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合集下载

中考备考之文言文常见虚词意义及用法

中考备考之文言文常见虚词意义及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意义及用法整理一、之“之”是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

(一)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其实“之”的本义应该就是动词。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吾欲之.南海,则何如《为学》(二)作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之”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宾(介+之)的格式,但具体指代的内容,略有不同。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公与之.乘《曹刿论战》名之.者谁《醉翁亭记》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另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或“你”。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三)作助词,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览物之.情《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四)作句末语气助词,凑足或调整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之”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是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二是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二、其(一)作代词(这一类较多),可代人、代事物,但具体的含义略有不同。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虚词是一类功能词,它们在句子中主要用来表示语气、衔接上下文、调节句子成分等。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对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
词用法进行总结归纳。

一、表示语气的虚词
1. "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常用于句末。

如:何妨哉之文乎?
2. "焉":"何也",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如:何必书焉?
二、表示衔接上下文的虚词
1. "乃":连接动作的结果或原因,常用作连词。

如:故其人乃衣过士者也。

2. "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

如:其性务而莫知其功。

三、表示调节句子成分的虚词
1. "之":与名词连用表示所属、关系或目的。

如:不忍之耳。

2. "者":与动词或代词连用表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如:具麦者,为具酒之人,具人之以酒。

四、表示状语的虚词
1. "乃":"即"。

表示时间、地点或转折、顺承关系。

如:小小叔乃食。

以上就是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个)1、之一)作为代词,可以代表人、事、物。

一般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并杀两尉。

”、“肉食者谋之。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二)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结构助词,翻译为“的”,有的可以省略;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作为动词,可以翻译为“到”、“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___?”2、者一)作为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而___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作为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以翻译为“又”。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自《出师表》),以及“___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以翻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出自《愚公移山》),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不以兵革之利”(出自《孟子·二章》)。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在中考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虚词在文言文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正确理解和使用虚词是正确理解句子意义的基础。

下面将对中考常考的文言文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助词文言文中的助词包括了“之、乎、耳、也、矣、矣、乃、欤、哉、兮”等。

这些助词可以用来调整句子的语气、修饰词语的范围和关系,起到连接句子、缓和语气的作用。

例如:“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中的“之”起到连接两个词语的作用,意为“的”。

“吾道一以贯之。

”中的“之”起到修饰词语的作用,意为“一直”。

二、连词文言文中的连词包括了“而、乃、于、则、则、故、则、然、何等、兮”等。

连词起到连接句子、词语的作用,使句子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例如:“吾乃欲报而已矣。

”中的“乃”起到递进关系的作用,表示后面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结果。

“曰乃欲之何也。

”中的“乃”起到转折关系的作用,表示后面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存在差异。

例如:“愿闻其详矣。

”中的“矣”起到表示陈述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不玷污其身矣。

”中的“矣”起到表示断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啦”。

例如:“人生在世哪,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的“哪”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表示强调。

“哉无荐也!”中的“哉”起到表示赞叹的作用,表示惊叹。

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助词、连词、副词和叹词。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句子、修饰词语、限定语气、增强语气、表达情感等作用。

在中考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虚词是理解句子意义的关键,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摘要:一、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概述二、初中文言文常见重点虚词分类1.助词2.介词3.连词4.副词5.代词三、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四、学习重点虚词的意义和方法正文:一、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概述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没有实义,但在句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文言文,了解和掌握一些重点虚词十分必要。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进行简要概述,并分类介绍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初中文言文常见重点虚词分类1.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主要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气、时态、语态等。

常见的助词有“之”、“者”、“也”、“矣”、“焉”、“耳”、“则”等。

2.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于”、“而”、“之”、“也”、“矣”、“焉”、“耳”等。

3.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之”、“也”、“矣”、“焉”、“耳”、“则”等。

4.副词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方向等。

常见的副词有“很”、“非常”、“十分”、“极”、“很”等。

5.代词代词可以替代名词、数词、量词等,起到避免重复的作用。

常见的代词有“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谁”、“什么”、“哪个”等。

三、初中文言文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里以“之”为例,简要介绍其用法和意义。

“之”是一种助词,主要用来表示所属关系。

在句子中,它可以放在名词前面,表示“的”;也可以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得”;还可以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初生,性本善。

