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草地植被适应性变化与进化

合集下载

高寒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

高寒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

高寒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高寒地区位于地势较高、气候寒冷的地带,植被覆盖度较低,生态环境脆弱。

然而,随着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扩大和生态破坏的加剧,高寒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寒地区植被恢复的意义、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高寒地区植被恢复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并保持水土资源的稳定。

在高寒地区,植被的特点是适应能力强,能够抵御低温、高风等恶劣环境条件。

因此,通过植被的恢复和建设,可以增加土壤保持能力、改善水源涵养、调节温度和减缓冰雪融化速度,进而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高寒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植被恢复还可以促进动物的迁移和繁殖,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地。

然而,高寒地区的植被恢复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高寒地区的气候条件极端,降水稀少且不均匀,温度变化大。

这就要求植物具备耐寒、耐旱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其次,高寒地区的土壤肥力较低,水分含量极少,无机盐含量高,这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了限制。

此外,过度放牧、矿产开采和建设项目等人类活动也严重影响了植被的恢复和生态建设。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采取土壤改良措施、控制人类活动等。

首先,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是恢复高寒地区植被的关键。

这些植被应具备耐寒耐旱、抗寒能力强的特点,在恶劣环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

同时,应选择具有固氮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植被,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率。

其次,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改善高寒地区土壤的质量和肥力。

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添加有机肥料、矿物质肥料和调节土壤pH值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和保持水土的方式来减缓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的退化。

最后,控制人类活动对高寒地区植被的破坏至关重要。

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限制放牧规模、控制矿产开采和建设项目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高寒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工程。

高寒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与分布规律

高寒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与分布规律

高寒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与分布规律引言:高寒草地是指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植被主要为草本植物的地区。

作为全球分布范围广泛的生态系统之一,高寒草地在地球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它们独特的植被群落特征与分布规律对于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被群落特征高寒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植被结构和适应性等方面。

1、物种多样性:高寒草地通常位于冷凉的高山地区,气温低,水分供应相对有限。

因此,植物在这种环境下往往表现出较低的物种多样性。

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苔藓和地衣等非木本植物也有一定分布。

然而,尽管物种种类较少,高寒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丰富,种类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丰度差异。

2、植被结构:高寒草地的植被结构一般呈现出两层或多层的特点。

主要由地面上的草本植物和地下茎、根系构成。

地下茎和根系的发达使得植物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更好地抵抗寒冷和缺水。

因此,高寒草地的植被结构不仅能够增加物种多样性,还能够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适应性:高寒草地的植物群落对极端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由于高山地带气温接近或低于零度,且夏季降水较多,冬季积雪覆盖,这些植物必须具备适应寒冷和干旱的能力。

植物的生命周期短,发育速度快,并通过各种途径保持水分。

此外,高寒草地的植物还能够抵御风侵蚀和土壤侵蚀,以保持生态平衡。

二、分布规律高寒草地的分布往往受到地理、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地理因素:高寒草地的分布主要与海拔高度相关。

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变得寒冷,适宜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的条件逐渐形成。

因此,高寒草地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和高原地区。

2、气候因素:气候对高寒草地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充足的降水是高寒草地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由于高寒地区气温低,蒸发潜力小,降水相对较多,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同时,气温低能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得高寒草地能够在寒冷条件下存活。

3、土壤因素:土壤是高寒草地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

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其边缘区由于高海拔、隆起的地形、极端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殊的高寒草甸植物群落。

以下将从植物物种组成、生态特征、适应策略等方面介绍其特征。

植物物种组成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有苔藓植物、草本植物、低矮灌木和乔木等,其中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构成。

典型的草本植物有藏婆芷(Potentilla fruticosa)、鸢尾属植物(Iris)、雪灯笼花(Primula)、紫花耳草(Oxytropis)等。

生态特征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昼夜温差大、风、雪等自然因素导致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

因此,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矮小的生长形态:草原的树木基本不超过两米,灌木也大都低矮。

草本植物的茎叶都比较短,且生长迅速,灌木平均高度仅为0.5-1.5米,草本植物平均高度仅为20-50厘米。

(2) 深根系统:高寒草甸植物根系深达50厘米至1米左右,有的植物根系甚至深达3米以上,这是适应高原气候的特殊策略,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3) 植物被覆盖度高:高海拔区域草原的分布受降水影响,植被覆盖度极高,往往达到90%以上,种植物数量超过100种以上。

适应策略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通过适应策略来适应极端的高原气候和环境:(1) 冬眠:冬季气温极低,高原动物会进行休眠保护自身。

(2) 抗寒性:植物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需要适应低温环境,以防止叶片冻死,具有较强的抗寒性。

