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土壤渗水性实验报告作文
土壤渗水性实验报告作文
搞了个土壤渗水性实验,真挺有意思的!不同土壤吸水速度差
别太大了,沙土就像个漏斗,水一倒下去就溜了;黏土呢,就像个
慢动作回放,水一点点往里渗。
湿度这玩意儿也挺关键的。
湿润的土壤就像海绵,吸水超快;
干的土壤就像块硬纸板,水都不乐意往里钻。
看来浇水也得看土壤
心情啊!
土壤里那些小颗粒,大小不一样,渗水效果也不同。
颗粒大的,土壤就松松的,水容易渗进去;颗粒小的,土壤就紧紧实实的,水
都挤不进去。
还有啊,土壤里要是有很多有机物,那渗水就更快了。
就像咱
们吃顿好的,身体就更有活力一样,土壤吃了“好东西”,也更有
劲儿吸水了。
总的来说啊,土壤渗水性这事儿挺复杂的,得考虑好多因素。
不过这次实验也让我明白了个道理,要想让植物长得好,得先了解
它们的“胃口”,看它们喜欢什么样的“饭菜”。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土壤渗吸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了解。
2.了解土壤质地对土壤渗吸速度的影响。
3.掌握土壤渗吸速度的常规测定方法及装置原理。
二、实验设备水在土壤中入渗分为有压入渗和无压入渗。
如漫灌、畦灌和沟灌都属于有压入渗。
喷灌、滴灌属于无压入渗。
本试验是模拟有压入渗条件下,土壤渗吸速度的测定。
本试验为室内试验,试验装置如图4-1-1。
试验仪器大体分为由两部分,即试样渗吸桶和供水马氏瓶。
双环入渗试验的外环外径为15cm,内径14cm;内环的外径直径10cm,内径直径9cm,高15cm。
安装后要求内环环顶端与渗吸筒齐平,下端插入土内10cm。
试验桶正上方为自动供水箱(即为马氏瓶),使内环保持稳定的水层深度。
供水马氏瓶外径6cm,内径5cm。
此外再配备秒表、水桶、水勺和刮土板等试验用具。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1.实验准备工作a.人员分工每组实验人员3~5人,其中一人计时兼指挥,一人读取供水水位数值,一人加水,其余人员做记录和观察渗吸规律。
b.准备工作和内环一并称重,(1)测量试样桶容积V,按欲模拟土壤干容重干M。
计算出干土重'(2)将筛网贴紧桶底铺好,然后开始填装。
土样一般分5~6次填装,均匀夯实,层间要“打毛”。
土样全部装好后用刮板刮平表面,最后将马氏瓶安装好待用。
(3) 关闭供水箱(马氏瓶)的出水口,向水箱内注水,然后用胶塞密封注水进水口。
图4-1-1 试验装置示意图(4) 在试样图环内表层铺塑料薄膜,向环内注入约5cm深的水层,打开供水箱开关,用注射器抽水,直至马氏瓶能正常供水(目的是调节马氏瓶)。
(5) 检查秒表是否正常及回零位。
(6) 记录供水箱原始水位读数。
2. 实验方法及步骤试验人员必须精力集中,认真负责,在统一指挥下,分工协作,作好记录。
a.迅速抽取塑料薄膜,并开始记时水位数值。
b.读取第一分钟末供水箱的水位,按试验要求读取水位数值。
c.实验至渗吸速度稳定后(即每两次水位读数差相同),实验结束。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doc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对土壤入渗规律有大致了解,并且利用测的数据绘出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和时间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直径4.5cm的土柱圆筒、宽5cm长4cm的马氏瓶三、实验步骤:(1)把准备好的土装入圆筒中,每装5cm就夯实一次,直至土的的顶端位于圆筒进水孔的下缘。
(2)检测马氏瓶是否漏气。
如果漏气就换试验设备或者用凡士林涂抹。
(3)将水灌入马氏瓶,把马氏瓶的出水孔和圆筒的进水口用橡胶管连接好,调节圆筒和马氏瓶的相对高度使得马氏瓶的出水孔刚好出水。
(4)读取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5)实验开始,量取土柱量筒中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的深度,分别读取实验开始后第1、3、5、7、10、15、20、25、30、35、40min钟时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6)根据马氏瓶的面积和圆筒的面积求出圆筒中从开始到不同时刻的累积入渗量I,画出土壤累积入渗量I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i和时间的关系。
四、实验数据: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深度为1cm五、数据分析:i/012345651015202530354045入渗时间t/min土壤累积入渗量I 和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根据土壤累积入渗量I 和时间t 的拟合函数求导得到土壤入渗强度i 和时间t 的关系00.050.10.150.20.250.30.350.40.451020304050入渗时间t/min土壤入渗强度i/cm·min土壤入渗强度i 和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六、 体会:1. 土壤渗流试验看似简单,不过做成功很难。
实验室中大多数仪器损坏。
实验条件艰难,但是还是尽量利用实验室中的其他条件勉强把实验做完了。
2.土壤入渗要现实土壤足够湿润,然后才能开始记录试验数据,否则会出错。
3.土壤入渗强度开始较强,后来变小,逐渐稳定。
地埋滴灌点源入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实验研究
地埋滴灌点源入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实验研究你知道吗,土壤中的水分就像我们家里的空气,能不能“呼吸”可全看土壤的“脾气”了。
就拿滴灌技术来说,咱们常说“水滴石穿”,滴灌其实就是把水一点一点地、精确地送到土壤里,目的就是让水分能更均匀、更深入地滋润土壤,让植物喝到最需要的水分,水也不浪费,土壤也不干。
可别看这个小小的滴灌系统,背后可是藏着不少的学问呢。
地埋滴灌可不是什么随便滴滴水那么简单,得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你看,它是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将水送到植物根部,这样就能减少蒸发,也能避免水分表面流失。
不过,有一个问题来了——土壤到底怎么吸收这些水分?水是从地下进入土壤的,可土壤又不是水管道,水进得了,怎么才能往下渗透、扩散,滋润到根部,是一个大难题。
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平时拧水龙头,水流得太急容易溅得到处都是,水流太慢呢,又像干旱地区的河流,慢得让人抓狂。
要是咱们研究一下这个入渗过程,你会发现,水进入土壤的速度和土壤的种类、湿度、结构都有关系。
比如沙土就很“开通”,水进得快;而黏土呢,它就像是那个慢吞吞的排队员,水一进去,反倒不容易流动。
这样一来,水在土壤里的分布就不均匀,想让植物的根部能够均匀地吸到水,就得知道它们的“脾气”了。
要想搞清楚这一切,科学家们可真是煞费苦心。
