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的崛起、和帝的振兴、灵帝的荒淫无道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从而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通过教师讲解,认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可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学习任务三
了解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活动1
组织学生活动:请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在两项活动里任选其一,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1)出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关键词组,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将关键词进行排序,并分析其出现的根源。(2)出示《东汉绿釉陶水亭》《东汉宅院画像砖》文物图片,指导学生综合介绍该文物是如何体现“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的。
三、黄巾起义
学习任务四
了解黄巾起义基本史事。
活动1
出示《材料研读》,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首民谣的创作背景,并说说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活动2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子目及《相关史事》,填写黄巾起义关键信息表(时间、领导者、特点、结果、影响)。
活动3
出示《知识拓展》,设问:黄巾起义与州牧割据有何联系?州牧割据与东汉的“衰”又有何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光武帝的施政措施。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史称“光武中兴”。人口增长、垦田增加、社会安定、徭役减轻、百姓富裕、社会经济发展等。
对比表格内容,并从多角度回答问题: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从目的上看,都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局面;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都以民为本、发展民生)等。
B
查找了较少或并未查找资料;简单介绍文物知识;语句较为通顺,错别字较多。
C
③结合时代背景,试猜想东汉击鼓说唱俑所“说唱”的内容,并提供相应依据。(100字左右)
能够综合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猜想过程有理有据;表述规范、准确,逻辑清晰,无错别字。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教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宁城图”“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导语:汉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盛誉,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高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大一统王朝,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这几幅图片战死的就是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板书)(幻灯片1)【讲授新课】一、东汉的建立(板书)(幻灯片2.3.4.5.6.7.8.9。

10.11.12)(一)新莽篡汉(幻灯片2.3.)教师讲述王莽篡汉以及王莽改制的的史事多媒体出示材料:“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问: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生:改革要符合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民生。

(二)东汉建立教师讲解王莽改制失败后的社会状况及刘秀建立东汉的史事。

(幻灯片4.)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5.)(三)“光武中兴”(板书)创设情境:探究一: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天下太平是中心所向。

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多媒体展示:(幻灯片6.7)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十三棵《东汉的兴衰》,西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主要讲述光武帝刘秀顺应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主要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没多久,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但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涉及概念进行讲述,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敢想敢说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教材)1、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处理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光武帝稳定政权采取的措施。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4.分析党锢之祸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简述了东汉建立初期在刘秀的励精图治下出现了光武中兴,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的专权导致政治腐败,最终走向衰落。

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使之名存实亡。

【学情分析】东汉的兴衰内容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故事性都是比较强的,所以对学生而言充满了趣味性。

学生也很好理解政治斗争的特殊,喜欢裸睡表像上的故事,所以打开本课的大门并不难。

本课应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能说出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通过分析史料,对比东汉初光武中兴和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分析归纳出“光武中兴”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2.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分析史料,梳理出并记住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总结出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专权【教学过程】任务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东汉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2.“光武中兴”的目的,具体措施和作用.3.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4.黄巾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影响任务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5.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二: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减省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三: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材料四: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内容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同时,结合历史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认识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分析历史事件。

2.比较法:比较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讨论法: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兴亡过程,引出本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东汉的兴亡过程,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学生举手回答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2.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3.“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提问1学生回答:25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既承接了前文的汉朝历史,又为后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做铺垫。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汉朝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时间的把握、历史事件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以及对东汉时期历史变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基本史实;“光武中兴”的原措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文献史料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会的建立与光武中兴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纲絮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1、王莽代汉:背景:汉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8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就这样,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的外戚。

(汉成帝的母亲、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莽改制: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情分析】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提问1:东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都城在哪里?开国皇帝是谁?学生回答: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学生回答:没有。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本课立意《东汉的兴衰》一课属于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

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突出,线索清晰明了,逻辑结构严整,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复兴与衰弱的整体历史,涉及政治、经济两个方面。

本课最高要求是需要学生知道历代王朝的周期规律以此引发学生对历史兴衰启示,认识到国家就应该致力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情的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初一学生初入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历史思维方面都十分欠缺,因此课程的设计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设计方面,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单化,对重要的历史概念通俗化地讲解。

此外,本课注重历史线索的梳理,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知道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民心与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本课将东汉民谣引入其中,作为本课的明线,贯穿整堂课。

原因在于,民谣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时期普通民众的心声与愿望。

通过流传至今的东汉民谣,引导学生东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积极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况。

基于此,我将教材知识加以整合明确三个教学主题,即是:一、民谣唱兴: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二、民谣唱衰: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三、民谣唱乱:黄巾起义;在三个主题完成之后,将教学评价也贯入其中,进行随堂检测,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整堂课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做到导、思、议、展、评、讲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做到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某个具体方面,尤其是强调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版)第三单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PPT教学课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版)第三单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PPT教学课件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材料五 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鲜卑内迁。此后,内 迁各族的生活习俗逐渐跟汉人趋同,有些民族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语言, 军队成为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
(3)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学习任务一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作用:光武帝统治后期,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 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光武中兴”。
建立的政权为( B)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后汉
2.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
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
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D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学习任务二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东汉绿釉陶水亭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75页的内容,归纳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表现。
表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兼并土地,逐渐形成割据局面。
学习任务三
黄巾起义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76页的内容。
领导人:张角等
黄 创立宗教:太平道
学习任务一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材料一 武帝病逝后,昭帝英年早逝,虽然宣帝年轻时励精图治, 但之后的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 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材料二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饥馑仍臻。餧(wèi,饥饿)死 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对图示、《相关史事》、文物等研读,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等史事,及其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及历史表达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本节课所学,探究东汉兴与衰的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以民为本、发展民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王朝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汉宅院画像砖这块出土于四川的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

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材料:汉桓帝死后,刘汉的正支中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了,当政的窦太后没有办法,才和其兄窦武(时任城门校尉)把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弄来按在皇位上,刘宏就是汉灵帝。

刘宏即位后窦太后临朝,窦武升为大将军,以其辅政。

同时令陈蕃为太傅,胡广为司徒,撑起了局面。

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睬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课件2024秋

初中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课件2024秋

王莽钱币拓片
2.东汉建立
汉光武帝刘秀
时间:公元25年
建立者:刘秀(汉光武帝)
都城:洛阳
鼎盛时期:光武中兴
3.光武中兴
光武帝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 经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 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 政治: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 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这是东汉后期的一首民谣。说说这首民谣反 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人民无法忍受东汉后期的黑暗统治,反抗的 情绪在民间蔓延。
三、黄巾起义
➢ 背景: 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
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 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时间:184年 ➢地点:邢台巨鹿 ➢人物:张角等领导太平道信徒 ➢口号:“苍天已死,黄巾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性质:一场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的有组织的大规
东 中兴” 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兴 衰
动荡
东汉后期社会矛盾尖锐
概况 公元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领导
黄巾起义
的起义爆发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课后活动
1.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指 出统治者政策的共同之处。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从 措施方面看统治者都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重 减轻刑罚。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新课导入
西汉简介
时间:公元前202~公元9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
早期政策:休养生息
初步繁荣:文景之治
鼎盛时期:汉武帝统治时期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时间事件背景措施
西汉初期高祖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
放为平民
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东汉初期光武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
灵帝少帝献帝
即位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年龄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岁)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

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