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浅谈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第二部分由第9至第16小节组成,倚音的多次使用,丰富了该作品的表现力,展现了热烈、强劲的乐思。
在演奏这部分时,要注意倚音作为装饰音,所占用的时值是从原本的音中提取的。
所以弹奏倚音时不可拖拍,应短暂停留、“一带而过”。
第三部分的弱奏展现了不同于之前的、柔情优雅的主题动机,正因有它的存在,达成3.副部主题(56-94小节):副部可分为两部分:赋予歌唱性的旋律和出现的新材料,旋律依旧建立在E大调上。
56小节到63小节为两组变奏重复,从连接部分的寂静转换为动感、活跃的乐段。
左手弹奏伴奏织体时要保持声音清澈、自然,不要高抬指,贴键弹奏。
接下来64和65小节级进的上行跳音音阶要做出一个渐强的力度变化,“跳音要弹奏的更加灵巧一些”。
在第86至第90小节的五个小节中,注意跳音处要弹奏短暂,左手的和弦要处理的干净,右手同样地,音要短促、有力,由中强到极强的一个力度过程借助双手的紧实、下键的迅速做出,力量集中于指尖。
紧接着的八分音符和短连音线组成的下行旋律使呈示部逐渐走向结束,这部分要保持每个短连音线部分小的连贯,每组之间E 大调的主和弦上,整个呈示部宣告结束。
在演奏这一部分时,要突出高声部的音响,休止符部分准确空拍,逐渐缓和,力度放弱,最(三)再现部(168-284小节)该乐曲的再现为变化再现——对呈示部各部分乐段进行了缩减的再现。
回归主调c小调,副部主题变化重复,出现了两次。
结束部多了4小节扩充深化主题,阻碍终止的和声运用使乐曲在更加丰富完善中走向终止。
再现部的演奏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在音乐感情的处理上,即将结束全曲的再现部应当更加激烈,终止处最后两个大和弦要做减慢状,通过大臂为手指注入力量弹奏,表现出贝多芬全本文通过作曲家贝多芬的生平背景、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并不是绚丽而又浮夸的风格,而是独特表达了个人强大内心的宏伟风格。
本文着眼于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进行演奏技巧分析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巧妙、精湛的创作技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_10之一的演奏特点_杨楠
2012.0263乐,因此他在维也纳前期创作的几首钢琴奏鸣曲延续了古典音乐的传统。
从第二首奏鸣曲开始,他用更有动力的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
自此,凡具有较强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的奏鸣曲套曲均不再引用小步舞曲。
这首C小调奏鸣曲以沉重的压力和热浪般的激情演绎了贝多芬特有的作曲风格,即广泛运用小调,大胆的转调和离调,复杂多变的和声,以及大幅度的力度和音区的对比。
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c小调,主部为奏鸣曲式。
主部的第一主题是三部分的综合乐段,充满了坚强意志动机。
第二主题的旋律则深切、自然。
在展开部中,以它的同名大调(C大调),明朗的再次出现主要主题。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降A大调。
这是一个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此慢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慢板乐章中最优秀的典范,是贝多芬充满感情的形象之一,它把青年贝多芬的内在成长在音乐中完整的描绘了出来。
第三乐章,极急板的终曲,c小调,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是贝多芬坚强天性风格的体现,在极快的速度中稍带着渐慢的幽默。
主要动机充满焦躁之情,副主题显得崇高、庄严、悲怆。
二、奏鸣曲OP.10之一的演奏特点(一)力度处理第一乐章具有交响乐的性质,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各个乐段所描绘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
主题部分乐句之间的强弱对比较为明显,几乎是交替出现的,如17小节开始的三连音,ff和PP在这里是意志的体现,对比非常鲜明。
连接部像个四声部的合唱,要让它平静的流泻出来,各声部一定要清晰且流畅,另外,旋律声部还要突出,这就需要演奏者要把手指按键时的力量不平均的分布,弹旋律声部的手指略重些,内声部旋律声部轻些,做到协调一致。
第82小节,要强调右手的(降B—B—C—A)各音,因为它们是旋律线条的继续,使终止的四六和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第二乐章:给人们一种抒情、诗意的感受,时而还带有自由的即兴性质,随处展现着激烈的热情。
如第17小节下降的强大琶音在弹奏时一定要强,这样才能表现出从灵魂深处迸射出来的不安憧憬。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 ,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 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 1792 年 27 岁时创作的 ,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 ,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 因此 , 在创作风格上 ,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 ,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 c 小调 , 二二拍子 ,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 :1 、引子 (1 → 10 小节 )2 、呈示部 (11 → 132 或者 134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3 、展开部 (135 → 196 小节 ) 慢板的引子→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连接4 、再现部 (197 → 296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同样再现5 