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高中文言文特别句式1文言文的句式,跟的句式,有的一样,有的很不一样。

即使是一样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推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认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构造(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认句”之外,其他叫特别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推断句(10种类型)推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推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推断)练习:一、推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文言文句式,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意思。

常见的并列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等。

这些句式常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之中,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句:不但国家富强,而且民众安康。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见识广博。

既是朋友,又是同事。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句子的句子,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当...时”、“一...就”、“因为...所以...”等。

例句:当天气晴朗时,我常常去散步。

一听到好消息就笑了起来。

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3.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将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的句子。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若非...”、“不仅...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

例句:若非你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事实如此,而且还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平行关系的一种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来连接多个并列的成分。

常见的并列结构有:“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日月无光,星辰无辉”等。

例句: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

日月无光,星辰无辉。

5. 设问句式设问句式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疑问的一种句式,通常用于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注意。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何以...”、“焉...”等。

例句:何以道德才能高尚?焉能更兼爱?焉能无辞?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不知句读、不解惑 有何厌 唯从命 唯图利
结论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句式特点:……者,……也
2、D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状语 ——中心语 飞快地跑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 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 “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陆离之长铗、崔嵬之切云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尝遗余核舟一。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尝遗余核舟一。
一(只)核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高中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讲解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 宾语前置
倒装句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注:本文为题目“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所编写的文章,请以文言文的格式进行阅读。

)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使用了许多独特的句式。

学习古文,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对于高中生而言尤为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 并列句式在古文中,多个并列词语或短语并列连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例如:“天寒地冻,冰雪漫天”(《红楼梦》)。

“天寒地冻”和“冰雪漫天”两句分别由“天寒”、“地冻”和“冰雪”两个相关的短语并列构成,形成了一种生动的对比效果。

2. 递进句式古文中的递进句式可以用于表达事物逐渐推进或发展的过程。

例如:“日月如梭,岁不我与”(《醉翁亭记》)。

这句话通过“日月如梭”和“岁不我与”两个短语的递进排列,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无法改变的事实。

3. 排比句式排比句式是指用相同结构或类似结构的词语或短语进行连续排列,以达到强调、对比或修辞等目的。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丽春院序》)。

这句话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和“秋水共长天一色”两个排比短语使整句话更加雄辩,表达了秋景的壮丽。

4. 倒装句式古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式来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或对语气产生一定的修饰作用。

例如:“不日赏告,内忧外侮,中国百姓,咸以上下,未尝闻矣!”(《红楼梦》)。

这句话的“不日赏告”和“内忧外侮”两处使用了倒装句式,增强了表达的语气和力度。

5. 省略句式古文中的省略句式是指通过省略某些成分,使得语言更加简练、精练的一种表达方式。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这句诗中省略了主语“我”,但读者仍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

6. 感叹句式感叹句式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惋惜、赞叹等情感的一种句式。

例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渔歌子》)。

这句话中的“江上数峰青”通过对峰景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句式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对高考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直接在句末用“也”表示判断。

3、“……者,……”式“粟者,民之所种”,“者”起提顿作用。

4、“……,……”式“刘备,天下枭雄”,这种形式的判断句相对较少。

5、用“乃”“则”“即”“皆”“诚”“为”等词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环滁皆山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项燕为楚将”。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受制于人”,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为”字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

3、“为……所……”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被动句式。

4、“见”字式“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5、“见……于……”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与“于”配合使用表被动。

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1、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主语“渔人”在承前省略。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谓语“鼓”被省略。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宾语“之”指代桃花源中的人。

4、省略介词“今以钟磬置(于)水中”,介词“于”被省略。

四、倒装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等几种类型。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特殊句式是教师教授的重要内容,那么具体有哪些特殊句式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在⽂⾔⽂中,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古⼈的智慧,也增加了语⾔表达的多样性。

1.奈何:⽤于询问⽅法、原因或状况,意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o沛公⽈:“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项⽻本纪》)表达了刘邦⾯对突发情况o“奈何取之尽锱铢,⽤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杜牧借此批判秦朝统治者对⺠脂⺠膏的极度挥霍。

