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古代悲秋与颂秋的诗句
古代悲秋与颂秋的诗句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古代悲秋与颂秋的诗句1、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主要抒发自己落拓无偶的悲愁和不平,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肃杀的秋景与悲怆的心境融为一体,宋玉因此被称为"悲秋之祖","悲秋"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3、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4、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5、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6、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0、唐李白《赠庐司户》: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11、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2、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13、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14、唐钱起《题苏公林亭》: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15、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16、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7、唐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8、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9、南唐李琼《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20、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1、宋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2、宋寇准《书河上亭壁》: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浅析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摘要:“悲秋”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绪主要感怀抒发的寄托与宣泄,也正是在这一寄托与宣泄的影响下“悲秋”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历朝历代均有大批文人骚客创作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凝结着作者深深的感时伤怀、悲悯无助的情感。
古代文人的这种悲秋情怀与我国的文化创作传统以及民族集体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对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人悲秋创作传统民族心理“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代文人普遍有悲秋的情怀,也正是在这种情怀的影响和刺激下悲秋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从《诗经·国风·秦风》中“蒹葭”篇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屈原《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和叶下”;从曹丕《燕歌行》中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到柳三变《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南唐后主《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到纳兰容若《清平乐》中的“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等,悲秋情怀一直萦绕在古代文人的心头。
也正因为此,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悲秋”成为备受文人青睐的永恒创作主题。
但凡有写到秋天景致,抑或在秋天抒发情怀时,古人眼中的秋山秋水、秋草秋木、秋鸟秋虫,乃至于秋风秋月、秋思秋绪都会沾染上或浓或淡的愁苦情思。
所有这一切,都是古人悲秋情怀的表现与抒发。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会有如此强烈而鲜明的悲秋情怀呢,对此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 秋天独有的肃杀萧条的自然环境与氛围一年四季,景色各异。
春天的蓬勃生机,夏天的绚烂热烈,秋天的肃杀萧条,冬天的寒凛落寞,每个季节都有专属于自身的独特景致与氛围。
人们身处不同景致与氛围之中情绪也会因之受到感染。
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思想 感情 , 尤其是 善 于通 过景 物 面 , 对 秋进 行描 绘 。从他 的描 绘
以上所举几类, 当然不是悲 描写来创造典型环境, 烘托气氛 , 中我们看 到 除 了秋容 清 明 , 给 人 秋文学的全部 , 读者已经感受到 构成意境 , 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 以 “ 天高 日晶” 、 明朗开阔的感受
的景物 , 风急天高, 猿啸悲哀; 渚 写到悲秋呢?我认为, 大概有以 夫秋之为状也 , 其色惨淡 , 烟霏 清沙 白, 众鸟飞回; 落木萧萧, 长 下几点 : 云敛 ; 其容清明, 天高 日晶; 其气
江滚滚 , 景色凄清辽阔。后两联
第一, 重视意象 经营, 做 到 栗冽, 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 山川
趣 味 汉 旁主闷的心情。 们忧国忧民, 或政治上失意之时 ,
同, 感情基调则是一样的, 都是抒
不过 正 式提 出悲秋 , 最 早 抒 写一种悲愁凄苦之 隋。因为无论
往往登高抒怀, 排遣积压在胸 中 写悲秋文学 的作家作品, 是宋玉 是离亭话别, 还是羁旅行役, 都会 的郁闷愁苦 , 也多借清秋景物来 的《 九辩 ) 。这 首诗开 头说: “ 悲 在人的感情屏幕上布上一层阴 烘托。杜甫《 登高 》 诗云: “ 风急 哉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影。“ 多情自 古伤离别” 。欢聚之 天高猿 啸哀, 渚清 沙 白鸟飞 回。 落而变哀。 ” 借秋天萧瑟之景 , 抒 事, 都是使人高兴的, 而亲( 友) 人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 写 “ 贫 士失 职 而志 不平 ”的悲 苦 的离散, 则使人难受 , 因为中国人 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 之 情 , 成 为 中国文 学 史上最 为 有 很讲求天伦之 乐。 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 名的一篇悲秋文字。此后, 这种 第三 , 萧 索凄清 的秋 景, 最
谈谈对中国文人悲秋的理解
谈谈对中国文人悲秋的理解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喜欢吟诵秋天,这在李白的诗歌里最多。
他的《古朗月行》、《子夜吴歌》、《忆秦娥·箫声咽》等都有提到。
《静夜思》一诗中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句,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朝刘禹锡有诗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清朝刘熙载也写过:“万物萧条秋肃杀,于人亦云多感慨。
