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理论3.

合集下载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2.沉默的螺旋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

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

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

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培养理论(The Cultivation Theory)培养理论概述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格伯纳(Gerbner,1969)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

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该理论揭示的是大众传播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

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这种研究起源于60年代后期。

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

按照Adoni&Mane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现实,即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亦即人们的现实观。

在传统社会里,主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较为直接的反映,而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C ul t iv a ti on T he o ry)一、基本概念:1、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

创立人伯格纳。

1967年,伯格纳及其同事在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的资助下于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安南堡传播学院开始了他们一系统有关电视内容的研究。

安南堡研究小组承担的研究内容包括:(1)?黄金节目中描述暴力的内容分析;(2)有关美国人经验的全国性调查。

不仅关心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的量,也关心它的质。

伯格纳还发展出“暴力指标”(V i o le nc e?In e dx)的概念。

2、电视的“涵化”效果:即潜移默化的效果。

{伯格纳学派的特点}北美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以耶鲁学派的实验心理学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应用社会学为主流,格伯纳的研究开辟了第三条道理,即所谓“的文化取向”研究。

如果说前二者建立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于电视则言是一种外部研究的话,那么格伯纳的文化指标研究既注重外部研究又深入到电视运作机理的内部。

1、电视是人类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涵化功能。

电视涵化理论的最基本的假设是电视是一种具有强大效果的传播媒体。

受众对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电视这一媒介与其他媒介有着不同的特点:(1)电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

(2)电视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编码、译码的直观性。

电视图像的现场性。

受从的参与感。

}2、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人们选择电视的通常目的是“娱乐”。

而在伯格纳看来。

娱乐内容最可能发挥涵化效果。

伯格纳认为:电视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指标,文化透过大众传播与其自身沟通,而这样的沟通则维系或修正出文化内一致的价值观。

3、涵化理论的假设与“注流效果”研究的修正伯格纳认为涵化理论认为,接触电视较多的从比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容易认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而电视所描绘的世界又基本上存在一种普遍的规律,即都在灌输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

这一理论可以分析为几个层次。

A、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丑陋、令人不舒服的。

涵化理论——精选推荐

涵化理论——精选推荐

媒介对于人认知的影响1、框架理论戈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

坦克德(Tankard ,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 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媒介环境会影响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但这种影响有多大,在何种条件下起效,则需要针对具体议题进行实证研究。

从框架分析角度出发,新闻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生产。

在这样的一种生产过程中,新闻首要的是一种社会制度,即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首先是一种“框架性”生产和输出,而最终传播的效果,要看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结果。

进一步对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者”阶段“框架”形成的关注成为“议程设置”理论关注的主题: 即大众媒介尽管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议论的先后顺序,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用”的机构。

从这一角度,进一步证明媒介在个体对事物及事件看法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框架影响了受众如何想,影响受众如何处理和储存信息,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

长期的狭隘的程式化的报道难免会产生刻板印象,框限了受众的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忽略了框架外的世界。

但受众也是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事件进行主观解释,并建构社会现实的。

因此,在社会现实的建构中,存在着新闻工作者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

小组分工: 小组分工:
收集资料:马锦程、龚祥 资料整理:倪梦雲,尹瑜 PPT制作:解云霞 主讲:王铁雨
谢谢观看!
涵化理论
——第五小组
一、理论的形成
基本概念 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 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 化分析。
理论起源与背景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 年代末期 该理论起源于 世纪60年代末期, 世纪 年代末期, 以美国学者格伯纳为代表。 以美国学者格伯纳为代表。
当时,电视媒介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力 尤其是负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暴力和犯罪 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成立了“暴力起 因与防范委员会”,格伯纳主持的“培养 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 始的。这项计划主要也是因为美国大众对 于电视内容日渐呈现残暴内容的忧心忡忡 而成立的。格伯纳把这种由暴露电视所产 格伯纳把这种由暴露电视所产 生的效果称为“涵化” 生的效果称为“涵化”,即潜移默化的影 响效果。 响效果。
格伯纳指出,电视是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指标。 格伯纳指出,电视是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指标。文化透过观众 传播媒介与其自身沟通, 传播媒介与其自身沟通,而这样的沟通则维系或修正出文化内一 致的价值观。 致的价值观。 对于格伯纳来说,内容分析的最有力之处即在于能分析整个的 对于格伯纳来说, 讯息系统,而不是分析个人对讯息的选择性试验。 讯息系统,而不是分析个人对讯息的选择性试验。就是这样的 大众性”以及这些大众化内容构成了文化的整体, “大众性”以及这些大众化内容构成了文化的整体,使得大众媒 介内容极具意义。也正因为如此, 介内容极具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内容分析能够顺利的勾画出电 视内容的意义脉络。 视内容的意义脉络。 格伯纳认为媒介的特质不再与其具体某个节目的影响, 格伯纳认为媒介的特质不再与其具体某个节目的影响,而在 媒介的特质不再与其具体某个节目的影响 于其整体的长久的影响,观众长期以来媒介而毫无知觉, 于其整体的长久的影响,观众长期以来媒介而毫无知觉,他就必 然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上受到影响。 然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上受到影响。

