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
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
![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54a18e0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5.png)
中西传统文化论文(2)推荐文章中西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热度: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热度:免费发表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热度:关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800字热度:传统文化的话题作文500字热度: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2浅谈中西传统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文化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伴随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而产生,同时也因不同底蕴而产生了迥异的宝贵文化遗产。
悠久的东方文明,讲究的是与人为善、尊师重道;而西方却与之迥异,他们凸现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倡导的是一种批判精神,正应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关键词】文化;中西文化;真理;差异1.对于文化含义的界定对于文化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
从广义方面来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物质文明方面如同考古人员对历史不同时期遗留下来的器物进行的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创造的生产工具等都可以认为是物质文化;而不同时期的人们产生的不同意识,如天文历法,不同的法律文献,如前一段时间预测世界末日的玛雅文明等等。
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文化,或者说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有知识性特征。
今天我所探究的文化可以说是狭义的文化。
通过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去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
2.中西文化的差异及表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由于在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生长,加上交通阻隔,在经过几千年基本相互隔绝状态下的发展和积累之后,形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因此,无论从历史的哪个时期来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两个不同质的文化。
2.1从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论,中国文化是一元文化,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从双方的社会结构上看。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的都是大一统的王权制,即便是分裂时期,也不是政权结构的分立,而是一个统一王权分开成若干个统一的王权。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bbb934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6.png)
论中日鬼文化差异专业班级: [ 日 语 101 ]姓 名: [ 沈 晓 桦 ]学 号: [ ************ ]2011年12月11日摘 要: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
关 键 词:鬼故事 气氛 恐惧 死亡 文化心理中国鬼故事的传统中国因有《西游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被列为名著的著作,加之在其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影视创作,因此即使是在现代,人们对古人脑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也不会感到陌生。
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鬼是人死后所化,是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的一种非物质形式,人死灵魂不死便成为鬼,鬼是与世人相对立的彼岸生存者形象,是死亡恐怖的寄寓形象。
文学中的鬼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创造。
这种幽冥幻象是全人类共生共有的思想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有许多作品写鬼的故事,并且一开始写女鬼的也并不多。
从《山海经》这本上古奇书来看,早先出现的鬼怪应该是当时人类对各种动植物认识不够的基础上加以肤浅的认识想象加工而成的非物质产物。
且它们用未知的神奇力量迷惑或帮助人类。
在以男性权力为主的古代社会中,话题逐渐转到女性身上。
自六朝以来志怪小说写鬼的作品大量涌现,《太平广记》辑录鬼的故事就有四百多条,写鬼的最高成就者当数短篇小说巨匠蒲松龄了。
他的《聊斋志异》,人们俗称《鬼狐史》,其中写了百余篇鬼故事,写出了众多各有性情的鬼、千姿百态的鬼。
他把鬼大量地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鬼高度审美化,弱化、淡化了鬼身上的鬼气,在一些鬼身上最大限度地表现他们的善美。
使鬼有丰富的人情味,获得丰富的人性。
《聊斋》是写鬼的一部杰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电视在翻拍,就可证明其跨时代性及其在反映人的精神实质上的可探讨之处。
古代的女鬼通常是那种青面獠牙,有一副吓人的长舌头,但是也不乏长相十分美貌甚至惊艳,而且又十分幽怨的女子。
在1987年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系列中,由王祖贤主演的聂小倩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模版。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be7cb41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6.png)
国外风俗与礼仪的论文(求论文民俗与异国风情)文章目录[+]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现代社会在民俗文化领域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下面就法国民俗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现充满魅力的异域风情法国婚礼:浪漫简单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它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
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
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
婚后大宴宾客。
法国农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签订财产婚约并办理公证。
婚约中要写明未婚夫妇的全部财产、未婚妻的嫁妆和未婚夫的产业。
婚龄纪念在民间已成为一种喜庆的风俗。
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与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则无时间上的限制。
见面礼仪:法国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国家。
对妇女谦恭礼貌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
法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握手。
不过握手时一是握时间不应过长,二是没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劲晃动。
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
吻:法国是之一个公认以吻表示感情的国家。
法国人见面行吻面礼,但各地区吻的次数不等。
大多数地方吻两次,男士之间不须行吻面礼,他们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才握手,否则一天中之一次见面和道别时都要吻对方。
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f230f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a.png)
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中西传统文化不同,使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迥异,即逻辑严谨性不同、句法结构规范性不同、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不同、事实的客观性不同。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1浅谈从中西传统文化探讨社会的和谐美摘要:当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和谐都成了学者研究的对象。
和谐其实属于美学的一个概念。
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被人们赋予新意义。
不管它的含义怎么变化,都离不开其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美”。
和谐美这一概念很早就已经产生,它蕴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西方的传统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中西传统文化的分析来探讨和谐美,寻求和谐的真谛,和构建和谐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和谐;美;中西传统文化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和美学思想是相统一的。
