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

合集下载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

有二种类型: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

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

(一)概念:由于免疫器官、组织或细胞发育缺陷,或免疫功能失常或缺陷,引起的病理过程。

(二)特点: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严重的感染,临床表现为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细菌和真菌的胞内感染及恶性肿瘤等。

1)感染,反复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最重要和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死于不可控制的感染。

(2)肿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300倍;由于肾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倍。

(3)变态反应,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免疫缺陷病患者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比正常人高。

(4)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功能障碍、失调,常同时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从临床情况观察,继发性免疫缺陷多发生在老年人,均为暂时性的,消除原始病因后,大多数能逐渐恢复。

但严重者,如电离辐射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有时可造成不可恢复的免疫缺陷。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1、B细胞缺陷2、T细胞缺陷3、补体蛋白缺损4、吞噬细胞的缺损(二)继发性免疫缺陷1、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缺陷(1)引起免疫器官的萎缩(2)引起抗体反应下降:鸡早期IBD(3)引起全身抵抗力下降:鸡贫血因子病2、由药物引起的免疫缺陷3、由霉菌中毒引起的免疫缺陷4、营养缺陷与免疫应答5、AIDS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

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使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受损所致的免疫缺陷病,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功能紊乱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紊乱,如T细胞亚群失衡、NK细胞活 性降低等。
应用免疫抑制剂风险分析
感染风险增加
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患者 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肿瘤复发风险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增加 肿瘤复发的风险。
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能诱发或加重自身免疫性 疾病。
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身 体恢复。
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
适当运动
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 式,增强身体素质。
避免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群密集 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社会心理支持体系构建
心理疏导
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缓解心理压力 。
互助小组
建立免疫缺陷病患者互助小组,加强患者 之间的交流与支持。
预后
免疫缺陷病的预后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和有效性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的预后 较差,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在去除病因后,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预后相对较好。
02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因素
基因突变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通常与 基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 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
发育和功能。
遗传方式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以以 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 隐性或X连锁等方式遗传。
家族聚集性
由于遗传因素,原发性免 疫缺陷病在家族中可能呈
现聚集性发病。
先天性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器官发育异常
如胸腺、骨髓等免疫器官发育不良或缺失 ,导致免疫细胞生成障碍。
免疫细胞缺陷
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或功 能异常,影响免疫应答。

免疫缺陷疾病的护理规范

免疫缺陷疾病的护理规范

察、紧急处理等,提高家属的护理能力和水平。
家属心理支持
03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家属
应对照顾患者的压力和困难。
感谢观看
THANKS
鉴别诊断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确定 免疫缺陷疾病的类型和病 因。
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权威诊断标准, 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标准,对免疫缺陷 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护理目标与计划
预防感染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 消毒,降低患者感染的风 险。
控制病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以 控制病情的发展。
免疫缺陷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过敏反 应等。
诊断方法
确诊免疫缺陷疾病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如免疫 学指标检测、基因检测等。
02
护理评估与诊断
评估内容与方法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既往 病史、用药情况等,以评估患
者的健康状况和免疫功能。
免疫接种与预防接种
接种前评估
在接种疫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身体评估,确定其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
接种后护理
接种疫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应定 期评估患者的免疫水平,确保其获得 足够的免疫保护。
05
特殊情况护理
急性感染期护理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4.
遵医嘱使用免疫调节药

物,注意观察药物疗效

和不良反应。


长期护理与康复指导
1. 定期随访
定期进行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免疫功 能状况。

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

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因 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分两型,即HIV-1型及HIV-2型。 HIV为球状,20面立体 结构,直径100nm。外膜有72个钉状突起,含两个主要外膜蛋白,即gp120和gp41。
AIDS的传播途径包括:①性接触传播;②血道传播;③母-婴传播;④医务人员职业性传播。
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
概念
由于免疫细胞对靶抗原的攻击方式不同,移植免疫反应可分为两种:①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宿主针对移植体细胞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发生的超敏 反应,即移植排斥反应(transplant rejection);②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
调症。 ➢ 其他:腺苷酸脱氢酶缺乏症、吞噬细胞功能障碍、补体缺陷等。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较原发者更为常见。 病因: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球蛋白丧失、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淋巴细胞丧 失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可因机会性感染导致严重后果。 本节仅介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
临床病理联系
本病潜伏期长,经历数月至10年或更长时间才发展为AIDS 。按病程分为: (1)早期或称急性期:感染HIV 3~6周后,可表现出咽痛、发热、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2)中期或称慢性期:此期病毒复制持续处于低水平,临床可以无明显症状或出现明显的 全身淋巴结肿大,常伴发热、乏力、皮疹等。 (3)后期或称危险期:机体免疫功能全面崩溃,持续发热、乏力、消瘦、腹泻,并出现神 经系统症状,明显的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血液检测显示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尤以CD4+T细胞 减少为著,细胞免疫反应丧失殆尽。

