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_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_胡海波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波普尔(Karl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发展和真理的理论,但与此他也遭受了来自其他学者的批判和质疑。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理论,即“反证法”和“真实性问题”。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不是在寻找证据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在不断地用实验证据来反驳错误的理论。
这便是“反证法”,也被称为“波普尔的虚假性理论”。
他认为,真实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即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另外,波普尔对于“真实性问题”的思考也颇具深度。
他认为,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实为绝对真实,因为即使一个理论通过了无数次实验证实,也无法排除其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否定的可能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应该通过不断地反驳来不断完善科学理论,而非试图寻找一个绝对真理。
对波普尔的批判尽管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也有不少人对其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其中最为著名的批评就是来自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不断的反驳和修正来实现的,还包括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科学领域在经历一定时期后会出现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于范式内部的问题而引发的,与波普尔的观点不尽相同。
还有一些学者批评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理论实际上并不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特别是在一些边缘科学或哲学领域中,很难找到可以直接证伪的实验证据。
因此,波普尔的观点在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讨论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理论为科学哲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讨论,对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和可以被质疑的地方。
因此,对于波普尔的理论,我们应该既要欣赏其贡献,又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迷信,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哲学领域。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评述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评述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强调问题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始于问题。
问题的提出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波普尔认为,一个好的问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首先,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科学家的兴趣和创造力;其次,问题应该具有明确和具体的表述,以便科学家能够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解决;最后,问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主题句或主题池是问题的关键。
主题句是指科学研究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科学家可以对该领域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主题池则是一组相关的主题句,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领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
波普尔认为,一个好的主题句或主题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首先,它们应该与问题密切相关,能够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其次,它们应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可行性,以便科学家能够对其进行研究和验证;最后,它们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一致性,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和理论相协调。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可以帮助科学家在研究中更加明确和具体地界定问题,从而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它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使得科学家能够在研究中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最后,它强调主题句或主题池的构建,可以帮助科学家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这种方法可能过分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科学研究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包括科学家的兴趣、社会经济环境、科研条件等,这些因素也会对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理想化倾向。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复调整和修订,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坚持原有的问题。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关于科学进步的理论,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该模式旨在解释科学是如何不断进展和发展的,并强调科学以可证伪性为基础,通过理论的质疑和实证的检验来推动进步。
1.初始阶段:科学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科学家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或理论。
这一阶段是理论提出的阶段,即“问题阶段”。
2.然后,科学家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即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他们的假设。
如果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则可以继续研究,但如果实验证伪了假设,则需要进行修改或废弃,并重新提出新的假设或理论。
