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 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 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
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4.土地资源类型: 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5.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6.土地分类: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
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7.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利用、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能比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土地利用的本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8.土地评价: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9.分等定级: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土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10.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土地资源,在合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统计和核算,确定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平衡状况与投入产出效益的行为。
11.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实质上并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
12.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13.土地利用区划: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演变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域性差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及布局进行分区。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对土地的认识:土地是综合体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可分为三层:地下层{地球风化壳和地下水为主} 地表层(生物圈和地貌为主)地上层(近地面气候为主)土地性质随即时间不断变化土地不同于土壤土地与国土不是同一概念3、从生态学观点看,土地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4、按照土地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工作内容,土地是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某种综合体。
它包括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经济关系,也包括一系列在土地调查、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建设等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5、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6、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7、国土西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既受益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波、内海、领海和他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8、土地具有生产力,这是土地的本质特征之一。
包括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
前者是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后者及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9、土地的自然要素组成与综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改良要因地制宜。
10、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11、土地资产的交易实际上是土地资产产权的交易12、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13、租赁是土地资产市场流通的主要形式14、土地的工程特性主要由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15、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权籍16、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地权和地籍17、地权及土地权属,主要指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权18、现代地籍包括:征税对象的清册、土地产权登记、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土地等级、地价等19、地籍的核心是权属20、土地资源的固有特征:具有生产能力和恒定不变的空间位置21、土地资源的固有特征决定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类型与结构分析为基础,土地资源评价为核心,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为目的,土地资源生态和功能,即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为理论依据,剖析土地综合性的学科22、研究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对应变换分析理论地价理论23、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类法、评价法、规划法、决策法24、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气候、地学、水文、植被、土壤25、气候:光照(强度、长度、质量)热量降水风力26、地学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和地表岩性,它是区域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导致区域能量和物质重新分配的主要原因27、水文条件对农用土地资源的影响:水分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水源条件是实现农业集约生产的保证水分状况影响土地开发利用水力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作用28、水文条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地表水、地下水29、植被要素是土地资源质量的代表,是其综合特征的反映,并可指示出土地演替的方向。
土地资源学(高起专)
土地资源学(高起专)名词解释1. 土地生态系统(8分)标准答案: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包括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的一个立体系统。
2.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8分)标准答案:是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
3. 土地整理(8分)标准答案:是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4. 土地资源类型(8分)标准答案:性质或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潜力和适宜性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
填空题5.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___(1)___ 、___(2)___ 和___(3)___ 三个方面,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6分)(1). 标准答案: 光(2). 标准答案: 温(3). 标准答案: 水6. 评价某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___(4)___ 、___(5)___ 和___(6)___ 来表示。
(6分)(1). 标准答案: 光照强度(2). 标准答案: 光照长度(3). 标准答案: 光照质量问答题7. 土地收购储备的作用?(13分)标准答案:有利于增强政府调控土地供应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有利于土地资产的优化配置,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有利于推行土地招标拍卖制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土地市场;有利于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8.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3分)标准答案: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区域土地资源数量性质的调查;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质量性质的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概况及土地资源的开发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等。
9. 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论述如何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30分)标准答案:与其它资源相比,土地资源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持续利用,是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的重要课题,这就决定了要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10×2分】)考点范围:基本概念&常规性概念1.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狭义: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4.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5.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几何图形。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土地类型群体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并产生出特定的土地生态功能。
6.土地资源调查指国家为了系统掌握不同土地资源的类型、质量、分布情况所采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土地资源利用、评价、规划、开发、整理、保护等工作的一项前期工作。
7.土地资源评价指在一定的生产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根据其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土地等级,并且阐明不同等级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8.土地适宜性评价指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
9.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10.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11.土地开发指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也包括对业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1、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3、土地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源.4、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6、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7、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8、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9、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10、土地分类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将这种分类按一定的规律建立有序排列就叫土地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
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
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名词解释正反打印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及其内涵1、土地资源学:是指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研究对象:土地资源本身土地资源学研究内容:①基础理论研究: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基础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②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③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④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内涵:①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的立体空间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所以具有社会经济属性3、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资源特性: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力是指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在土地上生长下来,取决于土壤。
)②区域性(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要素发生变化,土地的特性就发生变化)③动态性④可更新性⑤多功能性⑥有限性(体现在面积是有限的)⑦不可替代性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A土地商品具有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的二重性B土地的价格也具有两重性,土地价格包括天然价值的价格(取决于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价格C土地商品的不可移动性②产权特性③增值特性(人增多,需求增多,在利用土地过程中,投入质量提高,所以土地是增值的)④不动产特性(体现在不可移动和使用价值的永久性)三、土地资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1、发生发展过程:①早起阶段(上个世纪30年代之前):人类对土地资源朴素认识的一个阶段②近期阶段(上个世纪30到70年代):也叫形成和发展时期或科学萌芽时期,最重要的是72年开过一个关于土地资源保护的国际会议,提出了土地科学的概念③现代阶段(70年代到现在):1989年,中国农大土地资源系成立,林培教授91年出版《土地资源学》,标志着中国土地资源学诞生。