2.何如:询问⽅式、情况或⽐较,意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o“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孟⼦·梁惠王上》)孟⼦通过此问讽刺统治者⾃⾝不⾜却3.何以:询问依据、原因或⽅式,相当于“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

o“⼀旦⼭陵崩,⻓安君何以⾃托于赵?”(《战国策·触⻰说赵太后》)触⻰以此询问⻓安君4.何所:询问处所或内容,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o“问⼥何所思,问⼥何所忆?”(《⽊兰诗》)花⽊兰的家⼈关切地询问她的⼼思与回忆。

5.奈(若,如)何:表达对某种情况或问题的⽆奈与疑问。

o“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项⽻⾯对失败,对虞姬的深情与⽆奈。

6.孰与,与孰:⽤于两者之间的⽐较,询问哪⼀个更好或更合适。

o“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王纳谏》)邹忌借此反思⾃⼰的美貌与徐公之⽐。

7.何故:询问原因,意为“什么原因”、“为什么”。

o“何故怀瑾握瑜,⽽⾃令⻅放为?”(《屈原列传》)屈原质问⾃⼰为何被放逐。

二、表示反问反问句式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了语⾔的⼒度和感染⼒。

8.何哉(也):表达强烈的反问,相当于“怎么能呢”。

o“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记》)王安⽯感叹游览褒禅⼭的感悟难以⾔尽。

8.何为:询问⾏为的原因,常⽤于反问,意为“为什么要呢”。

o“如今⼈⽅为⼑俎,我为⻥⾁,何辞为?”(《鸿⻔宴》)刘邦在鸿⻔宴上反问⾃⼰为何需要辞别。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使用特殊的句式结构来传达意思。

在高中课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举例:
1. 兼语句:
「吾闻」:表示作者从别人那听到的信息或传闻。

例如:「吾闻宦者上下,君子出入,不问何如」。

2. 应答句:
「然而」:用于引出对前面信息的肯定回答或对立的态度。

例如:「吾欲与人沟通,然而众人不愿理我」。

3. 重复句:
「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用于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决或反复无常的行为。

例如:「君子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犹豫不决」。

4. 倒装句:
「是幸也」:用于表示某种幸运或好运。

例如:「得见君子,
是幸也」。

5. 并列句:
「行善已立,行恶已立」:用于表达两个相对立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君子行善已立,行恶已立,二者相对立」。

6. 比拟句:
「犹如」:用于进行比较或形容相似之处。

例如:「此事犹如
一场梦境」。

7. 状语从句:
「以前」:用于表示时间、原因或条件等。

例如:「以前,我
曾经是一个普通学生」。

8. 否定句:
「岂有此理」:用于表示对某种理论或观点的否定。

例如:
「如此说法岂有此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的举例。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当密切关注这些句式的使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语言,提升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高中古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古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古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古文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一部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中的特殊句式。

下面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古文特殊句式,以供参考和研究。

并列句古文中的并列句采用的是"不但...而且..."的结构,用来表达两个相互关联的事物。

例子如下:> 不但秋天的风景美丽,而且秋天的味道也让人陶醉。

现象对比句现象对比句用于比较两种相反或相似的情况,常见的句式结构有"虽然...但是..."和"不是...就是..."。

例子如下:> 虽然他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放弃。

> 不是他不想参加活动,就是他没有时间。

倒装句倒装句在古文中常用来强调某种情感或倾向,常见的结构有"是...的"和"之...者"。

例子如下:> 是君子为国家的发展而奋斗的。

> 之所以选他,是因为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比喻句比喻句是古人善于运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来通过比较来形象地描绘事物的特征。

例子如下:>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 这个问题如同一座无法逾越的山峰。

反问句反问句用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或疑问,常见的结构有"难道...不..."和"岂...不..."。

例子如下:> 难道你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岂能不为此事感到痛心?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古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希望能够对学习古文有所帮助。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介绍:
本文档旨在整理高中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排比句
1. 格式:A、B、C……
2. 用法:通过并列的方式强调词语的重要性,或者表达连续发生的事情。

