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类型.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794f656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9.png)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油气藏是聚集一定数量油气的圈闭,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当油气聚集的数量足以供工业开采时,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内,油气在其中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统一的压力系统。
油气藏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储集层岩性:根据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油气藏可分为砂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页岩油气藏等。
圈闭类型: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
孔隙类型:根据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油气藏可分为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如孔隙介质油藏)、双重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等。
流体性质: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此外,气藏还可按天然气组分中的酸性气体(主要是指H2S、CO2)含量来进行分类。
接触关系:根据油气藏与周围地层或水体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层状油藏、层状边水油藏等。
此外,油气藏还可按照纵向剖面上的生产层数分类,分为单层油气藏、多层油气藏;也可按照储层的形成方式分类,分为构造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等。
总的来说,油气藏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油气储藏及其分类的详细信息和数据,建议查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31aca2fcc8d376eeaeaa319f.png)
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类型很多,它们在成因、形态、规模与大小及储层条件、遮挡条件,烃类相态等方面的差别很大。
为了便于研究和指导油气田勘探,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上百种分类方案。
油气藏的分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本书的分类,分为五大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表7-1、7-2)。
表7-1AA表7-2A§1 油田生产上的一些分类一、按产量大小分高产油藏:100t/d 中产:10~100t/d 低产:2~10t/d二、按形态分:层状油气藏:油气呈层状分布,如背斜油气藏。
块状油气藏:油气呈块状分布,如古潜山。
不规则油气藏:分布无一定形态,如断层油气藏。
三、按烃类组成分:油藏、油气藏、气藏、凝析气藏§2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
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
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
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
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
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
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
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第五章-油气藏类型
![第五章-油气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3c01fdef19e8b8f67c1cb98e.png)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
凡是在储集层的上倾方向和旁侧各个方向被断层封闭而造成的 圈闭,称为断层圈闭。
断层油气藏: 由地层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内聚集了油气。
断层能否造成封闭,取 决于断层使岩层位移后,储 集层的上倾方向与其相接触 的岩层的封闭性,常见的有 三种:
完全封闭 部分封闭 不封闭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0
印第安纳州 俄亥俄州
印第安钠州及俄亥俄州利马-印第安纳油田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二.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圈闭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封闭所造 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上面的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下面的不整合油气藏
A
B
F
E
C
DE
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与非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区别示意图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埋深所造成的压力和温度达到或超过石膏、盐岩、软泥软 化所需要的温度、压力,使上述岩体呈可塑性状态。 差异负荷地带的存在,使可塑性岩层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 动,在低压区上拱形成刺穿构造。 位于三角洲退复沉积体系中,在前三角洲地带沉积了大量 的泥质岩,上面被密度较大的砂质岩所覆盖,造成密度倒置, 使前积方向的压力不均衡,导致高异常流体压力的可塑性软 泥沿密度分界面向上方拱起产生刺穿。
3. 地 层 - 水 动 力 圈闭 4. 构 造 - 地 层 -
水动力圈闭
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类型 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构造裂缝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类型
地层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 挤压背斜油气藏 ➢ 同沉积背斜油气 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油气藏 滚动背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cc1711d72e3f5727a5e962b9.png)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古凸起(潜山、基石)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继承古 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成。
