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现象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5、环境因素
•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外语学习是在课堂上 完成的,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学生除了 每天 (有些是隔几天 )在课堂上接触到有限的 45分 钟的英语外,其他时间都处于汉语环境的包围之 中,所看、所听、所说、所想无不打下汉语深深 的烙印。由于所学语言的输人量有限 ,且无法与目 的语群体进行有效的接触,说出来的英语充满汉 语腔调和只有中国人才听得懂的 Chinglish,开口 便是 How are you, Teacher Zhang . 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中介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充分利用所学语言
• 目前国内的外语学习都是一种简单的输入式学习, 而对目的语的输入简直是少之又少,所学的外语 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但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 同样有积极意义。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 不够的,学习者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语言。在 语言输出中,学习者同时在检验有关目的语的结 构和意义的假设。另外,学习者还能够获得修正 假设的至关重要的反馈。借助反馈,学习者会修 正假设,进行再次尝试。通过语言输出,学习者 还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度、自然度和准确度。积 极的语言输出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流利度和准确 度,使学习者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的标准。
3、强化学习的动机
• 动机是人们学习新事物成功与否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 语言学习中也不例外,而且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的诸多因 素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也是语 言学习获得成功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学习动机通常可以分 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融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为谋职或提高自己的修养,通过 考试等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动机。为参加目的语社 团的生活而熟练掌握语言的愿望是融合型动机。如果单纯 怀有工具型动机,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学习语 言时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即要有工具型动机也应 该培养强烈的融合型动机。学习者只有本着了解目的语文 化的态度,才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石化产业“垄断”现象的根源、变迁及走向以中国石化安庆公司为例
2、加强区域和领域合作:推动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创新主体加强合作,实现资 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
3、强化创新政策引导:结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更加精准的创新 政策,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石化产业的 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3、制定创新政策: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 新。
4、优化市场环境:通过改革市场机制、加强行业监管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市 场环境。
在这个模型的应用过程中,中国石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中国石化 企业在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成果。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石化产业创新系统模型还推动了人才培养、 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发展。
3、技术因素:石化产业对技术要求较高,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能够在产品质 量、成本和环保等方面获得优势。技术的积累和升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资源,一般企业难以企及,进而形成了技术壁垒。
二、石化产业公司的垄断地位及其影响: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庆公司作为我国重要 的石油化工企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安庆 公司的垄断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综上所述,语言石化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认知、社会文化等多个方 面。对于这一现象的认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和认知的理解,也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现象的 研究力度,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的语言文化。
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石 化工业不断崛起,逐渐成为全球石化产业的重要一员。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 石化工业的区位布局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一过程既充满了挑战又充满了机 遇。
石纪元 石化原理
石纪元石化原理石纪元是地质学上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地球上的某个时期,这个时期以石化现象为主要特征。
石化是指有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矿物质的过程,即有机物质逐渐被矿物质所取代或填充,最终形成石头或石化化石。
石纪元中石化现象的产生和演化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石化的原理是有机物质发生化学、生物或物理作用,逐渐转变为矿物质。
有机物质最常见的石化过程是生物石化,即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或周围环境中发生石化。
这一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埋藏、压实和矿化。
有机物质被埋藏在地下,通常是在沉积物中。
这些有机物质可以是植物、动物的残骸,也可以是微生物和藻类等单细胞生物的遗体。
埋藏过程中,有机物质受到地下水、矿物质和微生物的影响,逐渐发生变化。
随着地层的沉积和压实作用的增加,有机物质逐渐被压实。
由于压实作用,有机物质的孔隙度逐渐减小,水分和气体被排除,有机质与矿物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
这一过程中,有机物质的化学成分也开始发生变化,有机质中的有机酸、蛋白质等逐渐转化为矿物质。
