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物理教案.doc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5篇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4ee34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0.png)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上海初二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上海初二物理教案1(一)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以及电压的国际单位是伏特。
(三)[教学重点]电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用对比法讲解电压。
(五)[教具]支架,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伏打电池,小电珠,开关,导线。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电灯为什么会亮?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因为有电流通过。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怎样才能使自由电荷在电路中作持续不断地定向移动呢?必须有电压。
(二)新课教学1.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电压,先了解水压的作用。
取两个底部用乳胶管相连的玻璃瓶a、b,内装一定量的水,用支架固定,使a瓶中水位比b瓶水位高得多。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在原图上根据需要逐步添画,最后完成的图如图1所示。
这套装置的名称是什么?连通器。
若把阀门k打开会有什么现象?水由a流向b。
是什么原因使水由a流向b?因为两瓶水位不同,hac>hbd,有高度差。
(1)任取一液片e受到的压强pa>pb,在压强差pa-pb的作用下,小液片e向d移动,所以整个装置中形成由a向b的水流。
若在f处装一架小水轮机,则水流对水轮机做功使它转动。
但水流无法持久工作下去。
当a、b两液面高度相同时,水流停止,水轮机也停止转动。
这是因为压强差消失,水位差不存在了。
为了保持它的压强差(即水位差的存在)怎么办?可以在a、b间装置一架小水泵p,不断地把b中的水抽向a中,保持a、b间的水位差。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纯知识点)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纯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452f2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1.png)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纯知识点)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上海初中物理课程,以知识点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教案内容涵盖了十五个章节,本部分为前五个章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理学概述1.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1.2 物理量的度量2. 第二章:物质与能量2.1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2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3. 第三章:运动和力3.1 运动的基本概念3.2 力的概念和作用3.3 牛顿运动定律4. 第四章:声现象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4.2 声音的特征和接收5. 第五章:光现象5.1 光的传播和反射5.2 光的折射和色散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2. 演示法:通过实验和现象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组讨论问题;4. 练习法:课后布置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 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纯知识点)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温度与热量6.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6.2 热量传递的方式6.3 热机和热效率7. 第七章:电现象7.1 静电现象7.2 电流和电路7.3 电能和电功率8. 第八章:磁现象8.1 磁铁和磁场8.2 磁化和去磁8.3 电磁感应9. 第九章:现代通信技术9.1 通信的基本原理9.2 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9.3 卫星通信和网络通信十、第十章:生活中的物理10.1 机械能的转化10.2 光的利用和防护10.3 节能与环保十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2. 演示法:通过实验和现象展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组讨论问题;4. 练习法:课后布置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d5be256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3.png)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声现象2. 第二章光现象3. 第三章物态变化4. 第四章测量5. 第五章运动和力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回声与超声波等。
2. 第二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紫外线等。
3. 第三章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特性,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4. 第四章测量: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
5. 第五章运动和力: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物态变化的规律等。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传播和折射、物态变化、测量方法、运动和力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波发生器、光具、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等,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3. 例题讲解:分析和解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声音的传播距离、光的折射角度等。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特点是什么?(2)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原理是什么?(3)物态变化的规律有哪些?2. 答案:(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e9525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6.png)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课设计1—2 运动的描绘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参照物的观点●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广泛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成立辨证唯心主义世界观教课重难点1.要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况是能够不同的。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前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相同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认识体育,还可以深入认识自然。
(二)讲解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议论课本图 11.1—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近似的运动。
让学生议论平时生活中相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议论,提出以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履行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依据什么?指引学生从议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地点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能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四周的树木,房子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议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子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运动。
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课VCD 。
使学生回想近似的场景,而后发问:“为何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议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此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进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议论回答:①选用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仍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仍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仍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观点:参照物:描绘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3b99b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0.png)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现象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和作用1.2 运动和静止1.3 牛顿运动定律2. 第二章机械能2.1 动能和势能2.2 机械能守恒定律2.3 能量转化和守恒3.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2 光的现象和性质3.3 眼睛和视觉4. 第四章温度和热量4.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4.2 热量和热传递4.3 保温、隔热和热机5. 第五章电与磁5.1 电荷和静电现象5.2 电流和电路5.3 磁场和电磁感应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 创设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3.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和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第四章温度和热量(续)4.4 热量的测量4.4.1 热量计的概念和原理4.4.2 热量计的使用和维护4.5 热力学定律4.5.1 热力学第一定律4.5.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七、第五章电与磁(续)5.4 磁场的性质和测量5.4.1 磁场的概念和表示5.4.2 磁感应强度的测量5.5 电磁感应5.5.1 电磁感应现象5.5.2 发电机和变压器八、第六章现代通信技术6.1 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6.1.1 信号的传输和接收6.1.2 调制和解调6.2 无线通信技术6.2.1 无线电波的传播6.2.2 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九、第七章能源与环保7.1 能源的分类和利用7.1.1 化石能源7.1.2 renewable energy 7.2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7.2.1 能源需求的预测与规划7.2.2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7.