9 免疫缺陷性疾病

9 免疫缺陷性疾病

(2) 性联高IgM血症(XLHM)
性联遗传病:X染色 体上CD40L基因突变 IgG、IgA和IgE重链 类别转换有障碍
J 链 IgM
表现:IgG和IgA血清 浓度极低,反复细菌 胞外感染。
X-linked hyperimmunoglobulin M syndrome
XHLM
CD40L 基因缺陷
2、原发性T细胞缺陷症
This syndrome was described in the 1960s. It is a genetic condition and so there are often several people in the family affected. The underlying problem is a missing portion of the 22nd chromosome.
Endoscopic imaging of the duodenum shows multiple prominent nodules 3–5 mm in size, consistent with nodular lymphoid hyperplasia
选择性IgA缺陷
• 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病或胚胎期风疹病毒感 染/药物造成的畸变。 • 细胞水平:表达IgA的B细胞不能分化成分泌 IgA抗体的浆C。 • 表现:仅IgA缺陷而IgM和IgG水平正常。 • 症状:IgA低→呼、消、泌尿生殖粘膜感染。
Practical experimental uses:
Hybridomas or solid tumors from any origin may be grown in
Tumors formed by Rat1 cells expressing myr-p110. Nude mice were injected on the left flank with 1X106 Rat-1A cells expressing myr-p110 and on the right flank with an equal number of control Rat-1A cells. This picture was taken 10 days post inoculation.

免疫缺陷病诊断与治疗

免疫缺陷病诊断与治疗

如X线、CT、MRI等,可用于检查感 染病灶和并发症情况。
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1 2 3
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鉴别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应与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相鉴别 ,后者多由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免疫功 能检查多无异常。
注意年龄和性别因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期,且男性发 病率高于女性,诊断时应注意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因素。
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制定个性化的免疫 接种计划,以预防常见传染病。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避免接 触感染源,如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不与 感染者接触等。
合理营养与饮食
谨慎用药与医疗操作
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强机体免疫 力。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消化道感染 。
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医疗操作,减少免疫系 统负担。如需用药或进行医疗操作,应严格 遵循无菌原则。
并发症出现时处理方法
感染处理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 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如补液、营养支持等。
恶性肿瘤处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肿瘤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 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处理
选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同 时加强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影响
免疫缺陷病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且感染往往难以控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 发症甚至死亡。其次,免疫缺陷病可能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最后,免疫缺陷病 还可能增加患者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风险。
02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特点
患者日常管理与教育
定期随访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免疫缺陷性疾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是指机体特定免疫能力缺乏,易于感染的一类疾病。

它是由于机体先天或后天免疫系统缺陷,导致机体对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降低引起的。

免疫缺陷性疾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和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是由于遗传突变或基因缺陷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缺陷。

这类疾病通常在儿童期发生,患者易于反复感染、难以治愈,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特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是由于其他疾病、药物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缺陷。

这类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患者的免疫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影响。

常见的继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有艾滋病、恶性肿瘤化疗后免疫抑制、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确诊离不开准确的免疫检验。

免疫检验根据不同的指标可以提供相关疾病的确诊、鉴别诊断、疗效评价等信息。

常见的免疫检验指标有:1. 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重要抗体,通过测定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某些免疫球蛋白如IgG、IgA、IgM的水平可能降低或异常。

2. 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淋巴细胞亚群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测定CD3+、CD4+、CD8+淋巴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可以评估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3. 动态免疫监测:通过连续监测免疫系统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和疗效评价。

例如,在艾滋病治疗中,可以通过监测病毒载量和CD4+淋巴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来评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效果。

4. 感染指标检测:某些特定的感染指标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可以通过免疫检验进行检测。

在免疫缺陷性疾病中,这些感染指标的阳性结果可能提示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5. 分子诊断技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在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