关于和谐经典词句非常之多,比如蕴涵和谐意识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追求和谐的“以和为贵”,以及总结生活政治经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由此可见,古人早已经认识到人对美的感受需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去体验。
只有和谐才能产生美,没有和谐的实现,美也就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美即和谐,和谐即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等几乎所有的流派都认为和是美的思想根源。
而各个流派的侧重点又不一样。
儒家主要侧重于政治品行方面,认为完美的人格是“克己复礼”,而完美的社会体系是以血缘为纽带来维系的;墨家重视物质利益,他们认为完美的社会是注重自我与利益的和谐统一;道家则从人与万物的关系上,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们认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而法家则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美就是个体和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
他们强调人们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情。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的传统哲学有许多的流派,并且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侧重点都不一样,但是在“和”的思想都是一致的,都认为个体与客体应该相互统一。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1500字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931ded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5.png)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1500字世俗与宗教——中西社会习俗文化比较摘要:当今中国早已跻身全球化语境的时代。
信息网络技术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中西文化交往的规模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信息误解屡见不鲜。
中西文化博大精深,社会习俗文化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习俗文化差异前言:社会习俗文化包括社会生活礼仪与节庆、生活方式等,是各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反应,深刻揭示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
由于社会习俗范畴广泛,本文仅从觐礼、婚礼、葬礼、节日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文化,以窥全豹。
鉴于中国式宗教意识淡薄的国家,社会习俗文化是世俗的,而西方国家基督教影响甚深,故社会习俗文化的宗教色彩深刻。
一、觐礼:下跪与屈膝在古代中国一向是皇权至上的社会。
因此,古代觐见皇帝时都要行下跪的礼仪,以表示对高高在上的皇权的尊重。
这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高度集中的权力,使皇帝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人有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华夷有别,万方来朝的虚荣心理。
而西欧则相反。
在西方,王权有限,对国王来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加上基督教的普世性,教皇才是权力的中心。
西方国王与贵族大臣的契约关系并非像中国古代的“君为臣纲”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出现了双方觐见礼的冲突。
二、婚礼:红色与白色在人类所有的社会行为中,婚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作为社会习俗的婚礼,是最重要的礼仪。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婚礼的具体形式与文化内涵也就不同。
具体上说,中国古典式的婚礼是“红色”的婚礼;西方古典式的婚礼是“白色”的婚礼。
(一)中国婚礼的红色寓意中国古典婚礼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男女双方全家族的盛大庆典,以及到处贴的红双“喜”,一对新人着红衣、红裤(红裙),新娘披着红盖头,桌上点着红蜡烛,床上摆着大红枣。
在婚姻不能自主的封建时代,红红火火的婚礼主要不是对新婚夫妇个人的祝贺,而是对家族兴旺的集体联欢,对封建义务的重申。
中西传统文化论文
![中西传统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a20423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7.png)
中西传统文化论文关于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精选7篇)中西传统文化论文篇121世纪是个开放的世纪,是各国抓住机遇突飞猛进的世纪。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西方世界的交流有时并不是很顺畅。
如果你对这方面知识有兴趣,可以看看以下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摘要]当今社会,由于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越来越频繁。
尤其是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差异对企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差异包括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四个方面。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阐述了文化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外合资企业中应对文化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影响;应对策略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
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
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
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
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5957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c.png)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特别是一个民族所形成的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规律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方式。
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典型的集中体现,包括宗教、风俗、习尚、礼仪、节庆、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等。
中外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下面将分别以中国和西方国家为例,从宗教信仰、节庆习俗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中国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尤其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三大主要宗教。
佛教的影响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崇尚慈悲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道教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魔法的境界。
儒教的影响则让中国人形成了重视家庭观念、尊敬长辈和讲究礼仪的习惯。
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则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与宽恕,这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宁静。
此外,西方国家由于宗教的影响,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如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对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饮食文化也是中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中国菜的烹饪风格注重色香味俱全,追求平衡和谐。
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口味的差异和多样性,有各种不同的菜系和烹饪风格。
例如,法国的美食以其精致和多样性而闻名,意大利的披萨和意面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最爱。
总之,中外民俗文化各有其独特之处,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魅力。
这些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保持和发扬,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
