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柳永-定风波-教案设计-好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下面让我们再看一首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生齐读。
3、请同学们来谈谈这首词。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凄清萧瑟的氛围——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4、小结: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
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
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一.导入分析形象,导入主题遥想赤壁周郎,酾酒临江,千古英雄出少年老夫弩射天狼,泼墨湖广,留待后人笑我狂!问:联中写的是谁?苏轼从什么地方看出?赤壁周郎(赤壁怀古)酾酒临江(赤壁赋)弩射天狼(江城子)在你以前的印象中,苏轼是个怎样的人?确立本课主题:从《定风波》看苏轼的思想与人生二.整体感知词序结合,把握内容,寻找缝隙,进入文本内涵1.齐读全词2.词序结合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写雨中情景主要集中在上片问:请根据上面的内容描述一下雨中情景。
(插入提问:品味“穿林打叶”)苏轼用什么来抵抗这场狂风暴雨?3.寻找缝隙提示:词序有差异一处自相矛盾:一蓑烟雨任平生/雨具先去蓑衣从何而来?一处序无词有: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为何喝酒?提示: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
三.看苏轼人生风雨,思苏轼人生态度阅读注释,知人论世1.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命悬一线九死一生2.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诗坛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的解读,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诗坛特点;2. 学习《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意境的方法;3. 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2. 让学生思考“定风波”这个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定风波》;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诗歌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等技巧;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现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学生自己仿写一首《定风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表达自己的意境。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诗;2. 学生独立完成创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3.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拓展活动:1. 探讨唐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2. 探究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阅读其他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回答;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表现。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课尝试运用层面教学法。
层面教学有两个含义:一是文本解读的表层和深层,二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层次和发展层次。
即使是朗读。
也分为分析前读和分析后读两个层面,前者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后者则要有提高,读出情感和意蕴。
【教学目标】I.深入探究“微冷”“归去”等词语的语用义,掌握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初步理解“语境的压力”。
2.把握本词较为复杂的情感线索,并由点及面,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基本层面】一、导入新课如果在路上遇到下雨,又没带雨具,我们一般会怎么办?对。
我们一般会小跑避雨。
但是,有一人不但不避雨,反而“吟啸徐行”,这人是谁?他为什么这样特别呢?我们看PPT的三幅图,哪一幅图最符合本词的意境呢?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二幅画,因为这幅画的主人公戴着草帽.穿着草鞋,拄着一根竹杖,正应了词中的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二、分析前的朗读三个字的字音要读准——蓑,料峭,萧瑟;几处的节奏不能读破。
三、解析注解和题序苏轼词多用题序,点明词作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创作动机,这也是苏轼对宋词的一个贡献。
注意以下几点:作品写于黄州,联系上学期学过的《赤壁赋》,请学生讲述一下苏轼到黄州的原因。
“乌台诗案”在学《赤壁赋》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注意提示这样三个方面:首先,“雨具”是指带雨具的人。
其次,作者为什么要在题序中特地指出这个细节呢?其实这是为下文雨中漫步张本。
再次,苏轼去沙湖干什么?准备到此买田终老?经过三年的磨洗,苏轼的心境是不是更平和了?四、文字层面的赏析(重点理清几处修辞手法)1.“山头斜照”赋以人的情感,是拟人,夕阳像一位老朋友,在山头等候,给历经“风雨”洗礼的苏轼以关怀、以温暖,表达了作者在酒醒之后的惊喜之情。
“风雨”是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穿林打叶声”,也指人生险途和险致其死地的政治风雨。
“微冷”也可理解为双关,是酒醒雨淋之后身体寒冷,也是写梦醒后的心理状况,回到现实中的凄苦无奈之情。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2. 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以鲜明的声调朗读《定风波》的前两句:“寒泉之思,有如皓月之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通过提问学生对宋代文人及苏轼的了解,引导他们了解诗人的背景。
二、讲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解释诗人在外任官员期间,亲眼目睹黄河泛滥,群众苦不堪言的情景,以及他借用“定风波”这一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感触和愤怒。
2.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对比、修辞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给学生展示插图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泛滥的情景,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三、解读1.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自然景物与人类命运的抒发,了解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坚守正义的决心。
四、欣赏1. 给学生分发《定风波》的诗文,让他们自行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鼓励学生分组表演或背诵《定风波》,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以及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2. 提示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形成读后感或扩展的作文。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表达特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帮助学生体会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七、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结合对《定风波》的理解和个人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设立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或作文,并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表达,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课标版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设计
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检查是否 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是 否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技能和情感 态度。
分析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 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找出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 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反思
评估本次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 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悟。
05
作业与要求
作业布置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三
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苏 轼作品的理解。
要求与建议