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

*
儿科学
12
PID的共同临床表现
1、反复和慢性感染:年龄、部位、病原体和过程。 2、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容血性贫
血、ITP、SLE等发生率高。
3、其他临床表现:湿疹、血小板减少、特殊面容、
先心低钙惊厥等。
*
儿科学
13
PID诊断
1、 病史
感染史:有否,频度,病原体。 预防接种史。 其它异常史。
3.8*1012/L,HGB:98g/L,PLT:245*109/L.
*
儿科学
18
1.该患儿患有哪几种疾病? 2.下一步该做哪些检查?
*
儿科学
19
四、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
后天环境因素致免疫功能缺陷,系一过性功能障 碍。一旦去除不利因素即可恢复。发生率>PID。 病因 感染: 营养紊乱:Vit.A减少→NK活性↓。 其它: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遗传性疾病、肿瘤。
*
儿科学
16
3、免疫重建
骨骼移植:同种异体同型合子BMT,同种异体 同型半合子BMT,无关供体骨骼移植
脐血干细胞移植: 胸腺组织、胎肝移植: 少用
4、基因治疗
*
儿科学
17
郁子豪,男,30天.因发热2天入院.患儿生后先后于 三家医院因发热而住院治疗,每次均以治疗好转后 再反复而转院.入院体:T:38.5,P:160,R:50, W:3.2KG(出生W:3.35KG),神清,营养差,发育差, 头颅无畸形,前囟平软,约1.0*1.0,颈软,两肺呼吸音 粗糙,少许痰鸣音.HR:160次/分,律齐,心音响,胸骨 左缘2-4肋间可闻及Ⅱ/6级SD,柔和无传导,无震颤. 腹软,肝肋下1.5CM,质软,脾未触及,肛门外生殖器 无畸形,四肢肌张力高,拥抱,握持反射未引出.辅查: 头颅CT:HIE,颅内出血.胸片:无异常.血 RT:WBC:31.4*109/L,N:67.4%,L:32.6%,RBC: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
二、免疫缺陷病的主要临床特点
反复感染 反复、难以控制、死因 易发肿瘤 高100~300倍 高度伴发自身免疫病的倾向 高达14% 遗传倾向 显性、隐性 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复杂多样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IDD),是由于 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 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 病。
治疗: 肌注丙种球蛋白
(二)X性联高IgM综合征 (X-linked high IgM syndrome, XLHM)
发病机制: X-染色体上CD40L基因突变,使T细胞表达 CD40L缺陷,其与B细胞CD40的相互作用受阻,导致B细 胞活化增殖和Ig类别转换障碍,不能产生除IgM以外的其 它类型免疫球蛋白。 临床表现: 男孩多发,患儿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比低水平免疫球蛋白缺陷病表现更为严重。
典型的AIDS
机会性感染: 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卡氏肺囊虫、 白色念珠菌、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等
恶性肿瘤: AIDS患者易伴发Kaposio肉瘤 和恶性淋巴瘤
神经系统损害: 60%的AIDS病人出现AIDS痴呆症
爱滋病(卡波氏肉瘤)
PID和SID的区别
• PID因特定的基因缺失, 导致相应的免疫细胞 或免疫分子受损, 常表现为相应功能完全缺失。 SID常为广泛的免疫系统受损, 但损伤程度不 如PID, 仅是部分功能下降, 故又称为免疫功 能低下(immuno—compromise)。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免疫缺陷病
Immunodificiency Disease(IDD)
• 是指由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中 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 而导致 免疫应答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易 发生反复感染为特征的一组免疫缺陷综合 征。

C20 免疫缺陷病(医学免疫学)

C20 免疫缺陷病(医学免疫学)
2.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逃逸:树突状细胞表面的DCSIGN高亲和力地与gp120结合,是树突状细胞等完 整地包裹病毒颗粒。
3. 潜伏感染与免疫逃逸:可不断复制,也可进入潜伏 状态(表面并不表达HIV蛋白)
3.3、HIV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机制
体液免疫应答
中和抗体、抗P24壳蛋白、抗gp120抗体
细胞免疫应答
gp120与CD4结合; 形成CD4-gp120-CCR5或CXCR4复合物 暴露出被其掩盖的gp41; gp41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使病毒 核心进入靶细胞。
(二)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CD4+T细胞
HIV
① 病毒囊膜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颗粒以出芽
方式从细胞释放。
② 抑制细胞膜磷脂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
医学免疫学
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一、概述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概 述
*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是因遗传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先天 发运障碍或后天损伤所致综合征。
* 分类: IDD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按累及的免疫成分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
HIV
① HIV感染DC表面的gp120可与T细胞表面

CD4分子交联,导致胞内Ca离子浓度升高,
导 细
导致细胞凋亡。
胞 ② gp120与CD4分子交联,促使靶细胞表达Fas
凋 亡
,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凋亡。
③ HIV编码的tat蛋白可增强CD4+ T细胞对
Fas/FasL效应的敏感性。
B细胞 :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及Th细胞对B细胞辅助能力降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及其检测概念: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或免疫应答障碍而导致的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不全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由此所致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IDD )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所致的免疫系统暂时或持久损害的一类免疫缺陷性疾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又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病人以CD4+T 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同时伴反复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免疫缺陷病的特点① 反复感染 ② 易发肿瘤③ 高度伴发自身免疫病的倾向,以类风湿关节炎和恶性贫血等多见。

④ 遗传倾向⑤ 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复杂多样 免疫缺陷病感染特点免疫缺陷病的分类一、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 ) ① 抗体免疫缺陷(B 细胞) ② 细胞免疫缺陷(T 细胞) ③ 联合免疫缺陷(T 、B 细胞) ④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⑤ 补体生成缺陷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IDD or AIDD ) ① 分为继发性T 细胞功能缺陷 ② 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缺陷病类型 病原体类别感染类型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和补体缺陷以化脓性球菌感染为主,补体缺陷时也常见脑膜炎链球菌和淋球菌感染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 气管炎、中耳炎、全身性肉芽肿等细胞免疫缺陷细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为主 重症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布氏菌病、结核病 联合免疫缺陷以化脓菌为主,有时合并 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 全身重症细菌及病毒感染、顽固性腹泻或脓皮病③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补体缺陷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原因①肿瘤:恶性肿瘤,加之放疗、化疗、营养不良、消耗等因素可导致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考点总结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考点总结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考点总结第一节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一、免疫缺陷病分类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由遗传因素或先天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

