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浅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在当今教育领域,“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日益受到关注。
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更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究竟什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又该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学习环境呢?师生学习共同体,简单来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引领下,相互交流、合作、分享,共同促进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角色,而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伙伴。
从内涵上看,师生学习共同体首先强调共同的目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明确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学习任务和期望达到的成果。
这种共同目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大家前进的方向。
其次,它注重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大家通过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探索未知。
再者,师生学习共同体还意味着资源的共享。
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学生则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彼此的资源相互融合,为学习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孤独的行为,而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团队活动。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机会。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实现教学相长。
那么,如何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呢?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服从的位置。
而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这种关系需要被打破。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指导,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的实践与反思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共同体是指由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学习社区,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首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只有教师们在共同体中相互协作、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扮演着主体角色。
学习共同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创造力的激发。
学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另外,家长也是学习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全面发展。
家长可以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成长需求,与学校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此外,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还需要建立健康的教育评价机制。
传统的分数评价方式往往只能反映学生的表面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应该注重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总的来说,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的实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反思,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全面化的成长,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优秀人才。
“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探讨
的学 习过 程 , 是实践性 知识 发展 、 积 累的 协 商、 呈现 自己的知识 、 相互依赖 、 承 担责 互动性 的组织实体 , 可 以为教 师参与社会
题, 借 助集体 智慧解决 个人 困境 , 从 而 构 的 良性 循 环 。
伙 伴 关 系 中 意 识 到 自 己 是 在 一 个 共 同体 成 了一种 加速个人 智慧学 习和 实践创新
立, 意味 着教 师走 出原子化 的 “ 自我 ” , 通
过 与 其他 教 师进行 平 等 的交 往 与对 话 , 使 教 师 围 绕 共 同 的 主 题 内 容 ,在 相 同 的 学 习环 境 中建 构 一 个 充 满 专 业 自觉 且 具
方式、 教学 内容处理 、 教学方法选择 、 教学 整体设计等 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这种 差异
性文化来强化 自身的学习 , 而且通过 共同 体 文化 的动态结构 ,引导教 师打破 思维 维和智慧的碰撞 , 使原有观念更 加科 学和
定式 , 审思 自身教育 实践 , 唤醒 专业 自觉
与 共 同体 学 习 ,能 极 大 , 从而实现 性 , 激发专 业发展欲 望 , 也使教 师积 极参 指 出的 : “ 教师专业 发展 思想 的一个 重要 转 向就是将 关注 的重心 从 ‘ 专 业个 人主
义’ 转向‘ 学 习共 同体 ’ 。”
一
主动性 、 积极 性和 自觉性 , 从 而激发 教师
师 专 业 发 展 的 主体 性 。
专业 自主 发展 的责任感 、成就 感 以及 教 协 作 , 使个体从共 同体成 员的互动中获益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效果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效果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过程中每位成员的积极参与和相互支持,鼓励师生、同学之间的深度互动,以提高学习效果和提升教育质量。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成效,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协作与共享。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处于知识传授的中心位置,而学生则被动接受。
然而,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感。
这种转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实施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普遍有所提升。
相较于单纯依靠教师讲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学习共同体能够通过多样化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数学和科学等理科课中,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复杂问题,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在讨论中深化理解,提升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
同时,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在这种环境中也得到了锻炼。
在心理层面,学习共同体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协作。
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加尊重他人的意见。
尤其对性格内向或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小组合作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展示能力。
相对独立完成任务的传统教学模式,会使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表达自己,而在共同体中,他们能感受到彼此的支持,从而逐步克服心理障碍。
这种情感上的支持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更融洽的班级氛围。
同时,学习共同体中的评估机制也相对灵活。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重点常常放在期末考试成绩上,这种单一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学习共同体则倡导多元化评价,通过小组作品、口头报告、同伴评估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过程中得到充分肯定。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构建在当前教育改革潮流的引领下,学习共同体的概念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教育理论的创新,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一个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学习环境,促使师生、家长以及社区等多方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提升教育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首先始于对教育环境的重新审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是知识的传递者。
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肤浅。
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多元化的交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是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与兴趣。
课程的设计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步骤。
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当灵活多样,既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
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尤为适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通过项目研究、实践活动等方式,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分工等形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学习共同体中,家长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
