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
一、背景介绍
1.1清溪川区位
清溪川位于首尔市钟路区,周边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著名商业网点众多,交通便捷。

清溪川西接汉江入海,是首尔市水系的组成部分。

1.2清溪川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沿革
1.2.1作为开放性的城市内河
清溪川最早被称为“开川”,是600多年前的朝鲜王朝时,国王为排除由首尔周围山上流下并汇集在市区内的积水而下令挖掘的一条疏水内河,后来改名为“清溪川”,成为一条深深影响首尔市民生活和生计的河流。

但是,清溪川在洪水季节也会经常泛滥,因此,朝鲜历代国王都很重视河道的疏通清理工作和防洪工程的建设。

1.2.2被覆盖作为城市道路
在朝鲜王朝时代晚期,许多卖掉
了农田的农民涌向首尔成为城市贫
民。

在清溪川两岸就居住了大量的贫
民,他们在河边搭起了许多简易的棚
户,清溪川沿岸居住环境越来越差。

此外,水患一直是困扰着清溪川附近
居民的一个大问题,而且在枯水期清
溪川还会由于缺水造成河道污染。


益严重的污染使得清溪川成了垃圾、
污水、贫民窟和贫穷的象征。

当时,人们认为解决清溪川问题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覆盖河道。

1937-1942年日本统治时期,清溪川在历史上第一次被覆盖;1958年伴随着首尔市的重建,清溪川覆盖工程又重新上马,到1978年的20年时间里,覆盖工程完成,清溪川在没有经过治理的情况下被水泥板所覆盖。

1.2.3道路上修建高架桥
197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飞,首尔政府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提高城市中
心区的道路通行能力,在被覆盖的清溪川上又修建了高架桥,桥长5.8km,宽16m,是一条4车道双向专用汽车道,成为横贯首尔东西的交通主干道,日均交通流量达到16万多,被认为是韩国城市现代化的象征。

由于交通便利,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清溪川周边地区很快就成为城市工业及服务业中心。

高架桥的修建在提高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桥上的噪声、汽车尾气以及扬起的灰尘对周边地区产生的严重污染,而且高架桥的巨大体量也破坏了首尔传统的街道结构,切断了城市中心区内部的联系。

1.2.4重新恢复作为内河
2003年,在提升首尔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品位和吸引力的目标引导下,首尔市政府开始实施清溪川内河的生态恢复以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工程。

整个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拆除了5.8km的清溪川路和覆盖在上面已经年久失修的高架桥,修建了滨水生态景观及休闲游憩空间,耗资3800亿韩元,2005年10月竣工。

二、清溪川复原概述
2.1复原动因
2.1.1精神层而需求
清溪川极富人文色彩(例如其上的广通桥为朝鲜时代最早的石桥)的河流;战争期间,又被赋予了民族精神。

可以说,清溪川并不是单纯的河川,而是蕴涵首尔600年历史和首尔人生活经历的历史与文化的空间。

2.1.2物质层而需求——高架道路自身安全问题和城市发展要求
清溪川覆盖物的材料由于时间久远,本身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拆除高架恢复河川也是从市民安全考虑。

从城市发展看,这一地区产业与周边商业、旅游业为主的环境已不相适宜,进行调整迫在眉睫。

2.2复原目标
复原具有自然再生能力的生态系统,构建“自然的城市河流”,恢复600年古都首尔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建设以自然和人为中心的城市绿色空间,根本解决清溪高架和道路覆盖安全问题。