经过长期的埋藏和压实作用,有机物质逐渐被矿物质所取代或填充,形成石头或石化化石。
这一过程中,有机物质中的碳、氢、氮等元素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矿物质的成分,例如碳酸盐、硅酸盐等。
同时,有机物质中的微生物、藻类等生物体被矿物质所包裹,形成石化化石。
石纪元中石化现象的产生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是影响石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质构造的活动会导致地层的抬升、断裂和变形,从而改变地下水流动和地层压实作用的程度,影响石化过程的进行。
其次,水文地质条件也对石化现象起着重要作用。
地下水的流动和成分变化会影响有机物质和矿物质之间的反应,调节石化过程的速率和程度。
此外,气候环境也会对石化现象产生影响。
气候干湿、寒暖的变化会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物质的生成,进而影响石化过程的进行。
石纪元中的石化现象是有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矿物质的过程。
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浅析
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浅析一、中介语理论及石化现象有许多外语学习者乃至外语教师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外语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语言能力没有继续向前发展,而是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自己的外语运用起来为什么总不象本族语那么自如?在经过多年学习后,在说写中仍然出现一些无法改变的永久性错误(persistent errors)?其实,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Selinker认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如果中介语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增加最终达不到目的语这个终点,也就是结构系统(如语言项目,语法规则,系统知识)不再进一步发展,而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这是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形式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即个体石化(individual fossilization)和群体石化(group fossilization)。
其中学习者个体石化表现在两个方面:(1)错误石化(error fossilization),表现为被纠正的、并被认为已清除了的错误反复出现;(2)语言能力石化(language competence fossilization),即中介语在语音、语法及词汇方面的石化。
群体石化是指石化了的外语能力具有普遍性,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方言出现,如印度英语(牛强,2000)。
石化现象根据其性质又分为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
中国学习外语的学生出现的中介语现象大多属于前一种,即暂时性石化,处于暂时的稳定;学习者在能获得最大优化输入的情况下,其中介语可以达到另一次高峰,如在英语国家生活、学习,接受集中培训等。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双重影响,导致在口语表达中出现僵化、呆板和不自然的现象。
这种石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会对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表现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重视,促进第二外语教学的改进。
一、成因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母语干扰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母语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干扰,导致其口语表达呆板、僵化。
2. 目标语言不自然的输入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来自教材和教师的不自然的目标语输入,这种不自然的输入与实际语言使用存在差异,使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也带有石化的痕迹。
3. 语言习得阶段在语言习得的不同阶段,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水平不同,而在初级阶段学习者往往会受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更为显著。
以上几个方面导致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为了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学习者需要针对不同的成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表现1. 语法错误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句法结构呆板、语法错误的现象,这种语法错误不仅影响了口语表达的流利性,还降低了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2. 词汇使用不当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可能会使用一些过时的、不符合实际语言使用的词汇,使得口语表达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3. 句子结构僵化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使用一些固定的句式和结构,使得表达显得呆板、僵化。
以上几个方面是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表现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能影响到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
三、解决方法针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学习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法:1. 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通过阅读、听力等方式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其接触到更为自然、地道的语言输入,从而有利于减少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英国指未受教育,社会地位低下,粗鲁的人 peasant:农民
基本义:种庄稼的人,农民阶级的一部分
Politician(政治家):美语中有强烈的贬义,指为了谋取个 人利益而耍政治手段的人,还有精明圆滑,做事老练之意, 所以汉语的政治家译为“statesman”,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 明智之士。
如何防止词汇学习石化
母语负迁移。 语言迁移对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产生影响, 正向迁移有利于语言学习,但负向迁移由于用母语模式 或规则而产生错误的英语表达模式,所以对英语学习有 阻碍作用。如:红糖(brown sugar)说成“red sugar”; 红茶(black tea)说成“red tea”。 汉英语言构词方式有差异。 汉语的概括词较多,在构 成新词时只要在前面加上表示区别性特征的词就行了, 而英语却往往用不同的词来表示,从表面看不出与所属 大类的概括词有何关系,这就给我们的词汇学习带来了 困难。如:白兰地酒:brandy,香槟酒:champagne, 白 酒:spirits.
