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其单位——摩尔。

2.学会使用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计算。

3.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质量、体积等概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那就是物质的量,它有什么含义?如何表示?二、新课讲解1.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集体数量的物理量。

2.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1mol表示含有6.02×10^23个微观粒子。

3.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1mol水、1mol氧气等,让学生感受物质的量的实际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1L 水和1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L?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掌握。

2.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二、新课讲解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mol/L。

3.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中的糖分浓度、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浓度等,让学生感受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际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相关计算。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实验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最新7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最新7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最新7篇)《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

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一)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

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

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2.掌握原子、分子与物质的量的关系;3.通过实验观察,学习如何计算物质的量;4.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报告模板、白板、彩色笔、教学视频、实验记录表、教师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让学生对物质的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3: 实验观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系列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Step 4: 理论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和学生上述的讨论,进行理论讲解,解释物质的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Step 5: 讲解化学方程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Step 6: 练习和巩固完成课后习题,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答案,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需要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什么?教学总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关系,并展示一些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案二: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2.了解原子、分子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3.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物质的量;4.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思维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白板、彩色笔、教师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实验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思考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Step 2: 实验操作让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Step 3: 实验结果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 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物理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电流的形成,明确电流方向的规定.2.知道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引出电源的概念.3.知道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4.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短暂电流和持续电流、电源的概念.其中关于电流的初步概念,包括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既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法建议电流概念要从演示实验引出,可以参考课本图4-5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推知电荷是从哪个验电器移动到哪个验电器的,进而说明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而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得知这里形成的电流是短暂电流.结合课本图4-6的实验,向学生说明: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并且这个持续电流是由干电池提供的,引出电源的概念.并让学生知道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强调电流的方向就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并按照这个规定,引导学生标出课本图4-8所示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得出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电荷定向移动的微观图景,从而建立电流的概念.也可以用水流和电流做类比,建立电流的概念.三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用电相联系.1.复习上一节知识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2.引入新课演示本节课本上的图4-5实验,这个实验表明在金属棒中发生了电荷的移动.3.进行新课.(l)电流的概念: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用水流和电流做类比:水在水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水管中就有了水流.电荷在电路中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电路中就有了电流.提问:在刚才的实验里,金属棒中的电荷是怎样移动的?是从A到B,还是从B到A?(在这里还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自制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电荷定向移动的微观图景,从而建立电流的概念.)重做实验,继续观察验电器A、B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可看到B的金属箔片张开到一定角度就不再增大了,A的金属箔片的张角也不再减小.实验表明电荷不再通过金属棒往验电器B上移动了,金属棒中不再有电流了.这种瞬间电流在实际当中没有多大用处.(2)维持持续电流的条件演示课本图4-6的实验(挂板实验):把电池、灯座、开关依次用导线连接好.合上开关,小灯泡持续发光;打开开关,小灯泡熄灭.将干电池取走,合上开关,小灯泡也不发光.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①有电池.②合上开关.)(3)电源使学生知道能够持续提供电流的装置叫电源.大量用电器的电源,是发电厂里的发电机;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日常生活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源,可以是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池的正、负极通常用"十""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演示实验:用蓄电池(其中一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联系实际启发:你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过干电池?在哪些地方见过使用蓄电池?(4)电流的方向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介绍这个规定是在19世纪初,在物理学家刚刚开始研究电流时,并不清楚在不同的情况下究竟什么电荷在移动时做出的,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样的规定并不影响研究电流的有关问题,并且在酸、碱、盐的溶液中就有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因此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按照这个规定,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探究活动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找一根5厘米长的铜片或粗铜丝,再从废干电池上剪下一条2毫米宽的锌皮,刮净,把铜片和锌皮插入苹果或番茄、柠檬等水果里,就做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取两根导线,把它们的一端分别接在水果电池的两极上,另一端和舌头断续接触,注意两根导线不要碰着.