为了弄清楚水是怎么在土壤里运动的,他们专门做了实验,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地埋滴灌系统,研究水分在土壤中的入渗规律。
这些实验就是通过模拟各种环境条件,看水在不同的土壤中到底如何流动、扩散、渗透。
就像厨师调配菜肴,咱们得知道每种食材的特性,才能做出一桌好菜。
土壤也一样,必须了解它的吸水能力和渗透能力,才能让滴灌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些实验就像调皮的小孩子,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步会做什么。
不同的土壤,水在其中的流动性和入渗深度也各不相同。
有的地方水进得快,流动也快,结果水可能就不见了;有的地方呢,水进得慢,虽然能保持一段时间,但根部可能就喝不到。
就像你说的,跟着流水走的狗,永远不知道水源究竟在哪儿。
土的渗透试验实验报告(共9篇)
土的渗透试验实验报告(共9篇)一、介绍土渗透试验是土壤工程中常见的测试方法,用于研究土的渗透性和渗透系数,这些信息对于安全可靠的建设,如水工、桥梁、高层建筑,都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土方试验通常都会考虑到其渗透性,所以土渗透试验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试验方法1、采样:将土样在试验前进行集中加压,然后用空心钻头采取土样数量,并使样土略微浸润湿,让它再次加压,以确保试验时水分挥发后土样的容量不会发生改变。
2、装配装置:将静水压测试装置组装完毕,并用胶制尿素将试验装置的内表面润湿、用干燥剂防止水分挥发,并将试件放入加压管中,用胶带密封尽可能完全密闭;3、开展渗透试验:启动油泵,使水压升至设定值,试验维持30分钟,启动计算器,记录压力变化;4、计算渗透系数:取渗透试验结束后30分钟之间压力变化率,并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渗透系数,得出结论。
三、安全措施1、在实验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安排,确保安全;2、实验操作要注意安全,不能擅自拆动仪器;3、试验应保持室温恒定,应注意防止测量时水分太多或太少;4、试验过程中土样内的水压不可超过试件负荷容量,避免土样试件受损;5、土样完成实验后应及时收回,以防土样因潮温变化而引起变形。
四、结果根据本次试验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试件的渗透系数为1.22×10-10m/s,说明试件的渗透性较差,渗透速率较慢。
五、讨论根据本次的渗透试验可以看出,被测土的渗透性较差,渗透速率较慢。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推断出土的密实程度非常高,或者其中存在的有相当多的矿物质,将水分阻止在土层中不能流动。
六、结论七、参考文献[1]熊浩.土工试验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八、致谢在此,我们衷心感谢领导在本次渗透实验中给与的指导和帮助。
九、附录(图表列出)。
土壤渗透速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土壤渗透速率实验旨在测定土壤在不同条件下渗透水的能力,分析影响土壤渗透速率的因素,为土壤工程设计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渗透速率是指土壤在单位时间内渗透水的能力,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土壤横截面积的水量来表示。
实验中,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土壤样品渗透的水量,计算出土壤渗透速率。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选取不同质地、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样品,过筛后备用。
(2)实验仪器:渗透仪、电子天平、计时器、水杯、滴定管、蒸馏水、量筒等。
2. 实验方法(1)将土壤样品均匀铺设在渗透仪的土壤盒中,确保土壤层厚度一致。
(2)将土壤盒放置在渗透仪上,调整好水头高度。
(3)打开渗透仪,开始计时,记录渗透时间。
(4)待土壤渗透至预定深度后,关闭渗透仪,取出土壤样品,称量渗透前后的土壤重量。
(5)根据渗透前后的土壤重量差和渗透时间,计算出土壤渗透速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质地、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样品渗透速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数据如下:(1)沙土:渗透速率约为1.5 cm/h。
(2)壤土:渗透速率约为0.8 cm/h。
(3)粘土:渗透速率约为0.3 cm/h。
2. 结果分析(1)土壤质地对渗透速率有显著影响。
沙土的渗透速率明显高于壤土和粘土,这是因为沙土的孔隙度较大,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较快。
(2)有机质含量对渗透速率也有一定影响。
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其渗透速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从而降低土壤的渗透速率。
五、实验结论1. 土壤渗透速率受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沙土的渗透速率最高,粘土的渗透速率最低。
2. 在土壤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土壤渗透速率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土壤层厚度一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仪器需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土壤样品。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博士□基地班硕士□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结课论文封面(课程名称: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学位课☑选修课☐研究生年级、姓名 2 vccccccccccccc研究生学号 XXXXXXXXXXX所在学院(系、部) XXXXXXXXXXXXXXX学院专业学科农业工程任课教师姓名 XXXXXXXX考试日期考试成绩评卷教师签字处土壤入渗实验报告一、垂直入渗实验1、实验目的测定土壤的垂直入渗特征曲线,掌握测定方法。
了解土壤一维入渗特性,确定入渗条件下土壤累积入渗量曲线以及入渗速率数学表达式,用不同的入渗经验公式描述入渗速率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2、实验要求g/cm。
垂直入(1)土柱圆筒高约29cm,内径10cm。
控制装土容重为1.43渗过程中,进水端的水位由马氏瓶控制。
