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课本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议论文论据的灵活运用
福建泰宁一中陈昭平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面临无材料可用的尴尬局面。议论文写作需要丰富翔实的论据,而丰富翔实的论据离不开积累。人们常说“厚积而薄发”,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但是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宽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来积累写作素材,因而常常导致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其实,学生在写作中真的没有可用的素材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缺乏对素材的发现和挖掘,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解决议论文缺乏鲜活论据的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内求”,即把目光投向课本,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资源,使课本资源成为服务于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课本资源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库,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资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如果能较为全面地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借助所学课文加深对他们精神价值的理解,就能有效地将他们化作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比如孟子这一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学生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的学习,更全面地介绍孟子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梳理、积累,以便使这一课文作者成为有效的写
作素材。从孟子为推行他的仁政思想而不懈努力来理解他的理想和执着精神;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理解他的人格和操守;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理解他的成才观;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理解他的团结意识;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来理解他的怀疑精神······多方面的介绍和挖掘能有效的使素材的使用价值多面化。
二、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材料。
课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有来自诸子百家的,如《劝学》、《逍遥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来自史传文学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来自后人阐发历史的政论文,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也有古人游历山水的散文,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等,其中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经过发掘也可成为学生写作的绝佳素材。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事例可以用于多个话题: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进一步则互伤,退一步则双赢;宽容大度的胸襟更易感化人;要勇于改错;人才也需伯乐推荐等。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以讽谏的方法终获成功的事例,也可以适用多个话题:日常生活小事也蕴含着大道理,忠言未必逆耳,说话要讲究艺术,创新是成功的秘诀等。
三、课本中的诗文名句。
语文课本所选课文,绝大部分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的经典名文,大纲要求背诵的也有许多诗文名篇名句。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也背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言警句。但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中的默写而去记诵,并未有效地将这些诗文名句化作写作的素材,这无疑是对写作资源的极大浪费。
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如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所学过课文的名言警句,将极大地充实写作内容,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
如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转弯,再走》一文,作者确立了观点“路是自己选定的,当前方无路可走时,一个拐弯,或许便是柳暗花明”后,举出的事例中恰当地揉合进所学过的诗文名句,“失意不可怕,不得志犹可以似太白之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必像柳三变低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必忧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必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率性而行,‘临清流而赋诗’,寻一处世外桃源,我们会发现,这也是另一种人生。”并进而反面举例引用:“扼腕而叹,孔明若能转个弯便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落寞,三分归晋的历史或许会因此改写;柳宗元若能转个弯,便不会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苦闷,中华文化史或许会多一些收获。隔着泪眼,望不到未来的曙光,再打个转弯,你会发现,太阳让泪珠幻化成你眼前的彩虹。”
课本资源的挖掘使用当然不止以上所述,语言的模仿,结构的借鉴,故事的新编,不一而足,此处不一一赘述。
如果说用好课本素材就是准确、恰当地使用课本资源,那么,用活课本素材就是优化使用课本资源,力争实现一材多用。
许多素材的内涵丰富,因而适用于多种话题,面对同一则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能适用不同的话题,从而实现一材多用的目的。
如司马迁著《史记》这一事例可以证明以下观点:
(1)、志当存高远:司马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终于著成《史记》。
(2)、持之以恒才能成就伟业:司马迁20岁外出漫游考察,42岁开始写作《史记》,54岁完成这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著,共坚持二十余年。
(3)、实现理想要战胜挫折,忍辱负重: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下狱,但为著成《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司马迁正式动笔写《史记》之前,曾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又如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不同的观点:
(1)、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
(2)、实现理想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3)、良好的主观意愿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起来。
(4)、自古雄才多磨难。
(5)、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6)、忧劳可以兴国。
由此可见,“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同一则素材经过挖掘完全可以运用于不同话题、不同观点的作文之中。只要善于捕捉,勤于思索,手头的有限素材也可以多次使用,只要用得好,同样能收到极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