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
我国科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科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总体说来呈现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人力资源雄厚,科技资金来源多元化,民生科技产业兴起这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中可以发现,我们要注意产品进口依赖度高的问题和进一步引导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中的诸多环节,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
关键词:科技事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发展;提升科技实力当今世界,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且更新周期快。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当前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最近十年间,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199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为12.2万件,2001年达到20.4万件。
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使我国在人工晶体研究开发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我国科学家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被国际权威专家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点亮宇宙般地圆满发射等等表明,我国在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龙芯”系列通用芯片研制成功,cpu方舟3号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使我国结束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迈出了关键步伐;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超大规模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
2002年,sci、ei和istp三大国际科技检索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6.5万篇,国际论文数排序跃居世界第六。
企业在实践中也越来越体会到科研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一些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围绕产业技术链的构建,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2]。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完整版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1998年3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
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
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
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科教兴国战略是指依靠科技和教育进步来推动国家发展的战略,在当前弘扬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下,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条件,对于实现中国梦和建设创新驱动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科技创新还可以推动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增长。
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凸显等背景下,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意义更加重大。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可以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才、创造人才、储备人才的重要手段。
而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人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下,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进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三、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尽管我国在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未达到先进水平。
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相比,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
首先,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本文将简单分析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深入探讨科技创新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正处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阶段。
在国家科技创新策略的引导下,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得到了实施。
各种科技基础设施、新技术、新材料等科研成果不断推出;同时,创新型企业也在快速发展。
从宏观指标上看,单位时间内拥有的科技人才为世界之最;在科技技术人员总数、科技出版物、论文引证率、专利申请量等方面,我国也依次位列全球第一。
二、面临的挑战然而,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人才不足。
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技人才,但是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流动性不足,造成“专家不与企业,科研不与生产”的局面。
第二,科研资源分散。
科技研究机构之间互相依存,而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导致原则上存在的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无法顺利实现产业化。
第三,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科技支出相对世界发达国家仍低很多,创新基金和投资平台不足。
第四,创新主体难以聚集。
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上面临着技术能力不足、人才匮乏、资金缺乏等困难。
大公司在进行科技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又会面临创新能力退化、科研团队互动不畅等问题。
三、发展战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全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战略。
切实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将其落地到实际生产生活中。
政府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进程。
引导资本增加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同时,政府也在大力扶持各级科技型企业,鼓励民间投资,创办科技独立公园等。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战略意义,具备国际竞争力,具有创新性、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奠定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以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为例,中国已经连续数年拥有全球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这得益于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此外,中国人工智能、新能源车、新型材料等领域的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
据统计,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已经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拥有数量庞大的科技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有望在未来发展壮大。
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光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业实力不断提升。
我国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数据驱动的新生态正快速发展,北京、上海、深圳及杭州等地成为全国前四大创新中心,通过大数据的产业链拓展,传统的工业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洪流涌动带来巨大的机遇。
(2)技术储备愈加紧密。
中国在高铁、输变电、核电等领域的技术储备日益紧密,这些领域均具有国际上的核心技术,然而新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更高。
可探索未来相互融合,使新产业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供给也愈发多元化、优秀化,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于人才的政策支持与引进力度,已经成为该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4)政策保驾护航。
我国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上也一直采取了重视的态度,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及产业升级政策,用以提高企业创新性、研发效率、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以及在内外竞争中突显优势,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正日益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核心。
为了加速科技创新进程,中国政府推出了大量的政策和举措,包括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建立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1、政策框架中国的创新发展战略,包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系列政策,将创新发展摆在了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
