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先祖世系的考证

合集下载

李氏世系考(1至99代)(李仁贵珍藏版)

李氏世系考(1至99代)(李仁贵珍藏版)

李氏世系考(1至99代)(李仁贵珍藏版)《李氏世系考》第一代,黄帝公孙轩辕,生子二十有五,长子玄嚣,次子昌意,其母皆为元妃嫘祖西陵氏。

第二代,玄嚣,少昊氏,己姓。

东夷部落首领。

第三代,娇极,少昊氏,己姓。

东夷部落首领,第四代,帝喾,高辛氏,姬姓。

东夷部落首领,五帝之一。

第五代,皋陶父亲,非嫡子,未知,娶颛顼高阳氏女,女修,生皋陶。

第六代,皋陶,偃姓,又称大业,庭坚。

娶少典氏女华,生伯益。

东夷部落首领。

第七代,伯益,赢姓,佐大禹治水,娶舜女。

大廉,若木,恩成(伯益少子,世袭理官,其后世为理氏)第八代,理恩成,任夏大理之职,生理仲岷,理季安。

第九代,理季安,生理江惠,次子理仲秋。

第十代,理仲秋,娶黄氏,生理父。

第十一代,理父,娶有虞氏,生理公。

第十二代,理公,生理安,第十三代,理安,娶刘氏,生理终。

第十四代,理终,娶吕氏,生理寿。

第十五代,理寿,生理方。

第十六代,理方,娶姜氏,生理睬。

第十七代,理睬,娶曾氏,生理由。

第十八代,理由,娶高氏,生理顺。

第十九代,理顺,娶张氏,生理信。

第二十代,理信,生理庸。

第二十一代,理庸,娶江氏,生理商。

第二十二代,理商,娶修鱼氏,生理珑。

第二十三代,理珑,娶谢氏,生理侯。

第二是四代,理侯,娶商氏,生理叔。

第二十五代,理叔,娶姒氏,生理相。

第二十六代,理相,娶虞氏,生理极。

第二十七代,理极,娶苏氏,生理阳。

第二十八代,理阳,娶连氏,生理敬。

第二十九代,理敬,娶伊氏,生理宜。

第三十代,理宜,娶舒氏,生理庸。

第三十一代,理庸,娶高氏,生理穆。

第三十二代,理穆,娶江氏,生理蓭第三十三代,理蓭,娶方氏,生理途。

第三十四代,理途,娶张氏,生理梁。

第三十五代,理梁,娶阮氏,生理健。

第三十六代,李建,娶柏氏,生理旺。

第三十七代,理旺,娶姒氏,生理修。

第三十八代,理修,娶姚氏,生理幂。

第三十九代,理幂,生理徵,为冀隶中吴伯。

第四十代,理徵,娶妻契和氏,由于得罪商纣王,理氏被灭族,独契合氏带其子理利贞逃脱。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先祖世系中之若干问题考证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先祖世系中之若干问题考证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先祖世系中之若干问题考证李继成李姓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一亿;西平忠武王李晟一十五子,蔓衍天下,枝繁叶茂。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忠武王先祖的世系,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失严重,又因修谱人的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原因,从而导致了谱与谱不同,谱与史更有不同,甚至出现认错祖宗上错坟的现象。

这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以下就笔者在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史料,作一简要的概述,以抛砖引玉。

一、周代李氏世系的空缺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前写道:“五帝、三代之记,尚矣。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五帝、三代的谍记,久远了。

至殷商以前诸侯不允许拥有谱,周以后才可以著谱……因而疑以传疑,大多持谨慎的态度。

既然殷商以前连诸侯都没有家谱,更遑论普通百姓了。

那么,商代以前有关李氏的起源、传代,我们就只能疑以传疑,不去考证了。

但周以后,则是有史可资借鉴、考证的。

周朝在公元前11世纪中(约公元前1046年)立国,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随后为陈国大夫,两者在时间上基本是重合的,但世代传承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图示如下:A、1周武王之子成王诵--2康王钊-3昭王瑕--4穆王满--5恭王伊扈--6懿王坚--7孝王方--8夷王燮--9厉王胡--共和行政--10宣王静--11幽王宫湼-12平王宜臼-13桓王林-14庄王佗-15厘王胡齐-16惠王阆-17襄王郑--18顷王壬臣--19匡王班--20定王瑜-21简王夷-22灵王泄心--23景王贵--24敬王匄B、1李利贞--2李德--3李裕--4李代--5李珍--6李炳--7硕宗--8李遂--9文明--10李奎--11李乾--12李耳(老子)老子李耳生卒时间不详,但与孔子是同时代人。

孔子生于周景王11年,即公元前552年,卒于周敬王41年,即公元前480年。

从周成王至周敬王570余年,传23代24君,每代间隔约25年,符合传代规律。

中华李氏百世直线世系考

中华李氏百世直线世系考

中华李氏百世直线世系考中华李氏百世直线世系考(1世)少典,姓公孙(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

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

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

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

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

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

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

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

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

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

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9世)思成。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李陵后裔归本堂世系考

李陵后裔归本堂世系考

陇西李氏《归本堂》---李陵后裔一支祖源述序咎繇命官,利贞得姓。

作生人法,持天下正。

伯禹推贤,宣尼问圣。

礼乐冠冕,於斯为盛。

李據序稱皇族之外各依四聲頜,集今仍以李置卷首李氏舊例。

帝颛顼高陽之裔,颛顼生大業,大業生女莘,女莘女生咎繇,为堯理官,子孙因姓理氏雲雲;裔孙理徵得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難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变姓李氏利贞十一代孙老君名耳,字伯陽,居苦县赖鄉曲仁里,曾孙昙生四子:长崇、次辨、三昭、四玑。

崇子孙居陇西,玑子孙居赵郡;崇五代孙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李廣也,廣生:当户、椒、敢。