涵化理论研究沿革与现状综述

涵化理论研究沿革与现状综述
力 起 因与 防 范 委员 会 ” ( N a t i o n a l C o mmi s s i o n O N t h e C a u s e s

涵化 假说
圈 1
二、涵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传 播 现象 自古 有 之 ,但 是在 中 国将 “ 传播 ”真 正作 为
门专 门 的学科 来 研 究 ,只能 从 2 O 世纪7 0 年 代初 8 0 年代 末
分析 。
关键词 :涵化理论 ;文献综述 ;横 向研 究 ;新媒体 作者 :李瑞 雪 ,河 南师范 大学。


涵化理论的起源和溉念
2 0 世 纪2 0 年 代 ,美 国政 论 家 李 普 曼 在 其 论 著 《舆 论 学 》中提 及 “ P s e u d o -e n v i on r me n t ”一 词 ,即拟态 环 境 。按
照 李 普 曼 的观 点 ,在大 众 传播 高度 发 达 的现 代 社 会 ,人 类
由于 社会 的 巨大化 和复 杂 化无 法 亲 临 “ 客观 现 实 ” ,只能
理 论概 念
通 过 传 播媒 介 来 了解 ,而 传 播媒 介 则 是 有选 择 地 提 示 “ 象 征 性 现 实 ” , 即拟 态环 境 ,因 此现 代 人 的行 为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已经不 是 对 真 实 客观 环 境 的反 应 ,而是 对 大 众 传播 提 示 的 “ 拟 态环 境 ” 的反应 。 2 O 世纪 6 o 年代 后 期 ,美 国 电视 迅 速普 及 ,电视超 越 报 纸 、广播 成 为 最 具 影 响力 的大众 媒 体 。 “ 电视 成 为 范 围空 前 广 泛 的 图像 与 信 息 的共 同的 来源 ,构 成 了我 们 共 同符 号 环 境 的 主流 ,我 们 所 有 的人 也 生 活 于 其 中 。” 同 时 ,美 国社 会 的暴 力 和 犯 罪 问题 十 分 严重 ,由此人 们 开 始 关 注媒 介 和 个人 、社 会 暴 力增 加 之 间 的关 系 ,美 国政 府 成 立 “ 暴 Ⅺ

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
• • • • • •
1、涵化理论的含义 2、涵化理论的提出 3、涵化理论的内容 4、涵化理论的局限性 5、涵化理论的意义 6、案例分析
什 么 是 涵 化 理 论 呢 ?
管他的,先查字典 去,额,查查涵化 是什么意思..
哇哈哈,找到了,先看看新 华字典对于涵化的解释吧!
由不同文化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 两者间相互适应,借用,其结果使一方或双方原有 的文化模式发生文化变迁或部分渗透. 涵化是异 文化间横向影响的过程. 相关条目 同化 汉化 异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0年代后涵化理论受到学术派的质疑, 以赫希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大量看电视和少 量看电视的不同在其他变量(年龄与教育程 度、新闻阅读)交叉的情况下,也会显现出 来。如果同时控制很多的不同的变量,则可 以归为电视的效果将非常小。 格伯纳对研究进行调整;提出两个新概 念——主流化和共鸣,不再宣称电视对所有 的重度收视者都具有统一和跨界的效果,主 张将重点放在电视内容对其他方面态度的影 响上,并称之为“主流效果”研究
理论意义
a:该理论代表着对大众传媒长期、潜在影响的 认识,对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b:该理论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 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货币会带来或 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c:教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提示大众传播为占统 治地位的阶段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 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d: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各类的电视节目, 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 观众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通过前面的,大家可能对涵化理论有一 定的认识和个人理解,现在我们系统的 学习一下...啦啦啦....跟我来
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

