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诗画相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一般情况下,诗画相融指在中国画画面空白的地方题诗,诗歌在内容上咏叹画的意境,在形式上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从内容到形式,诗歌和绘画融为一体。

此意义上的诗画相融,徐复观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题画诗的出现,如唐代《杜工部段集》有多首题画诗;第二步是把诗歌作为绘画的题材,如宋代邓椿《画继·卷一》记载的宋代画院以寇准“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命意取士的典故;第三步是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

如《宣和画谱·卷七》谓李公麟画《阳关图》,“以离别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快座,哀乐不关其意”,用画来说明诗歌之“远”的意境。

第三阶段中,诗画相融已涉及意境问题了。

意境理论在内涵上有三个特征:情景交融分、虚实相生、境生象外。

《阳关图》中钓者的神情意味着其思绪已超越有限画面向更广远的时空延伸。

画面构图的简约以及垂钓题材的选取,已暗合了离恨之情。

诗画相融在发展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在山水诗和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二者相互交融的状况。

中国古代山水诗经过魏晋时代的高峰发展,到宋代已趋成熟;而山水画历经唐代的发展到宋代迎来了第二个艺术高峰。

山水诗和山水画在宋代,呈现了多方面交融的特征,尤其在艺术意境方面,体现了共同的艺术风格下文从奇伟雄豪、清空灵动、寒荒幽寂三种意境来分析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一致性。

一、奇伟雄豪之境宋代山水画和山水诗在表现此境时,往往选取自然界之奇崛险峰、层崖叠嶂、冲天激浪、惊雷暴雨……作为表现对象。

此类意象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力和震撼感,令人在扑面而来的惊人气势中感受大自然的威力。

自然界之巍巍奇峰往往被认为是刚毅不屈的人格之美的象征,雷霆暴雨、狂风巨浪往往成为了艺术家们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他们借自然之伟力或抒发报效祖国之豪情壮志,或寄寓胸中之不平,感叹国运之衰颓。

自然之山川风云便由此而具有了人文美的宋代山水诗中,有大量的诗作和奇伟雄豪之境有关。

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特点探析

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特点探析

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特点探析作者:王玉洁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5期摘要:绘画艺术无法脱离构图。

南宋院体的边角式构图与北宋的全景式构图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必定是对之前绘画形式的革新,另辟蹊径。

南宋将全景转向局部描绘,强调某一主体突出主题,画面虽简留有大量空白却不失对意与境的表达,开启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形式的新篇章。

本文试从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转变成因分析入手,探究南宋院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

关键词: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南宋四家中圖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42-02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历经北宋、南宋两代。

宋代政权稳定后,江南地区的画家陆续北上继而南北画派朝相互交融协调的方向发展,使以中原画派为中心的北宋山水画日渐势微,开始形成以郭熙等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所谓院体画,即由宫廷画家绘制的作品或宫廷设置的院体画家的作品,作品主要为迎合帝王宫廷的审美倾向。

北宋时期的院体山水画属于初立阶段,沿袭了雄伟浑穆的北派山水。

北宋灭亡后,南宋时期的院体山水画以其特有的形式示人,实现了北宋“全景式”到南宋“边角式”构图特点的转变,由宏观转向微观,丰富了山水画艺术,确立了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独特风貌,使中国传统山水画进入了全新时期。

一、构图特点转变因素(一)客观因素艺术的演变无法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

北宋初建,结束了时代割据,社会局面相对和谐稳定,诸多条件都为北宋山水的繁盛做了铺垫。

社会稳定繁荣,画家自然有悠然之心亲近自然,同时北宋大多画家是隐士,隐居山林,对自然景象进行客观再现,将北方磅礴浑厚的山势以全景式构图表现,山势高耸令人为之一震。

南宋时期,外敌侵入,宋室无奈南渡,历史的巨变同时也推动了山水画革新,宋室在南迁途中使设景造境发生改变,由气势高耸的北方大山渐转为南方草木繁盛、山川连绵起伏的江南小景。

与此同时,北方的全景山水已经发展到极致,想要有所创新必须转换思路另辟蹊径。

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一.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和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所画出于自娱,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试论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

试论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

试论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高丽君【摘要】中国画至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支持,呈现出前所未有之兴旺景象,绘画也趋于多元化。

而习惯上,人们把院体画与文人画分为两大阵营。

而本文认为,南宋院体画在追求形似的顶峰之后,已呈现出追求抒情性的“文人化”趋向,并且对后世的文人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院体画;文人画;文人化;抒情性;文学性一、院体画与文人画所谓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

近代陈师曾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文人画的特性被概括为文学性、抒情性和哲学性。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宫廷画风的绘画。

作画讲求法度,受宫廷审美影响,从创作主旨、题材内容到风格样式,都具有趋同性。

南宋画院在沿袭北宋的基础上,地位更为提高,“赐金带”者仅高宗朝就有十多人,并且提供了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创作空间,题材也从北宋注重政治功用多表现人物故事转向集中于表现山水花鸟题材。

二、“文人化”的南宋院体画所谓文人化,就是作品中有文人思想,含有文人画的趣味和气息。

“文人画”的概念提出起自北宋苏轼,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院体画注重“形似”,一直是文人画家所不屑和抨击的。

