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合集下载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国现今城市发展速度迅猛,各地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人们逐渐漠视对土地、对环境的关注及责任。

城市板块无限的扩张,摊大饼现象越来越多,像如今填海造田,已是土地资源紧张的沿海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的主要手段。

当然有很多国家及城市借鉴的案例,如荷兰、迪拜,但这些真的适合我们中国国情么?那如果已经在开展的项目,我们应该如何挽救及控制这些对环境的破坏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恢复及保护沿海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标签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恢复;生态设计温州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递增的市场需求,温州开发区实施了圈地围海工程,在扩宽行政区地块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现状场地很大面积由原来海边滩涂湿地填埋而成,造成滩涂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导致整个温州经济开发区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的破坏,经我司领导及项目组成员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并通过当地专家的论证,为温州开发区制定了几条针对性的策略,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阻止恶化并改善当地的环境问题。

一、地表水入海的水质控制如今沿海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全国70%的地表水和64%的城市地下水被污染,1/3的国民都在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

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忽视,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用地最大开发量,我国城市的河道普遍遭到硬化,裁弯取直,区域板块蓄水面减少,使河道自净能力丧失,大片的湿地系统退化萎缩,生物群落断裂,城市地表水质遭到污染,生态系统连续性遭到破坏,在雨洪期,雨水及地表污水则利用被硬化的河道高流速入海,而直接导致河流入海口污染严重。

温州属于我国典型的南方城市,雨水充沛,地表径流丰富,但开发区内除了河道上游的水質较好,经过主城区的河流污染严重,水质状况较为恶劣,硬化的河道成为雨洪冲刷城市的便捷排洪道,河道失去了自净及涵养能力,而使城市地下水位互补能力下降,给城市带来地面下沉塌陷及缺水的潜在危机,城市的可持续化面临挑战。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高原城市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昆明市为例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高原城市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昆明市为例

第 40 卷 ,第 3 期 2023 年6 月15 日国土资源科技管理Vol. 40,No.3Jun. 15,2023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doi:10.3969/j.issn.1009-4210.2023.03.00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高原城市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昆明市为例刘凤莲,刘 艳(云南财经大学 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1)摘 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施区域生态修复、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典型的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成本路径工具提取生态廊道,运用电路理论确定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等生态修复关键区域。

研究表明:(1)昆明市生态源地面积总计6721.7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1.99%,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水域。

(2)共提取出91条生态廊道,其中重要廊道19条,重要生态廊道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北部。

(3)共识别生态“夹点”75处,面积66.06km2;生态障碍点4处,面积49.24km2;生态断裂点41处。

研究可为昆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和区域生态保护修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修复分区;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电路理论;昆明市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23)03-017-14 Identification of Key Area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Plateau Citie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KunmingLIU Feng-lian,LIU Yan(Institute of Land &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s,Kunming 650221,Yunnan,China)Abstract: Constructing a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nd identifying key area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ursue reg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maintain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and improv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under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ing Kunming,a typical plateau city,as the study area,applied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and landscape connectivity to identify ecological source areas,extracted the ecological corridors with the cost path as a tool,and identified the key area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the circuit theory,such as ecological pinch points and ecological barrier points. The 收稿日期:2023-03-16;改回日期:2023-03-30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1J0592);云南财经大学引进人才项目(2022D13)作者简介:刘凤莲(1981—),女,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

作者:俞孔坚王思思马强经历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面临这一系列资源环境制约,国土生态安全面临威胁:水资源严重短缺,河湖调蓄能力明显下降;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节约性和集约化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建成区“摊大饼”式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绿色空间尚没有形成有机系统等[1-3]。

如何从空间上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的双赢,已经成为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提出的规划重点之一便是构建首都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此次规划修编中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理论和方法引入土地规划中,与传统的生态区划式生态空间保护体系的构建不同,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强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健康与完整。

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被认为是实现区域或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4-9]。

1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生态安全格局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各种生态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谁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局有关建议以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联系,这种关键性元素、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生态安全格局[10-11]。

生态安全格局旨在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历史文化过程、游憩过程等的安全与健康的问题。

针对北京是生态问题,重点研究综合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并将他们整合为总体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北京市国土生态保护和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2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2.1 综合水安全格局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水文过程的根本改变: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不透水铺装面积的增加知识内涝频发;雨水资源大量流失,亟待深度开发利用;地下水采补失衡,引起湿地萎缩;工程化措施对水文过程造成负面影响。

