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最新)
六、实施建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六、实施建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3b36ea2b14e852458fb57d2.png)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教学与评价建议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及其功能,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全面认识历史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完整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要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某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尤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避免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机械地分离;二是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
例如,必修课程中“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学习专题的教学,对于“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的学习内容,如果在教学目标中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就显得过于简单、空泛,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指向也不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不强。
此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
因此,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可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最新)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d2fc73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6.png)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行和关键实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说明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实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的价值追求的目标。
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相识是由表及里、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相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特别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相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视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详细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精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得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看法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行逆的,相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相识,必需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4.历史说明历史说明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看法、实力与方法。
全部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说明,即便是对基本领实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相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说明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说明,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华蜜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617ca0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4.png)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摘要】核心素养是“双基”与“三维目标”的提升,旨在使学生在学习与教育中获得知识,学会做人,学会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发展。
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历史课堂与历史教育,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归根到底,还是要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服务。
因而,学科核心素质并非是一座空中楼阁,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培养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内涵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和育人目标,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是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指标。
《普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在历史核心素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学生学习历史首先应该建立起来的最根本的素养。
没有唯物史观,其他观念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始终难以发展起来。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唯物史观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了解唯物史观的相关理念,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深入客观的认识;能够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能够利用唯物史观的相关观点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历史学科的本质体现。
任何历史事件的存在都是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条件的,因此,要想准确、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需要以事件发生的时空联系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历史事实存在的意义。
高中生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知道任何历史事件的存在都是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依托的;知道不同历史时间段的表达方式和特定位置的空间归属,并且能够理解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描述历史事件;学会看图,并从历史地图中提取重要信息;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的积累,建构起不同时空下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将时空观念合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当下发生的事件有清晰全面的认识。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1dbe9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f.png)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以下是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供参考:
与2003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原来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必修课程由专题史变为了通史,按时间排序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
史实的选择也有所增别,具体变化如下:
- 中国古代史:
- 融合选修部分内容,增加了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私有制等。
-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更加具体化,战国时期的变法由选修变必修。
- 增加“了解老子的学说”,对“庄子”的了解。
- 增加汉朝开疆拓土、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解读《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解读《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ec4b900bcd126fff7050b68.png)
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新解经过广大专家多年的努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终于2018年揭开神秘的面纱。
该标准(2017年版)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国特色,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阐释,颇有精到之处,对此,方家们已有诸多的评价与高论,笔者不再做过多的阐述。
然而,通过对课程标准的仔细分析与阅读,笔者发现,新课标给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本文试从课程知识结构的角度,提一些肤浅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然而,知识结构不清,谈何知识本位——素养本位更是无从说起;学科内涵不明,如何开展教学与评价——聚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更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知识结构之调整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彻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在结构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纵观课程标准全文,在知识结构的选择与建构上,确实体现了立足基础、视角多样、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与备课中多加关注。
(一)立足基础——时序意识的完善中学历史学习必须立足基础,这已是学科教学的共识,但要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颇为不易。
其中作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教师与学生都未能厘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到底要包括哪些内容?一些教师认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一些基本概念,只要把概念阐释清楚,学生的基础就是巩固的;一些学生则认为只要背熟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与结论,基础就扎实了,成绩就突出了。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97750802d276a201292e28.png)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26284d3be23482fb5da4c46.png)
龙源期刊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作者:徐蓝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6期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養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二、将教、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评—考”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
通过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拓展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如“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
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为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创造条件。
四、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
所谓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五、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教师要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评价目标指导教学与评价。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87a72d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f.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近几年,中国教育系统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科目之一,历史课程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于2017年首次发布,2020年进行了修订,引入了许多新变化。
一、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新版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将其作为课程重点之一。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版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将通过学习历史,培养跨学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审美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增加历史学科的多样化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安排上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的多样性。
传统的历史课程大多集中于政治史和国际史方面的教学,而新版课程将增加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多样性的历史学科内容,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本质和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历史研究方法的培养新版课程加强了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课程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记忆,而新版课程更注重历史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搜集、资料分析、历史调查、历史考古等,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研究方面得到更全面的训练。
四、推崇多元思维和价值观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推崇多元思维和价值观。
传统的历史课程往往只强调一种价值观和历史观,而新版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新版历史课程标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的历史课程往往偏重外国历史和外国文化的教育,而新版课程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86716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0.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解构历史,弘扬价值”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进步意识为目标,将注意力转移到历史的研究和研讨上来,强调主题教学、书面文化、文部文化相结合,将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历史课程和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倡导世界人文多样性中和谐共处。
首先,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着力建立在学生自身需求和历史逻辑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强调“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探究重大问题的启示”,提倡“以实践意义反思历史”,特别是从“国家、民族、人民和文化”的角度,围绕关键主题进行解构式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其次,加强历史的文化融入,强调历史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丰富对文化的理解与精神的发掘,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创造性探究、深化和创新式研究的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地方历史文化构建认识历史、分析问题的思路,拓展整个历史视野,弘扬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发展能力。
最后,加强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强调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涉及到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谐共处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到全球化与国际问题应对的积极性,既是思考现实问题、改变现实问题的动力,也是具有延伸性的指导意义,在理解与处理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旨在强调历史的解构性研究,深入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构建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奠定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课程标准的落实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从历史的实践性和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推动历史文化融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思考现实问题,激活学生的参与和创新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
