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改革

教育学 第八章 教育改革

2、苏联:从专才教育到综合教育 从学术性向学术和实用相结合转变 改革的重点:加强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 改革的结果:中学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通过普通教育进行职 业训练的计划未能实现;生产劳动教学与学科教学脱节,降低 了教学效率 反思:教育改革是一长期反复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都是看它有没有适应或促进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1913年《中等教育基本原则》:将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为高等 教育培养新生转变为培养公民;强调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 和职业性;将传统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改革为统一的综合中学; 中学课程不仅要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要具有功利价值
20世纪前半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放弃传统教育目 标的学术化和精英化,使教育目标生活化和大众化;教学内容 放弃了学科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变得经验化、实用化和实践 化。 2、苏联: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 从实用主义走向学术主义 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使前苏联中学毕业生的质量低、数量少,专 业技术人员缺乏。 1931年《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反思:教育改革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 题;而且教育改革没有统一的或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二、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
1、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或人的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
2、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也一定有某理论作为指导
3、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 思考:国外的教育改革历程可以给我国教育改革以什么样的启 示?
(三)、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三阶段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主要内容:对中学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增加学习时间; 重视创造力培养和道德教育 2、日本
第八章
教育改革
一、20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概览 (一)、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1、美国: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以人文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关注书本知识,关注 社会发展; 现代教育:实用、民主 个人的教育改革实践: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 文纳特卡计划;沃特的葛雷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
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联系起来, 同党的基本路线联系起来。 3、善于把共产主义方向性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学习、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
1、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 育学生的前提。
运用实践锻炼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 织。
2、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 对参加锻炼意义的认识,使其产生自觉锻
3、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要有严格要求和督 促检查,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锻炼的目
4、要有总结。
陶冶是通过创设或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 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耳濡目染, 心灵受到感化,从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四)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 标。个人的理想总是与一定社会的发展和 阶级的利益密切联系的,因此不同时代与 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理想。
3、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 的教育。
4、对学生进行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 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有 计划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各 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
(三)
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德育要求参加 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侧重于行为练习,通过实践锻 炼,道德认识观念、信念得到进一步深化, 道德情感因得到体验而升华,道德意志因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论述题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论述题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学习与记忆的基本原理引言学习与记忆是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

了解学习与记忆的基本原理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解释与教育学原理第八章相关的学习与记忆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一些教师可以采用的实用建议。

1. 学习的定义和过程学习是指通过获取知识、技能或态度等方面的经验,使个体具有更高水平的适应性行为。

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包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并将其转化为个体内部有意义和可用的知识结构。

学习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接受信息: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提供的刺激。

•处理信息: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组织。

•存储信息:个体将处理后的信息存储在长期记忆中。

•提取信息:个体在需要时检索并使用存储的信息。

了解学习过程的这些阶段可以帮助教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活动。

2. 记忆的类型和过程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验和信息的存储、保留和再现。

根据记忆的时间跨度,可以将记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感觉记忆:短暂存储感官刺激的信息,通常持续时间很短。

•短期记忆:暂时存储有限数量的信息,通常持续时间较短(约30秒)。

•长期记忆:相对永久地存储大量信息,包括事实、概念、技能等。

记忆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编码: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在大脑中存储和处理的形式。

•存储:将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中。

•提取:从存储中检索并使用所需的信息。

了解记忆过程有助于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所学内容。

3. 学习与记忆的基本原理3.1 感知与注意感知是指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注意是指个体对特定刺激或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和加工。

感知和注意对学习和记忆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注意到的信息才能进入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注意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教育学PPT课件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教育学PPT课件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能知人善用,合理班干部; 能量才而用,发挥特长。 能充分信任,大胆使用。
➢能科学指导,精心培育班干部; 大胆使用与严格培养相结合。 群众监督与严于律己相结合。 因人制宜与统一要求相结合
能力培养:
➢更新人才观念; ➢掌握选用人才的辩证法;
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
基本要求: ➢ 能科学确定活动内容; 政治性活动。 知识性活动。 娱乐性活动。 实践性活动。 ➢ 能周密地安排活动计划; 有发动——有检查——有评比——有记录——有总结——有成果 ➢ 能有效地指导活动实施; 积极发动。 指挥实施。 做好总结。
2、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 总结。
1)全面总结是综合性的班级工作总结,所涉 及的内容应反映全班同学在德、智、体、美等几 方面发展变化的情况,以及基本原因分析,从中 总结出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
2)专题总结或者是班级单项工作总结,或者是 学生中显著变化的某方面情况小结。班级工作总 结,除了在学期、学年终结时进行外,还可以在 期中、在某项活动 完成之后进行。
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应注意:合理可行;正面 教育为主,防止体罚;条文尽量简明,便于学生 理解和记忆;要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后通过。
• 非成文的制度:
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即是 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非成文的管 理制度是班级个性的体现。
•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 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
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 ①考核法、②观察法、③测量法、④问卷
法、⑤谈话法、⑥实验法、⑦调查法、⑧ 访问法、⑨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二)组织培养班集体(这是班主任工作的 中心环节)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步骤是:

第八章德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八章德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八章德育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潘友刚发布时间:2011-03-31 17:11:44《教育学》第八章课后习题一、名次解释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二、简答题1、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2、简述合作教育学的德育思想。

3、德育的途径有哪些?4、试列出集中主要的德育方法。

5、德育的主要原则《教育学》第八章课后习题答案一、名次解释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二、简答题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家。

他在长期从事流浪儿和违法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中,总结概括出以下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德育思想理论:(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集体教育的思想。

(3)劳动教育的思想。

(4)纪律教育的思想。

2、简述合作教育学的德育思想。

“合作教育学”是前苏联80年代普通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理论。

它是一批长期从事教育实验的教师和学者提出的。

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3、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学校德育实施途径主要有:1.教学。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校外非正式途径是指无明确的和严密计划、
后果较难预测、过程不易控制的校外间接途 径。主要有邻里、校外非正式社会群体、社 区文化氛围等。 1、邻里 2、非正式社会群体 3、社区文化氛围
第六节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 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二)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 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以及教育对 象的特点等。
二、中小学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1)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政
治观点、原理、道德观念、规则等时常用的 方式。 (2)报告是教育者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论述、 论证、分析某一个思想品德教育专题,涉及 范围广,所需时间较长。 (3)伦理谈话是指教师为了说服学生,而就 某个问题与学生之间亲切交谈。
4、从实际出发,要求研究学生. 二、整体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的内涵 整体性原则的内涵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中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全面 培养;教育影响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一致 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 多因素组织的整体功能。 (二)贯彻整体性原则的要求 首先要求全面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其二,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学生
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优点,因势利导,克服缺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培养优秀品德。 其三,在尊重信任学生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 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在严格要求学生时,相信 他们的力量和能力。 其四,既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性 特征,区别对待,不强求一致。 其五,要创设道德情境,提出实践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在自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其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第八章

《教育学》第八章

②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劳伊德•特朗普创立。 内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 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 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 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 究占40%。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 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 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 、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最后,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 论,是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 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所涉及的问题有: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1)古代学校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 (2)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级授课制 发展历程:
特点: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 分类:演示法和参观法。
①演示法
定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 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要求: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B、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C、讲究演示的方法。
②参观法
定义: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 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 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育学第八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八章PPT课件

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优
化教育结构。
第三,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校办学效率。
第四,改革招生、收费和毕业就业制度。积极推选同等学校和
中等专业学校公费与自费并轨,毕业分配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自
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第五,转变教育思想,促进教学改革。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
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现象,走向素质教育发展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指出了为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教育体制改革要完成 的任务是:
第一,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
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
第二,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的各
方面建设,包括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
1
第八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2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概念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3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二、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4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9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西欧双轨制:学术性的一轨(牛津、剑桥大学 )和生产性 的一轨。 美国的单轨制(资本主义): 前苏联型学制(社会主义单轨制):
10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学校潜力难 以发挥;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学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加上多头领导, 责权脱节,使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学校办学缺乏活力,也束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办学积极 性。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教学目的
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程内容
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育时机
主张早期学习
教学方法
倡导发现法
一、教学理论
2、现代教学的三大流派
➢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西德教育学家。提出了“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就是指日常生活中隐含着本质联系、具有根本 特征、起到基础作用的典型事例。瓦根舍因的主要观 点是: ✓ 教学内容 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 教学过程 个—类—范例地掌握规律—范例地获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教学的词源考察
✓ 宋代欧阳修为胡瑗所做墓表:“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 教学之法最备……”
✓ 在英文中,“教学”对应的单词主要有“teaching”和“instruction。”等。人们的一般看法是:“教” 用“teaching”表示,“学”用“learning”表示,而“教学”常用instruction表示,表示“传 授”“仿效”的意思。
公民教育鼓励公民教育1990年科瑞克报告1998年将公民教育作为国家课程2000年英国四项基本标准1938公民学与政府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教学理论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一教学理念的变革2教学组织形式的小班化和分层教学一教学理论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一教学理念的变革3教学环境民主化开放性一教学理论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劢导向教学法交际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一教学理论2当代世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三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改革1
一、教学理论
2、现代教学的三大流派
➢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
2.高速度教学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原则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原则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原则教育学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原则。