另外,英语中的 ornament 一词译为“装饰”,有 时也有不妥之感。汉语用“装饰”指学识往往含 贬义,而英语则不然。该词在OLD的释义为:sth. designed or used to add beauty to sth. else。据此 Bacon 在他的《论学习》一文中开首句: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汉 译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这里ornament 译作“博采”是十分贴切的。可见 词句的情感意义与内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 差别的,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一一对应。
又如,汉语中的“狗”一词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 等不好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在许多词语中都有 所反映,如“走狗”、“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 出象牙”;而 dog 一词在英语里则完全没有任何不好 的内涵意义,而常常用来表示“忠实”、“友好”、 “可爱”等内涵意义。所以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You are a lucky dog. (你真幸运。)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浅析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
浅析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沟通的工具,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融合提供重要基础。
词汇作为语言范畴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类运用语言交流和表达,在任何一种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教学都作为必要课程存在。
尤其是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掌握与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语学习者听、说、读、写的能力。
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论是在真实的社交场合中,还是在语言学习课堂的模拟语境下,越来越多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面临词汇石化困扰,学术圈就词汇石化的普遍现象展开多维探讨。
二、二语词汇石化的基本概述(一)石化现象石化现象是指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中介语状态下无法完全掌握第二语言系统的现象,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容易停滞不前甚至学习能力下降。
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于1972 年提出,并确定了石化现象的含义:石化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机制,受二语学习者所青睐,且石化现象与二语学习者的年龄和目标语言无任何关联[1]。
1978 年,Selinker 重新定义石化现象,其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石化现象必然存在,不受二语学习者态度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至1992 年,Selinker 更新关于石化现象的含义,石化现象被解读为持续性的非目标语言结构,是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状态,制约中介语水平。
从上述关于石化现象定义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石化现象的认知逐渐加深,从而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和概念动态调整。
更有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解析石化现象,丰富该定义,拓宽了石化现象的探索范围,综合各角度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可以肯定石化现象是二语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2]。
(二)二语词汇石化的表现中介语石化现象被提出后,学界又对词汇石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可分为对词汇习得量石化、词汇语义及词汇运用石化的研究。
词汇习得量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的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词汇习得量石化。
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 224 -校园英语 /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江苏省宿迁学院/赵霞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它制约着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阻碍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向更高层次发展。
本文从该现象的成因出发,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结合实际观察,对石化现象作出了分析解释。
先阐述了石化现象的定义和特征,继而列举了其发展过程,接着说明了石化现象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石化现象,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
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这一术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莱瑞塞林克(Larry Selinker)提出的。
是指由语言学习者自己发展的独立于本民族语和第二语言的一个语言体系,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或临界体。
它逐步向目标语靠近,却并不是目标语。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
二、中介语的特征及定义中介语最明显的特征则是它的石化性(fossilization) 。
Selinker 对石化现象的定义也是与时俱进的。
1972的定义:石化是一种被认为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机制,也指一种与语言表现相关的结构现象。
1992的定义:石化从结构角度被定义为持久的非目的语结构,将持久性视为石化的一个重要属性。
1996的定义:石化是学习者的过渡语学习走向停滞的过程,被假设为可以永久性阻止过渡语的发展。
任何人都不能把第二语言说得和本民族者完全一样。
三、石化现象的表现1.发音方面。
很多英语学习者由于母语干扰、语言输入不正确等原因,语音石化现象比较严重。
简单来说,他们说出来的英语别人听不懂,别人说的英语他们也不明白,使得听说水平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发音不好或不准,导致学习者没有自信说英语,口语自然无法突破。
而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发音不准就会导致英语拼写错误百出,直接影响写作水平的提高。
石头也会生长了解奇妙的石化过程
石头也会生长了解奇妙的石化过程当我们谈论生长的时候,往往会想到植物和动物。
但你可能没有想过,石头也可以生长。
这种奇妙的现象被称为石化,是一种矿物质长时间积累在石头上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石化过程。
石化是一种缓慢而长久的过程,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
它发生在一些特定的岩石类型中,如石灰岩和石膏岩。
这些岩石富含溶解性的矿物质,当它们与地下水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时,就会发生石化现象。
石化过程的第一步是岩石溶解。
当地下水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接触到岩石表面时,会导致岩石中的矿物质溶解。
这种溶解作用是非常缓慢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矿物质会逐渐溶解并渗透到岩石中。
一旦矿物质渗透到岩石中,它们会与岩石中的其他元素结合,形成新的物质。
这个过程被称为沉积或沉淀作用。
当岩石中的矿物质达到饱和点时,新的沉积物会开始在岩石表面形成。
