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水发展史

合集下载

新中国水利50年

新中国水利50年

PART ONE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把治水放在重要位置,对水利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兴修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水利基础设施,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50年来,从50年代、70年代到90年代,水利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水利上了三个台阶,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 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1.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作出了从根本上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领导全国人民揭开了中国治水的新篇章。

从治理淮河开始,到修整、加固黄河、长江堤防,开挖引黄济卫人民胜利渠,修建荆江大堤和分洪设施,并且先后建成了官厅、佛子岭、梅山、大伙房等17座大型水库。

由于水利建设方针正确,大部分效益较好,成绩显著。

在50年代初期,毛泽东、党中央曾多次提出了兴建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的问题。

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提出:“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

并提出:“还必须注意掌握巩固与发展并重,兴建与管理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但随后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左”的口号和方针下,违反自然规律,无视基建程序,急于求成,高指标,瞎指挥,在淮北地区大搞河网化,使水利建设处于失控状态,这个时期,虽然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掩盖了工程设计标准低和质量比较差的问题。

50年代后期,1958年1月,党中央在南宁会议上曾议论建设三峡问题。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会议上曾因河南一篇文章谈到以“蓄(以蓄为主)、小(小型为主)、群(群众自办为主)”与“排(以排为主)、大(大型为主)、国(依靠国家为主)”的治水思路和看法,引起了在治水思路上“蓄、小、群”与相对应的“排、大、国”的两种意见。

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

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

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摘要: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关键词:城镇供水自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到1949年,我国供水事业在漫长的70年中发展滞缓。

到1949年,只有72个城市约900万人喝上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仅240.6万m3,多数供水工程由国外设计,其中主要水厂还由外国人管理。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供水事业,特别改革开放后供水事业更蓬勃发展。

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的95.9%,建制镇人口的79.12%,共32330万人饮用城镇供水系统的水。

城市人均居民用水单耗为141.5L/d,人均综合用水单耗为556.3L/d,已超过欧洲各国水平。

总供水能力已发展到20992万m3/d,城市日供水能力与高峰日需水量之比已为1.20,供需矛盾已缓解。

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其中大城市和部分城市供水水质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已有能力自行设计、施工和装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供水工程。

技术进步成果辉煌。

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50年的辉煌成就,我国供水工作者正满怀壮志,将以更佳的水质,更可靠的供水,更好的服务,更高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1建国初期及50年代——始创时期我国供水行业始于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

1883年上海以黄浦江为水源的杨树浦水厂开始供水。

到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市有城市供水系统,日供水人口仅900余万。

我国广大县镇几乎没有现代化供水设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供水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1)开始自行建设一批供水工程建国后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个供水工程是1952年由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设计施工、规模为1.5万m3/d的新乡市供水工程,以后福州洪山桥水厂,无锡梅园水厂,30万m3/d的上海长桥水厂,10万m3/d的天津芥园水厂扩建工程,兰州西固一水厂的黄河引水工程,洛阳、包头大型渗渠工程等相继投产。

中国供水发展史

中国供水发展史

中国供水水利的发展历史姓名:崔叔阳学号:02130075班级:13级研究生摘要:城市水利是指与城市正常运作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水事活动,而城市自古以来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城市水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人类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以时间的顺序对古代城市水利进行回顾、对现代城市水利进行剖析、对未来城市水利进行展望,其意义在于:古代城市水利就像一面镜子,对它进行总结可以为现在和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未来城市水利是在现代城市水利的基础上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展望,是现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努力方向;当前的工作是在吸收古代城市水利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当前条件下水利工作的科学内涵,为城市水利迈向未来、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准备。

关键词:城市水利;古代;现代;未来;历程;趋势一前言1.1城市水利的提出城市水利是指开展一系列与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有关的水事活动,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管理等有关城市与水之间和谐运作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水利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城市水利的建设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陆路不发达,同时军事防御能力有限,人们从事城市水利建设的初衷是发展交通运输、保卫城池,也有一些城市是出于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与财富日益向城市集中,城市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之,水的多重属性利用的水事活动如供水、防洪、生态、景观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城市水利逐渐被人们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现有城市672个,建制镇19216个,城市常住人口达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109%。

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城市化人口将达到60%。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使城市水问题越来越突显。

杭州市自来水发展历程

杭州市自来水发展历程

杭州市自来水发展历程1949年解放后,杭州市供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主要从历史上的以江(溪、河)水、井水和塘水为主要水源的分散式供水向以江道为取水口的集中式供水方式转变。

