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2486d5856a561252d36f3a.png)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文学常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编著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富贵不能淫》一、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二、一词多义戒: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 (住所)之:母命之. (代词,她,代指女儿) 道:妾妇之道也(道理)住送之.门 (动词,去、到) 独行其道(道路)三、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四、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 (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2.贫贱不能移. (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3.威武不能屈. (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五、课文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六、问题探究1.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
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https://img.taocdn.com/s3/m/4c8d8615aa00b52acec7ca11.png)
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 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 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 历贫贱的阶段。要在贫贱中付 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 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 忍耐寂寞,在困难面前保持宁 静的心态。才有可能在贫贱中 崛起。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 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只有不屈 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赢 得尊重,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孟子及《孟子》 2、熟读文本,小组互助学习,能够准
确疏通文意。 3、理解作者思想,感受大丈夫的英雄
气度。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你读我读,初步感知
诵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做到准确、通顺。
公孙衍( yǎn ) 天下熄( xī )
焉( yān )
丈夫之冠( guàn)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归纳整理
自主整理《富贵不能淫》 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词类活用现象,然后小 组交流归纳整理。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__女____通___汝___,意思:_______你_________。 2.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古义:_成__年__男__子___,今义:女子的配偶。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孟子知多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名_轲___,字子舆。战__国__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__儒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 代儒家宗师,有“_亚__圣_”之称,与 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生活在兼 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_施__行__仁_政 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 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二章原文富贵不能
![孟子二章原文富贵不能](https://img.taocdn.com/s3/m/b93139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1.png)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在《孟子》第二章的原文中,这句话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句话传达了孟子对于人性、人生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和坚持。
孟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伟大、尊贵的人,应该具备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的能力。
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是享受荣华富贵还是承受贫贱困苦,他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准则,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强和清正。
同时,他也应该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和胆识,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这种精神和品质的塑造,不仅能够使个人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孟子强调了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他认为贫贱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只是改变了他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
贫穷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下,同样,富有也并不能保证一个人的品德高尚。
只有一个人内心真正强大,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人。
其次,孟子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应该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胆识。
威武不能屈,意味着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具备这种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才能在外界的压力和诱惑面前不动摇,始终保持自己的清正和坚强。
最后,孟子的这句话还蕴含着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修养和品格。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真正的贡献。
总结起来,孟子在《孟子》第二章的原文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他强调了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胆识。
这种观点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df646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09.png)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通过学习孟子二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理解仁政、性善论等概念,认识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首先,在讲解《孟子二章》的思想观点时,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在课堂管理方面,应更加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6. 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容逻辑关系
①《孟子二章》的核心思想:
-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 仁政思想: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以德治国,关注民生福祉。
- 教育观念: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人的善性。
- 孟子思想观点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 孟子思想观点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运用仁政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 孟子思想观点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与总结
1.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https://img.taocdn.com/s3/m/426c5487ec3a87c24028c461.png)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那么我)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得兼:同时做某件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故:所以苟得:苟且取得,指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辟:同“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想要的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使:如果,假使者:指代办法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桩不可以干呢?使:如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做这种事,由(*2):通过是(*2):某种办法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是故:由此可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单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非独:不单是:这样心:想法(舍生取义)丧:丧失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但)如果(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e00c4d1f90f76c661371af2.png)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 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 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 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
富贵不能淫
第一章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这样
因为、 由于
表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 安乐而死亡。
读准字音