这时舌头上有什么感觉?“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学目标a.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b.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c.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热量的单位为焦耳d.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建议“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材分析分析:本节围绕如何改变内能和如何度量内能改变大小展开,遵循观察现象(实验日常生活现象),再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思路.“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法建议建议一: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相对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应把重点放在如何用热量度量内能的改变上,以及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建议二:在讲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时,为增加形象性和便于理解,可以先设置问题:已知某铁丝的温度升高了,是做功使其内能增加,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然后再说明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具有等效性.另外,在实际过程中,物体内能的改变常常同时伴随做功和热传递两个过程.“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学设计示例课题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教学重点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方法讲授、综合分析教具无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实质是能量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热传递具有方向性,只能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二、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可以度量内能的改变量,单位为焦耳.三、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例题: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B.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C.外界可能对物体做了功D.外界一定对物体做了功答案:选项C正确四、小节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五、作业P20页-1、2复习上一节内容,提出问题:要是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除了对它做功,还有别的方法吗?讲解问题:有一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是否就知道是做功还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增加的?思考问题自己分析出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思考并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内能改变”探究活动研究空调机制冷原理.可以查阅空调说明书,上网寻找专业资料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电流的概念和单位,并能理解其物理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利用电流的效应的大小判断电流的强弱.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对比水流的大小来学习电流的大小,学生养成物理分析能力.(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电流大小的计算.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对比水流的大小出发,利用水流大小的说明类比得出了电流的大小判断方法,提出电流的大小如何知道,由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各种效应,所以可以用效果的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利用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热效应判断电流大小的.对于实验教材分析了用两节干电池产生的效应大,电流也大,得出了电流的定义,和定义式,电流的单位是纪念物理学家安培,规定电流的单位是安培,并说明了1安的大小.电流的其他单位和安培的换算,并举了简单的实例进行电流的计算.最后,教材列举实例展示了一些用电器的电流的大小,使学生对实际的电流的大小有初步认识.教法建议本节内容是学习电学的基础,教法多种多样,有对比学习、实验教学、概念教学、数学分析、联系实际学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可以选择恰当的教法.课程引入可以采用对比判断水流大小的方法知道电流大小的判断方法.在如何知道电流大小中,可以用实验方法,观察灯的亮度来知道电流热效应的强弱,从而判断电流的大小.在电流的定义中可以用概念教学,学生深入理解电流的定义,并知道电流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在电流的单位形成观念上,可以用联系实际的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方案【重难点】电流的概念是本节的重难点,电流在电路分析中应用广泛,又是电路计算的基础.本节注意建立关于电流的物理图景,使学生真正明白电流的物理意义.【教学设计过程】一.电流大小的表示方法1、类比水流大小的表示方法来学习电流大小的表示方法,教师可以用一些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想像电流也存在着大小.结合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分析出可以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大小来判断电流的大小.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并列出课题如:探究电流的大小.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制订实施计划;进行实验和论证等.二.电流的概念方法1、教师分析电流的物理意义和概念,得出定义式和单位.注意得出的方法可以由类比得出.分析1安培的物理意义.本处内容可以用讲解法授课.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提示学生从物理量的定义中得出公式和单位,以及单位换算的方法.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信息学习,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三.应用知识方法1、教师习题教学,进行有关电流的计算,提供一些用电器电流大小的资料,形成学生关于电流大小的观念,可以联系实际给出例题,例如可以学生查阅资料找到台灯的电流,计算2分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学生要主要的问题有:查阅资料、电流单位的换算、公式变形、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建立电学物理量的图景.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有用电器电流大小的资料、电流单位的扩展资料、电流发现的历史资料.学生设计关于电流的计算的例题;自主学习电流的单位、建立电流大小的观念;自主学习电流的一些知识.【板书设计】第一节电流一.电流的大小1.电流的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2.电流的大小可以用电流的效应大小来判断.二.电流的概念1.定义:电流等于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2.公式:3.单位:4.单位换算:1A=1000mA1mA=1000μA三.应用计算2min内电流通过台灯的导体横截面的电量.已知:求:解:根据公式,得到=答:通过台灯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探究活动【课题】科学家安培的生平【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方式】查阅物理学史资料浏览有关网站,查阅、记录小组讨论【评价】所查资料的丰富性资料的来源对安培的刻苦精神的见解。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优秀7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优秀7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优秀7篇物质的量篇一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二课时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板书:1.计算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板书:2.称量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

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

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

(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板书:5.洗涤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

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

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

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2023年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摩尔数和质量。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应用;2. 通过实例计算物质的摩尔数和质量。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已学过的化学实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重点解释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实例演算:a. 计算一定质量的氯化铁中铁的质量;b. 计算一定质量的氮气分子中氮原子的数目。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解答以下问题:a. 计算一定质量的NaCl中氯化钠的摩尔数;b. 计算一定质量的CuSO4中硫酸铜的摩尔质量。

