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研究及其演变_资料

合集下载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第二,个别地区之间差异的原因研究。李秋斌(2006)运用衡量 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和经济区位商来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并依据分形理论中 的 R/S 分析法预测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李平等(2007)认为 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 的。赵永等(2007)采用人均 GDP 数据(包括市辖县),定性定量分析 了我国市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贾俊雪、郭庆旺(2008)运用基 尼系数、面板时间序列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经 济的增长分布主体上为“单峰”分布,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双 峰”分布的迹象似乎在逐步趋强。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倒 U”假设。1965 年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得出“倒 U 型规律”的威廉姆森曲线。80 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我国区域发展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文献或是偏重于不同影 响因素分析,或是由于不同研究考察的样本时期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 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因此,本文基于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区域发 展差距,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 1952-2007 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人均 GDP 水平差异,利用面板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作 增长趋同分析并提出政策主张。
这说明总体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这种状况在最近三年尤为明显这预示着我国区域本文分析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人口务工流动量大与地区经济活动相关常驻人口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故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率对1997年2006年的人均实际gdp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区域经济差异趋势如正文图5b所示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二是探讨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大部分学者主要 选择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 财政支出等自变量对应变量做出解释。方霞等通过细化政府支 出结构专门来研究其对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影响。李政等考虑了 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王智勇等更偏 重气候、地形、温度等因素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利用高程地图 (DEM)获得起伏度对云南省县域经济深入研究。
地区东部,部分集中在陕南地区中部。在数量变化上,低低类型的
区域由 2009 年的 5 个县域增加到 8 个县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大
荔县、华阴市、蒲城县、潼关县等县域都位于西安都市圈的外围,
没有与西安直接毗邻,受西安高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比较小。其
136 2021年 11 期 总第 944 期
经济视野
随着研究的深化,研究对象逐渐从省域经济向县域经济转 变。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择的不断创新。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的运 用,评价指标也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比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经验贝叶斯修正的 Moran’s I 指数、层次分析法(AHP)建立 的权重指标。除了指标的选择,分析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使用传 统的因子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来对空间差异的机 制进行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探索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李会等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空 间极化现象。近年来,修正传统引力模型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研究 手段。孟德友等借助结合 GIS 技术的引力模型分析江苏区域经 济联系强度与方向。赵雪雁等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 经济联系并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
时间窗口为 2009 年 -2017 年。(由于白水县、富县、黄龙县、紫阳 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经

区域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区域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

区域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区域相关的概念1. 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上的一定范围或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地域。

区域具有一定的边界和内部联系,通常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

2. 区域的特征区域具有以下特征:边界清晰、内部联系密切、相对稳定、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3. 区域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人文区域、政治区域、经济区域等。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问题和目的。

二、区域相关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地理学上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物产、市场、交通等要素在不同地点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问题。

2.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包括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中心城市和周边乡村等发展差异性问题。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地位,以及分工条件和方式的演变和影响。

4. 区域识别理论区域识别理论主要研究区域的特色和认知,包括自然环境的特征、人文地域的特色、地域品牌的塑造及其对发展的重要性。

5. 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主要研究在特定地域内进行的各种规划活动,包括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环境规划等,以及规划实施的科学方法和流程。

三、区域相关的研究方法1. 区域调查区域调查是研究区域内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基本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2. 区域分析区域分析是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间发展差异、关联性和发展趋势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模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

3. 区域比较区域比较是研究不同区域之间异同点和联系的方法,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地理环境差异比较、文化特色比较等。

4. 区域模拟区域模拟是通过模型和仿真方法研究区域内不同因素之间的作用和变化过程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多智能体系统等。

四、区域相关的主要领域1.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主要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贸易往来等经济问题,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

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

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合肥历史区域变迁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合肥的区域变迁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城市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合肥历史区域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为合肥的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内容1.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合肥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合肥地区居住有大量的先民,这些先民通过农耕生产逐渐形成了聚居点,为合肥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2. 城市扩张与壮大在秦朝和汉朝时期,合肥逐渐成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沿淮水流经南北的重要城市之一。

3. 城市衰落与复兴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合肥相对衰落,并于1275年被元朝纳入管辖。

此后,合肥的发展相对滞后,直到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合肥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 现代化建设与城市规划20世纪以来,合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城区不断建设。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的经济腾飞和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新的区域不断崛起。

5. 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合肥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这些建筑和遗产是合肥历史的见证,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