(完整word版)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心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土地:指大气对流层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气候、地貌、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以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土地类型:是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遵循各自的分异律,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
土地资源类型: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为技术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高低或土地生产力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适宜程度。
比配(match):将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评价: 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土地等级,通过划分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3、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4、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5、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6、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指从社会的和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指标通过劳动与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它效益的对比关系,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决定出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性等级。
7、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8、作物光温水土生产力——是既考虑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又考虑土地质量条件的生产潜力,亦可称之为土地生产力或气候——土壤生产力。
9、土地类型——是指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10、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1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重新组织,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资源学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4岩石、矿物风化的残积物质:即岩石等风化后未经搬运的物质,5疏松的运积物质:指风化物经过搬运后再沉积的物质。
6地表水: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中的水分。
7地下水:包括上层潜水与深层承压水两种,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考虑上层潜水。
8潜水类型:是地表以下第一层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的水9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0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的表面。
1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3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有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4土地类型的分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按土地的复杂程度将土地分为大小不等、复杂程度不同、等级从属的土地个体。
5土地类型结构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成的空间格局6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
7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等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
8土地利用现状指当前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状况,反映了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
9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相同的单元土地或土地资源。
0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的利用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最佳时所能达到的生产力。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一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二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四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土地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五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资源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和利用功能一致的单元集合。
六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各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英澳学派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和土地点;苏联的地方,限区,相;中国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里地)七土地分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八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
九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十土地类型垂直地带性:指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呈有规律的更替。
十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他们组合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
十二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以及不同等级土地类型间构成的数量序列。
十三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集合图形,包括条带状递变组合和重复式组合。
十四土地类型演替:指同一区域内土地类型表现出时间上的变化和演替,其实质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十五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资源:是指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可用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
2、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的分布、分类、数量、质量、利用和管理的学科,旨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土地资源调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利用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和制图的过程。
4、土地资源规划: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特点,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进行的总体规划。
5、土地用途分区:是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利用方式,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
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2、简述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3、简述土地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4、简述土地用途分区的目的和方法。
5、简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论述题1、论土地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论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论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4、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5、论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人力资源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在招聘过程中,以下哪个选项最有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A.发布职位广告B.参加招聘会C.推荐人才D.社交媒体招聘2、根据员工的表现,企业通常会进行绩效评估。
以下哪个绩效评估方法最为主观?A.行为锚定评级量表法B.强制分布法C. 360度反馈法D.目标管理法3、在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企业应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员工需求调查B.福利成本预算C.福利计划的可持续性D.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利4、在解决劳动纠纷时,以下哪个机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A.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B.法院C.仲裁机构D.工会5、在进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时,以下哪个方法是基于工作分析的?A.绩效评估法B.工作任务分析法C.问卷调查法D.面谈法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6、请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步骤。
土地资源学试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
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
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
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
(2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类型,指某一组具有共性的事物或现象的集合。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
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从而使地表的气候、植被、土壤及土地类型等均呈现沿着纬线方向带状递变。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这是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从而造成土地综合体的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指随着海波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
由于海拔升高,在一定高度范围内,温度随之下降,湿度随之增高,植被、土壤等产生了垂直带状变化,土地类型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土地类型的演替,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第三,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名词解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剖析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其定义、应用和相关理论,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二、土地资源学的概念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即指在地球上的陆地部分中,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土壤、水、植被、矿产、气候等,对于人类的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旨在确定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利用程度,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政策,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和方法1. 土地类型分类土地资源学通过对土地类型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从而指导土地利用的决策。
常见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 土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所能承受的最大资源利用量或环境容纳量,也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的评估,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可以使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对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名词解释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从土地资源的定义、理论和方法,以及个人观点和总结等方面对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第六版中的名词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分析。