(3) 减少水分的损失:寒冷干燥的环境,植物要减少蒸腾作用,根部更加发达以吸收更多水分。

总之,青藏高原边缘区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具有丰富多样的物种组成和优良的生态特征,在适应恶劣环境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适应策略。

亚洲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生态回复技术

亚洲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生态回复技术

亚洲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生态回复技术亚洲高寒草地是我国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但近年来却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

本文将从退化原因和生态回复技术两个方面探讨亚洲高寒草地的现状,并探讨如何保护和修复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

退化原因首先,人类活动是亚洲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量放牧、过度开垦和乱砍滥伐等行为导致了草地的过度压力,破坏了草地的原有植被结构和生态平衡。

尤其是过量放牧,不仅让动物过度捕食草地植被,还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其次,气候变化加速了亚洲高寒草地的退化。

全球变暖导致了高寒地区气温的升高,降雨量的变化和干旱频发。

这些气候变化对草地的植被生长、土壤水分和生物多样性都造成了严重影响,进一步加剧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生态回复技术面对亚洲高寒草地的退化,我们需要采取生态回复技术来保护和修复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生态回复技术:1. 生态恢复与保护在高寒草地的保护与修复中,必须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加强对违法破坏草地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加强对过度放牧行为的监管,并在牧民中普及环保意识,鼓励他们采用科学合理的放牧方式。

2. 植被治理和恢复通过植被治理和恢复,修复受损的植被,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这可以通过植被引种、种子播撒、地被覆盖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还可以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布置植物根系网结构,提高土壤质量和稳定性,促进植被的生长和恢复。

3.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是修复高寒草地的关键措施之一。

可以采用修筑沟坎、建设护岸、植被覆盖、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并保护草地植被的生长。

此外,还可以建设水库、水窖等水利设施,以提供水源保障和灌溉需求,促进植被恢复。

4. 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是亚洲高寒草地恢复的关键。

应制定合理的草场管理制度,科学配套合理的放牧量,合理规划草地的利用方式,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_贺有龙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_贺有龙

4 251×104 公顷,占可利用草地的 32.69%。“黑土滩” 12.74%增加到 16.54% (见表 3),高寒草地的退化趋
退化草地的总面积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396.57×104 公 势仍然没有好转。
表 3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分布和面积
地点
可利用草地面积 (×104 hm)2
退化草地的面积 (×104 hm)2
关键词:草地退化;过度放牧;气候变暖;害虫破坏;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03(2008)11-0001-09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大约占中国土地面积 的 25%,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北部、 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的形成和进化影响了欧亚大陆 中低纬度的大气循环模式,促使了高原季风的形成, 并自第三纪以来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1]。青藏高原 的高寒草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放牧生态系统和最大 的草地系统之一,大约有 1.3 亿公顷的牧场和 7 000 万的家畜。
退化水平
地上生物量比例 (%)
盖度 (%)
优良牧草比例 (%)
土壤硬度 (kg·cm-)2
未退化草地
100
>85
>70
>4
轻度退化草地
70~85
70~85
50~70
3~4
中度退化草地
50~69.9
50~69.9
30~49.9
2~2.9
重度退化草地
<50
<50
<30
<2
在 20 世纪 90 年代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总面积是 顷 增 加 到 90 年 代 的 703.19 ×104 公 顷 , 而 比 率 从

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与保护

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与保护

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与保护高寒草地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加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了解高寒草地植被分布、物种组成、生态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是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基础。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确定问题的根源,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并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高寒草地动物的研究,了解它们的分布、种群数量和繁殖状况,以便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我们应加强对高寒草地的保护。

高寒草地是许多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保护高寒草地,我们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划定合理的保护区边界,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此外,也要加强对非法砍伐、过度放牧和野火的打击力度,保护高寒草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三,我们应加强高寒草地的恢复工作。

针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如进行人工恢复、引种适应性物种和恢复植被多样性等。

恢复工作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高寒草地的恢复工作。

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高寒草地不仅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我们可以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挑战。

在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高寒草地通常位于贫困地区,农牧民对其资源的利用和生计常常与环境保护相冲突。

因此,要制定有利于当地居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替代性生计方式,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总之,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复杂而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分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产力和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与运行规律。

本文将概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包括其气候、土壤、植被等基本条件,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背景。

文章将详细介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方面,揭示其丰富多样的生物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贡献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生物多样性水平下的生态系统功能表现,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

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方面。

植物方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拥有众多特有的高原植物种类,如藏亚菊、藏嵩草、垫状驼绒藜等。

这些植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通过长期的适应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位。

它们不仅为高原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通过不同的生活型、生长周期和生态策略,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动物方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高寒地区的动植物特征与地理环境