最新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最新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04ea1b1280eb6294dc886cbc.png)
摘要: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提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基于新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和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叙述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措施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而言,要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使其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逐渐形成成熟的世界观,最终促进个人能力水平的提高。
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总结概括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其中,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起着理论保证的作用,是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念给出指导。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高中生应正确了解并认识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这样才能从广度上和深度上更好地掌握历史。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设身处地地将学习的历史知识放到这个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此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学生应该认识到,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只有对其了解和掌握,才能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
新时期下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时期下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ade743e0a5e9856a5712609a.png)
新时期下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育界最热的词汇之一。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
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而作为中学教育强调的核心素养,无论是从价值取向上看还是从指标上看,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因此,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来构建。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新时期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5-175-01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在今天,我们应确立什么的价值观念,这涉及高中历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价值取向问题。
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解读《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解读《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ec4b900bcd126fff7050b68.png)
课程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新解经过广大专家多年的努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终于2018年揭开神秘的面纱。
该标准(2017年版)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国特色,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阐释,颇有精到之处,对此,方家们已有诸多的评价与高论,笔者不再做过多的阐述。
然而,通过对课程标准的仔细分析与阅读,笔者发现,新课标给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本文试从课程知识结构的角度,提一些肤浅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然而,知识结构不清,谈何知识本位——素养本位更是无从说起;学科内涵不明,如何开展教学与评价——聚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更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知识结构之调整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彻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在结构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纵观课程标准全文,在知识结构的选择与建构上,确实体现了立足基础、视角多样、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在教学与备课中多加关注。
(一)立足基础——时序意识的完善中学历史学习必须立足基础,这已是学科教学的共识,但要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颇为不易。
其中作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许多教师与学生都未能厘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到底要包括哪些内容?一些教师认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一些基本概念,只要把概念阐释清楚,学生的基础就是巩固的;一些学生则认为只要背熟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与结论,基础就扎实了,成绩就突出了。
高中历史: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简介
![高中历史: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b0a5a93c5da50e2524d7fec.png)
确
定 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
历 史
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核
心 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
养 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
的 依 据
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 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 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 特点的综合品质和关键成就,是历史学 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就要聚焦学 生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历史问题, 以及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对历史进行认识需要有科 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
唯物史观
建
对
构
历 史
认识历史须将史事置于特 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正 确
进
对历史的推理和论证必须
史料实证
的
行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
历
认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
识
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历史解释
史 认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 定的价值追求和人文情怀
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简介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颁布 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主要是:
1.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作为课程目标。 2.重新编制了三种类型的高中历史课程。 3.制定了评价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一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 现实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 所孕育出来的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 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 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和关键能力。
2017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高中历史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69cbe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7.png)
2017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并于2018年3月1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性质:明确高中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 课程理念: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强化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3. 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目标:明确了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应达到的学业目标和核心素养水平,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建议。
5. 课程结构: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将必修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部分,同时对选修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规范。
6. 课程内容:对必修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增加了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实施建议: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教师培训建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总的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6fe23f70975f46527d3e182.png)
2、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对于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 凝练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 课程内容,制定内容标准,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5、吸收新成果,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时俱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课程内容中充分呈现。把培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课程之中,努力呈现 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新成就。同时,吸收了课程标准研究领域的新 思想,以及十余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
(二)基本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 钋,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 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 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 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 追求。
4、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课程面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新要求,有不少需要破 解的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原则,钋对各 学段课程之间统整不足、各项改革之间协同性不强、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不 配套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调整了课程结构和内容,努力实现普通高中教 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 革与评价考试、高校招生、教师配备、资源条件和经费保障等相关改革的配 套。在标准中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标准等, 对教学实施、评价考试提出具体建议。强化各学段纵向有效衔接和相关学科 横向协调配合。增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标准“管
2017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节选
![2017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242014d80242a8956bece42a.png)
普通高中《2017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内容一、基本理念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内容选择上,要精选基本、重要的史事。
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2017历史新课标解读
![2017历史新课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85aae3d0740be1e650e9a9e.png)
呈现方式
全覆盖
本着有用好用管用、 使用者用有所益的 原则,2017版《课程 标准》提供了教学、 评价示例。
一是根据需要及其功能,将教学、 评价示例分解到教学内容不同的部 分,尽量做到示例全覆盖。
核心素养
免空泛
二是避免空泛地将核心素养 列为教学与评价目标,而是 要将希望达到的核心素养与 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联 系起来。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授课老师:微尘科 指导领导:徐蓝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来自录标题新的理念•五个核心素养
2 新的结构 4 新的教法
•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
•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
1 新的要求 3
•纵向与横向通盘考虑
新的内容 5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
3
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
高中 历史
课程调整
必修课程
选择性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基础课程,4 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一 年级,学生经合格性考试达到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可获得相 应学分,可以毕业。全修全考。
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程后,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择修习。 每个模块 2 学分,经学业等级考试合格,达到学业质量标准 的水平3或水平4,可获得相应学分。选修选考。
历史解释
重要性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 历史真实。
进一步说明
概念界定
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 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培养目标
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 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
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的价值追求的目标。
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
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
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
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
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
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
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
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4.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
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5.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
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
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