北美地台二叠盆地溪莫尔油田恒剖面图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同沉积断层、生长性正断层。 常伴逆牵引(又称:滚动背斜)。
二、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 向受断层遮挡所形 成的圈闭中的油气 聚集。
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a.油气藏常呈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②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段层油气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某断层油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东辛油田营13 断块区油藏平 面及剖面图
(2)按断层性质分: a.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地垒、正常式层脊断块(阶梯状) 反向屋脊断块(掀斜断块)
断层封闭的 大小与断距 及断层两侧 岩层接触情 况的关系
D、断层圈闭的闭合高度及闭合面积,决定于 断距的大小及其与盖层、储集层厚度的关系。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间歇期:——封闭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形成岩体刺穿(接触)圈闭。其 中的油气聚集→岩体刺穿油气藏。
第三章第四节油气藏类型
![第三章第四节油气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f1b491c66137ee06eff918be.png)
岩性油气藏
岩性尖灭油气藏
沉积作用(相变)藏:
透镜体油气藏
透镜状或不规则状储集层四周被非渗透性岩层所
限或渗透性变差而构成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岩性油气藏
岩性尖灭和透镜体油气藏特征:
1)常成群成组出现; 2)圈闭形成早,生油层在周围,有优先捕获油气
2、发育地区:三角洲地区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
缘亚相发育的同生正断层下降盘靠近断层一侧。
底辟拱升背 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 油气藏 滚动背斜 油气藏
3、油气藏特点:
(1)背斜一般较平缓;
(2)背斜范围较小,一般多为宽缓的不对称短轴背斜; (3)常发育在同生正断层的下降盘,靠近断层一翼陡, 远离 断层一翼平缓;
1、圈闭的成因:地层受侧向应力挤压
上隆弯曲形成圈闭。
2、圈闭的分布:褶皱区及其前缘带
基底隆升背 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 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 油气藏
例如:天山褶皱带
龙门山褶皱带
3、油气藏特点:
(1)两翼地层倾角陡,且不对称; (2)闭合高度大,闭合面积小; (3)常被断层复杂化; (4)构造走向与盆地边缘褶皱方向一致; (5)油气藏常成排成带出现。
• 已提出的分类依据:
圈闭成因
油气藏形态
储集层岩性 流体性质 评论:只有根据圈闭成因对油气藏进行分类,才能充 分地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 条件,充分展示各 种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目前在勘探上常采用基 于圈闭成因的油气藏分类方案
提问:
•
1、什么是圈闭?
2、什么是油气藏? 适于油气聚集成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称为油气藏
4、典型实例
中国渤海湾盆地(多)黄骅坳陷 大港油田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263cf001650e52ea5518989e.png)
断层的封闭作用决定于以下几种因素: 从纵向的封闭作用看: 1)断层性质及其产状。一般逆断层是受压扭性作用形成的,其断裂带常表现为 紧密性的,封闭性强;而张性断层的断裂带则常是不紧密的,是开启的。断 层的产状也会影响其封闭性,断面陡,封闭性差(因正压力N=mgcosθ), 断面越缓,N越大,则封闭性越好。 2)断裂带内的充填。地下水中溶解物质(如碳酸钙)沉淀,碳酸盐岩中的硅化 作用均可将破碎带胶结起来,而起封闭作用;油气沿开启的断裂带运移过程 中,由于原油氧化作用或生物菌解作用,形成固体沥青等物质,堵塞了运移 通道,也可起封闭作用。 3)在塑性较强的地层中(如泥岩、盐岩和膏盐),沿断裂带常可形成致密的断 层泥,可起封闭作用。推论:在砂泥互层的地层中,泥岩所占比例越大,其 封闭性越强。 4)断层倾角在塑性地层缓、脆性地层陡,所以在塑性地层中封闭性好。 从横向上看,断层封闭与否取决于断距大小以及断层两侧对置的岩性组合。其基 本原则是断层两侧的渗透性岩层和非渗透性岩层不直接接触,就可以起封闭 作用,反之不起封闭作用。以这个原则看,由大段泥岩夹砂岩的剖面,断距 小于泥岩厚度时,封闭性好;反之则差。
B 永14
117 116 38 105 90 111 81 35 85 84 含油面积
A B C D
( a )
溢 出 点
( b )
砂层
油气
粘土层
2.通道和破坏作用(开启) 断层伴生裂缝发育,一般是开启的;断层交叉部位往往是开启的;在脆 性地层中的断裂,且未矿化应是开启的。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开启的断层可成为连接源岩与圈闭之间的良好 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油 气藏形成后,开启的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 次生油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fc5bcad2910ef12d2bf9e703.png)
原始 气油比(m3/t)
临界 态油 气藏
临界态油气藏 近临界态油藏(高 挥发性) 轻质油藏 常规油藏
轻度重质油藏
油藏 中度重质油藏
<35
微量气
液相
液相
气液
气液
黑色
黑色
>0.87
0.9~1.0
30~100
100~4000
20
71
重度重质油藏
基本无气
液相
气液
黑色
>1.0
>400
沥青质油矿
无气无液
固相
固相
黑色
>1.0
>90
7
二、分类原则及分类方案
分类原则: 科学性---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 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实用性---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 开发工作,简便实用。 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 复合。
8
构造油气藏系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的成因均为构造作用的结果。
12
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 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 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之为复合圈闭。 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
13
油气藏分类表
14
油气藏分类表(续表)
15