自来水厂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度上与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工业以及日益增强的用水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0年代末开始,自来水厂的建设加快,到1970年代,杭州地区各县城区都已建有自来水厂。

杭州主城区自来水厂(除祥符水厂外)和钱塘江流域各县(市、区)城区水厂原水,分别取自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及新安江水库。

一、杭州主城区1949年5月解放后,政府接受自来水厂,成立地方公营杭州自来水厂;1951年更名地方国营杭州自来水厂;1958年,祥符桥分厂建成;1968年,南区分厂(即南星桥水厂)建成。

1970年,北区水厂建成。

至1975年底,用水普及率由解放初期的22. 8%提高到90%。

1978年,杭州市自来水厂改名为杭州自来水公司。

同年,北区水厂因水质问题关闭。

1996年,九溪水厂建成。

目前,杭州市主城区有清泰水厂、祥符水厂、南星桥水厂、赤山埠水厂、九溪水厂。

除祥符水厂原水水源取自东苕溪外,其余四大水厂原水水源均取自于钱塘江。

清泰水厂位于清泰门外的贴沙河边。

民国17年筹建,民国19年(1930)动工,次年建成供水。

水厂原水取自清泰门外的贴沙河。

1949年解放后,清泰门水厂陆续改建和扩建。

到2009年,该水厂最高日制水量达到了24.1万吨。

相应地,清泰水厂的原水由最初的贴沙河河水变成了钱塘江江水。

原水经由南星桥水厂取水栗房渠道流入贴沙河,再进入到清泰水厂一级泵房吸水井中,当碰到咸潮的时候,则利用珊湖沙水库中贮存的淡水,经水库泵房提升后通过沿江渠道经白塔岭泵房增压消毒后送入白中渠道流入贴沙河。

主要负担城东地区、下沙的供水。

南星桥水厂位于钱塘江北岸,复兴大桥上游约50米处,原名南区分厂,1968年建成投产,设计日供水量为3万吨。

供水范围为南星桥、复兴地区、钱江新城、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清泰水厂。

国内给水工程发展史

国内给水工程发展史

国内给水工程发展史《国内给水工程发展史:从挑水到净水入户》嘿,今天咱来聊聊国内给水工程的发展史,这可是个挺有趣的事儿呢。

想当年啊,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现代的给水工程。

我听我爷爷讲,他们小的时候,喝水可不容易。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村里的井边挑水。

那井可深了,井口一圈的石头都被打水的绳子磨得滑溜溜的。

爷爷说,他当时小小的身子,挑着两个水桶,晃晃悠悠地往家走,水还一路洒,到家就剩下半桶了。

这挑回来的水可不能随便浪费,一家人一天的吃喝洗漱就靠这两桶水。

后来啊,慢慢就有了那种集中供水的大水池。

我老家的村子里就建了一个,那水池高高的,像个大碉堡似的。

不过这水可没经过啥处理,就是从附近的河里或者井里抽上来,然后就分到各家各户了。

这水有时候可浑了,放一会儿盆底就有一层泥沙。

我记得有一次,我妈用那水洗衣服,洗完了衣服上还有沙子的颗粒感,把我妈气得直嘟囔。

再后来,城市里开始出现了自来水厂。

这可是个大进步。

那时候我到城里亲戚家玩,看到水龙头里流出清澈的水,觉得可神奇了。

亲戚告诉我,这水是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消毒、过滤啥的都做了,能直接喝。

可是在农村,还是得继续用那种不太干净的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给水工程越来越先进了。

现在回到老家,发现村子里也通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那水呀,和城里的一样清澈。

再也不用担心水里有泥沙,也不用担心喝了会生病。

而且,很多家庭还装上了净水器,说是为了让水更健康。

从挑水到现在的干净自来水入户,国内的给水工程发展真是巨大的。

这可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还体现了咱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前爷爷挑水的辛苦,到现在轻轻一拧水龙头就有干净水的便捷,这其中的变化真的是天翻地覆。

我想,未来的给水工程肯定还会不断发展,说不定还能有什么更神奇的技术,让水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方便地送到每家每户呢。

这国内给水工程的发展啊,就像一场长长的马拉松,一步一步地跑到了现在这个美好的样子。

供水发展历程

供水发展历程

供水发展历程一、古代供水在古代,人们对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上。

古代文明的兴起,往往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水源主要依靠自然河流、湖泊和井水。

尤其是黄河和长江这样的大河,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在古代,人们开始修建灌渠、水井等设施,以满足农业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同时,一些城市也开始出现了水道、水库等供水设施。

二、现代供水的起步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化国家,人们开始意识到供水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供水问题。

