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及管理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c1624755270722182ef710.png)
(二)印象管理的策略
1.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1)“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 (2)“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 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 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子”效应)
2.讨好(是一种使别人喜欢自己的策略)
进行判断,易产生偏差.
2.获得性启发 人们根据某些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 第一,某些事件的信息很生动、显著,人们印象深刻,很容易提取
;否则,反之. 第二,某些事情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的事例,而某些事物不 容
易使人产生联想,便认为前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 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参照系或自我)开始,然后
1.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表现(语言、仪表等); 2.个体不太留意或未加以控制的流露(某些身体姿态、眼神等 ). 当这两个部分表现不一致或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以后者为标准去 作判断.
五、对行为与事件的推断: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断的过程 .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 感到安全 .
2.知觉他人的内涵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2)对他人人格的判断
(二)自我知觉
1.对自我知觉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
“镜像自我”(库利,1956):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个 体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两者结合便产生自我感受或自我知觉。
2.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69c16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2.png)
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社会知觉: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对象包括自己、他人、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等。
相似性误差:对在背景、兴趣、爱好或经历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做出先入为主的积极评价,对不相似的人做出消极评价的倾向。
顺序效应: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知觉防御:指个体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目的的倾向。
定型化:人们将一类人的特征强加于该类人群中的某个个体的倾向。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在一种归因的基础上,用某个特征孤立地评价他人,即所谓的以点带面或以偏概全。
投射:人们把自己的特征视为他人的特征的倾向或者说是以己度人的倾向。
期望效应:指个体对事件、物体和人的先前期望与知觉对象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可能对组织管理产生影响的程度。
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里特点的总合。
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态度:对一个事物具有稳定持久的特定感觉和行为表现的倾向,反应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组织承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指员工投入组织和认同组织的程度。
激励:就是动机,指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并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由需要引起。
领导:是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发生在团队或组织中,这种影响所得到的种种改变反应了组织的共同目标。
群体:当人群个体在心里上彼此影响,在行为上相互作用时,称为群体。
群体规范:可以表现为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公约、宗则等行为规范及不同的价值标准等。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从众行为:指群体成员的行为跟从群体的倾向。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的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偏差管理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偏差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bea50a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a.png)
投射效应
总结词
投射效应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感受、想法或特质投射给 他人,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受、想法或特质。
详细描述
投射效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 情感、想法或特质投射给他人,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相 同的感受或想法。例如,一个管理者可能会认为自己 的某个同事不理解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而实际上是因 为这个管理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了解 投射效应的影响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 人,减少误解和冲突。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
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员工的 绩效、能力、态度等方面,避免单一的评 价标准导致偏见和不公平。
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归 属感和参与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 的社会知觉偏差。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判断其 合理性和可信度。
近因效应
总结词
近因效应是指个体在最近一次接触某事物时形成的印象,对之前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与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强调了最新信息的权重。当个体最近一次接触某事物时,他 们可能会根据最新的经验来调整对该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而忽略或忘记之前的信息。在 管理情境中,了解和利用近因效应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传达信息并影响员工的行为。
总结词
首因效应、光环效应
VS
详细描述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常常受到首因效应和 光环效应的影响,导致对候选人的评价产 生偏差。首因效应是指对首次接触的信息 给予过多的重视,而忽视后续信息的获取 。光环效应则是指因为对某人的某种特征 的印象深刻,而影响对其整体的评价。
团队管理中的社会知觉偏差案例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2d1b382af90242a895e53c.png)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内容提要】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人需要认识、了解自己,也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认识、理解他人;人会对他人形成印象,人会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对他人作出判断,同时,人也需要管理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本章介绍了社会知觉的内涵和印象形成的规则,探讨了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社会知觉中容易产生的偏差;本章还讨论了社会认知的过程和认知启发,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本章探讨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策略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法则。
2.理解知觉他人的过程以及自我知觉理论。
3.了解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
4.掌握社会推理的步骤以及三种认知启发。
5.了解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6.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和策略。
【关键词】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理论图式社会知觉偏差认知启发内隐社会认知印象管理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认识、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特征,以便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还要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感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以便较好地与人交往。
为此,个体必须广泛地去搜集关于他人及自己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判断和解释。
这就涉及社会知觉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一、社会知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知觉大多是物知觉或一般知觉,即对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知觉,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知觉,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知觉的含义、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方面来阐述。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属于非社会性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属于社会性信息。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五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d8cdcf4028915f804dc2f5.png)
重 点
1.社会知觉的概念、特点 2.社会知觉的效应 3.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及特点
难 点
1.内隐社会认知 2.印象管理的理论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看见图片的一瞬间
我们的大脑在迅速处理信息: 1.他们之间什么关系? 2.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3.他们的背景及其他?(职业?社会地位? 兴趣爱好?人格特点?)