分为抗体免疫缺陷(B细胞)、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联合免疫缺陷(T、B细胞)、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补体生成缺陷5类。

2.继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IDD或AlDD)由恶性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等诱发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

依其免疫功能受损类型可分为继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继发性补体缺陷4类。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1.反复感染2.肿瘤3.自身免疫病以类风湿关节炎和恶性贫血等多见。

4.遗传倾向5.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复杂多样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该病以患者体内Ig水平降低或缺陷为主要特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感染。

(一)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最常见的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男性婴幼儿,又称Bruton病。

血清中各类Ig含量明显降低,外周血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数量几乎为零。

(二)X性联高IgM综合征(XLHM)较罕见,为X性联隐性遗传。

患儿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血清IgM升高而IgG、IgA、IgE水平低下,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有大量分泌IgM的浆细胞;血清中含大量抗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自身抗体。

(三)选择性IgA缺陷选择性IgA缺陷是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反复感染,常伴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

血清IgA水平异常低下(<50mg/L),sIgA缺乏,其他各类Ig水平正常。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T细胞的发生、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缺陷。

(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此病又称德乔治(DiCteorge)综合征。

患儿T细胞功能缺陷,B 细胞和抗体功能正常或偏低。

医学免疫学考试精品题库: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医学免疫学考试精品题库: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复习要点:1.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分类原则。