首先是建立供水公司或供水局,由政府或私人企业负责供水事务。

这些机构负责水源开发、水处理、供水管网建设等工作,确保城市居民和工业能够获得足够的清洁水资源。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供水技术,如净水工艺、水泵技术等,提高了供水的质量和效率。

三、供水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供水设施的规模和水处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首先是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

现代城市的供水管网通常由输水管道、分水器、水箱等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水网络。

这些管道通常采用耐腐蚀、耐压的材料制造,以确保供水的安全和可靠性。

此外,还出现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对供水管网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了供水的管理效率。

其次是水处理技术的进步。

现代供水系统通常需要对水进行处理,以去除悬浮物、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确保供水的卫生和安全。

目前常用的水处理技术包括过滤、消毒、软化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的质量。

一些新兴的供水技术也开始得到应用。

例如,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将海水转化为淡水,解决海岛地区的供水问题;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绿化等。

四、未来供水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供水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未来供水的发展需要采取更多的创新和可持续的措施。

供水发展大事记

供水发展大事记

供水发展大事记1、1950年2月,平原省工业厅开始筹建平原省自来水厂;1951年5月11日平原省自来水厂破土动工。

2、1952年1月1日,平原省自来水厂建成投产,该水厂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内自行设计并完全采用国产设备的第一座自来水厂。

3、1957年,河南省投资30万元对水厂设备、供水干管及售水站进行扩建改造,日产水13600立方米。

4、1959年,河南省投资25万元用于水厂第二次扩建,扩建工程完成后日产水2.2万立方米。

5、1962年4月,因卫河断流,自来水厂连续停水4次,最长一次达96小时,造成全市军工厂停产。

6、1964年12月1日,制定《自来水厂企业管理暂行制度》,同年筹建第二水厂。

7、1968年1月3日,水厂革命委员会成立,设生产办公室、政工组、办事组三个办事机构,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

8、1969年7月1日,二水厂建成投产。

9、1974年8月,第三水厂动工兴建(与一水厂同址)。

10、1976年,在一三水厂院内新建化验楼1座,并增添仪器设备。

11、1980年10月,卫河水质严重污染,一水厂被迫放弃卫河水源。

12、1981年10月,成立第四水厂筹建处。

1982年5月第四水厂动工兴建。

13、1984年12月28日,第四水厂建成试送水。

14、1992年12月18日,市政府办公会议决定建设第五水厂,供水能力12万立方米/日,同年成立第五水厂建设工程指挥部。

15、1995年8月1日,完成日供水31.13万立方米,创日供水历史最好水平。

16、年供水8498.64万立方米创历史最高水平;同年,公司出台关于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的实施安排意见。

17、1999年8月,受市局委托,公司负责市规划区内使用城市自来水的单位和个人污水处理费的统一征收工作。

18、2000年1月11日,经省统计局、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公司被核定为国家大型二类工业企业。

19、2006年1月16日,公司召开五届十七次职代会,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新乡市自来水职工安置方案》。

二次供水行业发展历程

二次供水行业发展历程

二次供水行业发展历程二次供水行业是指在城市供水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二次供水设备对供水进行再处理、再加压、再分配等工艺过程,以满足不同用水需求的行业。

以下是二次供水行业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二次供水行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当时,中国城市供水系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供水压力不稳定、水质不达标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开始引进和研发二次供水设备,以解决城市供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二次供水设备主要采用加压泵、过滤器等简单设备,功能相对较为单一。

二、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初-2010年)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次供水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创新和设备的多样化。

首先,二次供水设备开始采用先进的技术,如逆渗透、超滤、紫外线消毒等,以提高水质的处理效果。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二次供水设备能够更好地去除水中的杂质、细菌和病毒,从而提供更加安全、清洁的水源。

其次,二次供水设备的种类和功能也得到了拓展。

除了传统的加压泵、过滤器等设备外,还出现了软化器、除垢器、活性炭过滤器等新型设备。

这些设备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水质处理方案,满足不同行业和个人的需求。

同时,二次供水设备还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采用自动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等技术,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成熟阶段(2010年至今)近年来,随着二次供水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二次供水设备的技术和市场竞争也进一步加剧。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规范化。

首先,二次供水设备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经验的积累,二次供水设备在水质处理效果、能耗控制、设备寿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一些企业还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二次供水设备提供动力,以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北京自来水发展史

北京自来水发展史

北京自来水发展史
北京自来水是北京市供水的主要来源,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清朝。

在清朝,北京的自来水供应主要靠井水和河水,水质不好,经
常遭受水灾。

直到1910年,北京市领导才成立了一个自来水公司,开
始引入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