在新的沉积物形成的同时,一些岩石中的矿物质可能会重新结晶。
这种重新结晶是石化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
岩石中的矿物质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重新排列组合,形成带有晶体结构的新岩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岩石中的矿物质会不断增加,原始岩石逐渐被替代。
这个过程被称为重结晶,它使岩石中原本的纹理和结构消失,变得坚硬而均匀。
石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岩石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有些石头可能呈现出丝状、块状或层状的结构。
这些结构是由于沉积物和矿物质在岩石中的不同分布而形成的。
石化现象也会导致一些特殊的地质奇观的形成,如喀斯特地貌和石林。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化过程中石灰岩的溶解和侵蚀而形成的。
石林则是由于石化过程中石膏岩的溶解和沉积而形成的。
石化过程不仅仅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它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石化过程中形成的矿物质可以用来制造建筑材料、工艺品和宝石等。
石灰岩、大理石和花岗岩等石材就是石化过程的产物。
石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保护了一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
当动物或植物的遗骸被埋在岩石层中时,它们会与岩石中的矿物质相互作用。
中介语石化现象
作者:日期: 2浅谈中介语石化现象1引言外语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很难达到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
1972年Selinker把这个现象定义为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此后相关研究、论著相继问世,中介语石化也成为目前二语和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2.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定义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语言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状态,中介语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个逐渐积累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
其理论假设是, 中介语的始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人,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外语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语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连续体,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
理论上,随着语言习得的逐步发展,中介语会渐渐接近直到达到目的语水平。
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就会趋于停滞状态,很难甚至无法消除,从而形成语言石化。
后来,Selinker (1992) 对石化现象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Seli nker认为所有外语学习3者的第二语言都会出现石化,使其语言能力无法达到本族语的水平。
他把石化看成是存在于中介语中的一种心理机制,无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无论学习者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语言体系中总会出现不正确的二语/外语语言形式。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看语言石化现象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看语言石化现象语言石化现象指的是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被固化,不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某些传统文化中,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礼节用语。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看,语言石化现象是由于使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的频率较低,导致它们的边际效用递减,从而导致这些词汇或表达方式的使用越来越少,最终消失。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随着某项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对这项商品的需求的增加会越来越小,最终递减到零。
这个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对高级消费的需求会减少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石化现象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的使用频率较低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其边际效用就会递减,从而导致它们的使用越来越少,最终消失。
而语言的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其边际效用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它们的使用越来越多,最终得以保留下来。
因此,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为我们解释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机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当然,语言石化现象并不仅仅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它还受到语言使用者的习惯、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某些传统文化中的礼节用语往往是由于这些文化的历史悠久,习惯深厚,所以才会出现语言石化的现象。
总的来说,语言石化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通过对语言石化现象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演变过程。
在进行语言石化现象研究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注意分析的对象。
语言石化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某些传统文化中,也可以出现在现代语言中。
因此,我们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分析的对象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语言石化现象的变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石化现象也会发生变化。
有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可能会因为使用频率的增加而得以保留,有些则可能会因为使用频率的减少而消失。
《2024年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对比分析》范文
《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英语写作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初高中生来说,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所谓的“石化现象”,即写作水平长时间无法提高,甚至出现退步的现象。
本文将对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二、初高中生化石现象概述1.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往往受到基础知识的限制,如词汇量、语法规则等。
当学生在一定阶段内无法突破这些限制时,便会出现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退步的现象。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写作兴趣、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等原因,导致写作水平无法提高。