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3.1 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7.3.2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十、第八章物理学实验8.1 实验基本技能8.1.1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8.1.2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8.2 经典物理实验8.2.1 重力实验8.2.2 摩擦力实验8.3 现代物理实验8.3.1 光的折射实验8.3.2 电磁感应实验8.4.1 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求8.4.2 实验报告的示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概念和作用补充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大小用牛顿(N)表示。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f684f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b.png)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课时单位与测量【学习目标】1. 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能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质量、时间的感觉。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二、教案内容:第2课时运动与静止【学习目标】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 掌握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能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难点: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讲解:讲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3课时力与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案内容:第4课时重力与摩擦力【学习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3. 能运用重力与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
难点: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164ee9ceb14e852458fb57b2.png)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第一节走进神奇 l课时第二节探索之路 l课时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d6838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c.png)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讲解惯性的概念,分析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1.3 力的合成和分解学习目标: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学习如何计算合成和分解后的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定义和种类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定义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的概念,介绍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2.2 功的计算学习目标: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教学内容: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习如何计算力对物体的功。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功的计算方法。
2.3 能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分析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情况。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压力和浮力3.1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压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压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压力的计算方法。
3.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浮力的计算方法。
3.3 气压和气压计学习目标:了解气压的概念和气压计的原理。
教学内容:讲解气压的定义和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ec88b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4.png)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依据沪教版初中物理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以教授基础的物理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
具体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基础物理知识的教学,以及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教学对象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力的作用、能量转换、光的传播、电磁现象等。
(2)学会使用基本的物理仪器和实验设备,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并能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3)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4)通过物理学习,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3)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形成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共同进步,互相帮助。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d2ce9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c.png)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9b3ac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f.png)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上海初中物理教案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精选3篇】度的瞻仰是什么?是咱驰念她的角度。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47234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8.png)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的设计旨在针对上海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以提升学生物理学的基本素养,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光学、电学等基础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教学对象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上海初中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教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力、能量、光、电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物理学科的基本素养,提高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实验、观察、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5)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美妙和和谐,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fbec1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7.png)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案一、教案设计理念1. 贴近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注重基础:系统地讲解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打下坚实基础。
4.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乐音和噪音(3)声音的应用2. 第二章:光现象(1)光的传播(2)反射和折射(3)光的色散(4)光学仪器3. 第三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物质的组成(2)物质的性质(3)密度(4)比热容和热值4. 第四章: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和分类(2)重力、弹力和摩擦力(3)牛顿运动定律(4)曲线运动和相对运动5. 第五章:能量和能源(1)能量的概念和分类(2)动能和势能(3)能量的转化和守恒(4)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实验教学:安排适量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2. 实验器材:各类物理实验器材,如声源、光源、密度计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视频、文章等。
5. 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0cdd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e.png)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1一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 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怎样测定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 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呢?(2)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3)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1)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2)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三。
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四. 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达为:I=U/R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完整)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bf6ea7dd36a32d73758182.png)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沪科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一、课标要求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
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