此后,北京的自来水质量有所改善。

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领导增加了对自来水系统的投资,加强
了自来水的质量控制和水源管理。

1960年代,北京市开始从廊坊和张
家口等地调水供应,使得北京的自来水供应有了保障。

此后,随着城
市的发展,北京需要更大的供水量,1970年代中期,北京自来水公司
开始建设木林森水库和怀柔水库,将成为北京主要的水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对自来水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在20
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自来水公司开始引进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使得
自来水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此外,北京自来水公司还推动了防治水生
态环境污染的工作。

2005年,北京自来水公司与城市污水处理厂合作,公布了一项联合工程,旨在建立一个综合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在2010年至2018年期间,北京自来水公司继续加强了自来水基
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水质工作。

此外,北京自来水公司还积极推行数字
化系统,通过智能水表、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提高了自来水系统的
管理效率和水质控制的准确度。

总体来看,北京自来水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井水和河
水供应,到地下水和调水供应,再到多元化的供水体系。

同时,北京
自来水公司也不断更新技术,提升水质,加强管理,成为北京市人民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来水的历史与发展一部公共服务的进化史

自来水的历史与发展一部公共服务的进化史

自来水的历史与发展一部公共服务的进化史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自来水的历史与发展进行探讨,以及它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所经历的演变过程。

一、起源与发展自来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等早期文明都有利用自然水源为社区供水的记录。

然而,自来水的真正发展始于19世纪的工业化时代。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对可靠供水系统的需求。

英国的伦敦和美国的纽约成为最早拥有自来水系统的城市。

早期的自来水系统采用了水泵和管道网络,将水源地的水输送到城市中的居民住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用水方式。

二、技术与设施的进步自来水系统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水处理技术的引入使得自来水更加安全可靠。

消毒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氯化物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水源的污染风险,保证了供水的安全性。

此外,自来水设施的扩建与更新也推动了自来水服务的发展。

水塔、水库、水管网的建设使得自来水系统能够更好地覆盖城市各个角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来水系统也逐渐引入了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测技术,提高了供水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公共服务的演变自来水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经历了长足的演变。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自来水系统的建设往往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负责,供水范围局限于城市中心地区。

然而,随着城市扩展和人口增长,公共部门逐渐介入并开始推进全市范围内的供水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自来水已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负责管理和运营。

政府通过建立法律法规,监管供水质量与安全,并向居民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

自来水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自来水服务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问题对供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供水发展史

供水发展史

供水发展史
供水发展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铸铁管时代。

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新的管道材料如PVC-U给水管、铝塑复合钢管、不锈钢供水材料等逐渐出现,供水事业也顺利跨入可持续发展"快车道"。

在中国,孝感市于1975年通过开凿地下井建成小型水厂,启动集中供水;1990年,孝感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二水厂一期4万吨/日工程建成投产,以距城区17.2公里的汉北河支流沦河为水源;1998年,二水厂二期工程建成后,孝感城区形成8万吨/日的地表水供水规模;2007年,孝感市采取政府筹资自建方式建设三水厂,通过长距离引入优质汉江水,破解城区水源难题。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中国的治水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治水工程在中国古代就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不同朝代形成了独特的脉络。

以下是中华治水历史的主要脉络:古代治水(先秦至隋唐)1.先秦时期: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开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如齐国的郯城灌区和秦国的灵渠等。

《淮南子》等古籍有关水利的记载。

2.秦汉时期:秦始皇时期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包括灵渠、都江堰等。

汉代时期,水利工程建设有所发展,如漕运体系的建立。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水利工程更加发达,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和唐代的灌区、水利工程等对当时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治水(宋朝至明朝)1.宋代:宋代是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时期,提出了许多水利理论和技术,如范仲淹的“开渠取直,治理黄河”思想,修建了京杭大运河等。

2.元代:元代继承了前代水利工程的传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破坏,如黄河频繁泛滥。

3.明代:明代在水利建设上有较大成就,如江南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明代时期也修筑了一些著名的堤坝和水利设施。

近代至现代治水(清朝至当代)1.清代:清代在水利工程方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继续修建、改造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在水利工程上也有一定的建设和改革,但受制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等影响,水利工程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现代和当代: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继展开,旨在改善水资源配置和防洪抗灾能力。

中国的治水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各个朝代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贡献和特色,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的挑战。

如今,中国在治水方面继续不懈努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抗洪的任务。

城市供水系统

城市供水系统

,城市供水系统中国的城市供水最早始于大连。

为解决北洋水师旅顺港供水,由李鸿章主持,1879年开始在旅顺北郊水师营三八里村修建自来水源,工程耗时 10 年,修建水池 1 座,管线长 度达 6180 米,可为 2 万多人提供自来水。