2. 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写作要求更高,需要更丰富的词汇量、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和更深入的思考。
然而,一些学生在面对更高的写作要求时,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出现写作水平的停滞或退步。
此外,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如果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积极的写作态度,也容易出现石化现象。
三、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的对比分析1. 原因分析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英语写作石化现象虽有所差异,但都有其共同的原因。
首先,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导致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也是导致写作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
此外,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等也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产生影响。
2. 对比分析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多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有关。
而高中生的石化现象则更多地与学习压力、对更高难度写作要求的适应能力有关。
此外,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遇到更大的困难。
四、应对策略1. 针对初中生的策略(1)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能力;(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阅读优秀范文、多写多练等;(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和积极性。
《中介语石化现象》课件
为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提 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学习效果。
应用价值
推动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成果在跨文化交际、语言政 策制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词汇石化
总结词
中介语词汇石化表现为学习者在词汇使用上无法突破初级阶段,无法自然地运用高级词 汇和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词汇石化是指学习者在词汇使用方面无法突破初级阶段,即使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 汇,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初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无法自然地运
用更高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不够地道和准确。
文化因素
学习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 难以适应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 ,从而影响语言学习的进展。
石化现象的分类
暂时性石化
学习者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进一步提高 语言水平,但经过持续努力或外部刺 激,仍有可能突破停滞状态。
永久性石化
学习者在长时间内无法提高语言水平 ,且经过多种尝试后仍无法取得明显 进步,即进入永久性石化状态。
要点一
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个人学习需求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 执行。
要点二
寻找学习资源
利用多种语言学习资源,如网络课程、学习软件、语言交 流活动等,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重视文化因素
培养跨文化意识
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语 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增强文化适应能力
尊重并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减少因文化冲突而导 致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在与母语者交流时显得不够自然和流畅。
03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
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语言学习停滞
中介语石化现象会导致语言学习 者的语言能力停滞不前,无法进 一步提高。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例子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例子
石化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沟通问题,它指的是沟通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
停滞、僵化和失去灵活度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石化现象的例子:
1. 信息过滤:当一个人只选择听取或传达符合自己立场或利益的信息,而忽略或屏蔽其他人的观点或意见,这种石化现象称为信息过滤。
2. 转移注意力:当一个人在对话中不断转移话题,以逃避或规避某些
敏感问题或负责任的对话,这种石化现象称为转移注意力。
3. 人身攻击:当一个人开始使用侮辱、嘲笑或贬低对方的言语来代替
理性的讨论和辩论时,这种石化现象称为人身攻击。
4. 默许和漠视:当一个人对他人的言行不作出回应或表达漠视、不信
任或不在意的态度时,这种石化现象称为默许和漠视。
5. 典型化和刻板印象:当一个人将别人简单划分为某种固定的形象或
模式,并根据这种偏见对其进行评价和对待时,这种石化现象称为典
型化和刻板印象。
6. 决策固执:当一个人在决策过程中拒绝接受其他任何意见或建议,
并坚持自己的观点时,这种石化现象称为决策固执。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沟通中常见的石化现象,它们可能会阻碍有效的交
流和理解,导致冲突和误解的产生。
为了避免石化现象,我们应该保
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注重理解和积极参与沟通。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言石化现象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语言石化是指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僵化的语言表达和结构,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这种现象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语言石化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问题,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一、语言石化的成因1.学习焦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由于受到英语水平的限制,常常对英语写作感到焦虑。
为了规避风险,他们倾向于使用熟悉的语言表达和结构,以确保语法、拼写和用词的正确性。
这种安全的写作方式让学生陷入了语言石化的困境,无法突破语言的边界,表达个性化的观点。
2.模仿性学习在学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往往依赖于模仿式学习,通过大量的背诵和抄袭来填补自己的语言空白。
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失去了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导致写作时往往出现语言石化的现象。
二、教学策略研究1. 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英语写作话题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在写作中更加注重内容和思想的表达,而非语言表达的规范和正确。