2.掌握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发生的机制,免疫学异常,及实验室检查原则。

3.了解临床上常见的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发生机制。

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缺陷病是:A. 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受损所致免疫功能降低或缺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B. 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免疫无应答状态C. 由于过度而持久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类疾病D. 机体对某些抗原所产生的非正常生理性免疫应答E. 机体经某种抗原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2.按发病原因免疫缺陷病可分为:A. 补体缺陷病、吞噬细胞缺陷病B. 抗体缺陷病、T淋巴细胞缺陷病C.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D. T和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缺陷病E. T淋巴细胞缺陷病、B淋巴细胞缺陷病3.下列哪种疾病属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A. DiGeorge综合征B. XSCIDC. 慢性肉芽肿病D. 艾滋病E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4.以下哪类疾病是由于MHCⅡ类分子表达缺陷引起的? ★A.Bruton综合征B.Ⅱ型裸淋巴细胞综合征C.Wiskott-Aldrich综合征D.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E.网状组织发育不良5.在检查IDD病人体液免疫功能时,主要检测的Ig是:A.IgA 、IgD 、IgGB.IgA、IgE、IgMC.IgA、IgG、IgMD.IgD、IgE 、IgGE.IgA 、 IgD、IgE6.为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用于评价T淋巴细胞功能的试验是:A. E花环试验B.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C.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D. 膜表面Ig测定E. 溶血空斑试验7.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是:★A. γc链基因缺陷B. Btk基因缺陷C. ADA基因缺陷D.WASP基因缺陷E. PNP基因缺陷8.艾滋病人会出现哪项反映免疫缺陷的特征指标?A. CD4+T细胞↓、CD8+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B. CD4+T细胞↑、CD8+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C. CD8+T细胞↓ CD4+T细胞不变、 CD4+/CD8+比值↑D. CD8+T细胞↑、 CD4+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E. CD4+T细胞↑ CD8+T细胞↓ CD4+/CD8+比值↑9.Chediak-Higashi综合征属于:★★A. B淋巴细胞缺陷病B. T淋巴细胞缺陷病C. 吞噬细胞缺陷病D. 补体缺陷病E. 联合免疫缺陷病10.慢性肉芽肿病(CGD)属于哪类免疫缺陷病? ★★A. T淋巴细胞缺陷病B. B淋巴细胞缺陷病C. 联合免疫缺陷病D. 补体缺陷病E. 吞噬细胞缺陷病11.CD4+/CD8+T细胞比值可作为检测机体免疫状态的一项指标,其正常比值为:A. <0.5B. 0.8~1C. 1~1.5D. 1.5~2E. 2~2.512.下列哪种方法可用于检测免疫缺陷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A. 速发型皮肤过敏试验B.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C. 放射免疫试验D. 溶血空斑试验E. EAC花环试验1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最常见的是:A. 联合免疫缺陷B. 吞噬细胞缺陷C. B淋巴细胞缺陷D. T淋巴细胞缺陷E. 补体缺陷14.诊断体液免疫缺陷的试验宜用:★A. 血清Ig定量测定B. OT试验C. 白色念珠菌素试验D. E花环试验E. EAC花环试验15.AIDS属于哪种免疫缺陷病?A.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B. 体液免疫缺陷病C. 联合免疫缺陷病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E. 以上都不是16.免疫缺陷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A. 对各种感染的易患性增加B.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高C. 超敏反应的发病率增高D.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增高E. 营养不良17.DiGeorge综合征属于:★A.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B. B淋巴细胞缺陷病C. T淋巴细胞缺陷病D.补体缺陷病E. 吞噬细胞缺陷病18.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是:★★A. 选择性IgM缺陷B.选择性IgA缺陷C. 选择性IgG缺陷D.IgM升高和IgG、IgA缺陷E. 选择性IgE的缺陷19.疑为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病人宜作哪项检测?★A. EAC花环试验B. T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及功能检测C. 溶血空斑试验D. 免疫球蛋白检测E. E花环试验20.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 性接触、注射途径、消化道传播B. 性接触、呼吸道传播、注射途径C. 性接触、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D. 性接触、呼吸道传播、垂直传播E. 性接触、注射途径、垂直传播21.疑为Bruton综合征病人,应作哪项检查?★A. 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B. E花环试验C.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D.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E.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22.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由哪类补体缺陷引起的?A. C3缺陷B. C4缺陷C. C1INHD. C1q缺陷 E C9缺陷23.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哪种疾病? ★A. 轻链病B. 重链病C. 免疫缺陷病D. 免疫增殖病E. 自身免疫病24.HIV攻击的主要靶细胞为:A. CD4+细胞B. CD4-细胞C. CD8+细胞D. CD8-细胞 E CD4+CD8+细胞25.AIDS的特征性免疫异常是:A. 补体活性降低B. 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缺乏C. 血清IgG、IgA升高D. CD4+T细胞缺乏,CD4+/CD8+T细胞比值下降E. 体液免疫功能正常26.与HIV复制和播散有关的主要免疫细胞为:A.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C. 巨噬细胞D.NK细胞E. 中性粒细胞27.ADA和PNP缺陷可导致:★A. 粒细胞发育障碍B. 慢性肉芽肿病C.Bruton综合征D.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E. 联合免疫缺陷病28.下列哪种免疫缺陷病应用基因治疗获得成功? ★A. 腺苷脱氨酶缺陷病B. PNP缺陷病C. Swiss型低丙种球蛋白症D. DiGeorge综合征E. Bruton综合征29.白细胞粘附缺陷属于:★★A. T淋巴细胞缺陷病B. B淋巴细胞缺陷病C. 补体缺陷病D. 吞噬细胞缺陷病E. 联合免疫缺陷病30.外周血总的T淋巴细胞绝对值为多少时,提示有细胞免疫缺陷的可能? ★A. (1.5~3)×109L-1B. <1.2×109L-1C. <3×109L-1D. >3×109L-1E. 以上都不是31.骨髓检查对哪类免疫缺陷病有重要意义? ★A. Bruton综合征B. 慢性肉芽肿病C. 白细胞粘附缺陷D. DiGeorge综合征E. 选择性Ig缺乏症32.目前,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治疗手段中,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是:A. 抗感染B. 免疫疗法C. 放射治疗D. 骨髓移植E. 替补疗法33.腺苷脱氨酶缺陷属于:★A. T淋巴细胞缺陷B. B淋巴细胞缺陷C. 联合免疫缺陷D. 吞噬细胞缺陷E. 补体缺陷34.与体液免疫应答异常有关的免疫缺陷病是:★A.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 夜间血红蛋白尿C. 肉芽肿病D. 慢性粘膜念球菌病E.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35.下列哪种疾病是由MHCⅡ类分子表达缺陷引起的? ★A. XSCDB. Wiskott-Aldrich综合征C.白细胞粘附缺陷D. 性联高IgM综合征E. 以上都不是36.C3缺陷的最常见临床结果是:★★A. 肿瘤的发病率增加B. 对病毒的易患性增高C. 对真菌的易患性增高D. 对化脓性细菌易患E. 以上都不是37.一婴儿接种BCG后,出现致死性、弥散性感染,这种接种反应可能是由于:★A. B淋巴细胞缺陷B.对佐剂的反应C. 补体缺陷D.吞噬细胞缺陷E. 联合免疫缺陷38.患儿反复出现化脓性细菌感染史,临床检查结果显示:血清IgG<2g/L,淋巴结无生发中心,但T 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无异常。