當户生陵(遗腹子),陵十代孙横野将军李发【秘笈新書】。

茫茫宇宙,浩瀚乾坤。

木有根本,水有源头。

追溯祖源,以敦本源。

序论次,启忠孝,笃友恭为己任。

“溯祖宗之枝流,联子孙之情义”,激励勉励后人,成为我归本堂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归本堂属陇西之系,自唐而后,定著三十有九,我族定著老六房。

盖自有唐之和刑部侍郎赠工部尚书建祖公,唐书所谓老六房李氏者。

因宋、元兵乱之焚,谱牒失落,导致断系。

自顺治十一年(1654)至二0一八年归本堂远古世系无法考证,就在迷茫之时,发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的文章,经与宁夏固原博物馆电话联系并得到确认,真是悲喜交加,《李贤夫妇墓志铭》所截内容与我族《有唐善人墓志铭(并序)》(由诗魔白居易撰写)曰:“魏将军申国公发十五代祖也;周柱国阳平公远,六代祖也;绥州刺史明;高祖也:太子中允进德,曾祖也;绵州昌明令,祖也;雅州别驾赠礼部尚书震,大父也,考也;”与归本堂老族谱完全吻合!随着《隋唐墓志》以及大量的珍贵史料岀现,使吾《归本堂》建祖公上古世系清晰明确,真乃祖宗之功德也!尊祖敬宗,弘扬美德,团结宗亲,利国利民。

放眼《归本堂》的历史发展过程,源远而流长。

进入文明社会后,国家有史册,地方有志乘,家族有谱牒,真可谓蔚蔚大观。

3.1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考证讲解

3.1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考证讲解

十六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考证(族谱世系资料来源及提供者)1、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一至十四世):绪学公生前于公元2004年10月整理手写《磐东村概貌、世系简记》、<<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由其儿子永成等保存,提供复印,进士房房亲炎平等多人有其复印件。

(绪学公绪字辈,曾任<<李氏涵江公宗族修祠修谱筹备委员会>>名誉会长)。

2、从十四世祖汉及公、十五世祖克泰公后裔部分世系(六房1 ),由岳田、绿阶、巧松等老辈提供,二十五世洁波、瑞克收集整理抄写。

3、从十四世祖汉及公、十五世祖克凝公(俗称六房2 )后裔房谱世系,二十二世(勋仑)友坤公生前口喻,二十五世乐崇笔录记载,二十四世锦南收集整理,提供。

4、从十六世祖学荣公开始记载:《历代公妈》(七房1)的族谱世系房谱名册,由怀即公生前抄写记录,由其儿子宏文保存,提供复印。

(怀即公一生在本村卫生站任医生)。

5、七房3从十五世祖玉色公至二十四世“绪”字辈,共十代世系名册,二十五世名立用心抄写在珍藏的笔记簿中,重抄提供。

(名立曾任村书记、村长、村委,是村里任期较长的村老干部。

)6、从十八世祖照鑛公至近代共十代家谱先祖名字及进士房部分世系,由二十五世炎平提拱。

进士房5世系由二十五世春涌提供。

7、从光邦公开始至近代共十代家谱名单,从家传神主牌后面记载,由其裔孙二十六世:锐忠(赛元之子)抄写提供。

8、若浩公家族世系:由后裔二十三世创贤公生前抄写,交传其弟创光、定忠二人提供;二十三世吴音提供若浩公積忠房世系房谱复印件。

9、公元2013年10月下旬起,抄录我村一九九六年全村人口普查登记建册以来的人口资料(村委汉明提供),作为基础,逐户核对汇总整理,往上溯及各家历代祖先名字,辨明房系,理清辈序,承接自一世祖以来在寮东村的房族世系,编成<<李氏涵江公寮东族谱>>初稿。

10、公元2014年和2015年春节后在祖祠设<<修编族谱告示栏>>和咨询台,昭告祖先,慰抚亡灵,收集族亲意见,校对族谱世系、房谱等。

李氏姓氏的起源及其与其他姓氏的关系考察

李氏姓氏的起源及其与其他姓氏的关系考察

李氏姓氏的起源及其与其他姓氏的关系考察在中华文化中,姓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也是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姓氏中最为常见的莫过于“李”字姓氏,据统计,中国人口中约有超过一亿人姓李。

本文将探讨李氏姓氏的起源,并考察其与其他姓氏的关系。

一、李氏姓氏的起源众所周知,“李”字姓氏在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一,其始祖为黄帝时期的神农氏后裔,后裔代代繁衍,渐渐形成了李氏姓氏的大家族。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李氏始祖为神农氏的后代李时中,他是黄帝的得力干部,为了表彰他在农业方面的杰出贡献,黄帝特赐予他“李”字作为姓氏。

二、李氏与其他姓氏的关系1. 同宗同源在中国姓氏中,不仅仅有李姓,还有其他姓氏与李氏有着同宗同源的关系。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李姓与王姓、张姓、刘姓等姓氏的关系。

根据史书记载,李姓、王姓、张姓和刘姓均源自夏朝四大部落之一的炎帝部落。

在相互交流和婚姻联姻的过程中,这几个姓氏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姓氏群体。

2. 地缘关系另外,李氏与其他姓氏之间的联系还与地缘因素有关。

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姓氏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

李姓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市。

在不同地区,李氏的类型和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北方地区,李姓多与姓氏“王”、“刘”相伴出现;而在南方地区,李姓则与姓氏“陈”、“张”等更为常见。

3. 姓氏变迁与其他姓氏一样,李姓在不同历史时期也经历了姓氏变迁的过程。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频繁,许多姓氏分支流派四散各地。

在这一时期,李姓也出现了多个分支和变种,进一步丰富了姓氏的多样性。

总结:李氏姓氏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神农氏后裔。

与其他姓氏相比,李氏与王姓、张姓、刘姓等姓氏有着同宗同源的关系。

此外,地缘因素也使得李氏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尽相同。

姓氏的变迁也使得李氏姓氏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通过对李氏姓氏的起源及其与其他姓氏的关系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多样性和底蕴。