这个过程被称为“试错阶段”。
3.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成功的理论或假设,这就进入了“具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并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
这个过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4.然而,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明为真实,因为在未来的实验和观察中,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证据来质疑或证伪该理论。
因此,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不断进行质疑、试验和修改的循环。
这个循环被称为“以推翻性为导向的进步”或“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本质,使科学家们更加谦虚和开放,更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
其次,它鼓励科学家们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自己的理论,并及时修改和调整。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科学态度有助于科学的快速进展。
然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该模式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实证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的创新和发现过程。
另外,该模式也没有考虑到科学研究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在实际中的影响。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了科学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质疑、试验和修改来推动进步的。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_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_胡海波
2006年6月 学 术 交 流 Jun .,2006总第147期 第6期 Academic Ex chang e Serial No .147 No .6[收稿日期]2006-04-01[作者简介]胡海波(196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讲师。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胡海波(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
他在破除两个迷信,揭示两对矛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在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扬这种精神。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的创造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6-0025-03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哲学工作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重要领域。
其中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指出的那样:“西方的卡尔·波普尔和托马斯·库恩的许多思想对我们科学技术工作者是有启发的,就像恩格斯把黑格尔哲学倒过来一样,现在西方科学中很多思想也可以倒过来立正,为我们所用。
”[1]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就在于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
一、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是不断的发展过程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把科学看作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的发展过程。
从表面上看,这个思想当时已并不新鲜,黑格尔早就“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
[2]恩格斯也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
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解读波普尔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的科学哲学观点,旨在建立一种科学合理性的哲学准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一个“证伪主义”的模式,即科学理论应该通过反复的观测和实验证据,不断地被证伪和修正。
这种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理论应该通过被反驳的过程来不断进步,而不是通过被证实的过程来得到验证。
本文将对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理论内容和科学发展模式进行解读。
首先,波普尔认为,科学应该基于经验和实证的事实,而不是基于主观的想象或经验外的东西。
科学理论应该是观察和实验证据的产物,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
这意味着科学理论必须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验证,只有在经过实验证据的检验后,理论才能被接受为科学知识。
与此相对应的是,任何理论都具有可能被证伪的潜在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科学家应该不断致力于寻找反驳自己理论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寻找证实自己理论的证据。
其次,波普尔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暂时地被接受为真理,因为总有可能存在新的证据或新的观察结果,来否定或修正原先的理论。
这种暂时性和相对性使得科学理论具有一种进步性和发展性。
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一种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而是一种不断修正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被反驳的过程不断进步,而不是在于其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然后,波普尔提出了“假设-检验”模式来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理论被视为是一种推测或假设,科学家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实验或观察来检验这些假设的有效性。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那么这个理论就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真理。
如果实验或观察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视为被反驳了,并需要进行修正或被替代。