”这种“悲秋”情怀虽然不能称为什么“民族性格”,但是却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凝聚了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先秦文人悲秋的具体情感,不得而知。
宋朝王安石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悲,并非只是绝望与痛苦。
悲,其实还有欣慰与希望。
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悲,是表达主观意识的,即悲观的。
诗人们把悲与秋联系在一起,与其说是悲秋,不如说是因为环境的恶劣,才产生出无穷的感叹。
我个人认为,这种悲秋思想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所以自古以来的文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秋天是有一种不忍割舍的情怀的。
人们大多数把秋天视为是悲凉的象征。
秋天确实带给人们很多感受,凄凉是秋天给人的第一印象。
这种悲凉主要是由于季节的变换而带来的。
当你经历了炎热的夏季后,眼前一下子便会呈现出一片荒凉。
此时的心情是极度烦躁的,甚至连正常的思维都难以进行。
悲秋,就是人们这种悲凉情绪的表达。
这种季节的变换总是给人以感官刺激,使人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悲秋”、“伤春”、“伤春悲秋”等词句并不鲜见,另一方面是人们在特定的季节会对某些景物有着特别的情感,特别的体验,于是自然形成了“悲秋”的心态。
这种悲秋现象折射出的是人们对社会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强烈关注精神,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这种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诗人的“悲秋”情怀
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与其内心情感的对应。
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
诗人为了表现哀怨,寂寞的丰富感情,往往要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形态。
1.“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诗人表现其哀怨不平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是比兴寄托抒泄其怀,或是览古、吊古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之中寓其身世之悲和失意之痛,或是悲秋伤春述其哀愁,或是伤别离愁羁旅而陈情告哀等[5](p101-112)。
宽泛的说,咏古托寄、悲秋伤春等等都属咏怀。
我国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秋天是气候由热变冷,植物由盛变衰的季节,古代诗人又生活在那个容易感到悲哀的古代社会,所以他们每每感物兴怀,逢秋天而悲寂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刘熙载说:“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
”即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悲秋之传统并不起自宋玉。
《诗经》中已有由秋天引出的伤悲之声。
《小雅四月》有“秋日凄凄,百卉俱腓。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这由秋天引出的就是时代的苦难,但时代的苦难与秋日的悲凉还没有融合在一起。
在屈原的作品中,秋与人的悲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关联,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诗人的哀伤。
如《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确实能称得上“写秋景入画”“千古言秋之祖”的,还应该推宋玉的《九辩》。
《九辩》首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发端,次言秋风萧瑟,草木花叶陨落,枝叶枯槁。
这既是对何以悲秋气的进一步发挥,又贯穿了自伤之情。
“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宋玉点出悲秋之由,乃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悲秋实是自悲,将秋天悲凉的画面落实到自身的遭遇和不平。
《九辩》以伤为主,曹丕的《燕歌行》则是以思为主。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意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意识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悲秋意识的表现。
秋天常常被视为一个凋零、凄凉的季节,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情绪。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悲秋意识。
例如,杜甫的《悲秋》中写道:“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深深的伤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此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一首表现悲秋意识的著名诗篇,其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的忧虑。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中悲秋意识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描写秋天悲伤的诗句
描写秋天悲伤的诗句秋天的气息,总是带着几分萧瑟和悲凉。
落叶飘零,如同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夕阳西下,寒烟袅袅,更是增添了秋天的寂寥和凄凉。
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匆匆。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这是宋代诗人林逋的《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中的两句诗。
诗人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出秋天的寂寥和凄凉。
飞过天空的孤独鸟儿,似乎也感受到了秋天的沉重和哀伤,寻找着温暖的栖息地。
夕阳斜挂,寒烟袅袅,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哀愁和无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两句诗。
诗人用沉痛的笔触,描述了他在秋天的孤独和悲伤。
常年漂泊在外的他,面对着万里悲秋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哀愁。
独自登高远望,只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虚无。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人感到悲伤的季节,但也是人们思考生命、珍惜当下的时刻。
在萧瑟的秋景中,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当下,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温暖。