合肥市政府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

四、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搜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合肥历史区域的变迁。

同时,对合肥的历史街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现状和规划情况。

此外,还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合肥历史区域变迁的看法和建议。

五、调研结果通过对合肥历史区域变迁的调研,我们发现合肥作为一个发展较早的城市,其历史区域变迁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历程。

从最初的聚居点到现代科技城市,合肥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在现代化建设与城市规划方面,合肥的发展相对较快,新的城区不断涌现。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丁任重;王圣军;张景华;宋一淼
【期刊名称】《四川省情》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演变rn四川是西部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市场大省,省内各地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取向等种种因素的差异十分明显,这使得各地的发展基础、水平和重点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以不平衡发展思想为主,在不同时期,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政策措施,确立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已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机制、激励机制和传导机制,推动了整个四川的经济发展.【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丁任重;王圣军;张景华;宋一淼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川大服务四川科学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区域发展互动的“四川范本”
2.四川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农业银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以武汉"1+8"城市圈农行的区域发展为视角
4.构建四川和谐体育,加强四川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专访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博士
5.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力作——《区域发展战略论》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研究
发展 趋 势 长 时 间 地 存 在 和 不 断 扩 大 , 然 会 对 我 国 现 存 的 必 分 配 格 局 、 会 秩 序 、 源 配 置 、 济 效 率 、 治 稳 定 等 造 社 资 经 政
及三大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的时 间演变趋势及其规律。
二、 区域 经济发 展 差距模 型
借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方程式 研 究我 国区域 经济
夏 青, 朱 胜 , 庆 子 李
成 都信 息工程 学院 , 1成都 6 0 0 9) 】 1 13
摘 要 : 倒 u型” 说和“ 在“ 假 u型” 假说 的基础上 , 利用回归模 型对全国及 三大区域 经济发展差距 的演变
趋势进 行 实证研 究。研 究表明 : 全国和各地 区不同时期呈现不 同的发展 差距 演 变趋势 。17 9 8—19 94年全 国 区域 经济发展差距符合“ ” , 19 u 型 但 95年以后朝 “ U型 ” 倒 右端 方向发展 , 呈收敛的发展 趋势 ; 改革开放 以来 东部 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朝 着“ u型” 左端 方向发展 , 是 , 但 近年 来 东部 区域经 济出现 了一 些新 的经济特征 , 使 得该地 区有可能 出现空间再结构化现 象, 这必将对其收敛的发展趋 势造成 冲击 ; 中部 区域经济发展 差距 符合 “ ” 但 2 o 以后 中部各省 区紧抓发展机遇 , U 型, 0 5年 经济差距 开始朝“ u型” 右端方 向发展 , 呈发散 的发展 趋势 ;
扩大的发展态势 , 同时 还 包 含 空 间 再 结 构化 阶段 。
二次差距方程 : C , + l (g )+ 2 r@ ) r= 6I r@ n 6i (g n
其中 , V是指人均 G P的变异 系数 , C D 其计算公 式为 :

长沙商业发展战略及商圈演变研究

长沙商业发展战略及商圈演变研究

长沙商业发展战略及商圈演变研究目录一、长沙商业发展的战略方向1.长沙商业在中部的地位――从边缘到中部的商业与物流中心2.长沙商业未来扮演角色研究――物流中心和商业文化传播中心3.提升长沙商业在全国的影响――湘风吹遍神州二、长沙商业网点规划特点1.根据长沙城市规划的变化调整商业网点规划。

2.轻轨规划与深化长沙商业网点规划结合三、五一商圈的未来发展及战略研究1.五一商圈建设需要改变增量模式,建议采用减法策略2.借鉴纽约商圈演变经验优化五一商圈业态四、高桥大市场与长沙批发业研究六、红星商圈的未来发展战略一、长沙商业发展的战略方向a) 长沙商业在中部的地位b) 长沙商业未来扮演角色研究c) 提升长沙商业在全国的影响图1长沙市与其它重要城市/区域的空间关系图长沙居华中腹地,扼南北要冲,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区位独特优越,交通便捷,便于东引西进、双向开拓,是中部和泛珠三角经济区重合的区际中心交点,长沙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框架凸现。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长沙必将在区域间产业转移、资源要素流动、市场对接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区位优势更显突出:1)长沙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大三角区域中心和长江经济带中腰,在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圈中具有不可小视的区位优势;而且更是连接沪港渝三地的交通枢纽,渝长高速公路已纳入重庆“十一五”规划“三环十纵”一条连接中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通道,将使长沙处于重庆、上海两个中心城市8小时物流圈的交汇点;武广高速铁路又将使长沙融入武汉、广州两个中心城市3小时经济圈中;受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交互影响,长沙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极大地提升城市资本竞争力。