要求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 堂讨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建议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培养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
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效果,提炼出本次课程的优点 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和教训。
展望未来
根据本次课程的总结和反思,展望未 来的教学方向和改进重点,制定出更 加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以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 《定风波》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 无喜无悲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年龄较小、生活阅 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 由于《定风波》是一首宋词,其中涉及到的历史背 景、文化背景和人物背景与现代生活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难点2:抽象情感的把握
•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感 受苏轼的情感,例如让学生描述自己置身于雨中, 面对风雨无惧无畏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中的 情感。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
3. 领悟词人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词句的赏析和炼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3. 讲解: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和意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
4. 赏析:分析词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炼字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感悟:引导学生从词中领悟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定风波》,巩固学习内容。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定风波》。
3. 选取《定风波》中的两句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词人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享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2.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柳永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定风波》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其他柳永的词作,拓宽阅读视野。
2. 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写作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学生活。
九、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教案题目:《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定风波》的文学价值和涵义3. 掌握《定风波》的篇章结构和重要语言技巧4. 运用阅读策略和思维技巧深入阅读《定风波》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定风波》的文学价值和涵义2. 教学难点:掌握《定风波》的篇章结构和重要语言技巧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2. 讲授法3. 讨论法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用课文中的画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步骤二: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15分钟)通过介绍李清照和她的生平,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背景对课文的影响。
步骤三:齐心协力(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一个主题或议题,例如“描写自然景色的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技巧”等等。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让其他小组发表意见。
步骤四:展开阅读(20分钟)让学生进行课文深度阅读,找出关键句子和重要的语言技巧,例如:借物抒情、典故引文等。
步骤五:解读篇章结构(10分钟)让学生认真分析《定风波》的篇章结构,找出诗文的中心思想,比较不同节次之间的意象和意境。
步骤六:故事连连看(15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连连看题目,让学生找出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技巧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文化背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 在讨论环节中,采用齐心协力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讨论结果的多样性;3. 利用故事连连看等游戏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理性剖析能力得到了提高;3. 教师观察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思维技巧的运用情况,得到了重要的反馈和启示。
七、教案例子以下是《定风波》教案中的三个例子:1. 齐心协力(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描写自然景色的语言”,每个小组汇报结果,在讨论中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补充,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理解和感受。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柳永及其《定风波》的背景知识。
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2 教学内容介绍柳永的生活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解析《定风波》的文学特点。
1.3 教学活动观看柳永的生平介绍视频。
学生分享对古典诗词的感悟。
教师解读《定风波》的文学特点。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学目标掌握并理解《定风波》中的重点词语。
2.2 教学内容列出《定风波》中的重点词语。
解释每个词语的意思。
2.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查阅词语意思。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诗中的运用。
第三章:诗句解析3.1 教学目标理解并分析《定风波》中的重要诗句。
3.2 教学内容选取《定风波》中的重要诗句。
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
教师引导并进行解析,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探讨《定风波》的主题。
4.2 教学内容分析《定风波》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定风波》主题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创作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分析《定风波》的文学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
5.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给予反馈。
第六章:诗歌手法分析6.1 教学目标掌握并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6.2 教学内容分析《定风波》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6.3 教学活动学生识别并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七章:文化背景与影响7.1 教学目标理解《定风波》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影响。
7.2 教学内容探讨宋代文人的生活背景。
分析《定风波》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7.3 教学活动学生研究宋代文人生活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师组织讨论《定风波》的文化影响。
第八章:比较研究8.1 教学目标学会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手法。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掌握《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品味词句的音乐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定风波》的词牌格式和韵律特点。
2. 词句解析: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以及对词句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难点1. 意象转换:分析词中景物意象与情感的联系。
2. 艺术特色:探讨柳永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资料:柳永的生平和词作风格介绍。
2. 学生资料:提前让学生预习《定风波》,了解词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词作风格,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定风波》,感受词的音乐美。
3. 讲解词牌:分析《定风波》的词牌格式和韵律特点。