入渗过程中,观测不同时间的累积入渗量。
(2)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点绘入渗过程线(速度~入渗时间),确定饱和入渗速度k值。
(3)根据实验数据在双对数纸上点绘入渗曲线,确定α及k 值,写出该种土壤的入渗公式。
(4)略述土壤入渗过程,入渗性强弱,分析原因。
3、实验原理(1)实验利用马氏瓶供水并维持稳定水压;(2)对于均质土的入渗强度,已有若干计算公式,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求得解析解为:式中,i ——t 时刻的入渗速率;S ——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的特性常数,成为吸水率; f i ——稳定入渗率,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在非饱和土壤入渗初期,S 起主要作用,所以菲利普公式可以改写为: 考斯加可夫根据野外实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入渗强度与时间之间成指数关系,其形式为:式中,1i ——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a ——反应土壤性质与入渗初始时土壤含水率的经验常数;累积入渗量:)1(0110101)(αααα---=-===⎰⎰t i t i dt t i dt t i I tt4、实验仪器马氏瓶、玻璃土柱、天平、滤纸、秒表、烧杯5、实验方法和步骤(1)测量玻璃土柱的内径R =10cm ,控制土壤容重为1.43g/cm ,计算2cm 高土柱所需的土量g V m 8.2192)210(4.12=⨯⨯=⋅=πγ;(2)分层装土:在玻璃柱底部放入一片滤纸,然后装土。
土壤下渗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土壤下渗的特性,包括下渗速率、下渗深度和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下渗实验,分析土壤下渗的影响因素,为水资源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采集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包括沙土、壤土和黏土。
(2)实验仪器:土壤水分测定仪、量筒、漏斗、秒表、土壤筛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过筛,以去除杂质和有机物,得到均匀的土壤。
(2)实验分组:将土壤样品分为三组,分别代表沙土、壤土和黏土。
(3)实验步骤:①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放入量筒中,调整土壤厚度为5cm。
②将漏斗置于土壤上方,将一定量的水倒入漏斗,使水均匀分布。
③启动秒表,记录下渗至土壤饱和所需时间。
④测量下渗深度,计算下渗速率。
⑤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⑥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环境条件,如气温、湿度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土壤类型下渗特性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沙土、壤土和黏土的下渗速率分别为0.60mm/min、0.35mm/min和0.20mm/min。
可见,沙土的下渗速率最高,黏土的下渗速率最低。
这主要是因为沙土颗粒较大,孔隙度较高,有利于水分下渗;而黏土颗粒较小,孔隙度较低,不利于水分下渗。
2.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下渗特性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下渗速率为0.30mm/min,无植被覆盖的土壤下渗速率为0.25mm/min。
这说明植被覆盖对土壤下渗有显著影响。
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水性,从而促进水分下渗。
3. 影响土壤下渗的主要因素(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下渗有显著影响。
沙土、壤土和黏土的下渗速率依次降低,说明土壤质地是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之一。
(2)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前期含水量越高,下渗速率越低。
这是因为土壤孔隙度减小,水分难以下渗。
(3)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水性,从而促进水分下渗。
农田水利学实验报告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小组成员:章坤吴文波陈坤菲迪小组编号:2015.4.22一、数据处理菲利普公式拟合,用x替换t1/2,添加二次多项式函数趋势线,如下:则可得菲利普公式I t=2.33t1/2+0.044t。
渗吸系数S=2.33,稳定入渗速度i f=0.044。
考斯加可夫公式拟合如下:可得考斯加可夫公式:i=0.877t-0.89。
i1=0.877,a=0.89。
二、误差分析我们组共测了33组数据,其中有15组数据为无效数据,入渗强度为零。
马氏瓶恒定出流。
前期读数间隔时间为5秒,可能无法观测出数据变化。
下部进气孔的水泡也会影响液面,造成轻微的浮动,造成读数误差。
土筒装土时需要用木棒压实,难免会导致土体不均匀,土本身也不是完全均匀,进而导致入渗速度受到影响。
入渗路径的不断加长,从水柱面到入渗锋面的水势梯度逐渐减小,所以入渗强度也在不断减小。
湿润锋深度的读取是根据贴在土筒外壁上的方格纸细条,细条无法保证完全竖直的贴在上面,入渗过程中用笔标记难免有误差,读取的时候数方格数来确定湿润锋深度不仅麻烦,也会造成误差。
另外,尽管在土样上面垫了一层滤纸,但仍无法保证完全的均匀下渗,所以湿润锋并非水平,读取时无法避免误差。
计数的同学喊读数的时候,读数的同学会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和读数时间,会导致数据和时间不是十分匹配。
三、实验感受与建议我们组共计做了四次实验,前三次均告失败。
第一次开启阀门后水并没有下渗,经老师提醒发现软管与玻璃管接口处会堵塞,用细铁丝疏通后,进行了第二次实验。
第二次软管与玻璃管接口处竟然断了,仔细一看发现软管的接口是粘在玻璃管的孔口,稍微折腾下便脱落了。
第三次实验前,在把软管接到玻璃管的接口上之前先测试开启阀门水流是否正常流出,测试正常,结果接到玻璃管上时,水流依旧没有下渗,由于已倒入水头,所以需要重新装土样。
第四次水流终于正常下渗。
实验建议:1、马氏瓶与玻璃管在已确定水头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固定在一起,可以省却实验前测试水头;2、玻璃管外壁是否可以标上刻度,省却读取湿润锋深度还要靠方格纸的麻烦;3、软管与玻璃管的接口是否可以与玻璃管做成一体,并在内壁开口处适当扩大,避免堵塞。
室内土壤渗透实验报告