2.3复原设计要点
2.3.1复原河川
河道长度较长,分为三段处理,并且赋予不同主题,由西向东分别对应的主题为历史、现在、未来。

2.3.2复原历史遗迹
对遗物留存可能性高的区域及堆积层
保存完好区段的勘探调查,并采取保持原状
处理方式。

对于复原方案,征求如市政府,
市民委员会,文化财产方而专家,市民团体
等各方而意见后再确定。

2.3.3桥梁设计
桥梁是清溪川的特色,复原后的清溪川遍布了22座桥,分为人行桥和人车混行桥。

桥梁设计中提出了三个标准:选择可最大限度疏通流水障碍的桥梁形式;清溪川桥梁的定位是文化与艺术相会的空间;建设成地方标志性建筑,使其成为具有造型关和艺术性的桥梁。

2.3.4景观设计
重点是溪流两边的护堤空间。

如鱼鸟栖息地的生态设计;步行道,便利设施和导游信息发布点的设训一和布置;墙面壁画和一些地标设计。

2.4复原指导原则
2.4.1强调亲水性
修筑大量的亲水平台并且赋予一定的文化意象,有曲线形为主的,有根据“洗衣石”的方式设训一的。

同时,为解决地势西高东低的问题,设计者用多道跌水的方式处理高差。


较缓的下游河段,每两座桥之间设一道或两道跌水;在靠近上游较陡的河段处,两座桥之间采用多道跌水。

2.4.2强化堤岸空间的利用
修筑方便游人的步道和休息空间,以及墙而壁画。

考察中还发现一些桥下的空间巨大,可以用于展览等大型活动的使用。

观水桥下,就利用桥下空间光线较暗的特点,设置了电影广场。

道路层而靠近河川两侧设置休闲空间(咖啡座等)。

2.4.3通过掩埋管渠优化景观
2.4.4缓和堤岸坡度
较缓的堤岸坡度有利于堤岸空间的利用和亲
水性的形成。

同时强调生态保护—不仅是绿化的
营造,而且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如确保鱼
类、两栖类、鸟类的栖息空间;栽种植物,为鸟类
提供食物源;建造鱼道等,用作鱼类避难及产卵
场所。

2.4复原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4.1城市交通问题
首尔市政府对交通体系进行了调整,主要措
施包括:对公共汽车线路的全而整顿,如设定公交专用道;改善地铁服务,如增加地铁容量、延长运行时间、缩短运行间隔、吸引市民、分流地而交通;整顿市中心交通体系,如设立环市中心通勤巴士、设置单向行驶道路、鼓励进入市中心车辆的绕行、限制车辆集中进入市中心的停车等。

2.4.2商业延续性问题
改造工程必然对原有道路周边商业造成影响,不仅影响商业活力也会造成其拥有者产生抵触情绪。

工程负责方提出如下对策:减少工程期间对营业造成的不便,施工时不占用原有商业界而;激活清溪川周边地区商业活力;对希望搬迁商户的鼓励政策;其他优惠政策等。

2.4.3废弃物处理问题
拆除时高架道路所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如何处理。

施工方对将会产生的废弃物的量有所预估,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

为了减少拆除工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废弃物垃圾在夜间搬运,市民起床后看到的是一段段消失的高架公路”。

2.4.4水体复原问题
河道原有源头已消失,河道复原后只能采用
人工供水的方式。

首先明确复原的水体不再承担
排污功能,其次确定日常用水来自汉江源取水
(经处理后使用)和下水治理厂的清洁水,以及周
边地铁站点自然产生的地下渗出水;应急条件下
利用中水。

2.5实施效果
2.5.1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从高架道路变成自然河道,环境质量明显提
高。

大气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指数明显下降:一方而由于机动车尾气减少;另一方而由于绿化的清洁作用。

环境质量的提高,为吸引商机创造了优势条件。

2.5.2地区知名度提高
清溪川复原引起了世界的重视,其他国家复原河川时以清溪川为考察对象。

同时清溪川
也成为韩国境内新兴的旅游景点。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2.5.3地区小气候的改善
清溪川的流水,汽车运行数量的减少及由于高架道路的拆除而形成的风路等原因降低了本地区夏季的气温。

随着清溪川地区种植的水生植物和林荫树等植物的生长,绿地空间逐渐扩大,预训一热岛现象还将进一步减弱。

感想:
1.生态改造是现代城市建设维护的趋势
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造成的一些烂尾工程需要被及时改造,而生态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例如台湾台中市的秋红谷和草悟道。

秋红谷的原址本是要建“台中国际会议及
展览中心”,但由于契约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在
刚挖好地基后被迫停工,成为丑陋的都市地景。

后来台中市政府将此地改规划为人工湖的绿地
景观公园,具有滞洪、排水功能,为休闲、景
观、生态池,定名为“秋红谷广场”。

现在的秋
秋红谷
红谷已成为一个创意新颖的城市公园。

2.政府的决策与公民参与的协调
清溪川综合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公众的广泛参与。

项目实施前,首尔市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市民广泛宣传河道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并及时向市民通报市政府在工程建设中对一系列问题如交通、环境、市容、历史文化遗址修复等的预期解决措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市民委员会负责对项目进行政策说明、收集和反馈公众意见、召开听证会并提供咨询服务。