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1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概述 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 异。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提出了上百种 油气藏分类方案。 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 遮挡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 烃类相态及流体性质。
油气藏基本类型
![油气藏基本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7fe0b810f18583d0496459dd.png)
四、复合油气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起封闭作用而形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 称为复合油气藏. 称为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 地层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构造—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构造 岩性油气藏; 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岩性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古潜山油气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 、 形成:水进→超覆→ 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
海退 退覆退 跨覆 海进 海退覆盖 海侵超覆
水退→退覆→ 水退→退覆→进积层序
指出油气藏的类型
三、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水动力圈闭,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 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因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的横向变化或者由于纵向上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地层圈闭;其中聚集 地层圈闭;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圈闭 了油气——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了油气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三)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判别方法
![油气藏类型判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7d4533810661ed9ac51f30c.png)
2800 | 50 | 20
4000 中渗透 | 高渗透 稠油
500 高粘油 50 |
挥发油:挥发性强、收缩性高,体积系数大于1.75 高凝油:凝固点大于40℃
油气藏类型判别方法
凝析气藏相态特征
凝析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
主要特征: 在原始状况下,地层中流体 以气相存在,而在开采过程 中,随着压力的降低,逐渐
(一)油气藏类型判别—— 2.三元组成判别法
凝析油 天然气 挥发油
常规黑油
重油
24056 i GEi Mi
油水气体当量: ( i=o,w)
油气藏流体组成三角图
油气藏类型判别方法
(一)油气藏类型判别—— 3.相图判别法
干气藏
等温降压过 程与露点线 相交
湿气藏
凝析气藏
常规油藏
1. 临界点向右偏转,泡点线逐渐向高温方向扩展,露点线则逐渐缩小。 2.两相区范围逐渐变大,液态含量等值线逐渐向高温高压区展开。
油藏 20~70 0.5~1.3 20~80 30~600
根据不同组分的摩尔含量作方框图
油气藏类型判别方法
(二)油气藏分类
埋藏深度(m)
浅层
|
中深层
|
深层
|
超深层
1500 渗透性(10-3μm2) 特低渗透 | 绝对渗透率 原油粘度(mPa· s) 低粘油 地层条件 凝析油:相对密度小于0.8 10 | 5 中粘油 低渗透
有密度较小的液态凝析油析
出,称为“反凝析现象”。 一般凝析油油质较好。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 >15000
无 无 透明~浅绿 草黄~深绿 深绿~黑色 黑褐色
0.78~0.80 1000~17000 0.82~0.85 0.72~0.90 0.85~1.00 250~1400 50~250 <50
油气藏的分类
![油气藏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930de41214791711cc791726.png)
579三、油气藏类型 1、按照相态分类 见表3-2-。
表3-2-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5802、按照圈闭要素分类 (1)背斜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背斜油气藏类型图581图3-2- 断层油气藏类型图582图3-2- 地层油气藏类型图583图3-2- 岩性油气藏类型图584(5)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 见图3-2-。
图3-2- 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图图3-2- 潜山油藏分类585586图3-2- 盐丘圈闭理想示意剖面图(8)深盆气藏见图3-2-。
图3-2- 美国阿帕拉契亚地区百英尺砂岩深盆气藏剖面图3、按天然气组分因素分类(1)含酸性气体气藏的划分1)含硫化氢(H2S)的气藏划分见表3-2-。
5875882)含二氧化碳(CO 2)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2) 含氮气(N 2)的气藏划分 见表3-2-。
(3) 含氦气(He )的气藏划分在当前工业技术条件及国民经济实际需要条件下,将天然气组分中含氮量达到0.1%及以上者,称为含氮气藏。
4、按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分类(1)按照地层压力系数(PK )划分 见表3-2-。
表3-2- 气藏按照地层压力系数分类(2)依据原始地层压力分类,凡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在30Mpa 以上者,称高压气藏;小于30Mpa 者称常压气藏。
四、油气藏组合模式 1、长垣油气藏聚集带 见图3-2-。
589图3-2- 长垣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5902、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见图3-2-。
图3-2- 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3、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见图3-2-。
图3-2-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图5914、潜山成藏模式(1)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见图3-2-。
图3-2- 埕岛地区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图592。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069ce6ee06eff9aff80797.png)
世界第二大油田(主要含油 层为中白垩统瓦拉砂岩及布尔 干砂岩,孔隙度25%~30%, 单井平均日产油量达1350t,可 采储量90亿吨 )。
此外,在北美墨西哥湾、
原苏联恩巴地区、西非部分地
区的许多背斜油气藏,也都属