在商业方面,长沙受到香港、深圳和广州的辐射,由于湖南很多人员参与深圳早期建设,并且深圳大量企业在长沙投资,深圳商业和消费习惯对长沙乃至湖南影响较大。

其次,上海商业对长沙也有较大影响。

2)长沙靠近珠三角经济圈,是支撑沿海、沿江开发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和西部开发的先导城市,是湖南省内、西南邻省及粤港地区的资金、产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输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重要枢纽作用;伴随着融入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长沙在接受港澳产业转移的梯度转移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及研究前沿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及研究前沿

均衡发展理论的出现 , 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争议, 遭到一些经济学家 的反对, 他们认 为区域 均衡发展理论存在许多缺陷。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 即对于一般 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 域来说 , 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 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区域的 均衡发展。缺陷之二,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 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资本和劳动的逆 向运动( 在完 全竞争条件下, 劳动总是从低工资区域 向高工资区域流动, 资本则从高工资区域 向低工资区域流动) 可 实现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的最优组合, 社会不需要付出总体效率的损失, 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 各 区的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 , 即趋于平衡 。现实中区域差异之所以存在, 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和防碍
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从而影响到区域均衡和产业均衡。均衡发展理 论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 因素, 似乎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 就能决 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 率的高低。但事实 上, 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 区域差异。发达区域 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煎 、 更有效的
服务和更太更繁荣的市场 , 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太的吸引力, 从而产生极化效应, 形成规模经济, 虽
Myaa 15 ) rdl 97 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 , 弗里德曼 ( h -r d an 16 ) J nF l m n ,96 的中心一外围论、 o e 以弗农( ve R- r f nn 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为基础的梯度推移理论、 o) 威廉姆逊 (・ ・ l m ̄n 16 ) J G Wia _ ,9 5 的倒“ 型 l o l u” 理论 、 罗斯托( - R s W,90 的主导产业论与发展阶段论、 思( C N r ,9 5 的输 出基础理 w W・ ot 16 ) o 诺 D・ - ot 15 ) h 论等。 从 2 世纪 6 年代初, 0 0 人们开始对原先的经济发展理论产生了怀疑, 因为其为发展中国家描绘的发

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差异也日趋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区域发展问题成为了社会学领域公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在社会学视角下,区域发展研究主要探讨了区域内各种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动态,以期从中提取相应的规律性和启示。

一、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特征区域发展是指区域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其中区域是指一个国家、州、地区或城市等局部范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区域发展的特征在于独特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问题。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的意义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区域内各种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分析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动态,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此外,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还能够帮助人们在认识区域内复杂的人际关系、族群差异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人们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谐和。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发展研究的具体内容在社会学视角的指导下,区域发展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和核心,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旨在揭示区域内各类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人们的消费趋势、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等,探讨揭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

2. 区域文化发展区域文化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发展研究关注区域内各种文化现象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地方民俗等。

3. 区域社会发展区域社会发展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视角下的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区域内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利益纠葛、文化碰撞等,并通过理论、方法和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区域社会的和稳定与谐和。

46.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46.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尺度重构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肖菲摘要:区域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积累财富的重要平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差异化的制度供给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本研究运用尺度重构的理论,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尺度固化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以尺度下移为特征的改革开放初期(1979-2000年)和尺度上移与尺度下移并存的新时期(2001年至今)。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尺度重构对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推动作用,发现尺度下移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尺度上移有利于中央政府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研究还从尺度重构的视角对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借鉴。

关键字:尺度重构,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动因1.引言随着通信技术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球要素的流动不断加速,区域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积累财富的重要平台[1]。

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通过差异化的制度供给实现特殊战略区域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基础各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不同的发展背景,以“公平”、“效率”为主题[2],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数次重大转变。

近年来,我国对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四大板块”战略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的角度不断丰富着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重塑。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以区域发展战略为基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梳理我国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对我国未来空间格局的构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尺度重构反映了不同等级的政府权力在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

因此,本文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从尺度重构的视角,尝试讨论尺度重构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的动力作用,并分析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

