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对于实现交流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

一、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隐藏的比喻”。

在语言学中,隐喻是一种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以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概念。

这种映射关系通常建立在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认知基础上。

因此,隐喻认知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1、语义对等原则在隐喻汉英翻译中,语义对等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好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出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还要传递出源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时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中隐喻含义相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实现语义的对等。

2、文化传真原则由于隐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相关联,因此隐喻汉英翻译中需要遵循文化传真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为了实现文化传真,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读者接受原则隐喻汉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三、隐喻汉英翻译的策略1、直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能够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意象和修辞特点,实现语义对等和文化传真。

例如,“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译为“He is an old fox”,这种译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言的隐喻含义。

2、意译法当源语言中的隐喻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可以采用意译法。

这种方法侧重于传达源语言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而非修辞特点。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英口译过程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效果。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语言时,会寻求最佳关联,即通过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在隐喻翻译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从而准确传达信息。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1. 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隐喻的表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同时对隐含的意义进行解释。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隐喻,通过解释可以弥补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例如,“春风得意”可以翻译为“feel exhilarated lik e a person basking in the warmth of spring breeze”,同时对“春风得意”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绪进行解释。

2.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根据语境和隐含意义,将隐喻翻译成另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隐喻。

例如,“如鱼得水”可以翻译为“to be in one's element”,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英语习惯,同时传达了原句的隐含意义。

3. 文化背景补充策略文化背景补充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补充文化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隐喻的隐含意义。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隐喻。

例如,“狐假虎威”可以翻译为“to bully other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someone's power”,同时补充说明“狐”和“虎”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四、案例分析以一场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汉英口译为例,原句为“雨打梨花深闭门”,若直译为“rain beats the white flowers of pear tree and the door is closed”,则无法体现原句的意境和修辞效果。

《目的论视角下的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的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目的论视角下的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任溶溶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杰出代表,其翻译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本文旨在探讨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强调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关注他们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阅读需求。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儿童读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三、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的特点任溶溶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善于运用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

他的翻译作品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深受儿童喜爱。

在隐喻翻译方面,任溶溶注重保持原文的意象和情感色彩,同时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需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四、任溶溶儿童文学隐喻翻译的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直译加注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尤其在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在儿童文学隐喻翻译中,直译加注可以保留原文的意象和情感色彩,同时对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帮助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例如,将英文中的“as happy as a clam”直译为“像蛤蜊一样快乐”,并加注解释蛤蜊在中文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注重传达原文的含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语言结构。

在儿童文学隐喻翻译中,意译策略可以更好地适应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需求。

例如,将英文中的“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意译为“焦急不安”,突出了原文的情感色彩,同时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3. 创新策略创新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编,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儿童文学隐喻翻译中,创新策略可以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性,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语境、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对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需要结合语境寻求最佳的关联性。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认知联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英语中的隐喻则更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译者应通过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寻求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龙”往往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的生物。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转换。

(二)语境信息的关联性语境信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性,准确理解并翻译隐喻。

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春风化雨”可以翻译为“t o bring about change gently and effectively”,通过解释语境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汉英口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隐喻翻译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和转换。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是基于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同样适用。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结合自身认知语境,找出最佳关联,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1. 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汉语中隐喻的运用更为广泛。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 翻译难点:由于文化背景、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在表达方式和理解上存在障碍。

如何将汉语中的隐喻准确、生动地翻译成英语,是口译中的一大难点。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又要确保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 文化背景的传递: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通过解释、注释等方法,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3. 语境推断与补全: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隐含信息。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隐喻时,可以通过询问、补充等方式,明确信息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意群划分与断句:在翻译长句时,需要根据意思划分意群,采用断句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序,确保译文的连贯性。

五、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选取若干典型的汉英口译案例,分析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背景传递、语境推断与补全以及意群划分与断句等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作为一种运用普遍而且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文学、生活和语言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翻译隐喻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文化的差异、语言的特点以及隐喻的本质。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并提出一些应对的方法。