以下是描写秋天悲伤的诗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唐代·李白《秋风词》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代·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代·欧阳修《蝶恋花·庭院黄昏春雨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宋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清代·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宋代·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秋风万里独自行,杖藜倚网游无踪。
——唐代·杜甫《秋日杂兴三首》独行独坐还独卧,伫立伤神魂亦飞。
——元代·贯云石《殿前欢·对菊自叹》秋雨凄凄夜沉沉,独听芭蕉滴泪声。
悲秋的诗句大全
悲秋的诗句大全“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结,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
特别是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将悲秋写入了中国的诗坛。
古代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
所以,见到秋风起、黄叶落、万物枯,不免悲从中来。
大约自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句起,便开启了文人悲秋的传统。
古代悲秋诗词不计其数,下面十首著名诗词,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吧。
1、秋风辞汉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解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
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
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且适合传唱,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历来受到赞誉。
草木黄落2、古歌两汉佚名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解析】《古歌》是一首汉乐府诗歌,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
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
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
尤其是最后两句以“车轮”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
树木何修修3、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写悲秋的古诗
写悲秋的古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秋天是一个充满悲凉气息的季节。
许多诗人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了这种悲凉之情,将秋天的萧瑟之意写到了极致。
下面是五首经典的悲秋诗词,每一首都在讲述着人世间的悲凉。
第一首:《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登高时所写,表达了他对秋天景象的深深感慨。
前四句描绘了天高气爽的秋天,猿啼凄厉,飞鸟盘旋,落叶飘零,江水汹涌,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秋景。
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的痛苦和孤独,以及对老年多病的无奈和悲哀。
整首诗将秋天的萧瑟和人的悲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和痛苦。
第二首:《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是孟浩然在建德江夜泊时所写,表达了他对秋天夜色的深深感触。
前两句写诗人将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黄昏时分,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游子的愁绪也随风而来。
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旷野无垠、天空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月亮逼近等景象,将秋夜的寂静和空旷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情的感触,展现了一个游子的孤独和悲伤,以及秋夜的寂寥和萧瑟。
第三首:《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马致远在秋天傍晚路过荒凉的古道上所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深感慨。
前三句描绘了荒凉的古道、枯藤缠绕的老树、乌鸦盘旋的景象,后两句则写自己骑着瘦马艰难前行,太阳渐渐落下,远方有一个人正在思念家乡。
整首小令以凄凉的语言和深情的感触,将秋天的萧瑟和人的孤独悲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和痛苦。
第四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是陆游在秋天将晓时分登上篱笆门时所写,表达了他对沦陷区人民的深深同情和期盼。
古代文学中对秋天的解读和诗歌
古代文学中对秋天的解读和诗歌秋⊙悲愁、悲戚、悲郁、离愁、思乡、迟暮之感(万物凋零)⊙(1)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例1:汉·刘彻(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例1: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例2: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例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例4: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例5: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3)豪迈、豪放、开朗、豁达、喜悦(天高、气爽、云淡)例1:陆游的《秋声》:“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此诗却一反古人悲秋的情调,一开始就对秋天表示出莫大的热情。
例2: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中有秋的诗句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开创中国文学史借秋景写悲愁的感伤传统的作家和作品
开创中国文学史借秋景写悲愁的感伤传统的作家和作品
首创中国悲秋主题的诗人是战国后期楚国的大辞赋家宋玉。
悲秋,是中国文人具有的共同心理结构,一种共同的生命体验,也是一种抒写习惯。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说:“秋气可悲,想古闷如也;自玉为指破,遂开千古怨端。
”。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16篇,但这些具体篇目已经无法考证,现存作品中,以《九辫》《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最为著名,《九辩》是宋玉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唯一一篇可确定为是宋玉真作的作品。
贬谪后悲秋的诗
在贬谪后,诗人常常会借秋景抒发自己的悲凉和失落之情。
以下是一些贬谪后悲秋的诗:
1. 《赤壁赋》——苏轼