苏轼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

此话包含对注重写实的院体绘画的蔑视。

但其实苏轼也没有完全抛弃造型。

据记载,苏轼很注意观察生活,外出经常随身携带绘画工具,偶见民家有丛竹老木,就要画下来,以备创作之用。

东坡作画,有的非常精致,晁无咎在《鸡肋集》中记载了东坡所作《蟹图》,画得十分认真精致,连蟹身上的毛都画出来了。

所以,本文认为,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不是抛弃形似,而是具有文学性和抒情性。

而南宋院体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文人画的特质,下面本文就从这两方面来阐述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

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

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

Yi Shu Ping Jian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葛烨吴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摘要:山水画与诗词最能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山水画形成于魏晋时期,自隋唐开始独立成科,至五代北宋已发展成熟。

词兴起于隋唐至宋进入全盛时期。

二者都注重意象的表达,以心物、时空合一等表现形式完成对生命的表达,本文结合宋代山水画与宋词的艺术特点,重点论述二者契合之处。

关键词:院体山水宋词意象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29-02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江西词派对构建北宋院体绘画体系的推动力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YS34)。

一、北宋画、词意象的渊源“意象”这一概念最初见于哲学家的著作中,《周易·系辞传》首次将“象”作为由言达意的中介,把“象”与“意”联系起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字无法将心中所感全部写出来,语言也不能将全部的心意表达出来,而圣人会借助描绘客观对象,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上面,这样能更好抒发心意。

“意象”的审美功能最初被提及时都是与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的。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被刘勰表述为心物关系,意思是说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通过观察外物并发挥主观想象,将外物孕育成特定的审美意象。

到了宋代,由于士大夫阶级对文化需求主观意识的觉醒产生群体性的文化自觉,使这一时期的典型的文学体裁———“词”逐渐凸显出阶段性、时代性、社会性的特征。

如江西词派领袖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通过节令更替来思考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哲理;又如欧阳修《渔家傲》中“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乡关空倚幕”,以柳絮喻云,将文中不能言的连绵乡愁诉诸所营造的意象当中。

意象不仅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艺术功能异于诗歌的绘画与意象也有着诸多联系。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

北宋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比较作者:安超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4期摘要:南北宋绘画异彩纷呈,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的“三远法”、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表现出北方山川的壮美;南宋四家马远、夏圭的“截景式“构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开创了南宋新画风。

关键词:构图;三远法;文人画;院体画两宋时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虽然表现的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但是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特别是艺术领域画学的兴办,画院的设立,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等为宋代绘画的成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宋代绘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鼎盛时期,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而生动的反映出当时的历史风貌,艺术手法多变并创造出许多新皴法,人才辈出,宋代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总体而言,宋代的绘画强调师法自然,注重写实、亲身体会和感受,从而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北宋继承五代后蜀、南唐的旧制,宫中设立“翰林图画院”,广纳贤人。

南宋画学被正式纳入科举考试,因而宫廷院体画成为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北宋时期的文人山水画有较大的发展,主要继承五代荆浩、关仝等北方画派的艺术特色,其画风气势苍茫,雄壮浑厚,主要描绘黄河两岸关陕地区的山水形象。

其典型代表前期有李成、范宽,中期有郭熙,后期有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等。

北宋时期画家们的绘画构图饱满、丰富,以全景式构图为主,气势雄伟,其特点是突出主题景象,画面平整安稳,北宋的绘画作品写实性高于达意,主要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上方,两边和下面都是为主景作陪衬和修饰的,突出主大从小的艺术理念。

李成,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擅长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创造了卷云皴,笔法生动。

他以平远法表现山峦、烟云、树木等幽深淡雅的意境。

其传世作品《寒林平远图》用笔洒脱,勾画的树枝、松针线条挺拔坚韧有力量,注重线条的力度,所画树枝均为弧形,充满力度的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动人心弦的元素,用淡墨烘染,树的姿态优美,画面耐人寻味,营造出一种清幽淡然的境界。

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画因素

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画因素

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画因素作者:张向梅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院体画是与文人画相对立的画派。

可是有时候两者互为影响,也很难分清彼此的界限。

因此,宋代的有些院体画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文人画倾向;有的院体画家虽算不上是文人画家,但却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作品对后世的文人画家影响也很大。

关键词:院体画;文人画说到院体画,不能不提到宋代绘画史上的奇迹——翰林图画院。

中国皇家画院的设立,从历史上记载看,最初可追溯到西汉。

到了五代,皇家翰林图画院已成为一种别有特色的帝王文化生活的点缀。

南唐时期流传的民谚“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说明当时皇家画院画师与民间文人画师在画风上的迥然不同。

到了北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虽是个昏庸君主,他却同时是个出色的画家,善画花鸟、山水和人物。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他所画的《桃鸠图》、《听琴图》和所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可以看出,他在绘画上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

而且北宋的翰林图画院在他的直接关心指导之下,更是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画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虽然从五代开始画院的画家与在野的文人的画家在风格上已出现差异,但当权者并未对在野文人画表示歧视。