2. 强化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过度依赖模仿和抄袭。
3. 拓宽视野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写作课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写作范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模仿和改编,学生可以吸收英语写作中的灵感和技巧,从而拓宽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鼓励多样化表达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要注重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鼓励,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多种语言表达和结构,提高他们的写作自信心,避免陷入语言石化的困境。
语言石化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成因主要包括学习焦虑、模仿性学习和文化差异等方面。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石化,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创造性思维,拓宽视野,鼓励多样化表达。
《2024年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对比分析》范文
《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英语写作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初高中生来说,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提升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一个被称为“石化现象”的难题。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初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石化现象,并探讨其成因及应对策略。
二、石化现象定义所谓“石化现象”,是指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因某些原因而陷入僵化状态,无法顺利进行创作和表达。
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尤其对于英语写作相对薄弱的同学而言更是如此。
三、初高中生的石化现象对比分析(一)现象表现初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石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害怕表达、句式单一等。
而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石化现象则更为复杂,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可能表现为思维僵化、难以运用高级词汇和句型等。
(二)成因分析初中生英语写作的石化现象主要源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自信和练习不足。
而高中生则可能因为学习压力大、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母语干扰等因素导致石化现象更为严重。
四、应对策略(一)针对初中生针对初中生,首先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高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增加练习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此外,引导学生多读优秀范文,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也是有效的途径。
(二)针对高中生对于高中生,除了巩固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拓展思维,尝试运用高级词汇和句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记忆技巧、阅读策略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
同时,减少母语干扰,多进行英文原版阅读和听力训练也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初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石化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石化现象在表现和成因上存在差异。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提高自信心、拓展思维、运用高级词汇和句型等都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
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和改善策略的探讨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关键词 (1)Key words (1)1.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 (1)2.语言石化现象的分类 (2)2.1石化现象形式上的分类 (3)2.1.1个体石化 (3)2.1.2群体石化 (3)2.2石化现象的性质分类 (3)3.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3.1 Lamendella的生物论 (3)3.2相互作用论 (5)3.3石化形成中的两个“策略”......... ............................................. (6)3.3.1 学习策略 (7)3.3.2 交际策略 (7)3.4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7)3.4.1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7)3.4.2 兴趣的减少 (7)4.石化现象改善的策略 (8)4.1目标语知识的积累 (8)4.2降低母语的干扰 (9)4.3情感的反馈 (9)4.4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9)总结 (10)致谢 (10)参考文献 (11)摘要: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是多年来困扰我国外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表现为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趋向于停留在固定状态。
本文浅论了石化的定义,归纳了几种有关石化的成因,对缓解石化提出几点建议,使学习者最大程度的延缓和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同时对研究前景予以展望。
Abstract: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s a pervasive and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t has been a universal problem for learner, tending to keep in a Interlanguage relative to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natural fossilization,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some reasons of foss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learners, in order to make learners avoid fossilization in Interlanguage to maximum extent and meanwhile a perspective of its future is given.关键词:二语学习;石化现象学习者;情感;思维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ssilization phenomenon; learner; emotion; mind1 语言石化现象的认识二语学习者在一定年龄期,一定目标语知识的获得后,常常会经历一个类似“关口”的阶段。
中介语石化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2 中介语石化现象
② 词汇方面。 主要表现在近义词的使用上。例: 1.This is an empty classroom. 2.This is a vacant classroom.(*)