首先,理解隐喻的本质至关重要。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来传递信息或表达意义的。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理解隐喻的寓意和意义,以便准确传达原文中所表达的信息。

例如,中国文化中常用的“红颜知己”隐喻,译成英文时可能会用“bosom friend”或者“soul mate”等词组来表达,以体现密切而深厚的情感。

其次,考虑到文化差异是隐喻翻译中的主要挑战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隐喻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读者的文化背景。

例如,汉语中使用“肝胆相照”形容深交好友,但在英文中可能会使用类似于“liver and gall are accompanied with each other”这样的形式,以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深交”的含义。

此外,还应该关注语言表达的特点。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隐喻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文中使用“rose-colored glasses”来形容过分乐观的人,而在汉语中则可能使用“有玫瑰色的眼镜”来传达类似的意思。

针对以上原则,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背景研究,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和隐喻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换隐喻。

其次,可以采用意译和注释的方式来传达原文的隐喻意义,以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另外,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总之,隐喻汉英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又重要的任务。

理解隐喻的本质,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特点是翻译隐喻的基本原则。

通过背景研究、意译和注释以及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等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隐喻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In conclusion, translating metaphor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The choice of appropriate express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crucial to convey the intended metaphorical meaning effectively. Strategies such as conducting thorough background research, using paraphrasing and annotations, and consider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metaphors is a challenging yet important task that necessitates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metapho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By 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translators can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2024年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范文

《2024年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范文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翻译的领域中,隐喻翻译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课题。

隐喻作为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情感和语义信息。

汉英翻译中的隐喻转换,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有深入理解,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本文旨在研究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探讨其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隐喻的汉英翻译原则1. 忠实性原则忠实性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隐喻翻译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应准确传达原文的寓意和情感色彩,保持原文与译文在语义上的连贯性。

同时,要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避免出现文化误解或语言歧义。

2. 自然性原则隐喻翻译应遵循自然性原则,即在保证忠实性的前提下,使译文表达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汉英翻译中,要注意避免直译导致的生硬和晦涩,尽量使译文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3. 创新性原则隐喻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因此,在遵循忠实性和自然性原则的基础上,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汉英隐喻翻译的方法与策略1. 直译法对于一些形象相似、寓意明确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具文化内涵。

但直译法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出现歧义或文化误解。

2. 意译法对于一些形象差异较大、寓意不明确的隐喻,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

意译法注重传达原文的寓意和情感色彩,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运用意译法时,要注意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3. 释义法释义法是一种常用的隐喻翻译方法,即对隐喻进行解释或说明,使其意义更加明确。

在汉英翻译中,当隐喻的含义难以通过直译或意译来表达清楚时,可以采用释义法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四、案例分析以“人生如戏”为例,这句话在汉语中常被用来形容人生的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性。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通过寻找最佳关联来理解和产生话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寻找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隐喻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汉英口译中的隐喻具有独特性。

汉语隐喻往往富含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英语隐喻则更注重直接和明了的表达。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隐喻的含义,并找到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四、关联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文化内涵的隐喻,可以直接翻译,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对于那些文化差异较大的隐喻,则需要意译,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来传达原意。

(二)增补解释与背景信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汉语中的某些隐喻在英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时,译者需要增补解释和背景信息,帮助听众理解隐喻的含义。

增补解释可以是对隐喻的直接解释,也可以是对比两种文化中相似或相关的例子。

背景信息的补充则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隐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语境推理与意群翻译语境推理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推理出隐喻的含义。