如徐熙所画的“落墨花”,在南唐时后主李煜便“爱重其迹”;入宋后,宋太宗赵炅看到徐熙画的《石榴图》,也赞叹道:“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且将此图遍示画院的画家,“俾为标准”。

而“米氏云山”作为一种墨戏,則倍受宋朝皇帝的喜爱。

在宋代,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与不少画家有着密切的交往,一些画院画师的画也常得到他们的题诗赞赏,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俩则先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图画院的画学博士。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文人的修养意识对宋代的翰林图画院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果认为在画中讲究诗的意境表现的就是文人画,那我们对传统文人画的认识就进入了一个误区,因为讲究诗的意境表现其实并不是传统文人画最重要的特征,上面提到的那些在以诗为题作画考试中夺魁的画院画家,包括大名鼎鼎的李唐,尽管他们有过不少赋予诗意的佳作,但在后人尤其是元、明、清的几位文人画大家的眼光里,他们却并不属于文人画家。

宋元山水画之比较

宋元山水画之比较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8宋元山水画之比较TEXT /王琥钧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宋代与元代时期的山水画是两个至高点。

而这两个朝代因所处不同时代背景与政治文化背景而使得山水画的风格面貌有着很大的区别。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以其真实生动的传统写实笔墨再现或北方磅礴之峻岭,或南方氤氲秀丽的自然山水景色,从而体现出一种以崇尚自然天地为中心的宇宙大美。

而元代山水也虽能运用相对写实之笔墨来表现自然山水,但更多是以体现画家自我精神为主的更具个人情怀的山水面貌。

两种不同的表现风貌与精神气象,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而这两种不同风貌的艺术境界与艺术高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历史山水画的发展的规律来看待宋元之山水画,宋代山水是集前人之大成而竖立了中国山水画精神与笔墨的里程碑,元代山水画是元代文人画家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对五代两宋之山水画的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元代独特的萧散、简逸的艺术境界与精神风貌。

不同时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影响着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而各种不同的艺术精神也反映着不同的时代政治与社会本质。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的有一个相对持续繁荣的汉室大一统帝国。

在政治上结束了相对的政权割据分裂混乱的局面,进入了社会与经济的整顿发展与繁荣。

而政治上的稳定与发展则必然会造就文化风尚的繁荣。

山水画在此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表现体系,开宗立派之名家倍出并创作出众多经典之山水伟作,两宋成为中国山水画是中的黄金时代。

政治上的支持与推崇使得当时的文人在精神上追求以儒家精神为主导的积极进取却不落世俗、超凡入圣而又有机可循的天、地、人的大的协调统一之境界,实际上是介乎儒家和道家精神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境界。

此时代的山水画体现出与当时代相对应的大气磅礴、天地浑圆而又法度完备、各显风貌的风格特征。

尤其是五代末北宋初时的荆、关、董、巨等山水大家的出现开辟了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与天地浑蒙之大境界。

浅谈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差异性

浅谈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差异性

浅谈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差异性由于喜欢山水画就选了此门选修课,通过老师认真的讲解确实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记得最早听说山水画这个词还是基于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对《清明上河图》一文的介绍,当时只是被动的被老师告知,然后因为考试所以要被迫记住:他是作家张择端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一副十分长,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节这一天都市与城郊百姓的种种活动,展现了京城工商业与交通的繁华面貌的特异瑰宝。

但却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更不用说是真正的体会与赏析。

随着对山水画的学习,才知道原来山水画曾在宋元发展到鼎盛时期。

才知道中国山水画的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在魏晋产生萌芽,成熟于唐代,在宋元时达到高峰。

虽说在宋元时代达到高峰,但也不是并无区别,下面就课堂上学到的结合自己知道的总结一下自己对宋元山水画的差异性的见解。

首先在画画时用的材质方面,宋代山水画多用绢,它材质比较细腻,不吸水,所以只能用湿笔,适合用墨层层渲染,写实严谨,产生的效果是画面看上去比较精细,繁密。

而元代山水画多绘于纸上,用干笔和枯笔来皴擦,用笔比较随意,多大斧劈皴,看起来比较大气、写意。

其次在画风艺术特色方面,宋代以“院体画派”为主流,宋社会比较安定,绘画技术得以钻研,到了元代,以萧疏淡雅的“文人画”为主流。

画家用笔比较随意,同时太精细的画也已经不合时宜,省精细而求快,宋代的绘画更多的被赋予了教化行和娱悦性。

技法更加写实,注重生活美,强调直观效果,令人产生亲切感。

画面比较严谨、写实,更倾向于表现客观的自然景象,追求雄奇、险峻、壮美的效果。

在元代,画坛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山水画家主要以文人为主。

元代山水画是绘画者们由士大夫心态转向文人心态失意痛苦的写照,而元四家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具有代表性的是吴镇的《芦花寒燕图》,画中描绘在一片苇草丛生的湖中,一渔父驾船悠然自得的穿行,目望飞雁的情景,这既是内心里想的表达,也是画家的自我写照。

下面就宋元作品稍微做一下分析:首先是宋画家王希孟所做的《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画家王希孟所做的唯一一幅著名画卷,此画卷描绘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