在当地居民要求下,附近立有“龙引泉”石碑, 石碑于原址保存至今。

这一供水工程之后经过不断改扩建而一直使用,但因周边机井数量增 加,其投入使用 100 年后终于枯竭。

以要求的水量、水质和水压,供给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又称城镇给水。

城镇生活 用水分为: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如饮用、洗涤、宅院绿化等用水;市政公共用水,如商业、 服务业、学校、医院、消防、城镇绿化、街道喷洒、清除垃圾、市区河湖补水和城郊商品菜 田用水等。

工业用水主要为冷却、洗涤、调温和调节湿度等用水。

城镇供水水源分为地表水 和地下水。

地表水包括江河、水库、湖泊和海洋中的水。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和地下河水 等。

沿革 最早的城镇供水工程约在公元前 2900 年已在埃及出现。

以后不断发展。

罗马城于公元前 4 世纪~前 3 世纪先后建立了 11 条向城内供水的输水道。

公元前 312 年建成 阿匹亚输水道,水源为泉水,从水源到城市配水点为长约 16km 的地下暗渠。

16 世纪后欧洲 的城镇供水有较大发展。

伦敦首先使用了水泵抽水。

17~18 世纪开始使用铸铁管。

19 世纪 初英国首创水处理设施──沉淀池和沙滤池。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城镇供水的消毒措施 在欧洲陆续出现。

城镇供水的主要设施相继齐备。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 家的城镇供水在全国范围内已趋普及。

中国东周早期古蓟城(今北京)的城市供水主要依靠井水。

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 120)在京都长安城近郊修昆明池,引水供长安城宫庭园林及居民用水,并接济与城内相 通的漕渠。

从此,中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城市供水工程(见古代长安城水利)。

元代、清代北 京城的供水系统又有较大发展,解决了城市用水、航运、灌溉、园林等部门的供水需要(见 古代北京城水利)。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

中国给排水发展史文/刘可罍,中国最早的盛水容器之一,在此之前,远古的人类茹毛饮血,或以兽角海螺,或以木竹做为盛水的器皿,用于农耕狩猎劳累时饮用。

人类使用了工具,懂得了使用水,利用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瓷器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水不再是江河湖泊,而以器皿为载体进入千家万户。

历史的的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这源于古代的农业以种植业为支住,而古代城市的选址也要考虑农作物的灌溉,城市的供水,防洪,防火(用水来灭火),或者是航运,运输一些物资到一些比较远的地方等,古代人一般也定居在一些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或者崖壁,这当中可以也考虑了排水的因素,一些废水废弃物等可以流向远离自己居住的地方。

我认为人类最早应用修建是应该是排水设施而不是给水设施,迄今为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排水设施是位于河南的龙山时代遗址,是都邑城址南门土路下面的三根陶排水管,管道层层相套,管线有一定的坡度,雨污水在城内收集后排入城外;而最早的管供管网目前发现于东周时期,在阳城,位于现在的河南登封县告城镇附近,很巧呀,最早的供水设施和排水设施均发现于河南,正是因为黄河流域是人类早期的居住地。

阳城地势比较高,取水比较困难,东周时期的人们就从更远的地方的水源地用陶管输送到城外的清水池,然后再通过陶管输送到城内供人们使用,当时已比较先进,已经有陶管直通,陶管三通和陶管四通,还有取水的构筑物如澄清池,还有阀门坑,再后来出现了井,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取水来源;马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4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流域,中世纪在历史上一真被史学家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没卫生的概念,人们随地大小便,甚至把大小便随意的泼洒到路上,当时的路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人们或者躲到树后大小便。

当时的便桶仅在贵族中使用,直到19世纪的早期,欧洲的下层社会的人们才开始使用便壶。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享用便捷的室内给排水设施时也应该记着这个名字,托马斯·克拉伯,冲水马桶的发明者,当时的第一个马桶仅装在女皇的私密卧室里,再后来,到18世纪的中期,布拉梅改进了马桶,发明了U型弯来用防臭等。

中国城镇供水发展史

中国城镇供水发展史

中国城镇供水的发展历史(一)——《中国城镇供水技术发展手册》第一章上一篇/ 下一篇 2009-01-28 11:13:55 / 精华(1) / 个人分类:《中国城镇供水技术发展手册》查看( 18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1.1历史上的供水工程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

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的两河、恒河和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

近代有人制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的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的环绕带。