室内土壤渗透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在不同条件下的渗透性能,为土壤渗透机理研究以及农田灌溉、建筑工程等领域提供参考数据。
2. 实验材料和设备2.1 实验材料- 三种不同土壤类型:A土、B土、C土,分别表示沙壤土、壤土和粘壤土。
- 清水2.2 实验设备- 圆柱形渗透仪- 针状探头- 称量器- 计时器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 将圆柱形渗透仪洗净并放在水平放置的实验台上。
- 将针状探头插入渗透仪上方,并固定好。
3.2 实验过程1. 取一个干燥的三角锥形容器,并称重得到容器质量。
2. 将待测土壤取出,并通过筛网过滤掉粗颗粒。
3. 将筛好的土壤均匀放置在容器内,使其高度略高于容器高度,并记录容器加土壤后总质量。
4. 在容器顶部加入清水,使其覆盖土壤表面。
5. 打开渗透仪上方开关,使渗透仪内的水开始渗透至土壤中。
同时,启动计时器记录时间。
6. 当水从土壤下渗至渗透仪内时,停止计时,并记录下透水时间。
7. 移除渗透仪上方开关,将土壤从容器中取出,称重得到土壤湿重。
8. 将土壤放置在通风条件下自然干燥,然后称重得到土壤干重。
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渗透性能指标计算根据实验过程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以下渗透性能指标:- 土壤含水量(SW):(土壤湿重-土壤干重) / 土壤干重- 水分入渗速率(IR):(土壤湿重-容器质量) / 透水时间4.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得到的渗透性能指标,可以对不同土壤类型的渗透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在此可以比较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入渗速率,分析它们的差异性,并结合其物理性质进行解释。
5. 结论通过本次室内土壤渗透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不同土壤类型的渗透性能存在差异,在相同条件下,粘壤土的渗透性能较差,而沙壤土和壤土的渗透性能较好。
- 渗透性能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地和水分入渗速率的重要指标,对农田灌溉和建筑工程中的土壤渗透性状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级科学上册土壤的渗水能力实验报告单.doc
实验 土壤的渗水能力
动 名称
口
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烧杯 3 个、三种不同的土
表 仪器 壤、水、纱布、细线、剪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达 名称
动方
1) 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
手 法 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 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操 步 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作骤
3) 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 从沙质土中渗出的水最多,其次是壤土,最少的是黏质土。
现象
动
口
表
达
实验 结论
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一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一土壤渗透性的测定目的要求径流对土壤的侵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而透水性强的土壤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表径流量。
土壤透水性强弱常用渗透率(或渗透系数)表示。
当渗透量达到一个恒定值时的入渗量即为稳渗系数。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测定土壤渗透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基本原理由图可以看出,在降雨初期一段时间(几分钟)内,土壤渗透速率较高,降雨量全部渗入土壤,此时土壤的渗透速率和降水速率等值,没有地表径流产生。
随着降雨时间延长、土壤含水量增高,渗透速率逐渐降低,当渗透速率小于降水速率时,地表产生径流。
仪器设备环刀(200cm3,h5.2,Φ7.0cm),量筒(100及50ml),烧杯(100ml),漏斗、漏斗架、秒表等。
方法步骤一、在室外用环刀取原状土,带回实验室内,将环刀上、下盖取下,下端换上有网孔且垫有滤纸的底盖并将该端浸入水中,同时注意水面不要超过环刀上沿。
一般砂土浸4~6h,壤土浸8~12h,粘土浸24h。
二、到预定时间将环刀取出,在上端套上一个空环刀,接口处先用胶布封好,再用熔蜡粘合,严防从接口处漏水,然后将结合的环刀放在漏斗上,架上漏斗架,漏斗下面承接有烧杯。
三、往上面的空环刀中加水,水层5cm,加水后从漏斗滴下第一滴水时开始计时,以后每隔1,2,3,5,10,……t i……t n min更换漏斗下的烧杯(间隔时间的长短,视渗透快慢而定,注意要保持一定压力梯度)分别量出渗入量Q1,Q2,Q3,Q5……Q n。
每更换一次烧杯要将上面环刀中水面加至原来高度,同时记录水温(℃)。
四、试验一般时间约1h,渗水开始稳定,否则需继续观察到单位时间内渗出水量相等时为止。
结果计算⑴渗出水总量(Q) )1(10)(321)( SQ Q Q Q Q n mm ⨯+++=式中:n Q Q Q Q ,,,321----------每次渗出水量ml ,即cm 3S-----------渗透筒的横断面积cm 210----------由cm 换算成mm 所乖的倍数这样就可算出当地面保持5cm 水层厚度时,在任何时间内渗出水的总量。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河海大学土壤入渗实验报告班级: 农水2班土壤入渗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对土壤入渗规律有大致了解,并且利用测的数据绘出土壤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与时间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直径4、5cm的土柱圆筒、宽5cm长4cm的马氏瓶、托盘、烧杯、天平、直尺、滤纸、秒表、疏松土壤、自来水。
三、实验步骤:1)把准备好的土装入圆筒中,每装5cm就夯实一次,直至土的的顶端位于圆筒进水孔的下缘。
2)检测马氏瓶就是否漏气。
如果漏气就换试验设备或者用凡士林涂抹。
3)将水灌入马氏瓶,把马氏瓶的出水孔与圆筒的进水口用橡胶管连接好,调节圆4)筒与马氏瓶的相对高度使得马氏瓶的出水孔刚好出水。
