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抗体库技术(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张爱华 余模松
【摘要】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继噬菌体展示技术发展而来。这一技术彻底改变了抗体制备的传统途径,使抗体工程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迄今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抗体库技术。本文对与基因工程抗体相关的噬菌体展示技术以及噬菌体抗体库技术作一综述。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技术;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免疫抗体库
【中图分类号】R 39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11(2006)01-0013-04
作者单位:430060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学研究室
20世纪80年代,随着DNA 重组技术的进展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产生了基因工程抗体技术。早期用于构建基因工程抗体的抗体基因主要来源于小鼠杂交瘤细胞。由于要获得杂交瘤细胞必须经过动物免疫、细胞融合及克隆筛选这样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且利用杂交瘤技术很难制备人源抗体和抗自身抗原或弱免疫原性抗原的抗体,所以限制了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推广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人们又将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到抗体的表达和克隆,将组建亿万种不同特异性抗体可变区基因文库和抗体在大肠杆菌功能性表达与高效快速的筛选手段结合起来,产生了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这一技术彻底改变了抗体制备的传统途径,由此抗体工程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迄今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抗体库技术[1]。
1 噬菌体展示技术
1985年Smith [2]首次阐述了噬菌体展示技术,该技术通过将外源蛋白或肽段的基因克隆到丝状噬菌体的基因组DNA 中,与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形成融合蛋白,从而使该外源分子呈现于噬菌体表面。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将特定分子的基因型和表型统一在同一噬菌体颗粒内,即在噬菌体表面表达特定蛋白,而在噬菌体核心DNA 中含有该蛋白的结构基因,通过表型筛选就可以获得其编码基因,因此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基因表达筛选技术。 蛋白质可以展示在更小的丝状噬菌体颗粒的表面,这就是噬粒展示系统[3]
。噬粒的基因组中包含丝状噬菌体的基因间隔区,包括病毒颗粒和互补链合成的复制起始点以及发夹包装信号,同时也含
有质粒的复制起始点和抗性基因。噬粒也可以像质粒一样操作,假如需要,可以直接在细菌中表达目的蛋白。采用丝状辅助噬菌体感染细菌可以激活噬菌体的复制起始点,从而导致单链噬粒DNA 被包装进由辅助噬菌体蛋白形成的丝状噬菌体样的颗粒中,由于辅助噬菌体缺乏包装信号,所以产生的大多数噬菌体为含有噬粒单链DNA 的颗粒[4],将这种噬粒和噬菌体混合物感染细菌,筛选具有抗性的克隆,这种带抗性的克隆只含有噬粒DNA,可再次通过辅助噬菌体的感染进行扩增。由于噬粒颗粒可以传播抗性基因,所以有时又把这种颗粒称为“转导颗粒”。
p Ⅲ蛋白是一种最常用于展示外源片段的噬菌体外壳蛋白。其缺点是每个噬菌体颗粒表面仅有5个p Ⅲ分子,但是它的优点是带大的插入片段的p Ⅲ分子可以被很好地包装进噬菌体颗粒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外源蛋白插入在信号序列和p Ⅲ蛋白第一结构域(N 1)的起始位点之间,一方面外源蛋白不影响噬菌体的包装,另一方面,外源蛋白位于包装颗粒的最末端,所以当通过p Ⅳ蛋白孔时,其空间位阻较小。但问题是大片段的插入降低了噬菌体的感染能力,甚至使噬菌体无感染性,因此限制了某些特殊蛋白的选择。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杂交噬菌体得到解决,即仅有一个p Ⅲ分子用于展示蛋白,具体方案是将外源蛋白构建到噬粒载体中,转化细菌后,再用辅助噬菌体超感染,这样细菌中的大多数p Ⅲ蛋白为来源于辅助噬菌体的野生型分子[5]
。噬菌体展示活性蛋白的能力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比如融合蛋白能否被正确地转移到细菌内膜,能否正确地折叠,能否在外周质中逃避降解以及能否被包装进噬菌体颗粒中。外源蛋白也可以插入到p Ⅲ蛋白的N1和N2以及N 2和CT 结
・
13・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2月第29卷第1期 Int J Biolog icals,February 2006,Vol 29,No.1