收稿日期:2008-12-05作者简介:白小明(1970-),女,河南武陟人,管理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经验总结白小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中图分类号:F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9)01-0074-0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长期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政府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逐步消除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制定和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选择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和驾驭经济发展规律的日趋成熟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日益完善。

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等基本上遵从重工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重点发展内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均衡特征。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内容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以期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转型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空间结构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肯堂、戴士根,2004)。

空间结构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之后这项研究在美国、瑞典、联邦德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空间加快集聚。

通过对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段禄峰、张沛,2009)。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以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为代表,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古典区位理论认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集聚效益是促进经济要素集聚的决定因素,产业、企业区位的选择过程和结果促进了空间结构的演变(张沛,2006)。

1.农业区位论。

1826年德国农业地理学家杜能(J.H.Thunen)出版了《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通过分析农产品运输成本与利润的相关关系发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他以城市为中心,按距离远近划成6个同心环带,从内向外依次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被称为“杜能环”(见图1)。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研究水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演变研究水

行 的操作手段 。 自K mg ma n ( 1 9 9 1 ) 初 步作 出将 空 间 因素纳 入 到主流经济学 的初步尝试开始 , 新经济地理学便 以崭 新 的面貌 活 跃在 经 济学研 究 殿 堂 。 F u i i t a 、 B a l d w i n 、 O t t a v i a n o 、 T h i s  ̄等都从不同 的角度构建新 经济地理学模型. 对空间结构演化进行描述。 [ ] [ ] 新 经济地理学从聚集和分散的角度 ,对空间格局演 变进行探讨 。对现实世界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具有 很强 的解释力。[ ] 但已有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 要 是 从 核 心一边 缘 结构 中核 心 区域 的视 角 出发 , 从循环累积的角度探讨聚集的因素 ,得 出 C P结 构 成 为稳定 均衡 的结论 。_ 8 ] 本文 反其道 而行 之 , 试 图以边缘区域为分析主体 。着重探讨引发区域分 散 的因素 . 为促使空间分散布局建构理论支撑。 基本 公 共 服务 是 事关 民生 的重 大 问题 , 一 直 受 到 重视 。现 阶段 我 国基 本公 共服 务包 括 医疗 卫 生、 基 本教 育 、 社会救 济 、 就业 服务 、 养 老保 险 和保 障性住房[ ,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促进消费 需求 、 促进人 的全 面发展 l l 0 ] ,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
6 5
弘 淮端 嬗 2 0 1 4 . 1
告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在了突出位置。陈雯
( 2 0 0 8 ) 从 区域 经济 发 展 的视 角 出发 , 提 出 公共 服 务提 高有 助 于增 强城市 的向心力 。…] 区域基 本公 共 服务 的发 展 直接 提 升本 区域居 民 的效 用水 平 和收 入水 平 , 从 而对 产 业转 移 具 有重 要 的促 进作 朋 本 文将 基本 公共 服务 部 门加入 新经 济地 理学 模型 , 探 讨基 本 公共 服 务 均等 化 对 于 区域 发 展分 散 化布 局 的重要 作用 。

《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范文

《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范文

《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着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边境地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内蒙古边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边境地区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特点及未来趋势。

二、内蒙古边境地区的历史演变(一)古代至近代内蒙古边境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古代,该地区主要为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主的游牧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发政策,内蒙古边境地区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

(二)现代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边境地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政治上,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了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经济上,该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能源、农业、畜牧业等产业。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内蒙古边境地区成为了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贸易往来的重要节点。

三、内蒙古边境地区的现状分析(一)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内蒙古边境地区的政治稳定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能源、农业、畜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该地区的国际贸易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文化交流与融合内蒙古边境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丰富的文化。

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地区的文化特色日益凸显,成为连接中俄蒙文化的重要桥梁。

四、内蒙古边境地区的未来趋势(一)经济持续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内蒙古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多机遇。

未来,该地区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二)文化交流与旅游开发内蒙古边境地区的文化特色将进一步凸显,成为中俄蒙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我国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阶段性演变及其趋势研究

我国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阶段性演变及其趋势研究
第4 卷 第3 8 期
2 1 年 6月 0 2
广西 师 范大学 学 报 : 学 社 会科 学版 哲
Ju n l f a g i r l ies y P i sp ya dS ca S i csE io o ra n x ma vri :hl o h n o i c n e dt n o Gu No Un t o l e i
[ 键词 ] 关 区域政策; 协调统筹; 发展趋势 [ 中图分 类 号 ] 015 F 6. [ 文献 标 识码 ] A [ 章 编号 ]0169(020—090 文 10—5721)304—5
式 的转 变 具 有重 要 的意义 。


