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黄土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黄土地貌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
荒漠草原地带。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
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在
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在北
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
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
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
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
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
下游流域。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
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
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
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
“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
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
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
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
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
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
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
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
说),等等。
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学家
赞同黄土风成学说。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黄土无选择地覆盖在黄土高原的山岭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
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砂子和粉尘。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
形成了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形成的成因和过程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制造窑洞所利用的性质)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
要由堆积作用形成;侵蚀以流水作
用为主,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
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千沟万壑的地
貌特征,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
水土流失。黄土区的侵蚀有古代和
现代之分。古代侵蚀纯为自然侵蚀,
其速率通常是缓慢的。现代侵蚀和
古代侵蚀在多数地区以大规模农耕
兴起时期为界。
黄土地貌的侵蚀以暴雨径流冲
刷为主,水力侵蚀方式和强度受自然因子(降雨径流、地面物质组成、地貌形态和植被)和人为因子的综合影响:
①一般是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越大,侵蚀愈强。
②坡度越大,坡面水流的动能越大、坡面物质的稳定性越差,侵蚀也越强。
③植被具有削弱降雨径流侵蚀力和提高地面抗蚀力的功能,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遭受人为长期破坏,以致使侵蚀程度愈演愈烈。
④黄土结构疏松、质地均匀、抗蚀力低,是造成黄土区强烈侵蚀的重要原因。
⑤人为的因素,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
黄土沟谷的谷坡坡度多在35°以上,是水流由谷间地汇入沟床的通道,因而这里的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都很活跃,常产生泥流。
●地貌类型
黄土沟间地又称黄土谷间地,包括黄土塬、梁、峁等。黄土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它们是当地群众对桌状黄土高地、梁状和圆丘状黄土丘陵的俗称。
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
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丘陵如模型图的中间部分。黄土峁: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
丘
黄土沟谷有细沟、浅沟、河沟等7类。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夏季又多暴雨,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如果不加以治理会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贫困加剧→单纯追求多产粮食→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
如果改良,则会形成良性循环:贫困→农牧综合治理→发展加工工业→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增加投入→农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减轻→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增加→粮食单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关键是农牧综合治理。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1.农业措施: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治本措施),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降低水流速度,促进黄土就地沉积,土壤肥力增加,可以种草种树保持水土),修建水平梯田(保持水土)。
2.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修建水库(调节、防洪、发电)、打坝淤地(在沟里建坝拦蓄
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把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可用于种草种树,极少数用于种杂粮。当地有谚语: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
3.生物技术措施:从生物技术角度进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研究与生态环境改良。
4.小流域综合治理(以上措施之综合,外加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农业技术:节水技术和提高单产量的技术。重点在保持水土)。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压缩农业用地。尤其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简要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