、尾声 (297 → 312 小节 ) 引用慢板引子→引用主要主题部分→动力结束[2]130 第一乐章的引子 , 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 , 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 , 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十首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及体会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十首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及体会作者:张大恒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摘要】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作曲家,其作品都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它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入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本文通过作者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十首作品第一乐章的实践,谈谈这首作品演奏分析及体会。
【关键词】演奏分析;演奏特点;音乐特点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时期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新约全书”。
其中第十首作品14号G大调大约作于1798—1799年。
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不像贝多芬早期作品那样能体现管弦乐色彩,下面对第一乐章进行整体分析。
一、曲式及演奏分析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最简易的乐曲之一。
第一乐章曲调优美,旋律悠扬、朴实,像是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也看出了贝多芬内心的另一写照,这种风格在贝多芬乐曲里很少见,是典型的奏鸣曲式。
(一)主部乐曲前8小节应弹得清澈明亮,向连绵不断的小溪在流淌,右手前4小节连线的尾音(G 和A)声音要收回来。
左手分解三和弦三个音要同时保持到下一小节的前半拍不弹。
由于左手的音区较低,所以不用踏板。
后4小节旋律线的写作与小提琴弓法很像。
(二)连接部第8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开始新的段落。
开始的左手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代替断断续续的分解和弦,虽然音区较低,但要清晰、轻巧,不要混成一片,最好少用踏板,可在切分音的强拍用短促的踏板,突出强音。
24小节是副部的属准备,这四个八分音符要越来越轻,给副部的到来留有悬念。
(三)副部第26小节开始进入副部,左手的分解八度与右手的三度音程配合,给人以四个十六分音符的感觉,一直没有中断。
27小节后拍的落滚节奏型,像在模仿小提琴的弓法,到第29小节是一句。
41小节开始左手的时值要准确,很短促,到44小节是一句,尾音要收回。
(四)结束部第47到57小节,左右手都有旋律线条,轮流歌唱、连绵不断,组合起来形成一条大的旋律线。
浅谈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No.1的节奏特点
( 山 西大学音 乐学 院, 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
【 摘要 】 一部作品 由旋律 、和声、节奏等 因素构成,其中节奏是一部作品的骨架。而它常常被人们忽视 。本文以贝多芬o p . 1 0 No . 1 第
一
乐章为分析 目标,探究节奏的演奏方式和重要性, 以期帮助钢琴学习者在节奏方面有正确的认识。
合的丰富的关系所体现,而且节奏体系是根据长短时值间一定的、
存在 的 比值关 系构 成。
首 曲子 。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 的 附点节 奏 的分 解 和旋 ,是一个 十分 具有特 性 的主
题 ,像刺 刀一般 ,这一 系列 的节奏属 于延 留型 ,由强 拍或 次强拍 上
音调 的形成 ,是需要调 式音 列 中出现 的某些 音经 由节奏 的组 合 的延 留及其 在弱拍 上 的进 行而 构成 的节奏型 。 来完 成 。而要想 形成 一个统 一完 整 的乐 思 ,则首 先需 要根据 刻 画内 ( 二) 长 短组合 的节奏
的方 向发 展 。频 繁 的节奏变 化辅 以幅度 较大 的力度 变化是 贝多芬 奏 鸣 曲 的一 个特 点 。在 这首 作 品中强音 的特殊 使用 ,戏剧性 的对 比、 张 力和 冲突贯 穿整首 奏呜 曲 ,这 些都 是 贝多 芬惯用 的表现 方式 。恰
部的对比性大大加强,主题艺术形象的戏剧力量同样得到了助长。
说 话” 的休止符 相互交 替 ,使音 乐原 有的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 曲主要运用三种节奏 ,下面一一做 以分 冲动 、叹息 、叙 述 、和 “
析。
矛盾得 到发展 。
( 一) 连 续的 附点节奏 谱例1
( 三 ) 连续切 分的节奏
谱 例2 :
贝多芬奏鸣曲0p10no1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 No.1第一乐章作品分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较早期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作品之一,其第一乐章构思精巧、内涵丰富、结构精炼、个性鲜明,具有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典型特征。
以下是对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一、呈示部(1-105小节)1.主部主题(1-31小节)乐曲开头即为主部主题,由两个对比强烈的动机交替动机一(1-2小节)为c小调主和弦后一串上行分解和弦琶音,音量较强(f),符点节奏音型,是音乐极具推动力和力度感,充分体现出一种倔强与奋进的性格。
动机二(3-4小节)音程级进,音乐为弱,二分音符拉宽节奏,表现出忧伤哀怨的情绪,给人压抑感。
第5-8小节为动机一和动机二的模进。