5)读取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6)实验开始,量取土柱量筒中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的深度,分别读取实验7)开始后第1、3、5、7、10、15、20、25、30、35、40min钟时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8)根据马氏瓶的面积与圆筒的面积求出圆筒中从开始到不同时刻的累积入渗量I,画出土壤累积入渗量I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i与时间的关系。
四、实验数据:见后附页。
五、数据分析:I f=0、20 cm/min ;S=2、44 ;I1=1、22 cm/min ;Ɑ=0、51 。
入渗强度-时间曲线图入渗强度-时间双对数曲线图湿润锋深度与时间关系图时间t/min湿润锋深度/mm F=38、5×t0、563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土壤累积的入渗深度与入渗水量不断增大,初始时刻增加较快,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土壤累积的入渗深度与入渗水量增长速度减缓。
土壤入渗强度随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减小,在初始时刻减小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趋近于某一稳定值,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入渗路径的不断加长,从水柱面到入渗锋面的水势梯度逐渐减小所以入渗强度也在不断减小,最后接近于该种土壤的渗透系数。
六、注意事项:1.土壤入渗要现实土壤足够湿润,然后才能开始记录试验数据,否则会出错。
土渗透试验实验报告
土渗透试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土壤的渗透性质,了解土壤中水分的渗透能力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实验原理土壤的渗透性是指水分通过土壤的能力。
渗透性取决于土壤颗粒的形态、颗粒间的间隙、孔隙内部的连接性及土壤含水量等因素。
常用的土壤渗透性指标有渗透系数、渗透速率和持水能力等。
本实验采用土渗透试验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土壤中水分的渗透情况,测量渗透速率和渗透系数,以评估土壤渗透性能。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收集所需实验设备和土样,确保实验仪器能正常运行。
2. 试验土样采集随机采集代表性的土样,在现场取得土壤样品。
3. 准备试验设备准备好试验装置,包括渗透仪、水桶、水泵、测量尺、台秤等。
4. 渗透试验操作将装置组装好,将土样放入装置中,调整土样的高度和宽度,使其紧密贴合。
倒入一定量的水,开始进行试验。
5. 观察和记录观察土壤中水分的渗透情况,记录下开始和结束时的水位差,记录时间和渗透速率。
6.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土壤的渗透系数、渗透速率以及持水能力等指标。
7.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壤的渗透性质及其对水分的保持能力。
实验结果与讨论渗透速率和渗透系数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土壤的渗透速率和渗透系数,结果如下:- 渗透速率:X cm/h (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填写)- 渗透系数:Y cm/s (根据实际计算结果填写)渗透能力根据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土壤的渗透能力及其对水分的保持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根据实际分析结果填写)- 土壤的渗透速率较快/较慢,具有很好/较差的渗透性。
- 渗透系数表明土壤的渗透性能很高/较低。
- 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强/较弱,对水分的保持能力较好/较差。
结论通过本次土渗透试验,我们对土壤的渗透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的渗透能力对水分的保持能力有很大影响,渗透系数是评估土壤渗透性的重要指标。
实验的结果对土壤的水文性质和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下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下渗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下渗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含水量对下渗的影响。
4. 研究下渗过程中土壤水的动态变化。
二、实验原理下渗是指水分从地表渗入到地下的运动过程。
下渗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下渗面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
下渗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供水强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和土壤含水量等。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土壤的下渗速率,分析下渗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沙土、壤土、黏土)- 蒸发皿- 玻璃棒- 量筒- 滴定管- 电子天平- 秒表- 下渗实验装置(包括下渗池、土壤样品盒、进出水口等)2. 实验仪器:- 下渗实验装置- 雨量计- 水分测定仪- 土壤水分仪四、实验方法1. 准备土壤样品:分别取沙土、壤土、黏土样品,过筛后备用。
2. 测定土壤含水量:使用土壤水分仪测定不同土壤样品的初始含水量。
3. 设置实验装置:将下渗实验装置放置在平稳的实验台上,连接进出水口。
4. 进行下渗实验:- 将土壤样品放入土壤样品盒中,确保土壤表面平整。
- 用滴定管向土壤表面缓慢滴加定量水,模拟降雨过程。
- 记录下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下渗量,计算下渗速率。
- 每种土壤样品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绘制下渗曲线,分析下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含水量对下渗速率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下渗曲线分析:- 沙土的下渗速率较快,壤土的下渗速率次之,黏土的下渗速率最慢。
- 下渗速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直至达到饱和状态。
2. 不同土壤类型对下渗的影响:- 沙土质地松散,孔隙度大,有利于水分下渗。
- 壤土质地适中,孔隙度和保水能力较好,下渗速率介于沙土和黏土之间。
- 黏土质地紧密,孔隙度小,保水能力强,下渗速率最慢。