中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9473ce0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c.png)
中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这种交流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有所体现,也渗透到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华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一、文化艺术交流文化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承文化的手段。
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
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深受西方人的喜爱。
例如,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风格被许多西方画家模仿,而中国古建筑的流传和保护也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此外,中国的京剧、杂技、民族舞蹈等节目也在西方国家的舞台上越来越受欢迎。
而西方文化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艺术形态。
例如,西方现代舞蹈的出现,为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灵感。
同时,西方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文化艺术的交流,让两种文化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教育交流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中国学生前往西方国家留学,从而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
同样,也有许多西方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中华文化和商业知识。
这种教育上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我们能够减少误解和偏见,从而更好地相互合作。
三、经济交流经济交流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
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方式。
例如,中国的离线社交、小商品流通等纷繁复杂的商业模式,正愈发得到人们的重视。
而西方国家的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也为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吸引了许多西方企业前来投资。
例如,许多西方知名企业在中国开设工厂、销售商店等业务,为西方国家和中国两国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互动机会。
中外文化融合的议论文
![中外文化融合的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bfa05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2.png)
中外文化融合的议论文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外文化融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中外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的过程。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经济、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中,也表现为艺术、语言、风俗等方面的交融和吸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中外文化融合的意义、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外文化融合的意义中外文化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文化融合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通过文化交流与互动,不同国家之间能够更加了解彼此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友谊与合作。
其次,文化融合也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不同文化的交融汇聚了各个文明的优秀元素,可以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文化融合还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国家能够借鉴借助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外文化融合的影响中外文化融合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领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融之美。
例如,中国京剧和西方戏剧的融合演出,既保留了京剧的独特韵味,又加入了西方的肢体语言和舞台效果,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
其次,在语言交流方面,中外文化融合催生了新的语言形式和词汇。
例如,“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席卷而来,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此外,中外文化融合还在饮食、时尚、娱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域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中外文化融合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负面影响。
首先,文化融合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失。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传统文化面临濒危的局面。
其次,文化融合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的问题。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一些国家的文化特色开始变得趋同,失去了独特性和多样性。
最后,文化融合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和不和谐,需要通过平等对话和尊重来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678f931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e.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在这种趋势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种交流既有利于两种文化的互相了解、互相借鉴和融合,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受众中所引起的兴趣、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交流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受众中所引起的兴趣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博大精深、文化厚重而著称,然而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底下,长期以来却被忽视。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文化的逐渐扩展,西方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渐增加。
首先,中国的历史文化是西方人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汉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古代中国的发明和技术更是全球闻名。
例如,西方的博物馆经常展出中国的文物,如古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和瓷器等,其中,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全球最为著名的各种文化艺术收藏品的展览馆,都有精品中国文物的展品。
中国的历史文化在西方的受众中,也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兴趣。
其次,中华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文学艺术。
中国文学的成就受到了西方读者的高度肯定和推崇。
如现当代的著名作家鲁迅、钱钟书等在西方都广受欢迎。
近些年来,诗歌、散文、小说等类别的华语文学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时,中国的传统艺术品,如京剧、杂技、民族器乐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去欣赏。
最后,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在西方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近年来,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和艺术品在西方的一系列展览和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些展览和活动不仅吸引了西方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西方文化的不同理念和艺术方式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中西文化交流论文
![中西文化交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2637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5.png)
中西文化交流论文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于它帮助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相互认知和互相尊重的基础。
