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人教版2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〇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回顾历史,探究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的 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提示: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 等方面找原因。
二、头脑中的变化
街 头 阅 报
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 影片。 1905年由北京的丰泰照相 馆摄制。这部影片内容取材于东汉 末年刘备的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曹 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 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家黄忠。这部影 片的放映轰动了北京。这部电影放 映表明中国电影事业从此开始了。
辩证看历史
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 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 哪些冲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 冲击的?
通讯方式的转变
转变
驿站和民间信局
清末台湾率先,民国 时期,国国时期的接线员
1882年,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 电话局。到了20世纪30年代,拨 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代替了 人工接线电话。根据英文的译音, 人们称电话为“德律风”。
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与溥仪离婚的报道
从材料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妇女在什么方面的变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
近代中国妇女从“包办”婚姻到“自由”婚姻的 变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妇女地位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体现 在男女双方的地位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她 们开始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在教育、新闻、工 商、政治等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
走进场景,感受历史
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后人们在社会习 俗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
婚姻观的变化
1918年6月,《新青年》刊登了挪威著名戏剧家易不生的剧 作《玩偶之家》。在剧中,女主人公娜拉为寻找自主的人 格,摆脱痛苦的婚姻家庭而出走,成为觉醒了的青年仿效 的榜样。当时青年为摆脱大家的束缚和不如意的婚姻,纷 纷效法“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2
预习提示
• 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邮政通信事业) • 头脑中的变化(报刊报纸、思想观念、婚
姻自由)
预习提示
• 新型交通工具、轮船、火车、台湾、近代 邮政、电报通信、方便交流、促进作用
• 精神生活、报刊、思想观念变化、民主思 想、婚姻自由
生活中的变化
• 交通工具观念的变化
图中左为文绣
文绣与溥仪的“离婚证书”
头脑中的变化
• 思想观念的变化
老爷、大 人等称呼
先生、女士
本质: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头脑中的变化
• 教育体制的变化
阅读课本22页资料,说说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课堂小结
• 物质生活方面的改变 • 精神生活的变化
生活中的变化
• 交通工具的变革
清末《时事画报》上的粤汉铁路行车时刻表
生活中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天津电车
晚清时期的轮船
生活中的变化
• 交通工具的变革
上海至北平的直达快车(1920前后)
生活中的变化
• 新式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
头脑中的变化
• 报刊报纸的出现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
(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 1949年5月27日停刊。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 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 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 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 27000余期[1] ,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 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 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 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共30张)
版权所有-
• 辛亥革命后,民主、自 由、平等的思想为人们 所接受
版权所有-
• 辛亥革命后,私人创办女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校,开展女子教育
版权所有-
• 对女子教育持反对意见 • 这种看法违背了男女平等的原则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 新式邮政、电信事业的发 展有什么意义? • 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 流,还对近代的新闻、出 版等起了促进作用。
版权所有-
头脑中的变化
• • • • • • • 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 喜爱阅读报纸的人越来越多 看电影、拍照片的新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民主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许多领 域发挥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
1.3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版权所有-
• 跨入20世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 想观念,悄然不觉中发生了前所未有 的改变: • 生活中的变化,
• 头脑中的变化
版权所有-
•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生事物? • 轮船 • 铁路 • 火车 • 自行车 • 邮政 • 电报 • 电话 • ……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 跨入20世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 想观念,悄然不觉之中发生了前所未 有的改变。
•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 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
版权所有-
• • • • • • • •
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民报》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时间: 1911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 1912年
复习
版权所有-
复习
•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 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 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 步探索了道路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4
1、——代替木帆船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2、——线延伸 ,乘坐-----旅行增多。
3、------备受青少年喜爱,城市中出现 ——车 4、通信方面,近代————创办, -----------等逐渐普及
社会习俗的改变
• 民国以后: • 男子-- 剪掉辫子。 • 妇女-- 缠足越来越少。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头 脑 中 的 变 化
1、现代——的出现,——————等新 的生活方式出现。 2、——————思想逐渐被接受。 3、青年人争取————自由。 4、教育方面,现代————制度建立。
悄 然 转 变 的 社 会 பைடு நூலகம் 活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头 脑 中 的 变 化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自行车、出租车、 公共汽车、电报、电话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课件 人教版
谈谈你对古代妇女
缠足的看法。
变!变!变!