3. 土壤含水量对下渗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越高,下渗速率越快。
-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下渗速率趋于稳定。
土壤渗透试验实验报告
土壤渗透试验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通过土壤渗透试验,了解土壤孔隙结构和渗透能力,为农田治理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2. 实验原理土壤渗透试验是通过浸渗水分进入土壤,测量其渗透速率和渗透量来评估土壤渗透能力的试验方法。
土壤渗透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水分通过土壤垂直渗透的能力。
3. 实验材料和设备- 土壤样品- 可测量渗透速率和渗透量的渗透仪器- 试验容器和水源4. 实验步骤1. 准备土壤样品:从待测区域中采集土壤样品,并将其晾干或保持自然状态。
2. 准备试验容器:将试验容器清洗干净,并确保其底部有足够的孔隙用于排水。
3. 安装渗透仪器:将渗透仪器安装在试验容器上,并将底部孔隙堵塞,确保水只能从土壤顶部进入。
4. 加入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均匀地填入试验容器中,注意不要压实。
5. 测量渗透速率:打开水源,让水从渗透仪器顶部进入土壤,记录水从土壤中渗透到底部孔隙的时间,并计算出渗透速率。
6. 测量渗透量:持续浸泡一段时间后关闭水源,将渗透仪器取下,测量底部孔隙中积累的水量,并计算出渗透量。
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我们进行了一次土壤渗透试验。
测得渗透速率为10 mL/min,渗透量为200 mL。
根据实验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试验了解土壤渗透能力。
根据渗透速率和渗透量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该土壤的渗透能力较好,水分能够较快地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层。
这对于农田灌溉和地下水补给而言非常有利。
6.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土壤渗透试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是评估土壤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
2. 测得的渗透速率为10 mL/min,渗透量为200 mL,说明该土壤的渗透能力较好。
3. 了解土壤渗透能力对于农田治理和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7. 实验总结与改进本次土壤渗透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是,仍有一些改进的空间:1.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试验条件的一致性,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野外入渗试验
野外土壤入渗实验一、实验目的1.分析饱和供水条件下野外包气带下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2.测定包气带土壤渗透系数,认识渗透系数等参数在农田灌溉及水土保持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在内环中保持一定水层厚度(2-5cm),则入渗试验时,入渗水的水力梯度I为:(Hk+Z+L)/L≈1 (1)则渗透系数:k=Q/F=V (2)当单位时间渗入水量Q固定不变时,就可根据下式计算此时的渗透速度VV=Q/F=k (3)即稳定时段的下渗速度就是野外入渗试验所求包气带的渗透系数三、实验装置本实验的主要装置见图1。
图1 实验装置图1.水口橡皮塞;2.马氏桶;3.三脚架支点;4.过度段;5.进气阀门6.进气孔;7.放水阀门;8.连接软管;9.内环环体;10有机玻璃底环;11.排水胶塞;12.定位钉;13.土体;14.加压环;15.标尺注:(1)马氏桶内径160mm;(2)渗水环直径300mm,供水装置截面面积15cm2,高25cm。
四、实验步骤(1)马氏桶安装和调试关闭马氏桶两个进气阀门和一个放水阀门。
拔掉灌水口的橡胶塞,用漏斗和水勺向马氏桶中加水。
当桶中水位超过标尺零点时,停止加水,塞进灌水口橡胶塞。
微开放水阀,使马氏桶内减压,直至放水咀不连续出水为止,关掉放水阀。
此时打开两个进气阀,则进气发出口可能有少量水溢出,直到进气阀应停止溢水。
微开放水阀,进气咀中水位应该下降,并有空气通过进水咀进入马士桶中(观察的原则是:放水阀有连续水流流出,而进气咀无水溢出)。
确认后,马氏桶即处于待用状态。
(2)双环的安装试验地面稍加修整后,放上内环,将加压帽放在内环上,用大锤打击加压帽。
当内环上三个定位片与地表平齐后,内环入土即告完成。
之后将外环与内环基本同心的打入土体。
(3)设备连接将有机玻璃环装入内环中,其细管应与进水咀相对应。
使有机环处于高位,用销钉固定。
用橡胶塞将环底中部塞上。
将马氏桶放在内环和外环(或土埂)之间,其底部应距地表1~3cm。
土壤渗析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渗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土壤渗析仪器的操作技能;3. 分析土壤渗滤过程中物质的迁移规律,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渗析实验是研究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和分布规律的重要方法。
实验原理如下:1. 土壤渗析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土壤中的物质在水分的作用下,通过土壤孔隙和毛细管作用,从土壤表层向深层迁移的过程。
2. 渗析实验方法:将一定量的土壤样品放置于渗析仪中,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水分和土壤中的物质通过渗析膜,实现物质分离和浓度梯度分布。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土壤渗析仪、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移液管、烧杯、滤纸、量筒、pH计等。
2.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蒸馏水、NaCl溶液、酚酞指示剂、甲基橙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土壤样品: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磨细,过筛,备用。
2. 准备渗析膜:将渗析膜剪成适当大小,浸泡在蒸馏水中,去除膜表面的杂质。
3. 设置渗析实验:将土壤样品放入渗析膜内,加入适量蒸馏水,确保样品充分浸泡。
4. 测定初始土壤溶液pH值:使用pH计测定土壤溶液的pH值,记录数据。
