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大学化学(严清峰)课程讲义
清华大学物理化学讲义
重点、难点讲解
• 下面,我将根据清华化工系物化的考试内容,对各个 知识点总结和分析。 • 希望大家对物化有了基本的了解再来听课程的讲解, 由于时间有限,加上要达到研究生入学的水平,因 此,我们只能对部分重点和难点着重分析,在一些基 本知识点上只简要提及,希望大家注意。 • 在听取课程时,希望大家把朱文涛教授的教材放在手 边,因为讲义有限,我们也需要在讲解同时对书本进 行扩展,借用书本信息。
•
•
• 四是溶液性质和平衡问题,这个是紧接着前面的思想,也是重要 的应用,需要好好理解; • 五是相律相图,这个在计算大题中基本是隔年出现,是非常重要 的知识点,大家要好好掌握。而这部分内容难度不大。 • 六是电化学,电化学部分难度比较大,很多细的知识点不易理 解,要对一些基本概念熟悉理解,比较常考。同时这部分与前面 知识也能紧密联系,要掌握好其中逻辑联系,熟练应用。 大题必 然出现。 • 七是动力学,这部分两章内容也是重点,但由于计算的问题,出 题也不是很方便,但基本思想还是有很多可以考察的地方,需要 对基本概念详加理解,小题经常考察。大题在这部分也基本是隔 年单独命题,每年也基本有与其他知识点联合命题的趋势 。 • 八是表面张力及胶体,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考题基本以小题天 空形式出现,大家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好好把握,不要在这上面 丢分。06年有对吸附问题(兰格谬尔吸附)作小计算题的考察, 相当于大一点的填空题。一般不会以大计算题出现,在这里大家 可以主要集中在一些细的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上。
•
•
•
复习规划指导
• 清华化工系物化的参考书为:朱文涛,《物理化学》 (上、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傅献彩等, 《物理化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 对朱文涛教授所编写的教材,大家为主,要非常熟 悉,对其中的公式和概念要扎实理解,注重基础,这 是极其重要的。许多考生理解很肤浅,不注重基本 功,看书很快,不善思考,这样很难拿到高分。物化 不简单,但只要扎实基础,理通逻辑,推导完善,也 很轻松。在以后的具体讲解中,我也会给大家详细分 析,打好基本功。 • 一般清华化工系物化考试范围不会超出朱文涛教授所 编写的教材,主要是基础问题的延展和考察。高的考 分一般在120-130,每年超过130分的考生很少,一般 1-2名或者没有。
清华大学大学化学 严清峰老师ppt 第10章配位化合物
同名配体靠近为顺式,远离为反式。
7
例2:八面体型的Pt(NH3)4Cl2 Cl Cl NH 3 NH 3 Cl H3N
H3N
Cl NH 3 NH 3
H3N
H3N
反-二氯· 四氨合铂(II) 非极性(绿色)
顺-二氯· 四氨合铂(II) 极性(紫色)
旋光异构:不要求
8
10.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0.2.1 配价键(配位共价键)理论 (1)中心离子的杂化空轨道接受配体提供的孤对电子 形成配价键。 (2) 配位数不同空间构型不同。 (3)内层和外层的d轨道均可参与杂化。
举例 [Ag(CN)2][CuCl3]2[NiCl4]2-
sp sp2
sp3
4
5
dsp2
dsp3
平面四方形
三角双锥
[Ni(CN)4]2Fe(CO)5
6
6
d2sp3
sp3d2
八面体
八面体
[Fe(CN)6]4[FeCl6]310
几种典型的配位多面体
11
配合物的磁性 H
顺磁性:被磁场吸引。例:O2,金属,过渡金属配合物等。
内轨型:采用内层轨道(n-1)d形成杂化轨道与配体结合。
内轨型配合物 ,因采用能量较低的d轨道,比较稳定。
内轨型配合物,未成对电子少,分子磁矩低,呈低自 旋,又称为低自旋型配合物。
14
如何判断采取内轨型还是外轨型?
光谱化学序列:
Br- < Cl- < F- < OH- < C2O42- < H2O < NH3 < en < CN- < CO
(1) 无机配体在前,有机配体列在后
cis-[PtCl2(Ph3P)2]顺-二氯· 二(三苯基膦)合铂(Ⅱ)
清华大学大学化学严清峰老师ppt第7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概要
电极反应: 2H+ +2e-=H2
电极符号: Pt|H2(p)|H+(c )
另例:氯电极
电极反应: Cl2+2e-=2Cl -
电极符号: Pt|Cl2(p)|Cl -(c )
3.3 氧化还原电极
这类电极用惰性金属(如:铂片)插入含有同一种元 素的不同种氧化态物质的溶液中构成。
第7章 氧化还原反应 (Redox Reactions) 与电化学(Electrochemistry)
7.1 氧化还原反应 7.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7.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Nernst公式 7.4 电极电势的应用 7.5 电化学技术的应用
3
7.1 氧化还原反应
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的反应。 氧化数(oxidation number ):是指化合物中某原子 的荷电数。该荷电数是假定把每一化学键中的电子指 定给电负性(吸引电子的能力)更大的原子而求得的。
设计成原电池,写出该原电池的符号。
解:先将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
氧化反应: Cl2 + 2e- ⇌ 2Cl还原反应: MnO4- + 8H+ + 5e- ⇌ Mn2- + 4H2O 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因此组成原电池时,电对 MnO4 Mn2+为正极,电 对 Cl2 Cl为负极。原电池符号为:
原电池符号:
(-)Pt|Fe2+(1.0 molL-1),Fe3+(0.1 molL-1)‖Cl-(2.0 mol L-1) |Cl2(pӨ) ,Pt(+)
14
例 7-2 将氧化还原反应: 2MnO4 (aq) 10Cl (aq) 16H+ (aq) 2Mn2+ (aq) 5Cl2 (g) 8H2O(l)
清华大学精细化工合成资料第一章绪论详解演示文稿
• 工业有机合成一般可分为基本有机合成和精细有机合 成两大类。
• 基本有机合成工业的任务 :
• 主要是利用化学方法将简单的、廉价易得的天然资源 (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以及其初加工产品和副 产品(电石、煤焦油等)合成为最基本的有机化工原 料“三烯一炔”(乙烯、丙烯、丁二烯和乙炔)、 “三苯一萘”(苯、甲苯、二甲苯和萘),然后再进 一步合成其他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如乙醇、甲醛、醋 酸、丙酮及苯乙烯等.
