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丶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的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的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也有个体的个性化)
(二)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狭义的教育者是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2)目的性;(3)社会性。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主体。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措施)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教育总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
1.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2.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3.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他/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基本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拓展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
正向作用——有助于
负向作用——阻碍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
显性功能——预期
隐形功能——非预期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观点:体现天或神的意志
价值:最古老的观点
代表人物:中国的朱熹,所有的宗教
(二)生物起源说
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价值:第一个正式提出
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错误: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社会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观点:个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错误: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学家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我国。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
(二)古代社会教育
(三)近代社会教育
(四)现代社会教育
(一)、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联。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这一时期的特征:
A:鲜明的阶级性
B: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和相对立
C: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D: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增多,内容丰富,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
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最早的学校: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事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
夏代:序、校
商代:“大学”“小学”“序”“痒”
西周的教育: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有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