教育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通过组织家长会、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能够增强家长对学校活动的理解与支持,还能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家长与教师的密切沟通,可以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与此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使得家长能够及时获取孩子在校学习的动态,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除了家庭的参与,社区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学校应积极拓展与社区的合作,通过共同教育项目、社区服务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者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习文化的建设。
构建学习共同体,并且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通过诸多举措,包括建立学习型组织、激发教师学习热情、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优化学习资源配置等,来激发教师的潜能,提升教育水平和素质。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组成员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进行合作,并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持续学习和改进的社会关系。
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要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教师们能够开放心态,融入协作学习的氛围中。
需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和责任,让成员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协作。
在共同体中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包括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总结,以及制定学习路线,确保学习效果。
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学校领导要提供有力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教师相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保障。
可以通过团队建设和团队活动来提升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由学习,自主成长。
二、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教师学习文化是指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等。
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可以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提高其专业水平。
要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倡导终身学习。
要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培训和进修,还可以采用在线学习、微课堂、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
要优化学习资源配置,给予教师充足的学习资源支持,包括时间、空间、经费等,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学校领导要提倡并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学习,鼓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浅谈师生学习共同体
浅谈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学习共同体,顾名思义,是师生围绕学习建立起来的平台,是师生之间双向作用的产物,表达了一种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
它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协作组织,它更是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在这个共同体中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教授过程的融合,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精神和心灵的碰撞,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交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融合,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新的冲击。
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求教于教师,也可以自主学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养分,甚至是在某些问题上向学生学习,或与学生一道学习、共同提高。
因此,当下的师生关系中,学习合作者的因素在增长,教学相长、生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形成。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得以生存、延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一所学校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它将课内的互动与课外的交流,线上的学习与线下的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相互交流、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标。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的、特别是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的扬弃与超越,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集中表现,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教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育内容的设计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导力量。
对于师生关系,有一个十分流行的比喻,那就是花朵与园丁。
苗木要生长,花朵要盛开,园丁很关键。
园丁要依据苗木的生长特点、生长周期营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才能让苗木茁壮成长、花朵应时盛开。
园丁不能模具式地把学生批量生产成一模一样的器具,也不可违反生长规律揠苗助长。
从这种意义上说,育人不应像工业,而更应像农业。
什么样的“共同体”可以称作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审视与反思
什么样的“共同体”可以称作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审视与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和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实践价值与现实挑战进行严谨的审视与反思。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促进教师持续成长、知识共享和协作提升的有效组织形式,其理论内涵及其实际运作机制备受关注。
文中首先界定“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概念,梳理其形成与发展脉络,明确其构成要素与理想特征。
我们将剖析该共同体如何通过共同愿景的塑造、深度合作的学习过程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探究,来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迭代,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进一步,本文将在理论层面考察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分析这一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提出对构建和优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具体策略与建议,并对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度反思。
本文通过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全面审视与反思,力求提炼出一套更为完善且适应我国教育环境的理论指导原则和实践操作路径,以期推动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综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简称PLC)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的是教师之间的合作、共享和持续学习,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
本部分将综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核心特征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源于多种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学。
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个体的发展依赖于与他人互动和参与社会活动。
成人学习理论则强调成人学习是自我导向、经验基础和实用主义的,成人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非理论本身。
共同体教育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共同体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共同体教育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共同体教育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一、共同体教育的内涵共同体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与合作的教育模式。
它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支持的关系,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实现教育目标。
共同体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共同体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体教育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强调生生合作:共同体教育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通过小组学习、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全面发展:共同体教育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共同体教育的实践体会1.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共同体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和较高的沟通能力。