)四、学习重点虚词的意义和方法学习重点虚词,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衬托实词,在句中起着连接语气、表示感叹、疑问、叙述、加强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语言风格的特色之一,也是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难点之一。

下面将逐一介绍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一、乎“乎”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1、表示疑问: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天与乎哉?”(《庄子·逍遥游》)2、表示加强语气: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加强语气。

例如:“廉耻乎不居?(《论语》)3、表示叙述:常用于句中,表示叙述、连接的作用。

例如:“自堯舜至於湯,不於乎芝艾”(《左传》)4、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例如:“城作之乎”(《楚辞·九歌》)二、矣“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1、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断定:例如:“可乎矣,朕必与之游”(《庄子》)2、用于句末,与“乎”相连,表示反问:例如:“有人焉矣?”(《论语》)3、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祈使:例如:“善哉善哉”(《庄子》)4、与“在”连用,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例如:“在哉乎”(《尚书》)三、哉“哉”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例如:“夫孰与吾知哉?(《庄子》)四、耶“耶”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民与耶,何如?”(《论语》)五、欤“欤”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食欤?”(《易传》)六、兮“兮”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悠兮其若善处”(《庄子》)七、尔“尔”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反问或表示加强语气的情感。

例如:“尔小子何患乎?”(《礼记》)八、某“某”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用来替代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例如:“彼一且固知某,不敢独断”(《左传》)九、乃“乃”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常用作连词,表示结果、原因、条件等。

中学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与含义归纳

中学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与含义归纳

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一、“而”的用法和含义:1.做连词;(1)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2)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7)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2.做代词:你,你的;3.做动词:通“如”,好像,如同;4.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

二、‘“之”的含义用法: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代物,指示代词,这、那,代事;2.动词,到,去,往;3.助词,的;4.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5.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6.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7.助词,补足音节,不译;8.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三、“以”的含义和用法:1.做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译为:拿、用、把。

(2)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着、凭借。

(3)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

译为:因,因为,由于(6)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2.做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而”、“来”、“用来”等。

(3)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不译。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不译。

27_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27_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10

记忆顺口溜:
11
以(一)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12

(二)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16

㈠动词wéi⒈“做” ⒉“作为、当作、成为”
⒊“认为” ⒋“是” 17

㈡介词wèi⒈“替、给、向”
⒉“被”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为
18
代词
人称代词,你,你们
副词
表肯定,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强调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然”“居然”等
连词
副词
和“以”连用,……的原因;用来
21
词性用法Βιβλιοθήκη 义助词结构助词,有时不译,有时译为“……的样子”
语气词
表判断,有时和“也”一起作为判断句的标志,可译为“是”
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代词
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种”“样”
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者事物,相当于“……的人 ”“……的事”“……的方面”“……的手段”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 ”等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等
19
词性
用法意义
介词
与……相比
动词
给,给予
连词
和,跟,同
与“相”连用,意思是“一起 ”

20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虚词是在语言中不表示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的词,例如:“的”、“地”、“得”、“了”等。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较为频繁,对于学生的学习较为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的”的用法
“的”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表示所属关系
比如“他的书包”、“我的家乡”等。

3. 表示补充说明
比如“看看那边的大海”、“听听雨的声音”等。

4. 表示描述某种状态
1. 修饰动词
比如“轻轻地走”、“大声地唱”等。

比如“蓝蓝的天空”、“美丽地笑”等。

比如“做得好”、“快得多”等。

2. 表示程度
1. 表示完成或变化
比如“吃饭了”、“下雨了”等。

4. 作为语气词
五、“地点助词”、“时间助词”、“动态助词”的用法
1. 地点助词
浙江美食,钟路章故居……这里的“故居”就是地点助词,用于修饰地点名词,表示
某个事件或状态发生在这个地方。

2. 时间助词
暑假快结束了,不久之后,我们就要步入新学年。

这里的“了”和“之后”就是时间助词,表述时间。

3. 动态助词
赵钰涵同学看完老师的一节优秀课,感触颇多,一定会收获很多。

这里的“一节”就是动态助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重要虚词详解(6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重要虚词详解(6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重要虚词详解(6个)一、之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指示代词,这、那。

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2、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语气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例:公将鼓之。

