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长安大学资源勘查工程试验教学示范中心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 明确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了解构造地质学分析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概念: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3. 明确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2.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3. 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4. 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三、主要内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四、本章要点构造地质学的内涵;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的概念五、本章思考题1. 何为地质构造?2. 对地质构造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3. 什么是构造尺度和构造层次?各有哪些种类?第二章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教学目标1. 明确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表示法2. 了解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与底面2. 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3. 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4. 地层的接触关系5. 沉积岩中的软沉积变形构造6. 岩浆岩中的原生构造三、主要内容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的产状表示法;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标志;软沉积变形的种类;地层接触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构造意义;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即“V”字形法则)四、本章要点沉积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识别标志;软沉积物变形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五、本章思考题1. 走向、倾向和倾角的含义是什么?2. 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3. 如何在地形地质图上判定地层是否是水平地层?4. 沉积岩层有哪些基本的接触关系?如何识别它们?各反映了什么构造意义?5. 如何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6. “V”字形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 软沉积变形主要有哪些几种?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明确应力、应力状态的概念和特点2. 明确应力莫尔圆的含义与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2. 主应力、主方向和主平面的概念与应力状态3. 应力莫尔圆的概念与特点4. 应力场、应力轨迹与应力集中三、主要内容应力、正应力、剪应力的概念;主应力、主方向的概念;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的二维应力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四、本章重点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分析的莫尔圆;应力场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五、本章思考题1.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2. 单轴、双轴和三轴应力状态二维应力莫尔圆上任意一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 影响应力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四章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一、教学目标1. 明确应力、应变的概念和特点2. 明确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3. 明确影响岩石变形行为的外界因素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变形、位移和应变的概念2. 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3. 递进变形、全量应变与增量应变4. 岩石的变形阶段5.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外部因素三、主要内容变形(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和位移(平移、旋转、形变和体变);应变的度量(线应变与剪应变);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破裂变形;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应变椭球体的概念;旋转应变和非旋转应变;递进应变(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四、本章重点线应变和剪应变的概念;脆性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弹性、塑性和破裂变形);单剪与纯剪变形的概念;影响岩石变形特征的外界因素五、本章思考题1. 变形和位移各有哪几种方式?2. 线应变与剪应变、均匀应变与非均匀应变、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单剪与纯剪)、共轴递进变形与非共轴递进变形的含义是什么?3. 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各有何特点?4. 影响岩石变形特征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岩石变形的?第五章劈理、节理和线理一、教学目标明确劈理、节理、线理的类型和形成机制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劈理(1)劈理的结构特点与分类(2)劈理的成因(3)面理置换2. 节理张节理与剪节理的概念与特点3. 线理(1)小型线理与大型线理的主要类型(2)线理的成因三、主要内容劈理、线理、节理的概念与主要类型;劈理、节理、线理与褶皱、断层构造的相互关系;劈理、线理和节理的形成机制四、本章重点劈理、节理、线理的概念、主要类型和形成机制五、本章思考题1. 劈理按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与节理如何区别?2. 劈理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形成的?劈理有何应变意义?3. 常见大型线理构造有哪几种?它们是如何形成的?4. 张节理与剪节理如何区别?5. 共轭剪节理与主应力之间有什么关系?6. 如何利用层间劈理判断地层是否正常?第六章褶皱一、教学目标1. 明确褶皱的类型2. 