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利方格访谈技术在科学本质观研究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6期(总第263期
)G LOBAL EDUCATION
Vol.38 No6,2009
凯利方格访谈技术在科学本质观研究中的运用
钟 媚 高凌飚
【摘要】 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着重个人深层信念的研究。衍生于个人建构心理学的凯利方格访谈技术,作为一种探寻和追踪个人关于自我及其世界观的研究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凯利方格访谈技术的基本原理、实施过程及其在科学本质观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 个人建构心理学 凯利方格访谈技术 科学本质观
【作者简介】 钟 媚/香港教育学院高级研究助理
高凌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广州510631)
理解科学的本质是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重要一环。关注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状况,剖析学生、教师以及科学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本质观(conception of nature of science,即对“科学是什么”的基本看法),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界极为重视的一个理论与实践课题。在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也将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小学“自然”课程更名为“科学”课程。如何认识科学及科学教学成为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新《科学》教材编写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小学科学教材编写者作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凯利方格访谈技术(Repertory Grid Technique)探讨教材编写者的科学本质观。
一、凯利方格访谈技术的基本原理
凯利方格访谈技术由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凯利(K elly)基于“个人建构心理学”或称“个人结构心理学”(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理论而提出,是心理学界的主要研究工具之一。个人建构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个人的观念对其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理解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他的观念。[1]
凯利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像科学家一样(man -the-scientist),拥有关于世界的个人想法和理论。人通过由他自身创造的各种类型或模式看待世界,并试图用这个模式去解释和适应构成这一世界的现实。这种具有一定规模的模式称为“构念”(construct),构念就是解释世界的方式。[2]在临床心理诊断中,凯利特别重视个人的认知架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存在于各自对事件析解的构念之中,人的心理问题正是由于构念系统的缺陷所造成的。[3]从这一意义上说,“构念”或称“观念”是人们观察事物的透镜,是人与客观现象相互作用的媒介。[4]
结合临床经验,凯利发明创造了一种试图引出人的某种观念的方法,即方格访谈技术。一般来说,凯利方格访谈技术包含四个部分:准备访谈元素、引出构念、排列构念、制作方格。虽然凯利方格访谈技术内含一些固定的元素,却是一种非常灵活且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研究方法,因此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一种刚性的测试工具。[5]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研究旨趣的不同,研究者通常保留凯利的主要精神而做适当的修正,本研究亦尝试这一方法并做相应的修订。
(一)准备访谈元素
元素(elements)是指欲探讨领域或问题的表征,可以由访问者直接给出或在访谈过程中逐渐引出。凯利认为,一切构念都是两极的或两分的,为了使一个构念具有意义,它至少必须说明三个
元素,即两个相互类似的元素和一个与那两个截然相反的元素。例如,没有矮的概念高的概念就毫无意义,就像没有丑的概念美的概念就不能成立一样。人们会说那两个人是美丽的,因为他们具有某些特征,而这个人因为缺乏某些特征所以是丑陋的。在凯利的个案临床诊断中,访谈元素主要由被访问者在访谈的过程中各自独立产生,然而近年来在教育研究的应用中,由访问者直接提供元素已经逐渐普遍。由访问者提供相同的一组元素,有利于探讨不同的人关于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6]Lakin和Wellington(1994)在研究教师的科学本质观时,使用科目名称作为访谈元素,这些科目名称的内涵不一定指中小学上课所包含的内容,而应视为一个学科的意义,本研究亦采用这一类型的元素。[7]将预先准备的元素制成访谈提纲,每次列出三个不同的科目名称,称之为三元组(Triad),其中必须有一个是“科学”。
(二)引出构念
凯利认为,构念是人所发展的用来理解其生活世界的模式,个人就像科学家一样,努力改善其构念以增加他们的构念排列,使它们能适应更大的系统。构念本身并不单独存在,多个构念可连接成一个连贯的、有层次的组织,这种构念对个人行为展现出某种指导性的影响力。构念是在访谈对象澄清和区分不同元素特质的过程中产生。在研究过程中,引出的构念越多就越能理解个案的观念特征和架构。
在本研究中,构念可以被视为编写者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引出构念的方式是访谈。具体做法是:请被访问者针对三个元素先举出较相近的两个元素,再说出其共有的特质是什么;然后与第三个做比较,说出这两个元素区别于第三个元素的特质,从而挖掘出被访问者关于科学本质的构念。例如:当给出“科学、数学、中文”这个三元组时,某编写者说:“我把科学和数学放在一起,和语文分
开来”。接着,研究者进一步问到:“你把科学与数学放在一起,你认为这两个学科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文和它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某编写者谈到:“科学和数学它们都是比较讲求逻辑思维的,中文感性的东西比较多,是研究人的东西,科学是研究自然的东西。”在此,第一个三元组就将某编写者对科学的构念或看法引出,即科学是讲求逻辑思维的。另外,某编写者还区分了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中文研究的对象,研究者可以进一步追问:“研究自然的东西和研究人的东西会有什么不同?”这样,研究者可以就着某编写者的反应进一步引出更多的构念。依此类推,随着三元组数量的不断增加,被研究者的观念就慢慢地呈现出来。
(三)排列构念
按照凯利的理论,个人的构念是按照多种层次排列的,某些层次比另一些层次更具有综合性。因为如果构念没有这种层次排列,那么人就会体验到重重矛盾,就会对各种事情作出不准确的预测。既然这种情况是令人讨厌的,那么每个人都应当按照减少矛盾和提高预测效率的方法来组织自己的构念群。凯利将构念分为核心构念(core constructs)和边缘构念(peripheral constructs),核心构念是较基本的构念,可以往下推出边缘构念。
(四)制作方格
凯利应用二分法将正反构念分成两极,然后配合不同的元素制作成“方格”(grid)问卷,要求被访问者分别对每一个元素进行评判,表明赞同(√)或不赞同(×)。例如,在个人角色构念的研究中,可以让被访问者描述与其密切相关的人的个性特征,将构念制作方格(见图1)。通过对被访问者的构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构念系统的问题。例如,他强调的是人的哪一方面,是生理特征还是社会特征?另外,使用方格问卷还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对象,进行大面积的调查研究。
√父亲母亲大姨堂哥叔叔……×
风趣的√××√×√沉闷的好脾气的√×√××√坏脾气的……
图1 角色构念方格问卷
在先导研究中(pilot study),研究者曾使用上述的凯利方格技术步骤访谈两位职前科学教师,发现第四步骤构念的排列并不都是直线排列结构,如Lakin和Wellington(1994)的研究结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