华东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与预测

华东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与预测

华东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与预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生态安全格局是指生态环境中自然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包括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各种因素,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出发,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华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土地利用情况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五个省市,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区。

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消耗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华东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数据显示,在全国6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前三位的污染程度均在华东地区,其中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同时,华东地区的土地利用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城市扩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大量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生态安全。

二、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现状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空气污染严重华东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工业排放和车辆尾气的排放等问题,导致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冬季,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

2.大量的水土流失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和工业,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也导致了大量的土地流失。

一些耕地被过度开采和过度耕种,导致了该地区的土壤质量下降,加速了土地的流失和能源浪费。

3.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维系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

但是在华东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水资源短缺状况越来越严重。

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干旱久旱成灾的情况。

三、未来华东地区生态安全的预测尽管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

基于生境质量模型和电路理论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秦岭(陕西段)为例

基于生境质量模型和电路理论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秦岭(陕西段)为例

Construction of a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a habitat quality model and circuit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Shaanxi section )DU Yuyang 1,WANG Zhengqiang 2,YU Qinghe 3,YANG Yongchong 1*,ZHANG Quanwen 4(1.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Xi ′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2.Baoji Survey and Mapping Institute,Baoji 721000,China;3.Heilongjiang Forestr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Harbin 150080,China;4.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Shangqi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angqiu 476000,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natural areas.To establish the natural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this study took the Qinling Mountains (Shaanxi section )with typical vertical zonal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granularity of backstepping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best components of landscape pattern,and the InVEST habitat quality model and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model were built.Ecological corridors were extracted through circuit theory,and the ecological pinch points,ecological disturbances,and ecological breakpoint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repair management.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66ecological 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showed obvi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which were concentratedin the west and scattered and sparse in the east.In addition,there were 119ecological corridors with widths of 1200m,102ecological基于生境质量模型和电路理论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秦岭(陕西段)为例杜雨阳1,王征强2,于庆和3,杨永崇1*,张全文4(1.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710054;2.宝鸡市勘察测绘院,陕西宝鸡721000;3.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4.商丘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收稿日期:2021-08-17录用日期:2021-09-26作者简介:杜雨阳(1998—),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是什么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是什么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是什么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是指在特定地区或范围内,通过合理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措施,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核心目标,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均衡发展,以保障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框架下,对于特定地域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下的结果。

它旨在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消除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所引发的各类生态危机,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条件。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以及维护涉及到多领域的战略决策和科学规划。

首先,要科学调查和评估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状况,了解其生态脆弱性和潜在生态危机。

其次,要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治理。

此外,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安全格局的特点是多层次、综合性和系统性。

多层次体现在需要对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和规划,如国家、区域、城市和社区等层面。

综合性体现在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

系统性体现在需要建立全面、连续和动态的生态保护体系,形成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条件,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可以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风险,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2. 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有效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确保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和生态服务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3.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共生。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_概念与理论基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_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24卷第4期2004年4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l.24,N o.4A pr.,2004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马克明1,傅伯杰1,黎晓亚2,关文彬2(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85;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G200004680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资助项目(KZC X3-SW -424)收稿日期:2003-05-27;修订日期:2004-03-10作者简介:马克明(1969~),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保护生态学和生态模型研究。

E-mail:mkm @Foundation item :Th 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S tate Key Fund amental Research of China(No.G2000046807);Know 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CAS (No.KZCX3-S W-424)Received date :2003-05-27;Accepted date :2004-03-10Biography :M A Ke-M ing,Ph.D.,Ass ociate profess or,mainly engaged in lands cape ecology,cons ervation ecology,and ecological modelling.摘要: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适应了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需求。

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干扰排除以及空间格局规划和管理,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对象具有针对性、研究尺度具有区域性、研究问题具有系统性、研究手段具有主动性。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念的生态红线划定及规划管控措施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念的生态红线划定及规划管控措施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念的生态红线划定及规划管控措施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3)二、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基础 (5)2.1 生态安全概念界定 (6)2.2 生态安全格局内涵与构成 (7)2.3 生态安全格局重要性分析 (9)三、生态红线划定方法与技术 (10)3.1 生态红线划定原则 (12)3.2 生态红线划定方法选择 (13)3.3 生态红线数据收集与处理 (14)3.4 生态红线划定结果验证与调整 (16)四、生态红线规划管控措施 (17)4.1 规划目标与任务明确 (18)4.2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 (19)4.3 生态红线区域管控要求 (21)4.4 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估机制 (22)五、案例分析 (23)5.1 案例区概况与问题分析 (24)5.2 生态红线划定与规划管控实践 (25)5.3 成效与经验总结 (27)5.4 政策建议与推广展望 (28)六、结论与讨论 (29)6.1 结论概括 (30)6.2 讨论与展望 (31)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研究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念的生态红线划定及规划管控措施,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对生态安全格局理念进行概述,明确其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生态红线的划定原则和方法,以确保生态红线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规划管控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以实现生态红线的有效实施。