• 煤的气化:
水煤气反应:氢 费-托反应:分子量较宽的烷烃或烯烃混合物
1.3.2 石油加工
• 催化重整:苯、甲苯、二甲苯 • 热裂解:乙烯、丙烯、丁二烯 • 催化裂化:多烷基苯、烷基萘 • 临氢脱烷基化:苯、萘
1.3.3 天然气的利用
• 甲烷、乙烷、丙烷和较高碳链的烷烃(其 中主要是甲烷)
• 可直接用于制备碳黑、乙炔、氢氰酸、各 种氯代甲烷、二硫化碳、甲醇、甲醛等
化 产中化工技术要求高,产量大的产品 。
工 产
精细化学品:是指一些具有特定应用性能的
品 、合成工艺中步骤繁多、反应复杂、产量
小而产值高的产品 。
• 国外有一个统计,每投入价值100美元的石油化工 原料,产出初级化学品价值为200美元,再产出有 机中间体480美元和最终成品80美元;
• 如果进一步加工为塑料、合成橡胶和纤维以及清 洗剂和化妆品,则可产生价值800美元的中间产品 和价值540美元的最终产品;
• 制合成气(CO和H2的混合物),进一步制 得甲醇、甲醛、高碳醇、正丁醛、甲酸、 乙酸、丙酸、丙烯酸、丙烯酸酯、人造石 油等
1.3.4 农、林、牧、渔副产品的利用
• 碳水化合物: • 糖类、淀粉、糖类树胶——单糖 • 纤维素——己糖(葡萄糖)和戊糖(木糖)
清华大学有元素机化学第五章-1
PdCl2 L2 + 2 CH 3CN
PdCl2 (PhCN)2
+ 2L
PdCl2 L2 + 2 PhCN
5.2 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
LnM + A B A LnM B
5.2.1 氧化加成
A LnM + A B LnM B
* 中心金属的氧化态增加了两个单位 * 配位数也增加了两个单位
Vaska配合物和各种化合物反应实例
LnM
LnML'
+ L'
LnML'
Ln-1ML' + L
缔合型机理属于二级反应
O (OC)4Mn N
(16e)
L
O L(OC)4Mn N
(18e)
L(OC)3Mn N O + CO
(16e)
16e 配合物易发生缔合型反应过程
Y L T M X+Y L L T M X L T L L M X Y -X L T M Y L
促进或加速还原消除反应 * 一些难于进行的还原消除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加 入吸电子的配体,如丁烯二酸酐,丙烯腈等可加速 还原消除反应。
CN N Me Ni N Me CN N Me CN Ni N Me CN N Ni N CN + Me Me
丙烯腈与Ni配位后,通过反馈键使Ni的电子云密 度降低,吸电子基又增强了双键接受金属d轨道中电子 的反馈,更弱化了金属-碳键,有利于还原消除反应。
•伴随有 伴随有C-O键断裂的氧化加成 键断裂的氧化加成 伴随有
A B [M] + R C O R' O
A B
R C M OR' O R C O M R' O
清华大学大学化学 严清峰老师ppt 可逆反应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如果 Q°很大,即 NH3 的分压很大, N2 和 H2 的分压 很小,那么 ΔrGm 可能就会大于 0 ,(当 RTlnQ°的 绝对值比ΔrGm°的绝对值大的时候),此时ΔrGm>0, 正反应非自发,逆反应自发,所以 NH3 会越来越少, N2和H2会越来越多。
ΔrGm°只能判断标准状态下的反应自发性,标准状 态的投料方式是固定的。
但是,如果ΔrGm°的绝对值非常大(大约50kJ/mol 时),那么ΔrGm的符号就由ΔrGm°来决定了,可以 认为任何情况下,ΔrGm的符号都和ΔrGm°相同,所 以也就用ΔrGm°来代替ΔrGm判断反应自发性了。(此 时不再考虑化学平衡了!) 如 果ΔrGm°的绝对值小于50kJ/mol,那么ΔrGm的符 号由ΔrGm°和RTlnQ°共同决定。Q°的不同表示投 料方式不同,ΔrGm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所以, 有时候正反应自发,有时候逆反应自发,。但实际只 有一个方向是自发的,就是看最终的“净反应”,由投 料时反应物和产物的多少(即Q°)决定。
是建立了一个动态平衡。
问题2:是不是就是说ΔG=ΔH-TΔS里面的ΔH和ΔS 都是相对平衡状态来说的,不是拿整个反应来说的? 也就是说:平衡态的自由能比“两头”都小,所以不 管从“哪头”投料,都可自发反应直到平衡 ? 式中的ΔH和ΔS不是相对于平衡态的,而是化学 反应方程式右端的物质的H、S和化学反应方程 式左端的物质的H、S的差。 平衡态的自由能确实比两头都小,它是一个极小 值,无论从“哪头”投料,即无论其实状态是什么 样,它都会降低自由能,朝着化学平衡态的方向 移动。
问题:不是可以用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变计算自 由能的改变量吗?因为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变在 条件一定时,其数值是一定的,如果那样计算的话, 就会得到正, 逆反应的自由能的改变量互为相反数, 比如说逆反应的自由能的改变量大于0的话,但它又是 可逆的,也就是说,从生成物到反应物也可以建立平 衡,也是可以自发进行的,这是不是有矛盾呢?
