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通讯作者: 彭凯平,E - mail: pengkp@ mail. tsinghua. edu. cn。
第 39 卷第 1 期
吴言动等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35
Janoff - Bulman 等( 2009) 近期区分了两种不同 的道德形式: 一种是禁止性道德( proscriptive morality) ,指消极的、关注于抑制不良行为的禁止性道德 ( 如不要伤害他人) ; 另一种是规范性道德( prescriptive morality) ,指积极的、关注于主动行善的规范性 道德( 如帮助他人) 。他们认为这两种道德根植于 不同的自我调节系统: 禁止性道德对应于回避调节 ( avoidance regulation) 系统,即避免不好的结果; 规 范性道德则对应于趋近调节( approach regulation) 系 统,即主动追求好的结果 ( Carver & Scheier,1998, 2008; Carver,2006) 。这两种道德在强制程度上存 在显著差异: 禁止性道德是相对强制性的,即人人都 不应该做坏事; 规范性道德则是相对自由的,即做不 做好 事 是 一 种 个 人 选 择,不 必 强 求 ( Janoff et al. , 2009; Janoff - Bulman,2011; Sheikh & Janoff - Bulman,2010) 。
目前关于人性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思辨层面,关 于人性观的实证科学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在心理学 领域,Wrightsman ( 1964,1966,1991) 提出了人性观 的六个基本维度: 可信 / 不可信 ( trustworthiness versus untrustworthiness) 、意志力 - 理性 / 外控 - 非理性 ( strength of will and rationality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and irrationality) 、利他 / 自私( altruism versus selfishness) 、独立 / 从众( independence versus conformity to group pressure) 、复 杂 / 简 单 ( complexity versus simplicity) 、相 似 性 / 差 异 性 ( similarity versus variability) 。基于这一理论模型,Wrightsman 开发了 84 题 的人 性 哲 学 量 表 ( 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 Scale) ,是目 前 相 对 使 用 较 多 的 人 性 观 测 量 工 具。 此外,Rotter( 1967) 也曾开发过一套人际信任量表 测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一个人对人性的看 法( 是否可信)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东方文化主要指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等;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

东西方文化在哲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名词解释:
1. 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对于行为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在东方文化中,道德强调和谐、敬畏自然,注重个人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道德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强调公正和人权。

2. 自由:在东方文化中,自由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和追求心灵的自由;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更多地强调法律保障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自由。

3. 知识:在东方文化中,知识被看作是智慧和修养的源泉,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识更多地被视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东西,注重通过知识获取财富和成功。

4. 人性:在东方文化中,人性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强调人的内心和潜力的发展;而在西方文化中,人性被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冲突的力量,注重人的欲望和个体间的竞争。

这些是一些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名词的解释,它们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1. 中西文化差异的概念解析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道德伦理等观念,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激励、自由选择等价值观。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道为本”的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而西方现代文化则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

在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孝道、忠诚等美德,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法治、人权、民主等价值。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涉及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2. 中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分析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时,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各自独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中国自古注重家族、宗族观念,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注重礼仪、和谐与长期关系。

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顺应时令的文化特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例如中国的哲学体系儒释道交融贯穿中国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历史上所诞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 来自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前言/PREFACE
20世纪 90年代 ,文化心理学的崛起为人们认识人的社会性提供 了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 系 ,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 ,而 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又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 理学假定 ,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于其 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 ,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 ,只有通过与 文化发生紧密联系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
是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东方道德观道德观念结论与观点西方道德观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第一二阶段被称为前世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人为了避免惩罚戒得到奖赏而遵守规范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Gilligan 关爱道德

宽恕道 德观
第一、二阶段被称为前世俗水 平 ,处于该水平的人为了避免惩 罚或得到奖赏而遵守规范; 第三、四阶段被称为世俗水平 , 处于该水平的人认同社会规范和 有利于社会整合的恰当行为并承 认其价值; 第五、六阶段被称为后世俗水平 , 对处于该水平的人来说 ,道德是 基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对生 命、自由、平等这些抽象原则的 信念。
目录
CONTENTS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论与观点
4
思考与启示
思考与启示
当前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应当关注道 德体系的多样性 ,更应当关注各种道德 体系的可能性基础之间的相通之处 ,从 而有助于发展出更具跨文化解释力的基 本道德框架。
不同社会的道德观最终还是由不同类型 的文化所决定的 ,而且文化的差异不仅决 定着人们在道德判断方面的表现 ,还会造 成多样化的道德情感。 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 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发生、 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 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试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观

试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观

试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观论文摘要:文化是一个体系,中国与西方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生活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等都不一样。