意群翻译则是在保持原文语义连贯性的基础上,将句子分成意群进行翻译,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诗歌中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诗歌中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摘 要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诗歌隐喻,隐喻的翻译在给译者带来挑战的同时,又为译者的灵活译法和创造性 思 维提 供 巨大 舞 台。本文 重 点探 讨 了英汉 诗歌 中隐喻 的翻译 策 略 ,参 照纽 马克 关于 隐 喻翻译 步 骤 的观 点 ,对 可行 的诗 歌 隐喻 翻译 策 略进行 了探 索:1 ) 隐喻 的 完整 翻译 策略 , 即隐喻 的对 等 翻译 和 直译 ;2 ) 隐喻 的不 完全 翻译 ,即保 持源 语 中 的部分 喻体 。通 过深入 剖 析 英汉诗 歌 互译 中隐喻 翻译 的实 例发 现 ,灵活 的 翻译 策略对 于 英汉 诗歌 隐喻 的翻译 至 关 重要 ,同时也是 实现语 言形 式和 意义之 统一 的前提 。 关键 词:英汉对比分析 ;诗歌隐喻;翻译策略
引 言 翻译 是两种 不 同语 言和文化 间从 内容 到形 式的转 换 ,


忘 。”Wa l e y译 为 : “ A u t u m n w i n d i r s e s : w h i t e c l o u d s l f y .
Gr a s s a n d t r e e s wi he t r : g e e s e g o s o u h. t Or c h i d s a l l i n b l o o m:
t h e s we e t s p ing r ,i s he t ye a r ' s p l e a s a n t k i ng , Th e n bl o o ms e a c h
hi ng , he t n ma i d sd a n c ei na r i ng , Co l dd o h n t o t s t i ng , h ep t r e t t y 描 绘 彼物 的词 语描 绘 此 物 ” ( N e w ma r ,2 k 0 0 1 : 1 0 4 ) 。他 认 t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还深化了信息的内涵。

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的差异,隐喻的翻译成为口译中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关联理论强调译员应根据语境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隐喻的翻译过程亦应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寻找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实现隐喻意义的准确传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主要来自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隐喻含义的差异,语言差异使得隐喻的表达方式不同,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则影响了隐喻的理解和接受。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将隐喻的直接意义进行翻译,并辅以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其隐含意义。

这种策略适用于文化内涵相似或相近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像太阳一样热情”,可以直译为“As enthusiastic as the sun”,并补充说明“表示非常热情”。

(二)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根据语境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对隐喻进行重新表述,以实现意义的对等。

这种策略适用于文化内涵差异较大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鱼水情深”,可以意译为“close an 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like fish and water”,以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释义加重构策略释义加重构策略是指对隐喻进行解释和重构,使其在目标语中产生与源语相似的表达效果。

这种策略适用于源语与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隐喻。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

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隐喻是指通过对比、类比、联想等手法,将某一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事物或概念相联系、相沟通的修辞手法。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隐喻翻译一直是汉英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的原则,并从语义、语境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隐喻汉英翻译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意义。

隐喻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隐喻形式和含义。

在隐喻翻译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隐喻意义,并在目标语言中选择适当的隐喻表达方式。

例如,汉语中常用植物来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心如蛇蝎”、“眉飞色舞”等,而英语中可能会用动物或其他比喻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因此,译者需要充分理解隐喻的文化背景和内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其次,隐喻汉英翻译需要考虑语境因素。

隐喻是建立在具体的语境之上的,同样的隐喻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译法。

在翻译中,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原文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语境,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汉语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句常用来形容某种境界或情感,如果直译成英语可能会失去原文的隐喻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选择对应的英语隐喻,如“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最后,隐喻汉英翻译需要注意文化差异。

各个文化之间隐喻的使用和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注意不同文化中隐喻的差异,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例如,汉语中的“黄粱一梦”隐喻为一场虚幻的梦境,而英语中可能更常用“a pipe dream”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选择能够传达原文隐喻意义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隐喻汉英翻译需要遵循准确传达原文意义、考虑语境因素和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等原则。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还需要注重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目标语言的合理运用,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同时,隐喻翻译也需要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需求。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在国内外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中,概念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口译过程中常常需要准确、流畅地进行转换。

因此,探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隐喻的定义与特点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概念的思维方式。

其特点在于通过隐喻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广泛,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