清华大学大学化学 严清峰老师ppt 第7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E(AgCl/Ag) = E(Ag+/Ag)
=E(Ag+/Ag) + 0.0592lgKsp(AgCl) = 0.24V 思考:E(AgX/Ag)的大小顺序(X = Cl-,Br-,I-)?
3
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例7-8:已知E (Ag+/Ag) = 0.799V, (1)求当c(Cl-) = 1.0mol· L-1时,E(Ag+/Ag)=? (2)求E (AgCl/Ag)=?已知Ksp(AgCl)= 1.56×10-10
Ag
Ag
c(Cl ) 1.0mol L
1
2 c ( Fe ) 0 . 0592 E ( Fe / Fe ) E ( Fe / Fe ) lg 1 c( Fe 3 ) K 3 2 0 . 0592 SP ( Fe (OH ) 2 ) E ( Fe / Fe ) lg 1 K SP ( Fe(OH )3 ) 17 4 . 86 10 0.769 0.0592 lg 1 2.8 1039 0.55(V ) 3 2
7
解: (1) Fe(OH)3(s) ⇌ Fe3+(aq) + 3OH-(aq),Fe(OH)2(s) ⇌ Fe2+(aq)
+ 2OH-(aq),当c(OH-) = 1 mol· L-1时, c(Fe3+) = Ksp(Fe(OH)3),c(Fe2+) = Ksp(Fe(OH)2)
Fe3+(aq) + e- ⇌ Fe2+(aq)
清华大学大学化学(严清峰)课程讲义
9.1 离子键 9.2 共价键理论 9.3 杂化轨道理论 9.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9.5 分子轨道理论 9.6 金属键理论 9.7 分子间作用力
1
离子键理论
化学键 理论
( X)
路易斯理论
共价键 (量子力学) 理 论 (1927年) 现代价键
理论 现代共价 键理论
价键理论
致,互相重叠形成大 键,写成
6 6
离域大π键
大π键的形成条件(不要求掌握)
大π键: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原子的π键
形成条件:
(1)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2)每个原子的p轨道相互平行
O
(3)p电子总数 < 2p原子轨道数
表示方式:
π m (电 子 数) n ( 原 子 数)
含有大π键的分子有很多,如:
Oσ
SO2, SO3,COCl2,O3,HNO3,C6H6等
⚫现代价键理论:解释电子配对成键
Linus Carl Pauling 1901-1994 USA
Nobel Prize in 1954,1962
⚫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化学键形成和空间构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的空间构型
19
1. 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 Heitler和London用量子力学处理H2 分子时,计算得到 了H2 分子势能曲线如下:
内容:原子轨道为什么要杂化?如何杂化?杂化后 可形成哪些杂化类型轨道?如何解释分子的构型 。
30
9.3.1 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
概念:原子在形成分子时,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原子轨道的过程称为杂化,所形成新的原子轨 道称为杂化轨道。
要点: (1)杂化轨道也是原子轨道。 (2)杂化轨道数=参加杂化原子轨道数。 (3)杂化轨道形状和方向取决于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 (4) 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sp3d,sp3d2 等 。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及实验A1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A1 教学大纲第一章(4 学时,自学为主)绪论1.1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1.1.1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及发展简史1.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1.1.3 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1.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2.1 碳元素1.2.2 有机化学中的共价键1.2.3 描述共价键的物理量:键参数(自学为主)1.3 有机化学反应1.3.1 共价键的断裂1.3.2 有机反应类型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自学)1.4.1 按碳架分类1.4.2 按官能团分类1.5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5.1 几“个与命名有关的名词”1.5.2 普通命名法(习惯命名法)1.5.3 衍生物命名法1.5.4 IUPAC 命名法1.5.5 其它化合物的IUPAC 命名法1.6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1.4.3 特殊方法1.4.4 常规方法1.7 学习方法第二章(4 学时)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2.1 概述第一部分NMR (核磁共振)2.2 NMR 的基本原理2.3 1H-NMR (核磁共振氢谱)2.3.1 化学位移2.3.2 耦合常数2.3.3 积分曲线与峰面积2.3.4 1H-NMR 谱的解析2.4 13C-NMR (核磁共振碳谱)132.4.1 13C-NMR 谱2.4.2 应用——识谱第二部分IR (红外光谱)2.5 IR 的基本原理2.5.1 产生2.5.2 分子的振动形式2.5.3 Hooke 定律2.6 IR 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6.1 IR 谱总结2.6.2 各类化合物的IR 谱第三部分MS(质谱)2.7 MS 的基本原理2.8 MS 谱第四部分UV (紫外光谱)2.9 UV 的基本原理2.9.1 产生2.9.2紫外光谱图及Lambert-Beer (朗伯一比尔)定律2.10 UV 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10.1 各类化合物的UV 谱2.10.2 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第三章(4 学时)烷烃3.1 几个名词和术语3.2 烷烃的结构3.3 烷烃的构象3.3.1 表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式3.3.2 乙烷的构象(自学)3.3.3 丁烷的构象3.3.4 高级烷烃的构象(自学)3.4 烷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3.5 烷烃的化学性质3.5.1 氧化反应3.5.2 热解(热裂)3.5.3 异构化3.5.4 自由基取代反应3.6 烷烃的制备3.7 烷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四章(4 学时)环烷烃4.1 环烷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4.1.1 分类4.1.2 异构4.1.3 命名4.2 环烷烃的结构4.2.1 Baeyer张力学说4.2.2 环烷烃的燃烧热4.2.3 现代观点4.2.4 环己烷的构象4.2.5 