城市的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市民的生活,所以与市民相关的市政项目需要切实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接受民众的考虑,以达到良性发展。

3.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的重要途径
清溪川工程的实施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交通疏导问题,建于1970年代的高架桥是双向汽车专用道,承载着大量东西方向的城市交通。

清溪川工程开始以前,很多首尔市民和民间利益团体都认为拆除高架桥将会使首尔市中心原本就拥堵不堪的交通状况更加糟糕。

政府在经过认真细致的交通调查、市民调查以及在对项目有可能对交通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了相应的交通疏导以及限制措施,同时增加穿过城市中心的公共交通,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倡导原来习惯自驾车出行的首尔市民乘公交出行。

因此,工程完工后虽然曾经一度出现过交通混乱的现象,但在短时间内就消失了,原来大家担心的交通灾难并没有发生。

由于几十年的错误估计,如今汽车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过去的预期,城市道路系统难以承受巨大压力,在这样的状况下,发展公共交通无疑是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现在各大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地下轨道交通便是一条道路。

波士顿大开挖项目(The Big Dig)
一、背景介绍
波士顿1959年建成的中央干道高架6车道高速
公路穿越城市中心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运营缓慢和
交通堵塞的隐患。

原有的中央干道造成的交通事故、
汽油浪费、尾气污染、时间延误等带来的损失每年已
达5亿美元,还造成了波士顿滨水区与城市中心区的
隔离,限制了这些地区参与到城市经济发展中。

同时
干道的结构也日趋老化,各种基础设施有待更新。

同样的问题还困扰着波士顿市中心通往城市东部和
洛根机场的2条地下隧道。

这些都严重影响波士顿区
域的发展。

为此,波士顿提出“大开挖规划”:中央干道/隧
道工程(Boston's Central Artery/Tunnel Project,
简称CA/T)。

它包括2个部分:
开挖前
(1)在现有高架路的地下,修建8一10车道的
高速路,北端连接查尔斯河上的大桥,南端连接93
号州际公路。

地下高速路完成后将完全拆除高架路,
地上的位置塑造公共空间,并适度开发。

(2)将原90号州际公路南端延长,从市中心和
波士顿港的地下打通隧道通往洛根机场。

该项目从90年代初动工到2008年地上公共空间露丝
肯尼迪绿道公园(The Rose F.Kennedy Greenway)的
建成,拆除了原有的高架道路,改造了现有的交通体
系,通过修建绿道公园,把几十年被分割的街道和滨
海风景重新连接起来,并联动周边区域公共空间的建
设和经济的发展,成为波士顿经济发展的契机,真正
做到了废弃基础设施的有机重生。

二、项目内容
2.1拆除高架路,建成绿色公共空间
当中央干道高架被拆除后,地上空间成为城市一块优质的土地资源,社会和政府领导抓住这个机会来提高波士顿的城市生活。

露丝肯尼迪绿道应运而生,它包含花园、广场和绿树成荫的步道,提供一处在都市中可放松的美丽之地。

绿道公园总长约1.61km,由北向南依次有5个公园组
成,连接成波士顿当代公园的翡翠项链。

绿道是波士
顿、波士顿港、南波士顿滨水区和海港群岛现代重塑
的关键词。

2.1.1北端公园(North End Park)
该公园在新萨德伯里街和北街之间,位于波士顿
北部通向市中心最密集住宅区的王入口上。

它有着舒
适的尺度,满足了社区的需要,营造了一个受欢迎的城市集会空间。

在该公园的南端部分还设置了亚美尼亚遗产公园(Armenian Heritage Park),主要是向波士顿港作为各国移民入境港口的这段历史致意,并颂扬那些已经迁移到马萨诸塞州海岸的人们,丰富了美国人的生活与文化。

2.1.2码头区公园(Wharf District Park)
公园位于大西洋大道和高街之间,它是整个绿道公园内一个积极的市民活动空间,不同的空间形式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样的休闲活动,包含了可举办公共活动和聚会的空间场所。

人们可以把自己深爱的亲人姓名刻在一块块浦路石上,组成了一条极富意义的通道:亲人之路(Mothers'Walk),它是该公园著名的景点之一。

2.1.3要塞娜海峡公园(Fort Point Channel Park)
位于奥利弗街和国会街之间,以植物造景为王,配以艺术雕塑景观。

2008年马萨诸塞州园艺学会(Massachusetts Horticultural Society)在许多志愿者和马萨诸塞州园艺大师协会的帮助下种植了大量植物,为每个家庭提供了一系列优秀的现代花园的栽植模式。