引言
新 中国 成 立 以 来 , 国 的 区域 经 济政 策 经 历 了 我 从 均 衡 发 展 到 效 率 优 先 再 到 协 调 发 展 的 演 变 过
位优势 , 迅速提高 国家的整体经 济实力 。 国非均衡 区 我
地 区经 济发 展 的关 系 ” 标 志着 我 国 区域协 调 统筹 发 ,
展 思想 的 初步 形成 。
域经 济政策 造成 了东西 部经 济差 距 的扩大 。3 [ 调整 区 ]
二 是 1 9- 20 9 7 0 6年 的 板 块 战 略 阶 段 。“ 五 ” 九
会科学发展研 究中心“ 泛北 部 湾 发 展 研 究 团 队 ” 段 性 成 果 阶
[ 作者简介 ]秦 敬云 (9 3 , . 庆忠县人 , 1 7 一) 男 重 桂林 电子 科技大 学副教授 , 产业经 济学博士 , 西人文社 会 科学发 展研 究 广
中 心 特 约 研 究 员 ,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 礼 朋 ( 9 3 ) 男 . 林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教 授 , 民经 济 学 博 士 , 要 研 究 方 主 文 17 一 . 桂 国 主

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及演变机制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

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及演变机制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

市 、 名旅 游点 、 著 接待 服务 系统 。
在 宏观 区域 经 济 理 论 和 区域 旅 游 发 展 基 本 特 点 充分认 识 的基 础 上 , 上列 8个 相 关 要 素采 用 专 对 家 评议 法投 票获 取 区域 旅 游 发 展 格 局 的形 成 要 素 。
周边区域的产业衔接 问题 ; 从规划 层面上讲 , 是产
业 规划 而非产 品规 划 。
2 .区域旅 游 发展格 局
每 位专 家根 据个人 的经 验 和 学 识 从 相关 要 素 中 , 选 取 自己认 为 是 区 域 旅 游 发 展 格 局 形 成 中关 联 性 最 强 的 4个 要 素 。为 了使 评 议 法 更 具科 学 性 , 邀 请 共 3 0位 不 同领域 的专 家 参 与 , 员 构成 为 l 行 业 人 0位 经 营者 ( 中选 取 3位 5 景 区 、 其 A 4位 4 景 区 、 A 3位
以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 的相似性 为依据 划分 的旅
游 区域 ; 是 引 力 区 ( 作 区 ) 以 旅 游 经 济 联 系 为 二 协 , 纽 带 ( 括 旅 游 交 通 ) 分 的 旅 游 区域 ; 是 管 理 包 划 三 区, 以行 政管 理权 限为 依 据 划分 的旅 游 区域 j 。本 文 研究 的案 例主 要属 于第三 种类 型旅 游 区。
20 0 9年 4月