浅析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之对比

浅析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之对比

目录摘要 (1)Abstract (4)引言 (5)一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态度及艺术历程 (5)1 意境的出现及其象征意义 (5)2 五代宋初山水画的鼎立兴盛局面 (6)3 创立两宋山水画流派的依据及其繁衍生异 (6)二宋代山水画的构图理念和空间表现形式 (7)1 雄浑磅礴的北宋山水画 (7)(1)郭熙“三远论”呼应下的山水画表达特点 (7)(2)平铺直叙的“全景式”构图 (8)2 清旷空灵的南宋山水画 (9)(1)意象概括的角隅之景 (9)(2)特写景物的空间诗意化 (11)三两宋山水画中“写情画意”的笔墨特色 (12)1 两宋山水画的笔墨与皴法特点 (12)(1)北宋山水画中墨法与皴法的运用 (12)(2)刚劲有力的“斧劈皴” (11)2 院体画中的文人画思想 (12)(1)“米氏云山”中“真”与“幻”的表现形式 (12)(2)文人画与院体画的相辅相成 (12)四《林泉高致》对宋代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研究及影响 (13)1 绘画观念在《林泉高致》中的系统化 (13)(1)研习传统技法的运用 (13)(2)自然的观察与选景 (13)(3)意境的感悟与体现 (14)2 《林泉高致》对宋代山水画的画论指导意义 (14)五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语言与审美意识 (15)1 两宋时期道教的艺术意味 (15)(1)道教观念影响下宋人山水的审美追求 (15)(2)“含道映物”与“澄怀味象” (15)2 宋代理学观念熏陶下的山水画发展 (16)(1)宋代理学思想的活灵活现 (16)(2)宋代画家思想中理学启示 (16)六宋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及对近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17)结语 (18)参考文献: (1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0)致谢 (21)浅析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之对比引言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学科在20世纪以后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风格。

论述宋代山水画的特点与人文精神

论述宋代山水画的特点与人文精神

论述宋代山水画的特点与人文精神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又奖励文艺,士人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1.刘振平小丈六横幅山水画作品《观沧海》北宋王朝统一后,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广泛推进农业生产,大力开垦荒田,增强国力,富裕白衣,为文化兴盛创造了基础,哲学、史学、诗文、艺术诸方光耀百世,各方面的发展触动了宋代大山大水、法度森严的绘画风貌。

“郁郁乎文”的时代氛围与人文思想的启导,使得文人士大夫思想活跃,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山水画作品流派纷呈,更富有人文内涵,由“法度森严”逐渐向“文人审美”的方向发展。

宋朝历代帝王都喜欢绘画,政治上重文不重武,对外打仗总是失败,统治者看似软弱无能,“文治”使得国内安定无事,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科学技术等等都有了巨大发展,物质文明是绘画艺术发展的根本保证。

所以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相互渗透,画家们深入生活,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山水画创作之中。

2.王立全六尺横幅山水画《瀑布横飞聚壑间》《画鉴》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

”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风格各异。

李成,字咸熙,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卒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祖居长安,系唐朝宗室。

他的祖父李鼎,在唐末任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后从苏州迁至山东营丘,遂为营丘人氏。

宋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与影响

宋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与影响

宋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与影响注: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宋代文人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彼此的影响。

我们将从文人的角度出发,讨论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和创作,并分析山水画对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种关系在宋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引言从古至今,艺术与文学一直以来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艺术迸发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文人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尤为频繁。

而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不仅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对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宋代文人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一、文人对山水画的兴趣和创作1. 文人对山水的情感认同文人对山水画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将山水作为一种审美意象,代表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而在宋代,这种情感认同表现得尤为明显。

许多文人在他们的诗词和文章中表达了对山水的痴迷与赞美,这种情感认同也推动了他们对山水画的创作。

2. 文人对山水画的创作在宋代,很多文人不仅对山水画有浓厚的兴趣,还直接参与到山水画的创作中。

他们不仅仅是山水画的观赏者,更是其中的创作者。

有些文人甚至自己学习绘画技巧,亲自创作山水画作品。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领悟和抒发,同时也增添了山水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二、山水画对文人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影响1. 山水画的内容和意象对文人的思想影响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意象深深地影响了文人的思想。

山水画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和宏伟自然风景,使文人能够超脱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力,沉浸在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之中。

这种思想的转变使得文人更加关注自然与人生的本真,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2. 山水画对文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文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文人通过欣赏山水画作品,培养了对自然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五代宋初是一个山水画的高峰。

后人把这一时期的画分为南北两派。

北方画风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为代表,多画北方石质山,雄伟俊厚,石质坚凝,风骨峭拔,长松巨木,飞泉流水,手法上多用线条勾出山石轮廓,然后用坚硬的“钉头”、“雨点”、“短条”皴之,形成斧劈皴、折带皴。

南方画风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多画江南土质山,平淡天真,轻烟淡峦,平沙浅渚,洲汀掩映,气象温润,手法上山骨隐现多用柔和线条润媚点子,形成披麻皴、荷叶皴。