最后,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理论需要具有可证伪性。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能够被构建出明确的实验或观测来进行验证,而不能是模糊或不可观测的。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教育的启示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教育的启示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教育启示颇多,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鼓励独立思考:波普尔强调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对知识的独立思考和质疑。
在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验证。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
倡导试错法:波普尔的试错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即通过不断尝试和修正错误来推进知识的发展。
在教育中,试错法可以应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的学习方法,不断调整并修正错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强调猜想与反驳: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核心是提出猜想并对其进行反驳。
在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还应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质疑,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过科学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重视知识创新: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推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波普尔认为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促进的。
在教育中,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同时也要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总之,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试错精神、猜想与反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要关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科学开始于问题”
?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 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和联想来学习,而是通过试图解决问 题来学习。
? 他说:“因此,我乐意承认,象我自己那样的证伪主义 者更宁愿大胆的推测(即使它可能很快的成为假的), 来试图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不是去详细叙述一连串 无关的老生常谈。我宁愿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是 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并在发现我们的 推测是假的时,我们对真理就会知道得更多,并将更接 近真理。”
?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观察,坚信“理论 先于观察”。
?1.“理论先于观察”
?波普尔坚持理论先于观察。其理由是: ?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
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兴趣和期望等 决定的。
?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 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的指 导下进行。
可以教导哲学家们懂得科 学……仅是大胆的、思辨的猜 测所组成的。”
(三)“知识的增长”理论
?1.“可证伪度”
?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所 以都具有“可证伪性”。但是每一个理论 的 “可证伪度”是不一的。
?(1)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它的可证伪 度就愈高;
?( 2)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 伪度就愈高。
的无穷循环过程图式化为: P1-T T -EE-P2……
?在这里“P1”表示问题,“ T T”表示各种互相竞争的理 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以清除错误,“ P2”表 示新的问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有 时他称之为“四段式”。
Hale Waihona Puke (五)科学发展的模式? 2.“试错法”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Popper,1902一)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
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即:P:(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新问题),……。
这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的创造力,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设、猜想、理论;接着,对这些假设、猜想、理论进行批评和反驳,设法通过检验证明它们为假;当它们一旦被检验证明为假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假设理论,进行新的批评和反驳,如此循环不已。
科学认识就在这种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增长。
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和反驳,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原有的理论进行证伪和批判的过程。
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体现出来的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仍然是积极可取的。
创性、启发性的,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和可取之处。
它肯定了科学不断逼近客观真理,肯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一面,肯定科学发展中证伪的作用,强调科学的批判、革命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这一模式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的逻辑分析的框框,首次把人们的眼光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的广度及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