本章章节纲目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特点与效应
第三节 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与认知
社会心理学
一看见一东北人,你第一个想到 的形容词是—
社会心理学
填词游戏
1.一提到法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2.一提到英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3.一提到德国人,第一个想到是( )? )? )?
(四)社会认知中的信息加工方式
自动加工
加 工 方 式
控制加工
社会心理学
二、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们在遇到新的社会情 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的理解,将情境 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形成的对人或事物的概 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10月27日,针对目 前市场上“橘子内有虫 子”的传言,作为山东 省及其周边重要批发市 场的济南市堤口果品批 发市场,为打消消费者 的顾虑,举办了一场特 殊的“放心橘免费品尝 会”,他们每天拿出 6000斤柑橘供市民免费 品尝,吸引了众多市民 从四面八方竟相赶来。
4月5日,因禽流感流 行人们不敢吃鸡肉产品, 给养殖场和商店带来巨大 的损失,为打消民众的顾 虑,举行免费试吃活动, 在活动仪式上泰总理带头 吃炸鸡食品,以示安全。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e4c278d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8.png)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导语: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1.社会知觉(l)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和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是认知者的经验。
二是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是认知者的情绪2.印象形成(1)定义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也称晕轮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是加法模式。
二是平均模式。
三是加权平均模式。
四是中心品质模式。
3.印象管理(1)定义其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白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2)作用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3)常用的管理策略一是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二是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三是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四是投其所好。
4.归因(1)定义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014-2015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2014-2015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8196177f7fd5360cba1adb43.png)
表述2: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
了解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并做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四)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 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 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社会判断是社会认知的高级阶段,是对某种社会对象的 定性或定论的过程。
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界定几个概念
内容
二、社会知觉的特性 三、印象形成
一、界定几个概念
(一)知觉
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 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 分类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 人和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请对搭车排序
试验说明:不同的穿着打扮归类不同的人, 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 研究发现:
50%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及行走坐卧决定的。 因此你的外表是否清爽整齐,是让身边的人决定你是否可 信的重要条件,也是别人决定如何对待你的首要条件。
(四)运用图式
指有关某个主题的知识经验网络 。 泰勒和克劳克(Taylor&Crocker): 人的图式
(二)印象形成基本模式(印象形成中信息 整合的法则)
1.
累加模式(费希本) 平均法则(安德森) 加权平均法则(1968年安德森)
印象=信息1+信息2+……+信息n 2.
印象=(信息1+信息2+……+信息n)/n 3.