第9-16小节由动机二延伸出来的三个层次的级进下行音型,旋律由单声部、二声部到八度重复,力度逐渐加强,和声语气逐渐加快,在属六和弦上停住,造成深沉悲壮的气氛。
第22小节开始,主部主题动机一再次出现,同时左手和弦进行为隐伏旋律,是动机二的变形。
2.连接部(31-55小节)(1)从调性布局上看,连接部从降A大调开始,为c小调的关系大调的下属大调,后在降A大调的关系小调的f小调上,再转入降A大调的下属调降D大调上,最后停留在降E大调的属持续音上,调性不稳,转调频繁。
(2)从旋律主题的材料运用看,连接部首先运用了新材料,但主部主题动机材料仍有出现,如第49小节,旋律声部的简短音型为主部主题动机二的变形。
3.副部主题(56-93小节)副部主题出现在降E大调上。
第56-59小节上行分解琶音旋律线,符点节奏同时末尾加四度回转落句,为主部主题动机的变形。
第60-63小节为上行模进。
第65-71小节为变奏重复,级进式上行音阶左手低声部为旋律化和声背景,中声部持续弹奏降B音14小节,使和声背景平稳柔和,旋律更加鲜明而富歌唱性。
第86-90小节,主部主题动机一,四次紧缩式节奏性呼应,情绪不断高涨。
第90-94小节,模进到高点,急转直下以完全终止结束乐句。
曲式分析文字报告贝多芬第一奏鸣曲呈示部分
曲式分析文字报告有需要的拿去用贝多芬第一奏鸣曲呈示部该作品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的第一首。
该谱例是完整作品的程式部。
奏鸣曲式呈示部有四部分构成:主部,连接部,副部以下对该作品四个部分分别叙述。
第一主部的功能陈述主题建立主调。
该作品主部主题是一个鲜明的动机性主部主题。
有两个主体构成,且在主部一开始就做了明确的陈述(1-2)其中主部主题第一动机是一个上行的平稳的跳跃的和旋分解。
如图所示。
第二动机既有旋律陈述,也有相对明确的织体,与另一动机形成鲜明对比如图所示。
所以主部主题是一个动机化主题。
关于该主部的结构是一个;两句方正型的乐段,其中第一句(1-4)有两个乐节构成。
第一乐节是主部主题原型。
第二乐节在主调属和旋上对主题原型进行变化重复。
该主题的第二乐节同样由两个乐节构成(5-8)其中第一乐节继续沿用主部主题,第二乐节进行简单的重复与发展。
第二乐节则是为了明确终止所采用终止化音型。
关于该主题调性在作品一开始便有明确的陈述。
该主题为f和小。
且主调始终保持不变。
在主部结束时采用了开放式终止结构乐段,使得该主部成为了开放式终止乐段。
关于该作品的连接部1.由于该主部开始时所运用的材料决定了连接部的类型,是再现式进入的连接部。
2.又该连接部内部材料与调性的变化决定连接部两个阶段构成其中第一阶段(8-14)是连接不得引入部分。
在第一阶段中的连接部不仅体现了主部主题的两个动机,而且使用第二动机进行简单的展开和延伸,第二阶段(15-20)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完全摒弃主部主体材料。
开始为副部主题出现作准备。
3.关于连接部的调性,连接部进入调性从主调的属调c和小开始在第一乐段结束时转入复调bA大调并在第二阶段展开了充分的属准备,为副调开始进行铺垫。
关于副部,再副部当中陈述了副部主题,同时建立了副调,构成了奏鸣曲式中所需的矛盾体。
1.副部是典型的旋律化特征较强的主题,有鲜明的旋律音型固定,持续着织体音型,在旋律陈述上作曲家选择了音色温和的中音区,更好的凸显出具有情感色彩的旋律化副题。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技法研究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技法研究作者:郑中兴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21期【摘要】贝多芬32首奏鸣曲被誉为“音乐圣经”中的“新约全书”,独具一格的和声风格与技法、巧妙精湛的曲式结构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一直被后人不断挖掘。
《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维也纳时期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构思宏大、手法简练,是贝多芬维也纳时期钢琴奏鸣曲的杰作,表达了贝多芬对不公命运的反抗、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和对心中自由、平等、博爱、大同等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
本文拟以《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分析其中的和弦连接、和弦外音、和弦持续音、转调手法、调性布局、和声功能性、和声色彩性等内容,并以此探究贝多芬维也纳时期的和声技法。
【关键词】贝多芬;维也纳时期;和声技法;悲怆;第一乐章【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80-02【本文著录格式】郑中兴.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技法研究[J].北方音乐,2020,11(21): 80-81,87.一、转调手法(一)共同和弦转调50—51小节,前调调性为bB自然大调,后调调性为转到be和声小调。
此处使用的转调手法为共同和弦转调,即前调bB自然大调的T与后调be和声小调的D是共同和弦。
83—86小节使用共同和弦转调手法将调性由f和声小调转至bE自然大调,即前调f和声小调的t与后调bE自然大调的Sii为共同和弦。
(二)减七和弦转调40—44小节,使用减七和弦转调手法将调性由bA自然大调转至bB自然大调,即和弦既是前调bA大调的Dvii2/S,又是bB大调的Dvii7。
137小节使用减七和弦转调手法将调性从g和声小调转至e和声小调,即方框内的和弦既是前调g和声小调的Dvii4 3,也是e和声小调的Dvii- 2。
143—144小节使用减七和弦转调手法将调性由e和声小调转至g和声小调,其和弦既是前调e和声小调Dvii7,也是后调g和声小调的Dvii2。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摘要] 贝多芬的音乐与他所处的年代,自身的遭遇是分不开的。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留下了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共和、自由、平等、博爱。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到1798年,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时创作的。
其题目《悲怆》是他自己命名的,其原文“pathetic”含有悲壮、感情强烈的意思。