明确褶皱的形成机制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褶皱要素2. 褶皱的形态3. 褶皱的分类4. 几种特殊类型的褶皱——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5. 褶皱的组合形式6. 褶皱的形成机制7. 叠加褶皱8. 褶皱作用的时间三、主要内容褶皱的几何学分析(褶皱要素、褶皱描述、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同沉积褶皱与底辟构造;褶皱的组合型式(侏罗山式褶皱)褶皱的形成机制(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和柔流褶皱作用);与褶皱伴生的劈理、擦痕等构造;褶皱层中的应力分布特征四、本章要点枢纽、轴面的含义;褶皱的几何形态分类;褶皱的产状分类;褶皱横截面形态分类;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褶皱中的应力分布与伴生构造;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不同褶皱作用机制形成褶皱的特点五、本章思考题1. 褶皱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褶皱要素)?2. 褶皱的形态有哪些类型?分类依据是什么?3. 褶皱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有哪些组合形态?4. 如何判定褶皱的形成时代?第七章断层概述一、教学目标1. 明确断层的类型和各类型的主要特点2. 明确断层的识别标志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断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要素2. 断层的类型及其应力环境3. 同沉积断层4. 断层的识别标志5. 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定三、主要内容断层的几何学要素(断层带、断层线与断盘)和运动学要素(位移);正断层、逆断层与平移断层的概念及其应力状态的Anderson 模式;断层岩;断层效应;断层的识别标志;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或反牵引构造);断距的确定;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同沉积断层的概念与特点断层分类;断层的运动学要素;断层的识别标志五、本章思考题1. 在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的存在?如何判断其性质?2. 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分别形成于何种应力环境中?3. 牵引构造与逆牵引构造有何不同?4. 怎样确定断层发育的时间?5. 同沉积断层有何特点?第八章伸展构造一、教学目标明确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2. 大陆伸展构造模式3. 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机制与表现4. 构造反转三、主要内容伸展构造的主要表现型式;地堑与地垒、断陷盆地、裂谷变质核杂岩、岩墙群的概念;大陆伸展构造的三种模式(纯剪式、单剪式和分层剪切或滑动模式);拆沉作用;构造反转四、本章要点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构造反转五、本章思考题1. 伸展构造主要有哪些表现型式?2. 伸展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哪几种?3. 伸展构造与挤压构造有哪些主要的差别?第九章逆冲推覆构造一、教学目标明确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2. 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3. 逆冲推覆的驱动机制4. 逆冲推覆与重力滑覆的区别三、主要内容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与组合型式;双重逆冲构造、反冲构造的概念;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分层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逆冲作用与褶皱作用(断弯、断展与断滑褶皱作用);逆冲推覆的驱动力、位移与速率;推覆与滑覆的差别;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四、本章要点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结构和分段性;逆冲推覆构造的驱动机制;断层相关褶皱理论1. 逆冲推覆构造有哪几种组合型式?2. 什么是双重逆冲构造?3. 什么是反冲断层与构造三角带?4. 逆冲推覆构造沿冲断方向可以分成哪几个带?5. 逆冲推覆构造有哪几种扩展方式?6. 何谓断弯褶皱作用、断展褶皱作用与断滑褶皱作用?7. 如何区别挤压推覆与重力滑覆?第十章走向滑动断层一、教学目标明确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和伴生构造的特点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左行走滑断层与右行走滑断层2. 走滑断层的几何学特征3. 走滑断层的形成环境4. 一种特殊的走滑断层——转换断层三、主要内容走滑断层的基本特点;走滑断裂带的弯曲部和端部的应力状态;拉分盆地与花状构造的概念与特点;雁列式褶皱与牵引式弯曲;走滑双重构造四、本章要点左行与右行、左阶与右阶的概念;走滑断层伴生构造;花状构造的概念五、本章思考题1. 走滑断层有哪些基本特点?2. 走滑断裂带弯曲部和端部有哪些应力状态?3. 拉分盆地有何地质特点?如何识别拉分盆地?4. 走滑双重构造与逆冲双重构造有何差别?第十一章韧性剪切带一、教学目标1. 明确韧性剪切带内特征的岩石类型和伴生构造特点2. 明确韧性剪切带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判定方法二、教学内容的结构1. 剪切带与韧性剪切带的概念2. 韧性剪切带的特点3. 糜棱岩的特点4. 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判别标志三、主要内容剪切带的类型(脆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的种类;鞘褶皱;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确定韧性剪切带和糜棱岩的概念;韧性剪切带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五、本章思考题1. 如何识别糜棱岩?2. 如何判断韧性剪切带的剪切方向?第十二章室内实习与课间野外实习本课程共安排了10次室内实习和1次课间野外教学实习。
地质大区域大地构造学课件01绪论及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概念
➢ 很多新的火山岩携带的大量下地壳包体也以 长英质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体。
因此现在一般理解的陆壳的下地壳成分仍以长 英质或花岗质成分为主。
大陆岩石圈成分的不均一性
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物性变化很大,缺乏一 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大陆岩石圈的组成上部是 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 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 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 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诸如活动断裂带的 宽度、震后响应和震间应变、造山带高度、沉 积盆地以及被动大陆边缘的下沉速度的差异等.