高寒地区的动植物特征与地理环境

高寒地区的动植物特征与地理环境高寒地区是指位于高纬度地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气候寒冷,植被稀疏,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动植物的适应高寒地区的气候寒冷,冰雪覆盖时间长,温度低,光照弱,风大,氧气含量低,这些特殊的环境条件对动植物的生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高寒地区的动植物具有以下特征。

1. 植物特征高寒地区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例如,高山植物具有较矮小的生长形态,这有助于减少受风的影响。

同时,它们的茎、叶和根部也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能够在低温下存活。

此外,高寒地区的植物通常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以适应短暂的生长季节。

2. 动物特征高寒地区的动物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例如,雪豹是高寒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它们具有浓密的皮毛和肌肉,能够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

此外,高寒地区的鸟类通常具有较大的体型和较短的翅膀,以便更好地在空气中飞行。

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够在低温和强风的环境中保持体温和平衡。

二、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但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疏,食物资源有限,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呈现出相对简单的食物链。

例如,高山植物作为底层生物,提供食物给高山动物,而高山动物则成为食物链的上层消费者。

这种简单的食物链结构使得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一旦发生环境变化,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受到影响。

三、高寒地区的保护与研究高寒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高寒地区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相对较少。

为了保护和研究高寒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高寒地区的保护意识,减少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2.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高寒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的边界,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

草地植被演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草地植被演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草地植被演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植被演替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草地植被结构与组成发生变化的一种过程。

这种变化可以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也可以是人为活动的结果。

草地植被演替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草地植被演替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草地植被演替的因素。

一、草地植被演替的基本过程草地植被演替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原发阶段、次生阶段和稳定阶段。

原发阶段是草地植被最初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裸露地表开始由一些忍耐力较强的种子植物占据,形成初级植被群落。

这些植物通常是一些草本植物和一些小灌木,它们能够适应贫瘠的土壤和恶劣的环境条件。

次生阶段是原发阶段的延续和发展阶段。

在次生阶段,植被的物种数量和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植物个体和群落结构也逐渐复杂起来。

此时,忍耐力较弱的植物逐渐消失,忍耐力较强的植物逐渐占据优势地位。

稳定阶段是草地植被形成最终稳定群落的阶段。

在稳定阶段,草地植被组成已经相对稳定,植物个体数量和分布格局基本上保持不变。

这个阶段的植物群落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条件与干扰程度,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相对稳定的反应。

二、影响草地植被演替的因素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草地植被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气温、降水和光照等气候要素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有着直接影响。

气候的变化可以改变植物的生理代谢和生态适应能力,从而影响草地植被的演替过程。

2. 土壤因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草地植被演替至关重要。

土壤的质地、肥力、pH值等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土壤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植被演替的过程。

3. 生物因素:不同的生物群落对草地植被演替也有着显著影响。

例如,草地中的草食动物可以通过摄食压力改变植物物种的组成和结构。

同时,植物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也会影响草地植被的演替过程。

4. 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草地植被演替的主要外部驱动因素之一。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土地等人类活动会干扰草地植被的演替过程,导致植被退化和破坏。

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

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

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一、本文概述《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植被退化与土壤退化特征》一文旨在深入探讨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植被和土壤退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文章首先概述了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然后详细分析了植被退化和土壤退化的现状及其特征,接着探讨了导致退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过度放牧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植被和土壤退化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保护和恢复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黄河源区位于中国青海省境内,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2°30′至36°20′,东经95°30′至102°30′之间。

该区域是黄河的发源地,拥有广阔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海拔在3000米以上。

黄河源区的气候属于高原寒带半湿润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温和。

年降水量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夏季。

黄河源区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黄河水源涵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源区高寒草原的植被退化和土壤退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在黄河源区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高寒草原样地,进行植被和土壤的详细调查。

通过设立固定样方,对样方内的植被种类、数量、高度、盖度等参数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

同时,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将采集的植被和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

植被样品通过烘干、称重等方法,计算植被的生物量。

土壤样品则通过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分析方法,如粒度分析、酸碱度测定、有机质测定、元素分析等,评估土壤的退化程度。

对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黄河源区高寒草原植被退化和土壤退化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高寒地区的生态恢复与保护

高寒地区的生态恢复与保护

高寒地区的生态恢复与保护高寒地区是指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的地区,通常分布在青藏高原、阿尔泰山脉等地。

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不适当,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生态恢复与保护在这些地区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高寒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

由于气温低、降水少,高寒地区的植被生长缓慢,土壤贫瘠,地表水资源匮乏。

这使得土地易于遭受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

同时,气候冷凉也限制了昆虫和动物的生存条件,导致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恢复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修复土地。

