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当今,人民生活整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意识形态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指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包括唯物辩证的哲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社会观、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面向生活和面向群众的艺术观、信仰自由并接受人民政府领导和遵守法律的宗教观等。
就中国而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探讨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分析(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使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更为复杂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冲击。
一些人感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在发展市场经济,两种制度的区别已经不明显,甚至趋同,用不着再强调意识形态的区别;一些人对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生了疑问;随着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转入低潮,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了茫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一些人对阶级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加之过去在意识形态方面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意识形态采取淡化的态度。
(二)意识形态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成分的多元性等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引言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常用的概念,用以描述一种人们对于
自然界、社会、历史等诸多问题的见解和观念体系。
本文将对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进行探讨,分析它们的定义、特点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意识形态的概念和特点
意识形态(Ideology)可以理解为对于社会政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问题
的一种系统性的见解和信仰体系。
意识形态常常通过一系列的理论、观念、价值判断等来塑造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它包括对于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看法,旨在影响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评价。
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与具体时代
和社会条件紧密关联。
它反映了特定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主要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
2.阶级性:意识形态常常与社会的阶级划分相关联。
不同阶级在追求
自身利益和维护自身统治地位时,会运用和强调不同的意识形态。
这意味着意识形态既是反映阶级差异的表现,也常常被阶级利益所驱动。
3.综合性: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对各个领域的观点
和理论进行整合和概括。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观念和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相互交织和影响,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非意识形态的概念和特点
非意识形态(Non-ideology)是指一种不关注社会政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
等问题的立场或观点。
与意识形态不同,非意识形态强调的是。
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2017·07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这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切实有效的新对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守好意识形态的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P153)。
为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先后在2013年8月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4年10月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军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2月召开了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6年4月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2016年5月17日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6年12月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些重要会议的讲话中,分析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任务,探讨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方法,谋划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未来发展,凝聚了大家的共识,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
对建设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我们认识意识形态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提出新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2017年2月17日,习近平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正在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时刻面对各种风险考验和重大挑战。
”[2]准确把握我国意识形态所面对的新形势,才能够真正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及其安全的重要性和任务的繁重性。
1.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并存,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多元。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趋势,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和功利化倾向,价值评价标准趋于个性化和物化,一些人把追逐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和获得丰厚的物质待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金钱和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社会地位和自身能力的水平标尺。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概念: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
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直到清末,历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学。
在西方,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国家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
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太大,马克思主义文化才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方向:主流文化由于具有历史性民众认同,经常凭借认同优势,采取固守阵地手法,思想观念僵化、内容虚化、表现形式居高临下,传播手段粗暴单一,发展方式上呈现出权利化、内卷化的自残走势。
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主流意识形态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大有阵地丧失之感。
大众文化强大的、快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广大消费者感到热闹、好看、刺激、过瘾的文化享受过程中实现了。
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是没有意识形态性的,而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却担负着凝聚人心、感召民众和传承文明的重载。
我们不能因为其传播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遏制其发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大众文化鲜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营养,才能成为文化融合、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