北宋前期多沿袭这两种风格。

这两种风格都主张师法自然,从山林中得到灵感。

北宋中后期,院体花鸟画得到很大发展,山水画的发展相对停滞。

其中的亮点是米氏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还有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关于山水画理论的经典。

南宋的山水画得到意外的发展,其代表画家是李唐、马远、夏圭,总体风格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刚而猛。

(那个时代的画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能辨认出。

)手法上用刚性线条勾出山石的轮廓,再以大斧劈皴法横扫。

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北方沦陷之后,痛失家国的宋人再也无法忍了,爱国的情绪汹涌而激烈。

许多的诗人、画家不顾柔弱之躯奔赴前线。

整个时代的内容是爱国,风格是豪纵义愤。

在岳飞是“笑谈渴饮匈奴血”,在陆游是“孤剑床头铿有声”,在辛弃疾是“醉里挑灯看剑”,这些艺术正是南宋志士们内心急躁不安的情绪和刚强不折的精神的外化。

在那些刚而猛的作品以外,他们的笔下也有一些隐逸的题材,如《清溪渔隐图》、《寒江独钓图》等。

这正是南宋爱国画家激烈情绪的另一面。

当急切的爱不能实现时,便可能产生恨;极端的热情遭到挫损时,便可能产生冷漠。

从艺术上讲,马、夏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更高的巅峰。

到了元代初年,赵孟頫起来反对近世,抵制南宋画风,提倡唐人的自信奔放。

其实这种提倡只是一种追慕,唐人飞扬的神采再也没有真正回到过中国人的脸上。

那时的文人已经落入了社会的底层,隐逸是社会性的。

院体画不如文人画?董其昌不就是欺负画院画家嘴巴笨又不会卖情怀么!

院体画不如文人画?董其昌不就是欺负画院画家嘴巴笨又不会卖情怀么!

院体画不如文人画?董其昌不就是欺负画院画家嘴巴笨又不会卖情怀么!中国古典山水绘画,源远流长,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绘制的对象,运用水墨黑白或青绿色彩来表现壮丽景色及个人情怀的传统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画的伊始,它从人物画的背景逐渐分离,隋唐时期逐步成为独立的画派,而五代两宋发展趋于成熟。

由于封建统治阶层的文化趣味素养的提高,宋代建立了宫廷的专属翰林图画院,让山水画从技法到创作都有了崭新的突破。

与此同时,热爱绘画艺术的文人士大夫也贡献出不少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这一时期文人画、士人画的概念被强调,于是元代以后,不同身份地位的绘画艺术创作者,逐渐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文人士大夫的作品统称文人画,画院画师派就成了院体画。

赵佶《雪江归棹图》,不吹不黑,宋徽宗的山水画确实技法扎实构图好,比很多文人画高。

院体与文人两种绘画作品,最初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亦没有高下之分。

院体仰慕文人的逸格志趣,文人自画院学习技艺笔法,这种并没有明显分野的和谐局面经过元明两朝,逐渐显现出了相互的对立,绘画也愈来愈讲究门第出身,其中社会主流文人士人群体占据话语权,文人画备受推崇。

明代前期,受到元朝打击而流散的宋代画院,虽未完全的正式复建,但已有专门的机构对宫廷画家进行征召、选拔和日常考核的管理。

院体绘画在15世纪再度兴盛,这类职业的画家伺奉宫廷皇族绘画,长于笔墨的技巧和构图,却不是精通诗文的文人。

《出警入跸图》,明代宫廷画家绘制,比起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文人画,宫廷绘画才是历史研究者的好伙伴,如同纪录片一般再现视觉上的历史。

16世纪,脱胎于院体绘画风格的浙派画家逐渐衰落。

由于缺乏实地的考察、写生,院体山水那种工谨富丽而带有装饰性的风格退化为种种呆板的程式与陈陈相因的暮气。

文人画也青黄不接,业余的文人画家们笔下的文人画逐渐沦为某种“墨戏”。

由于缺少系统的笔墨与造型训练,只把注意力集中于表现深奥的诗意上,弊病日显。

由于工书画,精于鉴赏而被称为博物君子的明代书画家李日华评说:今天下画习日谬,率多荒秽空疏,怪幻恍惚,乃至作树无复行次,写石不分背面,动以无格自掩,曰:我存逸气耳。

试论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变

试论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变

试论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变王诗雨摘要:马远、夏圭是南宋院体山水画中颇具代表性的画家,画史常以“马夏”并称。

“马一角,夏半边”,说的是马夏的山水画特点,同时也代表了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典型特点,意思是他们的画较多采取小景或截景式构图,与前朝全景式山水画差异甚大,这是南宋院体山水画最突出的特点,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章通过研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探讨南宋院体山水画变化的缘由,以对这段美术史有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