通过共同体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这是传授知识的基础。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共同体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学习、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体教育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教育的本质是学习,学习的核心是教师。
教师的学习文化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更加重大,教师的学习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构建学习共同体,再造教师学习文化,已迫在眉睫,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指组织成员通过参与、合作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改进教育实践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教育领域,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整合资源、分享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和增强学习动力,更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改进。
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和合作解决问题,形成团队合作和学习互助的文化氛围,实现教师个体学习与成员群体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科资源的生产者,而教育实践是知识与经验的分享和融合。
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更能促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创新和整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只有通过共建学习共同体,才能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再造教师学习文化的紧迫性再造教师学习文化是指通过改变教育环境和氛围,塑造教师学习的习惯、态度和价值观,使教师个体学习成为一种共同做法,形成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教育的新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再造教师学习文化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体的学习效果,更有助于促进学校和教育组织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而学习文化是一种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再造教师学习文化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努力和觉悟,更需要学校和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形成尊重学习、鼓励学习和推动学习的组织文化,才能激励教师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现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促进教师队伍学习文化的积极转变。
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氛围,搭建学习平台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学校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需要充分发挥组织和管理的作用,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渠道和机制,促进教师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分享。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 4篇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4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听杨晓奇教授专题报告会有感张姗姗伴随学习型社会的突显,身处学习型组织的我们,认识到学习之于教师的巨大作用。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不仅应成为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的基本态度与主要内容。
通过本次报告会,我认识到教师学习共同体不是一个由个体简单相加的集合,而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团体。
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具有开放性。
意味着共同体成员可以共享愿景和学习资源,在人际关系上是平等合作、和谐开放的,在心智模式上是先内观吾身,反思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正确与否,积极克服思维定势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且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开放性地对话与交流,而后开放容纳别人的想法。
在心理空间上不是封闭、防卫的。
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观,以成为该共同体成员为荣,对共同体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理解、合作共处,形成了相互支持、依赖共生的成员关系,很少有人身攻击。
大家共处同一空间,共同学习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成长。
尊重成员的差异,强调个体的参与。
在充分尊重和理解个体愿景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提炼全体成员衷心拥有的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从而催发个体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在团队学习和讨论中,每个成员深入参与,挖掘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从而克服有碍学习的自我防卫,获得学习和成长速度较其他学习方式更快的效果。
充分体现成员人格的平等,参与机会的平等,以及参与的自愿和行为的自主。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议题的出现,有助于我们思考学校之于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让我们深刻领会教育之于社会发展的价值以及主要方式。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是对于学校作为组织机构属性的基本改善,是学校迈向学习型组织的关键。
同时有助于改善教师群体的教育属性,彰显教师群体的学习属性,激活教师群体的自主发展属性,重拾教师群体的知识分子属性,体现教师群体的社会引领属性。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理念、原则与策略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_理念、原则与策略引言: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发展模式,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发展能力,并促进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本文将从理念、原则与策略三个方面,探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与实施。
一、理念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建立在合作、分享和互助的理念之上的。
它强调教师不再孤立地进行个体教学实践,而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这种共同体的思想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二、原则1. 平等原则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每个教师都应被尊重、被重视,他们的经验和见解都应受到认可。
没有教师能比另一位更好或更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特长。
因此,在共同体中,应该鼓励彼此平等、尊重地交流,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经验。
2. 支持原则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就是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校管理者和学科组长应该积极促进共同体的建立,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时间、资源和培训等。
同时,学校还应制定明确的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共同体建设,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
3. 自主原则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应该尊重教师的自主性和个体需求。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专业目标,共同体应该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选择,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和发展。
同时,教师也应主动参与共同体的建设和管理,共同制定共同体的学习目标和规则。
三、策略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学校可以与教师一起制定共同体的学习目标,明确每个教师在共同体中的角色和任务。
同时,还需要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计划,确保共同体的学习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2. 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和平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和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可以通过定期的集体教研活动、学科组会议、在线社群等方式,让教师有机会交流教学经验、分享资源和解决问题。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 4篇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心得体会 4篇在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中,我深刻认识到了研究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以及生存,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态度和主要内容。