在高寒地区,植被是土地保持的重要支撑。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计划,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要注重使用原生植物种类,以保护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高寒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有限,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有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例如,修建水库、堰塞湖等水利设施,以利用雨水和融雪水,并缓冲洪水,增加灌溉用水。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染治理,防止水源的污染。

另外,高寒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由于气候寒冷,高寒地区的动植物物种较为特殊和稀有,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为了保护这些动植物,我们需要划定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加强对其进行保护和监测。

同时,禁止非法的狩猎和采摘行为,并加大打击非法贸易的力度。

除此之外,高寒地区也需要注重生态教育和科研工作。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高寒地区生态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加强科研工作,深入了解高寒地区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演化规律,为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高寒地区的生态恢复与保护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如修复土地、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高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公众和政府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高寒地区的生态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祁连山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

祁连山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

祁连山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亚洲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祁连山高寒草地退化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高寒草地的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互作关系。

高寒草地退化的第一个环节是植被变化。

原本覆盖在高寒草地上的植被多为抗寒、耐旱的草本植物,如大针茅、丝状蓝旗和高山松等。

然而,由于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大量野生动物和牲畜过度放牧,导致植物被过度采食和破坏,植被的多样性和数量逐渐减少。

植物的数量减少会导致高寒草地土壤的裸露,使得土壤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容易遭受侵蚀和风蚀。

土壤是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同时也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然而,随着植被的退化,土壤的结构和质地发生了变化,导致养分含量的降低和土壤有机质的流失。

特别是,土壤的氮、磷、钾等关键元素被破坏,使得土壤变得贫瘠,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此外,退化的土壤还会使得水分的渗透性变差,导致水分的滞留和积聚,进一步影响草地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是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的另一重要环节。

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多样,包括细菌、真菌和纤维状菌等。

微生物在土壤的有机物分解、营养循环和植物营养供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土壤退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也会受到影响。

退化土壤的贫瘠和缺乏养分会降低微生物的活性和生长速度,进而影响它们的功能。

缺乏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会导致植物无法获得所需的养分,并增加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对植物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高寒草地退化是一个涉及植被、土壤和微生物之间复杂的互作过程。

植被的退化导致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营养供应。

退化的土壤会对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数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

因此,为了保护和恢复祁连山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关注并改善植被、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使其能够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为高寒草地的恢复提供有力支持综上所述,高寒草地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植被、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防治措施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防治措施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原因与防治措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达5.2万平方千米。

其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给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以及可能的防治措施。

造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不断上升,降雨量也在减少。

这导致了高寒草地的水源减少,土壤湿度下降,植被生长受到限制。

同时,气候变化还引发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等,更加剧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除了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也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是其中最主要的人为因素之一。

青藏高原是牧民居住的地区,牧民们依赖畜牧业为生。

然而,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放牧方式导致了大量的草地过度利用和过度退化。

牲畜过量食用草地,超过了草地可持续承载的能力。

不仅如此,过度放牧还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加速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此外,未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也是造成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农田、道路和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无序的城市化和农业活动侵占了大片草地。

未进行适当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了草地面积减少和植被破坏,进一步加剧了高寒草地的退化。

为了防治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采取以下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

各国应共同努力,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加大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加强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减少其对高寒草地的影响。

其次,加强保护和管理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退化草地的修复和保护力度。

同时,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限制牲畜的数量和放牧区域,制定合理的放牧政策和管理措施。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大对高寒草地退化机理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动科学技术在草地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

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引种适应性

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引种适应性

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引种适应性张建全;张吉宇;王彦荣;韩天文【期刊名称】《草业科学》【年(卷),期】2014(031)004【摘要】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典型高寒草甸草原区连续两年开展退化草地引种适应性试验.试验期间观测引进草种的物候期、生长发育特征、盖度、地上部分生物量、越冬性能和翌年种子生产状况.结果表明,供试草种在引种当年生长季末均达营养生长阶段,不能结实,草层高度介于4.1~29.6 cm,盖度9%~80%不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高冰草(Agropyronelongatum)和高羊茅(Festuca rundinacea)均不能安全越冬;第2年,越冬牧草能正常完成其生活史,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冷地早熟禾(P.crymophila)和美国披碱草(Eylmus american)种子能够成熟,其盖度和生物量较第1年大幅度增加;个别牧草能够结籽并成熟.地上部分单位面积产鲜草量:细茎披碱草(Elymustrachycautum)>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美国披碱草>中华羊茅>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冷地早熟禾,且差异显著(P<0.05).在玛曲县等黄河源区高寒退化草地,引种披碱草属、羊茅属、早熟禾属、冰草属和雀麦属等多年生优良禾草,可保证其安全越冬建立持久性栽培草地并在建植后的2~3年高产稳产,可用于改良高寒天然退化草甸,发挥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总页数】10页(P744-753)【作者】张建全;张吉宇;王彦荣;韩天文【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兰州7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6+8【相关文献】1.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植被与土壤因子关系冗余分析 [J], 刘育红;魏卫东;杨元武;张英2.高寒草甸鼠丘种子库特征及其对退化草地恢复作用的研究 [J], 杨军;孙磊;王向涛;3.高寒草甸鼠丘种子库特征及其对退化草地恢复作用的研究 [J], 杨军; 孙磊; 王向涛4.天祝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种子库研究初报 [J], 王彦5.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Meta分析研究 [J], 魏卫东;刘育红;马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海拔地区动植物适应策略与进化机制分析