n )发于畎( quǎn )亩之中 1、舜(shù 2、傅说( yuè)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 gé )举于鱼盐之中 n )性 4、动心忍( rè 5、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6、行拂( fú )乱其所为 7、入则无法家拂( bì )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 夫哉?一怒___,___而天下熄。"孟 子曰:"是焉得为大丈乎?_____ 乎?____,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____,戒之曰:'往之女家, _____,无违夫子!'以____者,妾 妇之道也。 居____,立天下之___, 行天下___。得志,____;不得志, ______。富贵不能淫,____,威武 ___,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二章》课件
![《孟子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6fbf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a.png)
促进道德建设
通过学习《孟子二章》,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 会责任感,推动社会道德 风尚的提升。
提供治理智慧
借鉴《孟子二章》等传统 文化中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 慧和启示。
THANKS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孟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现代人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和 使命。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05
《孟子二章》的实践应用
《孟子二章》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培养道德观念
传承文化底蕴
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家长可以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理解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 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孟子二章》,家长可以向 孩子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塑造良好品行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孟子二章》中的教诲,培养孩子谦 逊、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行 。
《孟子二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融入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将《孟子二章》作为语 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辅助教 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
孟子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孟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但其影响和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02
《孟子二章》的背景和意义
《孟子二章》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 争霸,人民生活困苦。孟子作为 儒家代表人物,致力于弘扬儒家 思想,解决社会问题。
内容。
开展主题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孟子二章》的朗诵 、解读、角色扮演等主题活动,提 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ef7c1527cf84b9d528ea7ad5.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专题训练)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db228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e.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1fa362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0.png)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9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c05ea5f242336c1fb95ebb.png)
习题一:《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性。
【参考答案】1.《鱼我所欲也》儒家仁政本善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参考答案】2.(1)祸患,灾难;(2)不丢掉;(3)益处;(4)感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生死而不受(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4)故患有所不辟也3.(1)“乡”通“向”;从前。
(2)“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3)“辩”通“辨”;辨别。
(4)“辟”通“避”;躲避。
4.翻译下面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参考答案】4.(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孟子二章翻译
![孟子二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8e456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2.png)
孟子二章翻译
摘要:
1.孟子二章概述
2.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3.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孟子二章概述】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是《孟子》中的两篇文章,即《公孙丑下》和《滕文公上》,这两篇文章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
【孟子二章的内容及翻译】
1.《公孙丑下》
《公孙丑下》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
公孙丑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而国家不治,未之有也。
”意思是要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让杰出的人才担任重要职位,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文章中还提到:“得其大者可以养其小者,得其重者可以治其宽者。
”这意味着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2.《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告诉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意味着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关爱民众,国家才能安定。
文章中还提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表达了孟子倡导的坚定道德信仰和崇高精神境界。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
孟子二章的启示和影响深远。
首先,孟子强调尊重贤人、任用有能力的人,这对后世选拔官员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的观念,使得后世的统治者更加重视民生,关注民众的福祉。
最后,孟子的道德观念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b62376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1.png)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d46e70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e.png)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孟子第二章是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辨、人性的转化及修养的重要性等。
下面将该章节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具体如下:一、人性的善恶之辨1.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指人类在出生时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善良是人类天生而具备的,人性本善是指人性具有善良的基本倾向。
2.善恶之辨:孟子认为人性中不仅包含了善的倾向,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善恶之间的区别取决于人的修养和环境的影响。
二、人性的转化和修养1.人的修养:孟子提倡人的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养,人才能使自己的本性得到发扬和转化。
2.六亲: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子女、妻妾、朋友和臣子等人际关系,孟子认为这些关系是人性转化的重要途径。
3.以心传心:孟子强调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传递,通过传递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品德,可以使人的心性发生改变。
4.性善即理:孟子认为人的天性善良,人们应该依据内心的善良之理去行事,与之相逆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
5.成己、成人:人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影响和改变他人。
三、善恶和修养的关系1.善恶是相对的:孟子认为善恶的判断是相对的,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处境,人们需要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2.天人合一:孟子主张人与天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人的善恶和天地之间是相互吸纳和传递的,通过修养使人的善得到发扬。
3.以感人之心: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以感动他人的心去感受、理解他人的善良之心,这样才能达到人的修养的目的。
4.以化人之心:人们通过修养感动和教化他人,让他人受到感动和改变,这样就实现了善的扩展和人性的转化。
四、修养的重要性1.悟性:孟子认为人的修养不仅需要外在的教化和感化,还需要悟性的启迪,通过自己的领悟去改变和转化内心的善恶。
2.文化:孟子强调修养需要借助文化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思考,使人的修养达到更高的水平。
3.克己复礼:修养的核心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以及恪守礼仪规范,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准则。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https://img.taocdn.com/s3/m/135c15d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4.png)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恒:常常 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 衡:通"横",梗塞,不顺 •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 征:显露,表现 色:脸色 • 喻:被动用法,被……了解 •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状语后置 • 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
·
〔 孟 子
离 娄 下
.
