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教案.doc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6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e597c36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9.png)
重点:理解《东海之大乐》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先秦诸子思想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解读,辅以实例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揭示先秦诸子思想的内涵,确保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2.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东海之大乐》中先秦诸子的思想内涵,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实践,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描述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如道家、儒家等,并举例说明。
-分析《东海之大乐》中的关键论点,理解其哲学意义。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的拓展内容进行学习,如阅读经典篇章、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书籍等。
-在拓展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先秦诸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3.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突破难点。
4.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引入相关史料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东海之大乐》的先秦诸子思想。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以下当堂检测内容:
(1)选择题:
1)以下哪个选项是《东海之大乐》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A.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4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4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052e8cf705cc1754270942.png)
《庄子.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等。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等。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探究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并感悟寓意。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第一步导入: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板书课题)第二步以望洋兴叹成语导入。
二、教学过程:先展示教学思路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展一展理一理谁望洋兴叹为什么读一读:1、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泾jìng sì渚zhǔ殆 dài2、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在黑板上文言知识点)3、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3-5分钟)做一做:知识积累(完成学习卡片内容整理)1、古今异义:百川灌河至于北海始旋其面目大方之家2、词类活用: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3、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4、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东海之大乐 教案
![东海之大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cbe06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d.png)
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标题: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东海之大乐;2. 学习东海之大乐的起源、演奏形式和乐器;3. 培养学生欣赏和表演东海之大乐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 东海之大乐的演奏形式和乐器;3. 东海之大乐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技巧;4. 学生欣赏和表演东海之大乐的实践活动。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播放一段东海之大乐的音乐录音,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东海之大乐的探索欲望。
知识讲解:1.讲解东海之大乐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介绍东海之大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2.向学生介绍东海之大乐的演奏形式和乐器,包括乐器的名称、特点和演奏方法;3.讲解东海之大乐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技巧,包括节奏、音色和演奏技法等。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欣赏东海之大乐的实践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东海之大乐进行欣赏和分析;2. 学生学习演奏东海之大乐的乐器,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3. 学生进行小组合奏,通过合作演奏一段东海之大乐,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4.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分享彼此的表演经验和感受。
总结:1.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东海之大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热爱;3. 提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供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对于东海之大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收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结果,了解他们对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感受。
教学资源:1. 东海之大乐的音乐录音;2. 东海之大乐的乐器实物或图片;3. 相关的书籍、文章和视频资料;4. 乐器演奏指导视频或教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比赛或表演活动,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自信心;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其他方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 东海之大乐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 东海之大乐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2d07d70029bd64793e2c71.png)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学过庄子的好几篇文章,有许多成语即出自于《庄子》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无端崖之辞》涸辙之鲋、运斤成风。
还有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以管窥天••每个都堪称经典,今天我们学习《东海之大乐》的第一则故事中,其中也形成了几个有意思的成语,我们一起学习吧••二、走进庄子及《庄子》(板书:东海之大乐庄子)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分内篇、外篇、杂篇,共三十三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正音以后,齐读。
径(jīng)涘(sì)殆(dài)闾( lǘ) 礨(lěi ) 稊( tí) 比(b ì)四、课文分析思考讨论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的叹包括哪些内容?4.你如何看待河伯这个人物形象?分组讨论5分钟五、在思考中明确以下文言知识1、重要实词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
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子之难穷:穷尽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不辩牛马。
《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
![《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fef84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6.png)
《东海之大乐》精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海之大乐》这首古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特点和表现主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提升音乐欣赏水平;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东海之大乐》的背景和内涵,理解其音乐特点;2.难点:帮助学生分析并表达对音乐作品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海之大乐》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缘起,引导学生了解该曲的重要性和意义。
2.学习主体(30分钟)a.播放《东海之大乐》音乐片段,让学生聆听音乐,并观察音乐中的编曲手法和乐器运用。
学生可以跟着音乐旋律摆动身体,感受乐曲的节奏和韵律。
b.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讨论曲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c.学生分组讨论音乐作品的曲式特点和表现手法,展开讨论并汇总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3.拓展延伸(30分钟)a.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首古代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用类似的方式分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尝试发掘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
b.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演奏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其音乐表达能力。
4.总结(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学习《东海之大乐》这首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东海之大乐》这首古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理解其音乐特点和表现主题。
同时,学生也能够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对古代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古代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来感受文化的厚重和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5.3《东海之大乐》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5.3《东海之大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67d25bd0d233d4b04e69c3.png)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丰富阅读实践;探讨故事寓意;2、自由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3、启发学生追求人生的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
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请同学看图回忆坐井观天这一成语的含义,由此引入本课:井底之蛙只有跳出那一片小天地,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才能延伸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也是这样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才懂得了人生的道理,拓展了人生的境界。
二、集体诵读,纠正字音。
三、自由诵读,体会感情,梳理课文内容。
1、提出阅读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读。
2、研讨文本,不懂的字词组内交流,同学之间进行探讨。