岩石圈成分结构
大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 自上而下: 1、远洋深水沉积 2、为基性枕状熔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 3、为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
群 4、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 5、橄榄岩(大洋岩石圈地幔)
陆壳成分结构的传统认识
对陆壳成分结构的新认识 (主要针对下地壳成分)
➢ 科拉半岛超深钻揭示,原预测的7km深处的 康拉德面并不存在,在该深度以下仍为斜长 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角闪岩 ,只是随着 深度增加角闪岩夹层增多。
(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 岩、中性高压变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 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
(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
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 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 课堂授课与文献查阅紧密结合 • 典型性与全面性的结合
课程总体安排
• 理论与术语体系 • 研究方法 • 基本轮廓 • 作业: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实例分析总结 • 考试: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重要区域大地构造类型基本特征 重要中国区域构造单元基本地质特征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一、引言工程地质作为应用地质学的分支,对于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以及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旨在为工程地质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
二、课程目标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工程地质勘查方法和技术;3.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问题;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课程内容1. 工程地质学概论- 工程地质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质勘查- 基本勘查方法和技术- 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写要求3. 地质工程环境- 地质地貌与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分类4. 地下水与水文地质-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治措施5. 岩土力学基础- 岩土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岩土材料的力学性质与试验6. 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的种类与特征- 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7. 工程地质勘探与监测技术- 岩土勘探与测试方法- 工程地质监测技术与实践8.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法- 工程地质风险评估与管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问题解决能力。
- 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实习,加强学生对于工程地质实际工作的了解和实践能力。
-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2. 评估方法-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 课堂测试:包括理论知识考察和实践应用题。
- 实践报告:对于实地考察和实验实习的报告撰写和答辩。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 《工程地质学导论》- 《岩土力学》- 《工程地质勘查技术》2. 参考资料:- 《工程地质学概论》- 《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 相关学术期刊和论文六、总结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工程地质勘察与分析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地质问题。
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 推荐教材:
2. 教学参考书:
Moore E. M. and Twiss R J., 1995. Tectonics.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Kent C. Condie, 1997. Plate Tectonics & Crustal Evolution (4th Edition). Condie,
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008094
课程名称:大地构造学/Tectonics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适用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
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地质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资源勘查程专业选修课。通过系统地学习大地构造学,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地球观,了解全球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初步掌握大地构造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启发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基本地质资料和各种相关知识来讨论大地构造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节 板块三联点
第五节 板块在球面上的运动
第六节 威尔逊旋回
第七节 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第八节 地学革命,板块构造学发展简史及其与经典大地构造学的比较
2.重点难点
重点:岩石圈板块划分、板块边界类型、威尔逊旋回。 难点:板块三联点和板块在球面上的运动
3.基本要求
了解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理解板块三联点和板块在球面上的运动,掌握岩
石圈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威尔逊旋回。
第五章 大陆边缘构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陆边缘及其类型
第二节 离散型大陆边缘与裂谷
大地构造——精选推荐
⼤地构造⼤地构造第⼀章绪论1、⼤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那些?区域⼤地构造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地构造理论来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古⽣代以来的区域⼤地构造基本特征。
区域⼤地构造学的基本内容:(⼀)阐述区域岩⽯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进⾏区域⼤地构造发展阶段分析;(三)对⽐分析,进⾏区域差异性分析;(四)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的具体特征,总结区域⼤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并进⼀步探索区域⼤地构造的发⽣、发展规律和地球动⼒;2、何谓历史-构造分析法,具体包括哪些?从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资料⼊⼿,按地史发展顺序,归纳不同⼤地构造发展阶段的特点,⽐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发展和转化,找出共性和个性,总结出地壳岩⽯圈发⽣发展演化规律。