我们将对生态红线划定及规划管控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1.1 背景与意义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给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风险,国家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指导方针。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态安全格局理念为基础,进行生态红线的划定和实施相应的规划管控措施,正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合理规划生态环境。

在自然景观方面,需要考虑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等因素,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在人文景观方面,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城乡建设,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建立监测站点和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同时,通过定期评估生态环境的状况,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

再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等措施,保护和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最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宣传环保知识等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我们能够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

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

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
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是用来评估和分析一个特定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和趋势,以指导合理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
1. 生态系统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进行评估,通过对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境质量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

2. 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性指标、经济性指标和社会性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评估,综合判断生态安全格局的状态和趋势。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利用GIS技术,结合相关
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识别和分析生态系统的脆弱区域和热点区域,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水资源保护、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等)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从而评估生态安全格局的可持续性。

5. 区域生态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基础数据、涉及范围、危险性和脆弱性的评估,建立区域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对区域内不同区域的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为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是常见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根据具体的评估目标和评估对象的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估分析。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降到最低。通过生态健康格局评价,来辨识 整个区域的关键区。
生态健康关键区 ①翔安东北溪园内-大帽山林区、白云 飞林场、香山风景旅游区:在这些区域植被 集中覆盖区,要严格约束其内部的开发活动, 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坏和损失。 ②曾溪水库、古宅水库:它们是翔安区 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盖度,发挥涵养 水源的作用。 生态亚健康关键区 翔安区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心、五片” 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十字形”轴线分 布的产业空间结构。分布格局正好处于目前 生态亚健康状态区域。这些生态亚健康状态 的点和局部,包括: ①崎头-下潭尾-琼头地段、下后滨, 澳头,莲河等滨海岸段:这些岸段目前以水 产养殖功能为主,今后应对养殖业进行合理 的规划和规范养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复沿 海防护林和红树林等植被来改善和恢复岸 线的自然属性。
区域生态轴建设 山地林区轴线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 之一,对于维护全区生态稳定性具有其他景 观类型无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组分结构 和功能,建立未来景观舒适性。增加各生境 斑块的完整性和连接度,实现生物多样性保 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过溪 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将自然引入城区。 对于滨海滩涂浅海轴线,应科学确定岸 线和海域功能分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 三者总体效益最优化。尽可能保留和恢复自 然景观和自然生态岸线,如珍稀海洋物种栖 息地和红树林、滩涂湿地等特殊生境。控制 海域污染,适合地段恢复建设沿海防护林体 系。 以九溪两侧绿带为竖轴,以香山-东坑 湾绿化渗透空间为横轴,构成翔安城区十字 形的绿化主轴。 5 结语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将景观生态 学原理和规律比较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有 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规范无序的超强度的
湿地景观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显著增加了海 岸带生态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现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原 有的安静的田园气氛被彻底打破。大量土地 被开发利用,致使绿色空间不断下降,生物 保障能力损失严重,形成了上述各种生态安 全问题,再加上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全区 环境的舒适性和美学价值已大打折扣。

兰溪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构建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兰溪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构建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兰溪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构建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打造“大美兰溪”,持续擦亮绿色生态文明底色,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无废低碳”全要素美丽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打造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

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逐步退出,城市建成区内化工、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有色金属等污染较重的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

实施兰溪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广绿色示范园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工厂,打造绿色制造体系。

以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臭气异味扰民、扬尘污染为突破口,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创建清新空气示范区,“十四五”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

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有条件的重点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到2025年,全市“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碳达峰”五大行动取得突破性成果,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完善全领域美丽治理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全域国土空间治理。

推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实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制订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3.构建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十四五”重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开展水土保持、退化土地修复、水环境治理、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推进各类孤立分布的保护区、绿色斑块有效衔接与贯通,为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留足合理空间,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打造由金华山脉-龙门山脉-千里岗山脉支脉-仙霞岭山脉余脉构成的绿色生态屏障,由兰江、衢江、婺江三江构成的三条主要生态脉络,由甘溪、梅溪等水系、自然山脉联通形成的七条网络状廊道,着力保护生态功能小区及生态功能链接节点,构建“一屏三脉络、多点七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与意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与意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与意义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区域的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途径把景观过程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