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

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

几千年来,人类的聚居,市井城镇的形成,古代城镇供水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1.1.1水井是我国先民的重要水源水井作为水源有着比江河湖泊更大自由度的选择,可以在近距离内取到水,而且水井星星点点分布更广。

基于这样的情况,即使紧临地面水源的城镇,人们仍然离不开“水井”。

自古以来,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井。

几千年来,水井是我国先民乃至现代的重要水源。

中国很早就有有关掘井和凿井技术的记载。

《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公元前约2200年),为世界上最早较可靠的掘井记载。

公元一二世纪的西汉时代出现深井钻井机械。

这些钻井机械在南北宋时期经过较大的改进后,一直沿用到明清,并在11世纪左右传入西方。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七有“伯益作井,亦云黄帝见万物,始穿井”。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八家为井”。

我国凿井取水自黄帝创始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掌握了穿凿深井的技术。

城市供水的发展和趋势课件 (一)

城市供水的发展和趋势课件 (一)

城市供水的发展和趋势课件 (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供水也逐渐成为了一个节约资源、保障城市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下面将从城市供水的发展历程、最新技术、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来分析城市供水的发展和趋势。

一、城市供水的发展历程城市供水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

在中国,清朝时期便开始有了引水工程,而从近代以来,城市供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采用自然水源为城市供水,但缺乏水源储备和水质优劣不一等问题限制了城市供水的发展。

随后,我国出现了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南水、西水等,能够保证城市供水的安全和可靠。

近年来,一些新的城市供水技术和理念也得到了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供水行业的进步。

二、城市供水的最新技术近年来,城市供水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水利科技、环保科技、IT技术等方面的支撑都使得城市供水行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常见的一些城市供水技术如下:1. 薄膜技术:透过特殊的材料,对自来水进行强制过滤和逆渗透,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去除有害物质和杂质,从而实现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

2. 碳纤维技术:采用碳纤维管道,可实现对自来水疏水的效果,杀菌率高,持久性大,同时能够避免了传统管道所潜在的腐蚀、老化等问题。

3. 管网智能化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技术,可实时监测管网水压、水流、水质等指标,实现对管网的动态管控,有效地保证了供水安全。

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城市供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

未来,城市供水领域的发展和趋势也将更多地涉及到水资源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如雨水收集利用、新型膜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扩大水资源的利用范围和途径,实现“减少污染,提高效率”的目标。

总而言之,城市供水的发展和趋势是与城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加入,城市供水的发展将走向更加智能化、可持续化、高效性和安全性。

中国城镇供水的历史和现状_secret

中国城镇供水的历史和现状_secret

中国城镇供水的历史和现状摘要:中国的城镇供水具有120年的悠久历史。

自1879年中国的旅顺建成第一座供水设施开始到1949年,全国只有60个城市有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186万立方米。

到1978年,全国有467个城市建有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达到6382万立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供水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98年底,中国668个城市,具备日供水能力20992万立方米。

另外,全国有13922个小城镇,建有水厂13828座,日供水能力达到2111万立方米。

关键字:城镇供水历史现状1 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我国城市给水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八五”期间,我国城市平均每年供水量递增998×104m3,城市供水行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为400亿元人民币,约占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14.7%。

全国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年新增2974×104m3,完成计划的118.8%,比“七五”时期增加77%。

据建设部1996年统计年报,在我国现有的666个城市中,建设系统内已有水厂2 032个(全社会为4000个),综合供水能力为10 617×104 m3/d(全社会供水能力为19994.46×104m3/d),供水普及率达到94.99%,人均用水量为208.02 L/d。

若以1元/m3计算,年产值达300多亿元。

按照建设部的《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九五”期间将新增供水能力4000×104m3/d,到2000年时城市供水普及率要达到97%(2010年的目标为98%),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210L/d(2010年的目标为240L/d)。

2000年要重点解决108个缺水城市供水不足问题,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4×108m3/d以上,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3.2亿。

在“九五”城市建设大中型的507个项目中,城市供水项目为183个,占36.09%,投资达723.16亿元,占总投资的24.3%。

自来水发展文化经验

自来水发展文化经验

自来水发展文化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来水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自来水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也随之演变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来水发展的文化经验,探索自来水文化背后的故事。

一、自来水的产生和发展自来水是指由水厂或水质优良的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源处理后,用输配水管网直接供应城市或农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自来水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在那里人们已经发现了一种通过凉水流过沙、砾石和木炭的过滤方法。

在中国,井水又分化出山泉水、溪水等地下水源,善于利用水源,建设灌溉工程的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使用自来水。