这些战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资金支持:设立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各地区政府的科技资金等,以满足创新投资等方面的需求。
(2)人才支持:支持引进人才、经费支持人才、扶持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保证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持。
(3)国际合作:鼓励国内企业和人才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人才、合作建设实验室等。
2、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旨在培育更多科技创新企业。
这些基地包括以高校为依托的大学科技园区、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的科技产业园、以城市副中心或“新城”为支撑的综合性园区等。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类创新创业示范基地7527家。
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这些措施包括对企业加大资金支持、减免税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等。
二、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政策也需要变革与发展。
以下是未来发展趋势:1、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和引导,这是科技创新的丰厚土壤。
在某些领域能力上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以弥补短缺。
2、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政府需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优秀营商环境和政策环境,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创新。
3、强化产业链合作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不同企业间面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政府应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完善产业链构建。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而中国目前严重依赖国外技术,这必然会影响中国的长远发展。
21世纪,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力较量的主旋律,中国要抓紧时机调整发展战略,克服科技创新发展障碍,在科技创新环境、体系、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强国之列。
中国是个劳动力充足的巨大经济体,但严重依赖国外技术,这种状况影响了中国的下一步发展。
在2006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国宣布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在2020年成为“创新主导型社会”,并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21世纪论坛”上,中国商务部负责人也提出,中国要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办公室”。
这些都是中国向科技进军的信号。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二十多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因此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强国,第三大贸易国。
中国经济奇迹的说法如今屡见不鲜:数量大、工资低的劳动力将这个国家变成了制造大国,从而带动了出口额激增,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上海分公司的副总裁兼经理吉姆·赫默林说:“中国政府应该清楚中国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否则其经济就会面临问题。
”分析我们创造奇迹的历程,我们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
实际上,几年来中国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但外资公司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7%以上、占高技术出口额的85%。
2004年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国,然而,出口大潮的真正主导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却是那些正在利用中国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外国人。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05年,中国的电子和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26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
但外国控股和投资的公司占了这些出口的87%,即中国本土的公司对出口的贡献实际上下降了。
也就是说,标着“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并不意味着它真的是中国制造的,它们在中国完成的只是最后的组装阶段,而生产环节中赚钱的部分都是在其他国家完成的,中国作为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只获得了产品的很小一部分价值。
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作者:***来源:《全球化》2021年第01期摘要: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和一系列制度难题。
本文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企业为例,在北京市创新调查数据基础上,指出目前科技创新的问题表现在科技创新质量不高、企业创新活动不均衡以及企业创新应用性弱等方面。
究其原因,企业创新活动的背后仍存在体制机制性因素。
为此,应优化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通过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以财政和金融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相关领域对外开放以实现创新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企业研发作者简介:汪川,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引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目前的中高速增长。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后,传统的要素驱动增长模式动力不足,未来的经济增长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不仅是支撑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还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手段。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创业服务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
就科技创新的情况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
在投资方面,近年来,高铁、宽带、核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的投资已经成为投资热点;在消费方面,移动互联网带动的信息消费发展势头明显,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消费潜力十分广阔;在出口方面,虽然出口增速出现明显回落,但我国已在多晶硅、光伏、风电等多个新兴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科技发展的历史变迁和趋势分析
科技发展的历史变迁和趋势分析一、科技发展的历史变迁1.古代科技: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建筑、天文、医学等方面的技术,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2.近现代科技:以工业革命为标志,涉及到蒸汽机、电力、内燃机、计算机、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3.现代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
二、科技发展的趋势分析1.智能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2.绿色化:以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为代表,旨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3.融合化:科技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农业、医疗等行业的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
4.个性化:以3D打印、定制化生产等为代表,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5.全球化:科技发展打破国界限制,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促进全球科技进步和创新。
三、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及战略1.现状: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2.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国家竞争力。
3.政策举措: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
四、科技发展对中学生的启示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2.关注科技发展趋势,了解新兴领域,为个人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3.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和实践项目,锻炼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4.关注国家科技政策,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方法/答案: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习题:工业革命期间,哪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近现代科技的开始?方法/答案: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近现代科技的开始。
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03
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分 析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战略规划
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如《国家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明确了科 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科研经费投入
