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1斑块:在外貌上与周围显著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斑块成因:①景观异质性②自然干扰③人为活动
斑块分类:①干扰斑块②残存斑块③环境资源斑块④引进斑块
斑块大小不同,反映的物种、物质和能量不同。斑块面积的大小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一般而言,斑块中能量、矿质养分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斑块内部和边缘带的物质能量和养分存在差异,小斑块的边缘比例高于大斑块。大斑块内的物种,尤其是高营养级上的动物种类,一般比小斑块内高。
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
斑块形状的生态学意义:首先,斑块的形状对生物的扩散和觅食有重要意义。其次,斑块的形状不同,其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会不同。第三,斑块形状能够指示物种的动态及生存条件的空间变化。第四,斑块的形状在样地调查中也很重要。不同形状的样方适用于不同的目的。
斑块的生态学意义:⑴栖息地斑块是景观的基本单元,一个斑块作为最基本的生态系统为某种生物种群提供适宜的生境,成为该种群的栖息地。⑵源⑶汇⑷屏障⑸通道
斑块动态:㈠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化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斑块动态是景观变化的一部分。
㈡斑块化特点
⑴斑块的可感知特征斑块的可感知特征包括大小、形状、内容、持续时间及结构和边界特征。
⑵斑块内部结构的等级性斑块的内部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等级性,大尺度上的斑块由小尺度上的斑块镶嵌而成。
⑶斑块的相对均质性斑块的异质性是绝对的,均质性是相对的。
⑷斑块的动态特征
⑸斑块的尺度和生物依赖性斑块的特征依赖于观察尺度以及所研究的生物。
⑹斑块中的核心等级水平。
㈢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
⑴种群动态与斑块化斑块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其显著效应之一就是meta 种群的形成。随着生境的破碎化,种群在空间分布趋于“岛屿化”。Meta种群对生境的斑块化有两种相反的反应:一是由于生境的斑块化,每一个斑块上的种群有可能因个体数目太少而丧失基因的变异性,加剧物种的消失灭绝的危险;二是由于斑块化往往产生亚群种。当一个meta种群面临毁灭性灾难时,这种斑块也许能为某些亚群种提供庇护所,从而有利于最终保护该种群。⑵资源分布的斑块化
第一,资源的有效程度和分布格局对生物个体能量平衡的影响。
第二,斑块资源化为物种提供了生境。
第三,斑块程度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阈值作用。研究表明,在一个景观上,较大面积斑块的解体将影响动物对该景观资源的利用。
⑶干扰与斑块化干扰是斑块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资源的空间分布。
⑷人类影响的斑块化人类影响的斑块化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自然斑块
⑸斑块化与物种的共同演化斑块化不是孤立产生的,它是与各种生命形式长期共同演化的结果
⑹斑块化与生物多样性任何一个种群的适应生存都收到环境斑块化的限制。
2 廊道
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装或带状的斑块。
廊道的结构特征:
⑴弯曲度廊道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弯曲度。弯曲度与沿廊道运动有关,一般来说,廊道愈直,距离愈短,物体或生物在廊道中移动越快;而经由蜿蜒曲折的廊道穿越景观需要的时间长。
⑵宽度
⑶连通性连通性是指廊道在空间连续的程度,可用廊道单位长度上时间断点的数量表示,也可用连通度来表示。
⑷内环境
⑸环度环度是指连接网络中现有结点的环路存在程度,它表明物流、能流、和物种迁移路线可以选性程度,也是度量网络复杂度的一个指标。
廊道的功能:⑴生境
⑵通道廊道的另一功能就是起通道作用,是物质、能量、信息传输的通道。
⑶过滤
⑷源
⑸汇
3 基质
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通常根据三个标准来确
定基质:相对面积、连接度和动态控制。
⑴相对面积当景观中的某一要素所占的面积超过其他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时,就认为这种要素类型是基质
⑵连接度
⑶动态控制
基质的特征:
①连接度基质的连接度高时,物体穿越基质时受到的屏障阻力小。
②狭窄地带基质的有些部位可能狭窄,会影响物体沿基质的运动速度,这就是所谓的“狭管效应”。
③孔隙度基质景观的内部总是分布者大小不一的斑块,在研究的区域内,这些斑块一般具有闭合的边界,斑块的类型与基质的类型不同,这些斑块被认为是景观基质的孔隙。
4 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就是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景观异质性的形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和干扰。
环境资源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如热量、水分、地表组成物质等,以及由于地形的不同导致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从而形成各种尺度的地域分异。环境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导致景观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使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
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的关系
①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之间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②景观异质性越高,则生境越复杂,物种越多样,而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因此景观越稳定。
③生物正负反馈不稳定可导致种群区域隔离,增加景观异质性,从而减少干扰的传播;反过来则有利于景观的稳定。
④景观异质性的提高,会提高景观的稳定性。
⑤景观异质性是保证景观稳定的源泉。
在景观生态学中常用两种方法测定景观异质性:一是样地线调查法;另一种是从景观斑块入手。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P58):
①一般来说,景观类型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呈正态分布
②在景观类型少、大的均质斑块、小的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
③随着类型(生境)多样性和边缘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也增加
④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率时,物种多样性最高
⑤随着景观多样性增加,斑块数目增多,景观破碎化,致使斑块内部物种向外迁移,物种多样性随之降低
⑥最后,残留的小斑块有重要的生境意义,维持着低的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