三、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难点在汉英交传过程中,概念隐喻的口译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存在差异或对立。

其次,部分隐喻具有独特性,难以找到对应的英文表达。

此外,口译过程中往往时间紧迫,要求译员迅速理解并准确传达原语中的隐喻含义。

四、口译策略探究(一)文化背景的熟悉与理解为了准确理解并传达原语中的概念隐喻,译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包括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对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等。

通过了解文化背景,译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原语中的隐喻含义,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二)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等。

对于一些常见的、易于理解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难以找到对应英文表达的隐喻,可以采用意译或增译的方法,通过解释或补充背景信息来传达原语中的含义。

(三)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与翻译语境是理解语言的重要依据。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结合上下文、情景等因素来理解原语中的隐喻含义。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将语境因素融入目标语言的表达中,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口译质量,译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包括词汇积累、语法掌握、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训练。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理论框架,强调了语境、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分析其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之间的关联性。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应考虑到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使译文在目标语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关联性。

本文基于这一理论,探讨隐喻翻译的策略。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汉语中的隐喻直接翻译成英语中的相似表达。

这种方法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和含义,能够传达原文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但需要注意的是,直译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灵活处理。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语义内容,在目标语中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汉语中的一些特定隐喻,在英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意译法能够传达原文的含义,但可能会损失部分原文的意象和情感色彩。

3. 增译法增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加清晰明了,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释或背景信息。

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存在差异,增译法常常被用来解决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

四、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若干汉英口译实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隐喻翻译策略的应用及效果。

通过分析发现,直译法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情况下效果较好;意译法在处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时更为适用;增译法则可以有效地解决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

在实际口译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尽管关联理论为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某些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关联性不强;翻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也会影响翻译效果。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关联理论既是一种认知理论,又是一种交际理论。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这说明二者的兼容性。

本文旨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围城》中相关的具体隐喻汉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此发挥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

标签:关联理论隐喻汉英翻译《围城》一、引言钱钟书是20世纪40年代才华横溢、享誉极高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评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在严肃的主题下,钱钟书在这一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来取得讽刺和幽默的艺术效果。

这些隐喻融聚智慧、饱含哲理、活泼生动、幽默风趣。

作者把内心深处的深刻感受、人生体验和对时世的态度不露痕迹地用比喻外化成文学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钟书式的隐喻”。

可以说,该书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书中大量精彩的隐喻。

20世纪70年代,珍妮·凯利和毛国权合作,将此书翻译成英文。

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是怎样处理这些精彩的隐喻的?通过对文中具体实例的分析,发现两位译者在处理这些隐喻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但基本上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喻体。

具体分析表明,这种方法对于翻译基于人类文化共识的隐喻是有效的,但是大量《围城》中的隐喻是基于特定的中国文化、文学因素,因而直译的方法使得译文读者难于理解其内涵。

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隐喻,尤其是一国文化中特定的隐喻,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帮助译文读者获得充分的了解。

本文将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结合《围城》中隐喻汉英翻译实例来探讨隐喻汉英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认知与交际,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强调了语境、认知和交际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说话人意图的传达和听话人对其的理解。

在口译过程中,说话人的意图往往通过隐喻等修辞手法得以体现。

因此,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并在目标语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隐喻表达上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

其次,隐喻翻译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此外,口译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给隐喻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之一。

当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能找到相对应的直接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句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风格,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二)意译法意译法适用于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表达的情况。

此时,译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要素,灵活地转换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意译法强调对原句意义的准确把握和再表达。

(三)阐释法阐释法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隐喻翻译策略,它强调对源语隐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当源语隐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或抽象意义时,可以采用阐释法,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种方法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案例分析以“像炸了锅一样”为例,这个汉语表达方式富含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生动的比喻意义。

在汉英口译中,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like a boiling pot”,同时辅以适当的解释和阐述,帮助英语听众理解其含义。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英口译作为连接汉语与英语两大语言的重要桥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含义。