要提高跨文化平等交际的功效,就应使交际双方能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价值观;社团价值一、文化差异及其文化差异敏感性文化差异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跨文化意识就是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对外语所反映的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的一种态度。

它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跨文化意识是学生获得真正外语交际能力的体现,因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并反映这一文化。

而文化是一个体系,它涉及到一种民族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文化具有民族性——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

中国与西方由于在地域上相差甚远,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因此,我们要学好外语,首先要具备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汉威(R.G.Hanvey)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于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的识别,人们的反应通常是认为新奇、富有异国情调。

第二阶段是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置信或难以接受。

第三阶段是通过道理上的分析可以接受。

第四阶段是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

要真正实现Hanvey的这四个阶段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人“神入”,即第四阶段。

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仅从价值观这个侧面来谈谈中西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王恩界,乐国安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WangEnjie@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

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1.引言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

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

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

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

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

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

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具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和本文库一起看一看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否是个性的张扬,是现当代社会下个人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不同定义。

在不同背景下,所形成的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判断标准,也是有所不同的。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价值取向就是价值观的倾向性,它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任何文化或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统治手段和不同的经济形势,都会导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1.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背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了,中国古代的人们开垦荒地,多数沿河流而居,方便他们农耕。

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人们渴望的是风调雨顺的生活,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形成的是"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缺少物物交换的贸易经济,即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促进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依旧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

最终形成的是,人们重实际求安稳的农业文化心态。

农耕文明中,对于自然的依赖性,造就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形成了对于掌握自然规律的崇拜感。

最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形成父系家长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多信奉祖先,尊重长者,孝道文化,也因此而来。

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和"家天下"的思想统治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家国同构"、"君父一体"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构架的最大特点。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东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本文将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角度探讨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

一、认识论的差异东方哲学强调的是直觉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直接感知和内观来获得的。

例如,佛教强调通过冥想和内观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理性和逻辑的运用,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的。

例如,柏拉图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二、形而上学的差异东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和和谐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

例如,道家的“道”是一个无形的存在,贯穿于整个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

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和分离性,认为世界是由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和目的,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目的可以了解它们的存在方式。

三、伦理学的差异东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和谐和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例如,儒家强调的是仁爱和道德修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西方哲学的伦理学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人应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例如,康德认为人应该按照普遍的道德法则行事,通过个人的自由行动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东西方哲学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东方哲学注重直觉和体验,强调整体性和和谐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而西方哲学注重理性和逻辑,强调个体和分离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想。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哲学观点,通过对比和交流来促进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建议: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加强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建立多边文化交流机制,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品贸易和投资
尊重文化差异,促进文化包容和理解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03
社交礼仪差异:东西方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例如东方更注重谦虚和尊重他人,而西方则更注重直接和坦率。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道德观念:东西方文化都强调道德和伦理,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
未来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趋势与展望
文化融合的案例与影响
东西方文化共性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05
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减少误解和冲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追求科技进步和文明进步
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东西方文化中的相似元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尊重长辈:东西方文化都尊重长辈,认为长辈的经验和智慧是宝贵的财富
家庭观念:东西方文化都重视家庭,强调家庭亲情和家庭责任
礼仪文化:东西方文化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都强调礼貌和尊重他人
东西方文化的共性: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东西方文化都重视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都强调诚信、正义等道德观念。

西方文化和我们中华文化有哪些差异?在对比中涨知识了

西方文化和我们中华文化有哪些差异?在对比中涨知识了

西⽅⽂化和我们中华⽂化有哪些差异?在对⽐中涨知识了西⽅⽂化与东⽅⽂化的界定有狭义的和⼴义两种情况。

狭义的西⽅是指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西⽅国家。

⼴义的则是指中华⽂化圈以外的所有⾮中华⽂化圈的国家。

我们在这⾥所探讨的是以中国和欧洲、美国相⽐的⽂化异同问题。

在⼈类历史上,东西⽅的发展是交替前进,交相辉映的。

在16世纪之前,⼀直是我们中华⽂化为代表的东⽅⽂化⾛在了⼈类世界的前列,16世纪到20世纪,是西⽅⽂化为代表的欧洲和美国开始⾛在了⼈类世界的前列。

21世纪开始,我们中国所代表的东⽅⽂化中的中华⽂化开始复兴,并形成引领⼈类⽂化的趋势。

在⼈类历史上,西⽅⽂化和东⽅⽂化都是⼈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两种⽂化因为产⽣的地域,发展历史,以及⼈⽂风俗的不同,导致东西⽅⽂化形成了各⾃的特点。