,
人 有 不 为 也
而 后 可 以 有 为
·
〔 孟 子 尽 心 上
.
,
,
民 为 贵 社 稷 次 之 君 为 轻
富贵不能淫
孟子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 2.结合下面注释,读懂文意.
疏通文意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
讨论: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 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 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 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和盐贩中被举用,管 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 居海边被举荐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场上被 赎回,用为大夫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
〔 孟 子
滕 文 公
.
威 武 不 能 屈
,
,
富 贵 不 能 淫 贫 贱 不 能 移
·
〔 孟 子 尽 心 上
,
登 东 山 而 小 鲁 登 泰 山 而 小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ca114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1d.png)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763df07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b.png)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患,未之有也。
必求其善也,必求其过也,是人也,则得其所欲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孟子又说:“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却从未遇到过。
他们一定会追求自己的善良,一定会追求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才,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能做到。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又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会丧失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会保留它们。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判断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人都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们都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毁自己;认为自己的君主做不到的人,是在诋毁自己的君主。
凡是有这四种开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保护四海;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不仁者,与禽兽同弃。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e5aae6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8.png)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在这里谈论的是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首先,孟子以离娄之明和公输子之巧为例,说明了规矩和技巧的重要性。
离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明察秋毫著称;公输子则是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巧夺天工闻名。
然而,如果他们没有遵循规矩,就无法创造出完美的方圆和五音。
这说明,无论是个人的才华还是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规矩和准则的约束。
接着,孟子提到了师旷之聪。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六律(即六种音阶)来调音。
如果没有六律的规范,就无法准确地调出五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音乐和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准则。
最后,孟子以尧舜之道为例,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以仁政著称。
如果国家没有实行仁政,就无法平治天下。
这说明,国家的治理必须以仁政为基础。
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君主有仁心仁闻,却不能让民众享受到他的恩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值得效法。
这是因为他没有遵循先王的道德准则,没有实行仁政。
孟子总结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有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善心的实现;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的引导来确保法律的执行。
总之,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德、规矩和法律在个人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遵循规矩和实施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 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 的。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
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
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
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南北为纵,东西为
横。
实用文档
孟子善用类比来说理,此文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 衍、张仪之道”。旧时婚姻中的男女地位不平等,女子能做的 往往只有顺从,即“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而在孟子看来, 在“顺从”这一点上,公孙衍、张仪这些纵横家与出嫁的女子 没有什么区别。(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要顺从)
论证方法:举例、对比、类比、比喻、 道理、引用等
实用文档
富贵不能迷惑我的思想(心意), 贫贱不能改变我的节操,威武不
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 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 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用文档
类比: 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 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
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实用文档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 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 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 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 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 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实用文档
纵横家 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 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 不测之危。
实用文档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
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 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至于)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 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上。得志(实现志向/理想)的时候,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 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坚持自己的 原则)。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 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大丈 夫)!”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在温水里死亡
实用文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的成功是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 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任何仁义道德的原则,由此不过 是女子奉行的“妾妇之道”。
实用文档
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三大标准:
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 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
这样的行事方式,是固守儒家仁义之道,强调为人要有原则的 孟子所不齿的。
实用文档
所以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指出了公 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 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 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 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 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这样的人哪里称得上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实用文档
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实用文档
•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实用文档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 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 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 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 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 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 还挺舒服:洗个热水澡好哇!结果 呢?——青蛙熟了!
实用文档
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
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破”对对方观点的反驳; “立”对自己观点的论述。
实用文档
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发 文 起怒来(一生气),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战争停
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 从作为准则的,是妾妇之道(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 ‘道 德规范’)。
关于纵横家的处世方式,朱自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评述:“苏秦使锥子扎 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 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自己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策 划,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还会联合别国害你。这种事在他们看 来没有什么的。本来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 胜谁得势,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的不成,就改说合纵, 在策士看来,这理所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 也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 拐弯抹角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