因此,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认为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背景知识寻找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含义,并找到与目标语言相匹配的隐喻或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现状与挑战汉英口译中的隐喻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同一隐喻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使得某些汉语隐喻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外,口译的即时性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可采用以下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相似含义的隐喻,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同时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文化背景和含义,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

2. 意译策略:对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汉语隐喻,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重新阐述,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3. 文化背景阐释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阐释文化背景的方式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4. 意群翻译策略:将原文中的隐喻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意群进行翻译,以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翻译在跨国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而作为翻译重要组成部分的口译,尤其是在汉英交传过程中,涉及到的语言和文化的转换和解释具有较高的复杂度。

尤其是在遇到概念隐喻时,如何准确、流畅地进行口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究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二、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独特性在汉语和英语中,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存在,大量的概念往往以隐喻的方式表达。

这些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的转换。

因此,在汉英交传中,理解并解释概念隐喻是口译员的重要任务。

三、口译策略探究(一)理解与解读在口译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源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深入理解。

这包括理解隐喻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

只有充分理解源语言中的概念隐喻,才能为后续的翻译打下基础。

(二)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对于那些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表达的隐喻,则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同时保持其原始的含义和精神。

(三)辅助解释与拓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听者更好地理解隐喻的含义,可以对隐喻进行适当的辅助解释和拓展。

这包括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对思维习惯的阐释等。

这有助于弥补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障碍,使口译更加流畅、自然。

四、案例分析以“春风得意”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汉语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在口译过程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其翻译为“be in high spirits”或“feel exhilarated”。

同时,为了使听者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可以辅以适当的解释和拓展。

如解释为“like the spring breeze, feeling very pleased and confident”。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范文

《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探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汉英交传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对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概念隐喻作为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应用。

因此,在汉英交传中,如何处理和翻译概念隐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究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二、概念隐喻的定义与特点概念隐喻是指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是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其特点在于通过隐含的比喻关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广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三、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难点在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存在一定的难点。

首先,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概念隐喻往往具有隐含的比喻关系,需要口译员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和语境,才能进行恰当的翻译。

最后,口译过程中存在时间限制和压力,要求口译员快速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

四、口译策略探究针对汉英交传中概念隐喻的口译难点,本文提出以下口译策略:1. 文化对比与解释策略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应首先了解并熟悉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概念隐喻。

同时,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解释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帮助听众理解原文的意思。

此外,还可以采用解释策略,对原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详细解释和补充说明,以降低听众的理解难度。

2. 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策略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直译或意译的策略。

对于一些简单明了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风格。

而对于一些复杂的隐喻或难以直接翻译的词汇,则应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原文的含义转化为更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同时,还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3. 语境分析与预测策略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应关注原文的语境和预测接下来可能出现的词汇和句子。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英口译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隐喻作为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汉英隐喻的翻译往往存在一定难度。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参考。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编码、解码和推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含义。

这一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难点1. 文化差异:汉英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对同一隐喻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2. 语言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如词汇、句式等,给隐喻翻译带来困难。

3. 语境理解:隐喻的含义往往与语境密切相关,如何在口译中准确把握语境,是隐喻翻译的关键。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加解释:对于文化内涵相近的隐喻,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使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又便于读者理解。

2. 意译:对于文化内涵差异较大的隐喻,可采取意译的方法,以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为依托,重新构建隐喻的含义。

3. 语境推理:在口译过程中,要根据语境推理,理解隐喻的真正含义,从而准确翻译。

4. 增补信息:为帮助读者理解,可在翻译过程中增补相关信息,如文化背景、上下文等。

五、实例分析以“鱼水之欢”为例,在汉英口译中,可翻译为“the closeness of a couple like fish and water”,并增补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

再如“他是一个工作狂”,可翻译为“He is a workaholic”,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效果,又便于读者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齐芷玥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具有代表性的叙事长诗,其中的隐喻众多,且包含了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的英译本为例,探讨《长恨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总结切实可行的隐喻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长恨歌》;翻译策略
一、《长恨歌》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经典之作,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全诗总长120句,属于七言歌行体。