这些不同的特点让东西⽅的⼈类在思维、探求宇宙⾃然规律的⾓度、⽣产活动、⽣活⽅式等各⽅⾯都有很⼤不同。

中国以外都可以被看作西⽅⽂化对此,我们做⼀个简要的叙述:⼀、思维⽅式上是不同的西⽅⼈的思维⽅式是局部的,细分的,考虑问题的思维,⼤多是线性的,⽽且是两极的思维⽅式;东⽅⼈,特别是我们中国⼈思维⽅式是整体的,多维的,考虑问题的思维也是多维的,⾮线性的。

所以东⽅⼈思维⽐较灵活,会拐弯。

西⽅⼈在思维上的拐弯就相对中国⼈差很多。

因为西⽅⼈是思维是两极的,要么对,要么错。

没有中间。

但中国⼈的思维⾥⾯是有中间的。

这就是中国⼈所具有的中庸思想。

因为西⽅⼈不懂得整体观思维,所以,西⽅⼈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的西医科学,在解决⼈体疾病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着眼于局部现象。

他们不会考虑现象背后,五脏六腑,乃⾄⽣命跟⽓候,环境,以及外部客观条件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

所以,西医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也是为什么西医对于很多疑难杂症解决起来,总是不能从根本层⾯解决的原因所在。

反观中医就不同,中医特别讲求整体观,因为中医的哲学思想就是以中国整体观思维做指导衍⽣出来的⽣命医学体系。

德育在古代东西方教育中的不同地位及其历史原因

德育在古代东西方教育中的不同地位及其历史原因

德育在古代东西方教育中的不同地位及其历史原因摘要德育是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而在古希腊则位居能力教育之后。

究其原因,第一,古代中国教育和古希腊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官员和“公民”之分。

官只需精通统治技巧即可,民则必须拥有各种技能在身。

所以,前者强调通过道德教育培养“修己治人”之术,后者注重依赖能力教育增长知识、智力。

第二,古代中国教育负有更重要的“教化”臣民使命,其德育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极有利于维护以血缘制为基础的宗法制封建统治,因而成为政治的直接手段。

相比之下,古希腊教育中对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最为重要的当属能力教育了。

关键词德育古代教育东西方教育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东方、尤其是中国,德育一枝独秀,凌驾于其他各育之上,成为教育的核心与灵魂;而在古代西方,其地位却难以与智育或军事技能教育等能力教育相匹敌。

如果说东方教育的模式无疑是“德、智、体”的话,那么西方教育的传统或者可以表述为“智、德、体”甚至“智、体、德”了。

本文拟以古代中国教育和古希腊教育为东、西方教育的代表,对德育在其中的不同地位及其历史原因予以若干分析和探讨。

一、古希腊时期的德育特征众所周知,古希腊城邦的主要代表是斯巴达和雅典。

斯巴达人崇战好武、勇敢强悍;雅典人多才多艺、聪慧文雅。

然而,它们的德育却具有十分相近的性质。

(一)古希腊的德育并非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1.斯巴达的教育与德育:斯巴达是个军事国家,尚武为其立国之本。

在这里,一切的个人生存、一切的社会活动,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目的:练为战!因此,斯巴达的教育成为一种为了培养战士、也仅只为了培养战士的军事教育,其内容按现代意义理解可以分为军事技能教育、体育和德育三部分,分别负责培养战士的战斗技能、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就其重要性而言,军事技能教育可以说较之德育居上,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占用的教学时间远比德育为多。

从少年时代“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铁饼和标枪)的基本训练直到青年时期偷袭杀戮奴隶的实战演习,斯巴达人成年以前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花费在这种战斗技能的训练上了。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是有文化差异的,这点不可否认。

那么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分别是什么1语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代表着东方,但中国的语言和西方的语言差异不小。

在称呼、问候、表达上等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 Thank you,I’m sorry, Excuse me等。

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

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

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

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u和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

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由此也可看出,东西方的语言差异,因此,当我们外出到其他西方国家时,应该先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在表达上、问候、称呼等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与交流。

2教育方面西方的教育的主导思想则是:每个人都是特殊人才。

不能因为某学生数学不好,就认定其笨,或许该生会是生物、体育、或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奇才。

西式教学,给予所有学生机会去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并锻炼将来在社会上实用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如此培养的学生,越往高处走,才干越能得到发挥。

这也是为何西方的高等教育和国家科技水平能领先世界的原因之一。

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三缺一因而不算全面,这也是为何东(中国)西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都会有缺陷。

