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刘建新
由于政治科知识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较多,又比较深奥、抽象。

学生学习起来不易接受,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具体、生动、形象鲜明、通俗易懂的典型案例辅助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典型案例在同类事物中具有代表性,对学生理解观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即所举案例既能较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加深理解观点的实质,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迁移知识的效果和目的。

现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典型案例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案例,在讲课时举出,使学生注意力、思维力集中到案例上,并产生渴望解答的状况,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进入学习新知识的角色。

由此把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氛围。

例如,我在上初二法律常识下册第十五第一节《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这一框题时,就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副漫画《谁来为我作证》这副漫画分为上图和下图两部分。

上图是一个抢劫者拿着凶器当众抢劫一个妇女的钱包,而周围的群众却麻木不仁在围观,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下图讲的是一个警察匆忙跑过来,当众逮住歹徒,围观群众转过头去,背对警察,连收害者此时也一声不坑地走开了,没有人出来作证。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副漫画,上下桌同学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1)这副漫画中有几类人,分别是谁呢?(2)请你对这几种人的行为作一番评价?(3)如果你当时在场会怎样做呢?学生讨论片刻之后,我就导入新课的内容——《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之后我整节课也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起得很好的效果。

运用典型案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好课堂教学。

通过新奇的例子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知识。

政治学科有个特点,教材中的概念、原理、极其相互关系较深奥、抽象。

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运用生动、具体的案例,通过教师通俗易懂地讲解,能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理清思路,从而理解、消化知识。

例如,初三教材中的一条主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脚,把生产关系比作人的鞋。

当鞋大小适合脚穿时,人走起路来既舒服又快。

意即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鞋太小或太大不适合脚穿时,人走起路来会难受甚至摔倒。

意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生
产力地发展。

用这一案例加以解释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主线。

可见运用典型案例来分析教材中的难点,经过教师点拨,会使学生豁然开朗,化解心中的疑云,给学生深刻地启发,产生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典型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个观点的正确性或方法论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些观点理论性强,较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典型案例帮助理解难点,明白道理,提高学生的觉悟,使学生理解其必然性。

使学生达到对其懂、信、用。

例如,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思想”忠实实践者。

在解释这一观点时,本人指导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找了几个典型案例:(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从根本上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播,在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创立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

(3)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无数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长期的奋斗,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说明,论证了这个观点。

使学生明白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自己作出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

像这样的观点只有以大量史实为论据进行论证,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

否则,学生往往会弄得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易产生坚定的正确信念。

(四)运用典型案例教学,总结对某一问题的讲解或结束一节课的教学,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当一个重点知识点或一节课上完后,我们可以用一个典型案例对其加以总结,把相关要点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各个突破,整体推进,锻炼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理论性很强,而且又是教学重点。

死记硬背很容易忘记。

为了加强对这一知识点地理解,掌握好它。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个典型案例。

如果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比作一艘航船,那么,这艘航船的动力系统是什么呢?它的导航系统是什么呢?它的船长是谁呢?它的全体船员是谁呢?它要到达的目的地是什么呢?这艘航船何时出发的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呢?教师设问,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问题。

然后提问学生并及时给予点评。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艘航船,并标出其动力系统、导航系统、驾驶室等方位,标出其出发时间、和到达时间等。

我们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让学生记住了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深化了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师在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所选的案例要具有精选性。

案例要选一些具体、生动且有说服力,有应用价值的事例。

所选案例与知识点要有密切的联系,切忌牵强附会,要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
兴趣爱好相符合。

其次,所选案例要具有精确性。

案例要言简意赅,能把握住事与理之间的本质联系,事理贯通,既可使理论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将具体的事例升华为理论。

同时要明确典型案例所能反映和说明观点的范围、条件、程度及其局限性。

防止对案例的分析走向极端化、片面化,造成分析不当,贻误学生。

最后,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一例多用,上引下联。

尽量减少多个案例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负担。

这个典型案例与前面知识的联系,与后面知识的联系,甚至通过改变条件发生某种联系。

使前中后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框架。

这样有利于理解、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平时的学习、训练更适应中考的“能力立意”的题目。

例如,前面第(四)点提到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典型案例。

它与第二课第二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的第二框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从此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期。

正是因为我党在认识上抛弃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停止了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才有后来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它和第三课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密切的联系。

党的基本路线又与后面的知识有密切联系。

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等等。

通过前中后知识点的联系,融会贯通,建构一个知识网络体系有利于我们发现知识点间的本质联系,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更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分析、解答开放性试题,提高学习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培养学生们应用这种方法解答题目的能力更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