于这类。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4、披覆背斜油气藏 圈闭成因:古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 圈闭的分布:地台区 油气藏特点:
统; 2)钻井中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现象; 3)室内实测岩芯渗透率与试井测定结果相差极大; 4)单井初产量高,递减快,井间产量相差悬殊;高产井、低
产井、干井交叉出现; 5)井间干扰明显。 6)裂缝的发育和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2、构造裂缝油气藏类型 根据储层岩性划分
1)圈闭核部为坚硬的块状岩石突起; 2)背斜形状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反映古突起形状 ; 3)圈闭的闭合度向上逐渐减少; 4)两翼倾角向下逐渐变陡。 如: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基底:奥陶系石灰岩或白云岩 翼部:下第三系
顶部:上第三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
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石盖油地构质学造—油。气藏类型分析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如:江汉盆地 王场油田 走向北西,两翼近对称,隆起幅度高达800m。在剖面上,地层倾角
上缓下陡,上部仅200,下部达60—700。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中东地区科威特布尔干油田
1)两翼地层倾角平缓; 2)圈闭的闭合高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3)断层较少且以张性断层为主; 4)油气藏连片、成带,形成大型 隆起或长垣; 5)圈闭形成时间早。 是聚集油气、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的地区。 如: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莎尔图油田
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
![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5655da59168884868762d668.png)
原始 气油比(m3/t)
重度重质油藏
基本无气
液相
气液
黑色
>1.0
>400
沥青质油矿
无气无液
固相
固相
黑色
>1.0
>90
1.分类原则: 科学性---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 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实用性---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 发工作,简便实用。
2.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 水动力、复合
定义: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 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7
构造油气藏的类型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8
一、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 地层发生弯曲变形, 形成向周围倾伏的背 斜,称背斜圈闭。 油气在背斜圈闭中 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称为背斜油气藏。
9
一、背斜油气藏 19世纪末“背斜学说”。背斜油气藏占世界大 油气田储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12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
☆特点:两翼缓、倾角小,H闭较小,S闭较大,多分布在 裂谷型含油气盆地中,常成组、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隆起 带。背斜的形成具有继承性。
13
3 、披覆背斜油气藏(与潜山和差异压实有关)
☆潜山上覆地层薄,翼部地层厚,差异压实,形成平缓 背斜。继承古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形成。
10
按背斜构造的成因分为: 挤压背斜油气藏 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披覆背斜油气藏 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滚动背斜油气藏
11
1、 挤压背斜油气藏(与褶皱作用有关)
☆褶皱区的山前、山间坳陷内,侧向挤压应力作用所致。 特点:两翼地层陡,一般不对称, H 闭大、 S 闭小,常伴有 逆断层,常成排出带出现 ——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含油气区。
油气藏的分类
![油气藏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7aa19c2998fcc22bcd10db5.png)
三、油气藏类型1、按照相态分类见表3-2-。
表3-2-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2、按照圈闭要素分类(1)背斜油气藏见图3-2-。
图3-2- 背斜油气藏类型图(2)断层油气藏见图3-2-。
图3-2- 断层油气藏类型图(3)地层油气藏见图3-2-。
图3-2- 地层油气藏类型图(4)岩性油气藏见图3-2-。
图3-2- 岩性油气藏类型图(5)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见图3-2-。
图3-2- 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图(6)潜山油藏类型见图3-2-。
图3-2- 潜山油藏分类(7)盐丘圈闭油气藏见图3-2-。
图3-2- 盐丘圈闭理想示意剖面图(8)深盆气藏见图3-2-。
图3-2- 美国阿帕拉契亚地区百英尺砂岩深盆气藏剖面图3、按天然气组分因素分类(1)含酸性气体气藏的划分1)含硫化氢(H2S)的气藏划分见表3-2-。
表3-2- 含硫化氢气藏分类2)含二氧化碳(CO2)的气藏划分见表3-2-。
表3-2- 含二氧化碳气藏分类(2) 含氮气(N2)的气藏划分见表3-2-。
表3-2- 含氮气藏分类(3) 含氦气(He)的气藏划分在当前工业技术条件及国民经济实际需要条件下,将天然气组分中含氮量达到0.1%及以上者,称为含氮气藏。
4、按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分类(1)按照地层压力系数(PK)划分见表3-2-。
(2)四、油气藏组合模式1、长垣油气藏聚集带见图3-2-。
图3-2- 长垣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2、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见图3-2-。
图3-2- 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3、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见图3-2-。
图3-2-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图4、潜山成藏模式(1)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见图3-2-。
图3-2- 埕岛地区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图。
油气藏的类型.