[关键词] 贝多芬《悲怆》分析一、背景贝多芬的代表作《悲怆》奏鸣曲表现了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懑与反抗,表达了他对不公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二、具体分析1.引子乐曲第一乐章是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的,但是开头加了一个很长的引子,其深沉的带有附点的小调和弦,听起来非常沉闷。
在演奏时第一拍的和弦应用大臂的力量下键,声音要深沉结实。
紧接着第二拍和弦声音变弱,但手指不要软,掌关节站稳,这样弹出的声音有一种紧张度,听起来有一种紧迫感,它仿佛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中得不到喘息一样。
以下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在弹法上相近,但在力度和内容上,要层层递近,使紧张层层加深,仿佛是贝多芬对不平等社会发出的质问,而得不到回答。
第四小节前三拍和弦要弹得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明亮,第四拍飞速成下行的音阶给人一种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音乐也从小调转入大调。
接下来从第五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如歌的旋律,在弹奏时应注意句子与语气的划分,和弦的解决。
左手的伴奏不要弹得太突出,应给人一种朦胧感,造成一种背景。
第五小节第四拍的和弦要弹得结实有力,与前三拍如歌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不时地被现实黑暗社会势力所冲击。
第六小节也是一样,第七、第八小节声音要拉住,一点点渐强;到第九小节第一拍,前半拍的和弦要达到最强,下面要弹得很干净、轻巧,第二拍断奏要果断,第十小节也是如此,这两小节给人一种寻问的感觉。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侯乐 / 张可昕摘 要:《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
这部作品采用里程碑式的创作手法,将贝多芬早年的困苦经历以及命运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创作背景,从史学角度剖析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
第二部分对立足作品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从作品曲式及和声的运用上抓住作品的创作特征,对乐句做细致解读。
第三部分论述了演奏时的三个要点,首先是力度的变化,注意作品中强烈的力量冲突,特别是演奏厚重织体时将情感氛围的烘托做到细腻;其次是对速度的把控,旋律线条的紧张或舒缓直接影响着音乐进行动力,将作品的戏剧性表现出来;最后是要理解作品的内容,将贝多芬内心中面对命运的不甘与痛苦表现出来。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侯乐(1971-),女,博士,副教授,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张可昕(1999-),女,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交响曲和奏鸣曲。
他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巨匠,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他将自己艰辛的一生,以及理想和英雄主义情怀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之中。
《c 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初,记录了贝多芬二十七、八岁时的生活,因此这部作品在叙事性上也是值得深思的。
它不止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贝多芬的一次宣言,用作品将自己的抗争和希望宣泄出来。
这首作品是献赠给他的仰慕者与赞助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酷爱音乐,最为倾慕贝多芬,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给予他丰厚的报酬,并多次赠送给贝多芬大量乐器,可以说是贝多芬第一位伯乐、雇主与朋友。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 ,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 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 1792 年 27 岁时创作的 ,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 ,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 因此 , 在创作风格上 ,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 ,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 c 小调 , 二二拍子 ,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 :1 、引子 (1 → 10 小节 )2 、呈示部 (11 → 132 或者 134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3 、展开部 (135 → 196 小节 ) 慢板的引子→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连接4 、再现部 (197 → 296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同样再现5 、尾声 (297 → 312 小节 ) 引用慢板引子→引用主要主题部分→动力结束[2]130 第一乐章的引子 , 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 , 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 , 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侯乐;张可昕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2()1
