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无答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无答案)

课题:第 3 课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备课时间:讲课时间:设计教师:备课组长:【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四大经济区及特色;人口迁徙的三次热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

过程和方法:经过丰富的图表、图片||,交融其余学科史科知识||,让学生对中原人口南迁及经济重心南移有深刻的理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剖析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认识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反作用及对文化的影响||。

【教课重难点】:要点:四大经济区及其特色||。

难点: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热潮及其原由与历程||。

【知识链接】:对于中原人口大批外迁⑴主要原由:一是战乱 ||,二是自然灾祸 ||。

⑵外迁的主要方向;由北向南||。

⑶南迁人口的组成:并不是都是老百姓百姓||,此中还有许多是权门大族||。

⑷南迁的三次热潮第一次热潮:水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热潮 ||。

第二次热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热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此后||。

第三次热潮:两宋之际 ||,靖康之乱惹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热潮||。

⑸南迁人口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 ||,为江南增补了大批劳动力;第二 ||,带来了生产工具和技术 ||,为江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 ||,中原人口的南迁也促使了民族交融||。

【学法指导】:在教课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由浅入深 ||,由感性到理性 ||,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虑的踊跃性||,开辟学生的思想 ||。

【学习过程】: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基础知识】1、山东、山西经济区地位:是农业区 ||,经济权力强 ||,长久处于全国的||。

原由:优胜 ||,开发较早 ||,政治中心的影响 ||,人口浓密||。

2、江南地位:人口稀罕 ||,落伍||,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原由:江南地域天气、||,不利于开发 ||。

3、龙门碣石以北地位:属于或区||,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

原由:土地比较||,天气十分严寒 ||,||,较差 ||,不适合农业生产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观念,通过观察地图并结合课本教材,识记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并分析其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多角度审视中原人民外迁,认识到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2.通过材料分析,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认识到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课文第二目为本课核心内容,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确立依据:根据学生学情与以往教学经验,学生的认识与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具有局限性。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学法指导】渗透式指导法、归纳式指导法、结构式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提出思考问题:假设你们生活在中国古代,要让你们选择一块地方进行农业生产的话,你们会选择哪一区域呢?【过渡】既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代的区域划分。

学生思考并回答。

利用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引入课堂。

新课:一、四大经济区域【课件展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探究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3【提问】结合上述材料探究经济重心南移产生的影响。

4、启示【提问】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3)促进了民族融合。

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思考回答。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6-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6-岳麓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都涉及到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特征。

虽然本节课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及,但作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经济重心南移所凸显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学情分析】本科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有基本认识,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需要在把握不同朝代社会背景的同时,总结其共同特征。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根据不同形式的史料来分析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展示地图和学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整体把握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实证:利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培养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历史解释:辩证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掌握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通过对人口南迁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安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在学习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人地矛盾,培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并将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问:2年后高中毕业,同学们最想去哪个地方读大学?为什么想去该区域读大学?(设计思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当今中国经济处于南强于北的局面,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经济一直是南方强于北方吗?如果不是,是什么时候,如何出现此局面。

以此开展课本内容。

)【知识点1】区域经济概念解释:区域经济展示《四大经济区分布图》,教师从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的角度介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所提起的西汉四大经济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 3 课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一.掌握西汉四大经济地区的范围,剖析其形成的原由。

二.掌握掌握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由。

三.经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地区的描绘,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四.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教材剖析】一.要点难点与疑点1.要点: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散布,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热潮及南迁的原由和影响。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难点: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热潮的原由和影响。

二.教材解读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我国四大经济区是哪四大?其区分的依照是什么?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散布的答案:司马迁依据我国南北自然环境的的不一样,把全国分为特色,将全国区分为四大经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山东、山西在古代长久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原由。

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答案:山东、山西经济区属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期居全国经济重心地位,这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条件有的农业区。

那边自然条件优亲密关系。

考古学家在河北武安磁山旧址的窖穴中发现有粟越,开发较早,人烟浓密,的遗存,说明中原地区是旱地农业发源的中心地区。

这一地因此经济实力强,长久居于区自然条件优胜,属暖温带半干旱季民风候,年降雨量约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500-800 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天高温的七八月份。