(⼀)沉积特征分析:分析沉积组合类型和沉积组合系列,分析岩相古地理、海侵还退、岩层的接触关系、厚度、古⽓候、古⽣物地理分区等,从⽽研究各地质时期沉积区和剥蚀区的分布,各地区之间的构造分异,以及地史上出现⼤规模⼤陆分裂和碰撞,⼤洋的扩张和消亡;(⼆)岩浆活动分析:分析岩浆活动出现的时间,岩浆岩岩性、产状、活动⽅式、活动规模、岩⽯系列顺序等,以了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合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再造消失的海洋,确定不同性质的⼤陆边缘和⼤陆裂⾕带;(三)构造变形分析: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各时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间,从构造形态组合特点分析构造运动的强度及当时动⼒条件,从变形分布、⾛向等⽅⾯分析⼤陆碰撞带的位置、碰撞时间;(四)变质作⽤分析:根据变质岩的岩性、分布、时代确定变质岩类型、强度及其形成的构造意义,重塑⼤陆边缘性质、造⼭带分布以及地缝合线位置。
(五)成矿作⽤分析:结合矿产类型、空间分布和成矿时代,研究各种矿产成矿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指出成矿⼤地构造条件和找矿⽅向;(六)地球物理分析:通过深部地震测深、⼤地电磁测深、重⼒、磁⼒法了解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特征及其结构。
中国区域地质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
中国区域地质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作者:王盟李佐臣武永江裴先治黄喜峰李瑞保裴磊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37期摘要:专业课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薄弱环节。
如何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是大学专业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
该文以长安大学中国区域地质学课程为例,就当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取科学思维、家国情怀、能力自信、专业素养四个方面的育人元素,并对如何有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达到润物无声,但又拨弦有力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设计;教学实践;中国区域地质学;育人元素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192-05Abstract: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but also a weak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and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Regional Geology of China in Chang'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n,the paper extracts the four education elements of scientific thinking,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confidence i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silent but powerful.Keyword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teaching practice; Regional Geology of China; educating element“我是炎黃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的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我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先生用他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为我国乃至全球大地构造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地构造学说教程课件
保护与利用
通过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可以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同时公道利用 地下水资源,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
05
大地构造学的前沿问题与 展望
地球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深部结构研究
随着地球物理学和深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深部结构 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涉及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组成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力学的意义
地质力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地球 、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
地球动力系统
01
地球动力系统的概念
地球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
能以及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02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多种
气候变化与大地构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等过程。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和变化规律。
月球与火星的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对其大地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自身的构造 和演变历史。月球表面和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
02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意义
魏格纳提出,地球上原始的大陆是单 一的超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 的离心力导致大陆块从原始大陆分离 ,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了地壳的运动和演 变,为地质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又会 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演变。
土力学教学大纲长安大学
土力学教学大纲长安大学土力学教学大纲长安大学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土体的力学性质和力学行为,为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长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土力学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土体力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的掌握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大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土力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例如,学生应该了解土体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水文性质,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此外,教学大纲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土力学实验和数据处理。
通过这些目标的设定,教学大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教学大纲的内容主要包括土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基本理论方面,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土体的物理性质、土体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土体力学模型和土体的变形与破坏等内容。