【摘要】《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
这部作品采用里程碑式的创作手法,将贝多芬早年的困苦经历以及命运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创作背景,从史学角度剖析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
第二部分对立足作品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从作品曲式及和声的运用上抓住作品的创作特征,对乐句做细致解读。
第三部分论述了演奏时的三个要点,首先是力度的变化,注意作品中强烈的力量冲突,特别是演奏厚重织体时将情感氛围的烘托做到细腻;其次是对速度的把控,旋律线条的紧张或舒缓直接影响着音乐进行动力,将作品的戏剧性表现出来;最后是要理解作品的内容,将贝多芬内心中面对命运的不甘与痛苦表现出来。
【总页数】3页(P99-101)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作者】侯乐;张可昕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2.论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3.论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4.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5.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当中的“奏鸣曲式”研究——第十首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
第36卷第5期2016年10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Vol.36 No.5Oct.2016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当中的“奏鸣曲式”研究—第十首第一乐章的结构分析刘燕(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摘要: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将钢琴艺术推向古典音乐的顶峰,享有“新约圣经”的美誉。
以第十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分析对象,从结构和演奏上对其进行分析,旨在探索作品的创作规律和音乐内涵。
关键词: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结构研究;演奏处理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078(2016)05-0046-02收稿日期=2016-05-04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5.13作者简介:刘燕(1983 —),女,湖北黄石人,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2015年度校级青年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018603。
“乐圣”贝多芬,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被誉为“新乐圣经”的32首钢琴奏鸣曲贯穿贝多芬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创作阶段,清楚地记录了贝多芬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的变化,带有一定的自传意义。
本文所分析的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798 —1799年间,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作品之一,充满了许多丰富的表现方法,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式”的音乐性格,第一乐章尤 为出色。
一、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一个2/4拍的快板乐章,运用典 型的奏鸣曲式写作而成,包含呈示部、展开部、再 现部和尾声。
结构图式如下:ill @ nI I I I I I主部+连》鼸+觫3!脱吣腴ilS» +S關L鯓黔尾声1-8 9-25 2H748-63M-73?W899-124 125-132133-152153-174175-186IM0调性:G G.D D D g b B-W U E-e G------G-------G二、《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第1一63小节)这是一个建立在G大调上的呈示部,曲风亲 切明朗,包含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个部分。
试论钢琴演奏中的情感表达——以《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为例
试论钢琴演奏中的情感表达——以《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为例摘要关键词:钢琴演奏;情感表达;演奏者一、绪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而钢琴演奏是现代音乐重要组成部分。
钢琴演奏能否充分表达原作品人物的情感,也是直接影响演出的总体效果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钢琴演奏中的情感表达,首先要充分认识钢琴演奏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其次是对要演奏的作品有一个真实深刻的理解和对创作的意图加以了解,才能更好地演奏出情感与艺术融合的作品。
二、钢琴演奏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三、钢琴音乐作品分析深化情感表达(一)主题与创作背景的分析1.c小调奏鸣曲创作特点悲怆的、激情的、英雄的、斗争的调性在c小调中被强烈地表达出来,c小调奏鸣曲就是最早采用此方式的曲子。
在这首作品中体现的是十分真诚和丰富的情感内容。