![油气藏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0dd6e8cf524ccbff12184f5.png)
1、挤压背斜油气藏
◆ L 层油 气藏:不对 称背斜圈闭, 南翼倾角 200 - 300,北 翼600-800, 长短轴之比3: 1,闭合高度 800m。被逆 断层及横断 层所切割。 老君庙背斜油藏综合图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3、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
4、披覆背斜油气藏
+ + + + +
+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油气藏的类型
一 二 三 四 五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特殊类型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一、构造油气藏
由于构造运动使储集层褶皱或断裂而形 构造油气藏系指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 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形成 的油气藏叫构造油气藏。 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的成因均为构造作用的结果。
(1)遮挡物——封闭作用 (2)油气运移的通道——开启性
纵向上: 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性质 断面产状 断开地层岩性 断层带内流体活动
横向上: 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断层两盘岩性组合及配置关系、断距
断层油气藏的类型
(1)按断层与 储层平面组合 关系分类:
断鼻油气藏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与油气运移的浮力方 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 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背斜型
在水动力作用下平缓背斜内油气分布情况示意图
鼻状构造型
单斜型
渗透率不同导致不同地区 水流速度不同,使油气在局 部地区聚集而形成。
(二)水封闭油气藏
一 二 三 四 五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特殊类型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c690d3d19e8b8f67d1cb9c3.png)
根据断层线与储层构造等高线的组合关系,可分为下列几种 :
藏
披覆背斜油气藏
滚动背斜油气藏
A
A
断鼻油气藏
A
A
断 孤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层
A
A
A
A
A
A
油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A
A
气
复杂断层断块油气藏
第七章 油气藏类型
1.断鼻构造油气藏
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在
其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了这类油气藏。
4)断层倾角在塑性地层缓、脆性地层陡,所以在塑性地层中 封闭性好。
第七章 油气藏类型
从横向上看,断层封闭与否取决于断距大小以及断层两侧对置 的岩性组合。其基本原则是断层两侧的渗透性岩层和非渗透性岩层 不直接接触,就可以起封闭作用,反之不起封闭作用。以这个原则 看,由大段泥岩夹砂岩的剖面,断距小于泥岩厚度时,封闭性好; 反之则差。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开启的断层可成为连接源岩与圈闭之 间的良好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 的通道。油气藏形成后,开启的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 上部地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图为柴达木盆地的油砂山 油田,本来为一完整的背斜油 藏,后因垂直构造轴线发生一 条大断距的断层,将东侧油层 抬升暴露于地面,油藏则全部 遭到破坏。西侧油层下降,被 断层封闭仍保留了工业性油藏。
第七章 油气藏类型
图为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背斜 带构造和剖面示意图。
大庆油田构造和剖面示意图
第七章 油气藏类型
(三)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由于地下塑性地层受不均衡压力作 用,向着压力降低的上方 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形成的背斜圈闭。 地下塑性地层常见的有 盐岩和泥岩类,其中尤以盐岩占主要。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圈闭与油气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5ef45b66a98271fe900ef908.png)
五.复合油气藏
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等因素中, 2种或2种以上同时起作用。
金县1-1油田
构造层状油藏为主
复杂断块油藏
东块发育地层油藏 部分单元受岩性、构造双重作用 部分单元具气顶
谢谢
3、
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
塑性拱张背 斜油气藏 刺穿接触 油气藏
☆盐、膏、
欠压实泥岩, 欠压实泥岩 ∵密度倒置 又受到不均衡 压力作用所致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古凸起
+ + + + + +
(潜山、基石) 和差异压实作用 有关,继承古凸 起或者沿沉积基 底的隆起形态而 发育成。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一