李姓辈分表3篇

李姓辈分表3篇

李姓辈分表第一篇:李姓辈分表李姓是中华民族常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古代黄帝时期。

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的孙子炎帝有一子名曰李陵,其子孙以祖父名作为姓氏,后人世袭至今。

李姓在中国历史悠久,典故繁多,世系丰富。

下面是李姓的辈分表,供大家参考。

一、李姓的第一世:李陵。

相传他是黄帝的孙子炎帝的后代之一,因此被视为李姓的始祖。

二、李姓的第二世:李振。

他是李姓第一世的儿子,祖辈为炎帝一脉。

三、李姓的第三世:李元掌。

他是李姓第二世的儿子,相传他曾任周武王帐下将军。

四、李姓的第四世:李登。

他是李姓第三世的儿子,曾担任周文王的大夫。

五、李姓的第五世:李侯。

他是李姓第四世的儿子,被封为齐国侯爵。

六、李姓的第六世:李相国。

他是李姓第五世的儿子,因在汉武帝时期担任相国而被封为“李相国”。

七、李姓的第七世:李建忠。

他是李姓第六世的儿子,曾官拜太尉。

八、李姓的第八世:李固。

他是李姓第七世的儿子,曾担任东汉骠骑将军。

九、李姓的第九世:李密。

他是李姓第八世的儿子,唐朝末年著名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十、李姓的第十世:李商隐。

他是李姓第九世的后代,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以上是李姓辈分表的前十代,接下来还有很多世代。

李姓自古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出了很多著名的人物,不同的世代有不同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李姓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姓氏,相信我们李姓的后代会继续传承下去。

第二篇:李姓辈分表的意义李姓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名的姓氏之一,几千年的历史使得李姓在中国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重要的地位。

而李姓辈分表则体现了李氏世系的传承和演变,为了让后代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世系和历史,李姓辈分表的意义在于:一、世系传承:辈分表是传承家族世系的重要工具,它记录了李氏家族的祖宗、父辈和子孙,让后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家族世系和祖先历史,同时也有助于家族成员之间建立紧密的血缘关系。

二、家族文化:李姓辈分表代表了李氏家族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记录了家族发展历程、著名先贤、重要事件等,是李氏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1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考证讲解

3.1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考证讲解

十六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考证(族谱世系资料来源及提供者)1、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一至十四世):绪学公生前于公元2004年10月整理手写《磐东村概貌、世系简记》、<<李氏涵江公族谱世系>>,由其儿子永成等保存,提供复印,进士房房亲炎平等多人有其复印件。

(绪学公绪字辈,曾任<<李氏涵江公宗族修祠修谱筹备委员会>>名誉会长)。

2、从十四世祖汉及公、十五世祖克泰公后裔部分世系(六房1 ),由岳田、绿阶、巧松等老辈提供,二十五世洁波、瑞克收集整理抄写。

3、从十四世祖汉及公、十五世祖克凝公(俗称六房2 )后裔房谱世系,二十二世(勋仑)友坤公生前口喻,二十五世乐崇笔录记载,二十四世锦南收集整理,提供。

4、从十六世祖学荣公开始记载:《历代公妈》(七房1)的族谱世系房谱名册,由怀即公生前抄写记录,由其儿子宏文保存,提供复印。

(怀即公一生在本村卫生站任医生)。

5、七房3从十五世祖玉色公至二十四世“绪”字辈,共十代世系名册,二十五世名立用心抄写在珍藏的笔记簿中,重抄提供。

(名立曾任村书记、村长、村委,是村里任期较长的村老干部。

)6、从十八世祖照鑛公至近代共十代家谱先祖名字及进士房部分世系,由二十五世炎平提拱。

进士房5世系由二十五世春涌提供。

7、从光邦公开始至近代共十代家谱名单,从家传神主牌后面记载,由其裔孙二十六世:锐忠(赛元之子)抄写提供。

8、若浩公家族世系:由后裔二十三世创贤公生前抄写,交传其弟创光、定忠二人提供;二十三世吴音提供若浩公積忠房世系房谱复印件。

9、公元2013年10月下旬起,抄录我村一九九六年全村人口普查登记建册以来的人口资料(村委汉明提供),作为基础,逐户核对汇总整理,往上溯及各家历代祖先名字,辨明房系,理清辈序,承接自一世祖以来在寮东村的房族世系,编成<<李氏涵江公寮东族谱>>初稿。

10、公元2014年和2015年春节后在祖祠设<<修编族谱告示栏>>和咨询台,昭告祖先,慰抚亡灵,收集族亲意见,校对族谱世系、房谱等。

二李氏源流三上古世系表.

二李氏源流三上古世系表.

二李氏源流(一) 李姓由来姓氏:李祖籍:陇西祖宗:利贞郡望:陇西郡堂号:陇西堂分类:以官为氏李姓占大陆汉族人口的7.9%,人口超过9203万人,在海外华人中占七分之一,海内外总人口超过1亿,是世界第一大姓,中华第一大姓(引自百度、百科、寮东村)。

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不仅是国内大姓,也遍及全世界,在韩国、朝鲜、越南、东南亚、加拿大、欧美,李姓也是常见姓氏。

据历史资料记载:李姓是嬴(yíng)姓颛顼(zhuān xū)的后裔,最初为“理”姓。

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的儿子被赐姓嬴之后,子孙三代担任理官(掌管邢狱之官)之职,遂以官名理为姓。

至殷商末年,当时理氏家族后裔理徵因执法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而遭受迫害。

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利贞逃亡在外,途中饥饿不堪,时值春夏之交,沿途有李树,果实累累,只好采食李子充饥,保住性命。

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也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将理氏改为李氏。