他强调了理论思维的能动作用,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逻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正如波普尔自己认为的那徉,理论越是独创、新奇,有启发力,则理论的可证伪、可反驳性就越大。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问题不少,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坚持科学的创造精神与批判精神——波普尔“猜想与反驳”方法论的有益启示
的过程 。其 中 “ 1 表示 问题 ,“T” 表示各种 P” ,’ I I 互相竞争 的理论 ,“ E 表示通过批 判 和检验 以 E”
清除错误 ,“ 2 表示新 问题 。这 一公 式 表 明科 P” 学 的增长过程 是 :科 学开始 于问题 ;科 学家针对 问题 提 出各种 大胆 的猜测 即理论 ;各种理 论之 问
本环节—— 猜想 与反 驳 ,构建 了科学进 化 的逻辑 形 态 ,形成 了他 的科 学发展模式 理论 。所 谓大胆 猜测 ,意 味着科学 的发展不是 消极地等 待经验事 实积累 的过程 ,而是积极 创造 的过 程 ;所谓 严格
些矛盾 中获得 。而解决 这些矛盾需 要科学 的创造
精神 ,不 断 地 提 出各 种 各 样 试 探 性 的理 论 ,即 “ 大胆 的猜 想 ” 。波 普 尔正 是 以 “ 想 ” 理论 为 猜 基 石构造其哲 学大厦 。他 的 “ 猜想 ” 理论认 为 : 1 .假说 、猜想 是 科 学发 现 的基 本 形 式 。针 对逻辑 实证 主义所 主张的 只要 收集足够 的观察和
第 1 卷第 1 3 期
21 0 0年 1月
集美 大学学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 哲
Ju a oJ e U i rt( h ooh dSc l c ne) or lf i i n e i P i s y n oi i cs n m v sy l p a aS e
Vo. 3, . 1 1 No 1
展开 激烈 的竞 争和批判 ,并 接受 观察 和实验 的检 验 ,筛选 出逼真度 较高 的新 的理论 ;新理论 被科
学 技术 的进 一 步发 展 所 证伪 ,又 出现新 的问题 。
科 学是怎样 发展 的 ,这历来是并 且今后仍 然
请以科学中的批判精神为主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请以科学中的批判精神为主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现代科学的精神就是批判精神,不断推翻旧理论,发展新理论的过程。
科学不是真理,都是暂时的,知识只能不断的接近真理。
科学知识的发展不是要不断的证明理论是对的,而是要证明理论是错的,不断的去寻找反面证据,最终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如此反复不断迭代,不断的提升理论的逼真度。
比如冥王星以前被认定为大行星,后来柯伊伯带被发现后,冥王星就被降为矮行星,这源于人类对太阳系的了解逐渐丰富,导致原来的定义不再准确,所以重新进行了定义,从而导致了变化。
波普尔证伪理论的提出严重挑战了逻辑实证主义。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xxx,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
科学家要敢于批判他人、敢于批判权威,敢于进行自我批判。
唯有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理论自身才会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技术史也表明,批判精神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牛顿理论取代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理论,后来牛顿理论和麦克斯韦理论又被爱因斯坦的理论所统一和取代。
爱因斯坦也宣称广义的相对论不是永恒的,只是一个过渡。
华为的xxx在公司会议上经常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反对官僚主义,对公司的战略战术进行批判,不断的修正组织的认识,从而提升企业决策的正确率和逼真度。
对一个人而言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净化能力,也就缺乏了前进的可能性,虽然其可能有前进的想法,但已无法做到自我迭代。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
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
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
对波普尔所论证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作简要评论摘要: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其科学发展的四段论模式,即:问题猜测反驳新的问题,其逻辑同时也体现着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学说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他的学说的走向与归宿。
关键词:波普尔学说;科学发展模式;内在逻辑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作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其理论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波普尔把这一理论概括为:P1TTEEP2,正如他本人所说:“我提出一切科学讨论从问题(P1)开始,对于问题我们提出某种试探性的解决试探性理论(TT);然后批判这个理论,试图排除错误(EE);并且正如辩证法的情况一样,这个过程又重新开始:理念及其批判修正提出了新的问题(P2)。
”[1](P.139)在他看来,任何理论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是对所面临问题的一种“假设或猜测”,并且在“反驳”中得到进步。
纵观波普尔的全部科学哲学理论,其中无不蕴含着这样的科学发展的逻辑,而其开放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可以看作是其科学哲学理论的社会学延伸。
波普尔的一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并且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猜测与反驳。
一、P1.问题~科学理论的开始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察理论”的二重切分,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
从知识的来源来说,理论先于观察;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科学开始于问题。
“应该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
”[2] (P.317)波普尔首先面临的是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
近代科学出现以来,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科学家首先从科学实验开始,在对具体事物进行精心的控制和严格的观察,在持续不断地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陈述,这种方法叫做归纳。
归纳方法自从被F·培根系统论述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一直作为科学的标志,成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建立在归纳的基础之上,有观察和实验的佐证,因此便成了确实可靠的知识,科学成了此类知识无限积累的过程,休谟经过充分的思考对归纳法提出了诘问,他说:“为什么根据了这种经验,我们就超出我们所经验讨的那些卡去的例子而推出任何结论呢?”休谟的诘问揭露出归纳法的自身缺陷。
用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解读波普尔学说