5. 总结: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强调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应用。

6. 拓展:通过介绍物质的量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引出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实例演算和练习,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计算的能力和方法。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通过引入元素周期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量与元素的关系,并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教案二:物质的量与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2.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3. 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查询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3. 使用元素周期表查询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2. 使用元素周期表查询元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和组成,激发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化学31《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知道它是一个根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

那么,1 mol 粒子的数目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其数目约为多少[生]是以0.012 kg 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目为标准得来的;其数目约为6.02×1023。

[问]我们初中所学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以12C 原子为标准得出来的,它是怎样定义的[生]以12C 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师]很好!假设一原子的质量为m 1,12C 原子的质量为m C ,那么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1,怎样表示请大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请一学生上黑板表示][学生板书]A 1=)(1212)(11C m m C m m [师]大家表示的都很正确。

假设另一种原子的质量为m 2,那么它的相对原子质量A 2又该怎样表示,请大家口答。

[生]A 2=)(122C m m 。

[问]A 1比A 2与m 1、、m 2的关系是什么呢请大家推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答复结果]A 1∶A 2=m 1∶m 2。

[师]很正确!这也就是说:[讲解并草板书]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比。

[师]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其符号为N A ,那么,它与物质的量n ,粒子的总个数n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答复,教师草板书]n =AN N [新课引入][教师举起一杯水][师]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是否能数得清呢[生]数不清![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初中所学水分子的知识: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

很显然,靠我们在座的大家一个一个来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完不成任务的。

那么,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quantity of materia l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设计方案二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

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

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精选3篇)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精选3篇)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精选3篇)教案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课时:第二课时主题: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写法;2. 掌握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3. 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质的量、产物的物质的量和剩余量。

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写法;2. 化学计量关系。

教学重点: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写法;2. 掌握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质的量、产物的物质的量和剩余量。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实验装置、实验材料、化学方程式实例教学过程:1. 概述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写法;2. 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3.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计算,引出化学计量关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 演示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质的量、产物的物质的量和剩余量;5. 让学生自主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计算;6. 总结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写法,以及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化学计量关系,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教案二:化学教案-物质的量课时:第二课时主题:化学计量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写法;2. 了解化学计量关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质的量、产物的物质的量和剩余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写法;2. 化学计量关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写法;2. 了解化学计量关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质的量、产物的物质的量和剩余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化学方程式实例、计算工具教学过程:1. 概述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写法;2. 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3.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计算,引出化学计量关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 演示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质的量、产物的物质的量和剩余量;5. 进行课堂讨论,解决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6. 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化学计量关系的实际问题;7. 总结本课内容。

高中化学《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案(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案(第二课时) 鲁科版必修1

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课程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领会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

(2)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

(3)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4)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联想、类比、迁移、概括和总结,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上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含义和应用。

2.方法上重点、难点:如何寻找、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数学模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探讨,完成下列表格:假定我们有一篓面值一元的硬币,假定每一硬币的形状、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篓硬币的个数?【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引言]引入了物质的量后,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其所含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1mol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特点。

[媒体显示]二、气体摩尔体积[交流、研讨]阅读P21表1-3-1,相邻同学相互研讨。

[提问交流][媒体显示][总结]从表1-3-1我们获得这样的结论: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式量,单位为克。

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mol不同气体物质的质量不同,但体积基本相同。

[讲述、媒体显示]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 m,单位L/mol)。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_高一化学教案_模板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_高一化学教案_模板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_高一化学教案_模板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了解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板书] 二、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讨论] 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由学生回答)[板书]1. 依据: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2.类型(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投影] 例题1:在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是多少?[讨论] 1.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2.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演算。

[强调] 1.解题格式要求规范化。

2.计算过程要求带单位。

[板书](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投影] 例题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

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讨论] 分析已知条件首先计算气体的密度:=然后求出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的质量,即1mol 气体的质量:M= Vm[学生解题] 分析讨论不同的解法。

[投影] 例题3:填表物质物质的量体积(标准状况)分子数质量密度H20.5molO244.8LCO244/22.4g.L-1N228gCl2.HCl混合气3.01×1023[练习]若不是标准状况下,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解题。

某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4,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由于是同温同压,所以式量的比等于密度比。

[板书](3)混合气体[投影] 例题3:已知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 :1,求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精选3篇)第二课时教案:物质的量及相关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大小的物理量,能够运用摩尔的概念进行物质量的计算。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等。