该诗故事情节婉转曲折,叙事艺术精巧独特,情致缠绵悱恻。

二、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长恨歌》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隐喻,比如“玉颜”“倾国”“比翼鸟”“连理枝”等。

这些隐喻的翻译处理对古诗中隐喻的翻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直译法
在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当年在长生殿的誓词。

来看一下不同译者对此处的处理:
1.“We swore that in the heaven above, we never would disport
One tomb on earth enclose of us,the frail and mortal part”
2.“On high,we’d between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tow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从上面的四个版本的翻译可以看出,Fletcher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没有翻译出“比翼鸟”和“连理枝”,而是直接翻译出了两个词的深层含义。

虽然在意义表达上没有问题,可是这种翻译忽略了文化层面的含义,失去了诗词的美感和精髓。

相比之下,其他的3位译者都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翻译出了“比翼鸟”和“连理枝”。

从中可以看出,有时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直译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种翻译方法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二)意译法
奈达曾说过:“如果两种文化有亲缘关系,而两种语言迥异,译者就应该在译文中进行大量的形式转换”。

在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碧落”并非指“碧色的瀑布”,同理“黄泉”也不是“黄色的泉水”,他们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用到的隐喻,“碧落”指九重天上最高的一层,“黄泉”指地狱中最深的一层。

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翟里士将“碧落”译作“empyrean(最高天)”,指基督教中上帝的家园。

在“黄泉”的翻译上,他直译作”yellow sprins”。

而弗莱彻将“黄泉”处理成“yellow Styx”。

“styx”在西方文化中指地狱的冥河,笔者认为,此处直接处理为“empyrean”和“Styx”即可,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颜色,此处的颜色不再是一种修饰作用,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用法,译者无需在颜色上大费周章。

(三)转换法
1.用一个功能相似的隐喻替代原诗隐喻。

“六宫粉黛无颜色”中“无颜色”,无美貌可言。

在这里,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粉黛无颜色”就是“粉黛都失去了色彩”,这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和布匹褪色的意义是一样的。

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粉黛”指的是“美女”,此处指后妃。

所以一方面为了保留原诗的基本内涵,同时又想体现出诗歌的含蓄,许渊冲的“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中“outshine”是对原诗中“无颜色”的一种隐喻替换,“outshine”在英语中可以表达某人较之其他人而言出色许多,而且由于“shine”在英文中具有“发光、发亮”的意思,这个单词在某种程度上和“粉黛”也是搭配的。

2、变隐喻为转喻、比喻等修辞是一种保留原诗文化色彩的办法。

更常见和更方便的转换隐喻的方法是变隐喻为直喻。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是隐喻杨贵妃的名句。

这句话表达了美人极度悲伤的样子。

许渊冲将“梨花”句译成“She seemed a sweet plum blossom;Where spring rain pearling lies”,就是用“She seemed”变隐喻为直喻,译文的其余部分都是字面翻译。

这样既保存了原诗的隐喻,又能让读者明白原诗隐喻何所指。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总结出隐喻翻译的三大方法:
1.直译法:(1)保留并重现原喻体;(2)保留原喻体并加注解释;
2.意译法:以目标语为导向改变原喻体
3.转化法:(1)用一个功能相似的隐喻替代原诗隐喻;(2)变隐喻为转喻、换喻
笔者认为隐喻的翻译更加侧重于目标语读者的感受。

这主要是受诗歌的韵律形式等限制。

为了还原原作的节奏美、韵律美,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一昧地在还原词义上大量着笔,而是需要采用最简洁明了的翻译方法,表达最为准确的意思。

这也体现出翻译的全局性。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4):67
[2]【美】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4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D].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0
[4]林茜.隐喻及其在中国古诗中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9:45
作者简介:
齐芷玥,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