(4)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5)表限定关系,可以译为“以”。

例:郊田之外3、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到……去”。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子将安之4、特殊用法犹……之与……也:好象是……和……相比例: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二、其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例: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其如土石何?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三、而1、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承接、并列、修饰、递进、转折等关系。

(1)表承接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①野芳发而幽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①蔚然而深秀。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心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以“以”作动词时,是“以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依照” 、“依托”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依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托)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此”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中考必考文言文十大虚词最全总结

中考必考文言文十大虚词最全总结

中考必考文言文十大虚词最全总结一、文言文中虚词的特点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据了重要的语法作用,虽然只占文言词语的一小部分,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兼词等七类。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和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达语法关系。

在文言文中,许多句式都是以虚词为标志的,例如判断句“……者……也”和被动句“为……所……”。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试形式文言文虚词的考察一般是选择题,需要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或和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例如,2015年呼和浩特中考第8题就考察了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三、如何应对文言文虚词的考试除了要牢记虚词的用法,还需要通过大量做题来熟悉和巩固。

代词的用法:1.译作“他(她、它)的”。

2.译作“他/她/它(们)”。

3.译作“……自己的”。

4.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译作“其中的”。

副词的用法:副词常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略。

1、彼天赋贤才,不受之人却成为众矢之的。

2、北山的愚公已经年近九十。

3、秦国灭韩,魏国也随之覆灭。

4、这里怎么放土石呢?5、我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也非常重要。

6、壮士们若是不死,就已经足够了。

7、他在败军之际接受了任务,在危难之间奉命行事。

8、他们一起走进中庭。

9、___被运到了渤海的北边。

10、他把蚊子留在了素帐里。

11、货物如果被扔在地上,我不需要藏起来;力量如果不用于身体,我也不需要为自己留着。

12、他在鲸波万仞之中出没。

13、我们在这里会议多次。

14、天降福祉于我们。

15、我想在天下树立大义。

16、我的信义已经在四海著名了。

17、侍卫之臣在内部不懈努力,忠志之士在外部忘我奉献。

18、这个方法在以前已经试过了。

19、他三次拜访草庐之中的臣子。

20、他起源于鲁国。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归纳
中考将近,很多同学们在备考中文时,可能会发现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比较难以掌握。

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只起连词或语气助词作用的词语。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用法。

1.“之”:代替名词或代词,常用于主语、宾语或定语中,具有强调作用或表示抽象意义。

例如:“之言”、“是之谓”、“书之读者”、“故天之生物也”等。

2.“乎”:表示疑问或感叹,常用于疑问句、祈使句。

例如:“汝何不食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乎”等。

3.“兮”:表示语气,可以用在句中或文章结尾,多表达感叹、思考、疑问等情感。

例如:“人生几何兮”、“尘缘空相碍,佛义自然兮”等。

4.“者”:通常作为“的”或“之”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抽象概念或人物身份,常用于定语或状语从句中。

例如:“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者,以其安乐也”、“所得者多而所失者少,此人之幸也”等。

5.“而”:表示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还可以表示条件、目的、结果等。

例如:“天生万物而不能自存,地载万物而不能自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已”等。

6.“之所以”的结构:表示原因,起到强调作用。

例如:“之所以爱情难以用金钱衡量,是因为人类的感情是无价之宝”等。

7.“曰”:表示说的意思,通常用于引出直接引语或者是引出自己要说的话。

例如:“曰:‘人生在世,应当多读书’”等。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文言文复习中,虚词的掌握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意思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中的重点虚词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助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

示例:夫妇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共同度过每一天。

2.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汉语中的“吗”、“呢”、“哪”等助词。

示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乎?3. 者:用于名词之后,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

示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疑问。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连词1. 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且:表示顺承关系或停顿,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习不仅要钻研,且要注重实践。

3.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连词。

示例:吾欲速成,若可教我而忘形。

三、副词1. 自:表示主动或自然产生的意思。

示例:自古以来,就有“行者常自怀”之说。

2. 忽:表示突然发生或转变的意思。

示例:亲情忽而至,亲情忽而离。

3. 皆:表示全都、都、都是的意思。

示例:义者,希声吸阳,县之至一,曰纯,纯者,皆光曰盛。

4. 未:表示否定、程度不深或未曾的意思。

示例: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介词1. 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原因等。