构域之间[6],如果N1和N2相互作用形成纤毛结合位点,外源蛋白的插入仍能保留噬菌体颗粒的感染性,揭示在N1和N2之间插入外源片段,可以得到耐蛋白酶的外源蛋白。
2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1989年英国剑桥Winter小组[7]率先在N ature 上发表了关于抗体库构建的文章,他们采用PCR技术从溶菌酶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DNA中扩增出VH 基因,测序证实了其多样性,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VH片段;紧接着美国Scripps研究所Lerner小组[8]在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完整抗体库构建的文章,他们用反转录PCR技术从淋巴细胞克隆出全套抗体的轻链基因和重链Fd段基因,通过DNA重组技术将轻链基因和重链Fd段基因随机配对重组于一个噬菌体表达载体中,形成组合抗体库。将所得到的抗体库DNA经体外包装后感染大肠杆菌,在质周腔折叠形成有功能的Fab段,释放于噬菌斑内,用标记抗原筛选到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克隆,得到其Fab段的基因,从而成功地建立起了完整的抗体库技术。但是上述利用K噬菌体载体,通过噬菌斑印迹筛选抗体的抗体库技术在出现不到一年就被更为优越的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所取代,1991年W inter小组[9]和Ler ner小组[10]又分别发表论文阐述了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抗体库,这是将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抗体库技术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2.1 免疫与非免疫抗体库
免疫抗体库是指采用经过免疫(包括疫苗注射、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后的淋巴细胞所构建的抗体库,由于用于构建这些抗体库的淋巴细胞已在体内经过抗原选择和亲和力成熟,因此从较小库容(105~106)就可以筛选到特异性强的高亲和力抗体。非免疫抗体库包括天然抗体库、半合成抗体库和全合成抗体库。天然抗体库是指采用不经过免疫的淋巴细胞构建的抗体库,半合成抗体库是指人工合成一部分可变区序列与另一部分天然序列组合构建抗体库,全合成抗体库是指抗体可变区序列全部由人工合成[11]。从理论上讲,可以从库容量大的天然或半合成抗体库中筛选到任何所需要的高亲和力的特异性抗体[12]。事实上,通过这一途径已获得了许多中等或高亲和力的抗体分子,并且其特异性也可以满足大多数需要。因此如果仅仅把抗体分子作为追踪特异性分子的工具,采用非免疫抗体库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13]。然而,如果从这种文库中得不到所需亲和力的抗体分子,或者需要一组针对特异性抗原的抗体,以及对抗体的生物学应答的研究,免疫抗体库则是最佳选择。虽然从大的非免疫抗体库中得到的中等亲和力的抗体分子,其亲和力通过诱变或选择很易得到改进[14],但事实上还不如构建一个免疫抗体库来得方便。目前英国剑桥抗体技术中心和德国慕尼黑M orphoSys AG已构建了大容量的、半合成的或非免疫的人的抗体文库。
2.2 不同物种的免疫抗体库
如果抗体用于人体治疗,那么人的抗体库作为首选。黑猩猩或恒河猴,由于其免疫球蛋白的遗传基因非常接近于人的基因,所以可作为替代物[15]。也可以从载有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或人的抗体基因文库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小鼠中获得人的抗体基因。由于采用杂交瘤技术很容易得到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所以采用小鼠作为免疫动物很方便。用于构建小鼠抗体库的引物(尤其是Balb/c小鼠)和方法均已有报道[16],采用小鼠的优越性是可以广泛获得用于检测鼠源性抗体的二级试剂,但重链氨基末端序列的多样性使得必须采用许多PCR引物以保证所构建文库的代表性。构建兔抗体库具有许多优点:(1)与小鼠相比,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兔的抗体基因重排较少,这样就降低了PCR引物的数量;(2)兔的形体较大,可以获得更多的组织用于文库的构建,并且容易采血[17]。也可以采用免疫鸡来构建文库,像兔一样,鸡的抗体胚系基因也较少[18]。此外,与实验室哺乳动物比较,禽类的种系距离人类更远,这样就可以通过构建禽类的抗体库来获得针对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分子的抗体。
2.3 免疫抗体库的组织来源
对于免疫抗体库,一般采用对靶抗原具有高血清抗体滴度的供者或动物的组织,因为高血清抗体滴度可以反映高水平的抗体产量,从而可以得到高产量的特异性的mRNA用于文库的构建。Persson 等[19]从采用20年前免疫过麻疹疫苗的供者骨髓构建的文库中仅筛选到一株特异性的Fab抗体,相反从来源于高血清滴度供者组织构建的文库中,可以筛选到成组的结构多样性的Fab,因此在文库构建开始以前,对潜在的供者进行血清学研究十分关键。一般而言,在收集组织的时候同时采集大量供者的血清,并将其分装成小份保存将极大地有利于文库构建后的研究。
文库构建中组织来源的选择十分关键,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