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体的力学行为和力学性质,为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践应用方面,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进行土力学实验和实践操作,例如进行土体力学参数的测定、土体变形与破坏的观测和分析等。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最后,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
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等。
在讲授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示意图和实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土力学的基本理论。
在实验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土力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测,加深对土力学理论的理解。
在案例分析和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长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土力学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土体力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的掌握能力。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doc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2、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80,实验学时164、学分:55、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矿物岩石学》、《地层古生物学》6、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7、大纲执笔:地质基础教研室秦启荣8、大纲审批: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5年9月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它主要讲授岩层的原生构造,岩层的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构造形成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变形基础,地质构造的类型、基本要索概念,大地构造基本概念,各种后生的大、屮、小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以及各种构造的研究方法。
配合理论传授,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一般地质图、编图、识别与解释构造现象及文字叙述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主要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构造分析方法,为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奠定基础。
在教学屮应做到:室内、外反复实践,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测研究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学习本课程Z后,能判读、编制基本的构造地质图件,能应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推测地下隐伏构造,合理解释构造成因,为油气勘探开发建立正确的右油构造地质模型;能应用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分析盆地成因与构造发展演化特点。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理论教学:绪论(2学时)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构造地质学在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勘探屮的作用与意义;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研究方法(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法一一地震、电磁、电测井、反序法、构造丿力史分析、构造模拟实验、地质力学分析法、类比法),当前研究现状及其新进展。
《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概论》教学大纲
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概论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55Z10课程名称: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概论/An outline of tectonics and regional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及地史学等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教材:自编教学参考书:板块构造学基础,金性春,上海科技版,1982大地构造学概论,车自成、姜洪训,陕西科学技术版,1987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黄帮强等,地质版,1984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葛肖虹、马文璞,地质版,2014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罗金海、刘良,科学版,2011中国大地构造学,万天丰,地质版,2011Global tectonics,Philip Kearey、Keith A. Klepeis、Frederick J. Vine,Wiley-Blackwell,2009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Condie Kent C.,Butterworth-Heinemann,1997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选修专业课,是在学习了地质专业的各基本专业课程后,进一步运用综合性地质知识学习大地构造理论,学习中国区域地质理论,具备对地质现象全球性和区域性整体认识的知识和分析研究能力。
本课程以国际上流行的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来介绍大地构造理论,同时适当介绍传统的地槽地台理论。
通过学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了解大地构造理论探索的特点;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来认识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性质;了解大地构造研究的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特点,加深认识大地构造理论,特别是对陆壳构造的认识。
在学习大地构造理论基础上学习分析中国区域地质问题,不但是对大地构造理论的实际应用研究,也是对成矿地质背景认识的基础。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教案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使学生掌握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准备案例分析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讲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包括的板块构造论、地壳构造论等内容。
3. 分析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如在地形、地貌、地震、火山等方面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实例,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大地构造理论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2. 介绍大地构造理论在我国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大地构造理论相关问题。