贝多芬作品中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就是c小调奏鸣曲,同时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式便是该奏鸣曲最大的特点,重新回到曾经的三月章制,每一个章节均显现了全新的改变。
整首曲子的情绪激烈盎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与张力,是因为三个乐章演奏的效果十分简洁同时留下了古典奏鸣曲独特的性质,使得曲子形式非常紧密也拥有浓浓的紧张感。
这首作品阐明了贝多芬的鲜明的个性,也表达了他在创作时的苦难与丰富的想象。
从文学层面去分析了c小调奏鸣曲的特点和作曲家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从而加强演奏者对作曲家以及他的作品的一个完整的认知,促进钢琴弹奏的情感表达。
(二)体裁的分析1.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呈示部:(1-105小节)c小调是贝多芬表现英雄主义精神的音调。
主题由两个乐句加一独立的补充性乐句构成。
运用了三拍子使人以一种勇往直前的特性。
主部整体的叙述,包含叹息、冲动及“说话”之时休止的互相穿插交错与原有矛盾的发展。
连接部包括32-55小节,表现出与呈示部完全不一样的主题材料,且有转折点。
54-96小节副部由平行调即平降E大调起始。
94-105小节结束部的材料来自连接部主题,呈示部结尾安稳如歌。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Op.1ONo.1的风格特征及演奏技巧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Op.1ONo.1的风格特征及演奏技巧作者:喻兴婷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11期摘要: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奏呜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倾注了他的心血,体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本文以他的一首早期作品Op.10No.1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背景、风格特征及演奏技巧的分析,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从而把握其演奏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风格特征演奏技巧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2-1822年,具有极高的研究与演奏价值,在西方音乐史上是艺术的高峰,在整个音乐界占有极高的地位。
贝多芬在早期的钢琴奏呜曲创作中,对钢琴奏呜曲的发展有了新的探索趋势。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对早期作品Op.10No.1进行分析。
一、创作背景贝多芬钢琴奏呜曲Op10.No.1写于1796-1798年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的一首代表作品,也是采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呜曲。
当时贝多芬经常为一些贵族人士进行钢琴演奏,他为布朗伯爵夫人献上了三首奏呜曲,这首作品Op.10No.1便是三首中的第一首。
这时的贝多芬已经出现了耳疾的先兆,听力开始减弱,时常会有耳呜,这使得他产生了巨大的苦闷,心情也十分压抑。
这首奏呜曲虽然旋律朴素单纯,但是情感表达十分丰富,三个乐章速度有一定变化,分别为快板、慢板、急板,直接体现了贝多芬心情的强烈变化。
这首作品也遭到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猛烈攻击,他们认为贝多芬的思想混乱不清晰,矫揉造作,其实正是体现了贝多芬青年时期的创作特点,是他当时的真实情感心理变化的表达。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全曲在结构形式上较为紧凑,音乐色彩逐渐丰富,情绪十分激昂,尤其第一乐章情绪激烈速度很快,使贝多芬风格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得到充分展现。
第一乐章情绪强烈,体现了英雄式的反抗精神,第三乐章情绪激昂,充满了阴暗的严肃气氛,因此这首奏呜曲也被称为“小悲怆奏鸣曲”。
这首作品完整、大胆的抒发了情感,它代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内心世界,也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试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试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摘要:贝多芬除了创作有这首悲怆之外,还有比如《月光》、《田园》、《黎明》等等优秀的作品。
第一乐章的情绪激昂、热情似火,它不像第二乐章一样安静沉思,也不像第三乐章充满了浮想联翩的幻想,第一乐章的演奏激情有动感,充满戏剧性,技术流利,有利于手指上技术的突破,许多音阶上的跑动以及震音上的使用,都为这首作品的宏伟增加了一份力量。
本文就作品的背景以及演奏技巧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背景;技巧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写作背景现代钢琴师近现代工业革命的一种产物,但它能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发展到现在的高度,说明其符合人们现实的需求。
在钢琴音乐中音乐题材丰富,如托卡塔、赋格、圆舞曲、练习曲、奏鸣曲、协奏曲等等,品种繁多。
本文就古典奏鸣曲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悲怆一乐章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
因为中国的钢琴音乐起步较晚,最早的钢琴教育家是俄罗斯的钢琴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中国没有西方的钢琴音乐完善,现在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更没有被称为钢琴旧约圣经的《十二平均律》,也没有被称为新约圣经的《32首钢琴奏鸣曲》。