李姓后代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

李利贞的十世孙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周平王时做过管理图书的官员,著有《道德经》留传于世。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生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

生同,为赵大将军。

生兑,为赵相。

生跻,为赵阳安君。

二子:曰云、曰恪。

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

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

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

葬柏人西。

生四子:崇、辨、昭、玑。

长子崇,字伯佑,陇西(今甘肃境内)守、南郑公,为陇西房,陇西房后又分为39房;四子玑为赵郡(今河北境内)房,赵郡房后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

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內。

李姓起源与分布

李姓起源与分布

李姓起源与分布赵钱孙李,在古代的百家姓中,李姓就排在前列,而在2010年的最新姓氏排名中,李姓排名第一位。

先来讲讲李姓的各位始祖吧。

关于李姓的始祖又分为血缘始祖和得姓始祖。

李姓的血缘始祖有两位,第一位是中国司法鼻祖皋陶。

皋陶字廷坚生于(公元前21世纪)曲阜,初渔于雷泽,在尧为炎黄夷联首领时,被虞举为士,任理官(掌管司法的长官),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至禹王为帝,越二年而卒,死后,葬于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封其后于英六,生子人伯翳。

皋陶之后,历虞、夏、商、二十六世为理官。

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

还有一位是伯益,大约出生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出生地大约位于今天的山东省的西南部中原地区,具体地址不详。

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

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

西周穆王(公元前900年左右)时,伯益的后裔造父因为替周穆王驾车有功,被赐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北),造父因此称嬴姓李氏,伯益因此被尊称为今天李氏族人的血缘祖先。

伯益,亦称大费,是我国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相传伯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并且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屋舍,他因此被我国民间尊称为“土地爷”并受到不同形式的供奉再来说说李姓的得姓始祖吧李利贞,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

上古帝王颛顼之後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

家族面临株连危险。

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最后到豫东地区的牯县(今河南鹿邑县东)。

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

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李姓还有名祖李耳,即老子,字伯阳,谥号聘。

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

周景王时任太史(史称为周柱史),著道德经五千言。

孔子曾问礼于他,李聃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各地李氏渊源大揭秘,李家人快来看看你来自哪里!

各地李氏渊源大揭秘,李家人快来看看你来自哪里!

各地李氏渊源大揭秘,李家人快来看看你来自哪里!江西临川杨溪李氏其开基始祖为居信公,住在今江西临川县杨溪镇的李氏家族,保存了一本珍贵的家谱,即道光十五年李辉等修的《临川李氏支谱》。

其中记载了有关这支家族的迁衍情况。

据载,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丰城李氏家族的一个支系。

其迁江西临川的开基祖名居信,至临种杨溪后,又繁衍为12支,他们都尊居信为始祖。

江苏安山李氏其开基始祖为元之公,道光十九年(1839)李沅修《李氏家谱》载:今江苏安山的李氏宗族,其先祖南渡而至浙江的书川(今浙江吴兴县),传至宋代元之公,自雪川来吴(江苏)做官,因而在江苏的安山一带定居下来,为其开基始祖。

自三世祖,有敬、洪、纲、权四公,分为四大支,分支的各家族有住上茅的,有住上障的,有住胥口的,有住玉峰的,还有住常熟的。

住在迂里的一支,是五传之祖余庆公的后裔,到清道光年间已二十余年。

浙江寿昌李氏其开基始祖为茂十公,清国子监博士熊士鹏所撰《道光五年(1825)李氏宗谱序》中说,浙江寿昌的李氏家族的开基始祖叫茂十公,当时从江西迁住浙江寿昌,其后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众。

浙江绍兴李氏其开基始祖为乐天公,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李氏大宗族,明朝时期就已经是越东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布广远。

据同治九年(1870)李向荣等修《山阴天乐李氏宗谱》载,这个李氏宗族属大唐裔孙,即汝阳王(王进)的四世孙庶,李唐末时为避朱温之乱,从陕西风翔,远迁至浙江。

在浙江绍兴的开基之始祖,名乐天公,于昭宗天佑年间,定居山阴(浙江绍兴)岱鸥。

他的后代繁衍,代有分徙。

其中有迁至两浙东西的,有迁大江南北的,甚至远迁边地绥德口外和辽东,而成为当地巨族。

辽东这一派迁徙的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年间,辽东一房刚迁不久,绥德派又从西迂回浙江,这一房的源流记载最详。

山东高密李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名将李广,同治十年(1871)李敦芳等编《高密李氏家谱》载:今山东高密李氏,出自汉将李广之后,是当时西京的名门。

穿青人李氏受姓前和受姓后至江西李江祖世系考

穿青人李氏受姓前和受姓后至江西李江祖世系考

穿青人李氏受姓前和受姓后至江西李江祖世系考原文地址:穿青人李氏受姓前和受姓后至江西李江祖世系考作者:liyuzhi 注:唐时,李唐皇室为了说明自己的正宗来源,对李氏渊源做了详细考证,但史学界对此考证历来颇多争议,这是学者们研究的问题了,非我辈庸人所参酌也。

在此,照搬资料,呈各族人一观耳,望有志者进一步考证。

该博文不代表博主观点。

(本文根据考证不断更新)源于《李氏族谱.陇西.贵州李代龙支系族谱》(本世系依据史记、春秋左传、姓氏寻源、姓氏大全、新唐书、珍藏谱牒等参照汇编)(一)李氏受姓前世系原始人群一一兰田猿人一一半坡母氏一一一世少典、二世黄帝(所谓岐黄之术源于岐伯和黄帝之谈,中医经典托名《黄帝内经》)、三世昌意、四世颛顼、五世大临、六世女修、七世大业、八世女华、九世大费、十世大廉、十一世龙降、十二世仲容、十三世叔达、十四世孟戏、十五世皋陶、十六世英氏、十七世舒蓼、十八世舒鸡、十九世舒鲍、二十世舒庸、廿一世舒龙、廿二世舒袭、廿三世伯益、廿四世徐氏、廿五世郯氏、廿六世莒氏、廿七世终黎、廿八世运奄、廿九世菟裘、三十世将梁、三十一世黄氏、三十二世江氏、三十三世修鱼、三十四世白冥、三十五世蜚廉、三十六世秦氏、三十七世赵氏、三十八世恩成、三十九世理征、四十世利贞。