关键词:南宋院体山水画;马夏画派马远、夏圭是南宋院体山水画中颇具代表性的画家,画史常以“马夏”并称。

“马一角,夏半边”仅仅点明了马夏山水画的图式特点,并不代表南宋院体山水画只在图式上有所改变。

例如笔法,从前朝的披麻皴、雨点皴、小斧劈皴等较为浓密的皴法变为利落洒脱的大斧劈皴,墨色淋漓,一改前朝院體山水画写实工细的风格。

尽管笔墨外露,往往用大斧劈皴在小幅画上写边角之景,但画面的意境和构景却是含蓄的,格外留意画面的留白和气韵的流露。

马、夏作品的画面中隐隐表达出悠远、宁静的诗意气氛,与北宋前朝郭熙、李成的山水画截然不同。

可见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在笔墨、图式以及题材上的转变,由此整体上升到了审美趣味的变化。

《艺苑卮言》有言:“山水,则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

”[1]文章通过研究马远、夏圭山水画探讨南宋院体山水画变化的缘由,以对这段美术史有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

一、李唐对马夏山水画笔法以及图式的影响关于南宋山水边角构图自明代起有“残山剩水”说,进入20世纪后有“环境地理说”“老庄哲学说”等等,有的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解释,有的从地理或者意识形态上剖析,有的还从御题留白角度分析。

这些研究各有其学术价值,使用资料及提出的论说也是后世研究者们的起始点。

对马远、夏圭产生影响最深的画家是李唐。

李唐是南宋院体山水风格的首创者,靖康之变后他南渡临安,恰逢宋高宗赵构经营画院,据邓椿《画继》记载,李唐“乱离后至临安,年已八十”[2]。

文人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

文人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

文人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作者:李朗然来源:《艺海》2011年第12期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前者重写意,后者重写形。

中国的画家游名山大川,研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几案之间挥洒而就。

这时候所表现的山水风景已不是个别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性的山水风景。

因此,能够以最简约的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况与园林艺术对大自然的概括、抽象从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点十分相似。

造园与绘画的创作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从立意构思直到具体技法全面借鉴于绘画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周维权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被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也称快速发展期)、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

陈传席则指出中国山水画可分为:山水画的产生(魏晋时代)、山水画的停滞发展和突变(六朝后期至隋初,隋至唐初,唐中)、山水画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唐末、五代、宋初)、山水画的保守复古和变异(北宋中,后期)、抒情写意山水画的高峰(元)及派别林立的明清山水画等六个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文人山水画在古典园林的转折时期产生并对成熟时期的中国园林风格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黄长美系统地概括了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上的关系:“周秦以前,人民生活困苦,无暇作此类发展,待社会逐渐稳固之后,传统又以人伦政教为先,教诲人们:“卑宫室”、“居勿求安”(帝王苑园不在此限),故建筑和园林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绘画上也是如此,中国早期的绘画以人物动物为主体,直到魏晋南北朝之时,社会动乱,老庄思想抬头,才形成了山水画和园林产生的背景。

至唐宋之时,文治武功均发达,山水画因而大盛,园林也日益普及,其后二者风格的发展,元尚写意,明趋秀润,均有相似的历程。

当然山水画和庭园的发展并非全然吻合,抑或有相违相异的地方,然而因为二者需要的文化背景相似,义理相通,故大致发展趋势相近”。

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一.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代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代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宋代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的发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比,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写演化为南宋精巧简洁,“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实际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反对追求精雕细琢的宋代院体画,力主“作画贵有古意”,认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影响影响影响影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

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对南宋“院体”风格的再解读

对南宋“院体”风格的再解读

南宋“院体”山水风格再解读摘要:南宋“院体”山水处于北宋向元代山水变革的过渡时期,它作为南宋山水画创作的主要体现形式,既有对其之前山水画风格、技法的继承和总结,又有对元代文人画成熟风格的启示和倾向。

它的形成既受宫廷趣味的制约,又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和把握,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宋元画史的风格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外在表现内心阐释构图自律北宋是我国美术史上山水画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以徽宗为代表的宫廷画院领导社会艺术潮流,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独创“文人画”系统与之抗衡,以张择端为代表的世俗美术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北宋画坛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盛事文化景象。

从北宋到南宋,南宋院体风格的形成既受到北宋院体的影响,又受到南宋“皇家赞助”[1]的影响,还受当时各兄弟艺术的影响,呈现为显著的风格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在观照自然的方式上,由宏观向微观过渡,由外在表现转向内心阐释;在审美趣味的追求上,由“全景山水”向“偏角之景”转化;在艺术本体上,艺术的自律性开始觉醒,逐步由“图真”、“叙事”转向“变异”和“抒情”;在绘画技法上,呈现为阔线“斧劈皴”大量流行,墨中水分由少增多,用笔速度加快等一系列显著变化。

一、观照方式:“外在表现”到“内心阐释”的发展趋向与擅长情节性主题表达的人物画相比,风景画在抒情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山水画作为中国风景画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最能够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质的,从对艺术自律性的追求上来说,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就比西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中国的哲学一样,中国的山水画一方面热衷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也热衷于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意时寄情于山水,失意时也寄情于山水,使山水画成为画家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画既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虚幻反映,又是画家“缘情言志”的现实体现。

中国山水画在经历了晋的“尚韵”、唐的“尚法”、北宋的“尚意”之后,南宋人对自然的观照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的区别

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的区别

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的区别作者:李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摘要:中国画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多以灵活多变的创作方式,但每一种方式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从文人画、院体画和民间画的含义及艺术特点等方面总结三种绘画方式的区别。

