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最有活力的源泉,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风险起因和衡量方法这一视角出发,分析了方法风险的对策,希望能给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带来一些建议。【关键词】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完成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43%,满足了70%以上的社会购买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现状
银行业的高度垄断减少了中小金融机构获得的金融资源,限制了他们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获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其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企业以借贷融资为主。在我国中小企业规模一般不大,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中小企业又很难在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只能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筹措资金,融资渠道单一。(2)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不堪重负。中小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必须高于融资成本,企业贷款才有意义,致使许多中小企业负担沉重。(3)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融资难度。中小企业经营者与银
行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会造成融资市场上“劣币驱良币”现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存在,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良莠不齐,造成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度加大。
二、债务融资风险的原因
(1)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还本付息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收益。企业收益与其日常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经营管理的好坏,影响当期收益的高低,决定财务风险的高低。(2)融资期限和结构不合理。一般说来,企业使用长期借款融资,其利息费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而采用短期借款融资,其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波动。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还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短期借款的风险。最后,长期借款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通常较高,而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3)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动。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由于国家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不断提高,这也使得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同样,国际货币市场汇率的变动也给企业带来了外币的收付风险。
三、风险的防范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风险,树立风险意识。中小企业必须承认融资风险的客观存在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伴随而来的就是过度投机、剧烈波动、更不平衡的风险问题。强化风险意识,处理好融资风险与效益的关系,追求最佳融资效益。(2)利用财务分析,避免
经营中融资风险。精通财务管理,随时注意融资中的变化,随时注意企业的财务变化,根据自身的负债状况分析计算“偿债保本收益”以便正确估计企业的偿债能力。运用偿债保本收益计算方法估算自身偿债能力,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资金结构,进而有效防范融资风险。(3)优化企业的债务融资行为。企业适度负债经营是指企业的负债比例要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比率进行适当调整,维持一个适度的负债规模。同样,企业还应对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和债务偿还期限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在日后经营过程中本金和利息的偿付风险。(4)合理筹资,避免利率、汇率波动引起融资风险。针对由于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企业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所处时期以及资金市场供求变化,正确把握未来利率走向。对于筹集外币带来的风险,应预测和分析汇价变动趋势,制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其内在规律找出汇率变动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筹资风险。
参考文献
[1]黄安平,卢方卫.企业的整合风险管理要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4(6)
[2]章昌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4(11):24~26
[3]杨静等.融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企业技术进步.2005(7):19~22
[4]陈强.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衡量与防范[j].企业家天地.2007(8):66~67
[5]周波.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j].企业导报.2009(12):40
[6]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
[7]张颖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7(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