国家逐年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 试验发展等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研发机构建设
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 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提升科研水平 和创新能力。
中试环节
01
中试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试基地,为 科研成果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的中间试验平台。
02
中试技术研发
03
中试人才培养
开展中试技术研发,解决科研成 果在放大试验和工业化生产中的 技术难题。
07
中国科技创新产业挑 战与机遇
国际竞争压力和挑战分析
技术封锁与知识产权争端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国际上的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争端也日益增多,对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构成严 峻挑战。
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
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在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方面相对滞后,面临国际话语权不足的挑战。
高端人才竞争
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企业需加大力度吸引和培养顶尖科技人才。
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产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 扩大,但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仍显不足, 人才结构和布局有待优化。
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求, 科技创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 具备创新能力、跨界融合能力、国际视野等 高素质人才。
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探讨
人才引进
通过优化引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提高引 才精准度等措施,加大对海内外高端人才的 引进力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集聚 效应。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表力建科技强国
《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表力建科技强国中国2月9日发布一项雄心勃勃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尽快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勾画宏伟的路线图。
根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1年)》(“纲要”全文见《新华月报》3月号·记录——本刊编者),到2021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年投入总量将超过9000亿元,投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企业将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由2000多名顶尖科学家和科技政策专家历时一年多制定的这个纲要,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及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首个国家科技规划。
纲要确定,到2021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提高到2%;到2021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以上。
2021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创纪录的1.23%,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
但是,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比重都在2%以上。
纲要部署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68项优先主题,16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专项,8个重点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它们涵盖能源、资源、农业、制造业领域,载人航天和探月、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战略工程,生物、信息、制造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以及蛋白质、纳米等科学研究。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都是“迫切需要科技支撑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以及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领域”。
他说:“目前,中国还不是经济强国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
”这部*****字的纲要突出强调“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目标。
纲要提出,要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同时在财税政策和建立研发平台上给企业大力支持。
科技政策专家们设计了中国各类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增强竞争力的实现路径,提出到2021年左右,以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为基础,在各产业中造就一批效益突出、创新业绩出众、成长迅速、实力强大的中国企业,并使其中佼佼者跻身世界500强,形成“航母级”企业。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精选PPT
军事自动化——精确制导技术、C4IRS系统 (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侦察、监 视)
15
16
17
18
中国雷达旅指挥自动化系统 19
(3)信息处理——网络化
59
3、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财政性科技 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 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 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 工程,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 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 局。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 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 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 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55
(二)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1、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 放在优先位置。
2、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 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 业竞争力的突破口。
4
二.当代高新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科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 物学。
高新技术主要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航天技 术。
信息技术是核心和先导。信息产业;信息 经济;信息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 国家信息化建设。
5
(一)信息技术
1.微电子技术——微型化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微处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摘要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曾在科技上有过光辉成就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学科齐全、独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而且在某些科技领域的年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对策研究分析AbstractEvery major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reflec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which has promoted social lifestyle,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our way of thinking.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vilizations in the 16th century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dvanced position in the world. 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there had been brillia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far behind in modern Western countr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rxi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guidance,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a's reality,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reers. After 80 years of hard work to form a complete se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d the people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discipline,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reducing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gap; and in some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results have met or exceede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has played a huge role.