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与建模理论、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增值税名义税负 公式:增值税名义税负=(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金转出+免抵退实际税额-期初留抵税额+ MAX(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合计,期末留抵税额合计))/(按适用税率征税货物及劳务销售额+免抵退出口销售 额) ②主营业务毛利率 公式: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③纳税调整后应税所得率 公式:纳税调整后应税所得率=纳税调整后所得额÷主营业务收入 ④主营业务期间费用率 公式:主营业务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合计÷主营业务收入 ⑤电费支出与增值税销售额变动弹性系数 公式:电费支出与增值税销售额变动弹性系数=电费支出变动率÷增值税销售额变动率 (2)建模数据来源的外部性原则 建立行业模型的数据,应通过对纳税人进行典型调查才能得到。因为税务机关目前掌握的内部数据还 不能满足建模的需要,特别是企业的单位物耗、单位能耗及生产规模、生产标准、工艺流程、投入产出率 等各类与纳税人生产经营有关的涉税信息,可根据行业特点,设置《行业数据情报采集表》,采集主要材料、 主要辅料、委外加工费、工资薪金、其他制造费用(能耗)、产成品、副产品(B 品)、下脚料、受托加工支出、 材料转让支出等相关项目数据。 (3)行业模型的动态管理原则 行业模型建立后,指标和数据应该是动态的,需要经常进行维护更新。这是因为企业生产经营是不断 发展变化的,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改进,价格不断上下波动,因此建立行业模 型指标、数据的定期采集、维护机制具有长远意义。要善于不断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中发现规律、总结 规律,更新公式、指标和各项数据。
图 1-2
二、行业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
行业税收风险分析模型的构建(以下简称行业建模)是通过对行业涉税信息筛选、整理、测算、分析,归 纳描述行业风险发生规律,建立以若干行业风险特征和公认的参数区间构成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和数学模 型。
行业建模目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对同行业纳税人的税收遵从风险进行综合扫描,查找风险较高的纳税人, 通过风险应对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行业评估模型建立后,将行业模型中建立的风险指标、预警值、权重、风险值得分等,运用到纳税评 估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评估实际结果与预警值的比对,对行业评估模型中存在的缺陷反复进行完善修改, 对相关的指标值不断进行修正,验证纳税评估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4.风险分析常用模型
1.投入产出模型 2.能耗测算模型 3.工时(工资)耗用模型 4.设备生产能力模型 5.营业毛利模型 6.税负对比模型 7.资金监控模型
(3)通过建立行业风险模型,能敦促纳税人提高财务和税收核算水平,不断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根据行 业特点、涉税风险点及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提出评估管理建议,不断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充分发挥 纳税评估以评促管的作用。
(4)建立行业风险模型,是纳税评估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完善征收管理规范体系的有力措施;同时对 摸清国家的税源情况,为制定国家财政政策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1.建立行业风险模型的意义
(1)通过建立行业风险模型,设立行业关键指标参数及相应指标计算公式,在风险识别环节能够较多地 采用企业的物耗、能耗等相对客观的生产经营数据,使税收管理从传统的查账管理向估算企业生产能力转 变,使纳税评估更加科学、严密、准确。
(2)通过建立行业风险模型,在总结、归纳行业生产经营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出行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 涉税风险点,为加强行业税收管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纳税评估具体操作指明方向。
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制造类行业通用指标
序号 1 2 3 4 5
指标名称 增值税名义税负 主营业务毛利率 纳税调整后应税所得率 主营业务期间费用率 电费支出与增值税销售变动弹性系数
指标格式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数值
指标类型 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 弹性系数
指标权重 40 15 15 15 15
2.建立行业风险模型的具体原则
(1)行业建模的优先性原则 在一个省内,应对省内的每一个重点行业单独建立行业风险模型。但鉴于目前建模条件,应优先选取
2
一些重点行业进行建模。优先建模行业的选取标准可以纳税人覆盖面、销售规模、税收贡献率为依据。具 体选取标准可以为:①销售收入排名前两百的行业;②入库税金排名前两百的行业;③纳税人户数排名前 两百的行业。
5.行业模型指标预警值的测算方法
预警值又叫临界值、阈值,是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刺激强度,也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 或最高值。0 分预警值就是最小强度(预警下限),满分预警值就是最大强度(预警上限)。
(1)行业均值 均值包含“求和”“平均数”“中位数”等测算方法,计算公式有明显差异,建模时尽量选择最优行 业均值测算方法。 (2)指标权重 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是要从若干评价指标中分出轻重来, 一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权重组成了权重体系(各权重之和应等于 100%或 1)。 (3)预警值的测算 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为“平均值±标准差”法来确定预警值的上下界限。 标准差:标准差定义为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它是对各数据的离差(偏离平 均数的距离)的平方进行平均后的方根。因此,标准差也是一种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其计 算公式为:
市局各业务部门专业分析人员围绕风险管理年度规划,结合省局和本级提出的征收管理要求,承担风 险分析识别的辅助分析工作。
税收风险部门分析识别流程如图 1-1 所示。
图 1-1
1
(二)综合分析识别
省局征管(科技)处综合分析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模型、指标、事项和案例等分析识别项目,以及情 报比对结果及说明进行归集整合,组织审定后,在信息平台中建立包括风险分析模型、风险特征指标、特 定风险事项和风险分析案例等的综合风险分析识别库,进行分析识别扫描,对扫描的结果进行确认,推送 征管(科技)处等级管理人员。根据效用评价反馈结果,定期对综合分析识别库中的模型、指标、事项和案例 进行调整优化,并在信息平台中进行备案。