高海拔地区动植物适应策略与进化机制分析

高海拔地区动植物适应策略与进化机制分析高海拔地区是地球上极端环境之一,其气温低、氧气稀薄、辐射强等特点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带来了极大挑战。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许多动植物种群仍在这些极端条件下繁衍生息。

本文将探讨高海拔地区动植物的适应策略和进化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是如何生存和繁衍的。

1. 适应寒冷环境的策略在高海拔地区,气温极低,植被一般较为稀疏。

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高海拔地区的动植物通常有以下适应策略:1.1 抗寒保护机制植物通过发育出长而密集的毛茸来减少蒸散作用,保护内部组织不受低温的伤害。

一些高山植物也会在寒冷季节减少叶片的产生,以避免过度的水分丢失。

动物方面,例如雪豹等有毛皮增厚和脂肪储存,在寒冷的冬天保持体温。

1.2 适应低氧环境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动植物演化出不同的机制来应对这一问题。

植物通过发展出更多的气孔来增加气体交换,并通过蒸腾作用提高氧气摄取效率。

动物方面,例如藏羚羊等通过增加红血球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来增强氧气的运输和利用。

2. 适应辐射强度的策略在高海拔地区,辐射强度较高,紫外线较强,动植物为了抵御紫外线对DNA 和蛋白质的损害,演化出了以下策略:2.1 生物化学防御植物会产生较多的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等光保护剂,这些物质在吸收紫外线时可以吸收并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少紫外线对细胞的伤害。

动物方面,例如一些高山鱼类会产生较多的鱼胆碱类,具有抗氧化作用,减轻紫外线对细胞的损伤。

3. 适应低营养环境的策略高海拔地区的土壤贫瘠,缺乏养分。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动植物演化出了一些适应策略:3.1 长寿命根系植物的根系会向更深的地下层伸展,以吸收更多的水和养分。

这种适应策略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中存活和生长。

动物方面,例如一些高山动物会寻找含有更多养分的食物,从而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

4. 进化机制高海拔地区动植物的适应策略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形成的。

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他们的基因也相应发生了变异和改变。

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植被分异特征及退化治理研究

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植被分异特征及退化治理研究

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植被分异特征及退化治理研究摘要:探讨和研究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地植被分异特征及演替规律,综合分析天然草地退化的成因,探索退化草地治理对策,不仅对治理祁连山北坡退化草地、恢复草地生态功能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对促进该区域畜牧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放牧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祁连山;草原退化;演变规律;治理策略1研究区概况与调查方法1.1自然概况祁连山东起乌鞘岭,西至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南坡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坡位于甘肃西部。

位于甘肃境内的祁连山北坡属于青藏高原北缘,以明显的断裂陡降至平滩地。

祁连山北坡是从南向北,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倾斜的坡面,相对高差达3 000m,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海拔3 000~5 000m,平均海拔4 000m以上。

海拔4 500m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有冰川发育,山地与河西走廊间相对高差1 500~3 000m,山地间由于地形变化,形成小气候,无霜期40~60d,年平均气温为-3℃,1月份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温度-30℃,7月份平均温度10℃,极端最高温度26℃,年平均降水量为340~400mm。

由于山区雨雪较多,再加上冰雪融化,向北形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等水系,灌溉着山前形成的大绿洲,是河西地区的生态屏障和生命线。

1.2调查内容和方法以祁连山北坡地带性分布的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2008-2009年对乌鞘岭至阿尔金山祁连山北坡地带性分布的高寒草地资源的现状、草地植被分异特征及空间结构、草地植被退化态势进行了调查和探索。

采取路线调查和实地抽样调查相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祁连山北坡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调查,利用四度一量等常规方法量度指标,分别在各类草地的样地采取随机取样法进行测定,结合统计和分析,运用恢复生态学有关原理和方法,对比分析主要高寒草地退化特征、群落演化趋势和结构变化。

高寒草原之演替序列

高寒草原之演替序列

高寒草原之演替序列高寒草原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大陆性气候强烈、寒冷而干旱的地区所特有的一个草原类型。