(夏商断代史仅在不断研究中,受姓前世系可信度不敢恭维,所谓炎黄子孙人文始祖,权作历史传说为妥。

)(二)李氏受姓后至江西李江祖世系一世祖:利贞公(理征之子)原名接力,因父理征直谏于纣,被纣王赐死,利贞随母契和氏避难于苦县伊侯之圩(今河南鹿邑县),母子俩无钱无粮,处于又饥又渴时,看树上木子甚熟,采摘木子充饥,保存了生命。

后把木子二字拼成了李字,遂改理为李,又将父名理征二字,以同音字以理改利,以征改贞,利贞从此得名。

妣简氏,生一子:昌祖。

(织金一带穿青人称李子为苦李,可能不仅仅意味,是否有祖先避难地的隐讳?)二世祖:昌祖公(利贞之子)原名昌意,又名苞颖,家居苦县幽仁里,任周朝陈大夫。

李氏源流考揭示李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李氏源流考揭示李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李氏源流考揭示李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其源流及发展历史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考证李氏的起源、分布、重要人物以及影响等方面,揭示李氏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一、李氏姓氏的起源李姓的起源众说纷纭,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李姓起源于黄帝时期,是黄帝的后裔,具有统治阶级的血统。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李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是以国名作为姓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演变为氏族姓氏。

而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李姓在河南一带的出现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说明早在数千年前,李氏就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族群。

因此,可以确定李姓的起源是相当古老的。

二、李氏姓氏的分布由于李氏姓氏源远流长,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都有分布。

根据统计,李姓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人数众多,尤其是在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李氏的分布比较集中。

不仅在中国广泛分布,李氏姓氏还随着华侨的移民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李氏也是居住在当地华人中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三、李氏姓氏的重要人物李氏姓氏的历史悠久,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这些人物在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唐朝李世民,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被誉为“唐太宗”。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使得唐朝达到了鼎盛的繁荣时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此外,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充满着灵性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对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李自成、李鸿章、李大钊等众多李氏姓氏的重要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领域中都有独特的贡献。

四、李氏姓氏的影响李氏姓氏不仅在历史上涌现了众多重要人物,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李氏姓氏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自古以来,李氏一族在各个朝代都有显赫的地位,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和财富。

李氏历代十大先祖,姓李的快来对接一下你是老李家多少世!

李氏历代十大先祖,姓李的快来对接一下你是老李家多少世!

李氏历代十大先祖,姓李的快来对接一下你是老李家多少世!中华李氏源流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1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逃至苦县将“理”改为“李”,后被尊称“李姓始祖”。

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到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

家族面临株连危险。

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生存,最后到豫东地区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

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

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2老子,耳公字伯阳号聃(音耽)。

后世尊称为老子是也时楚国苦县励乡曲仁里人。

(公元前604年9月14日,)周定王三年丁已岁。

据传耳公廿三岁时为守藏史,后见周室衰微,至廿八岁时转为仕楚国为相,五十六岁辞官归隐于秦,著《道德经》。

至周烈王时达二百余岁,长生不老。

后骑青牛出函谷关,升天后称太上老君。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明,是正史中指为李姓的第一人。

道教始祖老子,古之圣人,博大精能,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太妣何氏、古氏)生六子:长宗,次室、三宋、四究、五宇、六宝。

3昙公字贵远。

(公元前401—前323年,战国周安王元年庚辰岁~周显王四十六年戊戌岁)寿79岁。

先任赵国为柏人侯,后仕秦御史大夫,卒葬于柏人(今河北唐山市西)(太妣竇氏、周氏)生四子:长崇、次辨、三昭、四玑(玑公之子牧公为赵郡房李氏始祖)。

4崇公字伯佑。

昙公长子(公元前375—前314,战国周烈王元年丙午岁~周赦'音难’王元年丁未岁)寿62岁。

仕秦国陇西太守,封南郑公。

李姓氏由来研究报告图

李姓氏由来研究报告图

李姓氏由来研究报告图李姓是中国姓氏中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关于李姓的来源和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以下是对李姓姓氏由来的研究报告。

根据对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的归纳和分析,李姓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1. 传说中的黄帝后裔根据《姓氏考略》等著作,李姓源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区,在传说中,李姓是黄帝的后裔。

据说黄帝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因此,李姓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名望很高的姓氏之一。

2. 郑国公李显的后裔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史书记载,李姓起源于唐朝时期,因为唐朝有一位宰相名叫李显,他被封为郑国公。

据说他是李姓的始祖,后来李姓就逐渐流传开来。

不过这个说法存在争议,因为在唐朝之前,李姓已经很常见了。

3. 以官位为姓根据《百家姓》等文献,李姓也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春秋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非常重视官职和爵位,人们常常以自己担任的官职或爵位作为姓氏。

据说李姓可能起源于贵族家族,他们的官职或爵位中有李字,随后后代就以李为姓。

不过这个说法缺乏具体的历史证据。

4. 客家人姓李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姓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客家人。

客家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南方地区有着很高的人口密度和广泛的分布,李姓在客家人中较为常见。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

综合上述几种说法,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

无论起源如何,李姓作为中国姓氏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李姓的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涵盖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

研究李姓的由来有助于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和历史发展,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演变和人口迁移等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

唐朝三位李晟祖源考辨(研讨版)

唐朝三位李晟祖源考辨(研讨版)