3. 能够解决简单的物质的量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计量瓶、天平、试剂瓶等课件: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相关知识点的PPT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Step 2 学习新知1. 引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物质的量相关问题,例如:“如果我们要制作100g的盐水,我们需要多少克的盐?”2. 学习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讲解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的定义和公式:物质的量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对于给定的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可使用公式计算物质的量。

3. 学习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定义摩尔的概念:1摩尔物质的量是指含有6.022×10^23个原子、离子或者分子的物质,简称1mol。

- 学习物质的量与摩尔的换算关系:物质的量 = 摩尔数 ×1mol。

- 使用对数运算与计算器或者Excel进行换算的方法。

Step 3 解答疑惑学生提出关于物质的量相关计算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示范。

Step 4 深化理解结合实验进行物质的量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实际问题。

Step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Step 6 课堂扩展对学生进行物质的量计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Step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Step 8 辅助学习推荐学生参阅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学习。

高一化学(人教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高一化学(人教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粒子数目相同的任何气体都 具有相同的体积。 标准状况时(0 ℃,101 kPa),1 mol的任何气体 的体积均约为22.4 L。
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一上册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
条件:标准状况
( 0 ℃,101 kPa )体积约占
22.4 L
对象:任何气体
质量
物质的量
粒子数
(0 ℃ 101 kPa)
物质 密 度 体积 (g·L-1) L
质量 g
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
(g·mol-1)
mol
分子数 个
H2 0.089 22.4 1.994
2
44.8 3.987
2
1
6.02×1023
2 1.204×1024
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一上册
高中化学
请思考:为什么不能用一个氢气分子体积来计算 氢气分子个数呢?
高中化学
基于对比,建构模型
猜想1:物质是由粒 子构成的,粒子大 小不同
猜想2:构成物质的 粒子间的距离不同
猜想3:粒子大小和 粒子间的距离影响 有主次之分
高中化学高一上册
固体、液体物质粒子间间隔很小,在粒子数目 相同的情况下,固体、液体的体积主要由粒子本身 大小决定。
高中化学
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微观特点示意图
高中化学高一上册
请思考以下问题:
怎样能从试剂瓶中取出约6.02×1023个Zn原子呢?
m =6.02×1023/NA×(65 g·mol-1)=65 g
怎样能从试剂瓶中取出约6.02×1023个乙醇分子(C2H6O)呢?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时]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二时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能力目标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算能力,并了解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

情感目标的主动参与意识。

91aixue)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板书]二、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讨论]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由学生回答)[板书]1依据: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2类型(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投影]例题1:在标准状况下,22g2的体积是多少?[讨论]1由学生分析已知条,确定解题思路。

2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演算。

[强调]1解题格式要求规范化。

2计算过程要求带单位。

[板书](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投影]例题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L。

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讨论]分析已知条首先计算气体的密度:=然后求出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的质量,即1l气体的质量:=V[学生解题]分析讨论不同的解法。

[投影]例题3:填表物质物质的量体积(标准状况)分子数密度H20l2448L244/224gL-1N228gl2Hl混合气3011023[练习]若不是标准状况下,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解题。

某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4,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分析]由于是同温同压,所以式量的比等于密度比。

[板书](3)混合气体[投影]例题3:已知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1,求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已知混合气体的组成,求其相对分子质量,应先求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如用n1、n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1、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摩尔质量;V1、V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可由下面的公式求得:计算的结果是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案课后篇素养形成合格考达标练1.下图是1 mol 水由0 ℃转化成100 ℃水蒸气时体积的变化。

由图分析下列关于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的体积取决于粒子数目、粒子大小和粒子间距 B.相同条件下,粒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体积 C.同温同压下,1 mol 任何物质所占有的体积均相同 D.等质量的H 2,压强越小、温度越高,气体所占体积越大,物质的体积由粒子数、粒子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决定,A 正确;粒子数相同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相同条件下体积也相同,B 正确;C 项结论只适用于气态物质,C 错误;等质量的H 2,压强越小、温度越高,气体体积越大,D 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22.4 L CO2中含有N A个CO2分子B.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中含有N A个CCl4分子C.22.4 L Cl2中含有N A个Cl2分子D.标准状况下,1.12 L O2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0.1N A个氧原子,22.4 L CO2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所含CO2分子数不是N A,A项错误;标准状况下,CCl4是液体,B项错误;没有指出Cl2所处条件是否为标准状况,C项错误;标准状况下,1.12 L CO2和1.12 L O2均含有0.1 mol O原子,所以1.12 L CO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1N A,D项正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2 g O2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B.22.4 L N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氮气分子C.在标准状况下,22.4 L水的质量约为18 gD.22 g二氧化碳与标准状况下11.2 L HCl含有相同的分子数、B项没有指明温度和压强,错误;C项,标准状况下水不呈气态,所以22.4 L水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故其质量不是18 g;D项,22 g CO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标准状况下11.2 L HCl的物质的量也是0.5 mol,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所以含有的分子数也相同,选项D符合题意。