简述社会知觉偏差中的对比效应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简述社会知觉偏差中的对比效应及其对管理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95059b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3.png)
简述社会知觉偏差中的对比效应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第一章: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知觉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时,由于自身的认知和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一种认知误差。
其中,对比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
第二章: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到与之相比较的事物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瘦的人和一个非常胖的人站在一起时,我们可能会认为那个瘦的人更瘦,那个胖的人更胖,因为我们的评价标准受到了相对的影响。
第三章:对管理的启示
对比效应对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管理者应该尽量避免将员工进行过于明显的对比,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不满和心理负担。
同时,管理者应该在进行绩效评估时,避免将员工和其他员工进行过于明显的对比,而应该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估。
此外,对比效应也可以被用于激励员工,例如将员工和过去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对比,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总之,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对比效应的存在,并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来减少其负面影响,提高管理效
果。
社会知觉偏差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知觉偏差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3fef588770bf78a6429544b.png)
社会知觉偏差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作者:刘辰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心理學理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来,其中心理学中的社会知觉理论也在管理工作中有更好的运用。
社会知觉实质是对人的知觉,由于知觉的特点,以及知觉情景因素的复杂性,社会知觉往往发生偏差。
关键词:知觉;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偏差;运用一、知觉的含义和特征(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一个人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对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经过生理和心理两个历程。
人类的知觉首先以感觉为基础,感觉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反应,认识不全面,还要上升到知觉。
知觉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过程。
(二)知觉的特征1.选择性。
人要对某个对象进行某个方面的认识判断,必须对该对象在该方面所有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后得出结论,但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加上背景、需要、兴趣等其他方面的不同,人们会选取一部分信息进行认识、判断,形成结论,而其他的信息则作为背景。
2.整体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是力求将观察到的对象知觉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即便是一个不完整的形象,人们也会在知觉水平上将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3.理解性。
这种整体形象的形成会由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就是说,对同一个知觉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4.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知道的印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二、社会知觉的含义和分类(一)社会知觉含义社会知觉是指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社会知觉分类1.对他人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主要是指与他人交往时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来判断他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2.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是知觉者与被知觉者情感交流的过程,它是社会知觉最核心的部分3.角色知觉。
0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05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eb600eca76e58fafbb00345.png)
第五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 ( )A.角色B.印象C.自我看法D.图式2.最重要的认知他人的信息线索 ( )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眼光接触D.面部表情3.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质量一旦形成偏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类偏向去评论认知对象的其余质量,这是 ( )A.马太效应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4.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取的信息比本来获取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5.以必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 )A.印象管理B.印象形成C.首次印象D.印象修正6.一般说来, ( )更靠近于大部分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质状况A.加法模式B.加权均匀模式C.均匀模式D.中心质量模式7.刻板印象拥有 ( ) 的意义,令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A.悲观B.损坏性C.归纳定型D.社会适应8.首因效应的存在表示 ( ) 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说常常是以其为依据来达成的。
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理9.印象管理是一种 (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不停地察看、评论自己,所以个体常常不停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优秀的印象。
A.信息加工B.交际技巧C.感情过程D.影响力10.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将各个特色的分值加以均匀,而后依据均匀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整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 ( )A.均匀模式B.定型C.加权均匀模式D.加法模式11.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集体以及对 ( ) 的知觉。
A.自己B.自然C.社会D.环境12.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优秀印象,成立优秀人际关系,个体常常会认可自己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这类做法被称为( )A.自我裸露B.自我抬高C.隐蔽自我D.形象塑造13.一个长相美丽的人常常在大部分方面都被他人做较高的评论,是因为 ( ) 的作用。
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926d65383d049649a665808.png)
二、职工对管理者的知觉
• 知觉是相互的,职工也要对管理者进行知 觉。而且,职工对管理者的知觉状况,会 直接影响到管理者能否顺利、有效地实施 管理。
• 如果职工对管理者有一个良好知觉,工作 效率比较高,反之,不高。
• 因此,管理者不能只注意自己对职工的认识和知 觉,还应注意职工对自己的知觉。不过两方面的
• 在一个企业中,如果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期望 高,其下属的表现就可能是优秀的;反之,其表 现将是不佳的.这就是“皮格玛利翁”效应 在管理中的应用.
•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 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 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 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 和品质的知觉。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社会知觉在管 理中的应用
什么是社会知觉?