16世纪初,法国首都巴黎开始使用来自一个名为“沃桥”的地下水库的自来水。

20世纪初,自来水在欧美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亚洲,自来水的开始使用却拖延至50年代。

中国自来水的起源也颇为考究。

自来水在中国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早在唐代,我国的故都西安就已经开发出了自来水,当然那时的自来水供应与现代已有很大不同,只是将井里的地下水抽到井室后通过篦子、砂石等过滤后直接供应到市场,这种Manual 方法虽然简单,但也起到了净化饮水的作用。

在中国自来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了各种创新的技术,自来水的水源、水质、处理技术等方面也不断进行了完善和改进。

二、自来水的文化经验1. 增强民生福祉自来水的推广应用,是为了解决人们饮水、洗浴等方面的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民生福祉。

只有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

2. 环保节能自来水的应用,可以较大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适度利用,同时也减少了水污染的风险,提高了生态环保水平,并且自来水在使用中也能有效地实现节水效果,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3. 促进科技创新自来水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先进的科技,只有不断地对自来水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进行创新,才能确保自来水的高质量供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供水水利的发展历史姓名:崔叔阳学号:02130075班级:13级研究生摘要:城市水利是指与城市正常运作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水事活动,而城市自古以来通常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城市水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人类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以时间的顺序对古代城市水利进行回顾、对现代城市水利进行剖析、对未来城市水利进行展望,其意义在于:古代城市水利就像一面镜子,对它进行总结可以为现在和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未来城市水利是在现代城市水利的基础上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展望,是现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努力方向;当前的工作是在吸收古代城市水利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当前条件下水利工作的科学内涵,为城市水利迈向未来、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准备。

关键词:城市水利;古代;现代;未来;历程;趋势一前言1.1城市水利的提出城市水利是指开展一系列与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有关的水事活动,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管理等有关城市与水之间和谐运作的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水利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城市水利的建设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陆路不发达,同时军事防御能力有限,人们从事城市水利建设的初衷是发展交通运输、保卫城池,也有一些城市是出于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与财富日益向城市集中,城市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之,水的多重属性利用的水事活动如供水、防洪、生态、景观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城市水利逐渐被人们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现有城市672个,建制镇19216个,城市常住人口达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109%。

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城市化人口将达到60%。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使城市水问题越来越突显。

当今我国几乎每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水的制约,如全国城市中有610座受到洪水威胁,有71%的城市防洪能力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有10%的城市没有任何防洪安全措施;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有160个城市因供水紧张而被迫实行定时限量供水。

每天缺水量达1600万m3,其中生活缺水占一半左右,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止常生活。

因缺水工业产值每年减少1200~2000亿元。

如何改变人类自身的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城市水系,保障城市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转已成为当今水利工作者面临的紧迫问题。

水利进入城市,带给城市的应当是碧水和舒适。

过去我国水利工作以农村水利为主,说明我国过去国民经济尚未发达,重在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今天的水利工作对城市加大了关注和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也说明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对水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生态系统的修复、水景观的重塑、亲水空间的增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水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根本,水对社会存在的每一件事物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地,与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城市建设与水的息息相关,即城市建设必须依据当地水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

临水建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幸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关键是人类如何规范自身的行为,在不违背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1.2开展城市水利工作的必要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水利面临的问题日趋紧迫,如人类过分改造自然后,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城市的防洪排涝压力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使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下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类对于城市环境改善的要求提高等。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尤其在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城市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举足轻重。

水利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快城市水利工作的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真正地服务于国计民生,与社会进步相匹配。

1.3开展城市水利工作的意义城市水利服务于城市特定领域,具有服务的人群密集,经济相对发达,市政设施相对较多等特点,一旦发生水灾,损失相对较大。

另外,城市水利还具有满足居民生存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带动城市经济、打造城市特色等的功能,因此,重视城市水利工作意义重大。

二城市水利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2.1 古代城市水利古代城市水利的形成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随之就有了私有财产和交换,这种交换的场所就是市,围绕着市而使居民集聚,成为初期的城市。

市出现于什么地方,并非偶然。

因为市的人口密集,商品交换、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它的选址首先就是水的条件,河、湖、泉和井是城市的主要水源。

相传伯益作井,伯益是一个跟随禹治水的人,说明我国用井历史的悠久。

在早期文献中,经常出现市井的字样,权威的解释认为,古未有市及井,若朝聚井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

这就是因井为市的道理。

因商业而形成的城市,后来又和统治阶级的行政中心相结合,更显示出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政治的中心,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社会财富的集中地,科学文化的交流地,同时又是军事争夺的目标,与水的关系更为密切。