市局征管(科技)处综合分析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提交辅助分析识别项目、情报比对结果及说明进行归集整 合,组织审定后,进行分析识别扫描,对扫描的结果进行确认,推送给征管(科技)处等级管理人员。根据效 用评价反馈结果,定期对综合分析识别库中的模型、指标、事项和案例进行调整优化,并在信息平台中进 行备案。
税收风险综合分析识别流程如图 1-2 所示。
一、税收风险识别流程
税收风险识别可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先进行分部门专业风险分析识别;二是整合各业务部门专业风 险分析识别成果,通过数据信息平台建立综合风险分析识别库。
(一)部门分析识别
省局各业务部门(收入规划核算处、征管科技处、货物劳务税处、所得税处、出口退税处、营业税基金 处、财产行为税处、大企业税收管理处、国际税收管理处、稽查局)专业分析人员围绕风险管理年度规划, 结合总局和本级提出的税收征管要求,将各部门工作重点确定为风险分析识别项目,根据确定的分析识别 项目,建立相应的分析识别模型,通过典型户的分析剖析,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指标修正,运用模型进行分 析识别扫描,对扫描的结果进行确认,推送征管科技处等级管理人员。并将分析识别模型传递征管科技处 综合分析人员,并在信息平台中进行备案。
3
3.行业模型构建的一般程序
行业模型建立的一般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行业分类、典型调查、信息采集分析、风险指标确定、行 业模型构建、模型验证及完善。
(1)行业分类 实行行业分类管理是按行业建立纳税评估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类行业纳税人涉及的经营内容、 管理方式、行业标准、技术设备、物流渠道、核算方式、投入产出比都基本相同。因此,同类行业企业的 生产经营信息可以互为参考,具有可比性。 目前主要按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的行业分类标准来进行行业分类的。 具体划分到行业的小类(明细行业)。 实践中还应根据行业的规模大小、工艺流程异同、纳税信誉等级、财务核算健全与否等标准,对行业 进行进一步适当细分与归类。 (2)典型调查 在进行税源分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纳税人进行调查,摸清行业特 点;探索行业经营规律,制定出有效的行业风险识别模型。 选取调查的企业样本数量应当大于或等于 30。样本数量太小,样本平均值不足以代表总体平均值,即 预警值不具有代表性。如果企业数量过少,如小于 30 户,可以所有企业作为样本。 选取样本企业时,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应当尽量选取财务核算较为规范的企业,以避免由于基础数 据的不真实导致评估预警值的不准确。 样本企业典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核实纳税人的基础征管信息,如各种税收登记信息;调查纳税人生 产经营基本情况,如生产工艺流程、行业特点、生产经营规律情况;调查经营信息,如生产规模、经营面 积、实际生产能力、投入产出率、单位能耗指标、购销渠道、关联企业等情况;调查财务信息、如银行账 户、资金分布、财务核算、销售方式、材料成本核算方法、账簿是否健全、资金运营状况等;核实税收管 理信息,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历史和当期经营成果、税额和税负率等各项财税指标;调查纳税人的各种 内控指标和制度等。 (3)信息采集分析 对典型调查中采集的涉税信息归集分类、逐一分析,归纳出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和生产工艺流程;汇总 统计各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的历史数据、当期数据、公认标准、行业标准等。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企业,加强 关键能耗数据采集,拓展第三方信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强对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工时、工人数量、 劳动生产率及设备生产能力等信息采集。涉税信息采集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实为建立行业风险模型工 作发挥作用。 (4)行业风险指标的确定 在开展充分调查和信息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可衡量该行业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涉 税风险指标和公认指标。行业风险指标应按以下原则确定:①与企业生产经营客观依存度较大,而企业难 以改变的因素,如可以从第三方查证的耗电量等数据;②根据可以量化的指标来测算该行业应达到的符合 实际的标准值及变动幅度值。 (5)行业模型构建 行业评估模型的建立首先必须通过全面准确采集、科学有效分析和监控行业指标,并结合纳税人的申 报信息所产生的涉税指标,实现行业风险指标和涉税指标的有机结合和互相制约,从而建立有针对性和准 确性的行业风险指标体系。一个完整的行业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行业介绍(行业定义、行业状况、企业 类型划分、工艺简介、行业发展趋势)、行业生产经营特点、行业涉税风险点、风险指标设置、风险应对指 引。 (6)模型验证及完善
离散系数: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离散系数或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 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若两个总体的均值相等,则比较离散系数与比较标准差是等价的。 其计算公式为:
《税收风险识别与建模理论、方法》
一、税收风险识别概述
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是:风险管理目标规划—收集涉税信息—开展风险识别—确定等级排序—组织风险应对 —实施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以及通过评价反馈应用于规划目标的修订校正,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改 进的管理闭环。其中的税收风险识别,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为纳税评估等风险应对 提供案源。 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指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风险特征指标、案例分析、经验判 断等,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面,对纳税人的遵从状况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税法遵从风险易发生 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的过程。
对一个省内的纳税人户数较少、销售规模较小、税收贡献率较低的其他行业可采取“分类+通用指标” 方式,建立通用的行业风险分析指标,进行统一风险扫描和排序,完成任务推送的全覆盖。“分类”是指根 据一个省份的经济特点,建立分行业通用模型,如某省根据其经济特点将优先建模后以外的其他行业,分 为七类:制造业类、批发零售业类、服务业类、交通运输业类、农林牧渔业类、建筑安装业类、其他;“通 用指标”是指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例如,制造类行业通用指标如表 1-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