empty 和 vacant ,可以表示“空的”含义。然而,empty 表示 “空间空旷,空无一人”; vacant 表 示 “未被占用, ( 职位) 空缺 的”。因此,在表示“教室是空的 (空无一人) ”。
3 中介语石化原因
(2)交际策略。Corder认为中介语 “通常是不稳定的 ” 。在交际过程中, 学习者无法用现成的、准确的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往往会有意识 或无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但学习者这种过份地想 成功运用各种交际策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会导致一种错觉,以为没有必 要学习目的语的新知识,由此出现了中介语石化倾向。
4 中介语石化解除对策
(2)母语迁移方面的对策(杨秀岚 2013) ① 减少母语负迁移。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有意识地加以预防。在学习 外语词汇时,学习者注意词汇在音、形和义上的区别,增强对不同 文化词汇内涵的敏感性,重视词汇的组合和聚合关系,学会如何得 体的在不同语境中使用这些词汇。 ② 加大外语的有效输入,既重视数量,又保证质量。不仅包括语音, 语法,词汇方面知识的积累,还包括相关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2 中介语石化现象
(1)中介语石化现象发展过程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渗透性等特点 ,但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石化性
(fossilization)。大约只有5%的人可以和母语者一样,形成完善的目的语语言系 统(于海军,2008)。而石化后的中介语经常有退步趋势,按Selinker&Eubank 的初步假设,稳定期持续五年以后,中介语就会石化,但很多是暂时石化。若 在能获得最优化输入的情况下,如目的语国家生活、学习一段时间,学习者外 语能力通常会产生第二次飞跃。下图显示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戴炜栋,1999)。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现象解析
又如,汉语中的“狗”一词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 等不好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在许多词语中都有 所反映,如“走狗”、“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 出象牙”;而 dog 一词在英语里则完全没有任何不好 的内涵意义,而常常用来表示“忠实”、“友好”、 “可爱”等内涵意义。所以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You are a lucky dog. (你真幸运。)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语音石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语音发音规则及发音方式趋于பைடு நூலகம்固定
Eg:Christmas; beer; America (日语) 语法石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语法规则趋于固定 Eg:1.被动和主动表达(require;need;worth;)
分类:语音石化、语法石化和语义石化
1]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2]The old building requires repairing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 现象
贺丽丹(20113591) 李东倩(20113595) 李光会(20113596)
目录
1
定义
2 原因
3 4
分类 方法
定义:
词汇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是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 象。该概念由上世纪 70 年代初著名语言学家 Selinker 最早提 出。所谓石化,是指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后,过渡语的某些特征 如词条、规则和词系统就会趋于停滞状态(Selinker1972)。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义石化现象表现为:词汇理解错误,词汇 使用不当,词汇使用不得体,词汇使用不符合语言习惯。学习者 习惯于机械记忆英语单词对应的汉语意义,造词词义歪曲,想表 达的意思令人费解(杨玉晨1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he和she误用探汉英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郑娟(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61)摘要: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出错不可避免。
本文结合偏误分析相关理论,对120名受试对象作文中出现的介词偏误进行确定,归类和分析,从而探究偏误产生的根源,并揭示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偏误分析,介词An Analysis of Preposition Errors in ChineseCollege Students’ InterlanguagesZHENG Ju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61, Anhui) Abstract: Errors are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for all learners. Based on the error analysis theory, the paper makes asurvey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in 120 collegestudents’compositions so as to shed light on the implications forEnglish teaching.Key words: interlanguage, error analysis, prepositions中介语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如图一所示,图一对于绝大部分学习者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到达目的语这个理想的终点。
相反,当他们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语言能力不是继续向前发展,而是表现出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就是中介语石化现象。
Selinker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导致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原因很复杂,Selinker&Lashmanan认为中介语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
错误石化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所有的导致石化的因素中,母语迁移是最重要的因素。
它可以是诸因素中的首选因素(弱式理论),也可以是诸因素中的必要因素(强式理论)。
Schumann试图从社会文化因素中找寻形成第二语言石化的原因,他的文化移入模式认为,如果学习者原有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别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
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受到限制,学习者不得不以自己的母语和中介语为基础来处理语言。
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种不完善的语言,长期使用它来处理语言将导致语言石化的产生。
K1ein、Peter Skehan等试图从学习者的心理角度解释石化,他们指出,当学习者认为用第二语言交际能达到一定的有效性以后,中介语就不再发展,错误的形式从而固定下来,形成石化。
Ellis总结了对错误石化的研究成果,指出石化的形成有其内因和外因。
虽然这些研究有理有据,但具体到中国学习者汉英中介语中石化现象的成因又有哪些呢,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发现,英语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都容易在口语表达中把he和she混淆,这种误用是不是一种语言石化现象呢?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从he和she误用这一侧面,探究汉英中介语中石化现象成因。