非主流文化定义: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内,在社会基础和非主流文化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如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是主流文化,都具有“官方”颜色,都以独立的学科存在。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民间”色彩,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诸如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就是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思想:非主流是主流的思想.应该保持它的活力。
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的社会意识总体,是代表一个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
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中占统治地位阶级的社会意识的总和,是代表该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的思想体系,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根本的指导、稳固与强化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稳定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就是要强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渗透。
这对于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根本保障作用。
然而西方国家打着“意识形态淡化”的幌子,对中国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的“西化”渗透,再加上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而带来的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冲突,使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及其复杂的局面。
而对于处在思想意识冲击最前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面临更为繁重的任务。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意识形态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革命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了全社会的指导思想,也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从此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就成为中国宣传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然而,面临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中国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1.宣传力度的弱化、教育方式的僵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时效性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党把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阶级斗争为纲”危害性和破坏性的影响,在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中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他们不敢理直气壮的宣扬马克思主义,害怕意识形态领域的过度宣传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对意识形态教育的郊区会重蹈过去的“阶级斗争为纲”的覆辙。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
〃社会学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兼论我国社会思潮的特质摘要:社会思潮反映着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与要求,具有现实性、流动性、能动性和综合性等一般特征。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质,即多样化基础上的时空压缩。
因此,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就更加密切而复杂。
中国当代社会思潮必须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整合。
基本的引领机制包括准确的信息反馈机制、灵活的传播控制机制、全面的分析预测机制、多样的渗透转化机制和有效的疏通引导机制。
关键词:社会思潮;独有特质;意识形态;引领机制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它不仅包含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影响着所处时代的思想倾向和精神气质。
可以说,社会思潮是时代的必然存在物,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或积极的、或反动的)必定争相涌现,呈现出一种万千澎湃的气势。
因此,社会思潮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同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意识形态建设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
一、思潮的定义与一般特点顾名思义,思潮是“思”与“潮”的结合。
“思”表明其有着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作为基石,但没有学术思想体系那样严格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潮”表明它能够被广泛传播、拥有较为宽广的社会影响力,并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趋向。
但是,与心理倾向的某种汇集不同,能成为思潮者,总是源于人们心理上的强烈震动,而这种心理上的震撼与共鸣如若没有一定的理性诱导、激发和渗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盲目低级的情绪宣泄,终究会陷于浅薄和浮泛。
总的来说,定义社会思潮应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社会思潮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一种历史现象。
社会思潮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存在并发生影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演化,同时也受文化环境和一定时代人们思想觉悟和思想水平的制约。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修改版]
第一篇: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
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
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角探析非主流意识形态
( 总第 1 0 ) 7期
广 西社 会科 学
GUANGXlS 删 I n KEⅪ 刀
NO . , 0 9 820
( u l i l, O.7 ) C mua v y N 1 0 te
从 主流 意识 形 态 建 设视 角探 析 非 主 流 意识 形 态
范秋迎 刘建会
( ) 一 非主流 意识 形 态对 主流 意识 形 态建设 的 消 新 中国建 国 以来 ,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的社 会 解作 用 以
勃发展 和我 国经济社 会 的转 型 , 元 文 化相 互 激荡 , 支配着物质资料生产 的阶级 , 多 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 形 形色 色的非 主流意 识 形 态 以不 同 的方 式影 响 和 冲 产 , 因此 , 些 没 有 精 神 生 产 资 料 的人 的思 想 , 般 那 一
”] 击 着社 会主义 主流 意识 形 态 。如何 正 确认 识 和 科 学 的是隶属于这个阶级 的。[ 但 由于阶级社会 中存在
对 待非 主流 意识 形 态 , 为 加 强 主 流 意识 形 态 建 设 不 同的阶级、 成 阶层 和利益集 团, 因而也就形成 了反映 的重要 内容 。本 文试 从 主 流 意识 形 态建设 视 角 探讨 各 自利益 的不 同 的思 想 观 念 , 成 了各 个 阶级 的意 形
非 主流 意识 形态 。
保定 0 10 ) 70 0 ( 中央司法 警 官学 院 , 河北
[ 要 】 伴 随 着经 济全球 化 的深入 发展 , 方 国 家的各 种社 会 思 潮 、 值观 念 和 思想 文 化 乘机 而入 , 摘 西 价 同 时市场 经济改革 和社会 转 型也诱 发 了 良莠 不 齐的价 值 诉 求和 思 想观 念 , 各种 非 主 流 意识 形 态对 主流 意识 形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_理解_界定及追问_于春洋
很长时间以来,关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有必要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提法进行进一步理解、界定和追问。
一、对“当代中国”及“意识形态”的理解(一)对“当代中国”的理解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从时间上讲,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从内容上讲,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以及主动、积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进程。
这是对于“当代中国”的总体把握。
具体而言,从发展阶段看,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基本特征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迁过程,经历一次社会转型。
正是由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使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国际背景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中国所处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是当代中国所处的国际大环境。