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

这种关键性元素、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2、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途径是景观生态学的延伸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

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

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出改变途径,提供了一种简明和可操作的形式语言。

3、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特征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强调在各种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阈限和层次,但不承认最终边界的存在,认为这些阈限和层次都不是顶级的和绝对的,既不是维护某一个最大化的效益,也不是维护某一个终极的阈限,而是一种阶梯状的,不均匀的格局。

2)多层次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助于更有效地谐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已成为当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合理布局与保护关键生态要素,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

本文旨在综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与难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研究背景与发展历程,阐述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关键生态要素的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的评估与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与处理的困难、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变化与适应性管理、多尺度多目标的协同优化等。

本文展望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遥感、GIS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题有望得到解决;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监测与预警将成为研究热点;跨学科、跨尺度的综合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生态安全问题。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有信心构建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理论基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

生态安全格局的理念源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融合,它强调在区域尺度上,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生态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

在理论基础方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主要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强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提供新鲜空气、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这些服务的稳定供给是生态安全的基础。

景观生态学理论则注重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优化景观空间格局,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铜陵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分析

铜陵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分析

交流造成较大影响。在参考相关文献、
本 文 利 用 LinkageMapper 工 具 识
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
安徽建筑
评价结果,在 ArcGIS 栅格计算器进行加
行叠加,得到综合阻力面。
2.3生态廊道提取与修复关键区识别结
图5
铜陵市生态安全格局
(下转第85页)
33
[1]
②库内循环空气在填料为波纹丝网
时,温度减小至 0℃所需要的时间是最
不同生态类型、不同地理条件的研究范
官网,主要包括《铜陵市 2021 年统计年
围下,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
鉴》
《铜陵市 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局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需要进一
展公报》
《铜陵市志(1986-2010)》
《枞阳
步深入探讨生态安全格局,尤其是生态
县志(1978-2005)》。
源地识别、阻力因子权重确定、生态廊道
图4
铜陵市最优生态廊道分布图
2.4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以景观生态学为基
础,通过识别区域内具有关键意义的景
观元素、空间位置与空间联系,这种关键
性元素、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
生态安全格局。对生态安全格局有利的
部分需要加以保护,对生态格局有害的
部分则需要对其进行修复。生态安全格
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影响重大,它直接
1.3源地识别
的实用性和廊道范围宽度的合理确定等
1.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问题,以提高铜陵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稳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主要
定性,促进铜陵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包含三个子系统,即生物多样性功能评
展。

浅谈威海市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浅谈威海市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浅谈威海市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前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明确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解读威海"生态立市"及新型城市化的战略内涵,开展威海市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旨在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助力威海生态文明建设。

一、规划背景自2005年以来,威海对市区山地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陆续编制了《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市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山体保护与利用规划》等一系列生态规划,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生态系统的联系性和完整性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

从2005年和2013年的用地规模变化情况来看,园地、林地大幅度减少;从地貌特征来看,市区内仍有零星用地沿里口山、棉花山主要山体上的微小谷地、山麓建设,城市扩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发生剧烈变化的风险。

虽然威海对山体、海岸带、河流水系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但由于土地利用方式不尽合理、资源环境先天不足,局部存在着建设用地逐渐向生态核心区侵入的现象,市区部分水体湿地也出现了萎缩、消失,对生态区域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规划特色(一)以划定框限生态本底的"生态控制线"为落脚点生态控制线是整个城市的生态底线,是为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

本次研究以"反规划"为途径,通过保护战略性的各项生态要素,科学划定市区生态控制线,尤其是划定生态控制线内的生态控制区,将其作为不可突破的刚性边界来框限城市的用地蔓延。

另外,还针对生态线内的各项关键性要素制定相应的管控策略,以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采取"山地-中间带-海岸带"的"三明治"研究结构威海生态系统主要由山地、山-海中间带、海岸带三个具有不同资源特征的生态子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生态循环过程差异较大,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管控。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也称生态安全框架,指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或控制特定地段的某种生态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征的生态安全格局,对它的研究与设计依赖于对其空间结构的分析结果,以及研究者对其生态过程的了解程度。

研究生态安全格局的最重要的生态学理论支持是景观生态学,而将现代景观生态学理论创造性地与现代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则是生态安全格局的难点,也是生态规划的要点所在。