用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解读波普尔学说摘要: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其科学发展的四段论模式,即:问题→猜测→反驳→新的问题,其逻辑同时也体现着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学说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他的学说的走向与归宿。
关键词:波普尔学说;科学发展模式;内在逻辑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作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其理论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波普尔把这一理论概括为:P1→TT→EE→P2,正如他本人所说:“我提出一切科学讨论从问题(P1)开始,对于问题我们提出某种试探性的解决——试探性理论(TT);然后批判这个理论,试图排除错误(EE);并且正如辩证法的情况一样,这个过程又重新开始:理念及其批判修正提出了新的问题(P2)。
”[1] (P.139)在他看来,任何理论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是对所面临问题的一种“假设或猜测”,并且在“反驳”中得到进步。
纵观波普尔的全部科学哲学理论,其中无不蕴含着这样的科学发展的逻辑,而其开放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可以看作是其科学哲学理论的社会学延伸。
波普尔的一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并且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猜测与反驳。
一、P1.问题——科学理论的开始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察—理论”的二重切分,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
从知识的来源来说,理论先于观察;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科学开始于问题。
“应该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
”[2] (P. 317)波普尔首先面临的是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
近代科学出现以来,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科学家首先从科学实验开始,在对具体事物进行精心的控制和严格的观察,在持续不断地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陈述,这种方法叫做归纳。
归纳方法自从被F·培根系统论述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一直作为科学的标志,成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建立在归纳的基础之上,有观察和实验的佐证,因此便成了确实可靠的知识,科学成了此类知识无限积累的过程。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教育的启示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教育的启示作者:张富莉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8年第12期摘要:波普尔认为,科学是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
他构筑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P1——TT——EE——P2……即问题——猜想——反驳——问题……他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始于问题,科学的精神是批判,批判态度是合理的和理性的态度。
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所倡导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及自由批判精神对我国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教育启示一、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人波普尔反对静态地分析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构筑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并把它图示化为:P1——TT——EE——P2……这里P1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EE表示批判和选择的过程,P2表示新的问题。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包含了他的“猜想——反驳方法论”。
波普尔认为,猜想和批判创造了西方的文明,因而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不断反驳、再提出问题的过程。
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揭示了科学发展固有的辩证法,表现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深层次挖掘,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所倡导的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及自由批判精神对我国目前的教育也有着启示意义。
二、勇于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波普尔认为,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科学的起点,也是所有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正是问题引导人们去研究。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煅烧金属的试验,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在做磷的燃烧试验时,他发现生成物增加的重量恰好等于空气失去的重量,这使他提出了问题:磷在燃烧中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一部分物质。
于是他努力思考,多次试验,最终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在19世纪末,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学取得的胜利欢呼的时候,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本身却出现了危机,危机从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中的紫外灾难开始,面对问题的出现,科学家们积极探索,最终产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整理版]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Popper,1902一)是当代西方一位影响较大的科学哲学家,他一反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的归纳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通过观察和归纳,而是通过猜测和反驳来现实的;作为全称的普遍定律的理论,不能为有限的单称的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但它可以为单称观察到的的事实所证伪。
在证伪主义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即:P:(问题),TT(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猜想和假设)、EE(反驳、证伪、试错和纠错)、P:(新问题),……。