涵化理论_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

涵化理论_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

涵化理论: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郭中实内容提要 本论文对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涵化理论给予了全面的评价。

作者首先介绍了涵化理论的中心概念和操作定义,继之介绍了对涵化理论的主要批评和质疑———其中某些质疑来自完全不同的学派———以及渌化理论的原初提出者对这些质疑的回应。

尽管存在着争论,渌化理论仍然引起传播学界的广泛兴趣,并且有可能发展出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诠释和扩展。

美国的大众传播理论研究很多都论述或涉及了三个“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Social Reality),媒介所反映的“符号现实”(Symbolic Reality),以及传媒受众主观理解和阐释的“观念现实”(PerceivedReality)。

更具体地说,在过去的大约30年中,涵化(Cultivation)理论主导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电视如何影响受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和观念(如,G erbner,1973;G erbner和Gross,,1976;G erbner,Gross, Morgan和Signorielli,1980,1986,1994;Hawkins和Pingree,1980,1981,1990;Mor2 gan Shanahan1991,1992;Potter,1986,1991a,1991b)。

据统计,在美国传播学界围绕众多理论模式发表的大量论文中,有关涵化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上仅次于“议程设定”(Agenda Setting)理论而居第二位。

然而,涵化理论自问世以来一直命运多桀,不断被质询、挑战、批评,甚至束之高阁。

八十年代后期国际学术界对涵化理论曾经一度冷落,但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再一次唤起了人们对检验、更新、诠释及扩展涵化理论的兴趣。

什么是涵化理论?涵化研究,又被称为涵化假说、涵化效果、涵化分析,或涵化理论。

它是美国宾州大学著名教授G erbner和他的合作者们自1969年开始施行的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的核心部分。

涵化理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涵化理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涵化理论真题及答案解析涵化理论是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框架,它源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对自己的个人经历感兴趣,也对他人的行为和思维过程产生了深入的兴趣。

因此,涵化理论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将通过提供一些涵化理论的真题,并对其答案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

真题一:涵化理论是什么?它如何解释人类行为?答案解析:涵化理论是一种认为人类行为受到内隐认知和情感的驱动力的理论。

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无意识和自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并不总是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做某些事情。

涵化理论强调人类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自动的、下意识的,并受到个体过去的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真题二:涵化理论如何解释社会偏见?答案解析:涵化理论认为社会偏见是由于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取的潜意识认知和情感受到了偏见的影响。

这些偏见可能来自于个体生活中的经历、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涵化理论认为社会偏见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人们可能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个人偏见的情况下表现出来。

真题三:涵化理论如何解释人类的情绪和情感?答案解析:涵化理论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它将情绪和情感视为人类反应外界刺激的一种方式。

涵化理论认为情绪和情感是自动、下意识的过程,人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某种情绪或情感。

它也强调情绪和情感与个体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有关。

真题四:涵化理论与经典条件作用有什么联系?答案解析:涵化理论与经典条件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经典条件作用认为环境刺激与特定反应之间的联系是在个体无意识地形成的。

涵化理论认为,经典条件作用是涵化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某些环境中会产生特定的反应,并将这种反应与特定刺激联系起来。

真题五:涵化理论如何应用于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答案解析:涵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

在教育中,涵化理论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文化背景来制定教育策略。

涵化理论视角下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涵化理论视角下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涵化理论视角下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教育引导策略研究[摘要]涵化理论是揭示大众传媒与受众价值观形成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指出大众传媒通过文化信息的传播,对受众价值观可以发挥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

从涵化理论视角来看,在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时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价值观形成与社会行为的选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涵化理论传媒价值观影响教育引导策略当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影响力巨大,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学校甚至家庭的作用,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社会认识和自身人格塑造有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学校的价值观教育。