(二)对“意识形态”的理解1.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
西方学者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或学派,对于意识形态及其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基本上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误读基础之上的。
[1]此外,一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信念体系或方法体系,是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政治主张和理论观点。
比如罗伯特·A ·达尔认为,“政治体系中的领袖通常维护一套多少持续和统一的信条,这些信条有助于说明和证实他们在体系中进行领导的合理性,一套这种类型的信条常常被称作一种意识形态”[2]。
莫里斯·迪韦尔热认为,意识形态“是指解释一个社会的系统方法,它或者为这个社会辩护,或者批判这个社会,成为维持、改造收稿日期:2009-12-25作者简介:于春洋,男,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政治学、发展政治学;于春江,男,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状况简析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状况简析作者:张占军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随而至,不仅有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一面,更有阻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另一面,这种双重性、相对性是当前起主导作用的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种严峻挑战。
为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在深入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对非主注意识形态内涵及特征进行探讨,有效把握二者关系,科学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整合,使非主流意识形态良性发展并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指导下发展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
[关键词]意识形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来已久,涵盖范围极广,是精神层面汇聚凝结在物质层面上升华的具体体现,精神层面源于物质生活,以物质为基础,形成即定的意识形态,同时反作用于其基础,影响物质层面。
意识形态引领人类的价值取向,反映利益诉求。
正能量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负能量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不仅不利于社会发展,反而阻碍、扭曲社会的发展,将使社会进入动荡不安,朝难夕虑的混乱难艰境况。
可见意识形态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巨大,有必要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内涵及特征,有效掌控践行正向意识形态,让正能量汇聚并传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一、解析意识形态内涵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意识形态就相随而生,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具有不容忽视的群体精神力量,其上深深烙印着一个阶级、或一个集团、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利益诉求。
是积淀自然成型的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可以作用于特定社会,可以适时规范人类行为。
是思想库源,是理论库源,是思想理论依据,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建构。
意识形态是人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在理论上的系统表现,是一个世界观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是人们的某种信念理性,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及对策研究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观反映。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是,随着我过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发展,新旧矛盾交织,利益调整剧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动向、新趋势。
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态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就举世瞩目,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有力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人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的又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是好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蔓延滋长,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甚嚣尘上,严重干扰和破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呈多元多样多变态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新的社会阶层在政治、文化、思想上产生各种要求。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状况,就是这种社会变化和分化的一种客观反映。
第二,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愈演愈烈,他们凭借其在当代世界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在理论上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通过思想意识领域向我国渗透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以达到消解我国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
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
一、 主流意识形态
不同社会 , 不同时期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只 是到 目前为止 , 在中国全面、 系统 地研究 主流意 识形 态的文 章 较少 ,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完整准确定义更是鲜见。在 检索 到的文章中都把马克思主义意 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 和国家意识 形态 作 为主 流意 识 形态。 例如 , 有 的 学者 认 为 , 主流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 法律 思想、 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一定社会 中所 有成 员共 同具 有的 认识 、 思想、 信 仰、 价 值等。在 当代 中 国 , 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有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政 治制度的反映 [ 1] 。有 的学 者认为 , 主流意 识形 态是 一个 社会 精 神文 化的 中 枢和 灵 魂 ,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 主流意 识形 态。在当 代中国 , 作 为 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 义 , 以及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 导的哲学社会科学 , 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 一 ) 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及特征 主流意识形态是在社会生 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社 会集团乃至 国家 , 以 核心 意识 形态 和 核心 价值 理 念为 指 导 , 以现实的经济基础和 政治制 度为依 据 , 为了 自己阶 级 和集团乃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 要求 , 自觉遵守和践行 的具 有强烈实践指向被多数人所认 同和接受的理论主张、 实践 战略、 行为定向等一系列 的思想 观念要 扩大 阶级基 础和 执政的 群众基础 , 就必须在自己的 主流意识形态中体现大多数人 的愿望和要求 , 以 一种普遍 性和包 容性消 除矛 盾 , 整合一 切资源和力量 , 调 动一切积 极因素 , 推 动社会 全面 进步和 科学发展。 2 . 意识形态的先进 性随着 生产 力的发 展而 发展。随 着对社会主义现实和资本主义现实认识的深化 ,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 , 归根结底是要 看谁更有利于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 体现先 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不断 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满足最 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 本利 益 , 不断 促 进社 会和 人 的全 面发 展。一方面要使思想意 识能够自 觉适 应并预 见性 地正确 反映变化的客观情况 ; 另一 方面要以这种预见性的正确反 映更自觉地指导实践。为 此 , 我们 必须解 放思 想 , 实事求 是 , 与时俱进 , 不断丰富 和发展意 识形 态的理 论与 内涵并 用以指导实践。我们要坚持核心意识形态的坚定性 , 彰显 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 强调普适意识形态的共生性。 