十氢合萘的构型4.3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4.4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4.4.1 自由基取代反应4.4.2 小环的特征反应――加成4.4.3 氧化反应4.5 环烷烃的制备4.5.1 分子内偶联4.5.2 狄尔斯-阿德尔反应4.5.3 卡宾合成法4.5.4 脂环烃之间的转化第五章(4 学时)立体化学概述5.1 概念5.1.1 物质的旋光性5.1.2 不对称碳原子、手性、手性分子5.1.3 分子的对称因素与手性关系5.2 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5.2.1 构型的R/S 命名及费歇尔投影式5.2.2 对映体及其性质5.2.3 外消旋体5.3 含两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5.3.1 含两个相同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5.3.2 旋光性与构象5.3.3 含两个不同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5.4 含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5.4.1 差向异构体5.4.2 含假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5.5 环状化合物5.5.1 环丙烷、环丁烷及环戊烷5.5.2 环己烷5.6 其它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5.6.1 丙二烯型化合物5.6.2 单键旋转受阻碍的联苯型化合物5.6.3 具有螺旋型的化合物5.6.4 含有其它不对称原子的光活性分子5.7 旋光的测定及外消旋体的拆分5.7.1 旋光的测定(自学)5.7.2 外消旋体的拆分5.7.3 对映体过量百分率第六章(5 学时)卤代烷6.1 卤代烷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6.1.1 卤代烷的分类6.1.2 卤代烷的命名6.1.3 卤代烷的同分异构(自学)6.2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6.3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6.3.1 卤代烷的结构及诱导效应6.3.2 亲核取代反应6.3.3 消除反应6.3.4 与金属反应6.3.5 还原6.4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6.4.1 两种历程:S N2、S N16.4.2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6.5 消除反应机制及与亲核反应的竞争6.5.1 两种机制:E1、E26.5.2 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竞争6.6 卤代烷的制备(自学)6.6.1 一元卤代烷的制备6.6.2 多卤代烷的制备6.6.3 工业生产6.6.4 氟代烷6.7 几种重要的卤代烷(自学)第七章(5 学时)烯烃7.1 烯烃的结构、异构及命名7.1.1 烯烃的结构7.1.2 烯烃的异构7.1.3 烯烃的命名7.2 烯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7.3 烯烃的化学性质7.3.1 催化氢化、氢化热及烯烃的相对稳定性7.3.2 亲电加成反应7.3.3 自由基加成反应7.3.4 氧化735烯烃的a—氢卤化7.3.6 与卡宾反应7.3.7 顺/反异构体的转化7.3.8 聚合7.4 烯烃的制备(自学)6.1 卤代烷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 6.1.1 卤代烷的分类 6.1.2 卤代烷的命名6.1.3 卤代烷的同分异构(自学)6.2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7.4.1 经由消除反应 7.4.2 炔烃的还原7.5 重要的烯烃及烯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7.5.1 重要的烯烃7.5.2 烯烃的来源及用途第八章(4 学时)炔烃和二烯烃第一部分炔烃8.1 炔烃的结构、异构与命名8.1.1 炔烃的结构8.1.2 炔烃的异构8.1.3 炔烃的命名8.2 炔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8.3 炔烃的化学性质8.3.1 炔烃的酸性及其反应8.3.2 亲电加成反应8.3.3 自由基加成反应8.3.4 亲核加成8.3.5 还原8.3.6 氧化8.3.7 聚合8.4 炔烃的制备8.4.1 乙炔的生产8.4.2 由二元卤代烷制备8.4.3 由乙炔或一元取代乙炔制备8.5 重要的炔烃及炔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二部分烯烃8.6 二烯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8.6.1 二烯烃的分类8.6.2 二烯烃的异构8.6.3 二烯烃的命名(多烯烃)8.7 共轭效应与共振式8.7.1 共轭效应8.7.2 超共轭效应8.7.3 共振式8.8 共轭二烯8.8.1 共轭二烯的结构及解释8.8.2 共轭二烯的物理性质(自学)8.8.3 共轭二烯的化学性质第九章(6 学时)芳烃9.1 苯的结构9.1.1 苯的结构及传统表达式9.1.2 苯分子结构的价键观点9.1.3 苯分子结构的分子轨道模型9.1.4 苯分子结构的共振式9.1.5 苯的构造式表示法9.2 芳烃的分类、同分异构与命名9.2.1 分类9.2.2 同分异构9.2.3 芳烃的命名9.3 芳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9.4 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9.4.1 亲电取代反应9.4.2 取代基的定位效应9.4.3 定位效应的应用9.5 单环芳烃的其它化学性质9.5.1 还原9.5.2 加成反应9.5.3 侧链反应9.6 卤代芳烃(自学)9.7 多环芳烃9.7.1 多苯代脂烃9.7.2 联苯9.7.3 稠环芳烃9.8 非苯系芳烃9.8.1 Huckel 规则9.8.2 非苯芳烃9.9 重要的芳烃及芳烃的来源与用途第十章(4 学时)醇、酚第一部分醇10.1 醇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10.2 醇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10.2.1 醇的物理性质(自学)10.2.2 醇的光谱性质10.3 一元醇的化学性质10.3.1 酸碱性10.3.2 酯化10.3.3 亲核取代10.3.4 脱水与消除10.3.5 氧化10.3.6 脱氢10.4 多元醇的化学性质10.4.1 与一元醇类似之反应10.4.2 多元醇的特殊性质10.5 醇的制备(自学)10.5.1 一元醇的制备10.5.2 多元醇的制备10.6 重要的醇及醇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二部分酚10.7 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0.8 酚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0.8.1 物理性质10.8.2 光谱性质10.9 酚的化学性质10.9.1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10.9.2 特性10.10 酚的制备(自学)10.10.1 苯酚的制备10.10.2 萘酚的制备10.11 重要的酚及酚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一章(2 学时)醚11.1 