教师研究共同体不是简单的个体集合,而是由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团体。
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研究型组织,共同体成员可以共享愿景和研究资源,在人际关系上平等合作、和谐开放,在心智模式上反思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积极克服思维定势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开放性地对话与交流,从而开放容纳别人的想法。
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观,以成为该共同体成员为荣,对共同体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理解、合作共处,形成了相互支持、依赖共生的成员关系,很少有人身攻击。
共同体成员共同研究交流、畅所欲言、共同成长,强调个体的参与和尊重成员的差异。
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的出现,让我们思考学校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深刻领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主要方式。
教师专业研究共同体的价值在于对学校组织机构属性的基本改善,是学校迈向研究型组织的关键。
同时,共同体也有助于改善教师群体的教育属性,彰显教师群体的研究属性,激活教师群体的自主发展属性,重拾教师群体的知识分子属性,体现教师群体的社会引领属性。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借助教师研究共同体,不断研究,充实自己,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
我很幸运地参加了鸠江区名师培育工作室的培训班,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我一直在努力研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成熟,但研究也让我变得更充实和自信。
整个培训过程就像是一次“洗脑”,让我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也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
一、构建教师研究共同体,开辟教师研究新途径教师研究共同体是指将学校教师组合为小团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让他们自由、灵活地互相合作,共同研究,最终提升整个组织的专业素养。
学校可以通过价值引领、目标要求、机制约束、评价激励等措施来促进团体运行,让团体成员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研究的风气和标准。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由教师自发组建的学习群体,旨在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构建一个积极、有活力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和实践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以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育的进步。
首先,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建立共同的学习目标和规范。
教师们应该明确共同体的目标是什么,通过共同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例如,可以设定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等目标。
同时,建立一系列规范,如尊重他人意见、保守共享资源、积极参与讨论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共同体活动。
教师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教学观摩、教学案例分享、教学研讨会等,让教师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此外,鼓励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方便教师们随时随地交流学习。
同时,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也是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学习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们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个人的成长。
评价结果也可以用于调整共同体的学习方向和内容,使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实践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注重开放性和包容性。
教师们应该乐于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同时也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只有在互相尊重、包容的氛围中,教师们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此外,持续的学习动力也是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教师们应该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
因此,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构建和实践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教师们共同努力,建立积极、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只有在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互相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的进步。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不断提升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效果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效果共同体学习是一种基于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在相互支持与合作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学习成就、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中小学教育中,实践共同体学习模式可以取得一系列积极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首先,共同体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共同体学习中,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与同学一起学习、分享、互助,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相比于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共同体学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能培养学习动力和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共同体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共同体学习中,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分享信息、交流意见,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能。
通过这种共同体学习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此外,共同体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也有积极作用。
在共同体学习中,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共同体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共同体学习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
在共同体学习中,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能够建立起真诚的情感交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情感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共同体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情感和需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探索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探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也逐渐被提出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教师共同学习、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问题的组织形式,是教师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和建设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专业学习和对话的社群,由具有相同教育背景和共同目标的教师组成。
它通过共同学习、参与教学观摩、研讨教学问题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旨在构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环境,提供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和保障。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模式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背景、教学需求和组织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模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建设模式:1. 学科共同体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科目和领域,组成学科共同体,共同研讨学科核心概念、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问题,提升学科专业能力。
2. 教研组共同体模式:教师根据所在学校或院系,组成教研组共同体,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与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3. 跨学科共同体模式:教师跨学科、跨年级组成共同体,通过跨学科教学、跨年级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跨界合作和教学创新。
以上仅是几种常见的建设模式,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组合和创新,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建设模式。
