西域的珠玉,或许就是汉朝经营“丝绸之路”之前存在“玉石之路”的经济贸易基础。
也有学者意识到周穆王西征取玉在华夏玉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
比如说:“后人考证,这群玉山即新疆密尔岱山(在莎车附近),以盛产美玉闻名于世。
我国历代帝王所需宝玉,大多来源于此。
清朝政府曾规定,当地每年要以一万斤美玉晋京呈贡。
然而在将近三千年前的周穆王,就已经亲临其境,并带回万块宝玉,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悠久历史上的一件旷古未有的大事。
”[2]162值得注意的是,《穆天子传》中也讲到天子以玉赏赐西域之民的情况。
如第1卷河宗伯夭祭祀河神用的玉璧,是穆天子授予的。
数量是一块。
同卷末尾处讲天子在温谷乐都赏赐七萃之士“左佩玉华”,数量也是一件。
第3卷讲天子在瑶池会见西王母一事之后,到大旷原大鸟解羽的地方逗留,获得大批兽皮鸟羽,居然装满了100辆车。
随后在沙衍赏赐奔戎佩玉,数量还是“一只”。
第4卷讲天子在从西域返回中原的路途中,赏赐伯夭佩玉,数量仍然只有“一只”。
总合起来看,周天子这次出行历时二年多,从西域获得美玉矿石数量无数(仅一次就“载玉万只”),所赏赐西域之人的玉璧玉佩总共4只。
这种情况说明,西域出产玉石原料,却没有琢玉攻玉的文化传统;中原王朝有着玉文化的悠久传承和高级加工技术,玉璧玉佩作为中原帝国的国家礼器或者王公贵族的配饰,具有高度的文化附加值,非天然状态的玉料矿藏所能够比拟。
李吟屏《和田考古记》:“和田自古以产美玉著称,但玉雕业出现较晚。
这个采集于墨玉县库木拉巴特沙漠遗址的实心软玉瓶时代大约为唐代,是截至目前发现的和田最早的玉雕产品。
”[3]2以出产世界顶尖级玉料而著称的和田,古称于阗,地理位置就在昆仑山麓,正是中原想象之中的以玉山—玉乡为特色的神仙世界。
可是和田那里迄今尚未发现唐代之前的玉制器物,说明当地本没有玉崇拜传统,也不制造玉雕产品,难怪周穆王赏赐的玉佩等被当地视为珍稀贵重之礼品。
用今天的话讲,似乎有点“来料加工”意味。
以上情况表明,和田美玉是被华夏的玉文化传统所发现的。
据现有考古材料判断,东亚玉文化传统始于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的兴隆洼文化,其所制作的珠、管、 一类玉佩早自8 000年前就已经相当成熟,其形制也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基本一致。
不过其所使用的玉料不是出自西域而是被称作地方玉的辽宁岫玉,在硬度和密度等物理条件方面逊色于和田玉。
古书中称之为“夷玉”。
据出土的玉器材料分析,华夏文化使用和田玉的时间早在龙山文化到夏商之际,相当于5 000—4 000年前后(也有个别观点认为仰韶文化玉器中已经有和田玉)。
从河西走廊以西的新疆地区到中原地区,在发现和输送和田玉方面,有一个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的史前文化,那就是分布在河西走廊东面齐家文化。
那是继北方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之后,在4 000多年前大量使用玉器的一个西部文化,也是将和田美玉的重大发现传播到中原王朝的中介者,其族属当为氐羌—西戎人的部落先祖,也就是中原汉文化圈之外的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