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离不开景观生态学的学术成果。

长期以来传统的生态学缺乏把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思路和内容,而这一点正为景观生态学所擅长。

欧洲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强调土地和景观规划、管理等诸多内容,而北美的生态学理论则强调空间格局、过程、与尺度的研究,它们的结合形成了现代景观生态学鲜明的可应用价值,从而为我国的生态规划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实践依据。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是指一个地区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布局和战略安排。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构建和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维护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1. 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

政府应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方案。

规划应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确保整体性和协调性。

2. 生态保护与修复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过程中,应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水土保持和水源地的保护,防止水污染;加强对矿山的生态修复,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 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利用是实现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应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提供法制保障。

同时,应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2. 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动力。

应加大对生态保护和修复、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

同时,应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力量。

三、生态安全格局的监测与评估1.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政府应投资建立全面的生态安全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和关键生态指标进行持续监测。

这包括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实时数据收集和分析。

2.风险评估:基于监测数据,定期进行生态安全风险评估。

基于系统耦合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例

基于系统耦合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例

基于系统耦合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例龙涛1,刘学录1,黄万状2(1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兰州730070)摘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肃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通过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通过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肃州区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安全格局。

最后,运用系统耦合和景观生态学尺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肃州区特点,构建肃州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随着尺度的逐渐变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包括生态资源系统耦合、自然—社会系统耦合、农业生态系统耦合、景观安全格局耦合和生态地理区域耦合5个耦合模式。

关键词: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肃州区;景观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系统耦合中图分类号:Q149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asb14100056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Pattern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Coupling SystemLong Tao 1,Liu Xuelu 1,Huang Wanzhuang 2(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2School of Urban Economics and Tourism,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zhou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midwest of Hexi Corridor,with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the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are severe.So,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d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of Suzhou distric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hen,the system coupling and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y scale changes were used to build the Suzhou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As the scale increases gradually,five kinds of coupling models are included in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they are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system coupling,the natural-social system coupling,the coupling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th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of coupling and the coupling ecological geographic area.Key words: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uzhou State;landscape pattern;the landscape securitypattern;the system coupling 0引言生态系统耦合问题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提出来,最早开始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研究[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摘要】中国现今城市发展速度迅猛,各地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人们逐渐漠视对土地、对环境的关注及责任。

城市板块无限的扩张,摊大饼现象越来越多,像如今填海造田,已是土地资源紧张的沿海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的主要手段。

当然有很多国家及城市借鉴的案例,如荷兰、迪拜,但这些真的适合我们中国国情么?那如果已经在开展的项目,我们应该如何挽救及控制这些对环境的破坏呢?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恢复及保护沿海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恢复;生态设计温州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递增的市场需求,温州开发区实施了圈地围海工程,在扩宽行政区地块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现状场地很大面积由原来海边滩涂湿地填埋而成,造成滩涂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导致整个温州经济开发区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的破坏,经我司领导及项目组成员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并通过当地专家的论证,为温州开发区制定了几条针对性的策略,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阻止恶化并改善当地的环境问题。

一、地表水入海的水质控制
如今沿海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全国70%的地表水和64%的城市地下水被污染,1/3的国民都在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

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忽视,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用地最大开发量,
我国城市的河道普遍遭到硬化,裁弯取直,区域板块蓄水面减少,使河道自净能力丧失,大片的湿地系统退化萎缩,生物群落断裂,城市地表水质遭到污染,生态系统连续性遭到破坏,在雨洪期,雨水及地表污水则利用被硬化的河道高流速入海,而直接导致河流入海口污染严重。

温州属于我国典型的南方城市,雨水充沛,地表径流丰富,但开发区内除了河道上游的水质较好,经过主城区的河流污染严重,水质状况较为恶劣,硬化的河道成为雨洪冲刷城市的便捷排洪道,河道失去了自净及涵养能力,而使城市地下水位互补能力下降,给城市带来地面下沉塌陷及缺水的潜在危机,城市的可持续化面临挑战。

策略1、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及功能
被硬质的传统驳岸,不仅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河道自净能力丧失,生物多样性缺失,而且缺少亲水性和活动空间。

自然的驳岸做法,不仅打破了原来河道与人类活动空间的生硬关系;加强了人与场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维护了稳定的生物链,丰富了生物及植被的多样性。

生态湿地的建立,更增加了河道的自净能力,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及河流入海的水质保证。