免疫缺陷性疾病-课件

免疫缺陷性疾病-课件
治疗原则
骂瞧啦框汪纷房渗匝捅肚姨芳诈颖桓憋贞鹿妈蘑忙怒躇如馒讽饱汁脯菇衷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
区爬框棉昌税皂咋涪炉棠驳畜芽擦拇柄沦擎喷红页刁弹府远秧训依叛卑倾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 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联合免疫缺陷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ID)
是一类T、B细胞均出现障碍或缺乏细胞间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多见新生儿和婴幼儿
藉狐候园腹黔依褐忧汽逞疾芥凑钝纽骇楔渍惹胺羔刑改泌悸习令璃捎温柏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胞联合免疫缺陷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
1. 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2. 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 (1)选择性IgA缺陷病 (2)选择性IgM缺陷病 (3)选择性IgG 亚类缺陷病 (4)X性联高 IgM 综合征
一、原发性 B 细胞缺陷病
诅肆登敦腋海鸥徊佩字郝灿诱岂笺簧到喘姑茵帘秒练绅沁乞灌奋童伦揖喊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
袋坯海栏脯泡矿毅目总青沮恐钨诌铆却轮阿毡连洲传泻阴卤询适撒陪侯赫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汕背澜诵宽雇蹄没涡艇房惶牛知枚在亚般驰艺耕悉员汪栏砧炒揪抵膳截氨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免疫缺陷性疾病 ppt课件
补体缺陷
补体调节成分
C1q-INH
DAF(CD55)
细胞色素b558
细菌
黄素蛋白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第一节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特点一、免疫缺陷病分类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由遗传因素或先天免疫系统发育不良而造成免疫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按其累及的免疫成分分为抗体免疫缺陷(B细胞)、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联合免疫缺陷(T、B细胞)、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补体生成缺陷5类。

2.继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IDD或AlDD)由恶性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等诱发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称为继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依其免疫功能受损类型可分为继发性T细胞功能缺陷、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和继发性补体缺陷4类。

二、免疫缺陷病的特点1.反复感染2.肿瘤3.自身免疫病4.遗传倾向5.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复杂多样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IDD),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原发性B细胞缺陷是由于B细胞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由于B细胞不能接受T细胞传递的信号,而导致抗体产生减少的一类疾病.该病以患者体内Ig水平降低或缺陷为主要特征,外周血B细胞可减少或缺陷,T细胞数量正常。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感染。

常见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如下:(一)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二)X性连锁高IgM综合征(XLHM)(三)选择性IgA缺陷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二)TCR活化和功能缺陷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是一组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全及Ig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机体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第1页。

《儿科学》第八章免疫性疾病

《儿科学》第八章免疫性疾病

第八章 免疫性疾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诊断
1.诊断标准 (1)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伴以下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①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 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②多形性红斑。③眼结膜充血,非化脓性。 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⑤颈部淋巴结肿大。 (2)排除其他疾病。 在诊断中,发热为必备条件。若上述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冠状 动脉损害也可确诊。
岁、分泌型IgA 2~4岁达成人水平;补体活性较低。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种类繁多,分成8类。共同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和慢性感染、
易患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患肿瘤性疾病。治疗主要包括免疫重建、
免疫缺
补充治疗及防治感染、营养支持等。
免 疫 性
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生率远高于PID,且为可逆性。临床表现:反复呼吸道 感染最常见,易形成“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加重营养不良”。治疗包
本章其他知识点
细胞均已相当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为未接触抗原,尚 未建立免疫记忆之故。
第八章 免疫性疾病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一)单核/巨噬细胞 新生儿单核细胞发育已完善,但缺乏辅助因子。新生儿期接触抗原或变应原的类型和 剂量不同将影响新生儿日后的免疫状态。 (二)中性粒细胞 受分娩的刺激,出生后12小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72小时后渐下降,继后 逐渐上升达成人水平。未成熟儿中性粒细胞FcRⅢ表达下降,出生后2周才达到成人 水平。中性粒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是易发生化脓性感染的原因。
第八章 免疫性疾病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白细胞↑,中性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血沉↑,CRP↑,血浆纤维蛋白原 和血浆黏度↑,血清转氨酶↑ 2.免疫学检查:血清IgG、IgM、IgA、IgE和血液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总补体和补体C3正 常或增高 3.心电图:可有心动过速,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T波改变及心律不齐 4.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优选方法 5.冠状动脉造影:可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指导治疗 6.胸部平片: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理变化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理变化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理变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较原发性者更为常见。

许多疾病可伴发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包括感染(风疹、麻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结核病等)、恶性肿瘤(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和骨髓瘤等)、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球蛋白丧失(肾病综合征)、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营养缺乏)、淋巴细胞丧失(药物、系统感染等)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可因机会性感染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本节仅叙述发病率日增而死亡率极高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h'ed immunodefi ciency syndrome,mencysyndrome,AlDS),即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乃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Llrllail immunod- 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其特征为免疫功能缺陷伴机会性感染和(或)继发性肿瘤。

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

自1981年首先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以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至1999年估计已有1390万人死于本病,现仍生存的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约3360万人。

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人期,1985~1989年以国外传人为主;第二阶段为播散期,白 1989年后,国内感染急剧上升;第三阶段为流行期,即HIV已在普通人群中存在,目前我国HIV实际感染人群已超过40万人。

发病机制其发病机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HIV感染CD4+T细胞: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故CD4+T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细胞被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由于其他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因而促进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