中西方两个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包括语言、价值观、文化传统等方面。
通过交流,人们可以更加了解彼此的背景和文化,从而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此外,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和全球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间的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而中西文化交流是促进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西文化交流对于双方产生的影响是相互的。
中西方文化交流使双方都能够吸收对方的优点,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价值观可以为西方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启发。
另一方面,西方的知识和技术也给中国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
此外,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有助于促进艺术和创新的交流。
两个文化的融合常常会产生出新的创意和艺术形式,这对双方的文化都是一种丰富和拓展。
可持续增进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措施有很多。
首先,加强教育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举办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涉及艺术、体育、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另外,在商务和政府层面也可以加强合作,推动两个文化的交流。
例如,可以开展商务交流项目,促进经济合作,并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总之,中西文化交流对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西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对双方文化的了解、增进友谊,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可持续增进和促进文化交流,需要通过教育、文化活动和商务合作等多种途径来加强交流。
只有不断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多元、包容和和谐的世界。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40eb56c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69.png)
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共五则)第一篇:旅游与中外民俗论文吉林财经大学《旅游与中外民俗》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姓名:班级:专业:学号:第二篇:中外民俗论文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
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
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
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
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
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
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
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
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
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
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
中外交流轶事中外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0字论文
![中外交流轶事中外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0字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e6566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8.png)
中外交流轶事中外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0字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
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
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
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
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
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
国际关系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
![国际关系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e8224d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9.png)
国际关系中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
在国际关系中,民俗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俗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民族认同和团结民俗文化是民族认同和团结的重要源泉。
通过共同的文化习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
在跨国和跨文化交流中,民俗文化的作用尤为突出。
当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共享相同的习俗和价值观时,他们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友谊,进而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
二、国家形象塑造民俗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代表了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也是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在国际交流中,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可以传递其核心价值观、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信息,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良好的国家形象也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关系,推动国际合作的开展。
三、促进国际理解和尊重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民俗文化,人们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避免误解和冲突。
在国际交流中,尊重和传承民俗文化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构建和谐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四、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民俗表演等,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这些活动有助于传播本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国际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五、应对全球化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文化同质化、民族认同危机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传承和发扬本国民俗文化,有助于维护民族特色和多样性,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2b67290066f5335a8121fc.png)
中外民俗文化——走进舞阳学号:20097610311撰稿人:段世栋日期:2012年5月31日题记:自1980年以来,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
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
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
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粟及稻栽培遗迹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发现的稻种遗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前共进行过7次研究性发掘,发掘面积仅2700平方米。
先后出土了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莫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
其中出土的石磨盘、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我国及至人类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
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