3 . 和而不同的理念。随着全球经济进程的加快 , 世界 上各国、 各大政治 集团加强 了政治 交流 , 形成 了一 种为了 经济利益而加强政治 交流的 趋势。那 些与不 同政 治制度 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 也必须 在互相 比较、 互相 竞争 中存在 和发展。冷战结束后 , 邓小平 就提出 考虑 国与国 之间的 关系主要应该从 国家自 身的 战略 利益 出发 , 而不 去计 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 态的差 别 的新思 路。 2002 年 10 月 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发 表演讲 时指出 : 中美 之间、 国 家之间 应和谐而又不千篇一 律 , 不 同而又 不相互 冲突 ; 和 谐以共 生共长 , 不同以相 辅相成。这种思维方式和政策范式的根 本转变 , 体现和反映的是一 种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 根本利益观 , 是一 种从相互对立、 相互排斥到求同存 异 , 逐 步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思路。 ( 二 ) 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 1 . 与时俱进的品质。主 流意 识形 态的核 心价 值体现 在顺应时代变化的客观需要、 与时俱进的品质上。从世界 范围看 , 马克思主 义并非是 统摄全 球的主 流思 想 , 社会主 义运动也处于相对低谷时期 , 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的多元 性、 虚假性和隐蔽性不断贬 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 践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 中 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根据不 同的时代 , 与时俱 进地进行 内容和 形式的 调整 , 以 顺应时 代变化的需要。一方面要 淡化、 弱 化政党 意识、 阶 级意识 和革命意识 ; 另一 方面 要 用改 革开 放 以来 政治、 经济、 文 化、 社会建设取得 的巨大成 绩的事 实 , 宣传主 流意 识形态 的统领地位 , 强化 主流意识 形态中 的市场 经济 意识、 和谐 发展意识、 公正公 平意识和全球化意识。 2 . 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一般意义上说 , 以 人为本就是 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 , 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 展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 , 人文关怀是社 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固有的价值取向 , 这是社会主义 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应当 说 , 与资 本主义 相比 , 社 会主义
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2篇)
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2篇)一、引言意识形态是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当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当前意识形态状况的分析,研判其发展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二、当前意识形态的基本状况1. 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显著增强。
2. 多元意识形态的并存与竞争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形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态势。
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包括西方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它们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定冲击。
3. 网络意识形态的复杂多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意识形态传播更加便捷和隐蔽。
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各种思想观点交织碰撞,信息真假难辨,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问题1.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向我国渗透其意识形态,试图动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
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
2. 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困惑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阶层发生深刻变化,部分人群出现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3. 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泛滥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谣言和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稳定。
四、意识形态发展趋势研判1. 主流意识形态将进一步巩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通过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和宣传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将更加深入人心。
2. 意识形态斗争将更加复杂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使得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和复杂。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机制构建
*该文为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17JDSZK041)的阶段性成果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流的意识形态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冲击,特别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的舆论生态受到多样化引导主体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如何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机制,以强化对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机制摘要关键词2020年2月20日E-mail:jxyglllb@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灵魂,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新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信息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使得信息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由此导致意识形态斗争所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
学校是宣传新时代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载体。
学校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有效结合,增强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意识形态是集中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实践活动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既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会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反作用。
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无疑应该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是党和国家一切活动的思想之源、精神之源、力量之源,以其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向心力,引导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1]。
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所在。
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角探析非主流意识形态
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角探析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秋迎 刘建会(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收稿日期]2009-04-19[作者简介]范秋迎(1969-),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建会(1971-),男,甘肃庆阳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组织处处长,副教授。