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的阅读,对土地资源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实际工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来挖掘土地的股有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扩大土地的利用空间和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过程。
2.土地退化:在自然后认为的经济活动中,由于自然因素不良或人为利用不合理的影响,引起的土地生产率的下降或是不良面积的扩大。
3.土地改良:为了防止土地的退化,改变土地的不良性状,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而采取的耕种改良措施。
4.土地复垦:对退化或破坏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恢复的综合技术。
对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措施破坏的土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回复可供利用的状态。
5.土地整理: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土地利用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土地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身缠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过程。
6.盐渍土: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在环境等影响下,时可溶性盐不断地向地表聚集,降水蒸发积累而增加,当达到危害作物正常生长时,便成为盐渍土。
7.地下水临界深度:主要指地下水要蒸发又不会蒸发到地表的临界地下水位。
地下水临界深度=毛管水上升高度+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8.水盐运动:土壤与地下水中,水分与盐分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规律。
9.水盐平衡:指土壤中的水分与盐分在运动过程中,以动态平衡的观点与理论,对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对水分和盐分数量上的分析10.土地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超出土壤自身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结构、性质、功能。
组成发生裂变,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品质,危害人类健康。
11.冲洗定额单位面积使计划图岩层盐分降至作物正常生长时所需要的冲洗水量12.盐渍土分类原则:根据盐渍土的形成过程、成土条件和土壤属性的统一,来分析整个成土过程各个发育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和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填空1.土地退化类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污染、土地贫瘠化、土地性质恶化、非农用地占用。
2.盐碱的成分:Ca+ Mg+ K+ Na+ Cl- SO42- CO32- HCO3-3.地下水临界深度影响因素:气候质地土地构型地下水矿化度农业技术措施4.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地下水位高、蒸发量大、有盐分来源、地形地貌、人为因素5.水盐平衡的类型: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半温润季风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半干旱干旱内陆地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干旱半干旱高寒区的水盐平衡类型根据平衡的状态或产生的原因进入项=排除项稳定补偿型、进入项>排出项不稳定正向积盐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地区的范围土体水盐平衡地块大区域或大溶域6.盐渍土分类: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主要盐土亚类:滨海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积盐土碱化盐土8.主要碱土亚类:草甸碱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9.盐渍土改良措施:水利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农业技术措施10.盐渍土改良水力措施:排水措施淤灌措施灌溉措施冲洗措施11.排水措施:明排暗排竖井排水生物措施12.冲洗措施影响因素:冲洗的土层深度盐分含量高低盐碱类型土壤的质地13.影响作物耐盐度的内因:作物种类生理阶段生理特性外因:气候盐碱类型质地耕作措施含水量变化肥力水平变化14.盐渍土改良农业技术措施:开沟躲碱客土改良覆盖种子处理粮积鱼田农盐结合15.常见化学改良剂:钙剂钙活化剂腐植酸16.土地污染类型:污水灌溉化肥农药污染白色污染废渣有机污染17.砂姜黑土成土因素:气候因素植被因素母质因素地形因素18.砂姜黑土治理措施:合理因土排水因土灌溉合理施肥生物措施因土种植其他农业措施19.土地复垦类型:露天煤矿坑采煤矿油气开采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电厂砖瓦厂20.复垦模式:回填平整土地填鱼塘21.冲洗盐渍土的次数:一般每次灌50-70平米至少三次。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自然要素(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和人类过去、现在及将来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广义是泛指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土地和行政上管辖的土地以及暂时没有经济价值的土地。
(狭义: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时间条件下,能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建设所利用并能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土地。
)3.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4.土地类型:指地球陆地表面有规律分布的,不论面积大小,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5. 土地资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地垂直方向更替的现象。
6.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它在地形平坦或均匀的大区域内表现比较明显。
7.土地经济区位: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的差异。
8.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9.土地类型正向演替:在顺应自然发生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情况下,土地类型向维持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
10. 土地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11.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者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12. 水土流失:指地表物质在外营力作用下分离、破碎和运移的现象。
13.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14.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也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田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
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3、土地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
的生产资源。
4、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
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
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
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
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6、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或生态系统=非生
物环境+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
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7、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
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8、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
地生产潜力。
9、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
性生产力。
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
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10、土地分类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从而划分
出若干土地类型。
将这种分类按一定的规律建立有序排列就叫土地分类系统。
11、土
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源
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不同的土地类型。
12、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划分依据土地
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
13,、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14、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
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1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属于基本国情调查。
16、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土地资源、土壤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
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
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17、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
18、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
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
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
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又称土地评价)或者: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
为若干相对等级,以表明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待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
能力和价值的大小。
19、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
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20、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
品的潜在能力。
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27、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
即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
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8、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
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29、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30、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
一体。
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包括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的一个立体系统。
31土地生态系统平衡:在土地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保存着相互依存的相对稳定状态;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种类、各个种
群的数量比例以及物流和能流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2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33、土地生态重建:一般是指对那些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利用率低、质量差、产
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也
就是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困素的改造的过程。
34、土地退化的涵义: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认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
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35、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
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6、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37、土地复垦:广义:指对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狭义: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38、区域开发:一定区域内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