A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09 r 0
第2 卷第2 3 期
日卫皿 疆圜韭躅
V0 . 3. . 1 2 No 2
中 图分 类 号 F5 2 7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5 5 2 0 )一 2— 0 1~ 4 9 . 0 6— 7 (0 9 O 0 2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理学家研究区域的优势:综合的视角
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
• 起 源
– 李特尔(1779-1859),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的 因果关系;地区上结合在一起的事物的因果关系;
– 杜能(1783-1850 )农业区位论,均质平原城镇周 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 人地关系研究阶段—服务于殖民地扩张,20世纪初
地理学对区去综合传统,50-60年代 – 区域主义缺乏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在社会缺少威望 – “社会物理学”的影响:用“精确科学”来研究人 类活动
– 空间的重新概念化:纯粹简单、可量化,几何距离
– 认识空间分布、互动(关系)、过程的规律
– 数学模型化,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假设,追求预言性
实证主义 演绎方法
经验主义 归纳方法
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
• 后实证主义阶段:视角多元化,70年代开始
– 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结构性矛盾 – 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频繁跨越空间(国家)
•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 人本主义
• 行为地理
• 结构主义 • 新区域主义:强调地方性,地方发展的机制 • 制度和文化转向:与结构转型和跨国经济活动有关 • 女性主义地理学
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
• 计量革命的特征:
– A desk and calculator study – 引入经济学对事物的抽象和理论性概念 – 寻求原因和解释:conceptu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 通过空间作用改写新古典竞争均衡理论,这样所有 的需求、供给和价格变量都可以用一个清晰的区位 方程表达出来。 – 强调社会因素胜于自然因素,强调科学分析胜于描 述。 – 经济地理学变成抽象空间、几何单元、符号、回归 曲线
区域的定义与基本类型 • 三种基本类型
– 行政区域:具有政治性的一种区域类型,其 划分以权力结构、历史传承、自然条件(行 政管理的方便性)等为基础的,具有高度的 稳定性。
– 中国有些县界在长达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基本没有 变动。 – 行政区域还具有明确的等级性,增加或减少层级 都牵涉到巨大的政治经济变革
现代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
刘卫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所 2009.2.25
•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 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 近20年来,区域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我国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体;
• 区域发展并不是地理学的“专利”,经 济学、社会学、区域科学等学科也或多 或少地研究区域发展问题
– 地理环境决定论(Ratzel F.; Semple E.C.);
– 文化景观学派—索尔(Sauer):自然规律不适合社 会群体;人类发展通过文化转变发生;空间的概念 – 法国人地学派—白兰士(Blache):环境或然论
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
• 区域主义阶段—描述和归纳,20世纪30-50年代
– 受德国地理学家Hettner(赫特纳)的影响很深(以区域 研究人地关系)。
自然地理学
GIS
环境动力
环境/社会动力
人类/社会动力
人文地理学
改编自《重新发现地理学》(美国国家研究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局,2002)
区域的定义与基本类型
• 区域是地表空间中与其他部分有所区别的一个 部分,包括由特定界线圈定的土地以及相应的 资源、人口、经济活动等。
• 人们从空间侧面认识世界和进行空间管理的一 种手段,也可以理解为世界或地表空间的组成 单元。 • 任何区域的划定都代表着某一种看待世界的方 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背景或目的。
区域的特点
• 区域是一个空间尺度可变的概念。
– 在国际尺度上,有时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这样的跨国 空间单元也被称为区域。在国内,数个省、一个省、几 个市等构成的空间单元,都可以被成为区域。
• 无论就国家管理(如实施区域政策)而言,还是 就国际比较而言,应特别注意区域尺度的一致性 问题。区域大小过于悬殊,不具可比性。 • 区域的划分除了具有目的性之外,也与政治经济 体制和文化传统相关。例如,计划经济时期中国 所做的一些区域划分(如解放初期的六大区以及 60年代的“三线”),就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
中国的区域划分 • 建国初期的“沿海—内地”划分
– 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有工业基础和地区平 衡发展,以及一些在国防上的考虑。 – 解放前中国的近现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东北地区以及沿江少数城市。
–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提出“改变旧中国 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将一 部分工厂迁移到内地。 – “一五”计划则提出“为了改变原来地区分布 不合理状况,必须建立新的工业基地……”。
• 区域及其划分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高度的 主观目的性。
区域的定义与基本类型
• 虽然实践中有多种区域类型,但从划分方法来看 一般认为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均质区域、功能区 域和行政区域。
– 均质区域:以共性特征来划分的,如自然条件 (气候、土壤、植被等)、经济特征、政治文化 等。但所谓的“均质”并非是绝对的相同,而是 相近的程度。典型的均质区域如气候带、农业区、 经济区、“问题区域” – 功能区域是以相互依赖性或互补性来划分的,即 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协同完成或实现特定的功能。 典型的功能区如城市的通勤区、市场区等。
– 1939年出版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理学的性质》一书 (The Nature of Geography)。主要解决“用来将各种地 理事物集合起来进行分析的地理单元”问题。 – 哈特向提出,这样的分析单元就是region。如何定义区 域是核心问题。
– 根据差异性和空间关系划分地表区域/地方
– 分析构成区域的要素的特征及其组合关系,认识其特性
– 区域主义强调地理上的独特性。各区域的要素或许相同, 但要素的组合方式是独一无二的。
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
• 哈特向的区域主义的几个特点
– – – – – 强调野外调查,而不是依靠统计数据 区域边界的确定 新的拓扑方法的建立 地理学目的的新认识 区域的描述
• 对于哈特向而言,世界是由经济上定义的区域构 成的大“补丁”被子组成的。而区域是由诸如工 厂和土地、建筑和生物、生产工具和方法、价格 与市场、实践和抽象知识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连接 的复杂体。 • 区域差异研究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