•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在管理心理学 中,它主要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社会 现象以及认识主体自身的直观判断反应。
①正确认识职工在各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②正确认识职工的长处与短处转化的条件
(2)对职工心理状况有正确知觉
• 管理者应对职工的心理状况有正确的知觉, 其中主要包括情绪、意图、思想、观点等 等
•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人的情绪、意图、 思想、观点往往是不同的。但是,人的心 理状况与人的行为关系密切,并对心理特 征有很大影响
• 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管理者都曾接 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积累了丰富的关于人 的特点及了解、认识人的经验,这种经验 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即形 成对人知觉的思维定势。
浅析学校管理中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
![浅析学校管理中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https://img.taocdn.com/s3/m/ecc42456312b3169a451a41e.png)
浅析学校管理中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
潘 聪 绒
( 江省 宁海 县教 师进 修学 校 ,浙江 宁海 3 5 0 ) 浙 1 6 0
摘 要 : 在 学校 管 理 中 ,最 核 心 、 最 重 要 的 就 是 对 人 的 管 理 。 学 校 管 理 者 要 管 好 人 , 用 好 人 ,其 首 要 条
用 ;而对 于熟 悉 的人 ,对 他们 的新 异 表 现则 容易 产 生近
因 效 应 。 可 见 , 近 因效 应 在 经 常 接 触 、 长 期 共 事 的 人 当 中 起 到 重 要 的 影 响 , 彼 此 之 间 往 往 将 对 方 的 最 近 一 次 印 象作 为 认 识 与评 价 的依 据 。如 现实 生 活 中的 朋友 绝 交 、 夫 妻 反 目 、友 谊 破 裂 ,还 有 我 们 经 常 说 的 “ 怎 么 变 成 他
期 印 象 ,并决 定个 人 的认 识倾 向和行 为 发生 的倾 向 ,表 现 出极大 的惰 性 。如 果学 校 管理 者对 某位 教 师 的第 一 印 象 带 有表 面性 、片面性 ,那 么不仅 会 使管 理者 对 教 师 的
个 人 给 别 人 留 下 较 好 的 第 一 印 象 , 就 将 从 好 的 方 面 影 响 别 人 以 后 对 他 的 知 觉 。 即使 他 后 来 表 现 得 差 了 . 也 比 较 容 易 取 得 别 人 的 谅 解 ,不 至 于 一 下 子 全 被 人 否 定 。 同样 , 在 学 校 管 理 中 ,一 位 新 上 任 的 管 理 者 ,如 果 在 下 属 心 目
事 实 上 ,首 因 效 应 只 是 个 人 根 据 在 第 一 次 接 触 中 所 得到 的关于 对方 的很 少的 、而且主要 是外 表信息 形成 的 . 所 以 是 粗 浅 的 , 有 时 还 可 能 是 不 正 确 的 。 但 它 却 鲜 明 而 牢 固 地 在 个 人 的 心 理 上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会 影 响 以 后 的 长
物业管理人际交往中的“社会知觉”
![物业管理人际交往中的“社会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8ae6259f6bec0975f465e2aa.png)
坏事 ” 。本 来工作人 员当当 “ 老娘舅 ” ,中间做个
调 停 ,平 息 一 下 矛 盾 双 方 的 “ 气 ” 火 ,这 一 起 常 见 的邻 里 矛 盾 完 全 可 以大 事 化 小 ,小 事 化 了 。 但 此
表达 能力 。
语言工具 如面部表情 、语态 、神情 、动作 、 目光
等进行沟通 ,交往 的双方通过 以上形式与交往 对 象达成初 步印象 ,产生知觉 与归因。这种知觉 和
归 因 可 能 会 有 两 方 面 的 效 果 , 要 么 同 情 、共 鸣 , 要 么排 斥 、抵 制 。
笔者 曾经 遇到这样一 位物业管 理人员 ,在一 次处理业主 问因使用物业 而产生 的矛盾 中,由于
口 文/ 祝康 林
服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人 际交往 中,人们通 过语言信息沟 通和交 流感情 ,达成对交往对象 的初步印象 。这种认 知 过 程 ,就是 “ 社会 知觉 ” ,简 单地说 是指 个体 对 个 体在交 往 中的感觉 ,也 就是 我们 怎么看 他人 , 他人如何来看我们 ,当然也包括 “ 自我知觉” 。 人们 在交 往的过程 中,会借 助语言工具或 非
境的能力 。
与人 打交道难就难 在沟通 双方 的知觉和判 断 总是要产 生错觉和 失真 。了解 这些错 觉和失真产 生 的原 因就显得非常必要 了。
首 次 效 应 , 也 就 是 常 说 的第 一 印 象 。 这 种 印
然 而我 们 知道 ,提 高复 杂环 境 的适 应能 力 , 就必须努 力提高 我们 的社 会知觉 能力 ,要提 高 自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a4d00b1941ea76e58fa04f8.png)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
David Shaffer认为社会知觉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
方富熹认为社会知觉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时蓉华认为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
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在现在社会中,社会知觉论运用在各个角落,从你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社会知觉就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你和你周围的人,影响着别人对你的判断。
在升职降职的时候,社会知觉的理论同样贯穿于始终,领导在考核下属的时候也在运用社会知觉论,正所谓第一印象决定成败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公司考核中,领导者到底有没有运用社会知觉论呢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
第一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位新上任的管理人员若被他的下属获得较为满意的印象,这就能为日后彼此间接触交往,搞好人际关系和进行有效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有助于建立管理人员的威信。
一般说来,“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就是新的领导要特别重视第一印象,要想方设法给下属留一个好印象,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考核中最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对于管理均有重要影响。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3b67fd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8.png)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知觉在人际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态度和情绪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言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情绪和态度。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同时,对他人态度和情绪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产生冲突和误解。