唐朝三位李晟祖源考辨(研讨版)李道生(一)有史可考的唐代有三位李晟。

其一,陇西房分房丹阳房之一支,即陇西李氏,后徙京兆李晟。

李晟字良器,原家居甘肃临潭,生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逝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

初是西北边镇裨将,唐广德初(公元763年)战党项有功,授特进,试太常卿。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为平叛魏博和田悦,迁升神策先锋,加检校左散骑常侍,兼魏府左司马。

后朱、7此叛据京城,李晟回师讨平,收复长安,解奉天之围,因功拜晟司徒兼中书令,封千户,赐第永崇里,泾阳上田,延平门之林园。

晟迁居该第,供职京兆。

帝又拜晟为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兼行营副元帅,徙王西平郡(人称西平王)。

贞元三年忪元787年)进拜太尉,中书令。

贞元四年澄元’788年)诏为晟立五庙,追晟之高祖李芝以下附其主。

晟逝后,册赠为太师,溢日:“忠武”。

晟父李钦,左金吾卫大将军,晟祖思恭,洮州刺史,晟曾祖嵩岷州剌史。

晟高祖芝。

(详见表)其二,陇西房唐帝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房李慎之后裔李晟。

世系是:纪王李慎第四子丹阳郡公宋州刺史李庄,李庄之子汴州节度使行祎,行秫第五子绵蜀等州刺史李渐,李渐之子犀浦尉李晟,李晟生二子,一为※州刺史李重,二为李垂。

(详见表)其三,陇西房唐帝李世民第十四子曹王房李明之后裔李晟。

世系是:曹王李明第五子右武卫大将军李偲,但之子昌,昌之子训,训之子挺,挺之子宗,宗之子长江令瑜,瑜第二子暱、暱第二子李晟,李晟生三子,竚,翊,立戈。

(详见表)唐代三位李晟的世系事载于史籍的主要有:后晋刘向等著《旧唐书》,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十一李部》,江西赣西地区李氏诸谱,现代《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

(二)唐代三位李晟,最显赫的应为陇西房分房丹阳房的西平王李晟,次为陇西房分房纪王房的犀浦尉李晟,再次为陇西房分房曹王房李晟(无爵考)。

笔者在读考诸多李氏家谱中屡见李晟的上溯世系混淆不清,或错承上源,或将此李晟释为彼李晟。

李氏渊源考表3

李氏渊源考表3

作以上是我整理的有关资料,各种版本不同,请宗亲如果有资料请提供湖茫李氏分支宗谱源流昔郭崇韬拜子仪之墓人壮马强 狄青不敢目俯梁公人皆美之余竊谓知其祖而妄拜之固非也不知其果非祖矣时以屡经兵燹(xian)谱牒少存即间得存者又复残缺传以为唐室宗裔者往自遥林公墓为水所毁志石出焉乃知唐亲籓(fan)曹 皋谥(shi) 成 者节鑑(jia 进贤县西五十里而西平郡籓晟谥忠武者唐书固曹之派 第十子宪自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封陇西公其墓在袁州府分宜县十二都化全乡红娘甥女张氏再娶符氏司马氏同葬栗山载江西通志及袁州府志宜春侯游为宪子墓于分宜县集云乡九都嘉田里夫人万载宋氏附焉地界安福境十里余载袁州志若豫章刺史崇公考之唐书固曹之派忠武之曾孙其墓在南昌面作案距江省三十里吾族盖世守之成化间尝被侵宪副日体公鸣于宪司率族众封墓复德志石更加详确具载祥复奉旨清度溯其事而勒碑兆右丰碣具在可弗凛乎至熙公及处士府君从公刺史崇公之曾孙熙附葬生米之阳从勅载江西通志南昌府志不朽也今诸宗篡修大谱而清其派别之原因以唐书世系备述于前而以次祥及曹皋节度后庶吾宗之世略有所放不至尽泯而无徵(zheng)云旨康熙甲辰年仲冬月吉丰城湖茫二十八世孙钰百拜手书渊源考证表3作 者请提供,共同研究,下边是我们的谱序,而妄拜之固非也不知其果非祖而直以不俯为高亦也吾族著姓江南今日谥(shi) 成 者节鑑(jian)洪都载放江西通志其墓近在南昌府州府分宜县十二都化全乡红娘岭野猿攀果形**田广七十一略初娶德宗墓于分宜县集云乡九都嘉田里南鸿洞猿腾冈壬向水流乾蜈蚣形堆肉案曹之派忠武之曾孙其墓在南昌府新建县之生米山大江遗帷观为仰浮水众封墓复德志石更加详确具载江西通志南昌府志万历戊午太师丰诚侯公之曾孙熙附葬生米之阳从勅葬湖茫之本里折角蜈蚣形庚山甲向此具备述于前而以次祥及曹皋节度使宪刺史崇及熙从二公履历葬处附之于。

陇西李氏籍贯在成纪考证

陇西李氏籍贯在成纪考证

陇西李氏籍贯在成纪考证
李震涛;李桂生
【期刊名称】《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4)2
【摘要】传统与世俗的观点都认为天下李氏出自陇西,而陇西李氏出自临洮,但这种观点缺乏足够的历史文献依据。

事实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是正史记载比较明确的李氏早期人物,其籍贯是陇西成纪,其先祖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李信。

从李信往上追溯六代,则为秦国的太子太傅李洪,这说明从李洪到李信的世系传承是可信的。

李信原本居于槐里(今陕西兴平),其玄孙李尚从槐里迁往成纪(今甘肃静宁)。

自从李尚迁居成纪后,李氏家族繁衍壮大,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众多。

因此,成纪是陇西李氏的郡望地、籍贯地和发祥地。

【总页数】8页(P71-78)
【作者】李震涛;李桂生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3
【相关文献】
1.宋代晁氏文人籍贯考辨——兼议古人籍贯的认定原则
2.迢遥秦陇旧家山——南宋诗人张镃的籍贯、生平及诗作略论
3.陈勉籍贯为宁都九磜考证
4.胡超籍贯生平著述考证
5.陇西李氏初论──北朝时期的陇西李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荒唐无稽的今世所谓“李氏历代祖宗像”