当HIV进入人体后,嵌于病毒包膜上的gpl20与CD4+T细胞膜上CD4受体结合,同时,HIV 又以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CCR5作为共受体(coreceptor)进行识别,即HIV必须同时与C1)4受体和共受体结合后才能进入细胞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HIV还损害其它免疫细胞的功能: HIV还损害其它免疫细胞的功能: 还损害其它免疫细胞的功能 • 1.单核巨噬细胞:通过抗体的调理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 • 2.B细胞 HIVgp120属超抗原,能激活多克隆B细 属超抗原, HIVgp120属超抗原 能激活多克隆B 胞(包括自身应答性B细胞),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包括自身应答性B细胞) 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由于B细胞功能紊乱和缺乏Th细胞辅助作用, Th细胞辅助作用 由于B细胞功能紊乱和缺乏Th细胞辅助作用,患者 抗体应答能力降低。 抗体应答能力降低。 • 3. 抗原递呈细胞 HIV感染单核/巨噬细胞、DC。 HIV感染单核 巨噬细胞、DC。 感染单核/
• 4. 典型的 AIDS: 进入此期的患者 , 5 年内 典型的AIDS 进入此期的患者, AIDS: 死亡率为90 90% 死亡率为90%。 • 机会感染、肿瘤发生、神经系统异常 机会感染、肿瘤发生、 • ① 机会感染, 致死的重要原因, 卡氏肺 机会感染 , 致死的重要原因 , 孢子虫感染 • ②恶性肿瘤,常见的死因,约有30%,伴 恶性肿瘤,常见的死因,约有30 30% Kaposis肉瘤 发Kaposis肉瘤 • ③神经系统异常,60%以上可出现艾滋病 神经系统异常,60% 脑病的痴呆表现为记忆力↓偏瘫 颤抖、 偏瘫、 脑病的痴呆表现为记忆力 偏瘫、颤抖、 痴呆等。 痴呆等。
(一) 病原学
•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种RNA逆转录病毒 HIV: 一种RNA RNA逆转录病毒 • HIV—1 HIV—2 HIV— HIV— • 结构. 及致病性相似, 易发生变异 , HIV-1 是全球 结构 . 及致病性相似 , 易发生变异, HIVAIDS的主要病原。 AIDS的主要病原。 的主要病原 • HIV 病毒的被膜有一种分子量 120Kd 的糖蛋白 , 即 HIV病毒的被膜有一种分子量 120Kd 的糖蛋白, 病毒的被膜有一种分子量120Kd的糖蛋白 gP120其受体是CD +T表面上的 120其受体是 表面上的CD gP120其受体是CD4+T表面上的CD4分子 • 主要感染 CD4+TH 细胞 , 还可感染 Mф 和神经胶质细 主要感染CD 细胞, 还可感染M 胞等
20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Secondary Immunodeiciency
• 是出生后由某些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 比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见, 下,比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见,其缺陷 的程度和类型与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的原 因有关。 因有关。
20-1 非感染因素造成的免疫缺陷
• • • • ①感染 ②肿瘤 ③营养不良 药物:抗肿瘤化疗药、 ④ 药物:抗肿瘤化疗药、免疫抑制剂及 某些抗生素均抑制免疫功能 • ⑤其他:电离辐射、手术和麻醉、脾切 其他:电离辐射、手术和麻醉、 中毒、妊娠、 除、中毒、妊娠、老年等均可引起免疫 功能低下。 功能低下。
20-4 针对HIV感染的免疫应答 20- 针对HIV感染的免疫应答 HIV
• 1、CTL • 2、CD4+细胞 • 3、抗体
20-5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 20• AIDS的传染源是无症状HIV携带者和AIDS AIDS的传染源是无症状HIV携带者和AIDS 的传染源是无症状HIV携带者和 病人。HIV存在于血液 精液、 存在于血液、 病人。HIV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 唾液、乳汁和脑脊液中。 物、唾液、乳汁和脑脊液中。 • AIDS的传播方式有三种:①性接触传播: AIDS的传播方式有三种: 性接触传播: 的传播方式有三种 包括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恋; 包括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恋;②血源 性传播:输入HIV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 HIV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 性传播:输入HIV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 静脉吸毒者共用HIV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 HIV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 静脉吸毒者共用HIV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 母婴垂直传播:HIV可经胎盘或产程中 ③母婴垂直传播:HIV可经胎盘或产程中 母血或阴道分泌物传播, 母血或阴道分泌物传播,产后可通过乳 汁传播。 汁传播。