这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所写的一篇赋,其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人生无常的悲凉之情。
2.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这是杜甫在晚年流离失所、漂泊异乡时所写的一首诗,其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
3. 《登高》——杜甫
这是杜甫在贬谪夔州期间所写的一首诗,其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情。
4. 《九辩》——屈原
这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写的一首诗,其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这些诗都以秋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失落之情。
二十首悲秋诗词
二十首悲秋诗词《天净沙·秋思》[元代]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02《秋词》[唐代]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03《登高》[唐代]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04《秋晚悲怀》[宋代] 李觏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05《天净沙·秋》[元代] 朱庭玉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06《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宋代] 李清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07《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08《九辩》[先秦] 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09《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宋代]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0《雪梅香·景萧索》[宋代] 柳永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11《贺新郎》[宋代] 严仁寄一曲歌,睹物怀人,想见临风激烈也兰芷湘东国。
正愁予、一江红叶,水程孤驿。
欲写潇湘无限意,那得如椽彩笔。
12《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五代] 李煜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趣味汉语: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趣味汉语: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作者:王学东来源:《课外语文》2013年第11期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往往登高抒怀,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清秋景物来烘托。
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上下远近的景物,风急天高,猿啸悲哀;渚清沙白,众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景色凄清辽阔。
后两联由景生情,万里客中悲秋,暮年扶病登高,艰难潦倒,百无聊赖。
读着这首诗,仿佛看到老诗人瘦骨嶙峋的身躯,伫立在夔府临江的山上,在萧瑟的秋风之中,吟哦他那心灵深处的悲歌。
以上所举几类,当然不是悲秋文学的全部,读者已经感受到有一股浓厚的悲秋气氛扑面而来。
这种悲秋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诗经·蒹葭》开头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就是借清秋景物起兴“引起所咏之辞”,表现这位男主人公因求偶不得而彷徨苦闷的心情。
不过正式提出悲秋,最早抒写悲秋文学的作家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这首诗开头说:“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
”借秋天萧瑟之景,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苦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有名的一篇悲秋文字。
此后,这种文学绵绵不绝,代有其人,使几千年的中国文坛上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秋氛围。
为什么许多诗文都写到悲秋呢?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重视意象经营,做到“象以尽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特点和优良传统。
而意象就是情景交融的凝聚物。
古代诗人写作抒情诗,从来很少直接宣泄,多数是通过外界景物来寄托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创造典型环境,烘托气氛,构成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艺术世界中,作者不言“愁”,读者却感到整首诗充满了“愁”;作者不说“悲”,读者却有凄怆难耐,悲不胜言之感。
关于悲秋的诗句
出为悲秋辞,万仞见孤耸。
——《依韵和欧阳永叔秋怀拟孟郊体见寄二首·秋思公何高》梅尧臣缀玉联珠辱见投,要知词客解悲秋。
——《和李天麟秋怀五绝句·缀玉联珠辱见投》杨万里不知楚台客,何以说悲秋。
——《风雨凉甚一首》刘克庄旧效楚人悲秋作,晚爱陶诗高妙。
——《贺新郎·何必游嵩少》刘克庄客有载酒过余,郎吟招隐,洗尽悲秋意。
——《念奴娇·绕篱寻菊》刘克庄自古放臣多感慨,吾评哀郢胜悲秋。
——《和林肃翁有所思韵·少豪曾挟一筇游》刘克庄夜吟石鼎声悲秋,可怜好事刘与侯。
——《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五首》苏轼松柏萧萧满故丘,知君怀抱尚悲秋。
——《会双竹席上奉答开祖长官》苏轼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法惠寺横翠阁》苏轼何时得见悲秋老,醉里题诗字半斜。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苏轼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点绛唇·不用悲秋》苏轼欲赋悲秋却休去,鬓丝已是满青铜。
——《秋思·药畦蔬垄夕阳中》陆游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秋声·人言悲秋难为情》陆游湖上悲秋新有作,眼边败意绝无人。
——《即事·萧骚白发满纶巾》陆游谁知病客悲秋意,尽在空阶点滴中。
——《秋雨·赤日黄尘势已穷》陆游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夜·夜雨凄凉客思迷》陆游行子东山起征思,中郎骑省悲秋气。
——《秋萤引》刘禹锡分题当赠柳,惜别正悲秋。
——《秋雨送琴客》范景文露下天气清,蟋蟀悲秋草。
——《月夜》杜汉在家无限悲秋思,况尔别家千里遥。
——《秋夜述怀·其一》戴奎凄凉感,把悲秋泪,洒向丹青。
——《甘州·画菊》丁宁常年九日倍悲秋,况在长途独倚楼。
——《九日感伤》戴良看梅今待腊,把菊昔悲秋。
——《重入朗宁署》邓云霄不作悲秋赋,抽毫漫续骚。
——《九日书怀》邓云霄西斋听夜雨,别后倍悲秋。
——《送韩孟郁三首·其一》邓云霄当筵共是悲秋客,岂独潘安叹二毛。
10首写在秋天里的古诗词,一字一句皆为悲,将落寞之意写到了极致
10首写在秋天里的古诗词,一字一句皆为悲,将落寞之意写到了极致酷暑渐消,秋风送爽。
秋天是一个云淡风轻、硕果累累,同时也伴随着落寞悲凉之意的季节。
文人墨客尤其喜欢将自己的情绪写在秋季,一首又一首的作品。
把秋天的寂寞和自己的孤独表述得淋漓尽致。