荒唐无稽的今世所谓“李氏历代祖宗像”

荒唐无稽的今世所谓“李氏历代祖宗像”不知几时,一些无聊无知之徒又造出所谓李氏历代祖宗像来,且不论何以见得几千年的先祖真容不言,光论诸像的衣冠服饰装束与所处年代风马牛不相及,与史记载相离相背。

象炎帝黄帝这些远古始祖,是一种文化认同,画像可以艺术创作但家谱中的祖先,是一种血源认同,这类祖先像,千万不可胡乱艺术创作。

诬先祖而惑后嗣罪大恶极!略观上图谬误百出,荒唐透顶,不依正史信几本近世的谬谱,混杂而成。

参杂一些于史无稽与实不符的祖先世次名讳祖妣子嗣,更堂尔煌之画起画像来令李氏宗亲贤者不忍目睹。

荒诞之处比比皆是,稍举一二。

比如比如80世的李暠是西涼国主,他是遗腹子,而他父亲79世李昶十八岁就死了,画像竟然是80来岁的老头,荒唐透顶,可不可笑。

可怜的这些李氏专家学者大侠大仙们麻烦你们醉心恶炒闭门造车抽空看看史书,读下正史记载好不好?節錄魏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八七】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狄道人也,漢前將軍廣之後。

曾祖柔,晉相國從事中郎、北地太守。

祖太(弇),張柞武衛將軍。

父昶,早卒,暠,遺腹子也。

皇始中(後魏道武帝第二個年號),呂光建康太守段業自稱涼州牧,以敦煌太守孟敏為沙州刺史,暠為效穀令。

敏死,敦煌護軍郭謙等推暠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

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凉武昭王(子士业)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

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

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

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并历位郡守。

祖弇,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

父昶,幼有令名,早卒,遗腹生玄盛。

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

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尝与吕光太史令郭黁及其同母弟宋繇同宿,黁起谓繇曰:"君当位极人臣,李君有国土之分,家有騧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

"再比如图的78世李弇正史都有确记其妻梁氏李暠就是其祖母梁氏带大的,竟被李氏专家按近世胡编的谱抄袭成"文"氏,不参正史信"鬼神"胡编,真是醉了!,混帐东西竟连高祖皇帝追封的几代皇妣都搞错!乱抄近世胡编歪谱,真是愚不可及!李延寿《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氏先祖世系的考证湖北阳新李锦李氏自得姓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现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大姓。

李氏历代帝王将相,名贤辈出,史不绝书,更由于李渊、李世民父子开创的大唐王朝,使得李氏追根溯源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但现今各地李氏宗谱中记载李氏世系仍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如:老子李耳的世次问题,有记李利贞下十一世,有记十五世,有记十七世),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族谱专家”,抄袭一些宗谱上的资料,不加考证,把前人没有搞清楚甚至错误的东西照抄下来,杜撰李氏先祖世次世系、名讳、图像,编造漏洞百出的李氏源头主世系。

致使一些不懂宗亲文化,又非常热心的宗亲,盲目抄袭李氏源头主世系,以致祖宗世系啼笑皆非。

本文通过引证历代文献史料,考证编排自皋陶至唐高祖李渊的世系,力求介绍完备,力求深入探考研究,抛砖引玉,以求对李氏世系,正本清源,效绵薄之力。

一、从皋陶到李利贞的世系1、皋陶出生大致时间结合《史记•虞舜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和《竹书纪年》:“帝舜三年,命咎陶作刑”的记载,在舜三年时皋陶已经是舜的士师,当时他年龄应该在40岁-60岁之间,舜在位39年,据此推算,皋陶去世时年龄在80-100岁左右,这和传说中的皋陶活了106岁基本吻合。

《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皋陶是在禹建立夏朝之前已经去世,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大禹建立夏朝时间在公元前2070年,按皋陶活了90岁推算,他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160年。

2、皋陶与大业、伯益的关系关于大业其人,史载阙如,渺不可考,惟知其是赵(嬴秦)族第一位有名字的男性始祖。

而对于皋陶其人及事迹,先秦文献则多有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云:帝舜“命咎陶作刑”。

《论语•颜渊篇》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荀子•成相》“禹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

先秦其他诸子如《墨子》、《孟子》中也都不乏对皋陶的赞美之词。

但在人的心目中,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上引文献均未言及皋陶即赵(嬴秦)族的始祖大业的事,也就是说在司马迁之前的典籍文献中并没有人称皋陶为大业。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只是提到嬴秦与赵族的男性始祖大业,而皋陶的事迹则是放在《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加以叙述的。

如果大业与皋陶是同一人的话,以司马迁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至于将之混淆为两个人的。

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仅述及大业,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夏本纪》中再论皋陶,这恰恰表明大业与皋陶实属两人,起码司马迁并不认为大业与皋陶是一人。

《史记•秦本纪》称:“大业娶少典之子,日女华,生子大费(伯益),与禹平如土”。

《史记•夏本纪》“皋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

而后举(伯)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另根据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所记“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咎繇(皋陶)之贤也,而欲以为后。

咎繇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

禹于是乎让(伯)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从上面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皋陶和伯益都是舜、禹时期同一个时代的人!依据氏族社会的传统,华夏部落联盟的权力部门是按照实力均衡的原则,在原始民主制的基础上,由各个有代表性的部族来分别承担的。

如果皋陶与伯益是父子关系的话,是不可能同时进入华夏部落联盟权力中心的。

在先秦典籍中未发现皋陶与伯益为父子的记载。

正因为如此,作为史学家的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介绍李氏历史时只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当唐尧之时,高阳(皋陶)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历夏、殷之季。