1、你的身边有哪些社会陋习? 2、你认为要采取哪些措施让人们放弃陋习?
小 结
一﹑生活中的变化
1、物质生活的变化 2、文化生活的变化
3、社会习俗的变化
1、 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 清末,科举考试被废除。
1912年中国初中课程表
修 国 外 历 地 数 博 理 法 图 乐 体 手 家园缝 身 文 国 史 理 学 物 化 制 画 歌 操 工 事艺纫 语 经 ((( 济 女女女 说一说 )))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
我站在新西兰文化节的演讲台上,声音有一点颤抖。我在宣布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那消息经由我面前的话筒,变成振奋人心的一刻:属于新西兰华人的读书会终于成立,而我是会长 之一,带着作家的身份。我的身后是国会议员和文化领事,面前是令我睁不开眼的闪光灯。我闭上眼睛,真怕睁开眼又回到两年前的景象。那时我在新西兰的中餐馆里打工,顶着国内 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头衔,人人掠过我的面孔,只关心面前的桌子有没有被我擦得锃亮。没文化的人最易拿金钱为人贴上阶级的标签,那一年我是最落魄也最沉默的那一个,温和软弱, 看起来并不需要被赋予什么过多的关怀,又能承受相当的欺侮。我在与朋友讲这段经历的时候,心中还颇有感慨:“人为什么可以这么冷漠?所有人都排挤我,逼得我在午休的时候独 守休息室的角落,看完一本又一本书,那成为我每日半个小时的逃离。”直到后来有了些积蓄,不必再去中餐馆用委屈换生存,每当遇到压力,朋友总是说:“去度假吧,去逛街吧, 不要这么压榨自己了!”我总是这样回复:“不,给我半个小时读书,那才是我需要的安全。”有多少孤独的时光,书籍赋予我绝对的安全。去上班的巴士上,午休的桌子前,等车的 间歇,或找一处清静的角落……一本书拨开沉重的孤独,让凌晨和午夜,雨天或晴天,都有了各自的美好。读书先是我的安全,后又成为我的成长。想起一次家庭聚餐,我那正读高中 的表妹曾说:“学习有什么用啊?我的同学辍学后去餐馆干活,几个月就当上了经理!每个月工资5000元!这不比考个好大学有用得多吗? 一席话令所有人停下杯箸。终于有长辈打 破平静:“读书有什么用呢?读书的用途,就在于让你看到,有些人,可能这辈子就只赚那5000元了。”我后来才知道,原来超出5000元的那部分,就是读书可以改变的命运。2有过 几年艰苦的时刻,在异乡独自打拼,整个人像浮萍一样四处漂泊,心也失去停靠的地方。没有亲人的拥抱,没有朋友的安抚,我唯一的坚持,就是读书。几年中读过很多本书,很多次 阅读都在碎片时间中发生还记得在求学时攒下课间时间飞速翻过几页书,还有在打工结束的夜路中奔回家去,一杯咖啡就着一本书的喜悦。我从那些为自己“偷”出来的阅读时光中, 读到了托尼和莫琳的坚持,读到了龙应台的温情,读到了欧· 亨利的睿智,读到了汪曾祺的真实,读到了卡佛的另类……读到了这世间别处的生活,还有那其中的希望。现在回想起来, 那为阅读去寻找的时光竟是如此珍贵,令我在几年后读到严歌苓在异国求学时的经历而无比动容——她曾因为在巴士上忘情读书而落下为友人买的礼物,而我则是因为读到某个精彩的 篇章坐过了一站又一站《当哈利遇见萨莉》的编剧诺拉· 埃夫隆谈起阅读曾俏皮地说:“有一种感觉叫‘深海眩晕,它指的是深海潜水员在海底停留太久而不知道海面在哪一个方向的感 觉。浮出水面后,他可能会得潜水病,这是一种从高气压骤然进入低气压环境而致身体一时无法适应的病症。当我从书的深海出到现实的水面时,也会得这种病。”其实,很多美妙的 想法是从阅读中来的。我开始重拾写作的梦想,在做餐馆女招待的其他时间,把零碎的想法写在小纸条上,我那第一篇描述异国生活的文字就从阅读中来。无论是那几年读的书,还是 坚持把两年没日没夜的拼搏拿去做读文凭的学费,两种读书的形式,都赋予我一定程度的智慧和修养:我的写作事业终于开始,一篇文字变成几篇文字再汇聚成一本书。我不用再做那 个手忙脚乱的女招待,我可以成为专心写作的小作者,在艳阳天的沙滩上构思文章,那些年读过的书带我去过另一种人生。我开始看到自己的书出现在畅销书的榜单上,开始接受合集 的邀请,开始看到有朋友请我为新书作序,开始听到“杨老师”这样的称呼,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卡通片(cartoon)等。
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对外政策 等方面找原因。
二、头脑中的变化
1、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读报纸、看电影。