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analysis目录1:引言--------------------------------------------------------(1) 1.1:时代背景--------------------------------------------(1) 1.2原因及深远意义----------------------------------------(2)2:我国科技发展的有关情况 ------------------------------------(3)3: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中的对策和理论分析-------------------------(4)3.1:科技体制改革的极力推进 -----------------------------(4) 3.2: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4)3.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5)3.4:科技投入的进一步佳大化------------------------------(5)4:参考文献1. 引言1.1时代背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新兴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新兴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第一章新兴科技产业发展概述 (2)1.1 新兴科技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2)1.2 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背景 (2)1.3 新兴科技产业的重要意义 (3)第二章人工智能产业现状与趋势 (3)2.1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3)2.2 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4)2.3 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4)第三章 5G通信产业现状与趋势 (4)3.1 5G通信产业发展现状 (4)3.2 5G通信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5)3.3 5G通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5)第四章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与趋势 (6)4.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6)4.2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 (6)4.3 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6)第五章生物科技产业现状与趋势 (7)5.1 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7)5.2 生物科技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7)5.3 生物科技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8)第六章互联网产业现状与趋势 (8)6.1 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8)6.1.1 市场规模与用户数量 (8)6.1.2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8)6.2 互联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8)6.2.1 5G技术 (8)6.2.2 人工智能技术 (9)6.2.3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 (9)6.3 互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9)6.3.1 产业融合加速 (9)6.3.2 技术创新持续驱动 (9)6.3.3 监管政策不断完善 (9)6.3.4 国际化步伐加快 (9)第七章物联网产业现状与趋势 (9)7.1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9)7.2 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10)7.3 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0)第八章新材料产业现状与趋势 (11)8.1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1)8.2 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11)8.3 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2)第九章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现状与趋势 (12)9.1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发展现状 (12)9.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12)9.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3)第十章新兴科技产业政策与产业环境分析 (14)10.1 新兴科技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14)10.2 新兴科技产业市场环境分析 (14)10.3 新兴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14)10.4 新兴科技产业国际合作与竞争分析 (15)第一章新兴科技产业发展概述1.1 新兴科技产业的定义与分类新兴科技产业是指在科技创新推动下,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核心,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广泛市场前景的产业。
我国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各行各业也在不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我国各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主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技术的发展。
未来,我国制造业将朝着更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之一,也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我国的电子商务、在线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互联网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助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金融业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金融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金融业将更加聚焦风险管理和服务实体经济,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新能源产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的新亮点。
我国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未来,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包括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
国家科委关于当前科技工作形势和今后工作若干意见的报告
国家科委关于当前科技工作形势和今后工作若干意见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86.08.02•【文号】•【施行日期】1986.08.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国家科委关于当前科技工作形势和今后工作若干意见的报告(1986年8月2日)为了坚持和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更好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科学枝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全国科技工作形势作了分析,并对今后工作中一些重要的政策思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请予审示。
当前科技工作形势(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技界的精神面貌,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
科技工作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中央关于开放、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受到科技界的热诚拥护。
“六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农村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进展较快,在工作上也有不少创造。
科技界积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为经济建设服务,开辟了多种渠道,创造了多种形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技术成果有偿转让较普遍地推行开来,技术合同制逐步扩大实行,技术市场正在全国各地兴起,出现了一批沟通技术与经济联系的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贸易公司,从而加速了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科研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各种联合或联营组织迅速发展,跨行业、跨地区的横向联合,给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所造成的局限以有力的冲击。
中国科学院、中央各部委的研究院所和一部分高等院校,与生产部门或省市签订合作协议,创造了新的互利合作方式。
众多的地方研究机构更为活跃,与生产企业的合作有新的发展。
国防科技机构为民用服务,军事科研成果向民用转移,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
许多科技人员纷纷到中小企业、乡镇、农村和贫困山区,传授知识、开发技术,对振兴地方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与发展战略解读
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基本宗旨: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 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 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和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优 化资源配置,集成各方优势,营造有利环境 主要目标:
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
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增强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 创新能力。
4.
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
具体目标 II
5. 6.
7.
8.