有的大学生在传媒环境中难以自拔,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接触媒体之中,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降,影响了学业和自身发展;有的则沉溺于传媒,热衷于虚拟交往,而忽视现实的社会交往与沟通,采取了自我封闭的态度;还有一些大学生,消费观念深受媒体中的自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

诸多现象说明大众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使不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目前,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其中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对于人们深刻认识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的影响,理性认识传媒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涵化理论揭示了传媒与人们的价值观形成的密切关系格伯纳与他的合作者在1969年开始实施的“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其核心部分的内容就是涵化理论的研究。

这一理论产生于美国举国上下对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特有暴力影响的关注背景下,其主要内容在于指出大众传媒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核心内容是如下:首先,当今的电视等大众媒体不但是人们的娱乐工具,它所传播的信息、观念和意识也对受众认知世界发挥了主宰作用,或者说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价值起到了教化作用,并且这种教化作用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

涵化理论研究概述

涵化理论研究概述

涵化理论研究概述新传1604 叶展航20161303986一、涵化理论的的概念与基本内容涵化理论,又称涵化分析,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

其在1967年被格伯纳系统提出后,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

涵化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如杂志、电视、广播、报纸等,它们在受众的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涵化着受众对世界的看法。

尽管由于传播的倾向性,大众媒体提示的“主观现实“往往与客观现实存在较大的偏离,但仍然对受众理解和认识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往往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同时,格伯纳在研究时提出了“涵化差异”的概念,即对于衡量“轻度观众”和“重度观众”在社会认知在差异幅度。

二、涵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电视媒介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

在“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赞助与支持下,格伯纳的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实地调查的方法为主,基于美国当时的暴力犯罪事件与人们收看电视是否有关研究,并得出以下基本观点:电视观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更接近于电视媒介所传输的符号与观点,电视不仅是人们获取资讯的来源,更是培育人们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了解。

“培养分析”后来受到检验、质疑,格伯纳对理论研究方向做出调整,“主流化”和“共鸣”思想的形成使理论得到很大的丰富与发展。

每个人的审美、信念、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多元化的倾向,因为观赏电视而变得与电视上呈现的主流意见相认同。

看电视少的人意见较难统一,因此,电视在社会文化传播中能够发挥整合作用,电视的涵化功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多方向过程,类似重力吸引作用。

而倘若电视中呈现的内容与自己的价值认知一致,两者重叠强化电视信息对人的作用,涵化作用称显著扩大的趋势,即“共振过程”。

涵化理论最初主要受到两方面的质疑,一方面,除去“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理论是否还作用于其他信念中?这一问题在后期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研究者发现,除了电视暴力以外,涵化理论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媒介内容对其他社会信念的影响中,如家庭与婚姻认知,科学认知,性别观念认知等;另一方面,涵化理论中所主张的因果关系,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电视内容是如何作用于人们的社会信念当中的,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40多年以来研究者依然还在路上。

融媒体时代下“涵化理论”的发展

融媒体时代下“涵化理论”的发展

2021.03一、“涵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叫作“培养理论”“教养理论”。

涵化理论有着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暴力内容与现实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和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这两个最初着眼点。

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才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

基于此,人们会在认识、判断和行为上有共同的基准,才能实现社会生活协调。

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电视媒介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作用,广泛“涵化”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这是大众传媒“涵化效果”的主要表现。

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是“文化指标研究”的组成部分,包括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①制度分析主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分析大众传播的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制度性压力,以及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②讯息系统分析,大众传播的讯息是通过象征符号来传达的,比如语言、文字、画面、影像等。

③培养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造成的社会结果,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

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二、“涵化理论”在融媒体时代经历的挑战分析“涵化理论”在融媒体时代的改变,要从该理论的基本前提入手,电视等大众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具有单向性、整体性、线性三个特点,是“涵化理论”的基本前提。

首先,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否具有单向性?传统的“涵化理论”体现出这样一种受众观——人们是单向度的人,普通人只能作为媒介的受众对象,受控于一个意识形态。

而实际上,融媒体时代,新传播技术推动的媒介变革也引发了受众参与互动的多样化。

政治文化与媒介形态的变迁都为话语研究带来新的课题和契机,受众已经慢慢开始积极与媒介互动。

这个显著变化就是“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向,融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正在发生从单向性向双向性的转向,普通人的传播主体性正在强势回归。