示例: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为:表示目的、作用或原因等。

示例:以忠诚为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3. 与:表示共同、关系等。

示例: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4. 由:表示原因、出处等。

示例:由于天气恶化,比赛被推迟到明天。

五、语气助词1. 吧:表示祈使语气或建议。

示例:请你多注意安全吧。

2. 兮: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

示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兮。

以上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启发。

中考文言虚词的用法

中考文言虚词的用法

中考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中考文言虚词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中考文言虚词的用法,欢迎阅读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 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人皆吊之。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⑵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⑶复制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中考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一、意义或用法: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 ①以刀劈狼首②祭以尉首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①何以战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4、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屠惧,投以骨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按照”、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③河曲智叟无以应④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⑤属予作文以记之7、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至于”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8、动词,“以为,认为”。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一、之 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 (用)来 , 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1)属予以记之 (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备考之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在)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从)②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给” 、“对” 、“同” 、“到”等。

例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向)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给)万钟于我何加焉?(对)③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或不译。

例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贤于材人远矣。

④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如:受制于人。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⑤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 。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 、“又” 。

例如: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

起坐而喧哗者。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 、“接着” 、“然后” ,或不译。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日出而林霏开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 、“可是” 、“却” 。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代表转折关系)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递进关系,译作“而且” 、“并且” 或不译。

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⑤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着” ,或不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焉“焉”可作代词,相当于“之” 、“哪里”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 、“且焉置土石” 。

这里只讲其作助词、兼词时的用法和意义。

(1)语气助词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 ,也可不译。

例如: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

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兼词。

相当于“于之” ,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那)里” 、“从这(那)里” 。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在那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从这里)6、为“为”可作动词,表判断,相等于“是” 。

如“中轩敞者为舱” ;或可译为“做” 、“成为”“认为” ,如“孰为汝多知乎” 。

下面讲“为”作介词、连词、助词的用法。

(1)介词①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 、“替”等。

例如:为天下唱。

(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表示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等。

例如:愿为市鞍马。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表示被动,译为“被” ,有时与“所”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

例如:士卒多为用者。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山峦为晴雪所洗。

(2)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

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语尾助词,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例如:夫子何命焉为?7、其“其”可作代词,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 、“他(她、它)们的”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也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

如“其一犬坐于前” 。

这里着重讲“其”作副词时的用法。

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与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或许” 、“恐怕” 、“可要” 、“怎么” 、“难道”等,或不译。

例如:其恕乎(大概)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不译)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 ,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译为“可要”)8、乃“乃”作代词时,相当于“你” 、“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

“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

(1)副词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

例如:乃悟前狼假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

例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③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 、“竟然” 。

例如: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就是” 。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

蒙乃始就学。

9、者“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或不译出。

例如:卜者知其指意。

(……的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的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的东西)中轩敞者为舱。

(……的地方)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指人,不译出)(2)用在主语之后表达停顿,一般不译出,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 ),或引出说明。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引出判断)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引出判断)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引出原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引出原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引出说明)(3)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 、“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的样子” 、“……似的” 。

例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4)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 。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虽“虽”作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纵然” 。

例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欲言,无可进者。

故虽有名马,祈辱于奴隶人之手。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

例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11、然“然”作实词时,可以作形容词,相当于“对的” ,如“吴广以为然” 。

它还可以作指示代词,这在文言文中很常用,因此这里着重提出来加以说明。

“然”作指示代词时,译作“这样” 、“如此” 。

例如:“父利其然也。

”“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

”“子墨子自曰:‘然,胡不已乎?’”。

“然”作虚词有下面两种用法:(1)连词,表转折关系,评作“然而”“但是”等。

例如:然足下卜之鬼乎?然志犹未已。

(2)助词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或“……的样子” 。

例如:杂然相许。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用于句尾,常与“如” 、“若”连用,构成“如……然” 、“若……然” 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补充:由指示代词“然”组成的固定结构主要有:①虽然:两个词,连词“虽”意为“虽然” 、“即使” ,代词“然”意为“这样” ,合起来意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

例如: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受地于先王。

②然后:即“这之后” 、“这样以后” ,表示承接,也可大致译为现代汉语“然后” 、“然后才” 。

例如: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③然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为“既然如此,那么(就)” 。

例如: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乐耶?④然而:“然”是“这样” ,总结上文的内容,“而”引起下文的转折,组合起来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

例如:夫环而攻之者,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