公园四季景色变化丰富,常常吸引人们驻足休息,静心观赏周围的植物景观。

2.1.4杜威广场公园(Dewey Square Park)
杜威广场公园位于国会街和夏季街,是连接金融区和南站的重要交通枢纽。

作为绿道内最小的公园之一,由花园、草坪和一个小广场组成。

在金融区工作的上班族,在这里可以获得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的休闲时刻。

在夏季和秋季,波士顿公共市场协会每周都会在这里举办农民市场等交易活动。

2.1.5中国城公园(Chinatown Park)
中国城公园位于中国城旁表面路和海滩路交汇处一带,作为绿道公园南端的绿洲,设计师用当代设计语言来淦释新“中国”的含义。

它包含了一条蜿蜒的道路以及两边由红色钢架框限的竹丛,一挂瀑布和一条卵石小溪流,兼具中国传统特色和强烈时代感的景观序列。

多样化的空间体系,可游、可赏、可学、可教、可购的活动内容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需求,营造了一个受欢迎的绿色生活空间。

2.2带动和整合周边区域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恢复城市的肌理
该项目创造了1.21km2的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建造了超过45个公园和王要的广场。

完成了对查尔斯河流域(the Charles River Basin),要塞娜海峡(Fort Point Channel),拉姆尼湿地(Rumney Marsh)以及美景岛(Spectacle Island)的海岸线恢复,作为波士顿港步行道重要延伸部分。

新建的16km2查尔斯河流域公园包括一系列公众休憩用地,有游乐场、自行车道、人行道、花园、开放的草坪区等。

利用大量的工程挖掘的土方,在美景岛上建立了0.42km2的生态公园,种植了2400棵树和26000丛灌木,新建了游客中心和轮渡码头,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公园和步行道。

此外在东波士顿还建设了28328m2的绿地空间,扩展了纪念体育场公园(Memorial Stadium Park)。

同时在市中心种植了2400裸树和7000多丛灌木。

2.3海港区域的保护和再发展
“大开挖”项目拆除了中央干道,紧密联
系了城市中心和滨海区域。

同时,与洛根机场、
洲际公路连接建立的地下便利的交通体系拉近了
市中心与邻近市镇的距离。

政府借此契机,大力
开发附近海域和海滨区域,使其成为城市重要的
公共活动区域。

保护了波士顿传统的港口工业,
进一步发展海港经济,成为波士顿经济有机组成
部分。

2.4有机重生后的效益
2.4.1生态环境的改善
由于主要的城市干道改建到地下,汽车尾气通过隧道通风系统过滤再排放,加上堵车时间缩短,大大减少了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

同时,修建了超过1.21km2的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使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2%,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2.4.2城市形象的提升
在地下,搬迁和重建项目迁移了47km长的给水排、煤气、供热、供电、电话和31家不同公司的管线,安装了约8047km的光织电竺矫口321860km的电话线,使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更新。

在地上,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博物馆和海港步道等的建设,重新建立城市、人与海的关系,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和旅游者近距离接触波士顿的城市气息。

2.4.3经济的快速增长
交通条件和城市环境的改善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结合绿道公园的建设,适度发展周边低层建筑,担负零售,商业和住宅用途,房屋售价和租价随之高涨。

港区的经济发展也随之带动起来,这些都推动着波士顿经济的快速增长。

感想:
土地资源的物尽其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形势严峻。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形势日趋严峻。

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浪费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转变思路,将交通往地下发展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2.当代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高瞻远瞩
称为美国历史上工程量最大、技术上最艰难和最具有挑战性的“大开挖”项目投入逾160亿美元,可见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的任务之艰巨。

因此在建设初期就应全盘考虑、
长远规划、慎重建设,避免造成后期资源的巨大浪费。

事实证明,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超过了前人的想象,因此造成了很多失败的规划案例,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不能把思想局限在现今。

3.在城市高速发展中注重对人文的保护
从波士顿的“大开挖”,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规划不当的教训和代价。

中国的城市化应该尽量避免重蹈这条老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保护文化遗产、保留传统建筑,保留人性化的老街区尺度,体现城市规划中基本的对人的生存和活动的关注。

否则,国内城市未来也难保不出现“大开挖”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