这就是说,科学的发展开始于问题;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的创造力,提出可被证伪的假设、猜想、理论;接着,对这些假设、猜想、理论进行批评和反驳,设法通过检验证明它们为假;当它们一旦被检验证明为假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新的假设理论,进行新的批评和反驳,如此循环不已。
科学认识就在这种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增长。
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对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和反驳,因此,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原有的理论进行证伪和批判的过程。
0波普尔在这个模式中体现出来的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仍然是积极可取的。
创性、启发性的,它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和可取之处。
它肯定了科学不断逼近客观真理,肯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一面,肯定科学发展中证伪的作用,强调科学的批判、革命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这一模式突破了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仅作静态的语言的逻辑分析的框框,首次把人们的眼光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动态考察的广度及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作逻辑说明的深度。
他强调了理论思维的能动作用,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探索逻辑,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0当然,正如波普尔自己认为的那徉,理论越是独创、新奇,有启发力,则理论的可证伪、可反驳性就越大。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是如此,问题不少,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评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
评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
评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
波普尔作为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在批判"归纳问题"即"休谟问题"和分析研究科学的"分界问题"即"康德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科学理论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并在"反驳"中得到进步的观点,结束了传统科学观,即认为科学知识是绝对真理,是可靠的、不证自明的观点,并形成自己批判的"科学观".本文试图分析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的形成背景及其内容,评价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作者:石丽琴肖冬平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530004 刊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ANNING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年,卷(期):2004 17(2) 分类号:B811 关键词:波普尔批判 "科学观"。
批判精神:科学进步的推动力——谈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义方 法论 及其所体现 的批 判性精 神 , 人们 以深刻 的 给 启迪 , 他标 新 立异 的“ 开放 社 会观 ” 曾引起 世 界 的轰 ,
动, 成为学界最感兴趣 的问题之一。
卡尔 ・ 波普尔 (K rR Ppe 12- 19 )作 al . opr,90- 94年 , - 为证伪 主义创始人 , 被西方学界誉为“ 开放社 会之父” , 他是 2 世纪 西方最 著名 的思想家 之一 。他 的证 伪 主 0
好的理论必 须 冒着 被证伪 的危 险。4 要 区别 两种 不 ) 同性质的证伪类型 。波普尔的证伪可 以严格 区分为革 命性证伪即判决性实验对理论的证伪和非革命 性证伪
一
2 5 —
维普资讯
否定 了归纳法 , 片面强调演绎法 , 这也就有失偏颇 了。
3 波普尔科学知识增长 的方法——试错 法 . 在 他看来 , 科学 知识 的增 长 问题 是认 识论的 中心
的尝试去摸索 。 ” 波普尔所理解的绝对真理是终极的真理 。他 否认 这种意义 上的真理 。我们可 以努 力寻求绝对正确 的真 理, 但不 能发现这种真理 。他否定绝对 的真理 , 为这 认 种绝对 真理 就是 他所 说 的具 有最 大逼 真度 的 科学 理
1 证 伪主义 思想 的原则 . 波普尔在分析了逻辑实证主义“ 义标 准” 意 的种种
局限性 之后 , 为 “ 认 它并 不 提供 一个 合 适 的 ‘ 界 标 划
准 ” 。因而提 出了他 自己的划 界标准 , ’ 即把 可证 伪性
他以否定后件 的演绎推 理作 为证伪论 证 的逻 辑根 据 , 即 由后件的假设能合乎逻辑地传递出前 提为假 。他指
波普尔科学哲学理性批判
波普尔科学哲学理性批判中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16-01波普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用他的证伪主义在人类知识的范围和界限、自然科学和社会哲学的理论基础等方面提出了勇敢而全面的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上承逻辑实证主义之余绪又下开历史主义学派之先河。
波普尔高扬批判理性主义,把批判作为理性的根本功能,认为判断一个学说或理论是否符合理性,要以其批判功能为标准。
批判既指对其他理论的批判,也指是否能够接受其他理论的批判,这也是我们对待波普尔哲学的正确态度,即:一方面要了解波普尔在批判中建立起来的理论,认识到其价值,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如何受到后继理论的批判,以有利于当今科学理论的进步和发展一、科学分界的标准:逻辑上的可证伪性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哲学的基石。
波普尔认为,各类科学虽然有其显著的不同点,但也有理论上的共同点,这种理论上的共同点就是他的“证伪原则”,即原则上是否具有为经验事实的观察所能“证伪”的可能性。
在波普尔那里,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成为科学的标准,也就是看它能否被证伪,即逻辑上的可证伪性。
科学假设或者科学理论要想立足于科学之林,则必须等待它们能否幸免于“证伪”鉴定,是否可以通过“证伪”这个关口。
波普尔证伪过程中是以“猜测”和“反驳”的方法论为基础的,也即:试错法。
试错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对面临的问题大胆的提出猜测和假说,然后努力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事例,并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乃至完全否定。
在第一次假说失败后,再提出更好的假说,运用同样的步骤对其进行证伪,这个过程永无止境二、证伪主义指导下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波普尔用证伪主义对科学的界限做了说明后,提出了科学知识的增长模式,即:P1→TT→EE→P2……。