20-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由 HIV(hiuman immunodeficency Virus) 感染 , 通过性接触 、 Virus)感染 通过性接触、 感染, 注射和垂直传播为主, 细胞受损, 注射和垂直传播为主 , 致 CD4+T 细胞受损 , 以机体免疫功能低 以及由此产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某些罕见癌瘤( 下,以及由此产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某些罕见癌瘤(如卡波氏 肉瘤、淋巴肉瘤等) 且伴有中枢NS损害为特征的免疫缺陷病。 NS损害为特征的免疫缺陷病 肉瘤、淋巴肉瘤等),且伴有中枢NS损害为特征的免疫缺陷病。 • 本病传播迅速、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措 本病传播迅速、病死率高, 超级癌症”之称。 施。有“超级癌症”之称。 • 1981美国报道首例AIDS 1981美国报道首例 美国报道首例AIDS • 1985.6我国首例报道AIDS 1985. 我国首例报道AIDS • 1983年,法国首先分离出来HIV 1983年 法国首先分离出来HIV • 1986年国际病毒学会将其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986年国际病毒学会将其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年国际病毒学会将其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本章小结
• • • • 1、掌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原因 掌握AIDS AIDS的病原学传播及预防 2、掌握AIDS的病原学传播及预防 熟悉AIDS的免疫学异常、临床表现、 AIDS的免疫学异常 3、熟悉AIDS的免疫学异常、临床表现、治疗 了解HIV感染导致的其他免疫学异常; HIV感染导致的其他免疫学异常 4、了解HIV感染导致的其他免疫学异常;
• 3. AIDS症状期 AIDS症状期 • 部分患者一年左右可进入此期, 病人出 部分患者一年左右可进入此期 , 现全身淋巴结肿大神经症状和其它相关 症状: 体重↓ 低热,腹泻,消瘦, 症状:如:体重↓ 低热,腹泻,消瘦, 头痛,乏力及WBC WBC↓ 头痛,乏力及WBC↓ • 表明其免疫 功能已明显受损
2020-3 HIV 感染与损伤靶细胞的机制
• 通过gp120与TH的CD4+分子结合,主要侵犯宿主的CD4+T细胞 通过gp120与TH的 分子结合,主要侵犯宿主的CD +T细胞 gp120
• HIV → 自身 RNA 在 TH 胞内 → DNA → 并整合到 TH 的基因中 自身RNA RNA在 并整合到T HIV感染的 活化→ 感染的T 转录成RNA HIV基因复制 RNA→ 基因复制→ → HIV 感染的 TH 活化 → DNA → 转录成 RNA→HIV 基因复制 → 大量新的HIV产生→TH出芽释放HIV→感染其它TH HIV产生 出芽释放HIV TH细胞 大量新的HIV产生→TH出芽释放HIV→感染其它TH细胞 • 经过反复感染 TH↓→0→CD4+/CD8+↓(正常1.5—2.5)→细胞 正常1.5 2.5) 1.5— 免疫缺陷, 免疫缺陷,伴发其它免疫功能
AIDS的治疗 AIDS的
• 加强针对机会感染 , 肿瘤的治疗 , 同时 加强针对机会感染, 肿瘤的治疗, 选择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已用于临床的药 物: • 叠氮胸苷 ( AZT ) 二脱氧肌酐 ( ddI ) 叠氮胸苷( AZT) 二脱氧肌酐( ddI) 均为逆转录酶抑制剂 • IFN—r IFN— IL— IL—2 • 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已大大 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降低了死亡率
• 1.急性感染期 • 多数病人无症状或表现为流感样症状 但病毒在体内 大量复制有传染性,因此被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大量复制有传染性,因此被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 部分患者感染产生Ab前后,可出现类似单核细胞增多 部分患者感染产生Ab前后, Ab前后 症的症状。 症的症状。
• 2、无症状感染期 • 急性期后无任何临床表现的阶段。虽无 急性期后无任何临床表现的阶段。 临床表现,但有免疫系统的损伤和衰竭。 临床表现,但有免疫系统的损伤和衰竭。
AIDS的预防 AIDS的预防
• AIDS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宣传教育;控制 AIDS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宣传教育; 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并切断HIV传播途径; HIV传播途径 并切断HIV传播途径;加强对高危人群及献 血员的HIV检测; HIV检测 血员的HIV检测;做好医疗器械消毒以及病 人血、排泄物的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人血、排泄物的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 由于HIV变异性大,其传播途径的多重性和 由于HIV变异性大, HIV变异性大 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且以前病毒形式潜伏 在体内,从而给疫苗研制造成困难, 在体内,从而给疫苗研制造成困难,迄今 尚无突破性进展。 尚无突破性进展。 • HIV疫苗的研究重点在于该疫苗的安全性、 HIV疫苗的研究重点在于该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的研究重点在于该疫苗的安全性、 免疫性和保护性。 免疫性和保护性。
(二) 临床特点
• AIDS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因此临床 AIDS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 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 表现复杂多样,。 表现复杂多样,。 • 感染HIV后,80%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感染HIV HIV后 80%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但能传染给其他人。潜伏期一般为6 但能传染给其他人。潜伏期一般为6个月 也有长达10 20年者 10~ 年者。 至4~5年,也有长达10~20年者。 HIV 感染一般可分为急性感染期、 感染一般可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 染期、 AIDS症状期 AIDS典型发病期四 症状期及 染期、 AIDS症状期及AIDS典型发病期四 个阶段。 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