世新大学传播学第九章-涵化理论

世新大学传播学第九章-涵化理论

–寒蟬效應與一窩蟬現象:意見和議題
民意與沈默螺旋理論
羅, Ch. 13, p. 335-7, p. 346
寒蟬效應?Why? P. 336
– 因為一般人有「第六感」(準統計官能 Quasi-statistical sense organ)可以測出主流意見,也可以測出哪些意見正 在失勢。 – 因為大家害怕孤立,所以寧願緘默,不然便「西瓜偎大邊」 – 因為媒介可以形成意見氣候,結果: • 形塑了一般人對「主流意見」的理解 • 形塑了一般人對「輿論消長」的認知 • 影響了一般人在公開場合該發表何種意見才可能避免 孤立。
• 涵化:媒介對人的潛移默化
– 效果:影響長期且深遠
• 漫畫書研究:里程碑第九章 (p. 227)
– 1948年起,Dr. Fredric Wertham.與精神醫學 界的漫畫攻防 – 1954, 誘惑純潔心靈 (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 Blueprint for Delinquency) – 19世紀末的 The Yellow Kid (1896) 與 Yellow Journalism
• 鼓吹「心靈的媒介生態」 (The media ecology of mind) 的公共意識。
– 譴責業界自我規範的政策
• 自由市場經濟
– – – – –
惋惜美國公視的企業捐 視廣告為雙重克稅 (爛節目+爛廣告) 頻道暴增,卻徒增雷同的節目 跨媒體經營只是助長歪風 全球行銷策略使本土文化淪喪
涵化理論與漫畫研究
• 後設分析 (meta-analysis): Morgan & Shanahan
– 混合研究 80 個相關研究的統計資料: – 相關係數:+0.91

涵化

涵化

“涵化”理论 及其在效果研究应用中的主要矛盾作者:徐翔[摘要]“涵化”理论提出以来产生了重大反响,但也引来了诸多论争。

其重要问题不是它的不正确,而是它在一系列矛盾和两难之间的折中和摇摆不定所导致的不彻底:从整体化效果出发却半途而止于非整体性;从深层的被动受众出发却折中和妥协于表层的能动性;作出了进行节目细分的修补却依然是一种对差异性的忽视;本是对潜文本和“潜移默化”的间接效果的强调,却在实证研究中又回到只看见“显文本”的直接效果的片面性。

“涵化”研究不仅仅需要针对各种批判和质疑作出被动修补,更需要一种较为根本的主动的视域转换和本体论提升。

[关键词]涵化理论;格伯纳;电视;文本;效果格伯纳等传播研究学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关于电视媒体的“涵化”理论,其总体假设为,“那些花费了更多时间‘生活’在电视世界中的人更可能以电视镜头里所呈现的形象、价值观、描述、思想体系来看待‘现实世界’(real world)”[1] 。

或者说,经常观看电视的人倾向认同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对现实世界的歪曲描绘。

比如由于电视中过多的暴力以及危险场景,重度电视观众会比轻度观众更高估现实生活的“暴力指数”和“丑恶世界”程度。

涵化理论问世后在传媒的效果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反响。

据统计,在美国传播学界围绕众多理论模式发表的大量论文中,有关涵化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上仅次于“议程设置”而居第二位。

在我国学界,相关的介绍和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

由于“涵化”的长期、间接效果在实证检验上,比一些短期、直接效果更不具便利的可操作性,以及理论预设自身的一些问题,对它的质疑和批判声也一直不断。

然而通过考察,有必要提出,涵化理论更为根本的问题不在于针对这些批评和反对声所作的零敲碎打的修补,而在于它在一系列矛盾和两难中所作的折中、妥协和摇摆所体现的不彻底。

正是这种不彻底导致涵化理论在面临一些批评时显得局促和捉襟见肘,这仅仅靠一些局部的修补和折中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的。

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

教养理论(涵化理论、培养理论)1、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2、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

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

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1、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相反,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研究称为“文化指标研究”,包含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它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就是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