醚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11.1.1 醚的结构11.1.2 分类11.1.3 醚的命名11.2 醚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1.2.1 醚的物理性质11.2.2 光谱性质11.3 醚的化学性质11.3.1 自动氧化11.3.2 碱性——生成盐11.3.3 醚键断裂11.3.4Claisen (克莱森)重排11.4 醚的制备(自学)11.4.1 Williamson 合成法(威廉森)11.4.2 醇分子间失水11.4.3 烯烃加醇――烷氧汞化去汞法11.5 环醚11.5.1 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11.5.2 冠醚11.6 重要的醚及醚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二章(5 学时)醛酮12.1 醛、酮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12.1.1 醛、酮的结构12.1.2 分类12.1.3 通分异构12.1.4 命名12.2 醛、酮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2.2.1 物理性质12.2.2 光谱性质12.3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12.3.1 与含氧亲核试剂的加成12.3.2 与含硫亲核试剂的加成12.3.3 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12.3.4 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12.3.5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12.4 醛、酮的其它化学性质12.4.1 a - H的酸性12.4.2 氧化12.4.3 还原12.4.4 歧化反应12.4.5 聚合――醛羰基的自身加成12.5 醛、酮的制备(自学)12.5.1 氧化和脱氢法12.5.2 还原法12.5.3 不饱和烃加成12.5.4 Friedel- Crafts 酰化反应12.5.5 偕二卤代物水解法12.5.6芳环甲酰化法(Gatermann— koch)合成法12.6 重要的醛、酮及醛、酮的来源于用途(自学)第十三章(4 学时)不饱和醛酮及取代醛酮13.1 烯酮13.2 a, B -不饱和醛酮13.2.1 共轭加成13.2.2 还原13.3 醌13.3.1 分类与命名13.3.2 结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3.3.3 醌的性质13.3.4 制备13.4 羟基醛酮13.4.1 羟基醛酮的化学性质13.4.2 制备(自学)13.5 酚酮和酚酮(自学)13.5.1 性质13.5.2 合成有机化学A(2)教学大纲第十四章羧酸14.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14.1.1 羧酸的分类14.1.2 羧酸的命名14.2 羧酸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4.2.1 羧酸的物理性质14.2.2 羧酸的光谱性质14.3 羧酸的化学性质14.3.1 酸性14.3.2 羧基上羟基的取代反应——酰化反应14.3.3 脱羧14.3.4 还原14.3.5 a -H 卤代14.4 二元羧酸14.4.1 命名(自学)14.4.2 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自学)14.4.3 化学性质14.5 羧酸的制备(自学)14.5.1 由醇、醛及芳烃侧链氧化14.5.2 由有机金属化合物制备14.5.3 由腈化物的水解及羧酸a 烷基化14.6 重要的羧酸及羧酸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五章羧酸衍生物15.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15.1.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15.1.2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15.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自学)15.2.1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15.2.2 羧酸衍生物的光谱性质15.3 羧酸衍生物的反应15.3.1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形成酸15.3.2 羧酸衍生物的醇解——形成酯15.3.3 羧酸衍生物的氨(胺)解——形成酰胺15.3.4 羧酸衍生物的酸解15.3.5 羧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15.3.6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15.3.7 羧酸衍生物的其它反应15.4 油脂、蜡和合成洗涤剂(自学)15.4.1 油脂15.4.2 肥皂与合成洗涤剂15.4.3 磷脂与生物膜15.4.4 蜡15.5 羧酸衍生物的制备(自学)15.5.1 酰卤的制备15.5.2 酸酐的制备15.5.3 酯的制备15.5.4 酰胺的制备15.5.5 腈的制备15.6 碳酸衍生物15.6.1 碳酸的酰氯15.6.2 碳酸的酰胺15.6.3 碳酸的酯15.7 原酸衍生物15.7.1 原碳酸衍生物15.7.2 原酸衍生物——原酸酯15.8 过酸和二酰基过氧15.8.1 过酸15.8.2 二酰基过氧15.9 异腈15.9.1 结构与特点15.9.2 异腈的反应15.10 重要的羧酸衍生物及羧酸衍生物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六章不饱和羧酸和取代羧酸16.1 不饱和羧酸16.1.1 a , B —不饱和羧酸的结构16.1.2 a , B —不饱和羧酸的反应16.2 卤代酸16.3 醇酸16.3.1 醇酸的性质16.3.2 内酯16.4 酚酸16.4.1 水杨酸16.4.2 对羟基苯甲酸16.5 羰基酸16.5.1 a—羰基酸16.5.2 B —酮酸16.5.3 丫一酮酸16.6 B —酮酸酯16.6.1 B —酮酸酯的制备(自学)16.6.2 B —酮酸酯的化学性质16.6.3 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16.6.4 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法第十七章胺17.1 胺的分类、结构及命名17.1.1 胺的分类17.1.2 胺的结构17.1.3 胺的命名17.2 一元胺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7.2.1 物理性质17.2.2 光谱性质17.3 一元胺的化学性质17.3.1 酸碱性17.3.2 烃化17.3.3 酰化17.3.4 亚硝化17.3.5 氧化17.4 一元胺的制备(自学)17.4.1 氨或胺的直接烃化1742 Gabriel (加布里埃尔)合成法17.4.3 还原法17.4.4 酰胺的霍夫曼重排17.5 芳胺、二胺、不饱和胺及取代胺17.5.1 芳胺17.5.2 二胺17.5.3 烯胺17.5.4 羟基胺17.6 季铵盐和氢氧化四烃基铵(季铵碱)17.6.1 季铵盐17.6.2 季铵碱(氢氧化四烃基铵)17.7 重要的胺及胺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八章其它含氮化合物18.1 硝基化合物18.1.