一、研究与分析1. 口语测试与调查本次测试的受试对象为60名某大学英语专业大学三年级,且通过英语专业四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系统的学习英语专业课程达两年多时间,基本达到了中级英语学习者的水平。
测试的内容为用第三人称复述《英语泛读教程(第一册)》第11单元课文The All-American Slurp.,该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在移民美国后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故事,其中涉及很多He和she, his和her的转换和使用,时间是5分钟。
结果表明,60名学生中有42名学生都误用了he和she。
且基本上都是在该用she的地方用了he,其物主代词和反身代词也有同样的误用问题。
笔者还对—些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研究生以及专职翻译进行过调查访问。
多数人表示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种言语失误。
有部分人表示常常出现,仅有极少数口译高缓人才表示一般不会出现。
但并不否认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出现过这样的言语失误。
这一阶段研究表明,中国中,高级外语学习者中,he和she误用非常普遍,即使年龄和学习量不断增长,这种错误也没得以去除,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石化现象。
2. 问卷调查为了更好的解释he和she误用这一石化现象,笔者对某大学119名英语专业大三和大四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的内容为“为什么在英语口语交流中,会容易出现he和she的混淆?”,方式为书面回答的形式。
调查学生的问答总结如下:1)汉语中“他和她”的发音没有区别。
2)大多数情况下,把she说成he,因为he的发音更简单。
在汉语中“他”和“她”没有发音区别,而英语中he出现的频率高,所以常用he代替she。
实际上心里有时明白该用she还是he,但是说话的时候常搞错,这就像有些地方的人把汉语拼音中的h和f常搞错一样。
3)说话时太紧张,没有留意第三人称有he和she两个,就随便挑一个便说了。
4)平时说英语的时间不多,没有用英语进行思维。
5)中国文化中,课本、报纸等各种传媒中多用“他”代替事物而很少用“她”,在不确定性别或无法确定性别时多用“他”。
古汉语中也是用“他”代替“她”。
6)认为he和she误用是个小错误,不阻碍言语交流,没有在意,也没有刻意去练习,并更正。
7)在讲英语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思想以及动词及其搭配上,对he和she就显得不太注意了。
8)从语法上看,中文中的“他”和“她”的主格和宾格都是相同的,而英语中就不同了,讲话时,随时要注意主格、宾格和所有格的变化,因而口误的概率就相对比较高。
9)在说他或她时,根本没有考虑到是男性还是女性,即性别意识不强。
10)在说英语时,没有走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脱口而出he或she。
11)英语中,he不单独表示“男他”,还常表示其他泛指的意思,所以在说话的时候,一想到他/她,就自然和习惯性的用上了he。
12)说话时,前面he用得多了,后面即使出现she也会自然用上he,反之亦然,这变成了一种习惯。
二、解释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上所示,调查结果表明,he和she的误用是一种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提出的解释非常简单,朴素,但却为我们准确诠释研究汉英中语石化现象成因提供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结合中介语石化理论的基础上,现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做以下分析:1.母语干扰。
讨论石化问题不可能离开母语迁移问题。
母语干扰是石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们知道错误的重新出现是石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错误有语间错误(interlingual errors) 和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 。
其中语间错误的来源就是母语干扰。
分析案例中“he”, “she”二词:在英语中。
“he”和“she”是分别表示男女的第三人称代词,“he”表示男性“他”,“she”表示女性“她”。
二词发音不同,所指也不同,在语用过程中不会被混淆使用;但在汉语中,“他“,”她“却是同音不同形和意的两个字。
同理,汉语“他的”,“她的”也与英语中的“his”和“her”不同,是由“他”,“她”分别加上一个助词“的”来表示的非独立单位.有着相同的读音。
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人类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旧的知识必然会发生迁移。
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负迁移”,而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正迁移”。
CA研究进一步发现,母语中与目的语有差异的语言项目、语法结构对外语学习造成困难,从而产生“负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
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差异较大,因而学习者在建构自己中介语的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成份很多。
由于学习者有关目的语的语言知识有限,加之对目的语的意识程度较低,且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有限,他们只能借助自己的母语进行交际,这样便形成了母语和目的语的混杂形式,语言学界称其为“洋泾浜”式外语。
“洋泾浜语”的反复使用便在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形成了顽固性的错误。
由于新的语言知识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僵化的局面一时难以打破,久而久之,便导致了石化的产生。
汉语的文化迁移也是造成语言石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汉语中的“他”略等同于英语中的“he”,但历史上相当一段时期,汉语中却没有与“she”相对应的书面语,男性、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一律以“他”代之,五四运动前后一度使用“伊”(至今某些方言中还在使用),而“她”是刘半农于1926年造出来的。
当英语中“he”的泛指功能很大程度上已废弃不用时.汉语中还经常用“他”来泛指男、女两性。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影响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形成负迁移。
中国大多数英语初学者(有时连高级英语学习者也不例外)在泛指一个群体中性别不能确定的人时,往往错误地使用“he”。
甚至在表达女性第三人称单数“she”时,也经常用“he”。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汉语中的“他”也具有泛指功能,“他”、“她”读音又相同.中国学生对男性、女性第三人称单数的区别缺乏。
2. 监控策略失败在问卷调查中,受试对象给出的一个重要解释便是说英语时,注意力集中在表达意义上,尤其是动词的搭配上,而忽视了“男他、女她”的区别。
这正是学习者语言监控策略失败的一种表现。
Krashen的监控假说认为,语言学习者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起着一种监控的作用。
监控策略有时产生于语言输出之前,有时产生于之后。
监控策略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之下起作用:(1)必须有足够的时间;(2)语言输出者必须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而不是意义上;(3)学习者必须懂得目的语的语法规则。
在现实生活的交际中,语言学习者通常将交际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在语意方面。
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学习者只重视其所欲表达的思想或情感,他们很少有时间编辑、修饰所欲输出的话语,另外,由于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中淡化了语言知识的学习。
从而使其内化了的语言知识相当有限,因而在语言输出时没有足够精确的语法项目把关,使监控策略失去作用,从而产生错误的语言形式,导致语言石化。
3.. 培训转移培训转移一方面是指外语教师的过渡语中某些不地道的或不合适的语言用及教授,使学习者产生了对目的语的某些语言点及语法规则不正确的理解,这些误解由于产生于学习者学习的最初阶段,即语言习惯形成的时期,因而往往根深蒂固,不易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