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海顿和莫扎特更多的是对前辈的传承,而贝多芬的古典奏鸣曲在经历了传承后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可以说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创作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
何以贝多芬的古典奏鸣曲如此之经典,这大概得从贝多芬本人的经历以及创作的作品类型说起,贝多芬一生坎坷的尽力造就了他内发自省的深刻音乐语言,他一生对交响曲的创作决定了所创作的奏鸣曲的丰富以及经典。
这首《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由作曲家于1792年创作完成,这首作品创作于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中期也就是成熟时期,这个时候作曲家脱离了海顿以及莫扎特音乐语言的影响,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音乐创作之路。
可以说本首作品是他奏鸣曲的一个分水岭,有青涩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品是作曲家贝多芬为了雇主卡尔.冯.李思诺夫斯基亲王所创作的一首作品,于1792年创作并献给这位亲王。
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 No.1一、二乐章
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 No.1一、二乐章作者:吴梓汇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8期摘要: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之一。
他的32首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贝多芬奏鸣曲是钢琴学习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综述、第二,音乐分析、第三,演奏体会。
通过文章的研究、写作,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指导我的演奏提高,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一、综述(一)创作背景1770年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诞生于德国波恩。
1792年22岁的他离开故土终生定居于维也纳。
贝多芬一生创作的题材众多,其中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协奏曲7首、室内乐作品若干。
《贝多芬Op.10 No.1钢琴奏鸣曲》为他的早期音乐作品,又称小悲怆奏鸣曲。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勇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在这形态较为娇小的作品中,他做到了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映射了内心缩影。
(二)创作风格贝多芬作品继承了德国自巴赫亨德尔以来的一切优秀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在创作手法和形式上对于古典主义音乐有极大地发展。
作品中体现辩证原则。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曲式在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张力、音乐语汇、强弱对比性、织体运用方面成为一代宗师。
在作曲技巧上,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1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精品之一,乐曲中体现他的人文情怀,哲学思考、音乐思想,我是大家所青睐的作品。
(三)贝多芬的贡献和影响他所表现出的英雄气质,是人文主义的化身,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他对西方音乐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音乐分析c小调奏鸣曲(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创作于1796—1798年之间,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c小调,四三拍,奏鸣曲式,是极快而精神抖擞的快板,主题由分解和弦构成,表现“激烈斗争”、“与命运抗争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贝多芬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完整版
贝多芬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 P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 NO.1)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
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c)(32—55)连接(56—94)副主题(bE)(94—105)结尾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91—214)连接(215—271)副主题(F—c)(271—284)结尾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 bA大调2/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1.呈示部(1—44)(1—16)主要主题(bA)(17—23)连接(24—44)副主题(bE)(45)连接2.再现部(46—91)(46—6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62—70)连接(71—90)副主题(bA)3.尾声(91—112)第三乐章极急板的终曲[Finale(Prestissimo)] 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46)(1—8)主要主题(c)(8—16)连接(17—28)副主题(bE)(28—37)第一个结束主题(37—43)第二个结束主题(43—46)第三个结束主题2.展开部(47—57)3.再现部(58一10j)(58—65)主要主题(在原调上)(65—73)连接(74—85)副主题(c)(86—101)三个结束主题在主调上再现4.尾声(102—122)第一乐章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爆发的开头动机和表情圆滑的动机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立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