2. 小组竞赛:分组进行大地构造理论知识竞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对大地构造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问题分析、观点阐述和合作态度等。
九、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大地构造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地构造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1027 课程名称:大地构造学 英文名称:Tectonics 开课学期:5学时/学分:32/2(其中实验学时:0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开课专业:地质学选用教材:无固定教材主要参考书: 杨巍然,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1990.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地质出版社,2004. 刘良,罗金海,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科学出版社,2002.区域构造解析,地质出版社,1992.板块构造学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张朝文、金以钟,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地质出版社,7. Uwe Ring, Mark T. Brandon, Gordon S. Lister, Sean D. Willett,Exhunation Processes: Normal Faulting, Ductile Flow and Erosion,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999.8. Eldridge M. Moores, Robert J. Twiss, Tectonics, W.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1995.9.The Encyclopedia of Structure Geology and Plate Tectonics, Edited by Carl KI Seyert, Van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New York, 1987 ;10. Kent C. Condie. Plate Tectonics & Crustal Evolution (Third Edition), Pergamon Press, 1988O 一、课程简介《大地构造学》是综合性地质课程,主要讲述以板块构造学说为代表的现代大地构造理 论、以地槽地台学说为代表的传统大地构造理论以及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教案
学习地理学中的大地构造理论及其运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 让学生掌握大地构造理论的主要特点和运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大地构造理论的实际操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参考资料。
2. 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3. 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构造,激发学生对大地构造理论的兴趣。
2. 讲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介绍大地构造理论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主要内容,如板块构造论、地壳构造论等。
3. 分析大地构造理论的特点和运用方法:讲解大地构造理论的主要特点,如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并介绍其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如地形分析、地质调查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如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让学生深刻理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实际意义。
5.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如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壳运动方向、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等。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7. 布置作业:布置与大地构造理论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1. 教学内容:a. 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b. 板块构造论的基本概念c. 地壳构造论的主要内容d. 大地构造理论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 教学活动安排:a. 第1-2课时:讲解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板块构造论的概念。
区域大地构造(第三章 区域地质研究方法)
无序地层建造研究
混杂岩地层
研究内容: 从整体上查明“混杂岩” 的内部构成和分布延伸范围,除对 外来岩片(块)进行系统的“物 态”、“时态”、“相态”、“位 态”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外, 还要对外来岩片(块)赋存的“基 质” 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时代、 变形变质特点调查,即分别收集混 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 的岩性、岩相和时代依n: (闹)二段 T2n2:砂板岩; (闹)一段 T2n1:砂砾岩
缺失
巴颜喀拉山群 TB: (巴)e 组 TBe:sl-sa (巴)d 组 TBd:sa+sl
洪水川群 T1H: (洪)三组 T1H3:砂板岩为主; (洪)二组 T1H2:灰岩为主; (洪)一组 T1H1:砂砾岩;
第三章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方法
基本方法:历史—构造分析方法 从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的资料入手,按地史发展顺序,归纳不 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特点,比较地壳、 地幔去年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 化,找出共性和个性,总结出地壳岩石 圈发生发展演化规律。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基本内容: 1、建造分析(地层分析、沉积分析) 2、构造分析 3、岩浆活动 4、变质作用 5、成矿作用 6、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湖积层
Qp
l 1
贵德群 NG: (贵)二组 NG2:砂泥岩;
(贵)一组 NG1:砂砾岩
巴颜喀拉 地层区
缺失 羊曲组 TJy:
鄂拉山组 T3e:中酸性火山岩
缺失
(羊)三段 TJy3: 砂岩、粉砂岩为主; (羊)二段 TJy2: 粉砂岩、泥岩夹煤线和煤层为主; (羊)一段 TJy1:砂岩、砾岩夹粉砂岩为主
坳陷盆地环境:石英砂砾岩建造、铝土质岩建造、含煤碎屑岩建 造、炭质泥岩-油页岩建造、泥晶灰岩-泥灰岩建造、蒸发岩建造。
构造地质学 教学大纲
前言
构造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在基本知识方面,掌握主要地质构造的形态、类型、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了解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
在基本技能方面,学会基本地质图件的绘制与分析,学会计算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基本参数。
在素质提升方面,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严谨作风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共八章,35个学时,主要内容如下:
实验内容
课程实验共九个,共计18个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专业用课号:27040800
50 学时 2 学分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区域大地构造学是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一门要求地学基础知识宽广的综合性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