这个模式表示,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科学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P1),因为他认为,任何观察都受一定的理论或理论上的倾向影响,是根据理论做出的解释。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解读
胡海波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他在破除两个迷信,揭示两对矛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扬这种精神.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胡海波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相关文献】
1.用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解读波普尔学说 [J], 许一飞
2.基于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论证式探究教学设计初探 [J], 季薛庆;林永辉
3.用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解读波普尔学说 [J], 许一飞
4.坚持科学的创造精神与批判精神——波普尔"猜想与反驳"方法论的有益启示 [J],
郑凤
5.波普尔的创造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思想根源 [J], 金迎九;颜泽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6月 学 术 交 流 Jun .,2006总第147期 第6期 Academic Ex chang e Serial No .147 No .6[收稿日期]2006-04-01[作者简介]胡海波(196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讲师。
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理论解读胡海波(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
他在破除两个迷信,揭示两对矛盾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在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扬这种精神。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的创造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6-0025-03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的哲学工作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重要领域。
其中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指出的那样:“西方的卡尔·波普尔和托马斯·库恩的许多思想对我们科学技术工作者是有启发的,就像恩格斯把黑格尔哲学倒过来一样,现在西方科学中很多思想也可以倒过来立正,为我们所用。
”[1]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就在于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始终贯穿着科学的创造精神与科学的批判精神。
一、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是不断的发展过程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把科学看作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的发展过程。
从表面上看,这个思想当时已并不新鲜,黑格尔早就“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
[2]恩格斯也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2](P224)但是,这个思想经过波普尔的深入发掘,加之以他那独特而又尖锐明快的论证方式,却十分引人注目。
他大刀阔斧地破除了两个迷信,揭示了两对矛盾,从而把科学的这种发展机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破除“科学理论就是真理”的迷信,剖析了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矛盾。
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发生了一场天翻地覆的革命,对波普尔的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即爱丁顿日食观测和爱因斯坦维也纳讲学,归根结底就是爱因斯坦对波普尔的影响。
正如后来波普尔所说:“爱因斯坦对我思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3]在爱因斯坦的影响下,波普尔认识到:“甚至像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或菲涅耳的光学理论这样得到充分证实的科学理论,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表明的那样,可以被推翻或者纠正。
”[3](P52)这就引发了波普尔做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这些久经考验的、经过成千上万次检验的理论还会有错误呢?有没有什么理论能够逃脱被推翻的命运呢?波普尔经过认真思索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理论不管获得何等成功,也不管受过何等严格的检验,都是可以被推翻的。
”[3](P52)即任何理论都可能错误,都包含着潜在的错误,并总有一天会经不起检验而被推翻。
·25·这个结论既是批判的,又是创造的。
它是批判的在于它破除了一个似乎是千真万确的古老的迷信,即科学就是真理。
人们说的“科学的”,几乎一直是“正确的、可靠的、没有问题”的代名词。
在理性权威的时代,人们对它是深信不疑的。
波普尔首次破除了这个迷信。
波普尔认为,假如科学理论就是真理的话,那么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寻找绝对正确的真理或终极知识。
于是,只有得到确实理由支持的东西才值得相信,而不能得到确实理由支持的东西就不值得认真考虑。
可是,连牛顿力学都遭到了否证,哪里还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可言?因此,科学理论就是真理不过是一个应该破除的迷信。
波普尔的这个结论又是创造的,在破除迷信的同时,又揭示了真理和谬误的矛盾。
波普尔认为,全部科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矛盾:真理和谬误的矛盾。
科学之所以呈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根源就在于这个永远不可能最终解决的矛盾。
(二)破除了“科学理论就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的迷信,揭示了观察和理论的矛盾。
仅凭真理和谬误矛盾的揭示,不足以构建起一种科学发展模式来。
波普尔又进一步追问:科学中真理和谬误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引导波普尔打破第二个迷信: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来自观察,真理即经验事实归纳的结果。
这个迷信虽然不如第一个迷信那样古老,但在科学界也同样根深蒂固。
近代科学从一开始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深入到自然界中进行观察和试验。
于是近代科学的全部成就似乎就是观察的结果,对观察进行归纳的结果。
甚至牛顿这样的权威也陷入了这样的迷信,这就更增加了它的迷惑力。
爱丁顿日食观测却表明,根本不是从归纳事实得出理论来,而是从理论推演出没有这种理论几乎根本想不到的新的事实来。
波普尔由此揭示出科学发展的另一矛盾:观察和理论的矛盾。
因为存在着这个矛盾,理论同观察既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相符,这才产生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认识。