其次,社会知觉还包括对他人意图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言辞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意图和目的。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和协调。
同时,对他人意图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行为,避免受到欺骗和伤害。
此外,社会知觉还包括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个体通
过学习和体验来了解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念、习俗风俗等内容,从
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进行社会互动。
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
准确认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言行,避免产生误解
和冲突。
总之,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这些内容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
因此,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05251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b.png)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15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相貌美丑对认知晕轮效应
特征评定
刺激人(相片上人) 人格社会合意性 刺激人婚姻能力 刺激人职业地位 刺激认作父母能力 刺激社会和职业上幸福 刺激人总幸福情况 结婚可能性
相貌丑者 相貌普通 相貌漂亮
56.31 0.37 1.70 3.91 5.28 8.83 1.52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22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 (一)归因理论研究基本问题
–1.人们心理活动归因。人们心理活动产生应归 结于什么原因,包含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 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人们行为活动归因。依据人们行为及其外部 表现,来对行为者稳定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 差异做出合理推论。这是社会知觉归因主要内 容。
62.42 0.71 2.02 4.55 6.34 11.60 1.82
65.30 1.70 2.25 3.54 6.37 11.60 2.17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16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3。近因效应
• 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有时最终给人留下印象最为深刻, 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特征解释。
愚蠢 轻薄 动摇 不可靠 拙笨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13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做首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同他人首次接触时所形成 最初印象。它是一个人经过对他人外部特征感知,进而取得对他动机、 情感、意图等方面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印象。对某人第一印象 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解释。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第19页
第五章 社会知觉
四讲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解读
![四讲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f2ebaed9ec3d5bbfd0a7453.png)
被知觉者积极消除知觉者期望。富翁慈善
2011.1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宽大效应/积极性偏差
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做出积极的、 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 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
(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 (2) (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2011.10
5、自我价值保护引发的偏差
在一项经典研究中,研究者将明尼苏达大学刚入学的新 生随机安排成男女对子,以参加一个大型舞会的盲目派对约 会。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有关每位学生智力、人格等方面的 信息。在舞会那个晚上以及随后跟踪研究期间,要求那些大 学生评价他们的约会对象,指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再看到对 方。结果非常明朗,而且男女生的结果非常相似。美貌比高 智商、良好的社会技能、好的人品都来得重要。只有那些碰 巧是英俊配漂亮的男女对子才愿意寻求进一步的关系。1966, walster
2011.10
Lachins的研究(1957):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 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 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 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 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上他又 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 句话后就分手了。
2011.10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要因素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S.E.Asch1946的实验: (1)史蒂夫聪明、刻苦、冲动、爱发表意见、顽固、好嫉妒。 (2)史蒂夫好嫉妒、顽固、爱发表意见、冲动、刻苦、聪明。 结果发现,句子(1)比句子(2)更能使史蒂夫得到正面 评价。据此,阿希得出这样两条结论:①印象形成是所有人格 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在这些人格要素中有一种是左右印象 形成的主要因素,最早出现的中心词决定第一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戴恩的晕轮效应的实验研究
晕轮效应的研究结果
照片上的人有无魅力 无魅力者 56.31 0.37 1.70 3.91 5.28 8.83 1.52 中等者 有魅力者 62.42 0.71 2.02 4.55 6.34 11.60 1.82 65.39 1.70 2.25 3.54 6.37 11.60 2.17
(4)知觉的整体性
5
知觉的特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人们把现实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 知觉。 例子:三个圆、一根竖线、一根横线
6
7
4、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知觉者因素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因素 情景性因素