圈闭(Trap)的定义
储集层中油气物质自身势能最小而其
动能为零的地方。
盖层封闭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圈闭两个基本要素:
储 集 层
封闭条件
:储集油气 :阻止油气散失
a.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 b.盖层 + 其它侧向遮挡条件
储集层
无圈闭
圈闭
一、储集岩和储集层的含义
•储集层上倾尖灭油气藏 •透镜型岩性油气藏 •低渗透砂岩中之高渗透带 •生物礁油气藏
盖层
砂岩(储层)
高渗透
低渗 透
A-砂岩尖灭体 油气藏
B-砂岩透镜体 油气藏
C-低渗透砂岩 中之高渗透带
图:各类砂岩体岩性油气藏
原苏联卡杜辛油田渐辛统砂岩尖灭油气藏剖面图
低渗砂岩中高渗透带透镜体油藏
阿巴拉契亚盆地下石炭统的“百呎砂岩”油藏剖面图
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油气聚集
5油气藏类型(17-21)
![5油气藏类型(17-21)](https://img.taocdn.com/s3/m/d8b8ad1314791711cc7917aa.png)
愈缓,断距愈大,造成的逆牵引背斜的宽度和幅度也愈大。
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
马西逆牵引(滚动)背斜油藏平面及剖面图
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
港 图东 及油 平田 面平 图面
同生指数= 下降盘厚度/ 上升盘厚度 (衡量同生 断层活动性 大小的参 数)。
石油地质学
要作用。
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
• 断层能否形成断层圈闭,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 • ①断层本身的封闭性; • ②在构造图上断层线与构造等高线(或岩性尖灭
线)能否构成一个闭合圈。
• 从理论上讲,要形成一个断层圈闭,首先断层本身 必须是封闭的;其次在构造图上,断层线与构造等 高线(或岩性尖灭线)必须组成一个闭合圈。如果 不具备上述条件,就不可能形成断层圈闭。
• ③逆牵引背斜的构造幅度为中间层大,向深、浅层变小。
• ④逆牵引背斜形成时间早,有利于油气早期聚集。 • ⑤同生断层弯曲度及其活动强度对逆牵引背斜的宽度和幅度起着较为重 要的作用。一般断层面的弯曲度愈大,倾角愈缓,断距愈大,造成的逆 牵引背斜的宽度和幅度也愈大。
石油地质学
Petroleum Geology
Petroleum Geology
• (二)、背斜油气藏主要类型(Main
types of anticline pools)
• 背斜油气藏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就
圈闭的成因来看,主要有岩层受侧向挤 压而成;或差异性升降运动而造成;或 以与断层活动有关;或与地下塑性物质 的上升活动有关;或与古地貌及差异压 实作用形成背斜圈闭。
石油地质学
pools)
• (一)断层圈闭形成机理
石油地质学-第六讲油气藏类型
![石油地质学-第六讲油气藏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da9ce91de80d4d8d05a4f89.png)
2、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A
B
A
B
在倾斜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为一向上倾凸出的弯曲断层面 所包围
§1构造油气藏 (Structure Reservoir)
二、断层油气藏 ( Faulted- Reservoir)
3、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A
B
A
B
储集层上倾方向为两条相交 叉的断层包围
§1构造油气藏 (Structure Reservoir)
对塑性较大的泥质岩所形成的背斜较明显,倾角稍大些;而对较硬的 砂岩及石灰岩所形成的背斜常不如前者明显,倾角较平缓。潜山上部的 背斜,常反映下伏潜山的形状,但其闭合度总是比潜山高度小,并向上 递减,倾角也是愈向上愈小。在成因上很难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区分 开。
4、披覆背斜油气藏
图为我国华北含油气盆地济阳凹陷的孤岛油田 基底为由奥陶系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剥蚀突起, 其翼部超覆沉积有下第三系地层,顶部则被上第三 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所覆盖,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盖 构造。
断层圈闭的形成条件是断层必须是起封闭作用的, 那么在平面上必须是断层线与储集层的构造等高线构 成闭合的状态才能形成圈闭。
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1)主要是沿断层附近储 集层因岩层被挤压破裂而渗透性变好;(2)断层的发 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构造断裂带内的油气藏被断层切 割为许多断块,分隔性强,(3)各断块内含油层位、 含油高度、含油面积很不一致;(4)油气常富集在断 层靠油源一侧。
(
挤 压 背 斜 )
Section and top structure map of L layer through the Lao Jun temple oil field