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feacf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9.png)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老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场景发现物理问题,自觉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问题解决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之处,从而拉近初中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2、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讨论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培育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沟通与合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2、正确的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三、教具准备:每组三节干电池,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说明这节课的内容:(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讨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二)、进行新课这节课要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在实验中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分两部分进行。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串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接在a、b、c三处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请同学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并填入课本表2-1中。
在学生动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学生先检查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和要记录的数据外,还要提醒学生,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实验结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组的测量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内。
表2:讨论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测量数据IaIbIc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组织讨论:比较三组数据的共同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并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按在干路和两个支路上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篇一:2015秋八年级物理上册《有用的物理学》教案2 上海教育版02. 有用的物理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 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 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航空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 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
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 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1.筷子提沙子实验现象:沙子被提起2、纸托水现象:水不流3瓶吞鸡蛋实验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14试管上升实验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三、小结本课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2篇二:上海初中物理竞赛教程教案光学课程引入: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任什么也看不见。
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
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一、光的传播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灯泡,萤火虫等)2、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把一支削得尖且细的铅笔,在一张硬纸片的中心部分扎一个小孔圆圈。
小孔的直径约三毫米,设法把它直立在桌子上,然后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点上一支蜡烛,放在靠近小孔的地方。
拿一张白纸,把它放在小孔的另一面。
这样,你就会在白纸上看到一个倒立的烛焰。
(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传播需要时间(3)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1s内传播3X10V=3X10二、光的反射88m,即光速m/s=3X105km/s1、光的反射现象————光在两种物质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1)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将光具盘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小门和光具盘保持在同一平面,观察到光具盘上显示放射光线,当把小门向后转过一定角度后,小门上将不能显示放射光线,这个现象表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实验时,当入射光线为AO时,反射光线为OB;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光线为OD;当入射光线为EO时,反射光线为OF,这一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总结————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
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
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3)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
用不反光材料。
2、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方向相反,平面镜成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利用二、实像与虚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是光线直接射到我们眼睛里而让我们看到的,一般来讲实像都是倒立的。
比如:光的直线传播中小孔成像。
虚像是反射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而形成的,是我们看上去有这样的物体,而实际上那个物体不存在,一般来讲虚像都是正立的。
比如:平面镜成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到。
篇三:2015秋八年级物理上册《有用的物理学》教案1 上海教育版有用的物理学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的内容,了解物理学在生活和科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课堂上通过列举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展示给大家看,体验成功与愉悦。
3、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了解科学家的小故事,拉近与物理科学的距离,增进亲切感,觉得物理学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大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营造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建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教学设计思路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实验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
所以本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同学之间相互间的交流。
初二学生正处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没有接触过物理,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
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自豪,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
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的心理,而且女同学占多数。
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首先,除了让学生预先阅读教科书的内容外,还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自然和生活中的图片,以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其次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营造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吧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与愉悦。
四、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活动1物理研究内容有用的物理讨论应用活动3 活动2交流发言阅读故事1五、教学资源PPT课件六、教学过程(1)知识复习一、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彭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的现象。
)(2)引入新课教师:知道了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的科学,又有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学物理。
我的答案是:因为物理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教师:提出问题,物理学有用吗?没有物理学的发现,就不可能有现代生活中的一切。
今天,、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建筑工地上的推土机,起重机、打桩机,工厂里的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生产机器,无一例外都物理原理的支配。
(启发学生从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谈起吧!)(3)从浮力和杠杆知识方面应用谈起学生活动:阅读阿基米德的故事。
学生交流发言:现代生活离不开物理知识应用。
谈谈以浮力和杠杆知识的应用实例。
(4)从电和磁方面知识方面应用谈起教师:同学们,电的发明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人类从此进入“光明”时代。
随后电灯、电视、风扇、冰箱、空调、电脑的发明,又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下面阅读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理科学家故事。
学生活动:阅读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故事。
教师:物理学家发现了“电磁波”,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人们就让它做“快递员”,把图像和声音传给千家万户。
引导学生例举出电与磁知识的应用实例。
学生交流:电的发明和应用对我们生产生活的作用和影响。
人们今天几乎离不开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
(5)飞机为什么要有机翼才能习上天呢?教师:出门旅行坐飞机,飞机为什么能飞到天上去?学生活动:阅读钱学森的故事(6)营造学生的表现和交流的空间教师::物理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还能帮我们有效的完成很多事情。
1、下雪时,我们在路面上撒盐,为什么?在车轮上绑上铁链子,为什么?2、我们的鞋底上,车子的轮胎上都有花纹,为什么?3、我们的书包带子为什么那么宽?能不能做得很细?4、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电磁炉等等。
请同学们猜想这个东西的工作原理。
教师: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只要求他们参与猜想,至于对错是次要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
在学生回答时,对答对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7)学生总结这节课收获是什么?(8)布置作业1、阅读课本P6-7页的内容2、重点预习课本P6-7页上“摆的故事和启示”,并思考回答后面的三个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