8
(1)个体自身因素对知觉的影响
经验因素
动机因素 兴趣因素 期望因素 态度因素
24
三度归因理论的模型
观察 解释 高 区别性 低 高 个体行为 一致性 低 归因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低
一惯性 高
外部
内部
25
图3-1 归因理论模型
常见的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
自利性偏差
26
社会知觉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杨澜走向正大综艺
27
10
(2)知觉对象因素对知觉过程的影响
强度法则 新颖法则 动感法则 对比法则 重复法则
11
(3)情境效应(Context Effect)
包括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12
A 12 13 14 C
13
二、社会知觉
1、 社会知觉
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 推测与 判断的过程。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
16
(2)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
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方所获得的印象,也包括看 到或听到对方的其他方面的材料时所获得的印象。
双方初次见面时获得的直接资料是外表与才华。
双方见面时获得的间接资料是对方的背景资料介绍。
17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 鲍达列夫的实验
实验者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大学生看, 但看照片前对两组大学生的指导语不同。指导语 告诉第一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 的罪犯;告诉第二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 著名学者。然后主试出示照片,要求每组学生口 头描述照片上的肖像。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对 同样的照片做了极为悬殊的描述。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 力
运
气
23
[美] H•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两次观察 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 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
三度归因理论的归因维度 区别性资料: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 一致性资料: 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是否一致。 一惯性资料:指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20
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因素
不同群体内的人所共有的特点。社会生活、 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地位、文化水 准等方面大致相同的人,具有很多共同点, 因此,象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都可 能成为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 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
社会权威的观念。
21
5、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 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9
知觉者因素对知觉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资 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重要的问 题。 实验二:让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小时前进餐,另 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6小时内不准吃东西,然后, 让这两组人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要求他们说 出图片的内容。 实验三:采用心理物理法中的调整法来测定被试 者对标准刺激(一分、一角、二角五分的辅币和 半圆币)估计大小。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个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14
4、社会知觉过程的偏差
• 选择性知觉
• 晕轮效应 • 自我投射效应 •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 对比效应 • 刻板印象
15
3、印象的形成
(1)第一印象
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 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 印象,它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管理
1
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 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解释,并称
它为现实。
—————— 斯蒂芬 · P· 罗宾 斯
2
2、知觉
(1)知觉的概念
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
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
连贯的现实映象的过程。
3
4
3、知觉过程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的理解性
22
[美] B•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在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除了把行 为的原因归为情景因素与个人因素外,原因的稳定性是 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这样,个人的行为可归入内在—— 外在、稳定——不稳定的四个范畴之中。 表3-1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
支配原因 稳定性 稳 定
内 在 的
能 力
外 在 的
个
人 特 点
人格的社会合意性 婚姻状况 职业状况 做父母的能力 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 总的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注: 表中的数值越高越好。“漂亮的就是好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 杂志》(1972) 19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概念 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比较 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 常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 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 刻 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但在很多情 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