春秋冬三与黄河流域不一样,江南地势季多半干旱,冬天寒冷。

这一地区广泛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汲取到这里大多半地区人口稀罕,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合适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生产技术落伍,与山东、山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久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梁的西对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生长。

所以,发展到汉时,山东、山西成为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并长久居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通过学习中原人口大量外迁,分析古代人口迁移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联系;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自主回答
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朗读加深记忆从整体角度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使教
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观看学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从总结规
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细说教材,分析难点。

律,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战乱
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
思考并回答:
学生朗读《永嘉行》反应了为躲避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南迁点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团队意识,树立制度自信。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检测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
1.结合学习目标,反思目标达成情况,梳理基础知
识,进一步巩固重点知识.
2.整理探究题目,总结规律方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设计本案例出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Ⅱ)第1单元第3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经济重心南迁的过程。

②理解:四大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③运用: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总结各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比较各区域经济的特点,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四大经济区分布图、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提高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熟悉利用多种途径收集、阅读资料以及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组讨论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②认识到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我们可以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迁问题。

难点则是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对农业经济的特点了解,不仅要知道特点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这些问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材的中心线索是“经济重心”,即介绍分析了古代经济重心及其南移以及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叙述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阐述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地位及其形成的原因。

①山东和山西经济区。

这里所说的山西、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

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称山东,以西称山西。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1、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刚刚从初中过渡到高一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知识深度和广度有待于在教学中得到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高度和深度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和整个经济文明进程史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虽然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涉及不多,但本课主要讲述: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经济的重心如何完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从而在时空两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格局。

有助于以后几节把握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城市商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特殊历史含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今“区域经济”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还能历史地辨证地全面分析经济重心南迁的多方位原因,真正把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

3、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汉代我国四大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特点及形成原因地位;我国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能力训练点:①以当代经济区域分布地图作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讨论,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德育落实点:通过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本课讲授内容着重于我国经济重心南迁。

教学难点:我国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

5、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等模式。

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用卓有实效的策略和方法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网络。

6、教学理念国家新课标对历史教学中的过程和方法非常重视。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说课稿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说课稿

必修Ⅱ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国至唐宋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历史事实及其成因。

本课虽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未加要求的内容,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此外,还影响到中国古代手工业分布的变化。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至唐宋之际全国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重点了解经济重心转移的历史形态及其转变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的变迁来分析区域经济的特点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填图、分析图表、层层递进式设问、分析文字材料、归纳概括核心观点、进行课堂讨论、猜想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再加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网络来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切实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战国直至唐宋这一历史时期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态势,尤其是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原因,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树立热爱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形成及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包括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转移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原因,尤其是中原人口的南迁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理解材料,进而使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岳麓版必修2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岳麓版必修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二教学结构:(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2、区域经济的特点:多样性发展不平衡(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2、迁移高潮:第一次:西晋末的永嘉之乱第二次:唐代的安史之乱后第三次:北宋末的靖康之乱3、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2、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整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初步开发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健康)(2)中唐以后:农、工、商等加速发展江西、湖南成为全国粮食基地逐渐超过南方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3)两宋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完全超过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三教学过程:(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讲解]:大家对司马迁有一定的了解吧,他是什么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写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岳麓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二教学结构:(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江南(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2、区域经济的特点:多样性发展不平衡(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2、迁移高潮:第一次:西晋末的永嘉之乱第二次:唐代的安史之乱后第三次:北宋末的靖康之乱3、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2、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整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初步开发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健康)(2)中唐以后:农、工、商等加速发展江西、湖南成为全国粮食基地逐渐超过南方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3)两宋时期:“ 苏湖熟,天下足” 完全超过3、影响:文化重心南移三教学过程:(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讲解]:大家对司马迁有一定的了解吧,他是什么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写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趋势;2.了解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3.掌握相关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2.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定义和特征:区域经济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系统,包括该地区的生产、消费、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区域经济和国际区域经济,按发展水平划分,可以分为发达区域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联系性和相互影响性。

2.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定义:重心是指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的原因:•城市功能转移:一些传统重工业城市的衰退以及服务业城市的崛起,导致城市功能的转移。

•人口和资源的南移:人口的南移导致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资源的南移则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

•政策导向的南移: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加大对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视,促使了重心的南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出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