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命名18.1.2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8.1.3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8.1.4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8.1.5 亚硝基化合物18.1.6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自学)18.2 重氮化合物之一——重氮甲烷18.2.1 重氮甲烷及其制备18.2.2 重氮甲烷的化学性质——甲基化试剂18.2.3 碳烯和类碳烯18.3 重氮化合物之二——芳基重氮盐18.3.1 芳香族重氮化反应18.3.2 芳基重氮盐的化学反应及用途18.4 偶氮化合物18.4.1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18.4.2 脂肪族偶氮化合物18.4.3 偶氮燃料(自学)18.5 叠氮化合物18.5.1 叠氮化合物的制备18.5.2 叠氮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18.5.3 氮烯第十九章有机合成及重排第一部分有机合成19.1 碳胳19.1.1 碳-碳键的形成19.1.2 碳链的断裂19.1.3 成环和开环19.1.4 特殊的碳胳形成要求19.2 官能团19.2.1 官能团的互变19.2.2 官能团保护19.3 构型19.3.1 常见的立体选择性反应19.3.2 不对称合成(手征性合成)19.4 合成路线19.5 有机合成参考书第二部分重排19.6 重排反应的分类19.7 亲核重排19.7.1 概论19.7.2 重排到缺电子的碳原子19.7.3 重排到缺电子的氮原子19.7.4 重排到缺电子的氧原子19.8 亲电重排19.9 自由基重排19.10 芳香族重排第二十章杂环化合物20.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20.1.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20.1.2 杂环化合物的命名20.1.3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第一部分五元杂环化合物20.2 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20.2.1 呋喃、噻吩、吡咯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20.2.2 呋喃、噻吩、吡咯的化学性质20.2.3 呋喃、噻吩、吡咯的制备(自学)2024 a—呋喃甲醛20.3 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苯并体系20.4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20.4.1 命名20.4.2 结构和性质20.4.3 噻唑和咪唑20.5 族化合物第二部分六元杂环化合物20.6 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20.6.1 吡啶的结构20.6.2 吡啶的化学反应20.6.3 吡啶的制备(自学)20.7 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苯并体系20.8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氮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第三部分其它杂环化合物20.9 三元、四元、七元杂环体系20.9.1 三元杂环化合物20.9.2 四元杂环化合物20.9.3 七元杂环第二十一章周环反应21.1 周环反应的理论21.2 电环化反应21.2.14 n 体系21.2.2 4n+2 体系21.3 环加成反应21.3.1 [2+2]21.3.2 [2+4]21.3.3 环加成规律21.4(T键迁移反应21.4.1 c键迁移的含义及命名法21.4.2 H[1 , j] c 迁移21.4.3 C[1,j]c 迁移21.4.4 [i,j]c 迁移第二十二章元素有机之一(非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含硫、磷、硅及硼的元素有机化合物22.1 有机硫化合物22.1.1 有机硫化合物的成键特征、分类及命名22.1.2 常见的有机硫化合物22.1.3 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22.2 有机磷化合物22.2.1 有机磷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命名22.2.2 有机磷的反应22.2.3 有机磷的应用22.2.4 生命有机磷22.3 有机硅化合物22.3.1 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命名22.3.2 有机硅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2.4 有机硼化合物22.4.1 常见的有机硼化合物22.4.2 有机硼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二十三章元素有机之二金属有机化合物23.1 金属有机化合物(复习)23.1.1 有机镁化合物——格氏试剂23.1.2 烃基钠RNa23.1.3 烃基锂Rli23.1.4 二烃基铜锂R2CuLi23.2过渡金属n络合物23.2.1过渡金属n络合物的结构特点2322常见的几种过渡金属n络合物2323过渡金属n络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二十四章碳水化合物24.1 单糖24.1.1 单糖的构造式24.1.2 单糖的构型24.1.3 单糖的反应及应用24.1.4 单糖的环状结构24.2 二糖24.2.1 概论24.2.2 重要的双糖24.3 多糖24.3.1 纤维素24.3.2 淀粉24.4 糖的衍生物(自学)第二十五章蛋白质与核酸25.2.1 多肽结构25.2.2 多肽的序列分析25.2.3 多肽的合成25.3 蛋白质25.3.1 蛋白质的分类及功能25.3.2 蛋白质的结构25.3.3 蛋白质的性质25.4 酶25.4.1 酶的组成、分类及命名25.4.2 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25.5 核酸25.5.1 核酸的组成及分类25.5.2 核酸的结构25.5.3 核酸的生物功能第二十六章类脂、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26.1 类脂26.1.1 油脂26.1.2 蜡26.1.3 磷脂26.2 萜类26.2.1 萜的涵义及异戊二烯规律26.2.2 萜的命名26.2.3 分类及重要的萜26.3 甾族26.3.1 甾醇26.3.2 胆酸26.3.3 甾族激素26.4 生物碱26.4.1 生物碱的一般性质26.4.2 生物碱的提取方法第二十七章合成高分子化合物27.1 基本概念27.2 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27.2.1 加聚反应27.2.2 缩聚反应25.1 氨基酸25.1.1 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及分类25.1.2 氨基酸的性质25.1.3 氨基酸的制备(自学)25.2 多肽。
清华化学高中知识点总结
清华化学高中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原理1. 物质的分类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根据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它们由原子固定成分,是化学反应的基本构成单位。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由固定的化学元素按一定的原子比例和化学键结构组成,它们是由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经化学反应形成的,例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2.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结合而成的微小颗粒,是化合物的构成单位。