三、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内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内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规划和确定,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建设内容:1. 教师教学经验交流:通过教学观摩、课堂反思、教学案例分享等方式,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互相借鉴,提高教学效果。
2. 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共同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问题,构建共同的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师共同研究和改进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
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并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集体的智慧和经验,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一理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值得探讨。
首先,它强调共同发展。
每个成员在共同体中都可以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资源的互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他人的经验中获益。
这种共享精神促进了知识的深化与扩展。
其次,学习共同体注重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
在这种环境中,成员之间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分享观点,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实现对话式的深度学习。
再者,学习共同体还强调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相结合。
每个成员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也对共同体的整体发展承担贡献,通过合作以实现共赢。
在具体实践中,中小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首先,学校可以设立学习小组,将学生按兴趣、能力和背景进行分组。
这样的小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够体验到协作带来的成就感,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层面,形成教研共同体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有效反思教学实践,提升专业素养。
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与困惑,在互助中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推动教育变革。
同时,通过观察课堂教学、参与听课评课等方式,也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反馈,促进彼此成长。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看,创建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跨学科的项目学习中,学生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过程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在项目实施中,不同背景、兴趣的学生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培养彼此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协作学习组织,旨在通过集体智慧和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有效的共同体不仅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平台,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实践的优化。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与使命。
共同体应当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专业能力而形成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被充分尊重与激励,促进其在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
为实现有效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组织结构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
共同体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领域、年级段或学科特点进行分组,形成小规模的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可相互支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挑战与问题,分享各自的经验与教训。
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与协作意识是推动学习和反思的动力。
定期召开小组会议,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课题研究等形式,促进彼此间的学习和成长。
在共同体中,领导者的角色同样不可忽视。
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引领和激励团队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沟通、协调团队内部的各种资源与信息,并在需要时提供专业支持。
领导者应当鼓励教师参与到共同体的建设中,考虑教师的需求与反馈,以便持续改进共同体的运作机制与学习内容。
同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认可在共同体中表现出色的教师,可以提高其他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专业发展活动的支持。
定期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和发展活动,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工作坊、选修课程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
这些活动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学者或有丰富经验的同行进行指导和培训,从而拓宽教师的视野,推动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度思考。
同时,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还应当注重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定期收集教师对共同体运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评估共同体的建设成效和改进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浅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摘要: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被认为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还处在一个探索时期,学术界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义也尚未统一。
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英国的eplc项目归纳性地提出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四个进程、八大特征、三套结果及其运作方式,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英国eplc项目;启示一、引言“共同体”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随后在1995年被伯耶尔运用于学校教育即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共同学习体这一概念中,直到1997年美国西南教育发展中心首次提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师的自主学习——教师即学习者。
这一改革使“教师学习”开始逐步取代“教师培训”,甚至提出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
把共同体比喻成一个团队,虽然团队并不一定能使每个成员的智商变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团队就像一个“温暖的家”,它可以使人的力量变大,消除学习的孤单感,一旦每个人形成共同的目标愿景,并且都有着一致的利益关系,通过彼此的交流来解决问题,这个共同体就形成了。
创造历史的不是某个英雄伟人,而是整个人民群体。
因此,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将成为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式。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现状(一)内涵界定w关于学习共同体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看法。
哲学上把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存在,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共同追求的愿景目标;教育学上把学习共同体定义为一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社会学的角度则把学习共同体定义为一种师生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一种关系的结合等等。
各种观点都是由“学习组织”、“学习方式”、“学习团队”、“学习关系”等演绎而来的。
国内学者商利民认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指“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精神,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1]。
张建伟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2]。
显然,虽然不同的学科视角下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但在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成熟度的要求以及在社会交往中实现和生成共同体的这一过程上达成了共识。
由上述可知,对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认识不同,在其指导下的实践偏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进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之前,首先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理论维度加以指导。
(二)实践反思根据调查,我国现行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合作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集体备课的研课模式;②课题合作的教研模式;③校内校本教研模式;④校际间教师协作模式。