二、破折句
1. 格式:A…B…C…
2. 用法:通过破折号的使用,表达一种突然中断的感觉,常用于修辞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反问句
1. 格式:A不A?
2. 用法:通过反问,表达强调的意思,或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四、并列句
1. 格式:A,B。

2. 用法:通过并列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内容串联在一起,表达对比、转折、并列等关系。

五、转折句
1. 格式:虽然A,但是B。

2. 用法:表达两个相对矛盾的事情。

虽然A成立,但是B也有可能成立。

六、比喻句
1. 格式:A像B。

2. 用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某种意思。

七、夸张句
1. 格式:A得C极了。

2. 用法:通过夸张手法表达一种极端的感觉,强调某个特点或情感。

八、设问句
1. 格式:A吗?
2. 用法:通过设问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情感、建议或者疑问。

以上是高中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整理,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要善于理解和运用这些句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写作文言文。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6、死生,昼夜事也7、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8、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9、斯固百世之遇也10、廉颇者,赵之良将也1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1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3、项伯者,项羽季父也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15、亚父者,范增也1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7、此天子气也18、是社稷之臣也1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0、非我也,兵也2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4、今臣亡国贱俘2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二、被动句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4、为巡船所物色5、贾家庄几为巡儌所凌迫死6、真州逐之城门外7、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于庆献谄于后8、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9、余羁縻不得还10、几以不纳死11、余犹记周公之被逮12、不能容于远近1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1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5、而君幸于赵王1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8、使不辱于诸侯19、若属皆且为所虏2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1、洎牧以谗诛2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3、戍卒叫,函谷举24、而刘夙婴疾病25、则告诉不许2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三、省略句1、輮以为轮2、望西山,始指异之3、行城子河,出入乱尸间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5、今君乃亡赵走燕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7、大王见臣列观8、为击破沛公君9、加彘肩上10、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11、少仕伪朝1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四、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凌万顷之茫然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6、求人可使报秦者7、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五、介宾短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玉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而耻学于师4、师不必贤于弟子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夫7、月出于东山之上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9、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10、将请罪于君,君不许11、请罪于母,母不许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1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15、是以蓼州周公忠义暴于朝廷16、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17、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1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19、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20、拜送书于廷21、设九宾于廷22、以勇气闻于诸侯23、燕王欲结与君24、具告以事25、因击沛公于坐26、得复见将军于此27、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8、龟玉毁于椟中29、虎兕出于柙3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1、申之以孝悌之义32、树之以桑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4、访风景于崇阿35、其势弱于秦36、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37、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8、急于星火39、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0、鸡栖于厅六、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而今安在哉3、而又何羡乎4、何为其然也5、钩党之捕遍于天下6、何以知之7、君何以知燕王8、今日之事何如9、大王来何操10、沛公安在11、籍何以至此12、以为莫己若者13、我之谓也14、无乃尔是过与15、何以伐为16、未之有也17、童子何知。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完整版)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大致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宾语移到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前的标志。

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之……”的形式。

如:①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②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形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如: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秋水》)②《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③《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2.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之为“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

这种形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如: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所以翻译时,就让它做了状语,因此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置于谓语动词后。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②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2)介词结构“以……”置于谓语动词后。

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4.谓语前置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

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四、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的情况,其不同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古汉语也可以省略。

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承前省略主语)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曹刿论战》)(谓语、主语的省略)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资治通鉴》)(中心词的省略)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5.分句的省略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常见固定句式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奈何]怎么办。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何如]怎么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辞》)·[奈……何、若……何、如……何]对……怎么办,拿……怎么样。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何也、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荀子·宥坐篇》)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何……之有]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等。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不亦……乎]不也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独……耶(乎、哉)]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其……欤]难道……吗,岂……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三、表感叹的固定句式·[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直……耳]只不过……罢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一何]何等,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亦……哉]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四、表揣度的固定句式·[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不……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其……乎]大概(恐怕)……吧。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五、表选择的固定句式·[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其……其……也]是……还是……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妻书》)六、表被动的固定句式·[见……于……]被。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为……所……]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七、表假设的固定句式·[诚……则……]如果……那么(就)……。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向使]假如,如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