分子是由原子以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比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高低排列的。
元素周期表有横行和纵列组成。
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和规律,例如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元素的化学性质也由金属性逐渐转向非金属性。
4.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将原子结合成分子或者晶体的一种能够连接原子的力。
在分子结构中,化学键决定了分子的稳定性和性质。
其中,共价键是一种电子对共享的化学键,它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
离子键是由离子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形成的。
5.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比如颜色、形状、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的性质,比如氧气与氢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水。
6.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不同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两个或更多物质结合成一个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是指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物质。
置换反应是指在两种物质之间发生置换,形成两个新的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发生氧化和还原现象的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
清华大学化学第六章
������������ ������+ ������ ������������ = −������������ ⊖ = ������ ������ 前缀 p 表示 -lg
问题:在 ������������������℃,������������ = ������. ������ 的水溶液是酸性吗? ������������������℃时
⊖ ,������������
= ������. ������ × ������������−������������
������������
������ ������
⇒
+
������⊖
= ������. ������ × ������������−������
������������������℃时
������⊖ ������
������������ ������+ ������������− ������ ⋅ ⊖ ⊖ = ������ ������ ������ ������������ ������⊖
一元弱酸的标准离解平衡常数
常温下,0.1molL-1的醋酸(HAc)溶液稀释一
非水系统的酸碱反应 水的自偶平衡
酸碱与共轭酸碱对
酸碱间的这种只相差一个质子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 酸 ⇌ 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物理化学清华大学课件ppt
(3) 对比参数和对比状态:
➢ 定义: T r
➢ 范氏对比方程:
T Tc
pr
p pc
Vr
Vm Vc
1881年将范氏方程应用于临界点并进行纯数学处理,得到
a3pcVc2
代入原方程并整理
b
1 3
Vc
R 8 pcVc 3 Tc
pr
V3r2Vr
1383Tr
Van der Waals 对比方程
启示:f (pr, Vr, Tr)=0。即不同气体如果它们具有相同的pr 和Tr,则Vr必相同。称它们处在相同对比状态。
2. 对比状态原理: 处在相同对比状态的各种气体(乃至 液体),具有相近的物性(如摩尔热容、 膨胀系数、压缩系数、黏度等)。
三、用压缩因子图计算实际气体 (Calculation of real gases with compression factor figure)
➢ 定义:热量是由于温度不同而在系统 与环境之间传递的能量,Q;
功是除热以外,在系统与环境 之间所传递的能量,W。
➢ 符号:系统吸热,Q > 0;系统放热,Q < 0
系统做功,W > 0;环境做功,W < 0
Q是系统吸收的热量
➢ Q和W是过程量:
W是系统做的功
状态函数(只取决于初末状态) 热力学物理量
➢ 按过程本身的特点,分为多种多样。 物化感兴趣的几种典型过程为:
等温过程:T1=T2=T环=const(常数) 等压过程:Yp1=p2=p外=const. 等容过程:V=const. 绝热过程:系统和环境无热交换 循环过程:变化为0
等号全部成立才满足
五、热量和功 (Heat and wor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wis理论的局限性:
⑴不能说明共用电子对为什么能使得两个原子牢固结合 这一共价键本质。 ⑵不能解释某些分子的一些性质,如O2的磁性等。
抗磁性(无未成对电子)→顺磁性(有未成对电子)√
17
⑶ 八隅体规则的例外很多,如NO、 BF3 、PF5、SF6等
单电子
硼化物
多电子化合物
9.2.2 现代共价键理论
叠和共用电子形成的,而每个原子能提供的 轨道和成单电子数目是一定的。
受未成对电子数的制约
例如:NH3和Cl2分子的形成
22
(3)共价键的方向性 在形成共价键时,如果轨道重叠区域越大,则形 成的键就越牢固,这称为最大重叠原理。为满足 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尽可能地沿着原子轨道最 大重叠方向来形成,所以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2. 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
(1) 配对成键
⚫ A, B两个原子各有一个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它们可 以互相配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单键,使体系的能量降低。 ⚫ 若A, B各有两个或三个未成对电子,则自旋相反的单电 子可以两两配对形成共价双键或叁键。
21
(2)共价键的饱和性 每个原子成键的总数或以单键连接的原子数 目是一定的,因为共价键是由原子间轨道重
离子电子构型对化合物性质有影响。例如, IA 的 Na+ 和IB 的Cu+ 离子半径分别为 97 pm 和 96 pm,但 NaCl 易溶于水,而 CuCl 不溶于水。因为它们分别为 8 电 子构型和 18 电子构型,导致离子化合物的性质有较大 差别。 9
4.离子半径
正、负离子中心距离是正、负离子半径之和。
EN-H =
D1 + D 2 + D3 = 390.5 ( kJ· mol-1 ) 3
28
键长:分子中成键两原子核之间距离。键长越小,键越强。
键长 / pm
C-C C = C 154 133
键能 / kJ· mol-1
345.6 602.0
C C
120
835.1
键角:分子中键与键之间的夹角,在多原子分子中才涉及
H
py pz
sp 杂化,键角180°,分子构型为直线形 。
py _ py _ H C pz _ pz C _ H
34
(2)sp2杂化:一个s轨道和二个p轨道组合而成
例:BCl3 键角 120°,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激发 sp2杂化
B:2s22p1
