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词曲五首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

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含答案作者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原文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初中八下语文诗词曲五首赏析

初中八下语文诗词曲五首赏析

八下语文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4.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人事变迁,人生流逝的感慨。

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情感由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宽容和豁达的胸襟。

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2.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诗词曲五首赏析

诗词曲五首赏析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3.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答】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4、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答】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两个典故表达归京之后怎样的感受?【答】“闻笛赋”表现对许多已经去世旧友的怀念。

“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7.本诗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并描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画面【答】①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②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8.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简要分析。

【答】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9.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①思想感情:②哲理:【答】①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九下24课《诗词曲五首》中考赏析2020整理

九下24课《诗词曲五首》中考赏析2020整理

九下24课《诗词曲五首》赏析《十五从军征》杜甫1.【主旨】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应征多年的的老兵的回乡见闻,表现了老兵的孤独和凄凉,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八十”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兵役之繁重。

3.赏析“始”字的表达效果。

“始”是“才”的意思,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期盼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4.请简要赏析“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是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的亲友已逝,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5.赏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狗洞、房梁、庭院、水井四个典型景物,组成四个镜头,寥寥几笔呈现出一幅荒凉破败的图画,衬托出老兵内心的凄凉与失望。

6.赏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动作描写,“舂”“持”“采”等动词,表现了老兵对家人团聚的期盼和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

7.简要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描写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1.主旨:这首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依依惜别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场景图?(5分)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4分)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4. 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妙处。

(4分)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诗词曲五首》课文分析

《诗词曲五首》课文分析

《诗词曲五首》课文分析导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

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桥西北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

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一展襟抱。

怀古伤今,就成了此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都有大量怀古伤今之作。

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写于杜牧官黄州刺史时,反映的心理状态和含蓄而俊爽的风格与《过华清宫》一致,但在写法上却别具一格。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

《过华清宫》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还有很多咏史诗是一开头就高度概括,纵横驰骋。

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九年级语文下册 同步讲解 《诗词曲五首》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同步讲解 《诗词曲五首》赏析

《十五从军征》品鉴《十五从军征》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佳句揣摩】◎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作者不说老兵归来时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自由地出入庭院,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暗示室空无人;不说庭园荒芜杂乱,而撷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告诉老兵,此地已是人亡园荒。

这里借景抒情,让人黯然神伤。

【妙词赏析】◎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一时”突出了做饭时间之短,暗示饭食之少,除了老兵,无人需食。

“不知”照应了前文内容,凄然之情跃然纸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鉴诗中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送别友人的场面,表现了边防将士的英雄气概以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佳句揣摩】◎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诗人送别友人时,看到苍茫的大地上,白雪皑皑,红旗一动不动,白雪与红旗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冷色调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使得画面更加灵动。

【妙词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空”字写出友人的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和怅惘之情极为动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品鉴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同时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佳句揣摩】◎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里用典——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就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里词人借用曹操之言,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豚犬,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妙词赏析】◎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悠悠”一词写出了时间之漫长久远,也写出了词人思绪的无穷无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2、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4、本首诗前后两部分内容所体现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基调是凄凉伤感。

后转化为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闻笛赋:_____ (2)烂柯人:___①“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以及对亲朋逝去的伤感。

②“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2、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句赏析

《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句赏析

《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句赏析
1.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这两句诗运用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把个人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寂惆怅的心情。

2.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这两句诗运用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富含哲理,阐明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喻指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才能无所畏惧。

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

4.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景,又富于一定的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来,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5.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落红”“春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翻译、作者、背景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翻译、作者、背景

23.诗词曲五首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作者】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背景】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统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

统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解析】B 无心理描写。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诗词曲五首》结构分析

《诗词曲五首》结构分析

《诗词曲五首》结构分析
《诗词曲五首》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回首坎坷经历
抒发心头愤懑
颔联:追忆旧时好友
感叹眼前境遇
颈联:对比两类人物
展露诗人性格
尾联:谢友赠诗酌酒
催人振作精神
首联紧承白诗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蕴含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尾联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赤壁》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3、《过零丁洋》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诗词曲五首》课文详细解析

《诗词曲五首》课文详细解析

《诗词曲五首》课文详细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弃置:丢弃,放在这里。

](翻译:我被贬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已经二十三年了。

)【段析】“凄凉”“弃置”,表明巴楚之地的偏僻,也表达了作者抑郁、悲愤的心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为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翻译:怀念友人只能独自空吟《思旧赋》,回到家乡反而像传说中的烂柯人一样,很多人都不认识了。

)【段析】诗人借用的两个典故,用得非常自然贴切,如同己出,很切合诗人的怀旧之情和对时势变迁的感喟,同时也增加了诗的抒情气氛,收到了古典今用的艺术效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样子。

](翻译:在沉船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

)【段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是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的回答,显出诗人较为开朗的胸襟。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今天听你赠歌一曲,暂且靠这一杯酒振作精神。

)【段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答诗的题意,表白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沉:埋在。

销:销蚀。

](翻译:这是一只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历史久远,但并未销蚀。

拿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辨认出是赤壁之战的遗物。

)【段析】折戟沉于沙中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慨。

发现了这只断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因此,“认前朝”进一步激发了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与:给。

便:帮助。

](翻译: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大乔、小乔早被曹操掳去关进了铜雀台。

)【段析】点题,由沉于江底的断戟引发下文的议论。

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文章中心,讽喻统治者。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遭逢:遇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诗词曲五首》赏析雷小燕唐祥华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背景资料:《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后人加的。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一、填空。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运用白描手法,写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中开篇直言从军时间长,统摄全诗,高度概括士兵军旅生涯及其一生,与“少小离家老大回”意味相似的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十五从军征》中表现老翁孤独凄凉处境和心情的是(写老兵的动作和内心世界,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心境):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乐府”原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后人把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也称作“乐府”。

6、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___。

7、《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句子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8、乡人的回答道出亲人都已逝去的悲惨现状的句子是(借乡人之口表现家中悲惨现状的句子):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二、简答题。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答:意象有: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答: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答: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4、请简要赏析“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答:运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

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世。

5、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答: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怎么理解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答:“十五”‘八十”相对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八十”是虚写,突出从军时间之长和兵役的繁重。

一个“始”字,也表明盼家之心已久。

7、“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细节描写。

对老兵的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的细节描写,将一个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翁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8、“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画面:这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楚悲凉画面。

表达效果:用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构成了一幅悲凉的图画。

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三、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中的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应为“下意识”地到门口去张望)
A.诗的开头两句概括了老兵六十年戎马倥偬的生活和所受的苦难之深。

B.中间十二句写老兵返家后看到家园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凄惨景象。

C.最后两句写老兵“出门东向看”,做好了饭后有意识地到门口张望,盼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D.这首诗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兵连祸结的社会现实。

2、对此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诗中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突出了征战带来的家破人亡的祸端,深化了主题,这一作用决不只是辅助性的)
A.整首诗歌内容取舍剪裁得当,结构布局严谨,独具匠心。

B.整首涛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C.此诗语言质朴,不尚雕饰,以短小的篇幅反映深刻的主题,收到了“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运用白描手法,注重刻画人物的言行与心理,环境描写只是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