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古

巴蜀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天子

周武王。到了西汉时,王褒在他的《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

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其中,“荼”字据考证就是茶。

唐代煮茶讲究三沸

尽管茶叶在周代就已经大量种植,但在汉代以前,茶叶是被当做一种蔬菜,跟葱、姜、橘皮等煮到一起来吃的,王建荣表示,这是

茶叶的蒸煮羹饮时期,真正饮用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而茶文

化的兴盛,则要到唐代。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

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

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

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

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王

建荣表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

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

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正是在这种茶道的兴起中,唐代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陆羽的《茶经》。而陆羽又通过理论总结,尤其是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中,列出了一系列工具,制定了一整套程序,使得饮者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

境界,从而使喝茶从解渴式的粗放型饮法向细煎慢啜的品饮型饮法

过渡,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

宋代流行斗茶

到了宋代,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

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

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按照宋徽

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

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

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

“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

“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由此,还发展出了斗茶法:一斗谁的茶好;二斗谁的点茶技术高。王建荣说:“斗茶也分阶段,第一阶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

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

长越好,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因此,宋代时候黑釉盏

比较流行,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同时,由于黑釉盏比较厚,更能保温,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可见,宋代的点茶、斗茶,简直是一种仪式感非常强的行为艺术了。

一、佛教僧侣促进了茶艺的发展

宋代对茶的热爱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上,将它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如斗茶、分茶的兴起),茶技发展到精益求精

的地步,创造出了茶的艺术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

个朝代的文人如此热衷于斗茶,注重茶的感官趣味。

首先,僧人对品茶方式的贡献。以分茶为例: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

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陶谷《清异录?茗苑门》有“茶百戏”

条记:

“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七,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

谓之‘荷百戏’。”

当时人也称这一技艺为“汤戏”。而这种独特的艺术美的创造,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僧人的贡献。宋代斗茶、分茶方面的高手基

本上都是出自佛门,谦师就是其中留有记载的一个: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12月27日,他正游

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

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东坡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

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

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

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史学家刘(分+攵)有诗句曰:“泻汤夺得

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

称为“点茶三昧手”。

福全和尚则是另一个留有记载的分茶高手。陶谷《清异录·茗苑门》“生成盏”条:“福全和尚‘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而。”陶谷认为这种

技艺“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神通之艺也。”

其次,佛门中人对茶的种植与品种发现也起了重要作用。千百年来各寺院都遵循一条祖训:“农禅并重”。“山中别无产,衣食取

与茶”,可见制茶、售茶对僧人的影响,许多名茶都是由和尚制的,如“碧螺春”产于洞庭水月院山僧,原名“水月茶”。乌龙茶中名

品武夷岩茶也由寺僧制作。蒙顶山茶制作,采集也由僧人经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