3、研习重点①实词:涘、辩、旋、东面、面目、望洋、少、轻、虚、过、多、卒②虚词:之、于③句式:莫己若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又奚以自多4、阅读研讨小结(请同学讲解这些字词)(1)、实词: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边辩,通"辨",分辨。
东面而视。
东面,向东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变化。
面目,脸色。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视的样子。
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轻,认为......少/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墟",处所。
此其过江河之流,过,超过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赞许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2)、虚词之:野语有之曰。
说法,代词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标志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的,助词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被。
拘于虚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优质教案(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优质教案(3页)](https://img.taocdn.com/s3/m/5eb3a23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e.png)
《东海之大乐》教案长武县中学孟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段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庄子散文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
2、追求大境界,谦虚谨慎,不断提升自我。
一、导入: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引入话题,找出关键词(大境界、小境界、局限性)。
人人都想达到大境界,但过程并不容易,因为人生有种种局限。
超越局限,完善自我,应该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看庄子通过河伯与海神的故事怎么说。
二、整体感知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全文,熟悉内容。
2、指定学生接译第一段,检查预习效果。
教师指导补充。
—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东面,名词作状语,向东。
—少、轻:形容词作动词,都可译为“轻视”。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三、深入研习文段。
1、河伯为什么欣然自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他视野受到局限,没认清自己,也没认清世界。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的局限性被打破。
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我们该怎么评价河伯?刚开始骄傲自满,可后来有了清醒的认识,通过对比,知道了自己的渺小。
四、整体感知文章第二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熟悉内容。
2、指定学生接译第二段,检查预习效果。
教师指导补充。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语,谈论。
—莫大于海:状语后置。
—又奚以自多:介词宾语前置句。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者,引出原因。
—又例: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又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五、深入研习文段。
1、二段开始海神若给我们展示了人生哪些局限?“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束于教也。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5701e787c24028905fc3b5.png)
东海之大乐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1、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则选文的基本内容。
明确:(1)选文1通过河伯和海神若的对比,说明了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局限和偏执,要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2)选文2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物,说他们好比是井底之蛙,讽刺他们在庄子学说面前不自量力。
2、整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的读音,并填横线上。
涘sì渚崖 zhǔ笃于时也dǔ径流jīng茫然máng 跐黄泉 cǐ奭然shì3、归纳一下字词的意义及用法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第1节:时:按时灌:流入尽:全旋:转过,调转少、轻:形容词做意动,认为……很少,认为……很轻难穷:难以穷尽第2节:拘:局限于:被虚:所处环境盈:溢出虚:减少过:超过为:用数:计算自多:自夸不似:不就像……卒:聚集4、句式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5、语言欣赏(1)翻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和“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译1:我曾经听说过看不起孔子的知识而轻视伯夷的高义的人。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8383d5a32d7375a5178080.png)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这则故事重点词汇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是本文的重点。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由坐井观天的成语引入课文。
二、阅读实践1、通过学生阅读实践活动解读文本。
①提出阅读要求。
②学生自主研讨文本。
2、研习重点①实词:辩、旋、东面、面目、少、轻、虚、多、受气②虚词:于③句式:莫己若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又奚以自多3、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每个部分由代表个别朗读后,纠正个别发音错误。
每段翻译完后集体齐读。
三、阅读研讨小结1、实词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东面而视。
东面,向东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变化。
面目,脸色。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视的样子。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轻,认为......少/轻。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墟",处所。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赞许。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受气,禀受自然之气。
2、虚词: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被。
拘于虚也。
于,被。
今尔出于崖涘。
于,从。
莫大于海。
于,比。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于,在。
之:野语有之曰。
说法,代词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标志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的,助词3、句式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四、合作探究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河伯:是一个盲目自大,又知错能改的人。
海神:是一个谦虚谨慎,且虚怀若谷的人。
2、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谈谈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提示】⑴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3bba3d312b3169a551a455.png)
东海之大乐教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东海之大乐教案定稿版
![东海之大乐教案定稿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881b94b4daa58da1114a63.png)
东海之大乐教案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东海之大乐教案
![东海之大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c1cc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6d.png)
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标题:东海之大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乐器。
2. 学习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调和节奏。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教学内容:1. 介绍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2. 学习一首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如《东海渔船唱晚》。
3. 练习演奏乐器和合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材料引入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乐器,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2. 介绍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包括其特点和演奏方法。
3. 分享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调和节奏,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乐曲学习:4. 学习一首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如《东海渔船唱晚》。
教授曲目的曲调、节奏和歌词。
5. 分组练习演奏乐器,如二胡、琵琶等,同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演奏。
6. 教授歌曲的合唱部分,培养学生的合唱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
表演与欣赏:7.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演奏《东海渔船唱晚》并合唱歌曲。
8. 学生互相欣赏表演,评价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巩固与拓展:9. 鼓励学生尝试其他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或自行创作音乐作品,展示个人才艺。
10. 提供相关音乐资源和学习材料,供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乐器演奏和歌曲合唱。
2.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了解他们对于东海地区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音频材料,介绍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乐器。
2. 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供学生练习演奏。
3. 乐谱和歌词,以及相关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曲目。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文化展览,进一步了解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
2. 邀请专业音乐家或音乐团体来学校进行音乐表演和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学生将能够了解东海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乐器和曲目,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东海之大乐.doc教案
![东海之大乐.doc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f874f8bd64783e08122b2e.png)
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夷,一作冰夷、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东海之大乐》(精美实用)讲课教案
![《东海之大乐》(精美实用)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c7c128c77da26925c5b09d.png)
人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
(人们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 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
齐物论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不囿于己见 不自以为是
顺应自然 “逍遥游”
在提升自我方面,作者渗透了怎样的思想?