今天分享10首最著名的写在秋天的千古佳作,愿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
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袅袅。
我在瑟瑟秋风里骑着一匹老马。
慢慢地走在荒无人烟的古道上。
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外面,无人问津。
在秋天景物的烘托与感染下,看到别人身边都有亲人作陪。
而自己孤零零一人,家在何处,无处可寻!这种悲伤之情,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风无情地吹着,猿叫的声音很凄哀,洲渚青沙滩的白鸟归巢了。
一望无际的黄叶平躺在地上,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看见这样的秋景,更使人悲伤。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深为愤恨双鬓已经斑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这首诗是杜甫56岁时写下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天景物。
倾诉了作者常年漂泊、孤苦无依的复杂感情,读后动人心弦、慷慨激昂。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世上万事万物皆为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次悲凉的秋天?到了夜晚,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整个夜晚。
看着自己,满脸净是愁思,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而发愁,月亮虽然明亮,却总被云层遮住。
在中秋佳节,谁能和我一起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独自拿起酒杯,悲伤地望向北方。
10首悲秋诗词:百年多病独登台
10首悲秋诗词:百年多病独登台伤春悲秋是我国诗词文化中传统的基调之一,而悲秋的历史则更长一些,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起,古人悲秋大抵是因为秋日象征着人的暮年,对人生的不顺,对暮年、白发、萧条、无望等事物就会更加敏锐。
下面分享十首悲秋诗词,一同体会古人的悲秋情怀。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全诗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九日蓝田会饮》唐代: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人老了,面对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
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价说:“字字亮,笔笔高。
”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行香子·秋与》宋代:苏轼昨夜霜风。
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上片写景抒情,将秋风拟人与人对话,写词人面对萧瑟秋景,衰容剧增。
下片叙事议论,写词人感叹时光易逝,来日无多,而当时处境,只能让他将万桩世事付与千钟美酒。
全词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为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宋代:苏轼昨夜秋风来万里。
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
有客抱衾愁不寐。
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
“伤春悲秋”,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结!
“伤春悲秋”,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结!在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女子伤春,男子悲秋。
就是说女子在春天的时候容易感情特别抑郁,特别伤感,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古代人的眼里,在中医看来,实际上就是说女子属阴,容易跟春天的生发之气相感,所以在万物生长发育的时候就容易诱发女子对生育本能的这种冲动产生出来,另外一方面,就是春天女子生阴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就是你情志的问题会影响你生理的问题,这个时候一般对女子来说影响的是肝和肾。
抑郁这些问题都是肝肾的问题。
对于男子来说,男子属阳,所以他比较容易跟秋冬的阴气相感。
所以男子到秋天的时候也就比较容易慷慨激昂,就像我们原先所说的,秋天万物都结果实了,而男子到这个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还一无所成的话,就非常地容易悲伤。
这是一种情志症状,中国古代就采取了一种生活的对治的方法。
比如说男子悲秋,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生活对治就是说,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有一个习俗,就是秋天的时候会称兵,然后把这些男青年们都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去到边关去打仗。
另外一点,在古代还有一个重要的风俗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就是说到秋天的时候,给男子订婚,来平息他不满的精气,把他身上这种杀气来给他平一平。
那么在古代秋天呢,这个时候的聘礼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东西,秋天才能有的,就是大雁。
古代的聘礼都是用白旄包好大雁送到女方家去。
现在我们结婚都是要有房子有车女孩子才肯嫁,对吧。
这也是显示你能力的一个问题,可是古代在这方面我觉得比现代显得更加的本能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射大雁本身需要什么呀,需要力气和眼力,你要看他的臂力强不强,他的肺气足不足,他的肝气强不强,他的肾气强不强,就一个射大雁这么一个举动,就可以把这些事全部显现出来。
所以到秋天的时候,通常聘礼是送到女方家,送一个大雁。
这样男孩子一听说自己订婚,这个气终于算是平下了一点,然后好好的去秋收,好好的冬藏。
到了冬天的时候,庄稼都收获以后,这时候来给男女办婚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纵览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优
美的登临佳作。
文人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外化为诗文。
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
”刘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
”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从宋玉“长吏堕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登高远望,使人心瘁”不得志的悲叹,到孟浩然“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的隐士情怀;从曹植“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发出“烈士多悲心”的悲慨,到李白高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豪迈;从陶潜留下“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的
怀古遗恨,到杜甫吟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更有辛弃疾“把吴