3.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

六、教学资源1.课本:地理教材中有关区域经济和地域发展的相关章节;2.幻灯片: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辅助教学;3.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延伸1.请学生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并进行深入分析;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重心南移的变化;3.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相关问题。

第3课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_教学设计_教案

第3课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_教学设计_教案

第3课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篇:第3课_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素养。

采取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索资料中达到学习目的,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成就对历史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应理解尊重多元文明成果,有海纳百川的态度。

通过生态平衡对经济重心及南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价值观。

2.教学重点/难点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课前展示上海东方之珠、西部某高地农村、滕州一中新校鸟瞰图、西部某学校等一系列图片。

引导小组内、小组间交流,也可到展示区讨论交流并用彩色笔补充、拓展、质疑;并引导小组长搞好组织调控,注重效率。

出示课堂巩固练习学生活动:看图片,思考问题学生有序到指定地点脱稿展示;点评同学边点评边抛出问题和同学互动。

认真思考1.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不仅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篇:区域经济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区域经济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临潼区职业教育中心杨嫣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必修2的第3课《区域经济与重心的南移》,其中,区域经济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程主要围绕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成长的历程,了解重心南移的原因与影响,具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认识。

二、课前预习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中与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相关的知识点及案例,了解中国发展时间线、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建议学生通过相关新闻、书籍、报告等渠道了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三、课堂授课1.引入首先,讲师通过回顾中国的历史,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致时间线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经济重心从何而来,是否一直都在固定的地区。

2.核心内容接下来,讲师详细讲解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及原因,以及南方地区崛起的因素和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即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收入、就业、人口、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最为重要、最为深刻、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种格局变化。

•引导作用的因素:政策的引导作用、经济结构升级、投资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等。

•总体趋势: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是一个稳步前进、逐步形成稳定格局的过程,未来中国经济重心向南移的势头将加强。

3.案例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讲师可选取近年来重庆、深圳等城市的发展实例分析,探讨其成功之处,并与学生交流各自所在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4.总结与展望最后,通过总结课堂内容,讲师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向。

四、课后作业1.策划一份综合报告,阐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并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2.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当地居民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看法与期望,了解当地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3.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名师说课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分析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

随着历史的演进,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从中原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江南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

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经济重心的南移还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等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反复陈列史实,而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特点与成因,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设情境、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

教学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及相关的教学软件,分析我国古代区域经济的转移趋势,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迁,结合。

2.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习方法
1.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预先设计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内容与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得出答案。

2.学生在学习时,加强合作,展开讨论,交流答案,教师适时进行点评、点拨。

学生得出正确认识后,整理问题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
(1)掌握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

(2)掌握中原人口外迁的流向及概况。

(3)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基本进程和特征。

2.理解和运用
(1)理解造成汉代以前经济分布特点的原因。

(2)通过学习中原人口大量外迁,分析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

(3)学会运用查阅资料,对获取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正确历史结论。

过程与方法
1.列表归纳四大区域经济及其分布、特点。

2.通过学习本课,进一步认识经济重心南移,思考它给我们今天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事物,正确对待历史发展进程。

3.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难点
1.中国古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人口迁移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四大经济区分布图》,阅读第11页教材,完成表格。

课件显示
学生根据图片和教材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教师:人口的迁移是古今中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中国古代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多数是由于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政治动乱或者不堪忍受剥削以及政府的强制命令等。

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1.列举中国古代史上三次大规模中原人口南迁的史实,说明每次具体的历史背景。

2.讨论一下,你认为人口迁移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件显示
[明]杨东明《饥民图说》
学生:1.第一次:永嘉之乱后,背景是统治者内乱;少数民族内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次:安史之乱后,背景是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遭严重破坏。

第三次: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背景是两宋之际少数民族不断南侵,酿成北方战乱。

2.人口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进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师利用四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指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日:“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陆游集》材料四(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即苏州)十之二一。

”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条教师设计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

(2)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

材料三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材料四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3)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促进我国历史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哪些影响?由此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3)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思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及其影响
1.特征
(1)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突出。

(2)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4)南移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是由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

2.影响
(1)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重心自北向南迁移,经济中心的南移反过来加快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增长,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3)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决定教育文化中心由北向南转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充分反映我国文化与人才的历史地理特征,对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今后对外开放、对外交通贸易的影响。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得到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
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