5. 设置恒温水浴:将渗析仪放入恒温水浴锅中,设定温度为25℃,保持恒温。
6. 测定渗滤液pH值:每隔一定时间,使用pH计测定渗滤液的pH值,记录数据。
7. 观察土壤样品的变化:观察土壤样品在渗滤过程中的颜色、质地等变化,记录数据。
8. 计算渗滤液浓度:使用移液管取一定体积的渗滤液,测定其浓度,记录数据。
9.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渗滤液pH值和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渗滤液pH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显示,在实验过程中,渗滤液pH值逐渐升高,表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逐渐迁移至渗滤液中。
(2)渗滤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显示,在实验过程中,渗滤液浓度逐渐降低,表明土壤中的溶质逐渐迁移至渗滤液中。
2. 分析:(1)土壤渗析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物质在水分的作用下,可以迁移至渗滤液中,实现物质分离和浓度梯度分布。
土壤漏水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壤漏水问题日益突出。
土壤漏水不仅会导致水资源浪费,还会影响土壤结构和肥力,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
为了探讨土壤漏水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本实验对土壤漏水现象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漏水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 探讨土壤漏水的防治措施。
3. 评估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漏水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采集不同质地、不同坡度的土壤样品,包括砂土、壤土和黏土。
(2)实验仪器: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筛、塑料盆、水桶、计时器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水分测定: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不同土壤样品的含水量。
(2)土壤漏水试验:将土壤样品放入塑料盆中,模拟自然降雨条件,测定土壤漏水速率。
(3)土壤改良试验:分别对土壤样品进行有机肥、石灰、磷肥等不同改良措施,然后测定土壤漏水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漏水原因分析(1)土壤质地:砂土质地较松,孔隙度大,易发生漏水现象;黏土质地较紧,孔隙度小,漏水现象相对较少。
(2)坡度:坡度越大,土壤漏水现象越严重。
(3)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不良,孔隙度大,易发生漏水现象。
(4)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过多,易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孔隙度增大,从而引起漏水。
2. 土壤漏水防治措施(1)改善土壤结构:通过增施有机肥、石灰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减少漏水现象。
(2)调整耕作方式:合理轮作、深耕、覆盖等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3)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土壤结构。
3.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漏水的影响(1)有机肥: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漏水现象。
(2)石灰: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漏水现象。
(3)磷肥:磷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作物生长,但过量施用磷肥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加剧土壤漏水现象。
土壤入渗速度测定实验
实验一 土壤入渗速度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特土壤的垂直入渗特性曲线。
2.掌握测定土壤吸渗和入渗速度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考斯加可夫公式:i t =i 1t -a ---------------------------- (1) i t ——入渗开始后时间t 的入渗速度;i 1——在第一个单位时间土壤的渗透系数,相当于t =l 时的土壤下渗速度; a —指数。
对公式(1)取对数得lgi t =lgi 1-a·lgt ----------------------- (2) 实测的lgi t ,lgt 点应成直线关系,取t=1时的i 值,极为i 1,该直线的斜率为a 值。
计算时t a ,t b 时刻对应i a ,i b ,代入下式得ba ba t t i i a lg lg lg lg --=----------------------- (3)若已知i 1,a 值也可以按下述方法推求,有式(1)积分得ata tt ai dt t i idt I ---===⎰⎰110101----------------------- (4)I 为时间t 内总入渗量(累积入渗量),由实测数据得出,由于i 1已知,故a 可以求出。
该法的缺点时很难测定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三、实验设备 1.土壤入渗仪:一套; 2.秒表:一只 3.量筒、滤纸、烧杯 4.排水管5.接渗瓶四、实验步骤1.装土:将玻璃管从入渗仪上取下,底部放入一片滤纸,然后装土,在装土期间,用木棒稍捣,要求土样均匀,装土至玻璃管即可,再在土样上部放入一张滤纸,把玻璃管与入渗仪连接好。
2.加水:关闭水阀,打开排气阀,用烧杯向加水槽加水,使量桶里的水位到达到一定刻度处,然后关闭排气阀。
3.建立水头开始实验:用烧杯迅速向玻璃管加水至玻璃管上标线,水头建立后,立即打开供水阀,同时打开秒表计时,三者要求同时进行,动作要迅速、准确、细心。
4.记数:实验开始后秒表不能中断,要求每隔1分钟1次,共读10次,再每隔2分钟读1次,共读10次,再每隔3分钟读1次,共读5次,以后每隔5分钟读1次,直到两相邻时段内,读数差值相等,说明土壤入渗已经达到稳定,即停止实验,记录项目为记录表中的第l项和第2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土壤渗吸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了解。