许多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三到四年后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教育是个服务行业,人们经常把教师比作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当服务者将自己已有的资源耗尽枯竭后,就必然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教师不断的学习成长,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寻求成就感。
目前,我国中小学中针对这一现象所提倡的教师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经验学习等大部分是在小组内进行的,例如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以老带新、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也许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但它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解为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观点和做法是片面的,且造成了学习方法的单一机械化。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系统,在这个系统的运作下,教师首先要把握该系统中的种种关系,才能以开放、整体的思维来寻找有效学习的方式以及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防止片面化、技术性、人为的合作,以此来提高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效能。
三、英国eplc项目的介绍英国的eplc项目总目标是通过研究得出关于学校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可靠、可及并且实用的成果,服务于决策者、专业发展的协调员、提供者以及学校领导;为教师队伍总结出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在创造和维持学习共同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行为及组织形式[3]。
eplc是一个有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它能够有效的确认和传达各个层面(国家、地方、学校等)的主要推动以及制约因素,采取何种方法可以给专业学习带来最佳的影响;生成各项原则并且评估模型的普适性和可转换型;引起从业者的兴趣,使他们展开实践;告知校长各项方案和计划。
这一有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能够推动和维持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为共同目的进行活动。
目前,已有学者研究出如图1所示的作为一个有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运作的临时模型:首先,eplc告诉我们专业学习共同体具有八个共同的特点: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对学生学习的集体责任感;专注于学习的合作;个人和集体的专业学习;熟虑的专业咨询;开放性、网络和伙伴关系;包含的会员;互相谅解;尊重和支持。
这八个特征随着学校的不同(例如小学和初中)以及学校环境的改变,它们的程度也将发生变化,每所学校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充分考虑本校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来发挥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其次,eplc提出了有效维持该项目的四个关键:优化资源和结构;推动个人和集体学习;评估和维持plc;领导和管理。
这四个关键点仍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plc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变的过程,当专业学习共同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后,它们会反过来要求八个特征的程度向高一层面发展。
最后,通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确定以及四个关键点的执行下,产生了三套结果:专业学习、学生学习、plc的共识。
通过这三套结果,形成一个非常实用的共同体成员自我审计评估的工具,给学习者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领导者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在本校推广一套有效的plc。
四、英国eplc项目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的认识和反思,我们可以对英国的eplc项目加以借鉴,用来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弥补由于缺乏系统的运行程序以及自我审视和评价的工具而造成我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不理想的效果。
(一)统一概念,加强对专业共同学习体的认识学校在建立学习共同体之前,首先要让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整个一概念达成一致的认识,学习者对不同的内涵理解将对之后的行动产生分歧。
对于学习共同体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该从学习者关系、价值取向、资源整合角度出发,以空间的,多元的视角来作为认识这一概念方法,将对建构学习共同体有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把握八大特征的特殊性领导者是共同体的关键,领导者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应根据本校的自身特点,充分认识符合本校特征的程度。
eplc最核心的部分是这些特征受学校的不同环境和设置影响十分大,例如同样在小学中,学校在农村或者城市,他们对于开放性、网络和合作关系的特征程度就不一样,农村小学更需要通过互联网这一工具打破地理限制,取得与名师学习的机会,这样两者在制定plc时,农村小学则要根据自身情况产生小型plc,使用独特的方式加强网络的应用。
(三)不断检验,形成循环上升模式在操作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某些因素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一定是计划中的,也不一定是可见的。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共同体特征发生了变化,领导者要及时想出应对这些变化的方法,不断检验和评估,维持有效的plc。
同时,在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如专业的学习程度,学生学习的效果等,也会影响操作过程。
因此,只有通过不断检验、改进操作过程,才能最后形成一个明确可用于推广的有效plc。
参考文献:[1]商利民.教师专业化学习共同体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张建伟.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j].教育技术研究,2000,(4)[3]芮先红,郑百伟.英国eplc项目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06[4]许萍茵.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评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5]王天晓.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师发展论坛,2009,(4)(上接第4页)们有一种信赖感,真正感到校园如家。
对学生的困惑疑问要耐心解答,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讲解疏导。
评价一个好学生,不只是以学科分数评价学生,关注学生全面素质。
以个体评价为标准,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
评价者要用爱去评价。
评价要及时。
评价要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
评价不仅是师生评价,还应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
让一大批有个性、有创造的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最大发展。
四、科学的教育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要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要有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做保障。
实行人本与人性化管理,这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过多地管制、监控、指示、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
新课程要求学校管理制度和机构要根据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进行重建,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
为此,我们必须以“三本”管理为核心,体现五个教育教学观念,实施人本管理。
三本管理:“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倾注温暖的人文情怀;“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校本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
总之,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新课改,面对人事制度改革,我们都应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激情,迎接挑战。
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每一个学校领导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只要我们发展教育,创新教育。
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树立新观念,只要我们管理者的思考与行动努力贴近教育改革的需要,只要我们愿意改变自己的管理行为和方式,那么校园就和谐了,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上接第5页)己,做出自己岗位的表率。
孩子们在不自觉中对自已的标准与要求提高了,在不自觉中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了,在不自觉中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待在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随着班级能本化管理的深入实施,刘金婷老师由以往的“保姆”、“警察”变为了“旁观者”、“悠闲人”,由原来整天如热窝上的蚂蚁团团转,到如今的轻松自如,专心备课。
如今的她,已经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内倾听孩子们的诉说,不时给以简单的点拨;已经习惯于坐在办公桌前专心专意的研究教材、批发作业,不时静静地陷入思索;已经习惯于走在教室内看着孩子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的身影,不时脸上露出灿烂地微笑……正是班内众多的小管理者,使她的班级走出了低谷,迈上了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