其后理征”。

他在这里就没有说皋陶和伯益是父子关系,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伯益是皋陶儿子的说法,始见于汉代,一些学者在注他书或自著时皆认为伯益为皋陶之子。

此说法肇端于刘向的《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

”史学家班昭作注曰:“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大业即皋陶的说法即本于此。

这本身带有十分浓厚的神话成分,实难以令人置信。

在洪水滔天的灾难面前,一个年仅五岁、乳臭未干的孩童,其自身尚待成人护佑,更遑论佐禹治水?而伯益在佐禹平水土时已是壮年。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天下归舜。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尚书•尧典》载:尧崩,三年之丧后,舜在尧的太庙召开的大会上,又推荐伯益作“虞”官,掌管山泽,调训鸟兽。

按照《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夏本纪》的记载推算,舜年五十八而尧崩,年六十一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而崩。

又三年之丧后,禹践帝位。

禹在位十三年而崩于会稽,遂“以天下授益”。

屈指算来,伯益仅在舜帝之时,即为官三十九年;帝舜崩后又三年之丧,又追随辅佐帝禹十三年。

如此,除去帝尧举用的时间,伯益从帝舜以来合计为政已达五十五年。

因此,刘向《烈女传》中所称的“陶子”,绝非伯益。

况且,刘向也并未言明“陶子”即伯益,或许“陶子”另有他人也未可知。

作为史学家的班昭,她在作注时究竟依据何种史料指称皋陶与伯益为父子?我们无从知悉。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是给“陶子”贴上“伯益”的标签,赋予“陶子”伯益乃皋陶之子的身份,谬误即由此而生。

降及后世,不明就里者,遂以讹传讹。

更有好事者,精心地为皋陶编造家谱,将与皋陶并无多大关系的伯益,说成是皋陶长子,以致贻害于今世。

欧阳修也是受其影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道“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李正主编的《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则是继承的《新唐书》的说法。

晚于欧阳修约一个世纪出生的著名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记载“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李氏。

夏、商之季有理徵”,就没有认同《新唐书》的说法,而是采用了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的说法。

这本身就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新唐书》所说的“皋陶生益”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后世史学家的认同!另外,如果皋陶与伯益真是父子关系,按世系论,皋陶的后裔,自然也就是伯益之后裔。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

”而伯益的后裔,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

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这也说明皋陶和伯益不是父子关系。

综上所述,皋陶与伯益并不是父子关系,大业和皋陶不是同一个人。

3、伯益与恩成的关系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

李延寿《北史•序传第八十八》:“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历夏、殷之季。

其后理征”。

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道“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载:“大费(伯益),为禹、启时士师。

生子三:大廉、若木、恩成”上面四段记载中,司马迁《史记》只记载了伯益有大廉、若木两个儿子,李延寿《北史》没有明确记载,欧阳修《新唐书》记载道伯益生恩成,《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是综合《史记》和《新唐书》记载,说伯益生三子:大廉、若木、恩成。

晚于欧阳修约一个世纪出生的著名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记载“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李氏。

夏、商之季有理徵”,就没有认同《新唐书》的说法,而是采用了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的说法。

这本身就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新唐书》所说的“益生恩成”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后世史学家的认同!因此,恩成为伯益三子的说法,显然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4、皋陶与李利贞的关系根据上面分析,皋陶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160年。

李利贞出生在公元前1070年前后(具体分析详见后面),两者相差约1100年,《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他们相差27代,代差年龄 (即相邻两代人的平均年龄差) 约40.7岁。

同时代的夏朝经历14代,统治约470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夏王朝统治者代差年龄约33.6岁。

商朝经历17代,统治约554年(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统治者代差年龄约32.6岁。

我们参照同时代的夏、商王朝的代差年龄,再结合代差年龄正常值在25岁—30岁之间的常识,《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的代差年龄约40.7岁,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段记载是不真实的。

再具体看,《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从第1世的皋陶到第10世的友儒,对应的是从大禹到夏桀这个时间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期间相距470年,而李氏只经历10代,代差年龄约47岁,显然是不可能的。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在介绍“恩成”时是这样表述的“为太康、仲康士师,生子仁道。

各庄谱自此公后,即接理徵。

兹从鄂皖宗谱,载恩成后自仁道至康强,入二十三代,不知从何得来”。

“各庄谱自此公后,即接理徵”的原因应该是受欧阳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

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这段记载的影响,从恩成到理征,中间相差多少代,无法知晓。

这说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的编者也不知道“自仁道至康强,入二十三代”从何而来的,这很有可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故不可信。

从皋陶到李利贞之间相距约1100年,根据代差年龄正常值在25岁—30岁推算,很有可能相差约40代左右,而不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的相距27代。

另外,《李火德谱》对这段世系记载是“皋陶—英氏—舒蓼—舒鸡—舒鲍—舒庸—舒龙—舒袭—伯益—徐氏—郯氏—莒氏—终黎—运奄—菟裘—将梁—黄氏—江氏—修鱼—白冥—蜚廉—秦氏—赵氏—恩成—理征—利贞”,并说明:受姓前世系可信度比较低,权作历史传说。

其世系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明显不一致。

都是介绍李氏先祖,说法都不一致,本身就说明这里有存在问题。

结论:综合上面分析,大业和皋陶不是同一个人,皋陶与伯益并不是父子关系。

恩成为伯益三子的说法,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从皋陶到李利贞之间相很有可能相差约40代左右,而不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记载的相距27代。

“自仁道至康强,入二十三代”这很有可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故不可信。

既然无法确定从皋陶到理征之间的世系,我们就应该参照按《北史》记载:“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当唐尧之时,高阳(皋陶)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的表述更严谨些,否则根据道听途说,胡乱编造一些人名,说成是我们的先祖,那样岂不是让人贻笑大方了。

二、从李利贞到老子李耳的世系关于李利贞到老子的世系有如下记载:《北史•序传》:“其后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