以耐寒抗旱的多年生丛生禾草、根茎苔草和小半灌木为建群种。

高寒草原是本分辨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别,首要的建群种有紫花针茅(Stipa purea)、扇穗茅(Littiedalea racemos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豆科的几种棘豆、黄芪和曲枝早熟禾等。

常见的伴生植物有垫状棱子芹(Pleurospermum hedinii)等。

紫花针茅草原首要散布于东部青藏公路沿线,在内部多遍布分散或限制于各别地段或山地,群落盖度平常20~35%左右。

青藏苔草高寒草原,重要散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

群落的盖度随所处环境的水热情形有较大的变动,平常为12~35%,有时可高达45%。

扇穗茅高寒草原,首要散布于沱沱河以北的东部地区,常与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和莫氏苔草高寒草原复合遍布。

群落笼罩度平常仅10%左右,有时可达18%,豆科杂类草原普遍遍布于中部及北部地区各类湖岸阶地,冰川河流碎石坦阶地,山坡坡脚坡积物及剥蚀山坡和坡脊。

这类草原,品种形成较夹杂,群落构造也因质地的变动而有较大分别,盖度普通约20%,但也常可见到低达10%以下,高达47%的如落征段。

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是高寒草原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占据面积大;其次为羽状针茅(S. basiplumosa)、沙生针茅(S. glareosa)、昆仑针茅(S. roborowskyi)和座花针茅(S. subsessiliflora)等;另有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藏白蒿(Artemisia younghusbandii)、藏沙蒿(A. wellbyi)及冻原白蒿(A. stracheyi)等。

高山冰缘植被是青海可可西里地分辨布面积仅次于高寒草原的类别,尤其是在西北部地分辨布普遍。

本区既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遍布面积最大的小蒿草草甸,又拥有典范的高寒草原紫花针茅草原和散布面积仅次于紫花针茅草原而在高原西北部大面积分而的青藏苔草草原,一起,还大面积遍布着特别的扇穗茅高寒草原,植被类别的这种丰硕性和代表性是邻接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所不具有的。

达日县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成因及研究对象

达日县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成因及研究对象

达日县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成因及研究对象[摘要] 高寒草地植被已经成为了达日县天然草地面积最大的草地类,高寒草地植被大约占到了达日县草地总面积百分之六十四,高寒草地理载畜量是整个达日县天然草地理论载畜总量百分之八十,平均每公顷能够产鲜草2955千克,所以,高寒草地植被已经成为了达日县草地畜牧业的主体,但是,长久以来,人们不断对生存空间进行开拓,草地植被群落结构以及草地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导致达日县部分天然草地受到了严重的退化。

为了对达日县高寒草地进行保护,制止高寒草地植被的退化,保持以及恢复草地原有生产力,使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达日县果洛州的实际情况,对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成因及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达日县高寒草地植被退化原因措施研究[中图分类号] s8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87-01达日县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区,高寒草地已经成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加是我国独特的草地资源,更加是达日县主要畜牧业的基地。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达日县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科学的管理,进而使得高寒草地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生产力的水平也不断下降,这些都从本质上严重阻碍了达日县高寒草地畜牧业长久以及持续的发展。

达日县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的安全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但是,达日县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仍然处于不断恶化的过程中,下面,笔者就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成因及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一、达日县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成因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达日县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自然内应力,不合理的利用以及人为干扰已经成为了草地退化最为主要的驱动力,气候变暖以及气候变干是加速达日县草地退化辅助的外营力,草地退化已经成为了草地生态系统在自身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其能流与物质循环以及结构特征等等功能的恶化,更加是包括微生物群落、动物群落以及植物群落等生物群落以及赖以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

高寒植物适应特征

高寒植物适应特征

高寒植物适应特征
1. 叶脉网细密:由于高寒植物处于低气温下,叶片表皮细胞内的水分挥发量大,
降低耗水量;
2. 高含氮和高叶绿素含量:高寒植物需要利用较多的氮营养物质,叶绿素有助于
植物吸收太阳能;
3. 对低温胁迫有高抗性:高寒植物具有高程度的耐寒性,能够承受温度的变化;
4. 叶子通常呈线状:由于高寒植物处于低气温下,叶呈线状,结构紧凑,确保植
物体内水分的稳定;
5. 具有对低氧缺氧胁迫抗性:高寒植物有一定的低氧耐性,能够为植物提供足够
的氧气。

6. 具有较多的生物碱:高寒植物为了抵御低温和干旱,会分泌一种保护性生物碱,降低植物细胞水解质流失,从而抵御低温环境;
7. 优异的抗病能力:高寒植物体内会分泌特殊的抗病性物质,对于低温环境中的
虫害及病原菌有很强的抗性;
8. 生长缓慢:高寒植物在低温环境中,植物繁殖和生长速度很慢,但其体内物质
循环得比较充分。