城市水利在我国古代的重要性,可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理论看出。

我国早期的建城理论以春秋战国时的《管子》一书最为详尽,主要内容包括: (1)选择城市的位置,不要很高(因为取水困难),也不要很低(因为防洪任务重),适当的选取城市的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地形,节省防洪排水工程。

(2)建设城市不仅要在肥沃的土地上,而且还应当便于布置水利工程。

所建城市应当水脉相通,便于取水,更应排水通畅,直注江河。

既注意供水,又注意排污,有利于改善环境,改善排洪条件。

(3)在选择好的城址上,要建城墙,城外再建郭,郭外还有土坎。

地高则挖沟引水排水,地低就要做堤防挡水。

从上述建城思想,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城市水利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1)饮水、防火和交通。

城市人口密集,饮用水的供给不能中断。

同时,城市供水的另一个功用就是防火。

城内烟火集中,易发生火灾,尤其是古代木竹结构较多。

另外,古代陆上交通不发达,道路标准低,运输工具笨重,制约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水上运输则有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所以成为古代交通动脉,构成当时的交通网。

水网发达的地方,通常交通发达,便于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换,因此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也相对便利和富足; (2)防洪和防卫。

水也是古代的一项重要的军事资源。

人们建城时往往在其外侧挖一条护城河,以增加城市的防卫能力。

这也是我国古代城市在特定条件下,积极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进行防卫的一种方式。

护城河大多有专门的引水工程或利用天然的河湖,下尾还有渠道排泄入江河。

为控制蓄泄,还要建引水、排水等建筑物,是一项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除了军事防御外,护城河还兼具有防洪的功能,一旦洪水到来,护城河还可以起到导水排水的作用; (3)水产养殖。

城市内的水域如果充分利用,种植菱荷茭蒲,养殖鱼虾龟蟹,并收副业之利; (4)改造和美化城市环境。

古人早就意识到水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利用已有水域或人工增大水域面积,如建造公园和私家园林。

当时多重视观赏功能,如杭州的西湖、济南的大明湖、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昆明湖等,都是古人积极利用水提高城市品味,改善环境,陶冶情操的范例。

古代城市水利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如人口较少、污染较小),以军事防御、防洪、供水为主,兼顾航运、水产养殖、美化环境,这是人们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对自然干扰较小的有效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产物。

2.2现代城市水利现代城市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政治、文化教育、科学信息与生态环境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动态系统,应当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现代化建筑的协调统一体。

现代城市水利较之古代更重视和强调城市水系的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修复。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城市缺水、水环境恶化、城市与水的关系紧张,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针对水量、水质和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这些都给城市水利带来了新的任务、机遇和发展空间。

其主要内容包括:(1)城市水安全的保障。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保障。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产流、汇流条件变化和不少城市排涝体系滞后等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方面是从工程措施的角度,如通过加固河道提防、修建水库、建立蓄滞洪区的方式提高城市的防洪除涝标准,通过设置动力抽排的方式提高城市抵抗内涝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从非工程措施的角度,加强对洪水的管理如建立洪水预报系统;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地表的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作为防洪安全的保障;建立全民防洪减灾网络体系等。

城市供水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供水网络和路网、电网、通讯网同样重要。

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开源节流,另一方面要协调城市发展规划与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使城市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可容纳人口数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城市要提倡分质取用水,即根据用水对象的不同,合理确定供水水质级别,使居民饮用水与环境用水、景观用水、清洁用水分开。

同时加快城市中水回用、雨水资源化、海水淡化利用的步伐,这样不仅可大大减少城市清洁水的使用量,同时可减轻污水处理的负担,使得河道污水排放量有所减少,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善。

(2)城市水环境的保护。

现代城市常遭遇水环境恶化的困境。

而城市河流犹如城市的脸面,水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面貌,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能否支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解决城市水环境的问题,对于点源污染,首先要从城市污染排放源头抓起,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实现排污权交易和总量控制。

另外,还要从城市规划布局和水环境治理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污水处理厂的位置、数量、规模。

对于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一方面要对已污染的河道积极进行非点源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等的分析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探究非点源污染和水文条件的关系,结合城市的不同下垫面,分析研究其形成规律。

同时还要从源头上抓起,从施肥种类、施肥时间、作物种类、土壤条件等影响因素上,全方位考虑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方法。

还有,对河湖内源污染的防治也不能忽视。

(3)城市水生态的修复。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河道被人工化、渠道化,这样不仅不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交换,而且阻断了河道内水与生态系统其他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容易造成河道水环境功能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景观功能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