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2、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确立了一些解释电视暴力内容与受众攻击行为间关系的概念与理论,它们分别是净化、示范或社会学习、唤起、抑制解除、脱敏、铺垫、培养。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名词解释:1、综合调查:综合调查指的是新闻研究或受众研究机构对某一地区的受众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情况或对某一媒体的受众接受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

2、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时尚为传播内容的文化样式。

3、万能效果论:万能效果论主要指的是魔弹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

这一理论假定,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除了无条件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

4、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5、全球化:全球化指的是世界上不同部分渐增的联结,这样的过程产生复杂的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形式。

6、长期效果论:长期效果论,是与短期效果论相对的理论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与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众传播的影响,于是很多研究者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群体效果问题上,而且多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而这类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延缓的、非控制的。

7、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主要是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各阶层受众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反应。

它是一种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整理、统计、报告受众意见,测定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8、个体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这汇总传播形式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9、美联社: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

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为共同采访外地新闻而联合组建的合作性新闻通讯机构,以后又有更多的报纸相继加入该社而发展成现今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涵化理论

涵化理论
• 机构过程 • 信息系统分析 • 涵化分析
四、格伯纳培养分析的着眼点
电视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无显著相关,仅只有诱导作用
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现实的影响
对现实暴力犯罪情况、电视暴力内容和人们对所处的 社会环境危险程度 结论:电视剧所传达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 间有很大差距 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 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很 大偏离。电视接触量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
“电视的长触角”涵化Leabharlann 究Depiction 图示
“Objective” Social Reality 客观社会现实
Symbolic /Mediated Reality 符号/中介 现实
Perceived Reality 观念现实
一、Gerbner, 格伯納其人
• 知识社会学家 • 1919 出生于布达佩斯 • 1939 自由战士:逃离匈牙利法西斯政权來到美 国 • 1942 伯克莱学士,后来南加大硕士及博士 • 1943 参军 • 1964 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院长 • 1989 退休
基本理论
一个人花越多的时间“生活”在电视世 界里,这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就越接近电 视所持续代表的生活和社会。
电视接触量与对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
视听时间长者 视听时间短者 样本总体 52% 39%
大学以上
大学以下 30岁以上 29岁以下 男 女 性 性
44%
56% 50% 60% 52% 51%
34%
二、现状分析:TV暴力及电视暴力
• 暴力最严重的工业国 • 传媒内容充滿暴力 • 超过50%的主要电视节目中人物采取暴力 行为 • 大多數节目、卡通充斥暴力 • 受众頻繁接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富裕观”调查
基本假设:电视所反映的更多代表着财富和社会地 位高的职业,受访者中拥有较高经济,社会地位的 重度收视者可能会对社会的赋予程度估计过高。
因此,如果引入受访者所处社会阶层这一变量,电 视不影响人们对社会富裕程度的看法。
摩根和尚翰指出福克斯和菲利伯的研究存在两个问 题:
①“平均而言,一个星期中你有几个晚上看电视超 过1小时”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可靠的测量标准,不 能区分“一般”收视者和“重度”收视者
文化指标(三步走战略) 组织流程分析
探讨媒介效果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如何对媒介内容产生作用
讯息系统分析
揭示媒介信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涵化研 究