关键词:民间画;院体画;文人画;区别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41-01一、文人画的含义及艺术特点文人画指的是自元代以来有文学修养的士大夫阶层、有文化的读书人为成员所作的画,即画中带有文人气质,含有文人趣味,体现文人思想,具有强烈的“文”、“人”与“画”的民族特征。

这些文人既能题诗作画,又擅长书法,还会刻章制印,将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带进绘画里,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使中国绘画艺术更富有文学气息。

中国文人画在语言表现技法上强调时代性、独创性,重视语汇所揭示的艺术规律、文化面貌与个性特点,轻视现成法式而重在特定时代文化个性理念、意趣的独特表达;在个性的偶然中遵循着文化发展的必然,于艺术语言的纯化上下功夫,显示出创作个性那种看似容易而要求极高的秉性、人格、才情手法来,并能融汇民族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的精神。

同时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二、院体画的含义及艺术特点院体画亦称“院体”、“院画”。

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的绘画,也有以此来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仿效南宋画院风格的作品。

院体画创作主要以服务宫廷贵族为主旨,题材以道释、山水、花鸟为多见,其作品大都造型准确,法度严谨,刻画细腻,设色富丽堂皇,某些作品也带有萎靡的倾向。

两宋画院的许多画家的作品成为院体画之典范,如北宋画院中以黄居案为代表的“黄家富贵”的宫廷花乌画风,南宋画院中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马一角”、“夏半边”的山水画风,都对后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

写实是院体画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一.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和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 论“旧形式的采用”》)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 ,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 ,所画出于自娱 ,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乃是文人画产生的思想基础。

文人画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的理论被唐代张彦远肯定并加以宣扬以后,经五代到北宋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此后文人名流辈出,对宋代及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凡诗,书,画,皆以尚意为高,强调主观心意的重要性,使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主观心灵。

二.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第一,作画的出发点及态度不同:由于院体画的画家大多是以“俸供”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所以在艺术形式上,以定型化,样式化,命体化,装饰化为主要特征。

院体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物体的仔细观察。

正如滕固所说的,无论北宋“院体”抑或南宋“院体”山水,皆不离精工二字,即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旨趣,也是其设院置学,授画的必然。

”而文人山水画相对于院体画来说自由的空间就比较大,没什么束缚,多是为了自己而画,不直接具有政治和社会功利的目的。

多借山水抒发心灵和个人怀抱,也有表达对外族压迫,社会不平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

它强调的是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着也是文人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观察方法不同: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家在对自然做真实而具体的观察体会上大异其趣。

“盖身即山川而取之,这山水之意度见矣。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林泉高致集》宋郭熙,郭思)这是一种典型的院体山水画的观察方法。

对于巨大的真山真水,则要亲自走进去,远处看了在近处观察,这样才不会在创作中挂一漏万,言之无物。

“可游”甚至“可居”的实境,其形式也必然是较为写实的绘画语言。

而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则有不同的观点:“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可以看出文人画家的观察方法是特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得鱼忘筌”式的观察方法。

第三,艺术手法不同:在艺术手法上,院体山水画重色气,重色韵,非常讲究用笔,构图,设色浓丽而精于雕饰。

“笔格遒劲”,“着色严禁”所形成的“体格高雅,彩绘清润”之审美特征,在以李唐,刘松年,赵伯骕等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画记》记载其《万松宫阙图》云:“画群松与壑内,两边斗立方块俊峰,左低而右高,左有流水下松壑而出,右有流水下宫阙而出,下段石坡结尾斧劈皴,上段风顶盖用侧笔直皴,画法清润,结构重妙。

为李之神品。

”而文人山水画重墨气,重墨韵,重视风格的表现。

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因需而异。

它的代表人物李成,尤其讲究墨的韵致,墨法变化微妙多姿,特别能把握淡墨的效果。

米蒂曾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

费枢曾用“惜墨如金”四字来形容李成的墨法,十分恰当。

而同时院体山水画家主张“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何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或曰:墨之用何?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

”主张笔墨绝对为造型服务,而不能为笔墨而笔墨。

而文人山是画家主张“以墨为上,重在表现”。

重色轻色是文人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认为无需设色而纯以墨笔便可达到借物写心的目的,这是中国绘画所独具罕见的风格特征。

如米蒂的以水墨表现南方山林景色的“米点山水”,堪称一绝。

第四,主要的艺术特征不同:宋代的院体山水画相对与文人山水画而言具有“格物象真,形似意生”的艺术特征。

这主要是对“真”与“似”的论述。

院体画家大多注重写生,写生就要师造化,师造化则必须深入地观察自然,观察自然要由外及内,即从外面观察,从内在孕育。

他们不仅对,一木,一石,一山,一水不仅有深切的体验,而且能够在所画对象的形态上取其意。

文人山水与之不同的是重神轻形,讲究情趣和品位。

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它不追求线条,色彩等技巧,使宋代山水画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变化,进而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遗去技巧,意瞑玄化”的艺术境地。