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山河破碎之痛,文人登高望远所抒之情绚烂多姿,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人生道路的辛酸。
在悲观而敏感的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
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
南朝吴均记载的一个故事,为重阳节俗的起源提供了一个解释。
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
此祸可除。
‟景如言,举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按照民俗流传的规律,这一记载晚于重阳节的形成。
从人们对重阳登高饮酒、插茱萸这些习俗起源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重阳节日风俗与消灾避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何以农历九月初九要登高避祸呢?这与古人的时间观念有关。
古人认为,月日相重的那一天,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都是神圣的时间,需要人们注意行为禁忌,以适应节律的调整,因应大自然的变化。
重阳日,阳气极盛,阴阳交接,所以应该顺阳在上,故而登高避邪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若追溯悲秋的历史,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
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
宋玉在《九辩》中
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
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
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
追宋玉。
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
酬的复杂感情。
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
被誉为“秋思
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
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说法不一。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
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
”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
”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的。
赵敏俐的《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则表现出另一种观念,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
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
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
秋景秋事秋情,都为一“气”所化,故宋玉曰:“悲哉,秋之为气也。
”秋气乃阴盛衰杀之气。
人感秋气而衰,原是自然之理。
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主要是通过物质性的“气”的作用来达到的。
正如《吕氏春秋》所云:“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鼓宫则宫动,鼓角则角动。
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
”客观自然之秋与主观人心之悲,其实也是一种“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时代与个人经历的统一,但它根本上还是人的自然性与对象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体说,往往就是一个处于秋季的独特主体与处于秋季的诸多自然存在之间的感应,是天人合一。
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
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
本阶段之一,三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感的。
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秋与人生、历史的同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运与自然、历史、社会交织在一起。
在古代文化心态中以秋为悲的思维定势,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内容,而且包含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忧时患世的思想。
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悲秋情结是先民悲秋集体无意识积淀的结果。
夏商周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以农业为主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产品剩余并不多,而少数奴隶主统治者却极为暴虐贪婪,致使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在严酷的剥削下,人民纷纷反抗,要“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但终究力量单薄,大批人被抓获问罪,遭杀戮之祸。
而处死犯人的时间就是秋天。
《周礼?秋官司寇》把掌管刑罚的司寇称为“秋官”,可见一斑。
秋天成了统治者大发淫威杀人的季节,怎不阴风惨惨,令广大劳动人民哀伤不已。
再加上当时各个部族、小国为争地夺人,统治者经常发动残酷战争,互相残杀,无数人战死疆场,家园毁坏,流离失所,广大人民苦不堪言。
而战争也总是要在秋天来进行,所谓“沙场秋点兵”。
《礼记?月令》上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在“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臣以迎秋于西郊……乃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秋天,人们置身于战争的血腥、
恐惧与痛苦之中,怎不黯然神伤、悲悲切切。
而且,古时繁重的徭役也是春秋两季开始征发的,而以秋天为主。
《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仓”。
秋天适宜征发人们去作各种徭役。
统治者称人民去服役可以“春行秋返,秋行春返”,但这只不过是骗人的言语,很多去服役之人往往在秋天期满之时并未被放回,而且常常是有去无回。
不见人回,而新征徭役的秋天又开始了。
秋天又成了思念、盼归、生离死别之日。
思念之切,死别之痛,阻隔之恨都凝结在秋天。
一秋一秋的只是无望的思念,无尽的等待。
独自面对秋之凄情,怎不令人伤悲!
由此可见,文人的悲秋情结不是毫无缘由的,自华夏五千年以来,历经岁月的风霜与时代的洗礼,悲秋的情结已深深烙在了历代文人的心中,无法轻易抹去。
更何况,秋风萧瑟,引人离愁,若为离家远游的游子,更易引起共鸣,引出那深藏在骨子里的愁绪。
关于悲秋,我们作为现代人,无法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责他们总是伤怀悲秋,也没有立场。
悲秋自古就有,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于瑟瑟秋风中,品味他们的诗词,与他们一起怅然这千古的离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