应该把“教、学、做”三阶段统一起来,教育全过程才算完整,培养出的人才也比较全面。

如何看待文化对交往的影响

如何看待文化对交往的影响
二、产生影响的原因
1.文化因素
这是一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交往形成的影响因素。它主要表现为待人接物的理解或风俗习惯。但正是这些,很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态度和动作。课堂上有一系列插画,是德国人眼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价值观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西方文化体现出的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中国人的价值观包括群体性文化,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
2.社会因素
人类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友情的社会,人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有朋友、有知己的人际关系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与什么样的人保持比较密切的关系,是有着一定的自我选择的。但人际间的吸引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时间内吸引主要是指猪蹄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时间和空间、直接和间接、实在的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吸引像一个无形的磁场,将人与人“吸”到了一起,是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一下几种:外表的吸引性,一个人的体型外貌是由先天遗传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以个人的主管愿望为转移。但一般人在判断别人时,从心理上却往往无法消除由于别人外表所产生的影响。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外贸因素往往有形或是无形地左右着人际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3.培养“移情”能力。移情是指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情感、经验等。在交际中,能够顾及别人的思想、情感及经历的人被认为是具有一定交际能力的人;相反的,缺乏感情移入、一点都不关注别人那些甚至是很明显的思想、感情的人则被认为是交际能力差的人。当然,感情移人并不是要求我们“穿别人的鞋”,这于身体和心理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对别人给予足够的兴趣和关注、“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非常重要。如何增强感情移人的能力?首先,要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各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其次,提醒你自己注意别人的自发的情感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必须注意对方及当时的情境。再次,因为感情移人是一种互相行为,因此言语表达能引起对方的共鸣并能读懂对方的情感,交际就更易成功。最后,如果能抵制从自己文化的角度去阐释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那他她的感情移人能力就会增强。

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等原因,文化差异在不同国家之间依然存在。

这些差异往往会引发冲突,给人们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讨论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并提出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

一、交际方式上的冲突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习惯。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面子和礼貌,注重间接表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坦诚。

当东西方的人们交流时,很容易因为交流方式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东方人可能会感到西方人直接的表达方式太过冒犯,而西方人可能会认为东方人的间接表达方式让人费解。

这样的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和不愉快的交流经验。

解决方法:1. 相互尊重和理解:双方要尊重彼此的交际方式和习惯,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2. 学习对方的交际方式:通过学习对方的交际方式,主动适应对方的文化习惯,可以减少交流冲突的发生。

3. 多沟通和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及时沟通,给予真实的反馈,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

二、价值观上的冲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道德、伦理以及价值观的认知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处理方式、权威的看法、责任的分配等等方面,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诸多差异。

当不同文化的人们碰撞在一起时,可能由于价值观的冲突而导致激烈的冲突。

解决方法:1.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找出共同点和差异,并逐渐理解和接受对方的观点。

2. 寻找共同点:尽可能寻找双方价值观中的共同点,以共同的利益为出发点,寻求和谐的解决方案。

3. 对话和互动:通过对话和互动,不断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三、时间观念上的冲突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时间的看法和使用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过程和氛围,对时间的控制相对较弱;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准时。

当东方和西方的人们在合作和交流中遇到时间观念的冲突时,很容易引发冲突和不满。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

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

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

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
——来自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王恩界乐国安
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P52-56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20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

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范伦理学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的阐释应该受到人性假设和人类心智模式等心理学基本问题的限制。

不过,规范伦理学的道德理论其实也可以不依赖于实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的许多道德命题在实证心理学产生之前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类型的解答。

因为近九十年以来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体系基础上的研究,所以其跨文化的解释力是非常值得质疑的。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也是如此。

当东方的研究者对一些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文化分析时,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文化系统都会涉及是非善恶以及道德与否的评判标公正道德观认为,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因此,道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客观存在的、不偏不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也有赖于个体公正意识的发展和成熟。

在皮亚杰看来,具有社会公正感才是个体道德成熟的主要表现,这样的人才能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去公正地为人处世。

因为公正道德观的基调是个人主义,所以在公正道德观看来,个体没有助人的义务,促进他人权利的实现或帮助他人不是源于道德准则的要求,因此,一个人是否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取决于他的个人选择,助人和集体优先等原则都不是公正道德观的必然要求。

迄今为止,大多数有关道德观和道德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基于公正道德传统的。

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悄然发生改变。

道德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反应了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关于道德的本质、善恶美丑等问题的
根本看法和观点体系,因此,研究道德观可以了解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周围
环境和自身关系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中坚
力量,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与文明的进
步。

通过构建大学生道德观结构模型,研究其统计学上的差异,可以加深对大学
生道德观的认识,了解大学生对道德的具体理解,可以为我们采取更好的方法培
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科学根据,同时也能为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提供有力的心理学依据。

道德观是人们
内心信念的反应,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
范。

它强调人的内在自觉性,核心在于自律。

人的道德观形成于
后天生活的客观环境,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环境。

良好的道德观
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
有促进作用。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支流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