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b6b7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c.png)
中外民俗文化交流论文标题: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方法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俗文化交流已成为中外国家之间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本文将分析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并提出一些有效的交流方法,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着。
中外民俗文化的交流对于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交流。
二、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意义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2.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象征和窗口。
通过民俗文化交流,一个国家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提升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知和形象。
同时,这也可以增强该国的软实力,使其在国际交往中更具影响力。
3.促进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三、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方法1.学术研究与交流学术研究是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基础。
通过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
学术研究可以以会议、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开展,通过学者之间的学术互动,进一步推动民俗文化交流的深入。
2.文化活动与展览文化活动和展览是增进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举办民俗文化节、艺术表演、展览等活动,可以将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展现给公众。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增加文化交流的机会。
3.互访和交流项目互访和交流项目是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组织文化交流团体互访,人们可以亲身感受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
同时,交流项目也可以提供学生、研究人员和艺术家等参与者更多参与和学习的机会,促进民俗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拓展。
四、结论中外民俗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的交流方式,可以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促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d113e3e0b4c2e3f57276313.png)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安全10011028XXXX XXXX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以凉山彝族为例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
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
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
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
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1.自然消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2.缺乏人才人才的流失和缺乏,是凉山彝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面临的需要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元宵节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优秀作文
![元宵节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优秀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b6968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4.png)
元宵节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优秀作文元宵节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元宵节,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
与其他节日相比,元宵节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与参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元宵节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化,为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友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宵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族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和传承。
传统的元宵节庆祝活动包括赏花灯、观灯谜、吃元宵等。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在节日夜晚沿街赏灯,其中既有传统的红灯笼和彩灯,也有现代创意十足的灯展。
观灯谜也是元宵节的经典活动之一,人们通过猜谜语来增加欢乐氛围。
吃元宵则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环节,元宵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品,象征团圆和祈福。
同时,元宵节还有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等传统表演形式,让人们在欢庆过程中感受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元宵节的文化传统也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
他们通过参观中国城市的元宵节庆典活动、学习中国的元宵文化和品尝元宵食品,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参与到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与中国人民一同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刻。
此外,一些国家也开始在本土举办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以增进本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元宵节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仅体现在传统庆典活动上,还体现在艺术创作和创新设计上。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将元宵节的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以表达对中华文化的敬意和对传统的传承。
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等也会举办元宵节的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
元宵节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机制。
通过元宵节这一载体,各国文化在碰撞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为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和谐贡献了力量。
同时,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国家的人民更好地认识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国际关系中的民俗文化交流与理解
![国际关系中的民俗文化交流与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b7ac4d6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a.png)
国际关系中的民俗文化交流与理解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文明成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民俗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性。
一、民俗文化的交流是国际关系中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民俗文化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关系中,民俗文化的交流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相互沟通,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互鉴,增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二、民俗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民俗文化的交流,可以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同时,民俗文化也可以作为调节国际关系的“软实力”,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偏见,促进和平与合作。