B采取sp2杂化,B的3个sp2杂化轨道指 向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与3个Cl 的3p成σ键,故BCl3分子构型为三角形。
过程和空间构型。
内容:原子轨道为什么要杂化?如何杂化?杂化后
可形成哪些杂化类型轨道?如何解释分子的构型 。
30
9.3.1 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
概念:原子在形成分子时,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原子轨道的过程称为杂化,所形成新的原子轨 道称为杂化轨道。
要点:
(1)杂化轨道也是原子轨道。
(2)杂化轨道数=参加杂化原子轨道数。 (3)杂化轨道形状和方向取决于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
负离子一般为8电子构型。 正离子: (1)2电子构型:Li+、Be2+等。 (2)8电子构型 (ns2np6):K+、Ca2+等。 (3)9~17电子构型(ns2np6nd1- 9):Fe2+、Mn2+等。 (4)18电子构型 (ns2np6nd10):Zn2+、Ag+等。
(5)(18+2)电子构型(n-1)s2(n-1)p6(n-1)d10 ns2:Pb2+、Sn2+等。
NaCl晶体, 6∶6配位
r+ = 0.414 r−
离子半径与配位比的关系
离子半径与配位比的关系
例:根据Mg2+和O2-的半径数据,推测MgO的配位数。
Mg2+的半径 r+ = 65 pm O2-的半径 r- = 140 pm
半径比:
r+ 65 = = 0 . 464 r− 140
所以:MgO的配位数为6。
31
(4) 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sp3d,sp3d2 等 。
杂化过程:a)激发
b)杂化
激发
c)成键
ns 杂化
np
ns 成键 sp3
np
sp3-x
杂化轨道特征:
(1) 经杂化后轨道能量和成分均发生了变化 (2) 轨道形状改变 (3) 杂化后轨道与其它原子的成键能力增强
9.3.2 杂化轨道类型
单键=,双键= +,叁键= +2
26
⚫ 从原子轨道重叠来看,π键重叠程度要比σ键重叠程度 小,π键键能要小于σ键键能,所以π键稳定性低于σ键, 它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与者。
成功地解释了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以及σ和π键特点。
特征
原子轨道重叠方式 原子轨道重叠部位 原子轨道重叠程度 键的强度 化学活泼性
第9章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理论
9.1 离子键 9.2 共价键理论 9.3 杂化轨道理论 9.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9.5 分子轨道理论 9.6 金属键理论 9.7 分子间作用力
1
离子键理论
( X)
路易斯理论
价键理论 现代价键 理 论 价层电子对 互斥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化学键 共价键 (量子力学) 理 论 理 论 (1927年)
Gilbert Newton Lewis
共价键 :分子中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达到 8 电子 稳定稀有气体结构而结合形成的化学键。
1875-1946 USA
在 Lewis 结构式中,用黑点表示电子,用“-”表示共价键如:
16
Lewis理论的优点:
⑴ 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离子键的新的键型,即共价键;
⑵ 解释了X比较小的原子间形成共价分子的过程。
现代共价 键理论 金属键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9.1 离子键
1916年W.Kossel以稀有气体原子结构模型 出发,提出了离子键理论
1. 离子键特点 (1)离子键是活泼金属原子和活泼非金属
原子间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的正、负 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 (2)离子电荷越高,离子间的距离越小,
Walther Ludwig Julius Kossel German 1888-1956
思考:CCl4成键情况如何?
H C H H
Cl C Cl
例如 NH3 :
NH3 ( g ) = H ( g ) + NH2 ( g ) D1 = 435.1 kJ· mol-1
NH2 ( g ) = H ( g ) + NH ( g )
NH ( g ) = H(g) + N(g)
D2 = 397.5 kJ· mol-1
D3 = 338.9 kJ· mol-1
以AB 型离子晶体为例,常见的有三类:
CsCl 型
晶格:简单立方
配位比:8∶8 类似晶体结构的还有CsBr,CsI等。
NaCl 型 晶格:面心立方
配位比:6∶6
类似结构的还有NaF, AgBr, BaO等
ZnS 型
晶格:面心立方 配位比:4∶4
类似结构的还有AgI, ZnO等
3. 离子的电子构型
Oσ S σ O
SO2, SO3,COCl2,O3,HNO3,C6H6等
(3)sp3杂化: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组合而成 例:CH4 键角109°28′,分子构型为正四面体。
2p 2s 电子激发 2s
2p
杂化
sp3杂化轨道
C原子的4 个sp3杂化轨道上4个单电子与4 个H的1S电子成4个σ键。
⚫ 综上所述,价键理论阐明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
键
沿键轴方向相对重叠
键
沿键轴方向平行重叠
两原子核之间,在键轴处 键轴上方和下方,键轴 处为零 大 较大 不活泼 小 较小 活泼
27
4. 键参数
键能 AB ( g ) = A ( g ) + B ( g ) EAB = DAB 对于双原子分子,键能EAB 等于解离能DAB 。但对于 多原子分子,则要注意键能与解离能的区别与联系。
(2) 半径越大,离子键减弱,共价性增强,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
10
主要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半径
量纲:pm
离子半径与离子晶体的结构
材
料
化
学
导
论
离子半径与配位比的关系
稳定存在的离子晶体,应使离子晶体内正、负离子尽 可能紧密排列,自由空间应尽量小些
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
B
C
A C = 4 r− A B = B C = 2 ( r+ + r− ) A B 2 ( r+ + r− ) sin 45 = = = 0 . 707 AC 4 r−
HF 分子中的共价键
23
3. 共价键的类型
如 H2 、HCl 、Cl2等
轨道重叠 电子云分布
(1)键:原子轨道沿键键: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按“肩并肩”方式发生重叠。
轨道重叠 电子云分布
25
(2) 键: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按“肩并肩”方式发生重叠。
N2 分子结构示意图
键角。
S
如 H2S和 CO2:
H
92
H
O
180 C O
29
9.3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是1931年由Pauling L等 人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能够 很好地解释像CH4等共价分子的形成
Linus Carl Pauling 1901-1994 USA Nobel Prize in 1954,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