展开部出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表情,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头的动机又一次突然爆发。
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表达。
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
它热情而强有力,朝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充满了积极充沛的精力。
兰兹公正把此乐章描绘成森林巾打猎的画面。
“打猎”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将唤起人们在道德、心理卜的思索。
演奏注释[1]主要主题是三部分的综合乐段,由c小调的主音与属音的和弦构成。
它包括两个动机即开头既有力的和弦和基于附点节奏的上行分解和弦,充满了一种坚强意志动机,加上三拍子节奏的“一往无前”,这是一个惊人朴素和深刻的开端,是一个很有特性的主题,这是英勇、威武的冲动和悲哀、忧愁的叹息对比。
同时,弱音p是另一个抒情动机,爽利、优雅,它加强了主题内部的对比性,助长了主题艺术形象的戏剧力量。
叙述、冲动、叹息和“说话”的休止符互相交替,发展了音乐原有的矛盾,使音乐显得昂扬挺拔,准备去斗争、去行动![7]注意p的连接和表现。
[9]右手的连线把朗诵的音调明确出来,一定要贴切、细腻,要明白贝多芬的连线更多地与弦乐器的弓法密切相关。
[13]开始了主题的八度陈述,这是心灵深处的矛盾、犹豫,休止符的节奏十分重要。
[17]一定要注意pp和ff的强烈对比,对比在这里是意志的表现,附点节奏必须准确。
[22]用完全终止结束。
[28]这些ff的断音要短促、强烈,左手的和弦应该与右手的第一个四分音符同时起来。
[31]总休止的小节必须严格节拍。
[32]接段落从突然跳出的新调bA大调开始,似四声部的“合唱”平静地流泻出来。
低音声部的表情非常丰富,在声音的背景上细心描绘,通常可把fp弹成普通的sf。
[33]右手应正确地做出朗诵音调,bE音要做出一个轻轻的呼吸句逗,新材料构成的调性是(f一bD一bE)。
[37]音乐仍是寂静的沉思、明净的默想。
[48]这是个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
左手bB音要很肯定并且保持到底,四分音符的线条须很流畅、连贯,作为最高点的bA音两次都要突出,以吻合右手的表现。
[53]右手最后一个八分音符要轻巧地放掉。
[55]不能把这小节的结尾和下一小节的第一拍连起来。
[56]命令式地引向迅速发展和交替之路,在bE大调上出现长乐句的优美副主题。
开始是8小节的双片断并变奏重复,从静思转入内心的活跃,它的旋律多么深切、多么诱人、多么惊人自然,音乐的呼吸是平稳的、精致的,左手的伴奏极为清澈,几乎不用踏板。
[6l]迥音应该从强拍上的助音c开始。
[64]这串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但不必(cersc.),内心可稍激动不安。
[70]低音声部要明确,可用半连音奏法,高音声部的单音要弹到底、响亮些。
[71]应该注意贝多芬常用的压缩节奏的结构手法,这种手法造成了情绪不断高涨的感觉,它是一种扩展,使音乐的节奏变得生动活跃。
[76]右手的分解要充分(1egato)。
[77]暂时先停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
[78]sf只在右手上,一个变奏的部分重复和延伸。
[82]要强调右手的(bB—B—c—A),因为它们是旋律线条的继续,终止的四六和弦使乐句进一步得到扩展,(cresc.)从f开始为好。
[86]左手的和弦要短而干,右手的sf要响亮和短促,这些主题音型缩短了附点音符,带有振奋的、断断续续的音调,它呈现了紧张性。
[94]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这个乐句。
[95]要把高音声部弹得纯朴和很有表情,要确切地弹出休止符来。
[101]激动缓和了,逐渐趋于平静,不要放慢速度,最后几小节和弦都是p 的性质,要把感情发展完整。
[106]展开部。
以它的新调(c大调)气势,明朗地出现主要主题,接着在f小调上巧妙把副主题做大胆变化,在单纯明朗的压缩构成上完善地体现新的音乐构思——内心斗争产生的心神不定、惊慌不安。
[118]是个新材料的乐段,从下属调(f小调)开始,极富朗诵式的。
第一个八度F音似乎是管乐器奏出来的,往后的八度又象是小提琴奏出般的,一种不安徘徊的成份,实质上是主、副主题“叹息”与“雅致”的音型相结合,右手深切的旋律应注意句逗。
[125]f小调的完全终止。
[133]bb小调的完全终止。
[137]左手可悄悄地平稳加入,音量是p的性质。
[138]这里左手是模仿,2小节以后是右手回答。
[142] 这个(cresc.)必须明确伸展。
[158]主调的属和弦G在持续音上构成了10小节段落,它表明坚定的音调在迅速增长,为以突然强奏开始的再现部作了准备。
[168]再现部。
这里是完全崭新的心理特征,主要主题在主调上以缩减的无变化形式再现,没有再现加固调性的乐句。
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
[191]连接部分的主题因素重复,跳到新调(bG),它高一个八度,并又从这里转到bE大调,然后又转回f小调,必须加强音色的对比效果。
[207]用下属调属和弦构成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它代替了主调属和弦的段落。
[215]副主题从F大调开始,然后转入c小调,它是优雅与戏剧性因素之间的斗争。
[229]很快变为小调。
[231]又转回主调。
[271]结尾进入,简洁与单纯的终止得出了严峻的结论——这是被苦难磨炼出来的,准备着斗争和接受考验的意志和新的胜利。
[282]没有尾声,代替它的是两个强奏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