[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时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也诱发了良莠不齐的价值诉求和思想观念,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消解和促进的双重作用,因此,应正确区分和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 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消解 促进[中图分类号] B0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9)08-0033-0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试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角探讨非主流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自觉反映形成的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是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0[1]。
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按其所处地位及社会影响强度可以区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它反映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实定位
维普资讯
12 5
兰 州 学 刊
政治学 ; 赵桂 欣 , 阳农学院人文 与公 共管理学 院助教 。 莱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指当代中国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改革 导、 包容量很大、 伸展性很强的思想文化范畴; 它所涉及的问题。 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各方面发展而对此做出适应性 既有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问题, 也有现代资本主义遇到的 变化的诸多思想潮流的总和。作为对时代状况的精神反映, 它 问题 , 更有现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 ; 它所包含的内容 , 在某 折射出当代中国在时代背景下 , 面对外来挑战和内在忧患 , 重构 种意义上说有“ 补课” 的内容 , 而在根本的方面, 更有“ 超越” 的内 自己的生存方式 , 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当代 中国社 容。这显然是欧洲启蒙时期和中国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所不能 会思潮处在多种错综复杂因素的交叉点上, 这就构成了其作为 理论现象的现实定位。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把握人们思想观念的
姜 志 强 2 赵 桂 欣 2 ,
(. 1 山东大 学 政 治 学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 山东 济南 20 0 : 5 10 2 60 ) 6 19 2莱 阳农 学 院青 岛校 区 . 人 文 与公共 管理 学 院 , 山东 青岛
[ 摘要] 作 为对时代状 况的精神反 映 , 3代 中国社会 思潮有 其特 定的性质 、 - " 地位 、 能、 功 表现 形态 以及 与 时代相 对应的发展 程度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7 期 总第 14期 5
兰 州 学 刊
La h u x ek r n z o u al
No 7 2 0 . 0 6
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作者:张凤翠,魏海成来源:《学术探索》 2014年第3期作者简介:张凤翠,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2级博士研究生,长春光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魏海成,男,吉林大学团委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
张凤翠1,魏海成2(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吉林大学团委,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和经济全球化冲击带来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严峻挑战。
在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和碰撞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面临着被动摇、被弱化的挑战。
因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切实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阵地的占领地位对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005-05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下,在充分吸收前人优秀成果和革命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独创的意识形态理论。
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是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
盘古开天辟地,为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宝藏;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缔造了人类历史上意识形态的巨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对我国整个社会思想体系建设起着统领和支配的作用。
正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我国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中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先进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能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明确社会发展方向,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价值追求,对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纷涌而入,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挑战新自由主义实质上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以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以市场原教旨主义、文化霸权、“华盛顿共识”以及“意识形态终结论”为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我国国内存在的几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梳理与评价
The Arran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everal Non-mainstream Ideological Trends in China 作者: 常晨晨[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94-10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3期
主题词: 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流派;梳理;评价
摘要: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将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拓宽了国民的视野,给人们带来了新想法、新知识,但是也给我们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普遍并广泛地在全中国社会大众中得到认同。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给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带来重大机遇,也给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巨大冲击,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伴随着经济交流和互动传播到国内,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甄别和梳理当前国内的多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是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管理2012/8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
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
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
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
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
在当代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处于非主导地位的多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有些是不同意识形态的边缘契合,有些是非社会主义的甚至背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其一,西方发达国家以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用各种途径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入的颇具迷惑色彩的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及其腐朽思想。
例如,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时髦一时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等。
9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自由化以新的方式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诸如散布非理性主义;鼓吹“淡化意识形态”,“解构正统意识形态”、企图用“主体性哲学”及人本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提出“远离政治”、“消解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主张等等。