院体山水画中水墨苍劲一派的代表人物马远和夏圭,形成了画院山水的另一艺术特征——“精妙之笔,清刚之气”。

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偏重用笔。

用墨如用笔,山,石,木皆见骨,骨中见韵,可见造型用笔都非常地讲究。

文人山水画区别于院体山水画的又一艺术特征就是在造型上求“简”。

郭若虚说:“笔越简而气越壮,景越少而意越长”,表达了对形象简约的颂扬。

“装饰造境,富贵之美”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又一重要审美特征。

装饰造境的主要特点是色彩富丽,形象似真,具有视觉极强的感官之美,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着色山水为院体画的审美特征开启了先河。

在随后的院体山水画中已经取胜,注重视觉感官之美,中外美,注重作品的绘画性。

文人山水画与此相对应的是“野逸之美”它以水墨为上,重在表现。

画家摒弃了对自然山水外在的热心,而转向了其自身内在本质的探索。

以主观意想为创作源泉,以自由的心灵创作,必将使一些物质精神化,一切世俗观念理想化,从而获致一种与非现实世界可以比拟的,画之外的审美境界。

综上述所述,文人山水画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独特的艺术特征就语言在形式上的丰富。

既“诗”、“书”、“画”,“印”具全。

院体山水画家虽然在画面上也有标题和名字,但一般只被安置在画面不显眼的位置上。

像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及郭熙的《早春图》亦是如此。

显然,无意将题名标识作为自己作品的画面构成因素。

而文人山水画相对于院体画来说更强调个人品学的修养,除以画抒情外,更注重经营画面布局,提诗作词,利用诗作词,利用诗,书强化画面效果,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强调绘画有诗境,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当然,院体画与文人画虽各有千秋,但在某些方面,在某一程度上都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由于绘画美学理论的导向以及一批画家的求变探索精神,使院体画与文人山水画拉开了距离,新的风格样式和视觉感受方式开始改变着中国绘画。

到了南宋,院体画家的知识结构大大改变,逐渐走向文人化,使诗的意境在绘画中取代了叙事性内容,以怡悦性情为目的的审美趣味冲淡了社会功利性。

特别是在宋代这样一个理性的时代,文人画与院体画都在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意”或“理”,都成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在心与物的协调碰撞中熔铸艺术意向。

在宋代美学思潮全面展开的阶段使得在美学思想中为人们留意的所谓儒,道,佛三教合一达到圆满直境。

现在我简单介绍一下米点山水:米氏云山--描摹烟雨,写意心灵宋代的山水画,主流是继承唐代、五代以来的水墨山水画,即用线与墨相结合的破墨山水。

施用色彩也仅限于色墨结合的淡色晕染,此外,尚有传统的重色青绿山水画。

由于北宋中期出现的“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到徽宗时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异军突起,即米芾开创的“米氏山水”,或称“米家墨戏”。

以往的山水画多描绘北方山峦,米氏作品则更欣赏江南的烟雨云山。

这可能与米氏父子的经历有关,“二米”均居襄阳和镇江,对萧、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

故‘二米’山水画多以云山、雨霁、烟雾为题材。

从表现形式上看,米氏作品突破了以往多用线条表现树木、山峰和云水的方法,对王维和董源的画法进行了承传并进行新的创造。

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勾、皴等技法,不用勾勒轮廓,而是充分利用笔墨纸的特性,用笔的侧锋、横点,水墨浓淡不同、大小不同,错落堆叠,塑造出山石的形状。

这种以点代皴,积点成片的技法,画史称其是“以点缀以成形”。

它充分发挥了水墨融合,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濛的神韵之趣。

米氏云山最直观的作品来自米友仁创作的《潇湘奇观图》茧纸本,水墨,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这幅长卷表现了江南云雾变幻的奇境,充满灵动之气。

一开卷就浓云翻卷,蒙蒙烟雾下,远山坡脚依稀可见。

随着流云走向的游动变幻,山体的形象逐渐显露,重重叠叠,起伏连延,遥远的山峰在团团白云中若隐若现。

中部主峰耸起,宛如镇江一带尖峰起伏之状,随着烟霭转淡,山林树木的形象逐渐清晰,层次分明,平添一种纵深、空远的感觉。

最后一段,山色又转为淡深,近处坡岸上的杂树丛中有一间草舍,体现出一股造化生机。

画家脱尽古人窠臼,采用“米点”画法,山体纯用浓淡不一的横点堆积而成,树冠亦用此法。

米友仁在画后题称,他发现“晨晴晦雨间”的山水奇观最富变化。

每当他登临佳境,总会将山水真趣绘成悦目长卷。

正是因为画家胸襟山水,才将洞庭湖一带山川平远、朦胧清幽、飘渺空灵的景色表现得神态逼真。

米氏父子作画完全是为了自娱自乐,米友仁就经常在自己的画上写上“墨戏”二字。

正是因为抱着这样一种笔墨游戏的心态,他们的画作才完全摒弃了一切形式和内容上的束缚和羁绊,获得了一种超世绝俗、自然淡定的心灵宁静。

把水墨山水画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把先前山水画追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完全写实风格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也是审美意识从具象到抽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米芾父子的功绩在画史上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