策略2、建立水质净化与涵养区
通过建立水质净化及涵养区,对生态湿地进行恢复,地表受污染的水系通过湿地净化区的层层过滤和渗透,通过土壤、沙粒、碎石、植物和动物等的综合净化,将城市原本污染比较严重的水净化成符
合景观标准的用水。

不仅可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地下水补给,更为生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栖息场所,恢复了城市生态系统。

二、城市雨洪调蓄
全国每年因洪水造成近7000多亿损失,1000多万人生活在洪泛区。

中国660个城市中有400个遭受着水源短缺的威胁,2000万人饮水困难。

我国是一个洪旱灾害多发的国家,众多的城市因此常年遭受着生命财产、水源短缺的威胁,市政管网系统的容量及排水速度多不能满足城市暴雨期的排水需求,而造成城市大面积滞洪现象。

由于城市大规模建设,大面积硬化及河道裁弯取直,雨水不能经过土壤进行自然下渗,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使城市遇旱则干,遇洪则涝;而在海边的城市,会因此使大量的海水倒灌入地下水,使地下水及土壤盐碱化,导致城市绿化浇灌量增大及人口饮水困难,并造成城市巨大的物资经济损失。

策略1、建立完善的雨洪收集系统
依托道路在道路两侧设立雨洪收集廊道,雨洪期将城市雨水自然排入廊道收集系统,再通过植被及碎石沙粒的层层净化后排入河道,这样既满足了城市排洪需求,植被的自然浇灌,地下水补给,又保证了地表水入河的水质问题。

策略2、设立蓄洪缓冲区
可利用城市绿地设立低地蓄洪区,在雨洪期可作为城市的临时滞洪区,平时又可作为城市的湿地涵养公园,即可满足人们休闲游憩,
又能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及地下水的补给。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丧失,物种灭绝。

中国物种的灭绝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的50%-60%。

城市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围海造地,建设新城,是我国沿海城市的普遍现象,随着人们对滩涂湿地的侵占,动物栖息地的丧失,我国多种生物濒临灭绝。

温州开发区的围海造地面积区域巨大,滩涂湿地大量减少,滨水区河道硬化缺乏湿地空间,生物缺乏栖息之所。

策略1、建立完整的生物迁徒廊道体系
依托河道及公共绿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生物迁徒廊道,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延续生物链的完整性,使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策略2、软化河道建立湿地缓冲带
软化河道,建立湿地缓冲带,恢复自然湿地,为动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稳定生物链的构成,建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也同时打破传统的水域与人活动空间之间的生硬关系,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滨水休闲的机会。

四、休闲文化遗产保护
在我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城市的现代化规划建设,往往脱离了生态与景观理论,由密集的硬性交通网络所覆盖,众多的生态基础设施及文化遗产被割裂,以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丧失区域特色及文化底蕴的城
市,杂乱无章,休闲空间缺失,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温州开发区由老城区及新城区组成,现状保留较好的文化节点,如寺庙、祠堂、百年老榕树等,分布较散,没有有一套完善的休闲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将其串联。

并且老城区城市化的起步较早,所以在规划上较为凌乱,随处可见的街边小吃,人车混行的城市主干路,不仅对人们出行的公共安全造成一定风险,同时还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及城市风貌。

因此温州开发区内的海边文化无以成系统,并有可能因城市化进程而遭到进一步破坏。

策略、建立完善的休闲游憩安全格局
以尊重与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为前提,在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退让与保留,延续城市乡土文化风貌特色,再通过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将城市车行主干道与人行漫步道相隔离,人车分流,并利用慢行道将该区域文化遗产节点相串联,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休闲游憩安全格局,这样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与休闲品质,又消除了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

结论:我们经过收集大量的场地现状信息,通过gis软件进行现状模拟分析,将温州开发区现状场地高程、场地坡度坡向、地表径流、雨洪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的分析结果进行叠加,形成复合多种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的综合生态网络,得到综合安全格局,成为温州开发区生态廊道的基础,并以此构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

沿现存水系和地形构建的生态基础设施,使雨水能够最大限度地
保留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净化雨水。

通过对不同的降水强度模拟来确定池塘和湿地系统的面积和类型,以便所有的雨水都能保留在原地并且对当地的水系统产生微弱的影响。

这不仅将减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建造费用,同时还保护或创造了本土动植物和湿地植物生长的栖息地,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重新构建温州开发区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著.“反规划”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1)
[3]《温州市城市东片防洪规划(2004~2020)》(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