物质的量课时二教案 -完整获奖版

物质的量课时二教案 -完整获奖版

《摩尔质量》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摩尔质量的教学是物质的量教学的延伸,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学生已经对物质的量有所认识,将这种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是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思想,这样可避免对摩尔质量概念形成过程中繁琐的讲解。

教学中延续学生认识物质的量及微粒个数关系的方法,通过设计恰当的练习,帮助学生认识摩尔质量是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的通道,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的物质质量与微观的微粒个数桥梁的观念,加深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粒个数和物质质量之间的桥梁。

2.过程与方法(1)学会比较、学会归纳,培养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转化能力。

(2)培养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质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用品媒体:多媒体电脑、PPT课件。

五、教学案例1.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复习]物质的量相关知识。

[设问]科学家为什么要选择约×1023这样一个数据作为1mol呢?以旧引新。

诱发学生的好奇。

[练习]计算下列物质或微粒的微粒个数:①1mol氧原子中的原子个数;②1mol水的分子个数;③1mol二氧化碳中的分子个数;④1mol氢原子中的原子。

[评价][问题1]不同的微粒如分子、原子等,如果摩尔数相等,那么微粒个数是否相等?(相同,都是×1023个)[问题2]不同的微粒如分子、原子等,如果摩尔数相等,那么质量是否相等?(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价)[学生活动]根据计算得出结论:相等。

思考并作出判断。

【揭示学习主题】[讲解]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练习1──填写表格][设问1]从表格中可以可得到什么信息?[结论]摩尔数相等的不同微粒,质量不相等。

例如:1mol氧原子的质量为16g;1mol水分子的质量为18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mol C 原子
步得出结论,有利
扩大 6.0×1023 倍
于学生对概念的深 1 mol O 原

入理解和推理,归
宏观质量
0.012 kg=12 g
相对原子质量
12
x g 纳能力的培养 16
[结果]x=16 问:1、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1 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
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
所学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以碳-12 原子 课 为标准得出来的,它是怎样定义的?
成新课引入部 分
对第二个问题教师加实验中学教案模板
【过度】师生共同推到以下过程
教师引发思考,学
微观粒子 一个 C 原子
一个 O 原子 生展开讨论,一步
扩大 6.02×1023 倍
针对导学案讨论
2、1 mol 分子的质量、1 mol 离子的质量数值等于
多少呢?
结论:
1、摩尔质量:
(1)概念
【思考】: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2)符号
(3)单位
(4)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对应导学案
强调: 大家在 解答有关摩尔 质量的问题 时,一定要注 意单位!
学生讨论
对摩尔质量公式的运用,做几道简单练习 【过渡】1 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我们都可以用摩
解 决 难 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计算
策略 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及内容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知道它是一
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
目的粒子集体。那么,1 mol 粒子的数目是以什 回顾上节课及初中
么为标准得出来的?其数目约为多少?我们初中 所学知识,引入新 对照导学案完
教 学 反 思
张掖市实验中学教案模板
尔质量作桥梁把它计算出来,那么 1 mol 任何物
质的体积如何计算?
张掖市实验中学教案模板
完成导学案相 应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 1、气体体积的影响因素
2、气体摩尔体积的影响因素 3、22.4L 与 1mol 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为气体摩尔体积概 念的理解做铺垫 完成导学案自
主学习部分
2、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 (2)符号 (3)单位 (4)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5)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约是 [总结]因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随着温度、 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各种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 强下,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相等的。
课时教学方案
总第
课时 本节第
课时
课 题 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
授课类型
内容 要点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 习 能利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进行简单计算
目 标 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重 难 重 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点 及 点 气体摩尔体积与 22.4L/mol 的关系、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