(1)制约因素:地域,时间,受教育程度。
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 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③至.于.北海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 古义:__到__达________________ ④百川灌河. 今义:河流 古义:__黄__河________________ ⑤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义:a.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b.(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古义:_懂__得_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__道__理___________________
第1则选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思 (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考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之比。
三 (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品读第二则
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 止境,境界无限”的?
《东海之大乐》(精美实用)
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
思 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 • 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在
考 比较中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
一
如果盲目自满、狂妄自大,只 会使自己无所长进并贻笑大方。
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
河伯是一个不拘泥于自己的境界,能随境界 而不断提升自我认识的人,他既没有认清 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进入大海意味着 其视野的原有格局被打破了,他对自己、 对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他仰视着海神 若叹息,表明他对大海心悦诚服。意识到 自己如果不是到了海神若这里就危险了, 就会永远摆脱不了夜郎自大的心态,成为 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的笑柄,这种知错能 改的谦虚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东海之大乐.公开课docx
![东海之大乐.公开课docx](https://img.taocdn.com/s3/m/44cd1033581b6bd97f19ea67.png)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选自《庄子秋水》安徽铜陵第五中学李琳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词语句,读懂课文。
2.领略《庄子.》寓言说理的妙用,对比手法贯穿全文。
3 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掌握古今异义等文言词语、句式和成语。
2.《庄子》文章“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寓言特点,对比手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习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
了解庄子思想,了解庄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得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梁漱溟二:“读一读”初步感知1.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明确注音。
泾(jìng)涘(sì)渚(zhǔ)殆(dài)2.整体感受一句话概括:人生要有大境界。
3.再读课文,检查同学预习情况:文言现象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少”看轻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赞许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三、“理一理”情感内涵(一)理文章思路:第一段:河伯望洋兴叹,自责自省。
1、秋水应时而降,河伯见而自喜。
2、北海浩瀚无边,河伯见而识丑。
第二段:北海蕴蓄博大,自谦自省。
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使之开阔眼界,不敢自满,不断提升自己。
(二)理情感思路:以对比手法贯穿全文。
文言言志载道,那么在文言字词句的理解上,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来看看庄子是如何在神奇的想象与飞扬的文采中,展现他的思想魅力?预设例句: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3、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参考:河伯欣然自喜,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东海之大乐
![东海之大乐](https://img.taocdn.com/s3/m/fdf77cc80508763231121243.png)
《东海之大乐》教学参考一、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选文第1则。
2、用选文的思想启发学生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二、选文解读《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永远不应该自满。
选文第1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若”,为海神。
百川灌注进黄河,可见出黄河之大,百川之小;现在黄河灌注进渤海,已经可以见出黄河之小,渤海之大了。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所显示之大,更远远超过“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写河、海之大,都十分简洁到位,毫不费力,足见其叙事写物的功夫。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河伯的视野局限于入海口之内的时候,他既没有认清自己,也没有认清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人:葸萍
【教学目标】
1、掌握这则故事重点词汇及句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2、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3、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
2、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问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庄子的寓言引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
三、自主预习
重点词句
辩、望洋、少、轻、虚、多、受气
莫己若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又奚以自多
四、整体感知
朗读要求:大声地。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五、自主探究
1.文中的“旋”是什么意思?谁改变了面目(面貌神情)?
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河伯改变前的样子,是怎样的?(朗读)
3.改变后的河伯是怎样的?
4.如果你是海神,你怎样回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合作探究
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⑴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们要在学习上
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⑵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有了一定的境界,你也不应该自满,只有不断我们要提高个人
的人生境界,才能实现更大的理想。
七、课文小结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
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八、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体会写成一两百字的感想
【板书设计】
东海之大乐
庄子重点词句
辩望洋少轻虚莫己若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又奚以自多多受气河伯:自满
海神若:谦虚
自叹不
自多
自惭
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