9. 具有较多的脂肪酸:为了抵御低温和干旱,高寒植物会产生较多的保护性脂肪酸,以提升耐寒性;
10. 优异的光合作用:由于保护性物质的作用,高寒植物保持了良好的光合气孔特性,从而能够增加植物的光合效率;
11. 具有一定的抗水肿能力:高寒植物具有一定的抗水肿能力,能够降低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避免过多水分流失;
12. 大量储存糖类:高寒植物处于充足光照和氮营养的环境下,可大量产生植物糖,储存于细胞体内,保持其稳定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寒草地植被适应性变化与进化和玉吉(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6)摘要:草地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选择与被选择的作用,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形成许多外在形态和内在生理上的适应策略,最终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等方面发生量和质的变化。

本文主要简述了草地生态系统在进化演变中受到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驱动力以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草地植被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并从生态学的角度讨论了草地退化的本质,认为草地退化与植被进化有时是并存的。

关键词:进化群落环境因子生物因子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of Alpine GrasslandHe yuji(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Abstract:Natural sele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Grassland plants form a number of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internal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strategy, eventually, composition structure,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 changed to adapt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grassland ecosystem’s adaptive changes and t he driving force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biological factors,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was discussed in the Angle of ecology.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vegetation evolution is being at the time grassland degradation.Abstract:evolution Community environment factor, biological factor evolution1 我国草地现状我们国草地资源主要包括北方草原、南方草山草坡、沿海滩涂、湿地和农区天然草地等。

我国拥有草地资源3.9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14%,仅次于澳大利亚,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

天然草地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演替,已经达到演替顶级状态,植物群落稳定、植物种类多,类型结构复杂,但在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草地生态系统开始发生严重变化,甚至有些草地已沙漠化。

近几年来,草地退化尤为受重视,并将草地退化定义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草原的植物组成和土壤性质变劣,产草量下降,载畜量减少甚至不宜放牧的变化过程[1]。

而从生态系统演化的角度看,草地退化是指草地由比较稳定的正常状态向着不稳定的方向演替的各个过程或演替阶段[2]。

所有的植物群落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均有一定的空间位置,但是每个群落都会受外界环境影响,因而群落又都是一个动态系统。

而对于单个物种来说,植物遇到多变的气候环境或者土壤环境,会自主地调整行为,启动不同的基因,产生不同的生理生化代谢系统,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来确保自身物种生存与繁衍,这就是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草地植被的适应性进化与草地退化时并存的。

2 草地植被进化的驱动力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群落类型,各种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都起着重要作用,以下主要讲述在各环境因素及生物因素下草地植被所发生的适应性进化。

2.1 环境因子自然作用是“塑造”生态系统的基本牵引力,它们决定着草地发生演替的方向,它们的作用一般来说是长期的、缓慢的[2]。

然而,当这些作用力发生剧烈波动或变化时,就会切断或破坏生态过程的某一链节,扰乱生态系统的固有“秩序”[3]。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选择与被选择的作用,最终形成许多外在形态和内在生理上的适应策略。

因此,正受重视的全球变暖问题及青藏高原正升高的海拔尤为受重视。

2.1.1 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引发的高山生态系统内植物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最终又将可能映射到高山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进化层面上,植物物候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中物种对于气候变化的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响应方式[3]。

全球变暖极大地改变了植物的开花物候,并且这种影响在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中尤为突出和重要[4]。

对于植物而言,最显著的物候变化是温度升高及融雪提前引起的春季提前进而导致植物开花和结果时间提前[5]。

2.1.2 海拔人们发现青藏高原还正处于隆起阶段,海拔扔在不断升高,因此,植物群落对不同海拔的响应已成为生态学的热点之一。

研究表明,高山植物分化、进化和扩散过程都是伴随山系的隆升过程而进行的,所以高山植物不是低地植物在高山环境中的繁殖体或迁移体,而应该是对高山环境极为适应的“土著居民”[6]。

植物的生殖策略与海拔有关[7]。

随着海拔升高,植物个体变小,昆虫的多样性及活动性也会降低,从而使有性生殖的植物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在阿尔卑斯山的研究后发现随着海拔升高属内种子重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并认为高海拔地区严酷的环境压力不利于幼苗成功建植,大种子物种因为能产生较大的幼苗而被选择下来[8]。

群落植物构成与海拔有关。

对小嵩草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海拔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呈近似的“钟形”变化趋势,建群种小嵩草的相对多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生态优势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其他研究也表明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即物种丰富度、物种密度、相邻群落间共有物种数目和相似性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即生态优势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9]。