2.了解土壤质地对土壤渗吸速度的影响。
3.掌握土壤渗吸速度的常规测定方法及装置原理。
二、实验设备
水在土壤中入渗分为有压入渗和无压入渗。
如漫灌、畦灌和沟灌都属于有压入渗。
喷灌、滴灌属于无压入渗。
本试验是模拟有压入渗条件下,土壤渗吸速度的测定。
本试验为室内试验,试验装置如图4-1-1。
试验仪器大体分为由两部分,即试样渗吸桶和供水马氏瓶。
双环入渗试验的外环外径为15cm,内径14cm;内环的外径直径10cm,内径直径9cm,高15cm。
安装后要求内环环顶端与渗吸筒齐平,下端插入土内10cm。
试验桶正上方为自动供
水箱(即为马氏瓶),使内环保持稳定的水层深度。
供水马氏瓶外径6cm,内
径5cm。
此外再配备秒表、水桶、水勺和刮土板等试验用具。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1.实验准备工作
a.人员分工
每组实验人员3~5人,其中一人计时兼指挥,一人读取供水水位数
值,一人加水,其余人员做记录和观察渗吸规律。
b.准备工作
和内环一并称重,
(1)测量试样桶容积V,按欲模拟土壤干容重
干
M。
计算出干土重'
(2)将筛网贴紧桶底铺好,然后开始填装。
土样一般分5~6次填装,
均匀夯实,层间要“打毛”。
土样全部装好后用刮板刮平表面,最后将马
氏瓶安装好待用。
(3) 关闭供水箱(马氏瓶)的出水口,向水箱内注水,然后用胶塞密
封注水进水口。
图4-1-1 试验装置示意图
(4) 在试样图环内表层铺塑料薄膜,向环内注入约5cm深的水层,打
开供水箱开关,用注射器抽水,直至马氏瓶能正常供水(目的是调节马氏瓶)。
(5) 检查秒表是否正常及回零位。
(6) 记录供水箱原始水位读数。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试验人员必须精力集中,认真负责,在统一指挥下,分工协作,作好记录。
a.迅速抽取塑料薄膜,并开始记时水位数值。
b.读取第一分钟末供水箱的水位,按试验要求读取水位数值。
c.实验至渗吸速度稳定后(即每两次水位读数差相同),实验结束。
3. 注意事项
a.供水箱出水口必须淹没在内环水面以下0.5~1.0cm。
b.水位读数要读取每分钟末的数值,该数是计算渗吸规律重要的参数之一。
c.试验开始时迅速向外环加水至0.5~1.0cm时,使内外环水位大致保持相同水深,但外环加水不计入总量。
d.内环的供水量,由水箱上的标尺读数换算获取。
四、试验原理及资料分析整理
1.试验原理
根据土壤水分运动的土壤物理性质可知,渗吸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所以可以在双对数纸上求得该线性关系的斜率,从而获得渗吸规律计算公式。
2.实验资料分析与整理
a .首先计算各时段末的渗吸水量和渗吸速度。
b .在方格纸上点绘渗吸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找出正k ~T 中的一般规律(图4-1-2所示)。
c. 双对数纸上点绘渗吸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4-1-3。
图4-1-2 k ~T 曲线 图4-1-3 lgk ~lgT 曲线
d .在双对数曲线(直线)上求出该直线的斜率lgθ值。
i
T i T T k k lg lg lg lg lg --==θα (4-1-1) e .计算第一个单位时段末的土壤渗吸速度1k 。
f .计算土壤在时间T 内的总吸水量。
αα
--=111T k H T (以水深计) (4-1-2)
g. 计算平均渗吸速度:
T
H k T T = (4-1-3) h. 误差计算
误差计算即为理论计算水量与实测水量的比值,其值应小于等于5.5%为符合要求。
计算公式:
T
T H H H e -=≤5.5% (4-1-4) 式中:()210S S h h H T -=实测T 时段吸水总量;
1S —马氏瓶面积(cm 2);
S—试样桶内环面积(cm2)。
2
五、实验结果分析
1. 分析土壤渗吸速度的一般变化规律。
2. 分析土壤质地对渗吸速度的影响。
3. 分析土壤容重、含水量对渗吸速度的影响。
六、实验示例
某次渗吸实验基本资料如下表。
实验数据整理计算如表4-1-1。
在方格纸和双对数纸上分别点绘k~T和lgk~lgT曲线,见图4-1-4和图4-1-5。
图4-1-5 lgk~lgT曲线
表4-1-2 渗吸速度实验计算表
时间T (min) 马氏瓶读数
h(cm)
时段
t (min)
水位下降差值
h i(cm)
时段入渗水量
W i(cm3)
平均渗吸速率
k i(cm/min)
0 12.2
1 14.7 1.0 2.5 49.087 0.772
2 16.8 1.0 2.1 41.23
3 0.648
4 19.6 2.0 2.8 54.978 0.432 6 21.9 2.0 2.3 45.160 0.35
5 8 23.8 2.0 1.9 37.30
6 0.293 10 25.5 2.0 1.
7 33.379 0.262 12 27.1 2.0 1.6 31.416 0.247 14 28.5 2.0 1.4 27.489 0.216 16 29.
8 2.0 1.3 25.525 0.201 18 31.0 2.0 1.2 23.562 0.185 20 32.1 2.0 1.1 21.598 0.170 22 33.2 2.0 1.1 21.598 0.170 24 34.2 2.0 1.0 19.635 0.154 26 35.2 2.0 1.0 19.635 0.154 28 36.1 2.0 0.
9 17.671 0.139 30 36.9 2.0 0.8 15.708 0.123 35 38.9 5.0 2.0 39.270 0.123 40 40.8 5.0 1.9 37.306 0.117 45 42.6 5.0 1.8 35.343 0.111
50 44.3 5.0 1.7 33.379 0.105 55 46.0 5.0 1.7 33.379 0.105 60 47.6 5.0 1.6 31.416 0.099 65 49.1 5.0 1.5 29.452 0.093 70 50.5 5.0 1.4 27.489 0.086 75 52 5.0 1.5 29.452 0.093 80 53.4 5.0 1.4 27.489 0.086 85 54.8 5.0 1.4 27.489 0.086 90 56.1 5.0 1.3 25.525 0.080 100 58.7 10. 2.6 51.051 0.080 110 61.3 10.0 2.6 51.051 0.080 120 63.9 10.0 2.6 51.051 0.080 S 1—马氏瓶面积;S 2—试验桶内环面积
土壤在120分钟内总渗吸水量计算:
m in)/(772.01cm k =
10lg 100lg 08
.0lg 262.0lg lg lg lg lg 10
100100
10--=--=T T k k α=0.515 (4-1-4)
实验记录平均入渗值为:
229.16120515.01772
.01515.0111=⨯-=-=--
ααT k H t (cm) (4-1-5)
实验记录入渗总量:
967.15)2/9(
)2/5()2.129.63()(22
210120=⨯-=-=ππ
S S h h H (cm) (4-1-6)
误差计算:
61.1%100229.16967
.15229.16=⨯-=-=t
t H H
H e % (4-1-7)
误差值在允许范围之内,实验各参数结果正确,可以应用。
平均渗吸速度:
135.0120229
.16===T H k t
(cm/min)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