其二,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腐朽意识等等。
上述二者都是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障碍,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力量。
此外,还存在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
比如,作为当代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精神体现的现代西方工业社会流行的种种学术思潮和思想观念。
这些学术思潮和思想观念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有曲解甚至攻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消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揭露、对现代化社会尤其是科学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之理性分析的积极性。
再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腐朽糟粕的封建思想,也有崇高进步的优秀思想。
对此,要进行辩证的分析,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思维,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学术繁荣。
郑彦之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28上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理论、观念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在社会上传播,影响人们的价值导向、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从而使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不同程度差距的意识形态多样性。
二、妥善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存在着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坚持指导思想的主导性与承认、尊重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即使在标榜“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
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当然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因此,在坚持主导性的同时,也要发展多样性,发展多样性是为了丰富、充实主导性。
否定多样性,主导性内容就会变得抽象、单一。
目前在我国,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放的程度。
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威胁,除了那些敌对的意识形态之外,许多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丰富和补充。
但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开放的、竞争的信息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思想观念选择的多样性,但人们的选择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杂陈、形式多样、作用各异,就其作用来讲,既有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面,也有与主流意识形态交相辉映、彼此互动的一面。
就其性质来讲,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阻碍历史前进的错误思潮。
以主流意识形态为视角,可以把非主流意识形态区分为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中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等类型。
因而,各种意识形态成分有可选择的一面,也有不可选择的一面。
之所以有可选择的一面,是因为主流意识形态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凡是能满足人民群众最广泛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核心价值观念,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丰富、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内容,都可以选择、利用。
之所以有不可选择的一面,是因为思想观念的方向性、思想性很鲜明,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一致的发展性,而与社会主义思想对立,限制、损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思想观念是不可选择的。
因此,选择、利用多样性的意识形态成分时,一定要坚持主导性,否则,就会发生或以多样性冲击、淹没主导性,或以多样性否定、代替主导性的偏向。
三、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科学认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和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与调控,对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坚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交流与对话,构建起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非主流意识形态不分良莠简单采取排斥、斗争的态度和方式,这不仅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而且也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较量与竞争,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今天,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也可以促使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
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提升民众心理的世俗追求。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总体上是一种注重现世生活的文化,民众往往将福禄寿禧等世俗价值作为追求目标。
改革开放恢复了蕴藏在民众心理中这种世俗追求的正当性,释放了这种追求的巨大能量,同时也要注意,如何引导、提炼和升华这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追求,防止其无限蔓延和扩张,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执政党意识形态管理能力的提高。
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意识形态管理是彰显党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是意识形态管理的一个观察思考29·现代管理2012/8提高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加快完善利益协调和矛盾化解机制,是当前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直面的突出问题。
首先,针对特定群体本身,要努力解决他们的具体诉求,及时调处相关利益矛盾。
要完善关口转移、源头预防的机制。
工作重心要从时候应对向事前防范、末端管理向前端管理转变。
要切实强化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工作导向,坚持发展为先、群众为先、服务为先,以更大的投入力度、统筹力度、改革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温暖人心。
在推进改革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处理好维护群众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既不能以“维稳”的名义压制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也不能以“维权”的名义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对群众的诉求、问题、批评,我们自身首先要更加自觉地作有理推定、有解推定、有过推定。
对历史遗留问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尽全心全意,做最大努力,切实在“事要解决”上下更大功夫,防治问题长期积累留下隐患。
在不引起连锁反应的前提下,能解决的要争取政策破题、批量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应一件一件地研究,逐步创造条件加以妥善解决。
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实施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不仅要从经济上、技术上论证可行性,也要从群众利益、社会稳定的角度论证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
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关系相关方的协商协调机制。
比如,要针对经济转型过程中劳资纠纷多发的情况,依法保障和大力推行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促进企业各方平等协商、共赢共享企业发展利益。
要完善多元协调机制、建设社会支持体系,注重强化协同,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主导作用。
重要方面。
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有效整合和引领有益和无害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其交流中吸收其合理成分,以包容的胸怀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凝聚人心、调动人们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