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 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 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 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 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 进水平 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 创新体系
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式
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预算(1951-2004)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美国2003年美国联邦政 府预算达到1180亿美元
1951
1955
1959
1963
1967
1971
1975
1979
1983
1987
1991
1995
落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
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
高新技术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发达国家30-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1998年3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
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
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
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著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
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
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
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5-8倍、4-10倍和10-30倍。
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
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及世界水平1/2,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水平的11.7%,人均水的占有量为世界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为世界水平的1/2。
铁、铜、石油、天然气、钾、硫、磷、铀等国家建设所需的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明显不足。
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国情,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是难以为继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
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公平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形成追求技术进步、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开发、创新及产业化的主体。
中国科学技术在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确定正确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外,中国相继颁布实施了科技事业发展基本法和各专项法,如:科技进步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等。
建立了从科学研究到技术推广等各项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的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中国科技资源现状及配置(一)科技人力资源“八五”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数每年平均以3%的速度增长。
到1996年我国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992.0万人,比1991年增长16.0%。
从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看,教学人员占的份额最大,1996年为51.0%,其次是工程技术人员,占28.9%;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则分别占15.7%、2.9%和1.5%。
我国已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覆盖各个学科领域、具有相当水平和实力的专业技术队伍。
科技活动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1996年,我国共有科技活动人员251万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146.3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15.2%和20.5%,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1995年达到58.3%,比1991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从科技活动人员构成看,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所占份额最大,1996年为50.0%,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所占份额分别为26.0%和24.0%。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所占比重1996年比1993年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增长31%,说明企业正在逐步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
研究与发展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以及直接为R&D服务的人员。
1996年我国共有全时R&D人员(折合成全时工作人员)78.7万人年,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55.9万人年,占71.0%。
1996年,企业拥有全时R&D人员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为44.1%,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校的比重分别为37.1%和18.8%。
企业R&D 人员所占比重1996年比1993年上升近17个百分点,企业全时R&D人员数增长61.5%,说明企业正在成为R&D活动的主体。
每千个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1996年中国不足0.7人,美国为7.4人(1993年),日本为7.9人(1993年),德国为6.2人(1991年),这表明在科技人力投入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科学技术事业的生命力在于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未来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摇篮。
1996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共计302.1万人,研究生16.2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47.8%和84.1%。
199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计83.7万人,研究生毕业数3.97万人,分别比1991年增长38.6%和22.2%。
(二)科技经费1.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状况。
依据我国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见表1、表2和表3),状况如下:表1 全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单位:亿元注:1996年统计范围增加了小型企业和其他部门的科技经费,若按1995年同口径计算,1996年科技经费比上年实际增长了1.14%。
表2 全国R&D经费单位:亿元注:* 按GDP的缩减指数计算表3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单位:亿元关于科技经费等集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八五”以来,我国科技经费筹集额绝对量逐年增加,1990年为304.6亿元,1996年达到1016.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2.5%。
科技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呈起伏变化的状态。
1990年为1.7%,1991年和1992年都超过2%,1994年回落至1.7%,1995年和1996年更落至1.5%。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和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使得GDP统计数增大,而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小;二是1993年开始采取的紧缩银根政策,影响了非政府资金和贷款对科技的投入。
关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我国R&D经费从绝对量看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0年为125.4亿元,1996年达到332.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6%。
R&D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1995年此值在2.3%~2.9%之间。
而我国这个数值从1990年和1991年的0.7%,1992年和1993年的0.6%,直落到1994年至1996年的0.5%。
这里面既有统计口径造成的不可比因素,也表明科技投入增长速度与国家财富积累速度的不同步,尚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发展流动。
关于国家财政科技经费占全国科技经费的比重。
政府对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升高,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支出1990年为139.1亿元,1996年达到345.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4%。
国家财政科技经费占全国科技经费的比重,1990年为45.7%,1991年开始下降,1995年和1996年间基本保持在34%左右。
这表明,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在弱化,但仍占居着重要位置。
以上三个比值情况表明,“八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很好,全社会潜在的支持科技进步的实力在增长,但是全社会科技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未能实现同步增长。
目前全社会对科技投入仍显得不能适应科技、经济发展的需求。
2、科技经费的构成。
在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中,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企业投入的比重不断上升,银行科技贷款有所增加,1995年新增货款余额达到80亿元。
我国科技经费的来源开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以企业投入和政府财政支出为主渠道的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正在形成。
在1996年全部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26.8%,银行贷款为14.1%,自筹资金为41.0%,其他渠道筹集额为18.1%。
在1996年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筹集额452.7亿元中,企业自筹占总额的69.1%,银行贷款占19.7%,政府拨款占总额的7.1%,其他来源占2.4%,横向技术性收入为1.7%。
企业自筹能力有显著增加。
3、科技经费投向。
1996年,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使用的科技经费分别为444.3亿元、421.5亿元和4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