主要以学习大地构造理论和中国及邻区的地壳岩石圈构造的形态面貌、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规律与动力来源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中国境内及其邻区各类大型构造形态的发生、发展、演化规律的分析、对比,概括出这些构造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制约的规律性,为丰富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为人类正确认识地球岩石圈的形成和发展,乃至地球与宇宙的起源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矿产资源、能源矿产、环境变化、灾害、工程稳定性等学科发展与研究提供地质学依据。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讲授该课程,需要以当代地质学理论—板块构造学和大陆动力学为指导,结合中国地质现象的独特性,深入浅出的介绍中国大地构造轮廓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启发学生既有敏锐的洞察自然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具体事物内涵世界的思维能力,又有高度概括、善于抽象的哲学思维,使学生能够具有将听到的、看到的地质现象,进行循序渐进的概念化、理论化、模式化的综合思维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课程的重点是运用现今地质学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讲述和研究中国区域构造特征、物质组成、活动规律,特别是地学前缘热点—大陆动力学、板块边缘地质学、陆内造山变形等,培养研究地质历史,预测未来,洞察现象推演地壳运动演化历史的科学思维观念。
难点是区域构造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异性与时间上的演化阶段相结合的四维构造研究理论方法的讲授。
区域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的“区域性与阶段性”的结合问题。
对地壳、岩石圈中物质组成的多样性、作用环境的复杂性及地质历史演化的漫长性、空间范围的无限性等重要因素及边界条件,都是在现今科学技术条件下无法真实再现。
对区域大地构造框架中各类构造形态的叠加、复合、消减、包容等:构造形态变迁的研究,都是理解与实践观察难度较大的问题。
为提高教学效果,除教
师认真备课,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先进教学设备,如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动画模拟、声相图片等。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区域大地构造学”既是地质学领域内上层建筑学科,又是影响和指导其它地学基本理论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基础理论学科。
即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来源于基础地质学科的研究成果,又作用和制约基础地质理论的发展和充实。
因此,学习区域大地构造学,必须在普通地质学和地球科学概论、古生物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遥感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学、制图学、流变学和计算机应用科学等初步了解或掌握的前提下,才能较好的讲授与学习、接受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的理论科学知识。
三、课程内容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和区域构造学;介绍教学日历、课程特点和要求;--2学时
第二章:地球结构与地球物理场:--主要是: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和基本认识,--3学时1.地球圈层结构+岩石圈;2.地球非对称性;3.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4.地球物理场特征。
第三章:大地构造学假说;--1学时
第四章:地槽地台学说的基本概念、评述和进展;--2学时
第五章:板块构造理论:--6学时
1.大陆漂移;
2.海底扩张;
3.板块构造理论;
4.关于构造旋回、大陆碰撞构造和大陆边缘、板块构造进展等。
第六章:地幔柱构造;--2学时
第七章:大地构造学新航程和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学说简介;--2学时
第八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包括构造阶段与区域构造研究方法;--8学时
1. 中国构造阶段与区域构造研究方法;
2.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格局;
3. 中国地势特点与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实习一、中国板块构造单元划分与基本特征;--2学时
实习二、中国地势特征与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2学时
第九章:中国大陆构造形成演化与主要地台特征;--8学时
一、华北地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阶段特征;
二、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
重点掌握:中国稳定区-华北、塔里木、扬子地台区结构及其演化特征,以华北地台为主
实习三、华北地台--山西台背斜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2学时第十章:中国大陆造山带基本特征;--10学时
造山带及构造特征;中国造山带基本特征--包括各主要造山带基本特征分析;
一、天山-兴蒙造山带构造特征;
二、秦祁昆造山带构造特征;
实习四、祁连山构造带基本特征及其演化阶段--2学时;
三、滇藏造山带基本特征;
四、华夏-西太平洋造山带和中国东部陆缘海盆及边缘海盆构造特征。
第十一章: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包括中新生代构造体系与板内变形--2学时
第十二章:中国沉积盆地构造特征--2学时
第十三章:中国深断裂体系特征--4学时
实习五、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2学时
第十四章:中国区域构造特征总结--2学时
包括:中国区域构造与矿田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方法
2、课外作业
自学、观摩精品视频公开课《认识我们的地球》和《大地构造学》CAI课件;课外读书报告;
教材课后思考题等。
3、实验课
实习一、中国板块构造单元划分与基本特征--2学时
实习二、中国地势特征及大地构造基本轮廓--2学时
实习三、华北地台--山西台背斜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2学时
实习四、祁连山构造带基本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分析--2学时
实习五、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2学时。
4、集中实习安排
无
四、使用大纲说明
1、学时分配表
根据教学要求,共安排50学时,其中授课40学时,实验课时10学时。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1~10周为授课时间。
2、教学方法提示
以多媒体讲授为主,结合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内容《认识我们的地球》的网络视频课,建议教学方法组合采用:引导讲授+多媒体讲授+问题讨论+实例剖析+读图作图实践+视频课观摩+课后作业+学生分组汇报交流等。
3、考核方式
考试+实习作业+读书报告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采用教材:巫建华等编《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实习使用教材:《中国区域
大地构造学》校内实习指导书。
辅助电子教材:杨兴科等《认识我们的地球—深入地球内部》视频公开课教材,2013年;
参考教材:万天丰著《中国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2011年;
车自成等《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
马文璞编《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地质出版社,1992年;
杨森楠等编《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1985年;
黄邦强等编《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地质出版社,1984年。
执笔人:杨兴科
系或教研室主任:
主管院长(部、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