涵化分析
探讨“符号现实”与受众“观念现实”之间的关联,进而研究长期收看 电视给受众有关真实世界的观念上带来的影响程度
社会现实(Social Reality)——客观存在
第六组:李文瑞 谢汶汶 程俊如 屈双 许哲铭
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
提出者:格伯纳
时间:1967年开始的文化指标研究
背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普及率高且美国社会暴 力及犯罪问题严重。随着电视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电视 暴力等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批评。美 国国会开始怀疑电视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有推波助澜的作 用,专门成立了“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提拨专款进 行对策研究。
4.理论上讲,涵化理论的一些结论某程程序上印证 了英国文化研究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的电视媒介影 响受众意识形态的观点,是对符号理论、意义理论 和模式化理论的合理继承与发展
2.传统的效果研究关心短期的效果,这是刺激—反 应理论或皮下注射论、魔弹论的范式,而涵化分析 认为媒介最主要的效果并非在改变受众,而是维持 某种社会结构,使观众对世界的认知符合既有的价 值规范和政治经济论秩序。
3.涵化理论所关注的是电视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 长期效果,认为电视提供给社会各阶级的人一套同 质化的“隐藏课程”,提供一个环境,并且对不同 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释。
②他们基于开放式百分比的提问方式效度如何值得 怀疑
1.“主流化”思想的形成
主流化不仅仅是一个潜在的互动模式,而且是迄今 为止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强调了电视能够使具有不 同社会背景的观众在对现实的观念认识上趋于一致, 其寓意是大众传媒对人的观念影响能力可以超越不 同的社会阶层,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涵化和培养人 们关于社会现实的共同印象。
的能指与所指有巨大差异,所以他认为不能进行粗 暴的,简单化的定量分析。 ②主张深入分析,反对将单个样本整合起来看待的 做法。强调区别分析。 ③符号信息应同时具有正反双重意义而格伯纳在暴 力研究中将其一概归为负面含义。
格伯纳的回应
①考察节目共性是因为电视节目是商业化,大众化的产品, 更多强调的是“快餐式”的共性。
结论:收看电视本身未必就是人们担心自身成为暴力受 害者的直接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市区 郊区
高犯罪率 0.24*(N=83) 0.16(N=69)
低犯罪率 -0.06(N=71) -0.09(N=77)
格伯纳的回应:
格伯纳小组将上述结果解释为“共振”
他们提出命题:电视上有关暴力的信息是高度叠合 的,并且与那些生活在高犯罪率地区的每天的真实 情形如此“共振”,受众从电视中看到的状况与亲 身感受的社会环境想温和,这种媒介信息与直接信 息的“双重作用”可以增强涵化效果。
②涵化理论并未宣称在电视上看到的每一个暴力行为对每一 位观众都意味着同样的意义。
③尽管有多种因素影响着受众对世界的看法,但是将“所有 因素”放在一起解释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④涵化研究试图解释宽泛的,跨越了大量人群的样板,是一 种宏观的把握。
2.沃伯
提出“安全感指标” 一是关于对他人的信任感 二是自认为会成为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显示重度收视者与轻度受试者在关于安
这一理论大大丰富了涵化的形式,从本质上说这一 过程是一个互动效果。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涵化研究在许多方面尚处 于起步阶段,由于其政治上的指向性和方法上的复 杂性,涵化假设连续不断的受到无数学者的轻视和 批评,即便如此,在电视的影响力探讨方面涵化研 究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充满冲突的对话窗口。
符号现实(Symbolic Reality)——媒介所反映的
观念现实(Perceived Reality)——传媒受众主观 理解和阐述
基本内涵:探讨电视如何影响受众有关社会现实的 观念和信念
中心内容: 1.电视反映了主流的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电视
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 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2.收视时间越长,上述倾向越明显。换言之,人们 看电视的时间越多,其对社会现实的观念就越受到 他们所看电视内容的影响。
2.涵化模式的“线性”和“非线性”之辩
早期的涵化线性模式: ①观看数量是电视影响观众的主要因素 ②电视对观众的影响是单向的、整体的 ③观看数量与观众认知之间是正向的线性关系
“非线性” 主要集中在对其研究方法以及操作分析 上的质疑与批判,
当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情景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 相重合时,两者的叠加会加倍强化电视信息的作用, 显著提升涵化效果。也就是说:电视中的世界与真 实世界的重合引发了“共振”。
全感的得分上并无差异,所以宣称其所得资料明显 缺乏涵化的证据。
格伯纳的弟子摩根和尚翰做过阐释——沃伯的研究 或许反映了美国和英国二者在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结 构上的不同。
他们的研究被认为是“挑战涵化假说的最广泛的都市研 究”
研究方式:引入“街区”概念,抽样分析
研究结果:当“街区”这一变量被引入后,恐惧犯罪指 标和电视收视的关联在不同街区中的差别很大。
涵化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
1.观众收看电视相对而言是缺乏目的性,选择性的
2.长时间收看电视的所谓“重度收视者”收看各类 电视节目的时间都相对较多。
涵化模式的理论框架图示:
参见郭中实《电视世界真的影响深远吗?》
一,七十年代末的研究与争议
1.纽康保的质疑: 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和不同的人群之间“暴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