此外,民俗文化还可以成为增进国家间友谊的桥梁,促进民间交往,推动国际关系的友好发展。
三、民俗文化交流需要建立互信、尊重和包容的国际环境在民俗文化交流中,建立互信、尊重和包容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
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文化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要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只有通过平等对话和协商,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四、提高民俗文化交流水平是加强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民俗文化交流水平,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俗文化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敏感性。
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民俗文化交流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国际合作是推动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合作是推动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茶文化的比较
—广东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比较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
从古人开始就有品茶赏茶的习惯,在品茶的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等各类文化精髓。
因而有了极为丰富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分支也较多,如广东“饮早茶”,潮汕的功夫茶等。
在中国茶文化的冲击下,国外也诞生了不同的品茶文化,如英国的下午茶,日本的茶道。
在众多的中国茶文化风俗上,最特别相似的为广东的饮早茶与英国的下午茶。
首先,我们先研究广东的民俗文化"饮早茶”。
1广东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
在广东,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
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东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
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
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
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东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
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东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明清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饮茶更为普遍,茶市兴旺。
近年来,广东不尽早茶茶市更趋繁荣,甚至出现了晚茶茶市,以满足爱好夜生活的广东人的娱乐、饮食需求。
然而,在茶文化最为凸显的地方为广州这个百年都市。
在百年茶文化的积累下,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茶文化。
广州人到茶楼“饮早茶”,并不止满足于填饱生理上的饥饿感,更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愉悦情感,可以这么说,广州人清早上茶楼是去“叹”早茶的。
“叹”,在粤语中有消遣、享受的意思。
虽说是叹早茶,但大多数茶客到茶楼,为的并不仅仅是那壶茶,更是为享受那种“一盅两件”的闲逸情趣。
一个“叹”字,足以见得广州人是怎样把饮早茶看作一种有滋有味的享受。
“叹早茶”是广州人中庸自得的生活观所在。
对于大多数城市里的人,花上大半个清早在完成一顿早餐上是不可思议的,而广州人则乐此不疲。
无论是老茶客来“叹早茶”,或是上班一族来喝“礼拜茶”,习惯于“饮啖茶”的广州人依然是那么不紧不慢。
他们一大清早兴致勃勃到茶楼“霸位”(粤语,即占位子),并花上大半个上午在茶楼呷几壶茶、吃几个点心、翻翻报纸、聊聊天。
这便是广州的茶客们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态,对于生活工作的忙碌者,他们会在早茶上找到出口,找到忙中偷闲,找到紧张之中的松弛,利用难得的叹早茶来有滋有味地闲适
1
一回。
茶客们享用得更多的是茶楼的热闹气息和那不可或缺的每日闲情。
真应了人们说的广州人“识揾钱又识洗钱”(粤语,即会赚钱又会用钱)!也正是这种不愠不火的生活态度,让广州人活得从容自得。
广州,“饮早茶”已经不只是一个广州人所独自享用的事情,很多时候,它被认为是一种人际沟通常用的沟通交际手段。
“叹早茶”是广州人维系亲情关系的纽带。
上班一族日常的工作并不允许他们每天清晨叹早茶,但每逢周末,他们总会集上全家上下到茶楼喝“礼拜茶”,家庭日的“礼拜茶”给上班一族一个喘息之机,更重要的是能增进与家人的感情,他们甚至会约上久未见面的亲戚,共同商讨家族大事,边吃边聊,很是惬意。
2“叹早茶”是广州人举重若轻的人际关系润滑剂。
广州人喜欢在分别时说上一句类似的话:“得闲出黎饮茶吖!”意即:“有空出来喝个早茶吧!”事实上,此话往往有丰富的生活含义:或是表示对此间的惜别,抑或是表示余言后叙、有空再聊,这句话就如别人说的“再见”一样,那么轻松、随意,但又蕴含了一种交情,留给了人际沟通一个空间和机会。
广州人爱聊天,在茶楼里沏上一壶茶点上几个点心便可以聊天“直落”(粤语,意即一直聊到茶市收市),比起北京人蹲在胡同老墙脚下粗嗓大气的“侃”,广州人在桌边的“聊”显得小声细语、内敛温和,聊得兴起也不过是轻拍桌子或仰头一笑。
有时广州人说起“得闲出黎饮茶”这句话时,又只是一种说法,也许是对对方的帮忙表示感恩谢德,以自己请“饮茶”来作为一种实惠的酬谢,真有点像“君子之交在乎(饮)茶”。
更玄妙的一种意思是,当有矛盾解决、误会消除时,广州人会豪爽地诚邀对方:“得闲我请你饮茶补翻数啦”,意即有空我请你饮早茶,作为对你的补偿,抱歉之情与修补之意,在请饮茶之间,不着一字,尽得彰显。
“叹早茶”是广州人性格与广州城市特征的一道风景线。
“饮茶”是货真价实的,它成为了务实的广州人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论是久未见面的老友,或是相互帮忙的朋友,或是重归于好的双方,“饮餐茶”似乎比“吃餐饭”更普遍、实在,比起浮躁的饭局,“饮餐茶”显然更温和、平淡、不愠不火、不骄不躁。
就是这个早茶,深刻地体现了广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亲情、友情、社交、生意倾谈、娱乐文化,都有意无意却深厚地渗透进早茶中,甚至与之融合为一体,久而久之,“叹早茶”成了广州人生活的一种态度、氛围。
所以,开明、勤恳、朴素、懂得赚钱又懂得享受的广州人的性格和包容、平和的广州城市特征,不经意地就被定格在茶楼里、早茶上。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英国的下午茶了。
3英国的早餐和下午茶,无论是色彩和花样都比英国晚餐丰富。
丰盛的早餐必佐以一壶咖啡或茶,才算是最好的享受。
英国人将茶叶与牛奶调制成“英国茶”,其味道非常特殊,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牛奶的可口。
英国人认为这是两种文化的融和。
英国的下午茶非常流行且有品位。
下午茶一般配以可口的糕点,边吃糕点边品味英国茶。
一般来讲,下午茶的专用茶为大吉岭与伯爵茶、火药绿茶、或锡兰
2/woxiangni200970@126/blog/static/866730582008620114954273/
3出自《西方茶文化》
茶传统口味纯味茶,若是喝奶茶,则是先加牛奶再加茶。
英国茶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品种繁多。
除了传统的英国茶外,如今,英国人又在红茶中添加了各类鲜花、水果及名贵香料,配制成当今非常流行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
这些茶都非常受欢迎。
比如,玫瑰香茶色泽艳丽,香气四溢;樱桃梅子果茶、橘子柠檬果茶,果香浓郁,饮后令人回味无穷,十分惬意。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点心是用三层点心瓷盘装盛,第一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开回吃。
至于Scone的吃法是先涂果酱、再涂奶油,吃完一口、再涂下一口。
全英国最著名的茶室约有125间。
茶室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布置装潢精美。
茶室一般都挂有茶历史的图片。
伦敦的酒店和百货公司也均设有茶座,其中以比卡地利的老百货店福登梅生及对面的皇家咖啡屋最为著名。
英国人饮茶,不仅重视茶的味道和品质,也很讲究饮茶的形式。
一般来说,要有一套很讲究的茶具。
比如,配备一套维多利亚古瓷杯、盘和纯银茶壶、茶匙。
饮茶实际上成了一种文化享受。
最重要是当时因茶几乎仰赖中国的输入,英国人对茶品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与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过程难免流露出严谨的态度。
甚至,为了预防茶叶被偷,还有一种上了锁的茶柜,每当下午茶时间到了,才委由女佣取钥匙开柜取茶。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式下午茶传统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间(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来宾是绝对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与精致的点心则是下午茶的主角; 悠扬的古典音乐来陪衬,加上轻松自在的心情与知心好友共度一个优雅、悠哉的午后。
因此,英国下午茶的文化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其配以精美点心、精心选择环境、讲究茶具布置与以聚会为目的的过程,和中国传统的只重品茶的习俗大相径庭,反而与广东“饮早茶”的风俗有众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足见这两者之间的渊源更深。
参考书籍:
孔宪乐《中外茶事》
复旦大学《中英茶文化的比较》
孙云《茶之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