4. 词句解析: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关键词语和意象,理解词句含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意境转换和艺术特色。
6.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柳永的词作,比较其艺术风格。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续)10. 课堂反思:在课程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讨论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七、作业布置1. 书写《定风波》的鉴赏短文,不少于300字,要求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选择柳永的另一首词,进行阅读分析,简要写出其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定风波》词牌格式和词句解析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导。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定风波》,通过这首词,同学们将了解到宋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柳永的词风特点。
1.2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
掌握《定风波》的词牌特点及结构。
理解柳永的词风特点。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柳永简介柳永(约985-1053),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并称“苏柳”。
他的词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2.2 柳永的词风特点本节课我们将重点了解柳永的词风特点,包括语言的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等。
第三章:《定风波》词牌特点3.1 词牌简介《定风波》是宋代词牌名,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3.2 词牌结构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定风波》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对仗等。
第四章:《定风波》词意解析4.1 词作背景柳永在创作《定风波》时,正值北宋政治动荡,社会风气日趋败坏。
词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及对生活的感慨。
4.2 词意解析本节课我们将对《定风波》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词作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及寓意。
第五章:词作欣赏与创作5.1 词作欣赏通过欣赏《定风波》,同学们将感受柳永词作的魅力,体会其情感表达及意境描绘。
5.2 创作练习在理解《定风波》的基础上,同学们尝试创作一首以《定风波》为词牌的词,锻炼自己的词作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定风波》的词牌特点及结构,理解柳永的词风特点。
通过欣赏词作及创作练习,提高自己对词作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六章:词作背景深入了解6.1 历史背景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更好地理解柳永创作《定风波》的历史背景。
6.2 柳永个人经历探究柳永的个人经历,包括他的生平、价值观以及情感世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定风波》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内涵。
第七章:词作文本分析7.1 词作主题分析通过对《定风波》的整体阅读,提炼出词作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词作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观点。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
定风波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及修辞技巧。
2. 学生能够分析《定风波》的文学背景,了解作者苏轼及其创作特点。
3. 学生能够解读《定风波》的意象、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具有个人风格的诗歌,展现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3. 学生学会运用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通过学习《定风波》,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困境,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3. 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和表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古典诗歌鉴赏课,旨在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典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创作。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定风波》背景介绍,了解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定风波》,感受诗歌韵律,体会情感。
3. 词语解析:学习生僻字词,理解诗句含义,分析修辞手法。
4. 意象分析:探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理解作者如何借景抒情。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学会以诗人的视角看待生活。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7. 诗歌创作:指导学生借鉴《定风波》的写作技巧,创作一首反映生活感悟的诗歌。
8.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评价、提出建议。
教学设计语文高中定风波
教学设计:语文高中《定风波》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3.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定风波》的原文及注释;2. 配套教材中有关《定风波》的文学理论;3. PPT或者黑板,教学用具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启发(10分钟)1. 通过给学生展示一段美妙的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情感和感受。
步骤二:导入与背景介绍(1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定风波》的作者辛弃疾,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作品。
2. 通过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故事,激起学生对于这首词的兴趣。
步骤三:整体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教师进行整体阅读,并进行必要的语言解释和文化背景的讲解。
2. 引导学生配合教师一同朗读,理解和体会辞章的音乐之美和情感表达。
步骤四:解构与拓展(25分钟)1. 梳理《定风波》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征,并解构其中的情感转折与张力。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步骤五:赏析与欣赏(25分钟)1. 展示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与意义。
2. 分享一些文学大师对于《定风波》的评价和研究成果,增加学生对于这首词的认识和兴趣。
步骤六:检测与评价(10分钟)1. 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2. 对学生进行书面或者口头的自主表达,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个人思考和创作。
四、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化和文学,探究《定风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鼓励学生从其他视角出发,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发展,如写一篇新的赋、批评或者研究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于《定风波》词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前言】本文是本店铺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品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①标题《定风波》苏轼
②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 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
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如《定风波》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
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
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
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
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
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读这首词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
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
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背诵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