而植物个体对于海拔的响应则表现为随海拔的升高植株变小。

植物光合作用与海拔有关[10]。

经过长期的演化适应,高寒植物已经对青藏高原强太阳辐射、低C02分压、低温以及土壤水分胁迫等环境因素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在植物的光合生理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适应机制,如叶片栅栏组织发达;细胞内叶绿体较小、数量较多,比叶面积变小等使得光合膜面积增加而更有利于更多光合产物的合成等特点[8]。

对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的矮嵩草和珠芽蓼的研究发现[11,12],随海拔的升高,光合作用时间偏长,光合最适温度偏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偏低,叶片气孔导度增大,C02饱和点升高,叶绿色含量减少,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增加,叶绿素能减少对可见光的吸收,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则有利于植物对强Uv-B 辐射的吸收,这些正是植物对高海拔强太阳辐射的积极适应。

2.2 生物因素在草地生态新系统中,草地植被除了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了生物因素的作用,主要生物因素包括草食动物、周围植物和人。

2.2 食草动物研究证明,作为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成分,草食动物与草地植被在草地生态系统进化的历程中是协同进化的[13],动物在协同进化中获得了对植物的特食性,而这些特食性植物为了逃避各类草食动物的采食,在放牧生态系统中长期生存,进化形成了一系列的形成防卫性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生态适应机制,以适应草食动物的采食及踩踏,即抗食性,抗食性又分为为耐食性和避食性[14],耐食性是被采食后增加生长的一种机制,避食性是指植物逃避放牧家畜采食的特性。

植物的耐食性是其受到采食损伤后补偿失去组织的一种能力,采摘后植物的相对生长率、生物量分配、补偿性生长以及储藏物的调运等都是增加耐牧性的重要补偿机制。

在对高寒草甸不同放牧格局对两种克隆植物耐牧性影响的研究中证明,适度放牧利用更有利于矮嵩草发生超补偿。

植物的避食性是指植物逃避放牧家畜采食的特性, 主要由植物的防卫机制和躲避机制构成,防卫机制主要通过芒、刺、表皮毛、表皮蜡质、硅胶分或分泌次生物质等降低植物的适口性来达到避免被采食的效果。

在研究植物次生代谢物种发现:虉草含有的生物碱已被证明减少了绵羊和牛的采食;三叶草和金合欢能产生毒性很强的氰化物,损坏细胞的呼吸作用;禾本科植物内的内生真菌产生的麦角碱可以保护植物体及种子免遭被采食的危害;禾草表皮细胞内的SiO2是一种诱导避食机制,与有限放牧史的禾草相比, 在经历长期放牧的禾草体内通常含有较高的SiO2 浓度,而SiO2 能有效地阻止无脊椎动物的采食;毒芹生成的毒芹碱可以使动物中毒身亡;而在受到昆虫的危害的时,植物可通过调节第三营养阶层而间接地防御植食性昆虫[15]。

对植物机械防卫的研究中发现:雀麦的长芒可以有效减少麻雀的采食,有些植物表皮有毛,有些植物全身长满刺(如高寒草地上的多刺绿绒蒿)均能保护自己不被采食。

在其他研究中认为躲避机制表现为:在长期的放牧过程中,植物枝条在空间的位置配置发生改变,植株矮小、枝条平卧或匍匐生长以使被采食的数量和比例大大减少, 从而提高牧草植物的避食能力, 而且表现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

从群落发生的变化来看,在草原生态系统中,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草地植被向着抗牧方向发展,高大植物常常被中型植物和矮小植物所取代植物的枝条由直立型转变为匍匐型或平卧型, 群落整体高度逐步降低, 层次减少, 结构简单化。

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草地群落中的禾本科、豆科等优良牧草,由于家畜的过度采食消耗,在草地群落中的比例越来越低,而动物不采食或只有在草地植物极端贫乏或者某些特殊阶段时被采食利用的植物种群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呈增加趋势[1]。

在高寒草地中,莎草科、禾本科植物和金露梅叶子为家畜所喜食,属优良牧草,而其余的杂类草植物基本上属于中等或劣质牧草,放牧强度由轻到重,草场植物种发生替代,其中优良牧草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殆尽,而劣质牧草如鹅绒委陵菜、摩苓草和白苞筋骨草等毒杂草逐渐占据优势地位[16]。

放牧亦对草地植被的繁殖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其种群特征随放牧干扰强度的变化直接与草场植物营养繁殖对放牧的适应与对策有关,以典型匍匐茎繁殖的杂类草受放牧干扰的影响也较为明显,随放牧强度加大鹅绒委陵菜匍匐茎的分枝强度加大,无性分株数目增多,植株由半直立性、直立性变为匍匐性,表现出较强的形态可塑性[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