教育原则是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准则。

教育原则有助于教育者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制定教育方法,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主要涉及教育目标原则、教育内容原则、教育方法原则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原则等内容。

首先,教育目标原则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的的准则。

教育目标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体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格为目标。

此外,教育目标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即可在教育实践中明确具体的内容、要求和标准。

其次,教育内容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内容安排的准则。

教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个体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另外,教育内容还应具有循序渐进、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稳定的知识结构。

再次,教育方法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实施方式和方法的准则。

教育方法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方法,如教师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游戏、网络学习等。

此外,教育方法还应注重启发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教与学的关系原则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准则。

教与学是互动关系,教师应把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需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原则是教育实践的基础和准则,对于指导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目标原则、教育内容原则、教育方法原则和教与学的关系原则,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向。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教育学 第八章 课外活动

教育学 第八章    课外活动

• 2、特点:
• • • • 组织上的自愿性 内容上的广泛性 形式上的多样性 活动上的自主性
• 3、任务与作用
• 充实生活扩大领域密切联系激发兴趣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 1、内容有六大类: • 社会政治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 育活动、社会活动。 • (社会、政治、科、学、文、体) • 2、形式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有三类: •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 3、按时间长短有三类: • 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临时性活动 • 4、按场地可分为三类: • 室内活动、室外活动、校外活动 • 5、按活动机能分为三类; • 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训练性活动
• 三、实施过程
• 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 结等基本环节。 • (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 • 制定计划的要求是第一具有可行性,第二具有协调性, 第三具有明确性。 • (二)认真准备,抓好落实 • 做好思想动员,落实活动任务,做好场地、器材、安全 和纪律等方面的准备 • (三)认真实施,全面检查 • 做好指导、协调、激励、检查、记录等工作。 • (四)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第八章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概述二课外活动内容形式三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课外活动的概念与特点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第八章
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概述 二、课外活动内容:
•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 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 注意: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 • 1986年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中第一次 把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 • • • • • • • • • • 一、基本要求: 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体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体现活动自主性特点) 二、课外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绝招,使学生叹服 2、教师要对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了解, 3、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要平等合作相互尊重 4、教师要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5、教师要开展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教学(下)
一、选择题
1.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D )。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巩固新教材 D.讲授新教材
2.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B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业 D.成绩考评
4.(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5.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D )很高。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6.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 D )。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7.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 )。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小组合作学习
8.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教,属于( A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9.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 B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10.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是( D )。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1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是( B )。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12.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属于( D )。

A.个别教学法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3.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 )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
14.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的形式是( C )。

A.班级授课B.设计教学法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
1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C )。

A.唐代B.宋代C.清末D.新中国成立后
16.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 A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17.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 A )
A.知识的传授者 B.学者和学习者 C.集体的领导者 D.学生的榜样
18.( B )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参考书 D.教学进度计划
19.一节综合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B )。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20.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D )。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21.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 D )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22.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 A )两个部分组成。

A.考查和考试 B.考核和考试 C.考查和考核 D.检查和评价
23.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 B )。

A.形成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 C.总结性测验 D.安置性测验
24.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C )。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讲授课和练习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25.实施“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哪些学生得到发展?( D )
A.特长学生 B.优秀生 C.后进学生 D.每个学生
二、填空题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2.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

3.钻研教材包括钻研( 教学大纲 )、教科书和有关的参考书。

4.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多少,可分为( 单一课 )和综合课。

5.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 教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

6.根据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 复习课 )。

7.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是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 综合型 )。

8.供答型试题又分为简答式试题和( 陈述式试题 )。

9.简答式试题的最简单的形式是( 填空题 )。

10.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 组配式试题 )。

11.分组教学制分为两类:( 外部分组 )和( 内部分组 )。

12.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 )和( 跨学科能力分组 )。

13.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 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 )。

1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京师同文馆 )。

15.学生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 测验 )或( 考试 )。

16.内容型策略有两条途径:( 结构化策略 )和( 问题化策略 )。

17.结构化策略可分为直线式、( 分支平行式 )、螺旋式和( 综合式 )。

18.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主要指的是过去的( 班级授课制 )。

19.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 选答型 )。

20.(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1.“父传子”、“师带徒”属于(个别)教学方式。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P.187
2.简述课的结构。

P.179
3.如何评价一堂课?(2013年简答) P.180
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P.181
5.教师应如何备课? P.177
6、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P.177
四、论述题
1.试评析班级授课制。

P.183
2.一位教师备课很认真,教案写得很规范,但同学反映说:他的课不受欢迎。

请你运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原因。

(1)备好课只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并不等于上好课;
(2)教师上好课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P.180
(3)这位教师上课不受欢迎,可能是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