这是隐藏在科学发展模式中更深层次的矛盾。
这个矛盾在归纳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二百多年里被淹没了:既然观察事实可以导致绝对正确的结论,那么观察和理论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理论和观察是绝对同一的。
波普尔在批驳这个迷信的同时,提出理论先于观察,把理论从被决定的地位提高到了决定的地位。
这个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不能因此否认波普尔强调理论能动作用的重大意义。
通过真理和谬误、理论和观察这两对矛盾的展开和交叉作用,波普尔构筑起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来。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问题-猜想-反驳-问题”的科学发展模式。
这样,他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固有辩证法,并突出表现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二、大胆的猜想:科学的创造精神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把归纳主义从观察到理论的公式转换为从理论到观察的逆公式。
这样,整个科学进化机制的原动力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消极地等待经验事实的积累,而是由人去积极地创造。
于是,全部科学的机器都是由人的创造精神运转的,科学是人类的创造性事业。
波普尔的科学创造思想来源于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20世纪科学革命的历史条件下,波普尔转换了看问题的角度,他不再把科学知识看作是已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种活动。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观察也同试验一样,是人的一种主动的探索行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强加给它的东西。
波普尔对归纳法提出了质疑,理由有二:1)从单称陈述无法归纳出普遍有效的全称陈述。
因为过去不能证明未来,有限不能证明无限。
2)归纳原则本身无法得到证明,因为它用一个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来证明自身,是循环论证。
因此,归纳法无效。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经验证伪原则: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被经验所证实,但可以被经验所证伪,因为在尚未发现的事实中还潜在着证伪的可能性。
这样,理论只能是对未来事件的一种预测、一种猜想。
“科学犹如一架探照灯,总是主动地把理论的光柱投向未来的国土。
”[4]猜想的这种预测性质,决定了猜想越是大胆,就越能覆盖更大面积的未来,预测能力也就越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猜想也就越可能出错,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小。
于是,波普尔在当时做出了一个十分惊人的论断:理论的预测力表示它的信息含量,不出错的可能性表示它的概率,猜想的概率与信息成反比。
科学要更好地预测未来,就必须放弃至少是部分地放弃追求最可靠的知识,追求更可能出错、更小··26概率的知识。
因此,科学探索必须甘冒风险,必须付出犯错误的代价,必须在错误的沙堆中淘洗极其稀少的真理的金粒。
科学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一部追求更大概率的历史,恰恰相反,科学总是向着信息越来越大、概率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也就是科学理论越来越不可靠,越来越可能出错误。
这就是科学所要求的创造精神。
三、严格的反驳:科学的批判精神在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中,科学理论的猜想性质决定了它内部隐藏的谬误。
因而,任何理论都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暂时的阶段,科学走上一个更高阶段的过渡。
科学总是表现为一种不断反驳、不断批判或者不断革命的发展机制。
波普尔认为这是科学的根本特征:“科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必然增长,也可以说它必然进步。
”“不断的增长是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理性特点和经验特点;如果科学停止了增长,它也必然失去这种特点。
”[5]就是说,科学的全部生命力,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区别于一切非科学,就在于它的永不停息的增长,永不停息的进步。
康德在解决休谟问题时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科学理论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的先天理智可以积极地进行创造,综合一切后天经验。
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分界问题”。
波普尔在康德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他说:“我们的理智不是自然界引出规律,而是试探着-以不同程度的成功———把理智所自由发明的规律强加给自然界。
”[5](P191)很明显,他保留了思维的创造性,抛弃了绝对成功的必然性,多数猜想由于经不起严格的检验而遭到反驳。
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波普尔构建了科学进步的理论:由实际问题所引发的猜想是偶然的、随机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但最后总要经过经验事实的裁决而纳入理性的轨道。
科学不断经历着“革命、冲突、突变”:一种猜想代替另一种猜想,一种理论代替另一种理论。
科学就是不断的反驳,不断的批判,不断的革命。
理性并不在于永远保持正确,而在于不断批判谬误。
因此,科学要求批判精神———切服从于经验的事实的裁判,一切根据实际效果来判断,没有任何先天的思想权威可以取代,不受任何教条的束缚。
波普尔把科学发展中这种批判的否定的因素提高到第一位,并用“不断革命”来描述整个科学发展的进程,这充分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辩证法。
因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从他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6]科学发展的辩证法也完全如此。
因此,波普尔认为“批判是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把反驳与批判看得比证实更重要充分地体现了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这样,波普尔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21世纪,人类又掀开了一个千年世纪的新篇章。
时代要求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与马克思的实践理性和批判理性相比,自然有失偏颇。
但是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为人们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空间。
这个理论所贯穿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发扬。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传统文化能从中汲取营养的话,将会发出更加夺目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