2.社会习俗的改变
民国以后:
男子-- 剪掉辫子。 妇女-- 缠足越来越少。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其中哪些成果在近代传入中国?
一、生活中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革
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
新的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自行车
2.新式邮政、电信事业的发展
传递信息方面-- 开始使用电报、电话。
清末开始采用, 民国时期,逐渐 发展起来。
3. 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渐入人心
清末,科举考试被废除。
1912年中国初中课程表
修 国 外 历 地 数 博 理 法 图 乐 体 手 家园缝 身 文 国 史 理 学 物 化 制 画 歌 操 工 事艺纫 语 经 ((( 济 女女女 )))
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 ?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人教版历史九上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
活动四:以史为鉴、审视变化
一 生活中的变化
﹑
1、物质生活的变化 2、文化生活的变化
3、社会习俗的变化
〇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三明治、沙发、麦克风、卡通片等。
2、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街 头 阅 报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 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
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
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
剧《定军山》。
渔光曲
1935年2月,《渔光曲》参加了苏联电影工 作者俱乐部为纪念苏联电影国有化15周年在 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荣誉 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正在演出的艺人
围着西洋镜的儿童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院
3、社会习俗的改变
古代妇女的脚
VS 现代妇女的脚
现代妇女的脚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得 到提升,人们开始尊重女性 了。
男子剪辫子
古代男子发型
VS
现代男子的发型
感受:我们的物质、文 化、社会习俗等方式在不 断的变化发展中,是在悄 然转变中发展起来的。
第四课、悄然转 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活动一:寻找历史、感受变化
•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分别从以下方面来找 寻近代社会人们生活中发生的变化:
• 1.物质生活 • 2.文化生活 • 3.社会习俗
传入的交通工具
近代社会生活中交通工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878年,清政府发行中国 第一套邮票,图案是一条大 龙,这套邮票被称为“大龙 邮票”,标志着中国近代邮 政事业的起源。
到了民国时期,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PPT
祥子的生活(一)
祥子在刘四爷的车行,由于非常勤快,接触多了虎妞渐渐喜欢上了祥子,并且要嫁给他,可刘四爷却坚决不同意,但没有用,结果虎妞还是毅然嫁给了祥子。
这说明什么?
说明当时开始冲破家庭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
祥子原来在刘四爷的车行里拉车,虎妞与刘四爷共同管理着车行
祥子的生活(二)
这说明什么?