(挤压背斜)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 厚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 覆不均衡重力负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 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特点是背斜轴部往往发育地堑式或放射状断裂系统,顶部陷落,断层将其复 杂化。甚至有的在宏观上呈背斜形态,但具体到油气聚集单元往往已没有 完整的背斜圈闭,而是被断层分割成众多的半背斜或断块圈闭。例如我国 渤海湾盆地的东辛油田、科威特的布尔干油田。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 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 牵引(与正牵引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圈闭。 特点: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近断层一翼地层倾角较陡,远离断 层一翼平缓,轴向近于平行断层线,常沿断层呈串珠状分布,背斜高点距 离断层较近,且高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其偏移的轨迹大体与断面平行。主 要分布在断陷盆地靠近边界断裂一侧,沿断层走向,呈串珠状分布。我国 渤海湾盆地已发现相当数量的该类油气藏。
二、断层油气藏 是指由断层沿储集层上倾方向遮挡封闭而形成的圈闭中油气 聚集。这类断层在断裂发育的裂谷盆地及前陆盆有较多的分 布。 (一)断层在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断层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可起通道作用、破坏作用和封 闭作用。这些不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表现不一样。 1.封闭作用: 油气在运移至封闭性断层时,既不能穿过断层做横向运移, 也不能沿断裂带做垂向运移,这样的断层为封闭的,即断层 分为横向封闭和侧向封闭。
断层的封闭作用决定于以下几种因素: 从纵向的封闭作用看: 1)断层性质及其产状。一般逆断层是受压扭性作用形成的,其断裂带常表现为 紧密性的,封闭性强;而张性断层的断裂带则常是不紧密的,是开启的。断 层的产状也会影响其封闭性,断面陡,封闭性差(因正压力N=mgcosθ), 断面越缓,N越大,则封闭性越好。 2)断裂带内的充填。地下水中溶解物质(如碳酸钙)沉淀,碳酸盐岩中的硅化 作用均可将破碎带胶结起来,而起封闭作用;油气沿开启的断裂带运移过程 中,由于原油氧化作用或生物菌解作用,形成固体沥青等物质,堵塞了运移 通道,也可起封闭作用。 3)在塑性较强的地层中(如泥岩、盐岩和膏盐),沿断裂带常可形成致密的断 层泥,可起封闭作用。推论:在砂泥互层的地层中,泥岩所占比例越大,其 封闭性越强。 4)断层倾角在塑性地层缓、脆性地层陡,所以在塑性地层中封闭性好。 从横向上看,断层封闭与否取决于断距大小以及断层两侧对置的岩性组合。其基 本原则是断层两侧的渗透性岩层和非渗透性岩层不直接接触,就可以起封闭 作用,反之不起封闭作用。以这个原则看,由大段泥岩夹砂岩的剖面,断距 小于泥岩厚度时,封闭性好;反之则差。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的类型很多,它们在成条件,烃类相态等方面的差别很大。油气藏的分
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
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油气藏类型分为五大类: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
A B C D
( a )
溢 出 点
( b )
砂层
油气
粘土层
2.通道和破坏作用(开启) 断层伴生裂缝发育,一般是开启的;断层交叉部位往往是开启的;在脆 性地层中的断裂,且未矿化应是开启的。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开启的断层可成为连接源岩与圈闭之间的良好 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油 气藏形成后,开启的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 次生油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A
A
A
A
(A) 油砂
(b) 油藏 等 高线 含 油面 积
3.断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3)在平面上封闭断层与构造等高线或地层尖 灭线,或单独、或与后一、二者能组成侧 向封闭的闭合线,即能圈定出一定的闭合 面积。
(二)断层油气藏的类型(在断层是封闭的情况下) 根据断层线与储层构造等高线的组合关系,可分为下列几种 1.断鼻构造油气藏 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在其中聚集 了油气就形成了这类油气藏。
W E
0
海 拔 m
- 50 0
J
- 10 00
- 15 00
气水
界面 气水 界面
2 2
1
S
2
(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由于基底断块热隆升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 圈闭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主要分布 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 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 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 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果便在 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 构造也有人称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 下大上小。
岩性油气藏、水动力封闭油气藏、、复合油气藏。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 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 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 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B 永14
117 116 38 105 90 111 81 35 85 84 含油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