妇女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精神生活的变化(之二)
(2)看电影
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摘自1927年女仆与男主人的通话记录
2.思想观念的变化
(1)民主思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5.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开办于( )A.1870年 B.1880年 C.1882年 D.1905年
B
C
B
C
8.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后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9.以下是1927年上海的女仆与北京的男主人的通话记录: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通话记录中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头脑中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
“报刊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选自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
1.精神生活的变化(之一)
(1)读报刊
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讲义人教版
(2)婚姻改变,表达婚姻自由、平等。 婚姻改变也反应了社会物质、精神和习 俗改变。
婚姻改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买卖婚姻——自由婚姻
末代皇帝溥仪妃子文绣与溥仪离婚相关报道
第9页
妇女地位提升
• 越来越多丈夫以为应该尊敬妻子,夫妻双方 应该平等相待。
• 妇女开始觉醒,奋力摆脱几千年来陈规陋习 套在身上枷锁,争取个人应有权利。
③ 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电 话 ①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置电话企业;
②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设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 一部市内电话;
第4页
第5页
1882年,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到了20 世纪30年代,拨打号码自动电话才逐步代替了人 工接线电话。依据英文译音,人们称电话为“德 律风”。
第3页
新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邮 ①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在北京创办,标志着我 政 国国家邮政正式开始。(大龙邮票)
②清末,台湾改驿为邮,创办近代邮政;
③民国时期,“中华邮政”取代“大清邮政”;
电 报
① 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推广到各省
悄然转变中社会生活
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结 果有哪些?其中哪些结果 在近代传入中国?
第1页
火车
中国第一台汽车
新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
蒸汽轮车
电车
第2页
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 一次听到了火车汽笛声。参加 淞沪铁路通车仪式一位记者在 《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 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 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 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 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 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 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 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2 新人教版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2.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
3.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采用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认识。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导入新课1.呈现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2.思考: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师:让我们要把目光转向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1.预计有个别如洋碱,应该不知道,通过猜测引发兴趣2.回顾工业革命,能初步说出中国同期落后了活动2【讲授】走进场景1.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1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2.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2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3.图文展示:清末台湾率先创办近代邮政,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4.布置阅读课文P21资料2,讲述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步提高。
思考: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1.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图片展示《定军山》的简介提问:除了看电影、拍照片之外,当时大多数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什么?(读报纸——图片)2.民主观念的影响(1)展示漫画,提问:什么事件后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布置学生阅读“阅读卡”中的内容,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浙江省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1.3.1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件人教版
4.中国最早采用新的邮政方式是在( ) A.清朝中期 B. 清朝末期 C.民国初期 D. 新中国初期
5.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开办于( ) A.1870年 B.1880年 C.1882年 D.1905年
6.“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 真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面天涯连一线。” 上述诗句反映的是( )的使用 A.火车 B.电报 C.轮船 D.飞机 7.19世纪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 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这主要源于( ) A.启蒙运动的发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报刊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选自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 (1)阅读课文P21和下图 (民国时期报刊)回答: 报纸何时传入中国?出现 于什么地方? 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
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 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 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 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
(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 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促进了城何看待这些冲击?
人力车业生意萧条,逐渐被公 共汽车替代;
先进文明必然取代落后文明。
英国邮票 “黑便士”
大清邮政 “龙票”
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声。 参加通车典礼的记者在《申报》上说:“火车为华人素未 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 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 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根据材料 说说当时中国人对火车有哪些反应?为什么? 好奇或疑惧 人们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 活
中 的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变
学技术 给社会 生活带
化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来的影
响
思考:
1.当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 不同?
○与过去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 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 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
思考: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 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 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当时还出现了不少手工技术方面的课 程。
20世纪前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发展变化:
形成了从沿海、内河到远洋的完整体系。
思考: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 化?
交通方面--
坐轮船或火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传递信息方面-- 清末开始采用,
民国时期,逐渐 发展起来。
开始使用电报、电话。
驿站和民间信局 转变 邮政方式
“德律风”--电话
问题: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电话。
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 工商、政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生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 从近代
பைடு நூலகம்悄活
中国社
然 转 变
中 的 变 化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音乐、看演出、读报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会生活 的变化 感受人 类文明
的
发展的
社 会
头 脑
趋势、 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感受科
1、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 卡通片等。
〇想一想,我国古代有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 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从当时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发展、对外政策 等方面找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与社会上册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_课件1
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电报、电话
头脑中的变化
1.背景: 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日 益丰富起来。 2.表现: (1)文化生活的变化: ①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意义的报纸传人中国。后 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大量出现,喜爱阅读报 纸的人越来越多。
②看电影、拍照片等新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清末报纸
民国报纸
电影和电影院 我国古代有灯影戏,现 大光明电影院享有“远东第一影 代的电影是 19世纪最末的几年从国外引进的。 院”的盛名,它始建于 1928年,由德 1896年,上海的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 戏,这是电影在我国的首次放映。国人尝试自 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设计。大光明 已摄影片始于1905年,北京丰录照相馆摄制 具有欧美建筑风格的特色令人注目, 了谭鑫培的戏剧短片。由于电影有戏剧无法相 中国政府将它列为近代优秀建筑,这 比的通俗性、娱乐性、普及性、竞争性,常常 都标志着大光明在建筑界的地位。电 挟一片而利润丰厚,因而发展十分迅猛,影院 争相兴建,数目益增,规格益高。以301554 年代 影厅上下二层的观众厅共有座位 上海一地的统计,即有电影院33~36所之多。 只,其中有豪华座任观众择需享用。 而30年代花费百万金重建的“大光明”和80 万金建造的“大上海”为电影院冠首。
生活中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1)概况: (2)表现:
① 轮船是最先传人中国的,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 通的主要工具。 ②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修建铁路,火车随之传人中国。 ③在传人中国的交通工具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是自行车。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文明在全球的 扩展,许多新型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
(3)影响:
①使人们出行速度大大提高,方便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 ②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
1.3.1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2014新人教版)
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读报纸、看电影、拍照片。
社会习俗的改变
民国以后: 男子-- 剪掉辫子。
妇女-- 缠足越来越少。
二、头脑中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改变:
清末逐渐改变;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更加显著。
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被接受
1.称呼的变化:
“老爷”、“大人”改称为--
促进社会的变迁? 2.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冲击的?
1 .①出行更加便捷,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
②运输量大、速度快,促进了货物的运输; ③促进了铁路经济和港口经济的发展,经济 中心的转移;④为邮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 质基础;⑤促进了人们观念的转变;⑥一些 传统行业走向衰亡。 2.①从情感角度看,对受到冲击的失业人们 抱有同情;②从社会发展角度理性地看,这 种冲击是必然的,也意味着时代的进步。③ 传统产业衰落,新兴产业兴起,只有适应时 代的变化才能生存与发展。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
轮船、火车、自行 车、汽车 新的通讯工具-- 电报
新的交通工具--
你认为铁路的修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
铁路的修建便于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促进了铁路 沿线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村镇发展起来。
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
小结: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通方面--
坐轮船或火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传递信息方面--
清末开始采用, 民国时期,逐渐 发展起来。
开始使用电报、电话。
驿站和民间信局
转变
邮政方式
“德律风”--电话
问题: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 的来历类似电话。 三明治、白兰地、维他 命、沙发、麦克风、霓 虹灯、卡通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一查,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可口可乐、巧克力、汉堡 包、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以来的许 多科技发明都是从西方传人中国的。
社会制度的压抑、教育模式的禁锢、经济发展的束缚、 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等不能给以科技为基础的发明创造良好 的环境,致使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剪发辫
康有为剪发
康有为逃亡日本后,仍留着他那大清帝国的大辫
子,所以出出进进招来不少看热闹的人。梁启超和许
多华侨都劝他把辫子剪了,他死活不同意,后来他自
己也感到太被日本人取笑了,只好同意剪掉。
在康有为剪辫子的那天,好像举行什么盛大典礼
一般,他朝北京方向摆了香案,还宣读了一篇奏文。
奏明圣上自己着满服在日本的种种苦衷,乞求圣上恩
1.头脑中的变化-----大众传媒
中国近代的报刊,最早是由在 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创办。它既是侵 略我国的工具,又是西学的传播者。
1858年香港出版《中外新报》, 是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第一份报纸。
咸丰八年(1858),中国第一 家近代中文日报刊《中外新报》在 香港创刊。它》改变了以往中国报 纸所采取的书本形式,第一次采用 西方的报纸形式进行编排。
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 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 摇来摇去。 ……沿途的农民看 到火车冒着烟弛过,而且车上 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
“诧为奇观”的。他们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 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 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申报》
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
仔细观察这张拍摄于 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 老照片,找一找上面有哪几种交通工具?
黄包车、摩托车、电车。
迁变的会社进促面方 些哪从够能,国中 到入 传具工通交式新:
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
火
探
车
中国
第一
台汽
究 1
车
蒸汽
电
轮车
车
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交往范围;促进了信息的 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等。
站驿马飞
2.生活中的变化-----通讯方式
? 古代用什么传递信息?
喇叭 击鼓传声 烽火 台 驿站 信鸽 灯塔 信 号旗
? 当今用什么传递信息?
烽火
手机 电话 传真 网络 短信
飞 鸽 传 书
2.生活中的变化-----通讯方式
使 用 有 什电 么报 影、 响电 ?话
的
:究探
晚清·电话机 (中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
悄然转变中的社 会生活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领域、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
经济上工业化
洋务运动
政治上民主化
辛亥革命
社会生活的变化? 精神生活的变化?
?
洋务运动
?
一、生活中的变化
1、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是在什么时期? 2、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何时出现变化?从西 方传入的新交通工具是什么 ? 我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是谁开办的? 中国人自己开发被一条铁路是哪一条? 有轨电车出现在那些城市? 3、新交通工具的特点是什么? 对我国的影响是什么? 4、西方列强把电话电报带到中国的原因是?中国第一 条电报线在那两个城市之间? 电话最先出现在哪个城市?
电报机
早期的电话机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中国使用电话始于 清朝末年,当时只限于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 在民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成为民间传递信息和相互 联系的方式。
2.生活中的变化-----通讯方式
1881年上海出现电话 图为电话局接线员
清朝末年有了邮政事业(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
?的击冲种这待看何如 是你?击冲些哪来带业行 统传的表代为业车力人以 给具工通交型新:
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
火
探
车
中国
第一
台汽
究 2
车
蒸汽
电
轮车
车
冲击:新型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从事传统行业的人们 生活更加艰辛,传统行业开始衰落。
看法:这种冲击一方面使得传统行业开始衰落,另一方面又促进了 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积极影响是主要的。
通常内置的图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
拉洋片
关的内容。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解
释图片的内容。
2.头脑中的变化-----娱乐方式
《定军山》剧照1905·北 京丰泰照相馆 我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
无声电影京剧舞台片
《歌女红牡丹》剧照 1931
第一部有声电影
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
旧上海摩登女郎
3.头脑中的变化-----社会习俗
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
轮船招商局的商用轮船
轮船招商局是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 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及国外 的神户、横滨、新加坡等地,招商局均设有分局。该局 成立时仅有 3艘轮船,1877年时轮船总数达 30艘。
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
清末火车
初为晚刊,两天出版一次,后 改日刊,以四开白报纸单张印刷。 内容多以广告及各种商业消息为主。
《中外新报》报纸原样复印件
1.头脑中的变化-----大众传媒
夏瑞芳
1871~1914 江苏青浦人
鲍咸恩 鲍咸昌
1861~1910 1864~1929 浙江鄞县人
商务印刷馆旧貌 1897年创办于上海
中国近代出版事业起步于19世纪 末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时期。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于1881 年建成通车。洋务运动后期,中国出现修建铁路的热潮, 到1949年全国铁路总长度已达到 2.4万千米。
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
最早的火车
“黄鹄”号轮船
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
1910年广州至九龙铁路建成后的第一班火车
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
1.头脑中的变化-----大众传媒
上海申报馆旧址
1872年上海《申报》创办
2.头脑中的变化-----娱乐方式
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
术。表演者通常为1人。使用的道具为
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箱内装备数
张图片,并使用灯具照明。表演时表
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
准削发。接着又读了一篇给祖宗和生身父母的祭文,
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每念完一篇就行
辛亥革命后人们在街上 一次三跪九叩礼,行礼完毕才坐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